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周易

周易

周易
周易

1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典籍。它包含融汇了儒道思想精华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朴素经典的思想。《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是古代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以最简单的阴、阳两个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体现辩正统一的思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么的风风雨雨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能够经过五千年的冲刷仍能保存得那么完整,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和创造性的诠释息息相关的。因此,我想当一个在大海上捡拾贝壳的小孩,从《周易》这本博大精深的典籍里拾取一点智慧,在文中简单谈谈《周易》中的几点哲学意蕴。

首先,自然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提起《周易》,大家在想到算卦、风水之余,最先想到的定然是那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它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象》,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天地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从“天道”讲到“人世”,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天行健”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永恒的运动和变化,自强不息也就意味着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历代圣贤身上也得到了贯彻落实,如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稔的诗词佳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的观念,追溯到其源头,都可以说是来自《周易》,可见其提供的精神财富影响有多么地深远。而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在面对人生挫折和考验时,仍然要有《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其次,是“厚德载物”。我们刚刚提到清华大学的校训,一部分是“自强不息”,另一部分就是“厚德载物”。这也是从《周易》中提炼而来的,在原文中载于《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在《周易》的理念中,所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德”都是首要具备的素质。在《周易》里,还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君子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如《恒》卦卜辞就警告世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系辞下》中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这也就是在提醒世人要注意“修德”,可见《周易》把道德修养放在了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在所谓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规范,说到底,也是在秉承着《周易》要求人们“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吧。

再次,是“物极必反”。提到“物极必反”,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不会是《周易》,而会是老子,是他最早说出一套“福祸相依”的理论,是他宣扬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要来看看《周易》是怎样诠释“物极必反”的思想,除了我们表层知道的阴阳转变之外,还有什么另外的阐述呢?其实《周易·序卦》就有“泰否”,(我们现在“否极泰来”的成语应该就是出自《周易》)“剥复”(事与物的盛衰消长)的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日月寒暑之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

而岁成焉。”这个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不难领悟到的,这就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一个“度”,做事或言语要讲究分寸,给别人和自己预留一些发展的余地。另外,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很有指导性意义的,它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开发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然会遭受到自然对我们的报复,现在全球频发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就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我想,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得益于《周易》“物极必反”思想的启发吧。

最后,我想谈谈《周易》中“防微杜渐”的思想。防微杜渐,是指在坏思想坏事情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生。打比方来说就是要把坏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易经》非常注重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意即“初六,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当脚下踩着霜的时候就知道坚冰,也就预示着冬天快来了,表明任何结果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系辞》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刘备死前对儿子刘禅的嘱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话说得十分警醒。退一步讲,不积“小善”,可能暂时无害于自身。但如果放松警惕,放任“小恶”的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只有预防了“小时偷针”,才能阻止得了“大时偷金”。

以上是我对《周易》哲学意蕴的一点浅见,所列其实只是《周易》博大哲学意味的冰山一角。也许并不是其中最光辉的,但确实都有其深刻意义在,这也证明了《周易》的伟大吧。

2

《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亦是《周易》的“变易”之义的最好诠释。

《周易》在研究、演示事物的的变化的过程中,无不时刻遵循着“变易”这一思想。即从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力图演示、遵循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试图来解释、认识、指导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如《易·大过》九五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易·离》九三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又如《易·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序卦》云:“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

可见,《周易》的变易观是贯穿于所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组合的六十四卦的始终的。故《易论》曰:“变易”。而《周易·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可以说,正是阴阳刚柔的相互交感而“变易”,所以天地万物方能生生不息。⑵、《周易》的宇宙整体观与本体论:

《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易》的宇宙观。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周易》的这一宇宙观给予当今宇宙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启示。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周易》之所以一直追求着演示宇宙变化,进而实现预测未来、决断凶吉的功用。就是源于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育整个

宇宙的妙理,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即《周易》的演卦过程就是宇宙演化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在探讨宇宙发生、演变、全息、形态、本体的古老学说。如:《系辞》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亦是《易论》中:“易简”之意的注释。

由《周易》提出的“太极”是什么?这一命题,引发中国古代哲学家深入而广泛的大讨论。即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南宋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另亦有以北宋张载和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但在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却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思维方式,这就大大的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考与探索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⑶、“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古同“彊[qiáng]”即强,强大)不息。”又《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告诉人们要效法天地之德性,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亦容民畜众,包纳一切。《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是要求君子效法“地中有山”的自然现象,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美德而行于世,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功。

