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采访与写作精华笔记

采访与写作精华笔记

采访与写作精华笔记
采访与写作精华笔记

采访写作笔记

第五讲

一、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1.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2.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3.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快手。

4.将增进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及抓住新闻。

5.有助于开拓深度和广度。

二、掌握新闻线索

1.概念:新闻线索---关于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可能是具有报道价值的简明信息。

2.特点:可预见性、偶然性、模糊性、不确定性、零碎性

3.掌握途径:

①政府决策、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②各种会议和活动。

③其他新闻媒介。

④记者主动发现新闻线索。

⑤建立信息源网络。

★慎用匿名消息来源!!!

原因:可信度低。

注意:(1)若用,要向其他媒体核实。

(2)使用时,模糊称谓。同时,告诉读者为保护消息来源,文章不透露真实姓名。

三、采访准备

1.

2.临时性准备

(1)明确报道思想

①了解事件的真相。

②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

③了解最新动态。

④了解受众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选择采访对象

①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最好包括当事人)

②选择多方面多层次的人

③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④选择与事件引发的利益紧紧相关的人

⑤对同一类型采访对象,要选择其中的典型

(3)了解采访对象

作用:①节约采访时间、提高采访效率

②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

③心中有数,采访有套路

★采访重要人物时,最糟糕的失误是表现出你对他一无所知!!!

避免问“你有什么感想?”“你是如何想的?”之类的问题!!!

避免问一些超出别人知识范围的问题!!!

(4)临时准备工作

①弄清与采访问题相关的法规政策。

②搜集与采访问题相关的报道资料。

③准备与采访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

(5)准备提问

①意义:a.避免“莱昂斯式的遗憾”

b.

c.

d.

②要求:a.标出重点、难点。

b.精心设计问题(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要详细细密)。

c.提纲要有弹性。

③做好物质准备:a.考虑地点远近、采访时间长短。

b.带好记者证、介绍信等等。

c.带好磁带、录音笔等等。

第六讲

一、采访时机与场所的选择

1.商定时间和适宜的采访时机

(1)要尊重采访对象的生活习惯及工作安排。

(2)提前与采访对象商量选择合适的时间。

(3)任务紧急时,学会“见缝插针”,捕捉采访时机。

(4)具有守时意识。

2.☆三种不适宜采访的时机

(1)采访对象正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工作时。

(2)采访对象正进行连续性很强的工作时。

(3)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况出现异常时。

3.场所选择

(1)熟悉的环境,形成和谐的谈话气氛。

(2)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3)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

(4)周围不要有采访对象的亲友或同事在场,否则会打断采访对象使其无法自由被访。(5)不在吃饭时采访。

(6)能烘托主题。

4.影响首轮效应的因素

(1)合适的着装。

(2)不卑不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适合的礼仪与言语。

(4)第一个问题的提出。

(5)避免用威胁性、棘手的问题开头。

二、提问的艺术

1.提问的基本要求

(1)要自然得体。

自我介绍→询问基本信息→跟进问题

转折语:关于另一个话题……/我想回到你刚才那个话题上……

★不要突兀地打断别人,等到自然停顿时跟进。

(2)要具体

①化整为零,把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②大问题、总问题化成具体问题。

(3)要简洁

★避免:长篇大论,用长句子或复杂的句子,用修饰,用警句。

(4)要捉住关键

①围绕采访主题展开,切勿跑题。

②锲而不舍,深入挖掘,直到得到答案。

③重复问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发问。

(5)要有受众意识

转换角色,站在受众角度。

善于找到传播目的和受众意愿的契合点。

(6)要有逻辑性

①由易到难,由一般到深入。

②有时间逻辑,必要时建构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时间表。

③准备和采访主题相关的问题。

(7)要有回顾

提问结束时,要①向采访者复核资料,确保准确无误。

②回头看是否有遗漏部分。

③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及补充。

2.提问的方式

(1)闭合式提问

(单一、具体的指向性问题,用来了解基本的具体信息。)

