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_洪浩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_洪浩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_洪浩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_洪浩

体育文化导刊2007.2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

洪 浩 范会玲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有关竞技武术的概念与本质、奥运发展、市场化发展以及从发展理论角度对竞技武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对竞技武术本质的认识多停留于“技击”层面,未能充分认阐释健身、文化、技击与竞技等属性的关系;奥运与市场化发展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两大主题,但现有研究对以上实践的理论支撑力度明显不足。从发展理论角度对竞技武术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与对策层面的探讨,对发展规律、发展动因、发展代价的研究还涉及不深或尚未涉及。

关键词:竞技武术;概念;本质;奥运会;市场化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发展研究在武术领域的深入,竞技武术的发展问题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搜集二十余年来出版的著作(1979~2004年),以及检索、查阅《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1950~2004年)、重庆维普(V I 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4年)、中国期刊网(C N K I)全文数据库(1994~2004年)、万方数据库(1994~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1995~2004年)的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查阅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收藏的学位论文,将与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以下梳理。

一、有关竞技武术概念、本质与特征的研究

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在正式出版的武术教材、词典、百科全书中,对此术语尚无界定。竞技武术的形成与兴盛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的界定。骆莉莉、王斌在《中国武术“双轨制”走向国际化探蹊》中提出,竞技武术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技术能力,以追求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和现代散手两种运动形式。①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与此相似的概念。此类界定基本描述了竞技武术的内涵,但与有关辞书对竞技体育概念的界定雷同(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②),未能全面阐释竞技武术的本质内涵,竞技武术与武术、竞技体育的关系。

有关竞技武术本质的论述,从搜集的文献来看,多散布于有关武术本质的研究之中。1957年蔡龙云先生在《新体育》上发表了《我对武术的看法》一文,文章指出,武术自创始起,始终循着“击”和“舞”两个方面发展。此文的发表引起学术界对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从讨论情况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武术是体育项目,技击是它的本质属性。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武术的本质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③郭志禹在《武术世纪战略思考之二》中提出,“技击”不是竞技武术套路唯一的本质。④关于武术的本质特征,《武术理论基础》还指出,攻防是武术的本质特征。⑤田桂菊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⑥童旭东则认为,“拳与道合”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是“拳与道合”的基本表现形式。⑦戴小平认为,对抗性是散手最本质的特征。⑧

笼统地把武术称为`国术',显然不够确切。”笔者认为用“国术概念”来代替“武术概念”,除上述的其内容和形式不明确外,还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把武术只局限于本国、分不清哪国等的诸多弊端。

四、小结

通过对武术及其相关概念———功夫、国术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对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对功夫概念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与武术的概念内涵相差很大;国术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弊端诸多。因此,用功夫、国术来称呼武术是不科学的,会影响武术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在武术走向世界、迈进奥运的今天,与武术相关概念的使用必须规范化。武术一词应该成为国际统一的称呼,结束与功夫、国术的混用。参考文献:

1.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

2.蔡仲林,等:《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李淑梅,等:《武术概念之我见》,《辽宁体育科技》, 2005.2

4.梁敏滔:《东方格斗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

5.周伟良,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6.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上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7.刘峻骧:《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新华出版社

8.h t t p://w w w.c h i n a k o n g f u.c o m.c n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50

由于人们对竞技武术本质的认识,多停留于技击层面,而对技击的认识集中于实战搏斗,造成理论上的认识与套路运动员只能演练不能对抗的现实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马明达在《应该重新审视国术》中写道,“以`长拳'为核心的`竞技武术'体系,实际上是用某一两种民间通俗拳法的风格一统中华武坛,使武术进一步体操化、舞蹈化,以至杂耍化。”⑨马志斌认为,竞技武术套路是体操化的武术,不能体现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⑩也有学者对套路的技击特征持肯定的观点。龚双安认为,套路的技击性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它总是要通过身体语言的运动方法和形式为媒介表现出来。1陈立新的《套路说,我姓武》认为,套路乃技击之法门、武术之根本。轻视套路即轻视武术,否定套路亦即否定武术之本。为体现武术套路的技击特征,温力12、郑学明13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打练结合”的竞赛模式。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打练结合”持反对看法。黄晓鹏在《从武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剖析技击与套路的关系》中提出,套路与技击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同源不同流,各自按照独有的规律发展,并行不悖,所以应该在保持它们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14在争论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打练结合”给予新的解释。蔡仲林、王英在《建立散手技术体系模式初探》中提出,所谓“打练结合”不应理解为是武术套路的练和散手技术的打相结合;而是散手的技术训练与比赛时的攻防技法实际运用的结合。15

