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年中考说明文真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说明文真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18中考说明文汇编含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说明文汇编只收录了有图片版试卷及答案的文章,这样保证了答案的准确。)(2018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

冰雪精灵一一雾淞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淞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

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淞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C以下的

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淞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

其次,雾淞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

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淞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淞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淞提供保障。

⑥雾淞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

小冰块,叫粒状雾淞(或硬淞),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

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淞),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淞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淞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淞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淞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淞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淞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淞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 【甲】【乙】//【丙】//【丁】

6. 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4分)

7. 选文从雾淞外表的 ______ 美说到雾淞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淞内在的____________ 运用了______ 说明顺序。(3分)

8. 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淞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

9. 雾淞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6分)

5. (3 分)B

6. (4分)①分类别、下定义;(2分)②介绍了雾淞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淞的认识更加明晰。(2分)

7. (3分)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8. (3分)①雾淞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淞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淞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 (6分)示例:①雾淞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淞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淞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8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

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

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

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

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

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

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

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

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

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

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

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

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

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

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

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

1 _ ——- — - ——— - ————— -- - —■? - ― —- ———■ —————” ———-

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

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

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3分)

9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4分)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10?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参考答案:

&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

评分标准:每点 1 分。共 3 分。

9.(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评分标准:能结合具体词语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得 2 分。每句2 分。共 4 分。

10. 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

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

谷的差别很大。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任意两点,得 2 分。共2 分。

11. C

(2018聊城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

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

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

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

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 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 0 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

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 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

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

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 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

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0.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 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 “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1. “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

12. 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13. 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4. 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答案】10. C

11. 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12. 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13.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 “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2018 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

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

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一一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一一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

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

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

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

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

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1. 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 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 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12. 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①作比较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下定义⑤列数字⑥作诠释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 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 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答案】11. B 12. D 13. B

(2018烟台中考)现代文阅读口(8分)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 。正由于此,雨打浮萍,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

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