显而易见,《周易》是把世间万物通过归纳、概括、抽象之后,以天、地、人为坐标量并融入时空的变量做参照来系统的考察,即把天地人皆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宇宙系统中考量之。《周易》不仅认为天地人的整体性,而且还承认它们的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性,并称其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故《易·系辞》云:“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即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大地山川原野,能明白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能追朔事物的初始,推求事物的终结,能知晓人事物生死的规律。又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思是:明白了悟易理,就能正确遵循天地之道(言行举止与天地之道相符),为人处事立世就不违背天地之道。学易悟易可知易道周遍于万事万物(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沙中察觉自然之道),这样,可让道匡济天下(让普天之下的人知晓这个道理)。因而观念、行为就不会有错误。《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是说君子要效法“风行天上”的自然现象,以道德教化天下,蓄积美德。

可以说《周易》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是看他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即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也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于自然规律。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才能实现改造自然之目的。这应该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始终的恒常不变的真理。正如《系辞》有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宋代

程颐曾说:“天地人只是一道。”而张载则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周易》,我们就不难理解《易论》中:“不易”之意了。

3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

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

《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二、《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

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

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4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进而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揭示该书中丰富的内涵。正如《系辞》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关于《周易》的哲学思想,先哲们多有论及。本文旨在先哲的基础上谈一点心得,也算“见仁见知”之一端!

一、《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哲学”是近现代用语,判定古代学说和思想是不是哲学,不能用今天的名词去框定,而只能从它的内容和实质上去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其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研究的是天地之源的“太极”,万物之变的“大道”。而且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系辞》)从研究的对象看,《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其外延最大。《系辞》讲:“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名小类大”是《周易》的特征,也是哲学的特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对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周易》的功用除了占卜的微观预测外,也有宏观上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系辞》讲:“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即人们只要按《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办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从而才能做到“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如果能把易理用活,“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能对天下事情都有指导作用的当然是哲学的方法论,这是任何具体方法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系辞》在评价《易》之指导作用时也指出了这一点。“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于此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于此。”书

中连续出现四个“其孰能于此”,可见当时人们就认为《周易》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是同代的任何学说都不可比拟的。后世将《周易》列为群经之首,盖与它的这一不可比拟的功用密切相关。

二、《周易》坚持了古朴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是什么?这是任何哲学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序卦》讲:“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它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又怎样产生的呢?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生大业。”可见“太极”是万物之源。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一宇宙发展模式竟与当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说”惊人的相似。

由江泽民题名,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提及到“太极宇宙模式”,肯定了宇宙“大爆炸说”。认为:宇宙发端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那时物质被压缩为极高密的状态,没有天体,也没有粒子和辐射。在大爆炸后的一秒钟之前还是一种由质子、中子、光子、电子等混合而成的“宇宙汤”。但《周易》只用“太极”两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这种天地未开、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大爆炸三分钟后才有轻元素的合成及微波背景辐射。70万年后才形成了稳定的原子。几十亿年后形成了原始星云和星系。50亿年前产生了太阳系。47年前产生了原始地球。在冲击、压缩、衰变等作用下物质分流,形成了地核、地幔、地壳及大气圈。这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的漫长演化过程,《周易》用“太极生两仪”一句话简单概括了。地球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象”。在雷风、水火、寒热等,即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万物。可见“太极宇宙模式”虽然古朴粗略,但在总体上却正确反映了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明显地体现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思想。

三、神秘主义与唯物主义交织的认识论。《周易》的占卜方法是用蓍草揲蓍成数,以数定卦,以卦定象,以象定吉凶。蓍草本是一种自然植物,却认为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数字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量”的反映,却认为能“成变化而行鬼神”。每次占卜所得之数是偶然不定的。但将偶然性的得数与卦象爻辞联系起来却变成了预示吉凶的必然性。何以如此,至今仍是不解之迷。这就使其思维方式带上了神秘唯心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人们斥“占卜”为迷信的根据。但从八卦的产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来看却又明显地体现出朴素的“观物取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系辞》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八卦的产生既不是神灵的启示。也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测。是圣人对察天观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效法天地万物的实践经验概括总结的结果。文中有一段历史记述值行一提:“古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以为耒……盖取诸益。日中为布……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

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记述说明了《易》之思想

不是一人一时完成,是千万年群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结晶已达到了“通神明之德”、“知幽明之故”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对人们的实践又有指导作用。能使人“以类万物之情”,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四、古朴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观辩证法是人们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从总体

