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_李恒毅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_李恒毅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_李恒毅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_李恒毅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

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

李恒毅,

宋娟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对象,分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网络资源对系统资源、组织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构建;演化;资源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4)06-0129-13

收稿日期:2013-12-30修回日期:2014-04-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7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6212004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2WTA4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ZDB060);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12YBB286);湖南省科技厅计划专项(2012RS4027)。

作者简介:李恒毅(1977-),

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复杂网络。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n China's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LI Heng-yi ,SONG Juan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 at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 and system level ,and the role of these resource on the system building by case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resource ,network resource and system resource is cooperative evolution.The build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sys-tem resourc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ion on organization resources.The build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system resourc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ion on organization https://www.sodocs.net/doc/7a19048793.html,anization resource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ion on net-work resources and system resources.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 ;system building ;evolution ;resource

一、引言

新技术演进是一个复杂、动态、非线性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过程中,除了技术的研发,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规则和市场应用等的建立,进而构建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1-5]

,达到实现新兴技术的商业化的目的

[6-9]

。正是由

于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不完善,导致大量的新技术的研发并未实现其商业价值,新技术商业化率极低

[6]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仅凭单一企业9

21

的力量无法实现,需要多个企业围绕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合作,将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发展,形成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相配套的支持结构。近年来,围绕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的价值创造依赖性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0],Ander(2006,2010)通过案例研究证明,创新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的协同,才能真正为顾客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11-12]。Rahul Kapoor(2013)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协同和竞争行为[10]。张利飞(2009)[13]、张运飞(2008,2009)[14-15]等认为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最终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配套的研发协作关系,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构成,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16-17]。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还处于初期[18],对于资源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还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较少有研究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18-19]。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机理,剖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及系统资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二、文献研究

资源观是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20-21]。Barney(1991)指出,企业资源包括能力、组织过程、企业属性、信息、知识等所有资产,这些资产被企业控制,并能使企业利用这些资产来实现战略目的[22]。张永安(2009)根据创新资源在创新网络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将创新资源分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与信息、知识资源三种类型[23]。根据资源存在的方式,学者们将组织资源分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类型,有形资源往往是可见的和能够量化的资源,包括资金、各种设备等[21]。无形资源深深根植于企业的历史和非物质资产中,例如专利、知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声誉等。当然,无形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人力资源(技能)、知识和企业员工的激励、以企业员工所处工作环境为特征的结构资源(企业文化、路径和规则)、关系资源。朱秀梅(2011)将企业资源将资源划分为知识资源和资产资源两类[24]。本文认为组织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具有战略价值,由企业所有和控制,通过特定的途径所产生和积累,不能离开企业而独立存在,是组织的竞争优势所在。

随着研究的深入,资源概念的研究已拓展到网络层次[25],企业不仅从合作伙伴获得所需资源,同时通过成员间的协同交互作用产生新的资源[26]。Gulati(1999)对网络资源进行了定义,认为网络资源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中,还是存在于企业间网络中,企业网络资源来源于从企业合作伙伴那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27]。Levie(2006)将网络资源定义为联盟伙伴间通过交互活动所转移的资源,包括合作伙伴的声誉、风险资本的获取、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的获取等[28]。相互的信任,共同的文化,共享的预期,亲近性等特性,是网络层面非常有价值的资产,这些资产不能被网络成员单独拥有。通过网络间的合作,企业不仅能获得合作伙伴所拥有的资源,同时也可从与合作伙伴的交互活动,产生新的资源中获益。网络资源与组织资源不同,不是网络一建立便存在的,必须通过网络成员交互作用才能产生[19]。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需要多个不同资源进行流动[29-30]。Jorg Musiolik(2012)对系统资源进行了定义,认为系统资源是技术创新系统中成员间的交互产生的[19]。系统资源包含了系统层次的技术标准、技术相关的预期、技术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核心技术的专有规则等。对于系统成员来说,不同资源其战略价值不同,但在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具有战略价值,很难通过单一组织开发或形成,除非这些组织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大量的实例表明,企业必须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网络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建立和改变系统资源。系统构建是成员通过密切的交互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制度、组织结构等系统资源,包括创造和重构价值链[31]。系统构建更多情况下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即组织通过双边或多边交互活动的结果[31]。

031

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资源分成组织、网络、系统3个层次。其中,将组织控制的资源界定为组织资源,包括技术、资金、人才、政策、信息、企业的关系资源、声誉等。将网络资源定义为网络建立后,网络成员共同开发的资源,网络成员为了实现其战略价值,通过合作所产生的网络资产,包括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网络文化、对共同目标的理解和愿景、网络控制的特定模式、网络的声誉等。系统资源是指为了支撑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而有意识地构建所形成的,主要指企业在联盟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包括在国际社会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与支撑,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提高的贡献。因此,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成员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合作,使得其他成员可以利用该成员的资源[32],进而产生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最终达到系统构建的目的。

三、研究设计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个成员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对于这种复杂系统,如果通过问卷法,很难全面获取相关数据。案例研究适合对现实中复杂而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且全面考察,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捕捉和追踪管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如果设定理想的时间间隔,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反映该研究案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相对于实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更适合应用于动态、具有涌现特征的复杂现象[33]。案例研究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为新理论构建奠定基础,或者对现存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修改[34],与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相比,案例研究具有获取详细、丰富、深入信息的优点[35],其中,多案例研究更利于理论的构建,其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被认为更具有说服力[36]。

