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考阅读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阅读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阅读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阅读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阅读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教学的重点、难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怎么考、怎么答。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解读考纲——明白考什么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回顾近三年中考考题——明白怎么考

祁黄羊去私(2014年广东中考)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晋文公攻原(2015年广东中考)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

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2016年广东中考)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1)勤学苦练;(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从近三年中考可以看出考查的题型有;1、文言词汇选择题2、断句3、简答题(内容分析、人物行为评价)

从选材来看,多数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劝谏讽喻、聪明机智、世态人情、人物春秋、美德佳行等。

如:2016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是勤学苦练;2014、2015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是美德佳行。

四.怎么读

面对从未读过的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常用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细看文后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给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细看题目有助于同学们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如2010年广东中考的附加题第3题:“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这一题目本身就已经概括了文章大意。又如:“解题演练中‘李侍郎绂’的第3题,结合全文,概括李绂‘性聪慧、勤学’的表现。”这这一题目本身就已经概括了文章大意即写李绂的性聪慧、勤学。所以,阅读课外文言文,首先应该细看文章后的题目,以获取对理解文章有用的信息。

第二步:分析文章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会给出文章标题,我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2014年广东中考《祁黄羊去私》,题目的意思是祁黄羊去除私心即祁黄羊大公无私。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课外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有些注释暗示了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经历,遇到熟悉的作家,也就是课内曾学过其作品的作家,就应该联系课内所学的有关知识,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五、怎么答

(一)如何做准文言词汇选择题

解题方法:

①代入法,先把课内句中那个词语的意思弄清楚,再把它代入另课外的句子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判断异同;

②排除法,根据自己记住的课内词语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异类选项;

③词性法,即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也能够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例如:(2016年广东中考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方法说明] A项中“手不释书.”.位于动词“不释”的后面,可以判断出“书”在这里是名词,意思是“书本”。而在“即书.诗四句”中“书”的后面是“诗四句”很明显是动词,意思是“书写”。因此,从词性可以判断判断出二者的意思不同。[词性法]

B项中“烨然若.神人”中“若”是“如、像”的意思,不同于“若.与平生所闻不合”中的“若”(如果)[排除法]

C项中“惧其不已.也”中“已”是停止的意思,把它代入到“必无所疑乃已”这个句子中正好解释得通,所以这个就是正确选项。[代入法]

D项“孙权据有江东”中“据”意思是“占据”,不同于“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中的“据”坐着”。[排除法]

例如:(2015年广东中考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方法说明] A项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是“约定”,“遂与大夫期.十日”中“期”也是“约定”。[排除法]

B项中“令初下.,群臣进谏”中“下.”是“下达”的意思,不同于“原三日即下.矣”中的“攻克”[排除法] 也可用代入法。

C项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是动词“吃”的意思,而“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中的“食”是名词“粮食”所以这两个加点的词意思不同。[词性法]也可用[代入法]

D项“男有分,女有归.”中“归.”意思是“女子出嫁”,结合语境判断“可无归.乎”中的“归”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排除法] 也可用代入法

例如:(2014年广东中考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方法说明]A项中“其谁可而为.之/”.中“为.”位于代词“之”的前面,可

以判断出“为”在这里是个动词,意思是“任用;而在“或异二者之为.”中“为”很明显是个名词,意思是“做法”。因此,从词性可以判断判断出二者的意思不同。[词性法]

B项中“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中“子.”是“你”的意思,“解孤非子.之仇邪”中的“子.”也是“你”的意思。[排除法]

C项中“去国.怀乡”中“国.”是“国都,京城”的意思,而“国.无尉”中“国.”是“国家”的意思。[排除法]

D项“不求闻.达于诸侯”中“闻.”意思是“出名”,而“孔子闻.之曰”中“闻.”是“听说”的意思。[排除法]也可用词性法

(二)如何准确断句

文言断句题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1)理解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借助标志词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至若”“若夫”等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