长期遭受禁锢的散打成为竞赛项目,给单一形式的武术竞技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新兴的武术竞技项目,在经历短暂的赞誉之后,即被一些研究者称之为“拳击、跆拳道加摔跤”,对散打的民族特色提出了质疑。胡儿在《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中提出,现今所谓散手,实际是抄袭临摹国外的自由搏击。16程大力、黄静的《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认为,散手只能被称为“新武术”,它和传统武术没有渊源关系,而只是竞技运动规则的产物。17姚大为从文化发展机制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技术风格是通过对以往技术风格的辩证否定而获得的;“拳击加腿法”是文化整合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18

二、有关竞技武术奥运发展的研究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将源于东方的武术运动,奉献给世界体坛,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武术能否成为奥运项目,不仅关系到民族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刘芃19、李巧玲、王虹20等人的研究论证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李巧玲、王虹还通过特尔斐法预测中国武术最有可能进入奥运会的时间为2012年,但也不排除在2008和2016年的可能。王岗在《从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吻合与差异探讨武术进入奥运会》中认为,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吻合多于差异。21马剑、刘同为的《武术与奥林匹克的文化价值思考》认为,武术与奥林匹克,对价值的终极追求是一致的,它们在评判价值上具有互补性。2李杰在《武术与奥运会》中指出,竞技武术已具备进入奥运会的条件。23袁伟民也指出,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24也有一些人士认为,武术与奥林匹克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二者很难进行融合。关于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邱丕相先生在《历史的视角与使命》中指出:“未来的奥运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人类进步的趋势中,武术走向奥运的国策是明智的、是正确的。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武术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进的一个问题———对奥运会中武术的设项和评分方法的模式探讨。25

在北京决定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都成立了课题组,研究武术的奥运设项问题。此后,武汉体育学院的课题组以及一些研究者陆续对武术的奥运设项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套路和散打应同时进入,有些研究者认为套路最有希望进入奥运会,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式摔跤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理想选择。尽管此后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项目设置要求的变动,将散打排除在设项方案之外,但研究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散打同奥林匹克有较高的融合性,竞技武术奥运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套路。要突破这一难点与重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给予指导。

伴随着武术国际化进程的深入,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成为竞技武术发展的重要目标,奥运会武术竞赛的裁判评分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邱丕相等人的《初探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与裁判评分模式》26提出了奥运会武术套路竞赛裁判评分的基本模式,将规则与裁判评分研究推入新的阶段。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现状,给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李正恩的《制约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的因素》认为,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规则是影响武术竞赛的主要因素;中西体育的差别、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是影响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7魏纪中认为,目前奥运会正在缩减项目,给武术进入奥运会带来一定困难。28

借鉴亚洲其他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推动竞技武术奥运发展的研究,也得到一些研究者的重视。林官仁、李在凤的研究认为,韩国跆拳道的国际化之路遵循以下路线:首先,韩国跆拳道获得了世界跆拳道联盟、国际军人联盟、非奥林匹克联盟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支持并成为其比赛项目之一;然后,在获得广泛的开展和群众基础之后,跆拳道于1996年被列入正式奥运比赛项目;而中国武术正试图跨越上述几个群众基础很好的联盟的支持,直接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这种没有群众基础的发展模式很难持久,建议中国武术应走“群众路线”。29孟庆波、赵峰在《从跆拳道的发展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中通过对跆拳道国际化发展的分析,提出中国武术应强化精神导向作用,建立国内外推广网络,调整技术体系。30蔡宝忠、高淑杰的研究认为,柔道和跆拳道采用不同的途径走向世界化,它们的成功经验有四个:一是依靠政治力量的推广;二是以奥运会为准绳在技术和规则上不断完善、调整自己;三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四是部分地放弃民族特色,追求世界认同的标准。31魏纪中也提出,“柔道和跆拳道采取不同的途径走向世界化,它们成功的原因,第一是在推广上,依靠政府的力量;第二是竞技方面,在技术上不断调整自己,充分向奥运会看齐。”32

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在其人文精神,这是竞技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高层次上进行融合的基础。王敬铭在《武术与奥林匹克精神》中提出,在武术被列为竞技项目时,应注重体现其哲学智慧,美学境界,而不应丧失武术的文化精神。3墨西哥研究者安东尼奥·佛洛雷斯的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作为“文化与教育”的价值是其向世界发展潜力最大的因素。34郭

