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第三部分习题解答(4)

(仅供参考)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一)单项选择

1.B

2.B

3.D

4.C

5.A

6.A

7.D

8.D

9.B 10.A 11.B 12.D 13.D 14.C 15.B 16.B 17.C 18.A 19.C 20.B 21.D 22.D 23.D 24.A 2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CD

3.ABC

4.BC

5.ABCE

6.ABCDE

7.ABDE

8.ACE

9.ABD 10.ACD 11.ABCD 12.CDE 13.AB 14.ABE 15.CDE

(三)名词解释

1. 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分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收入使用是指消费活动,即用于购买从而实现消费所花费的支出。

2. 收入初次分配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初次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生产税。

3. 财产收入指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4. 原始收入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

5. 国民收入是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总和。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总收入(过去的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原始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从含义上看,国民收入是指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

6. 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这些分配有多种形式,广泛发生于国民经济范围内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外之间,分配中产生的收支流量不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交换性的,而是转移性收支。

7. 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做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由转移所产生的收支即为转移收支。

8. 参阅《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二)。

9.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定义: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它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10. 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11.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额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即: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即: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四)简答题

1.教材P71倒数第一段至P72第一段。

2.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3.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4.参阅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P54例题4。

5.答:财产收入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财产收入有以下类别:1)地租 2)无形资产使用费 3)利息 4)红利 5)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 6)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

6.答: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常用的几个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三者间关系可由下述关系表示: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净收入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性转移收入净额

7.答:在一系列收入分配账户上,平衡项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形式上使各账户内部能够保持平衡,外部保持衔接,而且自身也具有经济意义,是重要的经济总量。

(1)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是营业盈余,反映各部门在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支付后的盈余数额。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原始收入,反映各部门经初次分配后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

(3)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取的最终收入总量。

8.教材P78倒数第一段第一行、第六行至结束。

9.答:收入使用账户的初始项——可支配收入,平衡项——储蓄。

收入使用账户是继收入分配账户之后,揭示居民、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业性机构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在最终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账户。

该账户不是对所有权有的机构部门都有实际意义。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消费的功能,不核算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只有居民部门、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有最终消费,因此只有这三个部门才记录消费流量,体现可支配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的平衡关系。

10.答: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消费对象性质看,包括:

(1)耐用消费品支出

(2)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3)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

11.教材P83第二段,第三段第一行至第四行。

12.答: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采用项目×部门的矩阵形式。横行以交易和平衡项目分列,包括收入分配项目、收入作用项目及投资历项目三部分;纵列按照各机构部门分列,每一部门下设来源使用两栏,分别记录在各项目下发生的收入流量和支出流量。

接教材P86第一段至第二段第一、二行。

13.答: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其数值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呈下降趋势。这一系数的高低成为国际公认的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富强程度的标准。

联合国曾提出恩格尔系数的数量界限,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最富裕。

(五)计算题

1.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

=5000-3000-(200-20)=1820万元

收入形成账户单位:万元

(2)原始收入=营业盈余+财产收入-账产支出=1820+500-600=1720万元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单位:万元

(3)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1720+0-(100+30+70)=1520万元

收入再分配收入账户单位:万元

2.营业盈余2400亿元;总储蓄3140亿元。

3.最终消费支出260万元;恩格尔系数50%。

4.金融机构财产收入为105亿元。

5. GD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1000+(250+100)+400+30=1780亿元NDP=GDP-资本折旧=1780-100=1680亿元

NI=NDP-企业间接税=1680-150=1530亿元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1530-200-100-260+240=1210亿元

PDI=PI-个人所得税=1210-160=1050亿元

6. 政府部门收入再分配账户单位:亿元

7.(1)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原始总收入736亿元;净收入88亿元。

(2)该国国内合计的固定资本消耗1178亿元;原始净收入8316亿元。

(3)政府部门收到社会缴款2126亿元;居民部门获得社会福利1582亿元。(4)该国当年国民支配总收入9496亿元。

(5)完整表如下:

收入再分配综合账户单位:亿元

8.(1)消费率=58.8%;储蓄率=41.2%

(2)消费率=53%。计算结果的变化说明收入的部门占有结构状况对经济整体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影响。9.该国合计的初次分配总收入4028亿元,可支配总收入4048亿元,总储蓄1505亿元。完整表如下