上看古今所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人们感知到的是同一种客观辩证法。古今的差异

仅在于人们的实践水平,思维能力,科学水平,语言概念及反映方式的不同。从

而人们对客观辩证法认识的广度、深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但基本点应该是致的。《周易》虽未用现代的语言概念,象现代人那样深刻、系统而逻辑地表述辩证法,

但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式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点是不应该被抹煞的。

首先反映了普遍联系和无限了发展的思想。《周易》宇宙模式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384爻——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这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整个系统。其中又包含

层层的小整体、小系统。层层联系,步步发展。太极是宇宙尚未展开的统一体,宇宙是太极层层展开的万事万物。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

却是极其简单的“- -”“—”两个符号。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的次序、位置

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

质和功能。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事物

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

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普遍展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

其次,认为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周易》是以对立统

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春夏秋冬四象,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卦两两对立。乾父对坤母,震长男对巽长女,坎中男对离中女,

艮少男对兑少女。通篇之中如刚柔,动静,屈伸、往来,进退,大小、上下、吉凶、祸福、寒暑……对立统一的概念随处可见。“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

观点。

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缺一不可。“阴卦多阳,阳卦多阴”相互包含渗透。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产

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就是变。“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是讲变化的。《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那么什么是“变化”呢?“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一阖一辟为之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很明显,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也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创造,而是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或只动不静的东西。文中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广生焉。”动,是乾的属性,但其也有动的方面。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总之,这种由事物对立双方“相推”、“相荡”、“相搏”、“相射”、“进退”、“屈伸”、“往来”、“阖辟”的矛盾运动而行起的事物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遵循“唯变所适”的法则去适应和改造世界。不可拘泥不变,“不可为典要”。

《周易》还认为事物的变化并非杂乱无间,而是遵循“物极必反”的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否极泰来”更是典型的一例。

再次,还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阴始凝为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坤为阴,初六爻为阴之始。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曲此而来。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占卜,本在于以物象而明人事。《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须有量的准备的思想。这一规律或趋势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早辨”、“不早辨”之分。“早辨”,才能因势利导,趋吉避凶。《系辞》讲:“善不积不是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哲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太过》上六:“过涉灭顶,凶。”《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也都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

最后,体现出万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用“--”和“—”表示,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如“--”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 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 少阳。“—”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 太阳和 少阴。继续发

展,太阴 变为 坤和 艮;少阳 变为 巽和 坎;太阳 变为 乾和 兑;少阴 变为 震和 离。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对立面转化无疑产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发展也不是原样不变,而是由数量的增加引起了质变。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谷粒变成了“谷堆”。滴水变成了“大海”。

《周易》对条件决定论、因果关系、社会历史的演化、人的道德价值、自强不息的主观能动性等许多哲理也都有所论及。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如《序卦》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这一记述一是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是大体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是由母系群婚制到父系一夫一妻制;由原始氏族制到阶级国家的产生,而后又产生了等级制度下的礼仪等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受篇幅所限,余当另论。