(一)案例选取

为了兼顾案例的典型性、可复制性、数据可获取性和研究便利性,本文选择“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试点成功典型,迄今为止,已在行业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影响力,同时这两个创新生态系统是我国公认的研发、生产、销售平台,成员由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核心企业组成,包含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能代表众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Eisenhardt(1989)指出在案例研究的选择过程中,要选择突出的、极端的案例以便于比较,从而能够帮助扩展现有理论。本文案例选取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典型性,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其他类型创新生态系统相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以下特点:产出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权责分配明晰;契约关系的建立,并以符合法律法规的法人身份为基础依据合同法而建,保障功能和约束功能有着法律地位的区别;联盟重点聚焦于产业经济发展急需的支撑性技术、重要关键共性技术,最终期望得到行业技术标准;实现商业价值是联盟最重要的目标。这种边界清晰、技术研发与商业化整合在一起的特征,决定了它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模式。Yin(1994)提出多案例研究要遵从复制法则,即多个案例的研究,要么能产生相同的结果,要么由于可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与前一研究不同的结果。

因此,本文案例研究中采用具有不同行业特征的两个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跨案例信息的分析、对比,遵照复制法则,保证了案例演化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35]。从案例研究开展便利性来看,研究团队所在单位是联盟主要成员之一,且与其他关键成员同在一个城市,且与联盟多数成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深入开展实地调研。2011年,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该平台为我国试点联盟网络的开展,运行提供了服务保障,该平台建立了专门的网站[37],有典型联盟网络的详细资料,上述两个联盟网络也有各自的专门网站[38],工作报告等信

131

息,便于本研究多样化资料的获取和相互印证比较。

(二)相关信息收集

在案例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遵循“三角资料”检定法(Patton,1987),确保研究信息和资料来源多样化,研究数据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Yin,2003),避免了共同方法偏差,有利于验证同一个事实,提高了案例本身的建构效度[33]。在深度访谈中,进行同一信息不同人员的互相验证,同时采取多种案例信息来源来检定信息。

从2012年开始,作者所在团队共进行了42次的面对面企业人员访谈。联盟成员访谈38次,主要包括中高层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行业专家访谈,对长沙市科技局、知行信创新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6次访谈,每次访谈、讨论的平均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并在访谈结束12小时内,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调研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所属领域的性质及特征,尤其是网络在系统层面,如何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同时也关注有哪些成员在网络形成和系统构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是否在网络层面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和竞争力。

通过文献资料获得联盟信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行业统计报告、行业协会刊物等,检索两个案例的相关文献;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CNIPR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检索联盟成员的专利申请情况。通过媒体资料获得联盟信息,案例本身的典型性使得联盟成员受到了众多媒体,包括报纸,多媒体新闻媒介的追踪报道,同时其相关管理的协会和政府机构也有联盟的相关信息,两个联盟也有自身的网络平台,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收集整理。

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本文构造了完整、可靠的资料证据链,证据符合相互印证的要求,确保研究的信度,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对所有的访谈记录和其他文件,进行系统分类、描述和编码,形成相应的数据库。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

(一)基本情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三大载体之一。其本质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外各种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组织形式。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研究开发投入大、产业关联性强、整个研发过程中更具多样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其中,“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YSJS)”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BDTZM)”分别位于新材料领域的上游和中下游,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的典范。

“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7年11月。在国家科技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湖南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19家钨及硬质合金龙头企业、一流大学和骨干科研机构组成。其中,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理事长和联盟牵头单位,依靠其在国内外同行业所建立的影响力及关系资源,主要负责联盟的组织工作。长沙矿山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负责联盟的技术攻关。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福建金鑫钨业有限公司,作为下游企业,利用其市场、资金优势,负责成果的产业化实施及对行业的推广。中南大学等大学利用其深厚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负责联盟选、冶、材料等专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在联盟运行过程中,联盟网络不断吸收行业内有产业优势和科技实力的企业和高校加入联盟,使联盟成为钨及硬质合金产业重要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直至2013年3月20日止,成员数量已经增长至23家,如表1、表2所示。

231

表1“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信息

成立时间2007年11月

成员数量23①

产业链主要位置上游

成员类型大学、研究院所、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及政府

表2“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成员的关系及相关信息

成员类型成员名称主要资源

研究院所中南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院;哈尔滨

工业大学(威海);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

理事长单位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内外同行业所建立的影响力及关系资源

下游企业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

司;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

司;福建金鑫钨业有限公司

市场、资金

半导体照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革命性技术之一,其节能潜力大,带动性强,是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促进光电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半导体照明企业众多,但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机构单一、分散,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集聚各种创新要素。2003年,在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联盟旨在整行业内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促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联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打通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整合,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由大学、研究院所、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及政府组成。其中,大学和研究院所利用其人才、技术优势,参与联盟网络的研发工作。企业作为联盟网络的主导性力量,是联盟网络的核心主体。“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之初主要有10家企业组成,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5家)、中(3家)、下(2家)游,这些企业的其主要任务是为联盟提供创新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员、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政府在联盟网络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组建和管理联盟,为联盟网络的正常运转建立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如表3、表4所示。

表3“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信息

成立时间2004年10月

成员数量441②

产业链主要位置中下游

成员类型大学、研究院所、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及政府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更新截止日期为:2013年3月20日。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更新截止日期为:2012年7月13日。

331

表4“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成员的关系及相关信息

成员性质具体成员主要资源

检测、研发平台,大学、研究院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教育

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中心)、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国家电光源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杭州远方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人才

行业内具有代表性企业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路明科技集团、上

海蓝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迪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

限公司、杭州远方光电信息有限公司、杭州士兰明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帝

光科技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资金、信息

第三方中介机构、政府机构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资金、组织、政策

(二)资源构成及关系分析

根据资源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的不同,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可分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3个层次。针对“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析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构成及其演化关系。

1.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部分企业调研,组织资源主要体现在成员在联盟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其中,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理事长和联盟牵头单位,依靠其在国内外同行业所建立的影响力及关系资源,主要负责联盟的组织工作。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利用其深厚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负责选、冶、材料等专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下游企业,利用其市场、资金优势,负责成果的产业化实施及对行业的推广。在联盟运行过程中,联盟网络不断吸收行业内有产业优势和科技实力的企业和高校加入联盟,使联盟成为钨及硬质合金产业重要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