单位:亿元

10.(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741.09元。

(2)消费率73.6%。

(3)恩格尔系数47.7%。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第三部分习题解答(1)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第三部分习题解答

(仅供参考)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C

5.B

6.B

7.C

8.D

9.A 10.D 11.D 12.A 13.C 14.B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CDE

3.ABCE

4.ABCDE

5.ACDE

6.CDE

7.ABCDE

8.AC

9.ABCD 10.CDE

(三)名词解释

1教材P2. 倒数第一段最后三行.

2教材P6.第二节第二段一、二行。P7.第二段一、二行。

3教材P8.第三段一、二行。P8.第四段一、二行。

4教材P10.第一段一、二、三行。第二段第一行。

5教材P10.倒数第一段第一、二行。

6教材P11.第一段第一、二行。

7教材P11第二段第一二行。

8教材P11第三段第一二行。

9教材P18第一段第一二三行。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四)简答题

1教材P7第二段第一行起至P8第二段止共6点。

2教材P8第三段第一行起共3个特征。

3教材P9第一段第二行起至第五段共4个特征。

4简述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代表自身拥有资产和负债,从事各种交易活动,负有法律责任及对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财务决策的经济活动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所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5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

(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服务。

(2)从内容上说,揭示国民经济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3)从方法上说,通过系统的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描述。

(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简述国民经济核算分类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国民经济的经济主体分类,其他均为经济特征分类。分类体系建立在经济主体和交易分类的基础上:

(1)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经济主体分类。

(2)生产领域中的分类是为反映产业结构、总供给结构及生产率计算和经济结构分析服务的。

(3)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中的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构服务。

(4)在最终使用领域,消费按政府和居民消费目的分类,是为分析政府职能作用和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服务的;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的各种结构和联系。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是为投资品需求结构和资本生产率或技术进步分析服务的。

7国民经济核算用哪些主要总量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阶段和联系?

(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本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因此,可以用金融投资和负债、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以及其它非金融资产购买净额等指标来体现最终产品使用状况。

8简述三等价原则。

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具体讲,就是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它们与最终使用在消费和积累上的国民最终支出总量也是相等的。概括地讲,国民生产总量转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配后形成最终支出,最终支出是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从经济过程来看,它们之间就像三个等量的轮子,相互关联、带动,形成不断循环。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来看,三等价原则体现为前后账户之间统计核算的联系和统计口径范围的统一。此外,三等价原则对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分类也有重要指导作用,即各种分类之间按照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相互关联、系统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第三部分习题解答(2)

(仅供参考)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B

5.A

6.C

7.D

8.C

9.A 10.C 11.D 12.D 13.C 14.B 15.A 16.C 17.A 18.D 19.B 20.C 21.D 22.C 23.C 24.B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AC

3.CDE

4.ACDE

5.DE

6.ABCD

7.ABDE

8.ABD

9.ABDE 10.ACDE 11.ABCD 12.ABCDE 13.ACD 14.ABCDE 15.ABCE

(三)名词解释

1. 货物和服务是生产活动的两大类产出。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2.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为弥补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

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3.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被称为市场产出。市场产出的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它的生产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市场价格。

4.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5. 中间消耗指机构单位一定时期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核算。

6.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7.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8.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居民消费,即居民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另一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总计。

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

9.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在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某部门增加值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它是研究产业结构结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公式表示为:

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四)简答题

1.答:(a)这个企业为经理买这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计入GDP,而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已买这辆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要作为消费计入GDP。

(b)假若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计入GDP,若购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

2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间接税虽有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入到收入计入GDP。

3.答:货物和服务各自的特点表现在:

(1)货物是有形商品,服务是无形商品;

(2)货物被生产出来后,在未被销售以前可以储存,而服务则不能储存;

(3)货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4.教材P29:二、核算方法:2.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第一,二段.

