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1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6903 40022 50805 4284 6903 60005 32284 545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_0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P99 页例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通注重过具体情境的呈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虽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5

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 课件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铺垫练习 1.口算。 2.解决问题。 一行有 5 个苹果,三行共有多少个苹果?(口答) 53=15(个)或 35=15(个)(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 2.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三)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 解决问题)二、探究建模(一)尝试解决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谁算的最准确。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方法如下: 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 3 个方阵的人数。

人教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6903 40022 50805 4284 6903 60005 32284 545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归一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课时: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题规律。 3、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归一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训练学生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德育目标:关于诚信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建立求解一问题的一般思路。 突破方法:讲解演示,练习体验。 教学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解决模型,解决同类型的生活实际问题。突破方法:引导归纳,交流讨论。

教法: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纸质版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道题。 (1)每支钢笔8元,买6支钢笔需要多少钱? 师:指名学生读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列式8X6=48(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量关系? 生可能说:8个6是多少?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购买3双手套需要18元,1双手套多少元? 师:指名学生读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列式18÷3=6(元)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量关系? 生可能说:18里面有()个3.数量关系:总价÷数量=单价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8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师:指名学生读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RJ)第10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第10课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题: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完整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付建国 【设计理念】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 页例11、“做一做”,第34 页第 1 到 4 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 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第十一课时:用相同数连减解决问题

第十一课时:用相同数连减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为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 2、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行解决新问题的尝试。 3、让学生充分经历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的过程,为学习除法作准备。 学习重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减去相同数实际问题。 易错易混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减去相同数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吃了多少个桃子? 6+6=12(个) ②还剩多少个桃子? 15-6-6=3(个)或15-(6+6)=3(个) 二、揭题板书:用相同数连减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1、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有三种方法: ①把橘子每9个圈起来,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爷爷买了15个桃子,吃6 个 我也吃了6 个。

②列减法算式来算一算。 28-9-9-9=1(个)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③用带箭头的算是来分一分。 28 -9 -9 -9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3、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进行方法优化) 4、检查。 可以用加法检验,3袋是9+9+9=27(个),加上剩下的1个,正好28个。 五、基础检测 我做了25个面包,每个小组分7个面包。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组?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能力提升 13个小朋友,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下几人? 七、勇攀高峰 六月共有30天,含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八、归纳梳理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用相同数连减解决问题 ①把橘子每9个圈起来。②列减法算式来算一算。 28-9-9-9=1(个)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③用带箭头的算是来分一分。 28 -9 -9 -9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十、教后记

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课时 解决问题

第9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7,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联系,会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体会到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问题可以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量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57情境图。 师:说一说,在美丽森林的一角,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有小鹿、白鹅、蘑菇、大树、小河。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森林中不仅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植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小鹿的问题。 (1)聚焦小鹿图,完整表述题意。

师:看,已经有小动物迫不及待要和大家见面了!(出示小鹿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关于小鹿,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一共有9只小鹿。 师:你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是数出来的,教师就让学生带着大家数一数,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文字信息。 师:看来图中的文字也蕴含着很重要的信息,对于已经给出的信息我们就不用数了,这样不容易出错。仔细观察,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跑走了3只?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师:你们真聪明,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画表达的意思。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关于小鹿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表述,我们都把它叫做数学信息。(板书: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这些就是数学信息。知道了这些信息,你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说出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教师要给予肯定。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加法来解决的情况,可以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明确一共有9只小鹿,跑掉3只,求还剩几只,就是从9里面去掉3,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3)检验反思。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跑掉的3只加上剩下的6只,得到原来一共有9只小鹿。 师:我们做完题之后要认真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知道了求剩余问题的方法, 在讲授这道例题时,首先通过交流获取信息并弄清题意,在集体汇报的过程中明确数量 关系,再让学生自主探索相应的计算方法。 2.解决白鹅的问题。 出示白鹅的情境图。 师:关于白鹅,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提示】 情境图中的信 息呈现与前面的解 决问题略有不同, 这里问题的某些已 知条件直接用文字 表述,不需要通过 数数得到。要注意 引导学生发现并体 会图文问题的特 点。