通过现场调研,当被问及联盟成立后,主要的网络资源有哪些,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主管认为:若是根据有形和无形来看联盟成立后形成的网络资源,主要的有形资源包括公共平台和制度的建立,联盟成立至今,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合资创建技术公司,建立了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这些为钨及硬质合金产业重要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在制度方面,制定了联盟理事会议事规则、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信息平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些资源为联盟的顺利运行及联盟成员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联盟成员的组织资源和促进了系统资源的构建。

关于无形资源,联盟成立的目的旨在聚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通过访谈,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门经理认为:联盟成立后,无形资源主要表现为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成员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互访、交流与合作,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等,近年来,联盟开展专家学者企业行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加了联盟网络成员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联盟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同时,专家学者们针对企业的技术难点,为企业70多项技术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途径及对策建议。联盟网络通过组织或参与技术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促进技术的交流融合,例如联盟组织成员参加第8届钨、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国际会议,扩大联盟影响力;参加国家部委的行业发展会议,分享联盟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建设经验;探讨如何整合资源,发挥联盟行业带动作用举措;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技术标准工作情况调查。访谈中,中南大学参与合作的一位教授认为:联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即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引导,支持校企、院企、院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431

通过以上活动,扩大了联盟网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声誉,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体现了网络资源的发展对组织资源、系统资源构建的积极作用,即联盟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促进网络资源产生的同时,对组织资源和系统资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如表5所示。

表5“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网络资源

有形资源联盟网络控制及执行机构;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合资创建技术公司、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联盟平台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产权、专利、人才培养等;创新团队建设;联盟管理制度。

无形资源联盟影响力、声誉、联盟网络成员间的信任、联盟网络的创新文化氛围。

联盟网络系统资源是组织资源和网络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资源包括联盟发展规划、产业链整合和优化机制、行业共性技术水平、为社会、社会和产业的贡献等,如表6所示。

表6“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系统资源

有形资源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利益共享机制建设、风险共担机制建设、协同创新经验等

无形资源提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水平;促进钨及硬质合金产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创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联盟系统资源的构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是联盟系统资源构建的主要体现之一。访谈中,中南大学参与合作的一位教授认为“联盟从组建开始就注重吸纳不同类型的成员,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配置,构建起合理的技术创新链。创新链上游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主要负责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中游经过企业在生产工艺及设备方面的研发结合后进行工程化放大、使其实现产业化,下游则为一些研究示范单位,产业化的产品经过这些单位的示范后,其反馈结果可以对上、中游单位的产品调整和完善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在上、中、下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联盟网络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基础上,充分发挥各链条环节的协同效应,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了高效互动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联盟的整体创新链,为推动钨及硬质合金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二是系统资源的构建也体现在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方面,访谈中,他们认为“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途径主要是联盟项目合作,通过联盟网络平台,联盟成员在国家、省部级等层面展开项目合作,例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福建金鑫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成员联合申请,获国家科技部‘高性能硬质合金关键原材料及盾构刀具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这个项目获国家经费支撑1700万元,该项目从盾构刀具集成制造、关键盾构刀具材料、盾构刀具质量评价与使用技术、关键原材料4个方面进行研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为打破国际垄断,实现盾构刀具国产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硬质合金企业在国际硬质合金高端产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因此,联盟成员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

综上所述,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资源主要包括企业所贡献的市场资源、高校所贡献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科研院所共享的技术资源。通过构建专门的联盟管理机构,围绕联盟的共同愿景,将不同类型的组织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联盟层面的网络资源,主要包括提高联盟的整体创新水平,培养出多个创新团队,提高了联盟的行业影响力、声誉和诚信水平,构建了良好的联盟创新文化氛围。随着联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增加,“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了系统资源(行业标准、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效应的累积效应)的形成,如图1所示。

531

图1“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资源构成及其关系

2.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网络资源主要包括联盟网络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发展方向、联盟网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机制、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力、声誉等,如表7所示。

表7“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资源组成

有形资源已经实现LED“中国芯”;制定技术规范,组织专利池;中国节能协会的二级专业委员会,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展示和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平台;国际化、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

无形资源建立行业影响的广泛性;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系统;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与支撑,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访谈中,当问到“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资源的组成及如何形成,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某管理人员讲道,“在共同目标方面,‘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同目标是为联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打通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整合,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在组织建设方面,访谈中,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一管理人员所说“与很多联盟相比,我们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形式,有专门的机构履行执行机构职责,例如建立了投入产出管理、技术攻关组织、创新服务支撑等机制以确保组织顺利运行。这种高效率的组织机制对于提升联盟影响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随着联盟凝聚

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加入联

盟网络,其中包括来自海外和台湾、香港等地的知

名企业加入”。访谈中,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

究中心某教授指出“在公共平台建设方面,联盟网

络围绕产业链在前后端建立两个开放的、国际化

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在产业链上游组建‘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

点实验室’,通过聚焦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和引领631

性前沿技术研究,致力发展成为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标准研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产业化辐射中心,为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强有力支撑。在产业链中下游组建立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产业链中下游的应用技术研究,工艺设计,着力解决模块化、标准化、规格化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多用途、多功能的创新应用等问题。联盟网络针对不同产业链环节(上、中下游)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整合各种技术创新要素,提升了联盟系统的创新能力,加速了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访谈中,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某教授表明“‘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发展为中国节能协会的二级专业委员会,以更好地发挥其广泛性作用。联盟依托机构———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与行业核心企业合作,共建合同能源管理,产品交易示范中心和人才培养平台等。此外,联盟网络组织和协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半导体照明检测与质量认证平台,协调建立网络式的检测平台体系,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组建专利池,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创新团队;实现产学研、上下游在信息层面的无缝衔接等”。以上表明,网络资源可以指导成员整合组织资源,最终达到系统资源构建的目的。因此,网络资源是连接组织资源和系统资源的纽带,同时推动了这两种资源的发展。