5.教材P26:倒数第一段、P27第二段一、二、三行。

6.答:用“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应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单位内工业生产活动如建筑、农业等成果不能计入;(2)必须是本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即本期内生产的工业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非本期的成果不能计入;(3)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的最张成果,即本期限内在单位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单位内不允许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7.教材P32:倒数第三段:(2)农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

8.见《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一)》

9.教材P38:(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0.答: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生产的重要尺度,它在衡量经济活动成果方面有着其它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为人们提供了福利的绝大部分,是影响社会福利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净福利并非十全十美,用它作为国民净福利指标至少有以下不足:

(1)国内生产总值只衡量了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但远非经济福利的全部。因为经济福利还会包含一些间接成果,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但这些间接活动成果都不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体现出来,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范围小于经济福利的范围。

(2)国内生产总值并未包括人们带来福利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根据国民经济基础核算体系的生产范围之内,而这些活动的成果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内生产总值还会夸大社会福利。国内生产总值只核算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并不考虑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等负效应,而环境污染恰恰会降低社会福利。这说明生产总值衡量社会的非科学性和非准确性。

(五)计算题

1.解: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7106-9556=7550亿元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

=9556-5166-1202-1178=2010亿元

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5404+2312=7716亿元

净出口=出口-进口=2248-2186=62亿元

总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净出口=9556-7716-62=1778亿元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

=1778-(-32)-0=1810亿元

2.解: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0×15+(48-23)+0.1+0.4+0.5-112

=150+25+1-112=64亿元

3. 解: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18+12-12+88=206亿元

总产出=增加什+中间投入=206+124=330亿元

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 总产出=124/330=37.6%

4. 解: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5. 解:总产出=保费收入+投资收入-费用-死亡赔款-红利支出

=400+60-10-25-120-5=300亿元

6.解:(1)各部门中间消耗为:

农业:2300×34%=782亿元

工业:9200×75%=6900亿元

建筑业:1000×70%=700亿元

运输业:540×50%=270亿元

其它服务业:3200×25%=800亿元

(2)国内生产总值=总支出-中间消耗

=(2300+9200+1000+540+3270)-(782+6900+700+270+800) =6858亿元

(3)国内生产总值/ 总支出=6858/(2300+9200+1000+540+3270)=42% 7.解: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61200-37180=24020亿元

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6200+14200+3950+4250=24020亿元

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15170+8550+(4700-4400)=24020亿元

8.解:(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10124+3145+(2000-1800)=13469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1302-13469=亿元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13469-1789-6245-(800-44)=4679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表格 1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

9.解:生产法:GDP=Σ(各部门增加值)=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消耗)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452-85)+(530+530×10%-76)=227 7亿元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1868+548+(75-32)=2277亿元

10.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73-4124=4549亿元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4549-259=4290亿元

货物和服务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口

=4549-3658-898+86=79亿元

11.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本期间内,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数值在不断增大。

本期间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表明我国消费的相对地位在连续提高。

本期间内,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小幅波动。

12.解:(1)按汇率计算的GDP=82067.5/8.2796=9912亿美元

购买力平价=82067.5/38460=2.1338

(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实际GDP/购买力平价

=按汇率计算的GDP×汇率/购买力平价

=782×8.2796/2.1338=3034(美元/人)

(3)由以上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低于按美元表示的平均汇率,导致计算的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 高于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从而高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第三部分习题解答(6)

(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D

5.D

6.D

7.A

8.B

9.D 10.C 11.B 12.C 13.A 14.D 15.A 16.B17.C 18.A

19.B 20.A 21.B 22.C 23.D 24.C 25.D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CDE

4.ABCD

5.ABCE

6.ABCDE

7.ACE

8.AD

9.ACE

10.ABCD 11.ACDE 12.ACE 13.ABC 14.ABDE 15.ACD

(三)名词解释

1.教材P122第二段第八行至第十行。

2.教材P124倒数第一行。

3.教材P125第二段第一、二行。

4.教材P125第四段第一、二行。

5.教材P133第一段第一行至第四行。

6.教材P133倒数第一段第一行至第四行。

7.资产数量其它账户:记录期初期限末资产负债表之间由于资产数量的外生变动而引起的变化的账户。

8.重估价账户:专门记录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完全由于价格(或者说货币价值性质)而形成的持有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损失的账户。