句尾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焉”“孰”“孰与”“何如”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其他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

(4)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5)借助修辞断句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如对偶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例:1、(2014年广东中考第10题目)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方法说明]根据句首发语词“善哉”先断一处,再根据句尾语气词“也”断一处,最后根据“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句意说的是两个意思,“外举……内举……”中间断开。综合运用上面几种方式,一般都能较好地解答此题。

例:2、(2016年广东中考第10题目)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方法说明]抓住关键词“呼老兵”“对坐痛饮”“咨”“考”,然后理解文意“呼喊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对坐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既可准确断句。

(三)如何做好简答题

1、内容分析题

解题方法:

(1) 组合法。先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进行概括,然后再进行组合。组合的重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例:1、(2016年广东中考第11题目)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方法说明] “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勤学苦练;“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注重实地考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治学严谨;“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学习专注。

(2) 提取法。将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例:(2014年广东中考第11题目)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方法说明]选文的最后一句“祁黄羊可谓公矣。”,这句话道出“国人称善”的主要原因,从这一句我们可以得出关键性答案,即“祁黄羊大公无私”。然后再用“组合法”得出次要原因“晋文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2、评价人物行为

解题方法:先表明观点,接着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说明自己的理由。

例如:(2015年广东中考第11题目)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方法说明] (1)如果认同晋文公的行为, 先表明观点“赞同晋文公的行为,接着评价他的行为“他的这种做法是讲信用(恪守诚信)的行为;最后说明理由“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如果不认同晋文公的行为, 先表明观点“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接着评价“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最后说明理由“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如果保持中立的观点,先表明观点“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接着评价他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最后说明理由“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已复习的解题方法

二、解题演练

(一)李侍郎绂

李侍郎绂,性聪慧、勤学。少时家贫,无赀①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②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注释】①赀(zī):通“资”,钱财。②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少.时家贫/少.时,一狼径去

B.无赀买书./即书.诗四句

C.乃借.贷于邻人/愿借.子杀之

D.街衢铺店名.号/卷卷有爷名.

D [方法说明]

A项中“少时,一狼径去”中“少”是“不多”的意思,而“少时家贫”中的“少”是“年轻”的意思。[排除法]

B项中“即书诗四句”,“书”在这里是个动词,意思是“写‘;而在“无赀买书”中“书”在动词“买”之后,很明显是个名词,意思是“书籍、书本”。因此,从词性可以判断判断出二者的意思不同。[词性法]

C项中“愿借子杀之”中“借”是“凭借,依靠”的意思,而“乃借贷于邻

人”中“借”是“借入”的意思。[排除法]

D项“卷卷有爷名”中“名”意思是“名字”,把它代入到“街衢铺店名号”中去解释得通,因此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代入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同僚取架上所有/ 抽以难公/ 无不立对 /人皆惊骇。

[方法说明]抓住关键词“取”“抽以难公”“立对”,然后理解文意“他的同僚选取书架上所用的书籍,任意抽取一本来难为他,没有不立刻回答上的,众人都感到很吃惊。”既可准确断句。

3.结合全文,概括李绂“性聪慧、勤学”的表现。(3分)

性聪慧:“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勤学:“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组合法]

(二)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

②〔纺绩〕织布。

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④〔夏(jiǎ)楚〕责打。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膝置.书/且焉置.土石

B.与轧轧相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儿及.此不学/徐公何能及.君也

D. 鸡鸣方.卧焉/今齐地方.千里

A [方法说明]

A项中“且焉置.土石”中“置”是“放置,放”的意思,把它代入到“膝置书”中解释得通,因此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代入法]

B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是“暗中”的意思;而在“与轧轧相间.”中“间”是“夹杂”交错的意思。[排除法]

C项中“徐公何能及.君也”中“及”是“比得上”的意思,把它代入到“儿及.此不学”中解释不通,“及”是“到”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不相同。[代入法]