联盟网络的系统资源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成果方面,包括在国际社会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与支撑,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的成果方面。访谈中,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某研究人员指出“通过为政府、行业提供决策咨询与支撑,联盟网络已经成为国内政府制定政策和产业咨询的重要依托力量,在国内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声誉。例如,联盟网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半导体照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布,2011年共为6个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为近10个成员单位提供企业战略咨询服务,与10余个国际行业组织和地方行业机构初步建立沟通联络渠道,开展3轮大规模企业调研和若干专题调研,形成40余份项目报告,一份《中国通用照明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此外,联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各政府部门有关‘十二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工作,联盟网络还参与了国家多个部委相关政策的制定、招标文件讨论及项目进展调研等工作”。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联盟网络通过建立国际化、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升国际合作的成效与赢取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访谈中,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某主任讲道,“具体来说,联盟网络通过促进国际技术与人才交流,协助联盟网络成员开拓国际市场。联盟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一级成员突破50家,其二级成员达3500家,涵盖半导体照明全部产业链,并且拥有国际半导体照明领军人物和学术‘鼻祖’级人物。联盟网络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国际化的会议展览、《半导体照明》杂志等,整合了产业链优势资源,加快产业链技术整合,打破了在外延、芯片方面国外企业垄断局面。此外,联盟网络积极推进两岸与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提高合作成效、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引导行业良性发展,提升联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联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已经实现LED‘中国芯’,包括建立了支撑‘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工程,联盟组织奥运示范工程‘水立方’景观照明等;制定技术规范,组织专利池,如共同制定技术规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这些成果大大提升了

731

联盟的知名度和国内外的影响力,也吸引了很多同行企业加入联盟”。

综上所述,企业的资金、信息和产业化资源,大学的技术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研究院所的技术资源,第三方中介机构及政府的资金、组织和政策资源构成了“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资源。联盟网络控制与执行机构围绕联盟成员的共同目标,确定了联盟的发展方向,通过联盟网络制度和公共平台的搭建,扩大了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联盟网络影响力和声誉,并在系统层面形成一系列成果,如公共平台的搭建为实现LED“中国芯”和制定技术规范,组织专利池提供了平台保障;为政府、行业提供决策咨询与支撑,促进国际化、开放性的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一系列系统资源反过来也进一步提升了联盟网络的影响力、声誉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组织资源的发展,如图2所示。

图2“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资源构成及其关系

(三)比较分析与讨论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系统构建过程中,联盟网络的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一方面组织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的产生,另一方面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又对其他两个层次的资源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网络针对特定的目标结盟,整合成员所提供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组织资源,建立起文化、信誉、影响力、机制等网络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反过来促进了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组织资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是系统资源的构建的前提。系统层面的知识、行业标准、平台建设、经济社会效益等,进一步为网络资源和组织资源的发展提供支撑。

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网络是多目标导向的,能够实现复杂和难度较高的目标,同时创造更为广泛的系统资源。这主要得益于联盟网络的项目合作机制。这是因为,通过不同项目合作,网络能够根据技术创新系统的新任务和网络成员未来需求而整合和配置不同网络资源,资源的整合促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源的生成,使得网络资源存量增长,如此反复,网络资源具有更强的

831

系统构建能力,对组织资源有更强的影响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的成长伴随网络成员和系统资源成长的原因。因此,本文认为,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之间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其中,网络资源对组织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产生正向作用。

组织资源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既有正向作用,同时也有负向影响。例如,组织资源在网络及系统层面的应用,增强了组织资源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范围,这也使得相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前,成员的组织资源更具有优势。组织资源在系统构建过程中作用越大,使得系统构建对该组织资源产生依赖作用,一旦该组织脱离系统,对整个系统将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好比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一个核心结点的退出,使得整个网络崩溃,降低了系统的鲁棒性。因此,本文认为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将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基于“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复杂系统,推动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如图3所示。

图3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各类资源的关系

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绩效,首先就应增强成员企业组织资源多样性,鼓励拥有不同类型资源的成员企业加入系统,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其次,应培养良好的合作创新氛围,鼓励成员间的合作,以促进组织资源向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的转化;在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及演化过程中,提高核心企业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控制水平,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以提高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和系统资源的演化效率。

五、结论和展望

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与演化是创新生态系统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网络资源对组织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正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系统资源的形成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网络资源的形成产生正向作用。本文突破传统的网络分析方法,将组织设计和网络资源理论进行整合,采用案例研究

931

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中,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剖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及系统资源之间的关系。弥补了网络理论注重结构,没有分析成员组成的缺陷。为组织设计理论和网络分析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员资源的贡献度不同,后续研究重点可以针对核心企业、关键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的资源共享水平,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三类成员资源的演化机理,同时结合实际数据开展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BORUP M,BROWN N,KONRAD K,et al.The sociology of expect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06,18:285-298.[2]WALZR.The role of regulation fu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s:The case of wind energy[J].Internaltional Joural of Public Policy,2007(2):57-88.

[3]KAPLAN S,TRIPSAS M.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applying a cognitive lens to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2008,37:790-805.

[4]JAN Nill,RENE Kemp.Evolutionary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innovation policies:From niche to paradigm?[J].Research Policy,2009,38(4):668-680.

[5]亨利·切萨布鲁夫,维姆·范哈佛贝克,乔·韦斯特.开放式创新的新范式[M].科学出版社,2010.

[6]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27(3):1-8.

[7]HANS Hellsmark,STAFFAN Jacobsson.Opportunities for and limits to academ ics as system builders—The case of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gasified biomass in Austria[J].Energy Policy,2009,37:5597-5611.