9.资产负债表:在特定时点编制的、关于资产和金融债权价值的报告,它以平衡表形式表现。

(四)简答题

1.教材P120第三段。

2.教材P121第四段第一行至第四行。

3.教材P122第二段第一行至第三行“资产负债核算的资产是经济资产;”,第六行“负债是指一个机构……至第十行。

4.教材P122第二段第四行至第六行。

5.教材P123第一段第二行至第五行。

6.答:国民资产数量其它变化具体包括:

(1)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和消失;

(2)非培育生物资源的自然生长或消失;

(3)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

(4)意外大灾害造成的资产毁灭和损失;

(5)无偿没收;

(6)未另分类的非金融资产的其它数量变化;

(7)未加分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其他数量变化;

(8)分类或结构的变化。

7.教材P124第一段至第四段的第一句话,共四条原则。

8.国民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与负债主要包括如下项目:

(1)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包括通货、存款、贷款、股票及其它股权、证券、保险准备金、其它项目;

(2)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包括短期资本、长期资本;

(3)储备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其它储备资产。

9.参阅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解析(二)

10.教材P132第一段第一行至第六行。

11.答:应用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资料可以进行以下应用分析:

(1)对资产总体规模和基本结构的分析;

(2)对非金融资产的结构分析;

(3)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分析;

(4)将资产存量与其他有关流量相结合的分析;

(5)对持有资产收益的分析。

(五)计算题

1.解:(1)按第一年计算的各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该固定资产总额/该年价格指数

故有:第一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c1=500/100%=500万元

第二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c2=660/110%=600万元

第三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c3=720/120%=600万元

(2)因为使用期限为2 年所以各年末固定资产存量等于连续两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之和(按第一年价格计算)

故有:第一年年未固定资产存量d1= c1=500万元

第二年年未固定资产存量d2= c2+c2=500+600=1100万元

第三年年末固定资产存量d3= c2+c3=600+600=1200万元

(3)各年固定资产消耗=年末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使用期限

故有:第一年资定资产消耗e1=500/2=250

第二年固定资产消耗e2=1100/2=550

第三年固定资产消耗e3=1200/2=600

2.解:设期初、期末价格分别为po、pn,期初、期末设备数量为qo、qn,期初、期末物价指数为ro、rn,则平均价格和平均产量分别为P=(po+pn)

/2=(10+10.5)/2=10.25万元、Q=(qo+qn)/2=(150+154)/2=152台

因为在整个核算期内资产价格和数量都是均匀变化的,

所以名义持有资产收益G=Q(pn-po)=152(10.5-10)=76万元

中性持有资产收益NG=Q(rnpo-po)=152×(1.02×10-10)=30.4万元

实际持有资产收益RG=G-NG=76-30.4=45.6万元

3.解: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对外金融负债)

=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4000+400+320-360=4360亿元

4.解:(1)期间净值变化量=期末净值-期初净值

=期末净值-(期初非金融资产+期初金融资产-负债)

=406000-(265000+465000-355000)

=31000万元

(2)期末负债额=期初负债+负债变化

=期初负债+(非金融资产变化+金融资产变化)-净值变化

=355000+(32000+41000)-31000

=397000万元

或期末负债额=期末资产-期末净值

=期初资产+资产变化-期末净值

=(265000+465000)+(32000+41000)-406000=397000万元

5.解:(1)该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账户

(2)金融资产与全部资产比率=金融资产/资产总额

=(1700+450+600+350)/4850=63.9%

流动资产与全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资产总额=(1700+450)/4850=44.3%

债务资产比率=金融负债/资产总额=(1700+600+650)/4850=60.8%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上)学生分册第三部分习题解答(5)

(仅供参考)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A

5.B

6.B

7.C

8.D

9.D 10.B 11.D 12.B 13.B 14.A 15.D 16.D 17.C 18.A 19.C 20.B 21.A 22.C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ABD

3.ABE

4.ADE

5.CDE

6.ABD

7.ABCDE

8.ACD

9.ABCE 10.ABE 11.AC 12.ABC 13.ABCDE 14.BCDE 15.ACE

(三)名词解释

1. 教材P104 二、金融交易核算:第一行至第三行。

2. 积累核算是对一国或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变化过程的核算,它是使当期经济交易核算得以终结的核算。