易经与生活

[导读]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中国周易学会西安研究员吕山峰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 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这部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 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的书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思想结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 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卦辞、《易传》语言晦涩难懂,然而却 与生活息息相关。孔子读易后,感慨“洁净精微,易之教也!”足以说明《易经》语言精深, 处处有哲理和教化之妙用。本文是我根据多年读易的体会,主要把《易经》的生活理论归纳 一些,以便参考学习。 一、《易经》与日常生活 1.衣:黄裳元吉;生活即教育。(坤六五)古人把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为裳,喻意下 衣是为了陪衬上衣,君子以厚德载物,常怀忠信,舍己为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无成 有终”,这和《道德经》“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老子思想守弱、消极,其实不然,实际上老子是解读了《易经》坤卦精神。笔者研读宗教文化典籍,曾 经在多次易经讲座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学习《易经坤卦》、《道德经》以及佛教的《地藏王 菩萨本愿经》,为其效法自然、善待众生、护念地球母亲的理念而深受感动。 2.食:君子以饮食宴乐。(水天需)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饮食宴乐,民 以食为天,人生饮食大事,以快乐为准则。本卦从初爻到六爻,基本上包含了生存需要、安 全需要、尊重需要。相比而言,周文王《水天需》卦比马斯洛五大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要早 近3000多年。 3.住:先王以享于帝立庙。《风水涣》(涣,风行水上,患难,先王带领民众,选择 吉祥的地方建屋宇、立宗庙。注:涣,音同涣;享音同祥,帝同地。所有注疏解释都用到音 韵学。)居住,也是人生的一大追求,购房、买房,以选择福地而居住为目的。所以出现“相地、堪舆、风水”这一行业。不少学者认为,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中郭璞《葬书》中,笔 者则以为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丘亮辉 提要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渊远流长。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当代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建设现代易学文化。本文对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的意见,可以看作现代易学的初步纲要。 关键词:周易现代易学纲要 Abstract Establishing a modern I - Ching I –Ch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ancient Lianshan of Xia Dynang,Guizang of Shang Dynasty, Jingzhuan of Zhou Dynasty an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I –Ching developed different academic system, for example Xiang,Shu,Yi and Li.We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establish and develop modem I–Ching in present 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opinion of characteristic,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I - Ching. It is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of modem I - Ching Key words: I – Ching Modem I - Ching, Summary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渊远流长。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易学文化延续几千年之久,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易学是对古代易学的继承和发展,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显著的特征,而且是历代社会所需要并且为社会服务的文化。目前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易学顺应时代潮流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形态,反对一切不符合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的内容。因此,带有愚昧和迷信内容的旧易学,在现代社会是没有出路的。 在易学文化领域反对愚昧和迷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去研究易学,厘清其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创造现代易学文化,为建设当代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现代易学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创新,要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允许出错甚至失败,要营造百花齐放的环境,通过百家争鸣的方法,促进现代易学文化的成长。现代的易学工作者不管自觉与否都为现代易学作贡献,贵在自觉地、全面地、有组织地团结易学界、科学界、人文界的有识之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仅就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初步的意见,以便引起学界的讨论,推进现代易学的研究。 一、现代易学的发展 现代易学为推翻帝制以降的易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今天倡导现代易学研究的自觉性,意在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在中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现代易学是在摸索中发展的,有漫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李镜池、郭沫若、钱玄同、余永梁等学术界开展了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大讨论,意在否定传统的说法,认为《周易》非伏羲、文王所作,《易传》非孔子所作,从而掀起了现代易学的第一个高潮。 朱谦之的《周易哲学》(1926年)最早以“宇宙观”、“人生观”、“伦理学”、“知识论”说《易》,将西方哲学融人易理,把现代易学从传统儒家哲学向现代哲学发展。 郭沫若在20年代末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周易》。他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认为,《周易》的根本观念是阴阳两性的对立,宇宙充满了这些矛

周易解梦

《周易解梦》诗曰: 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 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 《周公解梦》之一、天地日月星辰 天门开贵人荐引天光灼身疾病除天晴雨散百忧去天明妇有生贵子天门未至有兵荒仰面向天大富贵乘龙上天主大贵上天求妻儿女贵上天取物位王侯飞上天富贵大吉癸天上屋得高官天裂有分主国忧天皇明主公卿至天欲晓益寿命吉渡天河主有所吉天地合所求皆得天公使有大吉祥日月初出家道昌日月照身得重位日月落忧没父母日月昏暗孕妇吉日月欲出有官职日月合会妻有子日月衔山奴欺主负抱日月贵王侯吞日月当生贵子礼拜日月大吉昌日光入屋官位至日初出无云大吉日出有光有好事云开日出凶事散日入怀贵子月女拜星月烧香大吉云忽遮日有阴私星入怀主生贵子星落有病及官事星列行主添奴婢持执星宿大富贵流星不落主移居巡天摩星位公卿云起四方交易吉五色云主大吉昌云赤白吉青黑凶见浮云作事不成云雾遮事大吉利黑云压地时气病霜雪降主事不成雪下及时大吉利雪落身上万事成雪不沾身主孝服雪落家庭主丧事阴雨晦时主囚事行路逢雨有酒食雷霆作声官位至雷声恐怕私居吉雷从地震主志遂身被霹雳主富贵电光照身有吉庆赤虹见吉黑虹凶霞满天百事欢悦狂风大雨人死亡风吹人衣主疾病忽大风国有号令风如吼主远信至 《周公解梦》之二、地理山石树木 地动主迁官位吉地裂主疾病大凶修平田地大吉昌地高下不平主病卧于石上主大吉地中黑气上主凶运石入家主富贵石上得利禄大吉盘石安稳无忧疑登岩抱石官职迁手弄小石生贵子身人土中百事吉自身取土被耻辱升山落地主失位居住高山有喜事山行得财有福禄抱物上山孕贵子山中农稼衣食丰枯木再发子孙兴堂上地陷主安忧园林茂盛大吉利树木枯死宅不安林中坐卧病欲痊树木凋零主人凶林中树生添贵子种树木者大吉昌登大树名利显扬上树忽折有死伤与人分花主分散枯木开花兴子孙大树落叶屋中吉立树下贵人庇阴树生堂上父母忧大木忽折主凶恶担水来家得财喜砍伐大树多得财草木茂盛家道兴门中生果树有子松生屋上位三公家中生松事转丰家中生柏大吉利庭前竹木喜重重枫生屋上百事遂兰生庭前主添孙果林中行主得财入果园中大发财桑生井上主有忧果树多熟子孙安折笋到家女有子见笋者主添子孙扫地除粪家欲破粪土堆者钱财聚 《周公解梦》之三、身体面目齿发 自身白衣人所谋梳头洗面百忧去身拜尊长大吉昌身上汗出主凶恶身病虫出得重职身上虫行病患安绳索系身长命吉枷索临身病欲来身或肥瘦皆为凶面对官者主大吉露体无衣吉大利妇人披头有私情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易经与人生