51

志禹在《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中提出,要实现同奥林匹克运动在高层次的融合,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更高层次的体育竞技规范,必须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原则和方法,必须尽快寻找切入点融入到奥林匹克的体育人文氛围和环境之中。35如何促使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当前竞技武术奥运发展研究的热点。吕光明的研究认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应尽快解决“进奥”定项,器械与设施,武术技术输出,大力发展会员国四个问题。36魏纪中指出,一个体育项目只有具备世界性、国际性、观赏性、可操作性的要求,才有可能进入奥运会。37李杰在《武术与奥运会》中提出,为使竞技武术早日成为奥运项目,首先,我们要研究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设项问题。其次,根据国际武术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逐步统一国内外竞技武术的技术规范、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及比赛的服装器械。再次,要加强技术输出,进一步发展协会会员。38

三、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市场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景象,武术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也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表明武术开始由传统的“扬本抑末”向经济开发的观念转变。

关于竞技武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管理体制的研究,汝安、黄抱雪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散手)运营机制的改革》提出,武术(散手)运营机制改革是武术(散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39郭志禹在《武术世纪战略思考之二》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队走职业俱乐部之路已是必然趋势。40李刚、许可在《关于武术散手产业化的几点思考》提出,应开展散手“主客场联赛制”。41王震、梅杭强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兴办俱乐部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我国发展武术俱乐部是可行的。42

武术竞赛是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张选惠的《论武术竞赛市场》认为,我国武术竞赛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不但市场规模小,而且市场主体嫩弱,买方与卖方不甚协调,散手竞赛市场逐步形成,但套路竞赛市场尚待开发,其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武术事业发展的需要。43陈青山在《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中认为,散手竞赛市场必须在突出武术技击特点的基础上,从竞技性、观赏性方面入手,对竞赛规则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以散手竞技市场为龙头,来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4范继军认为,套路竞赛要想有市场,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在服装、规则、音乐等方面大胆改革,去迎合观众。45从竞技武术竞赛市场化发展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散打,套路市场化运作成为制约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四、从发展理论角度对竞技武术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发展研究在我国兴起,随着以发展战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研究在体育领域的展开,发展问题也受到武术研究者的重视。从研究状况来看,大量的研究论文集中于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者对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由于武术发展实践的需要,战略研究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1999年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的“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其主题就是“21世纪的武术发展战略”,与会的部分学者对新世纪竞技武术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我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获准立项,两年之后出版了结项成果《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出“高、难、美、新、真”是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设计。46有学者从整体层面对竞技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李震等人的《关于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一文,其中涉及竞技武术的概念、奥运战略以及市场化等发展问题。47

五、已有学术研究的不足

竞技武术发展所涉及的范围与相关的文献资料,不止以上所述,本文仅对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方面与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阐述。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对竞技武术发展的研究十分关注,研究范围涉及竞技武术的概念、本质及特征,竞技武术奥运发展,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竞技武术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等方面。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多停留于“技击”层面,未能充分认识武术本质的层次性。由此带来研究者对竞技武术概念的界定存在不足之处,对竞技武术的特征存在诸多争议。准确地界定竞技武术的概念,对指导竞技武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奥运与市场化发展,是当前竞技武术发展的两大主题,但现有研究成果对竞技武术奥运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理论支撑力度不足。国内外武术竞赛规则不统一,规则的量化与可操作性、“难度动作”与民族特色之间存在着矛盾;“难度动作”的创新与国际化推广,竞技武术与奥林匹克人文精神融合的研究,尚显薄弱;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武术的发展,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发展理论角度对竞技武术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与对策层面的探讨,对发展规律、发展动因、发展代价的研究还涉及不深或尚未涉及。

注释:

①骆莉莉,王斌:《中国武术“双轨制”走向国际化探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术论文集》,2002

②全国体育院校教材编辑委员会审定:《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③⑤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④40郭志禹:《武术世纪战略思考之二》,《上海武术》, 1999

⑥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

⑦童旭东:《拳与道合———论武术的本质》,《武林》, 1999.4

⑧戴小平:《试论散手的本质特征———对抗性》,《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

⑨马明达:《论剑丛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⑩马志斌:《武术体操化弊端剖析》,1998.9

1龚双安:《对武术套路技击性的探索》,《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12温力:《试论武术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兼论武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结合的可能》,《体育科学》,1987.3 13郑学明:《试论武术的和谐美》,《体育函授》,1996.2