3. 教材P93第三段第一、二行。

4. 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置生产资产的行为。

5. 资本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并影响到交易者双方或一方资产负债存量的转移。它可以是现金转移,也可以是实物转移。

6. 经济资产指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

7. 教材P103第二段一、二行。

8. 教材P103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行。

9. 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指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等,、货币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

10. 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四)简答题

1. 经济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资产的所有权已经确定;(2)其所有者于持有或使用它们能够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获得经济利益。

2. 答:简述资本形成同其他核算项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资本形成的目的通过持有或使用这些资产而获取经济利益和增加产出,都具有生产性;消费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2)资本形成不同于中间消耗。资本形成是资源在当期的积累,是未来生产扩大的准备,中间消耗则是资源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耗减。区别二者的关键是看各机构单位所行使的是生产者职能还是资产所有者职能。(3)资本形成的实物构成与非金融资产构成是一致的,二者在核算范围和分类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各大类内部的详细分类也是一致的。(4)从宏观上看,资本形成是国内最终使用的组成部分,将资本形成总量与消费总量相加总,可得国内当期最终使用量;再与当期净出口相加,即可求得当期国内最终产出量即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资本形成的核算在宏观上和消费核算、生产核算连为一体的。

3. 答:资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并影向到交易者双方或一方资产负债存量的转移。现期转移发生在可支配收入形成之前,它的计量会影响到交易双方的收入量和储蓄量;资本转移发生在收入形成和储蓄计量之后,不会影响交易者的储蓄水平。

4. 教材P104倒数第一段至P105第一段第一行至第三行。

5. 教材P99第一段。

6. 答:在实物交易资金流量表(资本形成部分)中主要存在两种平衡关系:纵向上每一部门的使用方总和等于来源方总和,即总储蓄+资本转移(来源方)=资本转移(使用方)+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净金融投资;横向上,各部门资本转移和净金融投资两个项目来源方总和等于使用方总和。

7. 教材P103第二段。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三

一、作品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0 标记题目 题干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本次作业的说明:本次作业的讨论与完成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各成员集体讨论并分工合作完成,以学习小组长的名字上网提交,但需写清楚学习小组成员的名字及学号。 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如下: 1货物和服务账户 来源使用 总产出7665.11 中间消耗3305.96 进口101.4 最终产品使用4460.55 最终消费1763.14 资本形成2364.4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2122.35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1527.26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595.09 库存增加242.06 出口333 总供给7761.51总需求7761.51 2生产账户 使用来源 中间消耗3305.96 总产出7665.11 国内生产总值4359.15

固定资产消耗595.09 国内生产净值3764.06 生产支出总额7665.11生产总额7665.11 3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来源 劳动者报酬1383.16国内生产总值4359.15 生产税净额775.09固定资产消耗595.09 总营业盈余2200.9国内生产净值3764.06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595.09净营业盈余1605.81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4359.15收入形成来源总额4359.15 4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 财产收入支出200.85劳动者报酬1383.16 国民总收入4158.3生产税净额775.09 固定资产消耗595.09总营业盈余2200.9 国民净收入3563.21固定资本消耗595.09 净营业盈余1605.81 合计4359.15合计4359.15 5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4.00国民总收入4158.30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160.30固定资本消耗590.09 固定资本消耗590.09国民净收入3563.21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3570.21经常转移收入6 合计4164.3合计4164.3 6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1763.1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160.3 国民储蓄总额2397.16固定资本消耗590.09 固定资本消耗590.09国民可支配净收入3570.21 国民储蓄净额1807.07 合计4160.3合计4160.3 7资本交易账户 使用来源 总资本形成2364.41国民储蓄净额1807.07 固定资本形成2122.35资本转移收入3 库存增加242.06固定资本消耗(-)595.09 资金余缺40.75 合计1810.07合计1810.07