D项“今齐地方.千里”中“方.”意思是“方圆,面积”,而在“鸡鸣方.卧焉”中“方”是“才”的意思。。[排除法]也可用[代入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

[方法说明]借助虚词“以”先断一处,再根据句意“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说的是两个意思,“解衣以胸温……共诵之”中间断开。综合运用上面几种方式,一般都能较好地解答此题。既可准确断句。

3、如何看待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并说明理由。

示例:①认同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

②认同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母亲的教子方式是严中有爱。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儿子学习稍微懈怠就责打他,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正是得益于母亲的严格要求,他最终才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③不认同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母亲的教子方式过于严格。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管得太死,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儿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⑤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足见其对儿子成才的渴求心理,但是在教育中的方法近于残酷,有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值.岁荒/后值.倾覆

B.以画竹,兰为长./教学相长.

C.去.任之日/ 去.国怀乡

D.或.阻之/或.以钱币乞之

B[方法说明]

A项中“后值.倾覆”中“值.”是“遇上”的意思,把它代入到“值.岁荒”

中解释得通,因此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代入法]

B项中“教学相长.”,“长.”是“促进”的意思;而在“以画竹,兰为长.”中“长.”是“擅长”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不相同。。[排除法] C项中“去.国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去.任之日”中“去.”也是“离开”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相同。[排除法]也可用[代入法] D项“或.以钱币乞之”中“或.”意思是“有(的)人”,而在“或.阻之”中“或.”也是“有(的)人”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相同。[排除法]也可用[代入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曾任范县令 /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 /案无留牍。

[方法说明]根据句意来断句。

3.结合选文说说郑板桥“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的原因。

原因:郑板桥是一个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爱戴。

[方法说明] “爱民如子”——爱民;“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案无留牍”——勤政;“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关心百姓疾苦。[组合法]

(四)杨震字伯起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不穷究./尔辈不能究.物理

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深追先帝遗.诏

C.举.茂才/死即举.大名耳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故患有所不辟.也

[方法说明]

A项中“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究”是“探究”的意思,而在“无不穷究”中“究”是“探究”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相同。[排除法] B项中“深追先帝遗.诏”,“遗”是“留下”的意思;而在“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中“遗”是“送给”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不相同。。[排除法] C项中“死即举.大名耳”中“举”是“发动”的意思,把它代入到“举.茂才”中去解释不通,“举”是“推举’。因此两个词的意思不相同。[排除法]也

可用[代入法]

D项“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而在“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辟.”是“征召”的意思,因此两个词的意思不相同。[排除法]也可用[代入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方法说明]借助标志性词语“曰”先断一处,再根据句意“故人知君”断一处,最后根据疑问语气词“何”断一句。综合运用上面几种方式,一般都能较好地解答此题。

3.结合文中杨震的言行,说说“密愧而出”的原因是什么?

王密被杨震廉洁无私的精神所感动,为自己不了解杨震的为人而感到惭愧。[方法说明] 拒绝下属夜怀十金相送——廉洁无私;“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廉洁无私;“君不知故人”——不了解杨震的为人。

(五)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居.家常执勤苦/不可久居.

B.尝.辍业投笔叹曰/吾尝.终日而思矣

C.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上使.外将兵

A.在/停留 B.曾经 C.任命,授职/清除,除掉 D.出使/派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 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3、根据选文,概括班超后来能有所成就的原因。

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吃苦耐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孝顺父母;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很有才能;

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有远大志向。(组合法)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

词汇选择题①代入法;②排除法;③词性法。

断句①理解文意;②借助标志词;③借助虚词;