14黄晓鹏:《从武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剖析技击与套路的关系》,《福建体育科技》,1998.2

52

2007.2体育文化导刊

体育传媒人才得失观

陈 洁

摘 要:与物质、财力、信息等资源相比,人力资源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体育媒体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人才具有创作价值的能力。一旦获得优秀人才,就能使企业长期保持高速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之间的竞争,事实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保持长期优势,就必须进行合理的人才管理。所以,如何引进、优化和管理优秀人才,是目前许多体育媒体所面临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今体育媒体的人才现状、特殊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从中能找到一些人才管理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体育;媒体;人才;管理

随着体育在社会受关注程度的逐步提高,体育媒体也逐渐在整个新闻业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如果将体育媒介比作一棵大树,那人才就是大树的根基,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所以,人才战略是体育媒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子。

一、体育媒体人才的现状

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中,体育新闻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人民生活趋向小康,使体育较早地走上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前台,并因此空前繁荣起来。而体育事业的繁荣,必然推动体育新闻的超常规发展。

体育新闻的活跃,大大激发了体育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中国新闻记者中最早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深感市场压力。尽管这种竞争和压力有着无序以及不合理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体育新闻事业正以螺旋式前进的方式稳步前进。在体育新闻界也有抢新闻、假新闻、新闻官司等有些极端的大众传播现象,但相对于其它新闻领域,体育新闻事业所履行的舆论监督职责也最为直接、深刻和大胆。体育新闻的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中国体育新闻受众和中国

15蔡仲林、王英:《建立散手技术体系模式初探》,《湖北体育科技》,1995.4

16胡儿:《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体育文化导刊》,2002.3

17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18姚大为:《现代散打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9刘芃:《武术进入奥运会可行性的探讨》,《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0李巧玲、王虹:《中国武术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山西体育科技》,1996.4

21王岗:《从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吻合与差异探讨武术进入奥运会》,《体育文史》,1998.1

2马剑、刘同为:《武术与奥林匹克的文化价值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338李杰:《武术与奥运会》,《体育文史》,2000.5

24李伯飞:《袁伟民:武术进奥运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体育报》,2002.9.25

25邱丕相:《历史的视角与使命》,《武海泛舟》,2000

26邱丕相,等:《初探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与裁判评分模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

27李正恩:《制约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的因素》,《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术论文集)》,1999

282937区雪儿:《魏纪中谈竞技武术进奥运》,《中华武术》,2001.9

29林官仁、李在凤:《中国竞技武术与韩国跆拳道发展史比较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术论文集)》,2002

30孟庆波、赵峰:《从跆拳道的发展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1蔡宝忠、高淑杰:《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多元论》,《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术论文集)》,2002

3王敬浩:《武术与奥林匹克精神》,《中华武术》,1990.10

34安东尼奥·佛洛雷斯:《论中华武术价值观的世界化》,《中华武术》,1991.10

35郭志禹:《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6吕光明:《有关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几个问题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术论文集)》,1999

39汝安、黄抱雪:《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散手)运营机制的改革》,《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1李刚、许可:《关于武术散手产业化的几点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42王震,梅杭强,等:《建立武术俱乐部的可行性及运行模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43张选惠:《论武术竞赛市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2

4陈青山:《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45范继军:《武术赛场萧条的原因及对策》,《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46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7李震,吴志宏,等:《关于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h t-t p://w w w.g z s p o r t s.g o v.c n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53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体育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南方某高校体育馆建筑设计 系别:建筑工程系 专业年级:07级建筑学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南方某高校体育馆文献综述 前言 体育馆,室内进行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的建筑。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按体育项目可分为篮球馆、冰球馆、田径馆等;按体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一般按观众席位多少划分,中国现把观众席超过8000个的称为大型体育馆,少于3000个的称为小型体育馆,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型体育馆。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馆是美国密歇根州的庞蒂亚克体育馆,可容观众 8万人。中国目前最大的体育馆是1968年建成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和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均可容观众18000人。1961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可容观众15000人。1975年建成的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可容观众10000人。国际上著名的体育馆有:1960年建成的罗马大体育馆和罗马小体育宫;1964年建成的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72年建成的联邦德国慕尼黑体育中心的体育馆。2008年建成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体育馆大多兼作群众集会、文艺演出和杂技表演用。 世界著名体育馆 一、渴望体育馆(Aspire sports club) 渴望体育馆(Aspire Sports Club),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占地29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体育场。由法国著名的建筑师罗杰·塔利伯特先生设计建造而成,并于2005年11月正式启用。渴望体育馆拥有一座可以容纳5000名观众的室内足球场以及一座符合奥运会标准的游泳、跳水馆,此外,它还拥有还有七个多功能体育馆。