特点:回答范围小,焦点集中,适用于知识层次较低的人;有些尖锐,影响气氛。

(2)开放式提问

(比较笼统、概括的问题。)

特点:回答范围广,发挥余地大,自然缓和,适用于文化高阅历丰富的人;问题泛泛而谈,不易得到实质内容,焦点不易集中,易误入。

◆案例一:“请谈谈你们社区在创建中得出的体会和经验。”×

◆案例二:水均益采访基辛格

3.提问方式的具体应用

(1)正问法:

在讲明采访目的及要求后,直截了当地提问,使对方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语言简洁。

适用于领导干部、公众人物、熟悉的对象、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

(2)侧问法/启发引导法:

不直接从正面问,从相关方面入手,不动声色过渡到正题。

适用于不善言谈、不合作、不习惯采访的对象。

(3)正面激问法:

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反问,促使采访对象考虑,迫使其回答问题,把“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

(4)设问法:

记者对有关资料比较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给定或限定条件进行提问,以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4.提问中的技巧

(1)询问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2)询问解释性定义

(3)避免引导性问题

(4)给采访对象必要的提示

(5)困难问题归咎他人

(6)控制采访过程(“您好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7)考虑“我是否忘掉了什么?”

(8)对于不能公开的信息,可用“为什么不小声告诉我呢?”

(9)控制好点头和微笑

(10)“沉默对峙”法

(11)以肯定语结束采访

▲GOAL采访法

(G---Goal目的;O---Obstacle困难;A---Achievement成就;L---Logistic逻辑)

(1)你从事这项计划的目标?想取得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实现目标?

(2)面临哪些困难?请举例说明。如何克服困难?

(3)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简述一下你的成功过程?

(4)个人背景的影响?背景中的哪些因素与报道焦点有关?

▲全感采访法

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器官,通过各种感官知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了解。

作用:可以获得新闻细节、人物的基本情况;捕捉人物形象和生动情节。

(1)用眼睛去感受体态语所诠释的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

(2)练习批判式的倾听。

(3)耐心、专心、虚心地听,适当地做出反馈。

5.采访资料的核实

原因:信源和采访有时会有陷阱。比如有些人只讲他想让记者知道的东西,但不一定真实全面。

核实方法:(1)到现场核实。

(2)采访当时核实人名、头衔等。

(3)通过其他采访对象进行核实。

第七讲

一、口头采访

(1)访问的特点:①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打交道。

②访问双方处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

③访问活动的中心是双方的“交谈”。

④访问是有目的的谈话。

⑤访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

(2)访问的作用:①访问是口头采访的必经过程。

②访问有利于记者进行深层的挖掘。

③访问还是一个采访目的的实现和另一个采访线索获得的途径之一(参与性观察;隐匿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3)访问的要求:①平等

②因人而异

③主动权

二、体验式采访

定义:把亲自体验的情况及过程直接写入作品的报道。

(1)作用:①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

②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③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2)要求:①走进生活,提高报道真实性

②贴近生活,增强亲和力

③增加感染力

(3)局限性:①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

②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

③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

④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缺点:①报道面还不宽,报道深度也不够。

②写作手法上多是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缺少感人的情节(细节)、精彩的对话。

③体验的文章谈体验少,感受不深刻,易流于形式。

三、电话采访

(1)优势:快速、方便、轻松

劣势:①缺乏面对面交流。

②缺乏深刻性。

③信息传递受干扰。

(2)适宜原则:①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

②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

③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

(3)技巧:①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②报出本人的姓名和单位名称(说话节奏稍慢些,说全称)

③确定对方是否有适合的交谈时间

④表明自己打电话的目的

⑤避免与旁人交谈

⑥道歉应该简洁

⑦勿占用过多时间

⑧如留言让对方回电,切记留下电话号码

⑨妥善组织通话内容

⑩用心听,边听边做笔记

⑾注意用“嗯”“啊”适当时肯定对方的话语

⑿适时结束通话

四、网络采访

定义:以网络为媒介进行采访获得新闻的方式。

(1)网络采访方式:1、网上新闻源

①配合时事新闻的报道;