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加减两步应用题课堂实录 执教者:梁业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这些知识你还记得吗? 一、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再解答。 1、小东有20支笔,用去8支。? 2、有25个同学参加劳动,又来了10个同学。? 3、小张剪了12朵花,小林剪了16朵花。? 二、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用加法解答的?试一试编题目。 三、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用减法解答的?试一试编题目。 师:刚才我问杨芳的时候,在星期六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他去游乐场玩,请问你们都去过游乐场吗? 生一起回答:去过。 师:喜欢玩什么呀?(师指名回答) 生1:摩天轮。

生2:我喜欢玩跷跷板。 师:唔,我喜欢你说话很完整。 师:你呢? 生3:我喜欢玩过山车。 师:还有吗? 师:莫可琳你说? 生4:我也喜欢玩过山车。 师:你呢? 生5:我也喜欢玩过山车,因为过山车又转又转,很快。 师:很好玩,对吗?小朋友们,你想知道梁老师喜欢什么吗? 生:想。 师:那你的眼睛就睁开一点啰。梁老师喜欢节假日的时候到公园玩,不过呢,我最爱的就是看木偶戏了。(出现看木偶戏的情景图) 生观察。 师:小朋友,请你观察一下从这个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请王彭飞说。 生1: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几人去玩扔沙包,又来了几个人在看木偶戏。生说师板书:原来有22人在看戏。 师:还有谁想出?我请徐政阳来。 生2:原来有22人在看戏,然后又有几个小朋友去扔沙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 生2: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去扔沙包吧。 师:哦,有几个人就走了,对吧?那还有什么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1 小数乘法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2)

作品编号:782345167624791823987 学校:哇代古丰市然眉山镇村庄小学* 教师:周喻王* 班级:王者伍班* 第9课时解决问题(2)

的表格,并交流汇报。 4.小结: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有的问题不止一种解法,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题方法及过程。 (5)学生独立填 写,教师巡视指导,同 桌互相检查。 4.学生认真倾听、 思考。 答:应缴水费43.68元。 (2)李红家上月的用水量为 28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1.82×25+ 2.58×(28-25)=5 3.24 (元) 答:应缴水费53.24元。 5.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 下: 李丽到外婆家的路程为8 km, 她乘出租车去外婆家需付多少车 费? 8+(8-3)×1.6=16(元) 答:她乘出租车去外婆家需付 16元车费。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8分钟) 1.完成教材第18页第6 题。 2.教师讲解例题。 (1)我市市内通话的收 费是这样规定的:前3分钟 内共收费0.2元,以后每超 过1分钟(不足1分钟按1分 钟计费)加收0.1元。小华的 爸爸打了8分14秒市内电 话,需要多少电话费? (2)叔叔家住北京,小 明的爸爸给叔叔打长途电 话,根据中国电信长途电话 的资费标准: ①国内长途电话每6秒 0.07元(不足6秒按6秒收 取)。 ②国内长途电话每日零 1.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 2.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讲 解。 (1)答案:0.2+(9-3)× 0.1=0.8(元) 答:需要0.8元电 话费。 (2)答案: ①10.25×60÷6≈103 103×0.07=7.21(元) ②10.25×60÷6≈103 103×0.07×0.6≈ 4.33(元) ③11×0.3=3.3(元) 答:选择第③种方式最 省钱。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第10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苏教版六下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教案