二、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馆(Olympic Stadium) 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馆(Olympic Stadium)是1976年奥运会的举办地点,这座设计独特的体育馆以及旁边倾斜的塔楼己成为当今蒙特利尔的一个象徵。体育馆可容纳八万人,尽管其最后竣工是在奥运会结束14年之后,中间又因技术问题在1998年将屋顶全部更换,但屡经波折之后的体育馆现在以其广大宽敞的活动空间,现代化的设计建筑,崭新的设备以及声名远播的名气让参观过奥林匹克体育馆的游客流连忘返。体育馆内照明极佳且音响效果出类拔萃,另外这里也显示出蒙特利尔法语城市的突出特征:记分牌及场内广播都使用英法两种语言。体育馆内除看台外,还有棒球酒吧、游戏中心、以美国一流职业棒球队联盟的著名投手为画面的击球机器,以及可制作自己的棒球卡的服务区,各类娱乐设施非常有趣和齐全。除了大型棒球比赛与足球比赛外,蒙特利尔博览会及许多音乐会也在此体育馆举行。 三、天顶体育馆 从多伦多电视塔CN TOWER就可俯瞰到这座白色屋顶的圆顶体育馆,它位于CN TOWER的旁边,因此时常一起被拍摄入镜,成为多伦多明信片上最迷人的风景之一。 这座球场于1989年启用,是世界上第一座屋顶可自由开闭的建筑物。这里每年举行多场比赛,可容纳观众5至7万,这里也是多伦多著名职业棒球队BLUE JAYS的主场。除了职业棒球赛和职业足球赛外,许多大型的表演、音乐会以及商品展示会也时常在此举行。 圆顶体育馆最引以骄傲的是场内还设有一家酒店,从酒店的房间里就能看到比赛。酒店共有346个房间,约半数房间朝向体育馆园顶内侧,以便客人在房间里就可以悠闲地观赏比赛。酒店整体设计豪华气派,园顶的一侧全部采用玻璃结构。酒店内部的房间也设计得简单而别致,处处为观赛着想。房间里还专门配有观赛用的椅子,可供五人同时观赛使用。并配有小型酒吧,可以一边喝酒一边看比赛。 圆顶体育馆里除了球场,还有多家餐厅,在餐厅中也可以看到体育馆中的比赛。一边吃晚餐一边看比赛,也是很不错的享受。另外体育馆还专门有与旁边的CN TOWER相连的通道,以及特色商品店,游艺厅等娱乐设施。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体育馆的设施,可参加体育馆为时一小时的游览活动(SKYDOME TOUR EXPERIENCE),内容包括体育馆的历史及设施导览。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本论文的题目是《我与我们:从豆瓣网看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典型例证,对“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也不容忽视。 一.身份的概念阐释 身份是在某一语境下,回答一个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谁的问题。 “身份”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译自“Identity”,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Identity最早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意为同一或相同;后来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关联,指物质、实体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埃里克森(E.H. Erikson)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多维分析。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身份具有可塑性,借助外来因素能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1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区分了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2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为了建立我们的身份,必须寻找对立面,即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3 综合对身份概念的阐述,它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意思:一方面是“本身、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相同性、同一性”,即自我归类,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简要地说,身份既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又区分了“他们”是谁。总之,身份是建立在对我和他、我的社会和他的社会区分的基础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因而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数量少、发展慢 身份建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建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总体说来,从不同学科出发,身份建构的研究可归为以下几类:社会学领域关于性别、种族、阶级、亚文化等群体身份的建构;文学领域从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角度的文化身份建构;哲学领域关于主体和身份的探讨;人类学领域关于族裔的身份研究;教育学领域关于身份建构的教育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且数量颇多,但比较而言,从媒介角度切入进行有关身份的构造性研究 1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2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16-17.