②在因特网上找寻独家新闻或奇人异事。

2、网上提供新闻源的方式

①在线聊天;

②电子邮件;

③网上浏览。

3、搜寻背景资料

①利用新闻组;

②利用电脑资料库。

(2)网络采访的特点:

①网络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地进行采访。

②网络采访能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

③网络采访“互动性”强,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打开方便之门。

(3)网络新闻采访面临的问题:

①很难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第一手信息。

②版权问题。

③不应过多地依赖电脑辅助报道手段。

④电脑辅助手段可能导致对不同对象的报道不均衡。

五、新闻发布会

定义:也称为记者招待会,是社会组织或个人,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邀请有关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宣布某一消息,并接受参加者提问的一种特殊会议.它是公关人员与新闻界联络的重要形式,是一种极具影响的公共关系活动.。运作要求:①摸清意图,做好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

②积极而大胆地提问,讲究所提问题的质量。

③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发稿。

六、*座谈会采访

定义:将新闻事件的多个当事人或评论者召集到一起同时采访,使记者能够最快的搞清楚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

1.优点:①可以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

②可以同时听到来自各方的反应,有助于记者的分析和判断;

③与会者相互启发和补充,有利于记者弄清事实真相,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北京青年报》”法律圆桌”

凤凰卫视“全球连线”、“一虎一席谈”

《中国经营报》”热点三人行”。

2.运作要求:①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适宜;

②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

③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

④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

七、*隐形采访

定义:又叫暗访,指在特定的采访环境中,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隐藏记者身份,而装扮成特定对象圈内成员的采访方式方法。这是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无法达成采访契约的情况下,记者出于无奈而采用的一种采访方式。

1.形式:①旁观式隐性采访(对社会过程做纯粹观察而记者并不打算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又有人称之为化妆采访)

②参与式隐性采访(指的是新闻工作人员像一个真正的新闻事件的参与者那样行动)

2.作用:①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助于记者掌握事实。

②不会因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导致采访遭拒,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的主控权。

3.特殊要求:①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②采访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③采访不得违背正常的新闻采访原则。

④在具体运作中,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

第八讲

一、新闻文体写作特征

(1)用事实说话

(2)如何“用事实说话”(★主要是“藏舌头”)

①要把表达的意思藏在幕后。

②将要说的话藏入新闻角色中。

③把倾向性藏入背景资料。

二、新闻文体写作要求

1.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1)构成新闻真实的主要内容有:

①新闻要素(即5W1H)

②环境、过程、细节、人物活动及动作;心理活动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③讲究科学

④实事求是,追求全面真实(包括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

(2)造成假新闻的原因:

2.时效性(新鲜、快速、短小)

(1)新鲜:①内容新②形式新(把最新鲜的部分放在开头,找到“最近点”)

(2)快速:①快是新闻的生命。②处理好“快速”和“适宜”的关系。

(3)短小:①精选材料,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切忌全景式报道、总结式报道、罗列式报道)。

②一事一报

③化整为零

④避免不必要的议论

⑤要在词句上下功夫,求简洁去繁琐

3.可读性(生动、简明)

(1)生动(切忌死板、老套、没味道)

①新闻要写活,先要着眼于内容

②文字表达要活,充分利用细节,展示而非告知

(2)简明

①KISS原则(Keep it simple,stupiol.)

②避免文字晦涩

③控制句子长度(中文句子以7-20个字为宜,不宜超过30个字)

三、新闻文体的分类

1.消息

定义:一种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能最为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篇幅短小的新闻文体。

特点:(1)时效性强

(2)对新闻事实作“粗线条”的报道

(3)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避免评论和抒情)

(4)篇幅较小,一事一报

2.通讯(深度报道)

定义:一种具体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文体。

特点:(1)时效性不如消息强

(2)多种表达方式

(3)问题比较自由

(4)报道的事实较详尽完整

☆消息和通讯的对比:消息→最新动态;通讯→阐释

3.评论

定义:一种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展开具有现实性分析、议论的新闻文体。

特点:(1)以事实为基础

(2)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3)以分析说理为主要的写作手段

(4)具有一定倾向性(有批评眼光)

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编者按、编后话……

第九讲

消息写作

☆注意:报道关于什么?怎样最简洁?