国民经济核算网考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服务的特点是B.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非金融资产按其产生的不同可以分为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B、储蓄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B、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D、负债和净值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D.产业部门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D.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D、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B、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国际收支是指B.广义国际收支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 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金融资产的增减 金融账户的来源方记录的是B、金融负债的增减 可支配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D、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D、总储蓄 联系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指标是A.国民总收入 劳动适龄人口指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第三产业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转让给兄弟企业。该交易属于B、资本转移 名义持有资产收益表明整个核算期由于D、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 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作为货物进出口的标准是C.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了所有权变更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的左方列示D、资产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 C、470元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A、储蓄率 人口出生数是一个B、时期指标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生产账户的初始流量是A、总产出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D、增加值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C、生产性收入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A、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收入分配核算包括:C、包括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B、营业盈余 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与B.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国际收支总差额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3答案

1.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 (一)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二)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三)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四)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 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

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 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 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 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 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 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网上形考作业免费答案

02任务 第一题1)指标单位1978199020002008 每天创造的财富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1051.5271.8823.8 国家财政收入 3.1836.7168 国家财政支出 3.18.443.5171.5 粮食万吨83.5 122.3126.6144.9 钢材 6 14.136160.2 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亿元 6.132.1168.5408.5 居民消费支出 4.625.9125.6297 公共消费支出 1.37.242.91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22.7107.1297.2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亿元 3.818.595.5366.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13.292.7345.8 存货增加0.85.3 2.720.3 全年全社会投资总额12.490.2473.5 货物净出口总额亿美元0.6 2.21370.2 出口总额0.31.7 6.839.2 进口总额0.31.5 6.231 (2)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通报财务保证.财政收入主要包括:①各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②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③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④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策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附录二(2—3)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表,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4016亿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42646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得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就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得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得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得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得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得经济关系。 从分析得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得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瞧,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得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与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就是其中得常住单位)依据一定得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得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就是各单位、各部门得总与。其次,从纵向瞧,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与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得形形色色得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得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得总与,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得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就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得简单总与。从系统论得观点瞧,所有这些方面总就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得。研究国民经济系统得运行状况,就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得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得条件、过程、结果与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得错综复杂得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得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得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与服务)得生产,抵于产品得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与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与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得中间环节。于就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得运动过程:一方面就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得“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得价值就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得: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与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得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得供给。另一方面就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得“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得价值已经与具体得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得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2019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2012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5分)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1)增加值是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 生产法和收入法。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 (2)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三个角度理解1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 价值总量。2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3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3) {48401/46251 ,按X A Y ( 1/5 )或科学型(打勾Inv 先5再等于既出结果)}沁00%=100.91 182321/89404=2.03929 按XAY 下(1/5 )=0.2=1.1531 X100%=115.31%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 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岀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 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 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该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报酬32亿元+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生产税净额8亿元+营业盈余21亿元=65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 (2) 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 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亿元)。 产 生金 额 使用金额、总产出61200一、总支出61200 _ 、 中间投37180二、中间使用37180 入1620三、国内生产15170 三 、 国内生14200总值8550 产总值39501、总消费4700 1 、 固定资产折42502、总投资4400 旧3、出口 2 、 劳动者报酬4、进口 3 、 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 2. 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 (1) 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 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丿元。 (3) 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 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 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 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 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 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 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 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 亿元; (2)中间消耗4124 亿元; (3)最终消费3658 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 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 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 亿元。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4、已知某地区2000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 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 亿元,库存增加145 亿元,贵 重物品净获得55 亿元; (4)出口1400 亿元; (5)进口100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80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5000 亿元; (8)生产税500 亿元; (9)生产补贴40 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 消耗、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64学时 三、适用专业:统计实务(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 四、选用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统计实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是认识国情国力的有力工具,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4学时)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重点和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平衡原则、主体原则、计量原则。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6学时)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的分类、经济存量和资产负债的分类;掌握经济指标法、平衡法与平衡表、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重点是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3.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国内总产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核算的范围与国内总产出、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掌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分析、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区域差距和国际对比分析。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4.投入产出核算(8学时)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研究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影响。重点是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难点是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纲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纲【2011-2012(一)】 一、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 机构单位基层单位产业部门机构部门 产品货物和服务增加值中间消耗国内生产总值 投入产出核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 收入初次分配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转移收入二次分配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储蓄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经济资产非金融资产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净值 金融资产金融交易合并资金流量核算 经济出现经济消失资产物量其他变化持有收益名义持有收益中性持有收益实际持有收益 国外对外交易经常项目差额国际收支基本差额 二、简答题 1.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2.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规则。 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4.简述货物和服务的联系和区别。 5.简述投入产出表四个象限的经济意义。 6.什么是国民总收入?它与GDP的关系怎样? 7.简要说明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8.简述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联系和区别。 9.简述最终消费核算的原则。 10.非金融资产都包括哪些类型的资产? 11.资本转移都包括哪些内容? 12.简要说明资本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3.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怎样?我国资金流量核算属于哪种范围? 14.联合国SNA的金融资产是如何分类的? 15.简述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在SNA中的地位。 16.资产负债核算都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GDP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阐述不同收入分配阶段核算的主要内容及其总量指标。 3.联系实际阐述核算最终消费的意义。 4.论述我国资金流量核算的内容。 5.从经常账户、积累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角度论述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并就经常账户中的某个账户展开阐释其包括的内容。 6.总结本学期通过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学习的收获和体会(限300字)。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为让考生更好地掌握中央电大命题的必修课程考试的出题方向和考核重点及考题的拓展,对中央电大历届的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找出最近5期的考题中出现几率较大的考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总结出这些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绩。 典型考题: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1.考题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是第2章的内容,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历年的考试每次均会围绕这个内容来出题,其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计算题等。 2.考题 (1)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4题(2007年1月单项选择第3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000亿元,总产出为7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5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2700 B.3200 C. 3700 D.6700 (2)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5题: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2004年GDP为136515亿元,2003年GDP为124671亿元,则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 A.109.5%B.91.32% C.9.5%D.8.68% (3)2005年7月判断第4题: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4)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5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8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5800 B.2000 C.1700 D.1800 (5)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6题: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 )。 A.该部门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C.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D.以上皆不是 (6)2006年7月单项选择第6题(2007年7月单项选择题第3题):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5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200亿元,支付生产税1000亿元,生产补贴1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A)1000亿元B)1100亿元 C)1300亿元 D)2000亿元(7)2007年1月计算题第1题:已知某地区2006年以下统计资料:总产出16000亿元;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购买55亿元;出口1400亿元;进口1000亿元;固定资本折旧1800亿元;劳动报酬5000亿元;生产税500亿元;生产补贴40亿元;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分别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考题解析