感悟《易经与人生》 摘要: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对于已经距我们数千年之久的古代文化书籍,以及里面所包含的自然哲学、伦理实践和对人生的看法态度,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精神方面却缺乏食量的时候,易经更具有引导作用,就像航行在大海中航船的灯塔一样,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回自己的方向。在《易经与人生》这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易经》这门深奥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中,老师讲解的几项基本的卦象,也使得我对人生和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易经乾卦坤卦 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和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先有伏羲氏做先天八卦图,后周文王姬昌被囚七年,闲来无事在前人基础上推演出后天八卦图。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籍,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了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很有迷信的成分,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占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而易经更是对后来各种文化、经籍、言行等等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儒家、道家等远古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到明朝时期创立的心学,乃至民国创立现在很流行的厚黑学,在它们的立言中都能找到易经的根源,也因此,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本质就是用来占卜的书,但是社会中的很多人却打着易经的旗号招摇撞骗,像什么算命测字看风水。我认为,学习易经能够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这要求学习者本身的学习修养,这么深奥的哲学思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看透看穿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透所有人的未来。易经,给有学问的人带来的是人生的境界与追求,给迷信的人

周易的幸福观

周易的幸福观 2013-01-18 19:28 作者:知未来 【字號】大中小 【正体版】【打印机版】 一、 (一)幸福定义 现代人认为幸福是心理得到满足/快乐的状态。(参百度百科) 它的反义词不止一个:不快,痛苦,郁郁寡欢,愤怒,恐怖,悲伤,忧虑等负面心理。 这应该是狭义的幸福。 广义的幸福包括心灵的宁静、祥和、自由、理性的升华、天下太平等(笔者理解)。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心理需要分5等,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爱的需求), 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所以,相应的人的幸福也有5个层级,即上述5种需求满足的幸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可见,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那么人的幸福也有物质精神两方面。 (二)幸福训诂(编辑于《百度百科》) 1.“幸”是个会意字,从“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变形,意为人夭折将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变形,意为情况发生逆转,死而复生,慢慢醒来,借“醒”声表示即将入土的死人又苏醒过来。逢凶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为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只有这样解字才能通解“不幸”。