[8]JORG Musiolik,JOCHEN Markard.Creating and shaping innovation systems:Formal networks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for stationary fuel cells in Germany[J].Energy Policy,2011,39:1909-1922.

[9]JORG Musiolik.Exter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energy service providers[J].Network Industries Quarterly,2011:14-17.[10]RAHUL Kapoor,JOON Mahn Lee.Coordinating and competing in ecosystems:How organizational forms shape new technology invest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274-296.

[11]RON Adne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Review,2006,84(4):98-107.

[12]RON Ander,RAHUL Kapoo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06-333

[13]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70-75.

[14]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153):113-116.

[15]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34-143.

[16]张运生,邹思明,张利飞.基于定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57-165.

[17]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产生机理探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6):925-931.

[18]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2.

[19]JORG Musiolik,JOCHEN Markard,MARKO Hekkert.Network and network resources in technologyical innovation systems: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ystem building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2,79:1032-1048.

[20]JEROEN Kraaijenbrink,SPENDERJ C,AARD J Groen.The resource-based view: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its critiques[J].Journal of Managemant,2010,36:349-372.[21]NEWBERT S L.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An assess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2):121-146.

[22]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041

[23]张永安,李晨光.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81-89.[24]朱秀梅,李明芳.创业网络特征对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一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6):105-115.

[25]DOVEN Lavi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terconnected firms:An extens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6,31(3):638-658.

[26]党兴华,刘景东.技术异质性及技术强度对突变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源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31(1):131-140.

[27]GULATIR.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5):397-420.[28]LEVIE D.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terconnected firms:an extens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6,31(3):638-658.

[29]BERGEK A,JACOBSSON S,CARLSSON B,et al.Analyzing the functional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a scheme of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8,37(3):407-429.

[30]HEKKERT M,SUURRA A,NEGRO S,et al.Functions of innovation systems:A new approach for analyzing technological chang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7,74(4):413-432.

[31]FRANK Hajek,M.arc J Ventresca,Joel Scriven,Augusto Castro.Regime-building forREDD+:evidence from a cluster of local initiatives in south-eastern Peru[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11,14(2):201-215.

[32]TESSA van der Valk,MARYSE M H,Chappin,GOVERT W Gijsbers.Evalu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merging technolog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10,78(1):25-39.

[33]彭新敏,吴晓波,吴东.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4):138-149.

[34]颜士梅,王重鸣.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19-129.[35]曹兴,宋娟,张伟,等.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4):62-72.[36]侯杰,陆强,石涌江,等.基于组织生态学的企业成长演化:有关变异和生存因素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12):116-130.

[37]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http://www.citisa.org/.[38]中国半导体照明网,http://www.china-led.net/.

(本文责编:海洋)

141

(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题

绪论1 1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城市污染 B、交通拥堵 C、城市问题 D、城市环境恶化 我的答案:C 2 城市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城市人口和()。 A、城市文化 B、城市历史 C、城市建设 D、城市环境 我的答案:A 3 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劳动分工 C、分配制度 D、经济制度 我的答案:B 4 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 B、历史发展 C、人类活动 D、人类属性 我的答案:D 5 生态学认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是城市的()。 A、无生命环境部分 B、后天形成环境部分 C、非自然环境部分 D、人为环境部分 我的答案:A 6 帕克1925年提出“城市生态学”之后()成为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中心。 A、城市环境 B、城市生态系统 C、城市系统 D、城市人文环境 我的答案:B 7 最早提出“城市生态学”概念的人是英国学者帕克。() 我的答案:× 8 城市既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 9 行政管理学派将城市看做是行政单元。() 我的答案:√ 10 心理学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 绪论二 1 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和()。 A、城市文明现代化 B、城市环境现代化 C、城市居民方式现代化 D、城市文化的发展 我的答案:C 2 城市系统是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 A、人 B、经济 C、政治 D、聚居 我的答案:B 3 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大学 B、公园 C、湖泊 D、商场 我的答案:D 4 土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之一分为自然状态土地和()。 A、人为改造土地 B、建筑用土地 C、城市用地 D、脱离自然状态的土地 我的答案:C 5 一般人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亚系统。 A、经济生态 B、心理生态 C、人群生态 D、文化生态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亚系统组成一个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社会生态系统 B、自然生态系统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日前,社交网站脸谱正式上市,并以约16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创下美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新纪录。脸谱在美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级IT新贵,有评论家指出,脸谱的崛起证明“硅谷模式”依然有效。半个多世纪以来,在IT产业的每次重大技术变革浪潮中,几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公司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也有人指出,硅谷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在这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盘点美、英等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不难发现,无论老牌发达国家还是后起之秀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都不乏企业的身影。 美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美国中小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新增就业岗位。美国主要采取提供创新资金、税收优惠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2011年新版的《美国创新战略》中,总统奥巴马再次呼吁简化研究和实验税收减免政策并使其永久化,从而为美国企业创新和加大研发投资提供持续动力。 英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加大对这两方面的统筹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2009年,英国政府将过去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合并,成立了新的“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统管商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英国已经形成一套将高校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成熟体系,以剑桥大学为例,过去几十年来,在剑桥大学的各种科研成果基础上,先后出现1000多家科技企业,出现了“剑桥现象”。 韩国:企业主导科技创新 作为后起之秀,韩国同样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并积极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韩国在科技研发计划及项目选择上始终以实用为主,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也以市场为标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自主创新模式开始由政府推动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政府进一步完善科技法规和配套科技政策,从资金、税收、信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重点扶持企业拥有的研究所。目前,韩国国家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家战略领域的研发,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均由企业完成,韩国形成了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 俄罗斯:科技创新面临三挑战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附件1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编制大纲