2016年高考(359)武汉市武昌区2016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

2016年高考(359)武汉市武昌区2016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6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 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

武术教学国外研究综述综述

武术教学外文文献综述 1.0武术的英语翻译 在英语中,武术一般有两种翻译:“Martial Art”及“Wushu”,非正式翻译“Kongfu”。从维基百科查询,可以得知在英语中,“Martial Art”的定义与概念大于“Wushu”。后者是前者的分类之一。定义解释如下: “Martial Art”通常是广义的武术,指经过整理传承的搏击训练体系,通常可以防身、参与竞技、身体健康、娱乐甚至帮助人类进行精神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亦可以为技击艺术。如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在欧洲,武术传统(技击艺术)可以追溯故罗马。当时代表性的运动为拳击、摔跤及古希腊式搏击[1]。 “Wushu”②是狭义的武术,属于技击艺术的一种,指全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全接触式的中国传统技击艺术。也可以非正式的“Kongfu”代替。在中国又被称为国术,竞技性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因此又可以翻译为“Chinese martial Art" [2] 2.0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以“Martial Art”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搜索,得到35481条记录;以“Wushu”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中搜索,得到3697条记录。 查看前30篇,50%左右只有信息记录,显示标题作者等信息,无法展开全文,从文章类型看,20%左右为无关文章,60%以上皆为报道性文章,原刊登在一些文化、时政类报刊中。主要关于武术的分类、历史、传播、功能等。 关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Meir Shahar, 在《明代少林武术》一文得序言中提到“二十世纪见证了令人激动地文化交流,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搏击技术开始在西方受欢迎起来。这种搏击技术以其独特的军事性、治疗性及宗教性目标为特色,少林的威名也通过武术得以广泛流传。”[3]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论文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姓名:李长英 单位:寿县大店初级中学 日期: 2 0 1 4 年 4 月1 0 日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摘要: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层次结构不太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却同属一根”,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意。 关键词:武术书籍综述 前言 本文以近30年我国武术专业书籍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呈现的特征为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把收集的到的太极拳类书籍424册、八卦掌类书籍47册、形意拳类书籍41册、少林拳类书籍33册、八极拳类书籍14册、剑术21册刀术12册、棍术8册、枪术11册、武术史类书籍9册、武术文化类书籍5册、武术教程3册、武术概论1册经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去同存异,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武术类书籍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利于武术书籍的编撰、出版、研究之借鉴。 1 武术专业书籍的分类结构 1.1 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丰产的原因 武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欧洲主要以近代的拳击为发展前沿;在日本以相扑、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以及剑道为武术的运动形式;法国、巴西以腿拳道、柔术为武术的外显趋向;在韩国、泰国主要是以礼节为著称的跆拳道和以肘、膝为搏杀技的泰拳为运动形式。然而,如果要论及武术,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都会想到中国武术,意识流的把中国武术确定为世界武术的代名词。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武术是有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在悠久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含有哲学道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武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使武术有文化底蕴就必须

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卢闪闪1,王洪懿2,陈威1 (1.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关于徐州武术 相关的文献史料,最后归纳与整理了关于古徐州武术相关文化。本文主要从彭祖养生文化、军事武术文化现象、汉画像石、文学著作四个方面研究了古徐州武术文化,为以后徐州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也为徐州武术的发展提高借鉴。 关键词:古徐州;武术文化;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70-02 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完整的、稳定的内涵结构和价值结构的文化系统,它必然地不容置疑地浸透和蕴涵着它本身所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那个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成分。换句话说,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将武术视为在某一特定历史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支配和趋动下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总和,是一种文化的合力和选择[1]。 徐州古称彭城,本文中的古“徐州”中所谓的“古”就是指从彭城开始建立以来到徐州近代以前的部分历史文化迹象论述古“徐州”武术文化。本文主要研究彭祖养生武术文化、军事武术文化、汉画像石、文学著作来论述古“徐州”相关武术文化,以便为徐州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彭祖养生的武术文化 彭城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彭祖首开武术文化的先河。有资料显示:“徐州 武术运动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夏殷时期。”[2]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武术的最早形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周伟良的《中国武术史》指出,先秦时期,一般是指从