“福”是形声字。从示,表示与敬神有关,畐(fu)声,畐为盛酒的容器。似双手捧着盛满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福为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二字合为一词,幸福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感。 2.幸,①.吉而免凶也。------东汉?许慎《说文》。 ②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按:上述意思,即,①.逢凶化吉。②.非分意外的所得。) 福,①.佑也,------东汉?许慎《说文》。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按,本作祜也)。(按:即人们通常认为的福分) 3.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 (这是对祸福得失的一种感受,意思是:不要得意于目前的福份,这样才没有祸端(的痛苦)。不要时刻担心你既已得到的,这样才没有失去(的失落)。) 4.综上所述,中国古文化对幸福定义大致包含:①逢凶化吉,(如1927年生人的波兰老人芭芭拉.罗丽亚曾经127次大难不死,阿拉法特也多次大难不死等)②非分意外的收获/所得,③通常的福分,④调整心理得到的安宁。 二、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对于幸福的论述 有的认为是感官享乐,有的认为是理性的认识或践行或升华,即或因感性享受带来的幸福或因理性认识升华、修为导致的幸福。 笔者认为,两者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但因为人的认识差异、情感差异、践行差异、修为差异,从而导致的幸福感受也因人而异。 换个角度看,幸福包含两部分:1.主体的自我内在的物质或精神因素,2.客体的自我以外的外在物质或精神因素。导致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幸福因子,反之导致不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痛苦因子。 三、笔者对幸福的理解是 1、幸福因子 内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正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内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自我正确深刻的见解认识、信仰价值观,自我正确深刻的道德理念,自我接纳的有益的知识经验等。 反之,不健康的身体,不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错误肤浅的见解认识、道德理念、信仰价值观,有害的知识经验,不健康运行的社会体制等是痛苦因子。 外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依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外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满足生理、安全需求的物质生活因素,如衣食住行等,以及满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因素,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别说孔子这样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就是王公贵族也很难看到。所以说,孔子读《易》不得,是很苦恼的。孔子能最终读到《易经》,还是沾了时代的光。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室衰微以后,原来在周天子身边当文官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都跑到各路诸侯国去了。但这些人出走,并没有空着手,临走还要捞一把,随身带走了一些东西。带走的什么?文人嘛!当然带的是书。就像今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搬家,最为珍贵的还是书籍。在被这些人带有的书籍当中,很可能就有《易经》。孔子晚年定居鲁国,当了个编纂鲁国历史的小官,才得以见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孔子看到《易经》

易经

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版学习笔记 西方学者认为是一种未来学著作。 易,群经之首,与群经之始。易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六经是指:五经加上《乐经》,史传秦始皇焚书,进而《乐经》失传。 易的完成:人更三世,世立三古。《汉书.艺文志》:远古伏羲、中古周文王父子、近古孔子。属于集体创作。 易: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界上最大的系统就是易经。 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易经现状: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唐装的纽扣数量、家里所挂八卦图。 三把钥匙: 伏羲八卦: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伏羲八卦告诉人类宇宙的状况,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无字天书。当时只有图像。一画开天。 伏羲画卦的方法:仰视(自然界中只有人类有仰视的权利)、俯视(万物皆备于我;人为万物之灵)及广角(四面八方都要照顾到,这才叫周。)。 周易的命名:周是很周密、很周详,而且它是周流不停、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的,而不是因为这本书恰好出自于周朝。此为一种说法。 文王64卦、宇宙只有64个密码。中国人的“一而二,二而一”观点。 孔子十翼、孔子看周易,而肃然起敬,赞周易。十翼也称易传。 伏羲是谁:世界上第一座气象台台长。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中国人与偶像的关系。为人民

服务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定律。 西方人信教,信我者得永生。中国人追求永远活在后世的心中。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要用自然的法则来规范现代科学,让科学协助人民过幸福的生活。 现代人学习易经的意义。自然科学+人伦道德。 纠正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自信,自觉,自省,自反,自律,自我,自大。 具有神秘性与道德性。 易经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然之路。 二、何为阴阳 往外张是阳,向内缩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平时生活里的阴阳倒转,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天是阳,地是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活动性比较大的叫阳,反之为阴。可以解答左右手互为阴阳。阳为奇数,阴为偶数。手掌的学问: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袖里乾坤。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阴阳是不分开的。 阴阳是相对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礼让为先,当仁不让。 重点:阴阳是相对的,有相对才有阴阳。阴阳会变动。阴阳合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经络与航道的理解。得到知识、丧失智慧的理解。 图的初解:首先他是圆的,圆得容易变动。其次,宇宙万物追求圆满,不要伤害别人。不可以圆滑,但是一定要学会圆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最后,阴阳互动。有好就有坏。坏人永远是杀不完的。 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的去实现理想。

18.文王狱中著《周易》

文王狱中著《周易》 经典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能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这四句,了解《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著作并应该认真学习研读,知道《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尚书》原名《诗经》,“尚”是年代久远的意思,“书”是历史文献。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能熟读成诵。 2、难点:初步体会和理解《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主要包括“谋略、法令法规、建议、公告、誓词和命令”。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1个课时。 五、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封神榜》的故事。 2、讲授新知: (1)动画片《哪吒传奇》,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武王伐纣”故事引出《周易》。 (2)通过《哪咤传奇》,联系到《封神榜》,进而引入新课。 (3)讲授本节含义。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统称“三易”并且内容记载很详细应该认真学习研读,《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尚书》原名《诗经》,“尚”是年代久远的意思,“书”是历史文献。