目录 前言 1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1 1.1主要成效 1 1.2突出问题 2 1.3面临形势 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5 2.1指导思想 5 2.2基本原则 5 2.3规划目标7 3、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8 3.1 构建目的8 3.1 构建原则8 3.3 构建方法9 3.4 指标体系框架构想 1 4、城市生态系统分区域保护与建设策略 2 4.1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分区域引导 2 4.2重点地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指引 6 5、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7 5.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7 5.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地表水/地下水)9 5.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与改善11 5.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与建设12 5.5城市资源能源高效利用13 6、政策与保障措施13

前言 阐述项目来源、项目背景、规划编制目的及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等。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本次规划首先要对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地认知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概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 1.1主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与历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湿地与水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恢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有所提升,…… (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全国大气污染物年浓度有所降低,…… (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加快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组成主体营养结构系统功能能量流通调控机制自然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金字塔型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通过食物网各生物间流通具有自净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人类倒金字塔型还具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利用机械设备依赖性强,易被破坏组成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 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 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表现两种形式: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规模(人口、空间)不断扩大: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二、城市化的特点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三、城市化带来的优点 (1)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 (2)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 (4)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为人们发挥多种才能提高了机会。 四、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各历史阶段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 (三)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五、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1.城市中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1.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从生态学角度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 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城市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为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城市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城市生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创新高效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富有创新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目标,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资源,帮助长三角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形成创新生态优化的发展系统。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便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各创新主体耦合互动、合作良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本研究还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区域聚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落地转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示范提供参考,并为高水平建设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中介结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是创造、散播、传递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内部相互交流的网络系统。制度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重点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企业、金融和财政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是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异同导致了各国保障技术进步的制度在变迁上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得各国经济的增速不一样。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迅速扩散。

整合优质资源 创新康养模式

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康养模式 ——郑州骨科医院、泰心公司打造“无陪护病房”发展状况纪实如今,中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康养和合理陪护已经不再是每个家庭的简单事情,而是变成了一个重大又棘手的社会民生问题。全国所有的大医院里,人满为患已经成为常态,加上病房里集体陪护的混乱和缺少陪护的凄凉、无助,使得医院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花在维持秩序上,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很多医院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希望医院能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康养模式来化解这种困扰医院多年的实际问题。 笔者从有关方面听到这样一宗信息:郑州骨科医院与外地一家公司合作,紧抓问题的“牛鼻子”,通过共建一套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关系,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顺带也破解了“康养难、护理难”这个让管理者头痛,改革者为难的“老大难”问题。带着兴趣和疑问,笔者与六月十一日上午,来到郑州骨科医院进行实地的观察和了解。 我们首先见到了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彭宏伟先生,他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两家友好合作的始末。他所在的公司是国内一家专注于全国护理员护理产业资源整合的服务性公司,总部在天津,2015年8月成立。他们公司的核心职能是为医院、养老机构、家庭及社区提供陪护服务、护理辅助服务以及培训、管理咨询服务等。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原来的北京康护之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以及深圳市明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三家共同发起并组建起来的。也是迎合、落实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内医疗大变革的社会化产物。他们这种略带前瞻性的规划和节约化运转,无意间为国家号召社会力量解决康养难题提供了成功的标识。 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紧盯社会需求,用智慧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公司首先对医疗优质资源,庞大的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进行评估和提升,用创新发展的思路经营市场、管理队伍。然后对专家团队、培训机构、研发企业、生产企业、销售队伍、护理团队、医疗机构等康复护理上下游以及关联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以专家团队为核心打造康复护理体系,以各地护理团队为侧重形成人力基础,以专业培训为主导提升护理员工素质,以集约化管理为中心打造护理管理模式。通过系统的管理,打造护理员、护士、医生、患者、家属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管理优势,人力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套“克敌制胜”的套路。一套组合拳打通了护理产业上下、产业内部内外的“栅栏”,使得各种优势资源得以尽情发挥。 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这套营商理念和科学性的康养体系,不但符合中国现有国情,收费很亲民(笔者了解,每个床位每天只收八十元。),而且带动了行业兴起,也这个行业一开始就能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促进了我国护理产业的健康发展。 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扭住“医疗资源使用不科学”和“康养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关键”性问题不放,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挥。可以想象,就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不但盘活了资源,而且激发了社会活力。为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康养结合的发展之路,为社会大力推广,提供了仿制的案例和范本。 如今的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经营模式,让他们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迅速开辟新“战场”,组建分公司,扩大服务对象,走上了一条快速化、节约化发展的轨道。现在,公司不但拥有管理人员五百余名和六千余人服务人员,而且经营地域扩展到国内十六个省市和地区。其中,为单位两百余家提供服务,服务对象超过一百万。 四年的共同努力,泰心康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不但取得了非凡的业绩,而且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蜕变。企业资质上,率先推行护患双重保险机制;通过1S09001质量认证;通过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荣誉上,不但是国内首家全程医院JCI认证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学的理念来考察创新系统而形成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创新系统”的“生态学隐喻”;它的提出和兴起,既是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然,也是全球创新实践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掀起了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潮和持续关注,但从“演化”的视角来审视区域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生物进化视角揭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功能及其演化的一般模式和动力机制;参照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分析逻辑,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要素E-关系R-功能F三维模型(ERF模型),并以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为例,从构成要素(创新物种)、网络联系(创新网络)、系统功能(创新功能)等三个层面,探讨其演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同时,设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演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化状况进行综合测度;最后,从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推动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良性演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梳理阐释了生态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自组织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发展脉络及其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详细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结构模型及其主要功能。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创新主体(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知识、技术、文化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大小和特定结构的功能复合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发展驱动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一般由知识生产群落(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也包括一些具有知识生产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知识应用群落(主要是各类企业)、知识扩散群落(主要是指各类服务机构和组织)和创新环境要素(经济、政策、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构成。第二,基于“演化”的基本要义,分析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协同性、路径依赖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或再生期等几个阶段。演化过程和路径通常受到不同因素和多种动力的共同作用。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第集资源整合创新