④借助语法结构;⑤借助修辞断句。

内容分析题①组合法;②提取法。

评价人物行为先表明观点,接着评价人物行为,最后说明理由。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解析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 2016-04-06河北思博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 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二、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 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完整)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探寻金钥匙,打开阅读文言之门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近两年中考题的探究,归纳中考考点,熟悉常见的中考题型; 2、探究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掌握翻译实词、理解句意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如何寻找出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中考是一场战争,则我们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彼”就是知道考什么?怎么考?“知己”就是掌握有效的方法,从容答题。本节课我们就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出发点来探讨中考文言文的复习的有效策略。 (二)探究考题,归纳考点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下发的材料——我省10、11年的中考题,归纳考点。 金钥匙一:明确考点 朗读节奏、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把握文意 概括要点、探究写法、领悟情感、评价人物 关键考点:文意把握:朗读节奏、实词理解、句子翻译。 其中朗读节奏定为选择题,答题方法以后再讲,本节课重点讲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三)细读题目,明确要求(熟悉题型) 比较两种题干设置语: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都强调了什么要求?要翻译语境含义(词不离句) 比较 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 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上一句是要求意译,下一句是直译。 音译与直译也是两种方法:直译:字字句句落实。意译:基本意思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难以直译则用意译。

(四)认真解题,归纳方法 1、学生做题:文言文(一) 讨论做题方法。 2、学生做题:文言文(二) 讨论做题方法。 3、教师归纳:实词解释的方法: 夯实基础(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调用积累、语境推测、利用常识、联系成语、参考注释等翻译句子三个要求: 信(准确翻译)达(流畅表达)雅(语言优美) 翻译句子六种方法: 留:专用名词可保留不译。如国号、人名、地名、官职等。 补:补充被省略的成分。如:省略的主语等要补充。 删:删去不必要译的词。如:某些发语词、语气词等可不译。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妻子”换成“妻子子女”。 调:调换词序。如:倒装句要调换词序。 选:对一词多义的情况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4、学生运用方法完成文言文(三) (五)课后练习 2011、2010江西中考题 (六)小结 今天我们寻找到了解题的方法,有这些钥匙在手,祝大家中考旗开得胜。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完整word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 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记与欧公言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颖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公遂.大笑然操遂.能克绍 B.以.笔墨烧灰饮学者以.塞忠谏之路也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温故.而知新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翻译下面句子。 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答案: 1.C 2.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 4.B 译文: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一、试题回放(2010年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 (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 (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三、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方法指津』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②以注释解题。③以文旨解题。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三、『典型例题』

第一类:成语、寓言故事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亡:(2) 既反反: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4.根据本文内容,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专题

10、文言文阅读 复习内容(考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3、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中考总复习-语文》84-88页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考点 从阅读材料来源上看,文言文阅读可分课内、课外、内外各一的比较这三种情况。而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 课内文言文阅读有:1、释词(实词、虚词);2、译句;3、概括内容、理解思想、进行感悟;4、鉴赏写法;5、朗读节奏停顿(断句)。 课外文言文阅读,往往增加了断句,减去了鉴赏写法。 文言文比较阅读,往往增加了比较,减去了鉴赏写法。 二、方法指导 1、文言词语解释 文言实词解释,侧重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义项。 文言虚词解释,主要有起指代作用的(之、其),起组合作用的(以、于、为),起连接作用的(而、则、乃),起语助作用的(也、乎、哉、焉)。 2、文言语句的翻译 (1)翻译的原则。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即翻译顺畅通达,无语病。 雅:指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2)翻译的方法。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包括特殊习惯用语如“谪、迁”等), 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事名等,照录不译。 补:即翻译时补出省略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3、对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感悟和对写作手法进行鉴赏 (1)解答评价、感悟类的试题。 意在笔先,有问必答;先亮观点,再述理由;简述清楚,言简意赅;用标志性语言,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联系生活实际。 (2)鉴赏写作手法的步骤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揣摩全篇写法;看结构、看表现手法、看语言特点。 三、教师解读典型例题。 四、教师讲析“专题训练”。 五、课后作业:学生做完《中考总复习-语文》86-88页“专题训练”。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五篇含答案

(一)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 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班级姓名同步练习命题人:日期: (二)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 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2.翻译句子: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