(4)出示“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并将四句读正确、流利、通顺。 3、经典诵读: (1)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2)同桌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4)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5)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播放《三字经》。) 4、课堂拓展: 《封神榜》中的小故事,“武王伐纣”故事。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华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己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刑镇压。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动荡不安的社会像烧开了的水那样的沸腾。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周文王在完成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开始了百姓安居乐业,统治稳定的周王朝。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行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 5、课堂小结: (1)这章《三字经》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在“武王伐纣”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了解《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著作,知道《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6、作业布置:

易经中的“和”

谈论易经中的“和” 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 084040067 陈开彦 摘要:“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关键词:《易经》;合和;和谐;统一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合:《易经》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合合璧:合为一体 合力:齐心协力 合心:同心同德达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适:不偏不倚 和平和:温和平缓 中和:中行不偏 谦和:不骄不躁达到和谐目的,即和衷共济 和平:和平共处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易经》强调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礼也。利者,和也,平和,义也。贞者,正也,真也。所以元、亨、利、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经》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美好)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乾》)。《易经》之所以把元、贞作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辞,并贯穿于全书,原因就在于《易经》强调元、亨、利、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周易·乾卦·文言》云:“龙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之龙德,上承于天,下开于人,因此,在天为乾,在人为健。正中之德,首要在“正”,此为“庸言之信”的“信”;其次在“中”,此为“庸言之信”之“庸”。庸者,中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度”。克己复礼也罢,“飞龙在天”也罢,都不能过分。克己复礼过分,则有失于“和”的原则;“飞龙在天”太过分,就必然“亢龙有悔”。过分,就违背了《易经》卦爻体系所展示的“中和”原则。 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太极图为何是圆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圆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为何大多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和谐、喜欢融一,这是有几千年历史根源的。中国从尧舜禹、

十句话读懂易经

十句话读懂易经 《易经》是中国第一经,它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句话: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郑博士解析: 1、严格说来《易经》和《易传》构成了《周易》;而《周易》、《连山》、《归藏》又构成了《三易》。《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2、《易经》又称本经,简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三千年前。《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而《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3、史学界认为《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 第二句话:易经的核心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郑博士解析: 1、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2、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3、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即是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试题--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试题.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 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什么? A.做人与记人 B.记事与做人 C.做人与做事 D.记事与记人 用户答案: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用户答案: 3.(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A.一种政治学说 B.一种关于人生的学问 C.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 D.一种伦理学说 用户答案: 4.(本题分值:2) “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给自己看 C.作为 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用户答案: 5.(本题分值:2) “出自哪部典籍?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汉书》A. 《周易》B. 《孟子》C.《论语》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6.( ”为己指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中“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为自己名利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C. 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7.( ”是哪位先贤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孙子韩非子B. C.老子D.孔子 : 用户答案:2) 8.(本题分值 做人就是要处理什么样的关系?A.人和事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B. C.人和动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9.( 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什么? 学习别人A. 做自己的事B.从自己做起C.照着别人去做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0.(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什么? 爱学习A. 爱民族B. C.爱国家D.爱人 : 用户答案:2) 11.(本题分值 ”.汗青是什么?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化A.历史B.哲学C. D.儒学 用户答案: :2) 12.(本题分值 下面哪位是儒学的奠基人?孟子A. 荀子B. C.孔子老子D. : 用户答案:2) 本题分值13.( 出自哪部典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记》A. B.《论语》C.《孟子》D.《周易》 : 用户答案:2) 本题分值14.(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A.重复性时代性B. C.象征性D.历史性 用户答案: :2) 15.(本题分值 儒学的核心是()? 人与仁A. 民与君B.仁与礼C. D.人与人 用户答案: :2) 16.(本题分值 儒家形而上学哲学重点是在()学科中进行展开的?理学、心学A.自然学B.心理学C. D.科学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7.( 上个世纪,中国哪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研究了周易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参与、组织翻译了许多基督 教经典著作。并用信、知、行来总结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杜维明A. B.冯友兰C.谢扶雅D.熊十力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8.( ”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身心和谐中心心脏A. B.人的精神C.心思D.心情 : 用户答案:2) 19.(本题分值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说:是什么意思?凭他的能力能治理出周文王那样的盛世A. B.如果我能被用,周国一定胜利