第集资源整合创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19集资源整合创新 本集我们讲整合资源创新,好,做营销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那一个营销人的角色定位首先要改变一下,我们的角色定位,就要从传统的那种投入式拉动做营销,要过度到全方位整合资源式做营销。那什么叫投入式拉动做营销?很多企业的中层干部往往有这个思想。好,老板说了,做一件事做个营销吧。这个事交给你来做。他怎么说,他这么说,那就做个预算吧,做个计划吧,给我多少钱,给我多少人,没有钱,没有人,老子干不了。这就是典型的投入式拉动做营销的想法,有些人的角色定位我们首先是资源整合者,这件事要交给我们应该怎么想?这件事交给我来做我一分钱没有我该怎么干。因为我没钱,所以我想的是整合资源的办法。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面稍微给点钱就能做的很漂亮,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我们的经营思想。那这里面我特别提出,特别关注四种资源整合。那四种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客户资源还有就是行业内的存量资源。自然资源我不用多讲,尤其内陆企业,内陆企业投入和沿海完全竞争的行当我们不是沿海企业的对手。所以内陆企业要想面向未来有所发展我的观点是什么?一定要立足于本地,把本地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充分整合好。好,我举个例子,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摸到了成长的天花板,中国羊绒衫市场33%的份额。那鄂尔多斯要继续发展不得不走多元化道路,那怎么办?立足于鄂尔多斯当地的资源。好,鄂尔多斯当地有什么资源啊?四个,羊、煤、土、气,好,羊、羊绒,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好,羊绒我已经充分地利用

好了。好,煤。鄂尔多斯地下的煤非常丰富,远景储量两千亿吨优质煤,低硫、低磷,低灰分,环保煤。好,把煤挖出来变成坑口电站,坑口电站把电用做硅铁合金,然后发电,硅铁合金的炉渣用做什么?煤化工,吃干净榨,把当地资源充分整合好。好,金融风暴来了。我反复强调,需求会减少,我去了一趟鄂尔多斯的毅力资源做了三天培训,毅力资源生产什么呢?悬浮法生产PVC 聚氯乙烯,那也是把当地资源充分利用好啊!它的老板说了一句话,把我的PVC坐上波音737从鄂尔多斯拉到北京去,我的成本还是最低的,所以只要有需求,你建筑业只要还存在,只要还需要PVC管,那一定需求落在我的身上。为什么?因为它的成本最低,因为它当地的资源充分整合好了。好,生产PVC需要两个东西,一个叫做乙炔,一个叫氯气。好,乙炔怎么来,电石水解。电石怎么来,焦炭加碳酸钙。焦炭什么来,鄂尔多斯地下就是煤,碳酸钙怎么来,旁边就是个石灰岩矿,碳酸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好,氯气怎么来?电解盐水发生氯气。好,食盐水怎么来?它们家旁边就是个大盐湖,无边无沿的大盐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电怎么来?鄂尔多斯地下就是煤,把煤挖出来变成坑口电站,有了电了。一条产业链,所以他的成本怎么样?是最低的嘛。这就是我们讲自然资源的充分整合。好,第二个资源,社会资源,那么社会资源里面最重要什么资源?我看莫过与政府资源,各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所以你到全国各地看一看有个什么感受?最大的感受莫过于那个市长越看越像总经理,那个党委书记越看越像什么?董事长。言必称经济

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生态体系 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要为创新创业提供富集并充满活力的核心要素,还应有适应于科技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机制,以及鼓励创新的包容性文化等。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市为代表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主要包括: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载体协同作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比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科技创新链条之间的协同性较弱,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必须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切实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逐步构建起符合创新生态环境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创新生态”的内涵和特征 伴随着人类创新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创新生态”的认识不断深入。从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到80年代后期学术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关注,逐渐突出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世界中保持繁荣》一文中指出,把创新看作是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具有多面性并不断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之后,美国学者杰克逊将创新生态系统与生物学生态系统进行类比,认为“创新的生态体系由各种社群的人组合而成,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界领袖、工程师、作家、教育家、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等角色都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创新生态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从较早的路甬祥主编的《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到2011年相关部委联合主办的

“创新生态系统”专题会议,以及2012年浦江论坛聚焦的“产业变革与创新生态主体”专题讨论。这些研究围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如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发展提出各自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生态”的内涵和特征。 引入“生态”概念是在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融入了生态思想,将创新看作是内容更为丰富、要素间联系更为紧密、内部结构更为复杂、整体更为优化的自动系统。创新生态理念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创新活动本身的狭隘观点,它更加突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依存性,而彼此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可能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区域系统创新的成败。因此,加快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不仅要培育相对齐备、有机联系、依存共生的创新主体,还应围绕创新链的各环节构建开放、多元、共生的体制机制。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体系的经验与做法 符合上述条件的创新生态体系,往往会成为创新企业和创业者的地域首选,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它们都充分遵循创新生态体系的运行规律,着力强化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在推进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些重要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将创新资源向高成长性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不断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合芜蚌试验区围绕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同设立“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由龙头企业主导,根据产业创新需要和市场需求,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试验区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 组成 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 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货币及人力资源的输入、转换和输出。 生物生产功能 1 生物的初级生产: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 生物的次级生产: 非生物生产功能 1 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包括,各类生态产品;生态建设的设备产品;服务性产品 2 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 城市起到了保存与保护人类文明与文化进步的作用。城市又始终是文化知识的“生产基地”,是文化知识发挥作用的“市场”,同时城市