一、消息标题的写作

(1)标题作用:是消息的眼睛,集中反映消息的精华

(2)标题类型:

①正题(母题、主题、大标题)

→是标题的骨干核心,高度概括消息中心内容。

如:

法国选出“变革总统”

②引题(肩题、眉题)

→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解释意义,多作虚题。

如:

彩灯映照笑脸歌声洋溢大厅……(引题)中央领导和首都小朋友喜庆六一……(正题)③副题(子题、副标题)

→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多作实题。有时候用破折号来引副题。

如:

清扫穷角落同走富裕路……(正题)

无锡县4000多困难户向贫困告别……(副题)

★还可以把标题类型分成单式标题(即只有正题)和复式标题(有两个以上的标题)。

★一般复式标题讲究虚实结合,正题可虚可实,引题虚,副题实。

举例:

(3)标题写作:

三种标题形式:

①单行标题(只有一行,简洁明了)

例:

②双行标题(引+正/正+副)

例:

③三行标题(引+正+副)

例:

(4)标题写作要求

①准确②鲜明③生动④简洁

二、消息导语的写作▲▲▲(开门见山,抓住注意力)

导语:新闻第一段,具有可听性和可读性的特殊开头。

1.导语作用:(1)反映要点

(2)确立基调

(3)唤起注意

重要性:(1)故事是箭,导语是弓

(2)新闻稿重导语,人物特写不重导语!!!

2.导语要求:(1)有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2)直截了当

(3)简明、生动、具体

(4)通俗易懂

3.导语写作的思维过程

(1)考虑报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2)考虑(1)中事实与什么人相关

(3)考虑如何表达才能吸引人

4.导语类型

(1)概括式导语

特点:对内容浓缩概括。

例:

(2)对比式导语

特点:把事实与其他事实比较,反差越强烈,效果越好。

例:

(3)描写式导语

特点:展示人物、事物、形象、场景。简要适度,漫画式,切勿细腻。

例:

(4)疑问式导语

特点:用疑问放在事实之后。

例:

5.导语写作技巧

把写好的导语读给别人听,看别人是否有兴趣,使其更简洁、鲜明,更有力量,更清晰,不要使用专业术语或套话!

三、消息主体的写作

主体:导语之后,全篇至末尾。

1.消息主体的作用

(1)解释、深化导语。

(2)补充导语未涉及的新鲜事实。

2.主体写作的要求

(1)围绕主题选材

(2)生动、有波澜、有故事性

(3)有层次、段落短小分明、连接自然,避免长篇大论

3.消息主体的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

特点:先重后轻,按重要程度排列。把故事的高潮、最重要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或情节放在稿件的开头,然后在后面的段落里添加并扩充细节。

好处:便于受众视听,便于选择修改和删节。

案例:《孙彩云一杆撑破世界纪录》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据外电报道,中国选手孙彩云3日在德国普尔海姆举行的国际室内田径赛中,以4米11的成绩再次打破女子撑杆跳高室内世界纪录。

一个星期以前,在德国茨韦不吕肯参加另一次国际室内田径赛中,孙彩云曾以4米10的成绩超过了德国选手里德尔去年3月创造的4米08的世界纪录。

21岁的孙彩云还是4米05室外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1995年2月6日《中国青年报》)

(2)金字塔结构

特点: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

好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说得比较清楚,适合一般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的习惯和口味,写起来也比较自然,便于掌握。

不足之处:可能篇幅较长,容易造成平铺直叙,缺乏新鲜感。

(3)对比式结构

特点: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

例:《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

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

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

权力下放争主动――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

婆婆太多难办事――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

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

“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

“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

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

“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

(4)悬念式结构

特点: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置于消息结尾。

(5)散文式结构

特点:吸收散文在结构和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材料和层次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不拘一格。