茶与易经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台湾大学者南怀瑾称《周易》是“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它是儒家“五经”之首,是道家的根本,亦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对象(以易理解释佛经)。“周易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亦是源远而流长,茶之道博大精深,更令不少人耗毕生精力钻研此道。 然而,谈中国茶道,一般人均把目光注视在儒、释、道三家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上,有人甚至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应当客观地评价,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既然儒、释、道都归根结底于《周易》,茶道是在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必然归根于“周易文化”。 中国茶道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还是对品茶过程的讲究,如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是物求自然。火炉砂铫,紫砂壶瓷杯,均要本土本色,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茶叶,不设色,不加香,色求清淡,味求纯真。本香本味,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其次是人求专心。专心方能致“静”,方能与“天”沟通。“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归根曰静”。心“静”,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品茶必须是“忙”着和“闲”着的人“静”下心来。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这是客体的完美,加上主体的“虚静”,使得心灵格外空明,精神不断升华净化,“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人一旦能达到清明如镜的境地,则可以鉴天地之变,观万物之化。茶使人心静,茶使人智灵,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会,可通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达到“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自由世界。所以,品茶论易,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交朋结友,一切的人事活动和心灵感悟都可以借助茶来表达。 茶性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其中真正体现了阴阳相济之理。 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具的形制充分反映了他对周易阴阳理念的理解。他在《茶经》中说:“(茶)木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 古人深知茶道之变化,因为茶性最容易改变。茶叶也最容易吻受异味,如果包装不当,周围的气味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导致茶叶窜味。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 茶道,讲求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各个程序,不得矫情。不同的茶,有的清淡,有的浓酽,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 茶可以为饮,为食,为药;茶可以为听,为赏,为悟;茶可以为诗,为画,为书。中国茶道从远古的《周易》中承传了变易之道,种植有变化,采收有变化,制作有变化,品味有变化。茶道以一种奇特的形式流传世界,年年在变,月月在变,日日在变,变出博大,变出雄伟,变出壮观,变出精微。

正确弘扬易经促进文明进步

正确认识易经弘扬易经文化 世界易经学会执行会长况君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极具辉煌的成就。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永远是光辉灿烂的。在众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华民族具有高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之内。易经文化,从古到今,都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易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甲申年九月以来,学术界对《易经》文化提出批评,继而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正确认识易经,才能弘扬易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一、周易热间接引发学术争议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传统文化热”、“周易热”相继兴起,但“周易热”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以占卦、算命、风水等象数类,第二将易经思维方式引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科学易热潮”。前者视《易经》为纯粹的卜筮之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牵强比附的误区。在科学易热潮中,有不少学者渐而大胆提出“管理易”、“中医易”“音乐易”“美术易”“天文易”“生物易”“数学易”“军事易”“物理易”等观点,两股“易热”逐渐风糜东南亚许多国家,西方也有部分国家学者介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从事术数研究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游荡于社会各阶层,遍及各个社会角落,影响极大,间接引起了国内部分自然科学界科学家的惴惴不安,在二00四年九月三日上午,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明确指出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杨振宁的发言,代表了部分科学家的心声,甚至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说易经是一部书,一部华夏民族的哲学经典,一部具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经典,诚然数千年以来,易经的研究曾经走过很多误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研究易学的人没有认真研究易经文化的本质涵义、思维方式及其现时代的意义渐入了学术的误区,但是将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和阻碍科学的发展的罪名硬扣在易经上,是大错而特错的。 二、“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①。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段时间我上网查看了不少文章,有附和杨振宁观点的,有反对杨振宁观点,有的客客气气地认真阐述自己的理由,有的唇枪舌战火药味极浓,我认为大家应平静下来认真研究杨振宁这个观点的论点、论据是否充分正确,通过客观研究,我认为杨振宁的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三、易经中有科学的归纳法和推演法 首先易经中的归纳法是显而易见的。《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的意义在于效法,八卦的创作启源于取象,八卦的目的在于比类。取象是取自客观事物的某种典型之象;比类则是根据具体卦象中蕴含的共性而加以推论。借助卦象来演绎哲理,是易经中所采用的朴素而基本的方法,而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取象比类”②。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方法,从它取自某一特殊的卦象,归纳出普通哲理,这是一种朴素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亦即是现在学术界广泛认同易经中有明显的归纳法。 其次易经中的推演法更是不可忽视的。古人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用极为抽象的符号“━”阳爻和“--”阴爻两个符号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比类演绎,排列组成经卦,并将八经卦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配数,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河图、洛书,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