整合资源 创新模式

整合资源创新模式 全面加强乡村青少年宫阵地建设 平邑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辖16个乡镇,738个行政村,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素有“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石材之乡”美称。近年来,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拼搏进取,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连续被评为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被临沂市委确定为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唯一试点县。 平邑现有总人口100万人,其中未成年人14.8万余人,而乡村未成年人有10.2万人,占未成年人总数的69%。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建设乡村少年宫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在学习桓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因势利导,科学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了乡镇、社区、学校三级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为推动乡村青少年宫的建设,平邑县改变过去由教育局组织实施的方式,确立了“县委领导、宣传部牵头、文明办主抓、部门联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领导格局,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乡村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并把乡村少年宫建设情况列入对各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与文明城市考评内容之中。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

组,各相关社区、学校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工作中建立完善了联席会议、调度、督查等制度,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突出特色、发挥作用”的工作思路,我们对全县乡村青少年宫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在乡镇、社区、学校同时展开建设,确保无缝隙覆盖。同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村社区等场所,规划设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场所,条件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稳步推进,全面铺开。 2、采取多层面建设模式。立足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模式。一是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结合的集中模式。选取相对独立的场所,建设规格高、设施全、有特色的中心型少年宫,能够开展特色活动或者重大活动。比如仲村镇中心青少年宫,在该镇综合文化站基础上拓展建立,建成后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各种室内、室外文体器材、活动设施,可开展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科普教育、小剧场演出等多项活动内容,并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乡村文艺汇演”等活动。二是与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开辟青少年活动场所,整合社区文化场所、辅导教师等资源,能够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亲子教育、联谊活动等,更好地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例如西苑社区少年宫,在辅导内容设置上,突出电脑制作、心理辅导、留守儿童共建等,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效果明显。三是与学校课外活动场所建设

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_曹如中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21 Nov. 2010 第27卷第21期 2010年11月 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 曹如中1,2,高长春1,曹桂红3 (1.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3.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二者在结构功能、运行机理、演化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众多的相似性。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类似于生物群落的进化现象,创意产业创新生态链中各主体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创意产业创新生态链包括横向产业生态链和纵向产业生态链,其演化规律包括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的创意化。决策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演化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0.21.020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0)21–0081–04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创意产业在全球各地得到蓬勃发展。研究表明,创意本身所形成的产业是国家及地区发展到高阶段的产物,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1]。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创意产业主要是由政府强力推动而发展起来的,远未自发形成完整的产业合作体系和高效的产业价值链,更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同生共进的生态圈,致使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发挥出规模经济效应,大部分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上。因此,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促进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成为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1关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简述 产业发展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早在1937年,巴纳德[2]就提出了企业组织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此后,钱德勒[3]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1971年安德鲁[4]首次从外部环境与公司实力二维因素提出著名的SWOT分析框架。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5]也提出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三大支点之一的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企业战略环境正呈现出动态、复杂、多变的特点。在对产业发展环境的理论探讨中,运用生态学理论来解释产业组织发展的现象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思想。 关于创意产业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厉无畏[1]是国内研究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学者之一,他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构建创意产业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创意产业价值链进行了分析。王缉慈[6]对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徐晶运[7]用生命周期理论展开了对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戴伟辉等从组织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创意产业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任文凭[8]基于生态理论构建了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基本框架。实证研究方面,谭娜等[9]从组织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创意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评价模型。胡远航[10]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南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理论界对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深度研究引起国家对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视。目前,英、美、韩、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制度,通过加强创意产业外部环境建设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我国2006年国家文化部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8个方面提出振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发展计划。 本文尝试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创意产业发展与外部环境

生态规划复习题(终极版)

1.生态评价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 2.“反规划”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3. 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规划区划分成不同生态 功能区 4. 乡土景观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5.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生物圈、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6.生态风险评价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8.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9.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10.都市圈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 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1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生态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13.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14.生态敏感性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 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 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15.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16.生态适宜性是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或是指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1. 生态规划的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划分为: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 2.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县级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 3. 生态评价包括三个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参照系。 4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其发展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5系统生态学的三类关系:元—元关系:如物种与物种之间; 元—库关系:植物群落与养分库的关系;元—系关系:单一群落与区域景观(多群落)的关系。 6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子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所选择的因子对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因子在网格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梯度。 7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决定于:社会、自然和经济的相互制约关系。 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 9.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生活、还原三大功能。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三类,即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价值法。 (√) 4.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传统上的生物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的意义大致上是相同的。(×) 5.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6.城市生态规划原理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7.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选择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五个要素来构建指标体系。(√) 9.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是阻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和规模、主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1)简述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与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制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能够定量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阻碍。换言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可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阻碍评价,即分析计算规划方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现状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及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都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技术路线为:首先,依照一定的标准,如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或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将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其次,依照不同的测算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面积资本;最后,计算总资本,汇总得到总资本结构表。 1都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一般包括对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与减弱噪声等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1) 调节气候功能。深圳市地处南亚热带,都市植被的微气候效应极为显著。都市林地在夏季的降温作用可直接减少都市空调的使用,故而这项功能可用替代成本法即减少空调的耗电费用来衡量。 (2) 固碳释氧功能。由于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估生态系统固定C O2 经济价值的方法,参考前人工作经验,比较运用造林成本法及

碳税法2 种方法,评估深圳市生态系统固定CO2 的间接经济价值;而生态系统释放氧气的价值用释放的氧气量与氧气价格的乘积衡量。 (3) 保持土壤功能。首先采纳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侵蚀量和森林、草地的实际侵蚀量之差来估算森林、草地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然后再评价森林、草地在减轻表土损失、肥力损失和泥沙淤积灾难3 方面的价值。 (4) 涵养水源功能。依照水量平衡评估林地、水域涵养水量。涵养水源价值为年涵养水量乘以水价,水价可用影子工程价格替代。 (5) 净化环境功能。采纳替代成本法,用其他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成本代替生态系统净化环境功能的价值。 (6) 减弱噪声功能。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多以造林成本的15 %计。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间接利用 价值(生态功能价值,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