4.消息结尾写作的要求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自然式结尾、小结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卒章见义式等。

消息的结尾一般要做到紧扣主题,不能画蛇添足;要力求精练,切忌空谈阔论,力避重复、罗嗦;自然式结尾要自然,忌生硬。

四、消息的背景材料的写作

1.消息背景材料的概念

狭义:指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相关的历史、原因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材料。

广义:新闻背景,还包括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也包含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

2.背景材料的作用

解释、烘托和深化主题;可以代替作者的议论而使报道显得客观;可以补充情况、介绍知识、增添情绪。

3.背景材料的写作

(1)对比性材料

通过对比衬托,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某一主题、表明某种观点。通过对比,突出矛盾和差异,显出特点和价值。

(2)说明性材料

写作中对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政治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思想状况或物质条件等情况作介绍和交待,用以说明事物产生的各种因素,揭示事物发生或变化的意义。

(3)注释性背景材料

在新闻事实传播的信息不足使受众完全理解时,应该加入注释性材料。它往往对产品(物品)的性能特点、科技成果、技术性问题、名词术语、文史知识、风俗人情等进行注释、介绍,以帮助受众掌握消息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

4.新闻背景材料写作的原则

①活。

背景材料很多是“死”的,不是现实当中发生的。因此,必须用活。材料放置的位置

要灵活、表达的方式要活。

②精。

运用背景材料,务必精要,不能滥用,不能以为用得越多越好。材料要精、语言要精。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太紧密的材料都应当删掉,有些尽人皆知的背景材料也不必写进去。即使必要的背景材料也应用将连的语言来表达,力求简明。

③巧

运用背景材料能不能巧,主要在构思。

第十讲

通讯(深度报道)写作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

深度报道 (In-depth Reports),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主要包括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种方式。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

☆深度报道实际上是消息类新闻中的五个“W”(特别是对Why)的延伸与扩展:

A在时间上,不仅要说明现在“何时”,还要追溯以往,甚至预测将来。

B在地点上,它不但报道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延伸和波及,纵横扫描。

C在人物上,它不仅要报道当事人,凡有关人员,直接的、间接的,都要尽量加以报道。

D在事实上,不仅要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还要报道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情节和细节。

E在原因上,它要着重解答新闻事件发生的多种因素,找出多方面的因果链条。

二、深度报道的元素

1.文章通篇着力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

一件很轰动的大事,深度报道可能关注其中一个很微观的方面,但一定是这件事所集中体现的矛盾主体。

2.文章应有结论。

(1)结论不是是非对错的判断,不是道理,不是记者主观的看法,而是事件本身所陈述、所展示的客观存在。

(2)这个结论展现的过程,应如数学公式一样,是一个推导的过程,推导所需要的材料,是记者通过采访收集到的新闻事实,推导一局的定理和规律,是主流人群的思维逻辑。

(3)结论还可能不是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是针对事件所反映问题的客观阐述。得出的结论即是上述它所反映出的冲突所在,没有对错是非的判断结果。

(4)文章得出的结论,应有一定的先进性,或能展示了当下重要的社会矛盾,而不是陈词滥调,不是显见、可以轻易得出的道理。(一个报道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讲述了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种报道就绝不是深度报道。因此,政法系统的案件纪实就不在深度报道的范畴中。)

三、深度报道的特点

1.重要性

(1)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2)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

2.完整性

表现在时间、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

3.深刻性

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

四、深度报道的类型

1.单一型

(1)提出问题类。

只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但又为大众所忽略的问题。文中虽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2)综合概括类。

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加以归纳综合。

(3)分析解释类。

对某些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或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揭示其实质、意义,预测其发展趋向等。

(4)对比揭示类。

通过两方面的性质不同的事实进行对比,揭示主题。

(5)典型传播类。

对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或教训,进行详细叙述、深入分析。

2.集合型

(1)连续报道。

即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进行式连续报道。

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3)反应式连续报道。

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来。

(4)系列报道。

即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种报道体裁和形式反映同一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它不是着眼于时间性和连续性,而是重在深入解剖、深刻透视。