表格列举法 教材第94、第95页的内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用表格列举数量关系的方法,学会填写简单的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简便和准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格的填写要做到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22根小棒,实物投影等。 教师提问: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相对的边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什么? 学生甲: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个长加2个宽。 学生乙: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的2倍。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1.揭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教材第94页例1。 (1)解读题目。 先请学生阅读例题,然后提问:22根1米长的木条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 (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 问题“怎样围面积最大”是指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就是要把所有的围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求出来,然后比较得出怎样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2)讨论交流。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可能会想出摆小棒、计算、列表等方法。 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然后总结出这个方法不简便。 (3)学习列表法。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快而且又准确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学生:想。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围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 (和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把长和宽出现的所有可能性都找到。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我们又知道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个长加宽的和,能不能先求出一个长加宽的和是多少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2÷2=11(米) 教师:如果宽是1米,那么长是多少米?(长是10米) 如果宽是2米,长应该是多少米呢?(长是9米) 质疑:你发现长和宽之和一定是多少米?有这样的几种情况? (长和宽之和一定是11米,有5种这样的情况) 追问:为什么?(因为长必须大于宽) 教师:为了不遗漏、不重复所有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 出示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109 长方形的宽/米1 面积/平方米 提问:你能把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填表。 长方形的长/米109876 长方形的宽/米12345 面积/平方米 强调:为了保证不遗漏、不重复,列表时要按顺序排列。 得出结论:一共有5种不同的围法。 (4)小结。 教师: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们是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 教师:我们所用的这个策略就是列举策略。(板书:列举策略)它就是把条件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或结论的各种可能,用表格等其他形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我们再统计一共有多少种。 3.引发思考。 提问:根据每种围法,你能算出怎样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并得出: (1)长10米,宽1米,面积=10×1=10(平方米) (2)长9米,宽2米,面积=9×2=18(平方米)(3)长8米,宽3米,面积=8×3=24(平方米) (4)长7米,宽4米,面积=7×4=28(平方米)(5)长6米,宽5米,面积=6×5=30(平方米) 提问: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得出结论:在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越小;长和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由此可知,长6米,宽5米时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4.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95页“练一练”的第1题。 提问:观察发出铃声的时刻,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发现:每隔40分钟发出一次铃声。 运用发现的规律,找到13:00和15:40这两个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两位数。 2.小明从家到学校有A、B、C三条不同的路线可走,从学校到邮局有D、E两种不同的路线可走,小明从家经学校到邮局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3.用3、0、9、5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分别是多少?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0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以及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15只蚕宝宝。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师: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15÷3=5)你是怎样想的?(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15÷5=3)你是怎样想用?(15只蚕宝宝,每5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 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1)学生读题,各自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 (2)全班共同校对,并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红和小明分蚕宝宝的问题中学会了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个整体,几个一份,求平均分成几份都是求平均有多少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科书第77页例1,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进行正确解题。 教具、学具准备 例1图片,补充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准备在食堂搞一次聚餐,你能帮帮他们吗?

(2)出示例1图。 (3)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根据上面的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找出问题“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中你认为重要的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是重要的。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95÷8=11(张) (7) (人) (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为什么要加1 2补充例题4个轮子装一辆玩具车,83个轮子最多能装多少辆车? (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理解。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83÷4=20(辆) (3)

(个) (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多余的3个轮子不能装成一辆车,所以要舍去,最多能装20辆。 3对比巩固对比以上两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拓展在生活中你遇见过以上两种类似的问题吗?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判断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79页练习十四1~3题。 (2)练习:三(1)班第1小组有8人,老师有59个作业本,平均分给第1小组,每人最多得多少个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9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案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

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课题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估算。以购买电话机和电吹风为现实背景,提出在不会精确计算大数相加的情况下怎么解决所带的钱是否够买的问题,教材给出了通过估算来解答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估算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渗透过,学生已经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知道可以通过凑整的方法进行估算,即把数凑成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本节课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学前准 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 排 1课时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 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 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 是1095元,约是()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复习 近似数。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算一算。 (1)买一条围巾和一件外 套一共大约需要()元。 (2)买一辆自行车比买一 件外套大约便宜()元。

元。 2.揭示课题,板书: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答案:(1)700 300 2.长江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89人,四年级有学生314人。 三、四年级大约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98+314≈600(人) 答:三、四年级大约一共有600人。 3. 买这两件商品,600元够吗?700元够吗? 380≈400 270≈300 380+270≈700(元) 答:600元不够,700元够。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5分钟) 教学教材第96页例 13。 1.课件展示例13情 境图,你从中获取了哪些 信息? 2.小组内讨论、交流 如何解答,说一说你的想 法。 3.交流讨论验证结 果。 4指导学生优化算 法,引导学生明确:要解 决问题,不需要准确计 算,只要进行估算就可以 了。 5.带700元够吗?说 说你的思路。 6.引导学生总结估 算的步骤和估算时应注 意的问题。 1.交流获取的信息,一部电话 358元,一个吹风机218元。买这 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2.交流,预设想法:生1:要 知道500元够不够,先要知道买电 话和电吹风一共得付多少钱。 生2:我想把358和218加起 来,看看有没有超过500,可是我 还不会算。 生3: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想358超过了300,218超过 了200,30+200=500,带500元不 够。 4.小组讨论得出:估算更适合 本题。 5.鼓励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 6.(1)回忆估算过程,归纳出估 算的步骤:先找到合适的近似数, 再用近似数口算,最后判断能否解 决问题。 (2)交流后汇报估算时应注意 的问题:估算时,近似数的取值可 大可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