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周三代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段时间。在这18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致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代及春秋战国几个历史时期。因此把这个时期称为武术活动的“初始形态”[3]。彭祖发明的导引术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养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彭祖养生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发展上最精彩的一页,彭祖发明的中国最早的健身气功——导引术,具有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史记?楚世家》记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彭祖精于养生,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在尧帝时得到重用,也得益于此。”[4]庄子的《刻意篇》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受考者之所好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先河的文字资料。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导引术。彭祖的养生文化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彭祖的导引术开启,为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硬气功等武术功法奠定了基础。这种健身气功广为流传,至今被人们所采用。 二、军事武术文化 徐州古称彭城,是兵家必争之地,乃“北国锁阴,南国门户”。徐州在2000 多年的建城史上,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四百多次,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二百多次[5]。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历史悠久、战争频繁、规模宏大、程度大影响较大。“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兴衰”[6]。从古至今,每次的历朝换代,徐州便成各国的必争之地,徐州的得失也成为最终胜利的标志。《汉书?高祖本纪》:“夜行途中,有大蛇当径,拔剑斩蛇。”[2]这段记载说明刘邦精通剑术与武技。《史记?项羽本纪》:“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4]不难看出项庄是练过武术的高手。“樊哙带剑用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可以看出樊哙的力量之大与练武有关。正是这些名将把古“徐州”武术推向了高潮。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一、前言 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主要方面,对绩效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由此我我们可以得出,绩效经历了由十分单一的评估机制,逐步向系统性,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首先,来确定一下绩效的定义。Bates和Holton(1995)指出:“绩效是一个多维建构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会不一样”。【1】另外,从管理学的角度将,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开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绩效与员工薪酬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对等承诺关系,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薪酬是组织对员工作出的承诺。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绩效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确定的角色承担他的那一份责任。他的神圣权利是对由其他人的绩效保证的,而他的绩效有保障其他人的生存权利。 绩效有组织和员工两个方面的绩效。目前对绩效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绩效看作是一种结果。绩效是结果的观点是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2] 2、把绩效看作为个体的行为。Murphy(1990)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3] 3、把绩效看作是一种特征或胜任力(competence)。把绩效看作胜任特征的看法符合现在有些企业和管理者提出的“向前看”的绩效标准。即通知测量个的胜任力来说明个人的绩效。因为拥有这些胜任力的员工拥有获得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在各组织越来越看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员工的胜任力的考察日益受到了重视。 综上所述,不同行业的组织,对绩效的看法会不同,它包括结果、行为以及胜任特征。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大多数组织经常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衡量员工的绩效。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方面其实就是结果、行为、和胜任力的综合。在这种评估的标准中,“勤”体现是行为;“绩”体现的是结果;“能”体现的胜任力,也就是个人的特质;“德”体现了行为,也体现了个人特征。[4] 二、绩效管理的分析 (一)绩效概念的研究

_新乡贤_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_困境及对策研究_王文峰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困境 及对策研究 王文峰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愈来愈重视乡贤文化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作为乡贤文化的承载者、推动者,“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要创新思路、健全体制、多措并举。【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6)08-0087-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6.08.019 收稿日期:2016-05-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认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研究”(项 目编号:12&ZD006) 作者简介:王文峰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农业现代化。当前,“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 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习近平也强调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2015年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 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这就需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3]。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在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但是,“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4],这些论述强调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也指明了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中的独特作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而乡贤文化、“新乡贤”在其中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1乡村治理需要“新乡贤” 1.1乡贤与“新乡贤” “乡贤”,一般说来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是我国古代统治者对乡村社会中有品行、有作为的官员,或者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士绅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体现了对其人生价值的褒奖和肯定。明清时,各个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供奉历代乡贤人物,有一整套官方祭奠仪式。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清·梁章钜《称谓录· 故绅》)。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中国,乡村的稳定至关重要,它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古代政权最低一级是县级政权,县衙掌管全县赋税征收、决断刑狱、劝农稼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

中国武术文化的美与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 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

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现代武术演练套路对其动作精华节奏,难度技巧等运动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使之配套,犹如一首乐章,起、承、转、合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同时注意使动作顺畅又符合技击规律,注重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等等。 对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是武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节奏。其它如进退,往来,开合,终始,消长,虚实,俯仰,起落,屈伸,蓄发,吞吐等都是阴阳转化中的具体化等等。 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至今已铸成较稳定的形式。也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管理科学文献综述10

前言 激励机制历来是企业非常重视的方面,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良好的激励机制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组织设计不仅包含有静态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图的设计,还包含有动态意义上的组织结构设计,即运行制,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等。运行机制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实施效果。激励机制也属于运行机制的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相互衔接、运转顺畅。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研究发现,员工一般仅能发挥出20%- 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 90%,其中60%左右的差距就是激励的作用所致。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同时,激励不仅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形成一种良好的气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员工来说,现在倡导快乐工作,要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在具有良好激励机制的企业中,员工心情舒畅,可以享受快乐,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国外关于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 激励机制是组织者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在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基本上经历了管理学激励理论、经济学激励理论和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3个发展阶段。 管理学激励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它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为基础,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梅奥著名的“社会人”命题的提出,把管理理论引入到行为科学,激励问题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之后,一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投身于激励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诸多著名理论。管理学激励理论经历了由单一明晰、由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变过程。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 经济学家对激励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对其进行大量研究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70年代以后,以交易费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制度经济学取得飞速发展,如何解决代理问题成为激励问题的核心研究课题。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即产品是由集体内若干成员