(5)组合报道。

即围绕同一主题、同一主线、同一问题,将内容不同、形式和体裁不同、来源不同的新闻稿件编排组合在一起(同一版面上),从而形成强势,使报道深化、立体化。

五、深度报道的写作方法

1.选择重大题材,确立重大主题

深度报道一般要选择重大的题材,往往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生活的迫切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问题等等。

多为“三点”题材,即社会中的热点、工作中的重点、受众关注的焦点。

通过重大题材的选择,对新闻事件、人物或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解剖,从而揭示出重大的主题。

2.全方位的透视,多角度的考察

它要求对新闻“六要素”中的“why”和“how”进一步深化。

重在“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但在“when”上,既要说明现在,又要追溯过去,还要预测未来。

在“who”上,既要采访当事人、目击者,又要采访其他直接、间接的有关人员。

在“what”上,既要撷取典型的、关键性的材料,又要搜集丰富的有关新闻事实的其他细节。

在“where”上,既要报道现场情况,又要兼顾其空间的延伸和波及。

3.表达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多样

深度报道在表达方式上,既有直接叙述,又有主观议论,通常夹叙夹议、边述边评,可用思辨性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可用抒情性的议论发表作者的见解。但不宜过分地表现主观意识,更不能用议论代替事实。

在语言上,深度报道既要求准确、朴实,又追求生动、形象;既可写得庄重严肃,又可写得轻松活泼。但应避免追求庄重严肃而成为“面目可憎”,追求轻松活泼而变得“花里胡哨”。

最后,深度报道篇幅一般稍长。短而空不好,但片面追求虚假的“全”和“深”,搞“假、大、空”的深度报道,也是没有必要的。

六、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

1.“视点”(新闻源)的发现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1)深度报道的新闻源选择的途径:

①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

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②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

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③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

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④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

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⑤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

“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⑥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定位

(2)消息延伸展开视点。

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①新闻捆绑凝聚视点。

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

②重大题材预设视点。

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

③再度发掘创新视点。

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

④逆向思维生成视点。

媒体跟紧“热点”,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紧”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须抱着审视、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沉潜其中的意义。所以新闻界提倡“热新闻”之中“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失去新闻的本真。

(3)新闻发现的一个“公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

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写作知识点一

新闻采访写作知识点一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着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20最新完整笔记-高宁远2010年版次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 一、记者的职责 1.采集新闻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采集 2.筛选新闻事实——筛选出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事实 3.解释新闻事件——言论+事实 4.制作新闻作品——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 5.积极反映情况——推动了党的工作 6.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包括: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 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的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三、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采访新闻素材和访问新闻人物的合称。记者要报道新闻事件,首先要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材料的准确度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4.材料的细致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1.个别访问—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开座谈会—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采访—走基层,走向群众 6.体验式采访—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