2018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答: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 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 出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 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按题型)(含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 A ) A.SNA B.MPS 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 A.一次产业分类 B.二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四次产业分类 3.划分国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资金流量核算 D.国际收支核算 5.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 A.交通运输业 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科学研究事业 D.畜牧业 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 B.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

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7、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8、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A) A中间消耗 B劳动报酬 C生产税 D营业盈余 9、用支出法计算国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 C) A、最终消费 B、资本形成总额 C、营业盈余 D、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A ) A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11、一国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4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统计学 专业代码020208 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填表日期:2008年10月10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3

填表说明: 1、基础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凡获得了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一级学科内研究领域跨度较大的学科可在一级学科下按学科群或按二级学科制订专业基础课;只有二级学科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专业基础课。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必修课2-3门。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完成,教学实践由学科规定完成学时,连同学术活动一同组织考核,填写《东北林业大学必修环节记录本》,成绩按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课程学时原则上专业基础课不得高于48学时,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不得高于32学时。原则上按照16学时/学分整数倍设置。 5、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一般应为本学科对应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该部分课程按需设置,由学院统筹安排学生选修,按照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不计入学生个人培养方案,不计学分。 6、课程编号原则:S+学科代码+序列号)(2位)例如:S0*******,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不填编号。 7、任课教师填写该门课程推荐主讲教师,如该门课程有多人可以主讲,请按照推荐先后顺序填写,如该门课程需多人共同主讲,请指定一名负责人,并在备注栏表明。原则上主讲教师需为东北林业大学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职工担任,如东北林业大学具有副高职及上职称的教职工中无人可以承担此课程的可聘请校外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讲教师,但需配有本校教职工担任的助教,并同其有较稳定且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校外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务必在备注栏标明。 4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学习指导>> 1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