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摘要:乡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乡贤是吮吸我国 传统文化,根植于乡土而形成的一个特殊贤达人群,随着社会变革,乡贤发展成 为不仅包含本土精英,也包含外出从政、务工、经商、海外华侨等多元化的精英 群体,本文结合分析乡贤文化传承,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并就发展好新 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乡贤乡贤文化乡村振兴对策 一、乡贤文化及其传承 乡贤文化始于东汉,根植于广袤的乡土,一直流传发展至当代。乡贤是德行 闻于桑梓、对家乡建设有贡献的人,其德行与才学被乡人所推崇尊敬,乡贤是乡 邻间的榜样,按照时代来分,分为传统乡贤和新乡贤。在我国,自古就有皇权不 下县的传统,因此县以下的基层治理主要依靠乡绅来完成。传统的乡绅和基层有 文化、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共同组建了传统的乡贤,他们是我国传统乡村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守护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贤的内涵和人员构建也发生 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乡贤都是由一些贤达人士构成。现代新乡贤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基层尤其是乡村中的有文化、有 德行、有威望、有爱心、热心公共事务的贤达人士、民间精英,比如说乡村优秀 干部、乡村企业家、乡村教师、乡村道德楷模、脱贫攻坚中的帮扶干部、海外华 人华侨等。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快,城乡人员交流互动频繁,新乡贤的组成更加广泛和多元化,政府官员离退休后告老还乡、军人退伍安置、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城市退休教师回乡安度晚年、三支一扶支援帮扶人员等,已成为新乡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传承中华文明 在现代,乡贤除了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外,还需要扎根于乡土,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的村落文化,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比如说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另外,乡贤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转化器,新乡贤不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又了解新的知识技能和新时代的价值 观念,其架起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桥梁,促进法律与伦理之间的融合与衔接,促进传统乡土人情与现代文明无缝融合,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凝聚乡村力量 乡愁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背井离乡的人,无论知识分子、商人、抑或是农民,对于故土都是怀有深深的疑虑和思念,尤其是中秋、春节团 圆时,我国古代很多的诗歌均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近年来,随着利益至上 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严重冲击,社会纽带松弛。乡贤的存在 能够弥合存在的裂痕,重新把乡土社会聚合起来,让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游离在外的游子得到认同和接纳,让游子得到牵挂,不至于失魂落魄,得不到 关心和认可。 (三)协调矛盾冲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矛盾也愈演愈烈, 比如干群关系、家族摩擦、经济纠纷、土地纠纷等社会矛盾事件呈上升趋势。这 些矛盾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近会影响农村的干群关系,还影响

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第40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40 No.5 2019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9 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周圣文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摘要:全球化发展之势已悄然而来,面对其全球性的文化整合,以争夺文化话语权为目的的强国战略如期而来,学术界也掀起了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高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以梳理出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研究认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涵及价值,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和武术文化软实力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指明方向和提供思路。 关键词: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5-0151-03 1引言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毋庸置疑,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武术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软实力?由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1],自从?软实力?这一名词进入中国话语体系中后,与之相关的著作、期刊论文以及硕博论文等学术成果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以?武术/体育文化软实力?为检索词搜索到相关文献有260多篇,这些成果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是梳理出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对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积极探索其研究与发展趋势。 2 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基本情况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以?武术?且?文化软实力?为检索词,以主题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相关期刊文献52篇、硕博论文6篇,同时,利用中 收稿日期:2019-0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 15C0507);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编号XSP19YBC224)。 作者简介:周圣文(1981-),男,河北沧州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2.1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趋势 文献数量的时序变化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历史轨迹、动态趋势、受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开始才有相关学者关注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领域,而?文化软实力?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正式进入我国也在21世纪初期,可知,武术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从整体上看,可知关注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整体上呈递增趋势,文献研究在2014年达到峰值,但数量仅有12篇,其余年份也均低于10篇,可知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应呼吁学者专家加强武术文化软实力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扩大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图1.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 2.2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资源类型、期刊来源及作者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资源类型、期刊来源及作者分析进行量化分析。如图2所示,从资源类型的分布上看,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的博士论文仅有1篇,仅占总文献的1.7%;硕士论文有5 DOI:10.16336/https://www.sodocs.net/doc/7a9143621.html,43-1459/z.2019.05.060 1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