7.查阅资料 (二)特殊采访的形式 六、新闻采访的原则 1.运用联系的观点(点→面)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上下结合,吃透两头 七、采访提纲 1.定义:记者在采访前拟定的大纲,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对采访起辅助作用 2.如何撰写采访提纲 ①确定好采访主题(1—2个) ②确定采访对象,并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③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⑤设计问题(环环紧扣) 3.采访提纲结构: ①采访主题 ②采访目的 ③采访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 ④采访方式(面对面、电话、网络、座谈会) ⑤采访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问要具体、少提闭合性问题) 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提前联系采访人、主动把握节奏、如果拒绝采访,多 方联系 ⑦注意事项(不能有金钱来往、态度中立、如要拍照录像,问当事人是否愿意) 八、新闻敏感 1.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指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器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培养政治敏感—把握好当前的“宣传气候” ②提高职业兴趣—热爱新闻工作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共15分 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 共5分 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 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 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 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 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 共32分 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 共20分 结合实际 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 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 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 试拟一个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 5分 2、采访对象 8分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共15分 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 共5分 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 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 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 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 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 共32分 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最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已改ok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 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 3学分 适应对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主要先修课程:无 执行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本课程以即兴口语表达的相关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即兴主持创作方法、原则为主要内容,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旨在适应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要求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任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即兴口语表达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即兴口语表达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技能,熟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驾驭各类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场合。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互联网新媒体具体实施操作的方法与路径,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形式要素。 能力目标:着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初步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技巧。 素质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理念及基本原则,理解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与网络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2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3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了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2.1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2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2.3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理解新闻采访的任务;掌握如何正确处理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第三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3.1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3.2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3.3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理解什么是新闻的选题;掌握如何正确策划新闻选题、新闻选择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教学难点: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第四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4.1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4.2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4.3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笔记-背诵版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自学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自学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二) 31.评论式导语写的好坏,是与记者的目光是不尖锐,分析问题是否深入,见解是否深刻中肯息息相关的。 32.评论式导语缺点 ①可能使新闻拉长 ②稍不注意,容易掩饰报道中事实的不足 ③过分着眼于抓结论 33.提问式导语 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然后用事实加以回答,这实际上是设问手法,在叙述性写导语作中的运用。 34.设问是为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用提问或反问方式把确定的思想表达出来一种积极修辞手法。 35.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问 ①抓住读者关心或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提问 ②抓住读者未知而欲的新鲜事来设问 ③提问时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未知的,从读者熟悉的事物引出他陌生的新闻事物来,这更会激起他了解新闻的兴趣。 36.提问式导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的问题别太多 ②回答问题时别拖泥带水,经干脆利索为好 ③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内容不空洞,应具体 ④别不问场合的应用 37.对比方式导语具有什么效果 ①使事实的变动显得更加鲜明 ②显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③突出矛盾,产生悬念 ④京戏平板为跌宕有势 38.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①党的文件 ②各种重要会议 ③报纸 ④读者采访,电,稿 ⑤记者招待会 ⑥自己细心观察 ⑦广播,电视,互联网 ⑧领导人讲话 ⑨专业消息来源 ⑩广交朋友,建立关系网 39.怎样培养新闻的敏感 ①新闻敏感来自熟悉,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两头,上头方针政策 ②来自熟悉掌握各方面情况 ③来自研究,分析,连贯对比的思索 ④来自于政治责任感,探索精神,勤奋精神 ⑤来自于记者磨炼,刻苦,认真探索本身的精神

⑥来自于记者敢于破除陈旧的框框 ⑦来自于记者善于积累材料 40.准备工作有临时常性和经常性两种相辅相成 41.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①明确采访目的 ②熟悉采访对象 A. 对象大致经历 B. 主要成就 C. 性格,爱好 D.情绪,亲友关系 ③学习有关政策 ④知识方面准备 ⑤准备一些问题 ⑥设计作战方案 42.什么是访问 是记者通过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向客观事实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从形式上分为:现场访问,正式、非正式访问 ②从内容上分为:因人访问,因事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 43.如何选择被采访对象 ①唱主角的,他本人是新闻中的主角,或者是他虽不是新闻的中心主角,但他提供的材料将构成新闻主要事实 ②唱配角的,他本人在新闻中处于次要地位,或他提供的材料只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首先,先把唱主角的访问对象选择好,也不能忽视选择唱配角访问对象。 44.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性质 ①繁杂性 ②双向性 ③对等性 45.愿意接受采访的种类 ①社会代言人 ②团体或个人利益出发,希望大众媒介为其主持公道 ③交往的应用 46.怎样使采访融洽 ①选好适当的采访时间与地点 ②注意第一印象 ③自尊自信 ④寻找媒介,消除隔合 ⑤态度热情,诚肯 47.提问的艺术 ①因人而异 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③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④提问具体 ⑤两面性 ⑥提问讲方式:正问,反问,追问,侧面提问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它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和文本方式彰显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系统的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报纸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课堂教学、课堂操作、实践演练、新闻采写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视采访写作的特点、方法和技巧,加强新闻采访报道每个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表现,使学生真正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实现所学知识的通融贯通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多讲授新闻采访写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在课上时有所悟、确有所得;同时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所学知识,平时留意在校园中寻找新闻,增加在校园中演练的机会。此外,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还应当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鼓励学生以“准记者”的身份,去像模像样地采访各色人等,从中体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甘苦。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对接。引入最新业界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兴趣和新闻敏感。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新闻线索的特点 简略:没有过程、没有细节 零碎:只是信息碎片 稍纵即逝:有时效性,像新闻一样 偶然性: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家乡与真相混杂:有时可能是虚假的信号 二、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a、跳出会议程式,找出群众感兴趣的事A、会议 b、体会报道插话,注意即兴发言 c、会议材料是线索库 B、其他的媒体的报道 (1)与其他媒体向比较 (2)捕捉报道相关联的因素 (3)留意通话不经意之处 C、聚焦“工作热点” D、留意生活小事 E、社会网络 要求记者多交朋友,搞好自己的网络、朋友圈 三、采访准备 1、平时的积累准备: 政策上的准备 知识上的准备 业务技能上的准备 情况上的准备 2、临时准备: A、进一步学习同这次采访相关的政策 B、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①基本情况 ②分析采访对象已有的报道材料

C、努力寻找并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 D、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的范围和对象 采访的时期和步骤 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急问题 E、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如介绍信、稿纸、采访笔等 四、善“问”的要求 要问得自然:指提问的态度和气氛,注意态度要诚恳亲切,切忌高人一等,问题应在脚套中自然而然地提出 要问得合适:指问题的目标导向,注意记者提出的问题应是只有采访对象本人回答才合适的问题 要问得有策略:指提问的战略战术,既要将先准备好的问题以逻辑顺序提出,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尤其对敏感棘手的问题必须掌握原则,注意分寸 要问得简明:指提问的表达形式,要明白无误,让人容易理解,又要注意简练、切忌啰嗦五、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现场观察: 对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灯要观察清楚 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要注意学会“透视”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人物观察: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事件性新闻采访 是指报道那些有一个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时间所进行的的采访活动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类型 突发性事件采访:是指事前没有任何预告,突然发生的时间的采访,如飞机失事、货车相撞、地震、台风等。具有急、乱、快的特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第一篇原理篇 第一章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1新闻采写特征的内在本质属性: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1)新闻采写源于、立足于社会生活 新闻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的镜像反映。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从新闻线索的获得、新闻选题的制定,到新闻文体的构想与写作,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2)新闻采写的目的和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新闻信息传播最终的受众,是新闻信息及其传播者的审查员。我们主要依靠社会公众的评价与认可与否,来判断新闻采写是否成功。 (3)新闻采写的责任担当是守望社会 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承担起守望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检验新闻采写成功与否的一大凭据。 2新闻采写特征的外在行为方式: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1)以逐新为本能 新闻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要求记者持续发现、追逐新近事实,记者的职业本能是逐新。 (2)以客观、公正为准绳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采写需要做到认识、把握和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并力求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全面性,这是新闻采写的一大主要职业行为特点。 考点二、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1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1)实有其事 新闻基于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方面: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 (2)展示真相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 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 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八、、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 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 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体的报道a 细小的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 b 注意了解新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 c 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实核心 d 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新闻是主体的角度) e 交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⑦社会公共空间⑧公开征集⑨查询急救电话 3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和核心内容就是判断新闻价

《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 采访方式方法(上)同步综合训练

一、名词解释 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开放式提问: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比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诱导式提问:在于启发对方,把自己想知道的情况具体谈出来。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迂回式提问: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访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漂近法: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漂近法”,即先提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到敏感问题。这个过渡会使访问对象逐渐熟悉记者,消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隐蔽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自觉地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敏感问题。漏斗型采访法:即先提开放式问题,后集中用闭合式提问。 心理距离:人和人的交往,双方之间的感情是有深有浅的,有的感情极好,所谓“刎颈之交”;有的感情极坏,所谓“不共戴天”。心理学上把这种感情好坏的距离,成为心理距离,并分为九个等级。 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集中时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