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解现代经济学

理解现代经济学

理解现代经济学
理解现代经济学

【学科建设】

理解现代经济学※ 钱颖一 [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系]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我们把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①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

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

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

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

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

(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

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理解现

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

分。

第一,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

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这些

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

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经济学家看

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

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

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

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

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

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

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

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

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

润,都是很自然的。②从这样的出发点开

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

机制(比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

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

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

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

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

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

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

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

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

得出出人意外,却实际上合乎情理逻辑

的结论,所以,我们会听到人们惊叹:

“我怎么没有想到?”经济学的这些视角

起初是研究纯粹的经济行为的,后来被

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诸

如选举、政体、家庭、婚姻等问题。

第二,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

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

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

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

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比如一般均衡

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

Debreu Theorem),产权理论中的科斯

定理(Coase Theorem),和公司金融理

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都被经济

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一般均衡

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阿罗(K enneth Ar2

row)曾经说过:一般均衡理论中有五

个假定,每一个假定可能都有五种不同

的原因与现实不符,但是这一理论提供

了最有用的经济学理论之一。他的意思

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有用的参照系,就像

无摩擦状态中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

※作者感谢(以姓名拼音为序)白重恩、

陈旗、姜纬、茅于轼、王则柯、吴敬琏、肖

梦和许成钢对本文初稿提出的建议。

① 本文中所指的经济学是按照国际惯

例定义的经济学学科,即国内所说的理论经

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两个“一级学科”名下

的全部“二级学科”,包括宏观、微观、计

量、金融、财政、产业、劳动、环境、国际

(世界)、发展、比较、经济史、政治经济学

等。

② 值得指出的是,“自利”动机并不排

除经济人(如父母)将他人(如子女)的福

利作为本人效用的一部份所表现出的“利他”

动机。

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把这些基本定理定位于参照系有助于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因此认为毫无所用。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的进一步理论提供参照系。

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我在哈佛大学做博士生的时候,韦茨曼(Martin Weitzman)教授问我,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究竟有什么区别?他研究比较经济制度,经常去苏联访问,问这个问题是从与苏联经济学家交往中有感而发。韦茨曼的回答是,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这样,分析经济问题时就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比如讨论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我们常见到,一些记者洞察力很强,有经济头脑,写的文章又非常有感染力。然而,他们与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因没有参照系而会显得分析缺乏主线和深度。

第三,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试举几例说明。第一例是供需曲线图象模型,它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横、纵轴,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起初,经济学家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后来又用它来分析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效果。不仅可用它来研究市场扭曲问题,也可用它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问题。第二例是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的重叠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这一模型考虑到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代际

之间的市场不完备性,因此成为研究经

济增长、政府财政政策、社会保障等方

面有用的分析工具。第三例是格罗斯曼

(Sanford G ro ssman)、哈特(Oliver

Hart)和穆尔(John Moore)的所有权

-控制权模型。它是分析控制权的配置

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以及对公

司治理结构的作用非常有效的工具。第

四例是拉丰(J ean-J acque s Laffont)

和梯若(J ean T irole)的非对称信息模

型。它用来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下,“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间

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换。这一工具被用来

分析组织内部的共谋问题,政府的行业

规制(比如电信业)问题,以及集权和

分权的利弊问题。第五例是戴蒙德

(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这一模型

的主要特征是多重均衡点,除了好的均

衡以外,还有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

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坏的均

衡点:因为别人去挤兑,所以我也要挤

兑。这一模型对研究金融危机和金融体

制的脆弱性这类问题很有用。以上五个

例子中的模型都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广泛

用来作为分析工具,并被证明是极其有

用的。

这三部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现代经

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一个人受现

代经济学理论训练时所接受的核心内

容,也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键所在。

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种由视角、参照系

和分析工具构成的分析框架是一种科学

的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并不是一些新

鲜的经济学名词和概念的汇集,经济学

家的工作也不是任意套用这些名词和概

念,而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

架来解释和理解经济行为和现象。

上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当代在世

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

经济学范式。在这方面,经济学与其他

社会科学不同。比如,社会学中没有一

个主导性的范式。多元化虽然可贵,但

由于缺乏一致的分析框架,学科的发展

会大受局限。政治学的现状则介于经济

学和社会学之间。虽然目前政治学有明

显的朝经济学方向发展的趋势,比如,

“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学派运用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学的问题,

其影响正在迅速上升,但它在政治学中

还不是唯一的范式。现代经济学趋同于

一种范式,有利亦有弊,但到目前为

止,经济学从中的受益远远大于损失:

正是由于经济学的这一被广泛认同和使

用的分析框架,才使得经济学相对于社

会学和政治学发展得更快,应用范围更

广,影响力更大。

二、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作用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

越多地使用数学(包括统计学)。现在

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

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而绝大多

数的经济学前沿论文都包含数学或计量

模型。从现代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框架

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参照系的建

立和分析工具的发展通常都要借助数

学。下面我们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

(empirical,又译经验)研究两方面来具

体看一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作

用。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

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

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逻辑推

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

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

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

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

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

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

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

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

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

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

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

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

可能。

从实证研究角度看,使用数学和统

计方法的优势也至少有三:其一是以经

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

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其二

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

性和系统性。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

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

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运用数学和

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

讲到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重要作用时需要澄清两点:

一是确有不少好的经济学的初步想法或猜想一时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表示,因此用非数学语言写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视作“前期产品”。初步的原创思想往往需要后继者用数学模型表述,在此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取得明确的、有预测性的理论结果后,才会影响深远。试举两例说明。第一例是张五常(Steven Cheung)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关佃农制(即农民与地主用固定比例分成)的研究,他对交易成本对不同合同形式的选择作用提出开创性论识。后来,斯蒂格利茨(Jo seph Stiglitz)1974年的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激励与风险分担的交换对农民与地主在土地租赁合同选择的影响。一方面,张五常的想法是开创性的,后来的数学模型中相当多的成分都与那些想法有关。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后来的数学模型,人们的认识不仅只局限在农业土地问题上,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论说也只是一种不大精确的概念。正是后来的数学抽象使得激励理论与合同理论迅速发展到其他领域。比如,詹森(Michael J ensen)和梅克林(William Meckling)于1976年发表的论文———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债权和股权的分配问题,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开创篇,公司金融中对激励的研究从此起飞。地主租赁土地给农民和投资人雇用经理看上去不相关,一旦上升到数学模型,便都是激励、信息和风险分担的问题,它们原来是相通的。第二例是法玛(Eugene Fama)在70年代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想法。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考虑及迫于外部市场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后来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等人用数学模型精确地分

析了经理们的职业生涯考虑(career

concern)对他们的激励影响,发现法玛

的猜想的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不完

全。这才导致了经理的职业生涯考虑和

经理市场竞争这一课题成为目前公司金

融学中的热门研究课题。以上的例子说

明,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

型,可以使分析变得具体,知道利弊得

失所在,而且还可以把貌似不同但实质

相近的问题连接在一起,从而把研究从

初步的想法推向深入的探索。

二是经济学家经常在理论或实证结

果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或用统计方法估计

后,再用非数学语言来概括。这可视作

“后期产品”,比如综述性、介绍性的论

文,和政策性的文章,特别是后者必须

用非数学语言表述并落到实处才有受

众,才可能有政策影响。但是需要强调

指出的是,虽然这些文章是用非数学语

言写成,但是其中的视角、逻辑推理过

程和对经济现象和政策含义的解释,都

是与作者经过的现代经济学训练,特别

是数学模型的训练分不开的。美国经济

学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2

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的是原创

论文,而该学会的《经济文献期刊》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和《经

济展望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2

spective s)上发表的文章则都是综述性

和介绍性的论文。后者虽然用非数学语

言写成,但都基于已发表的有数学模型

的论文,而且通常还是由在这一领域资

深的权威经济学家撰写。有经济学系统

训练的读者可以将这样的论文“还原”

成数学模型。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的同时,更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

学。这里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

在绝大部分论文中,经济想法(idea)

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

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

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

最终是经济学想法决定一篇文章的贡

献,而不是数学推导。我们不能将经济

学家与数学家混同,就象我们不能把物

理学家与数学家混同起来一样。经济学

家的工作毕竟不是为了开拓数学理论前

沿,那是数学家的事情。因此,我们不

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

家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

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

文质量高低的标准。

更深的一层涵义是,经济学是一门

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

的社会科学,因此,一方面,所有的经

济学理论最终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

一方面,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的理论的

发展也要受现实的启发。现代经济学非

常重视实证分析。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

析,或对已有理论的检验,或发现新

的、已有理论尚不可解释的经验证据,

都是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出发点和导向

来进行的。这与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中

的实证分析不尽相同。比如在社会学

中,许多实证分析并没有一致的理论基

础,象通过估计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了

解事实。而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大都

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应用统

计回归方法,不仅关心变量的估计值和

变量间的相关性,更关心变量间的因果

关系、模型假定对预测的影响以及计量

结果背后的经济含义,这是计量经济学

不同于统计学的最重要方面。

因此,在本质上经济学不应同数学

相类比。经济学同物理相类比则更为恰

当,因为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

界的自然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

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理论都

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而数学理论

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

与物理学很不同的一点是,除极少数的

情况外,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

控实验。因此,相对于物理学而言,经

济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假定和数学推理

来推断。这可以解释经济学方法论上的

两个特点。其一,经济学对假定的现实

性非常关注。弗里德曼(Milton Fried2

man)著名的有关假定不重要、只要预

测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之所以不可

取,就在于它没有考虑到经济学研究不

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困难是可控实

验的不可行性和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

论的有限性。其二,这也说明为什么经

济学中超越现实的数学推理有相当大的

空间。但是,最终而论,由于经济学是

社会科学,经济学作为整体必须瞄准事实,与经济现实相关。

以上讲的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一般而论,但是特例总是存在的,两个极端的例子便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Ronald Coase)和纳什(John Nash)。在一个极端,科斯定理是一个被称作定理但是并没有数学模型的原理。虽然它没有借助任何数学模型,但是逻辑推理步步严密、丝丝入扣。科斯定理改变了通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建立了分析产权和政府干预的新的参照系。在另一个极端,纳什是一个数学家,“纳什均衡存在性”和“纳什谈判解”都是数学定理。但是它们在经济问题上应用广泛,成为博弈论的基本分析工具。有趣的是,科斯一直在法学院任教,而纳什从未离开过数学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两个极端的特例,不能任意推广,事实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所引用的三十几篇参考文献中不少是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学中的经典论著。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第一,除个别外,这些论著都运用数学(或基于运用数学的论文);第二,除个别外,它们都是论述经济学,而非数学问题。

三、现代经济学在发展

除了抱怨它的数学化,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批评还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批评是认为它的研究领域狭窄,并由此把它归为一种或一类观点。比如,认为现代经济学只研究市场运作不研究非市场组织(如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只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不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只探讨效率不注重研究平等。现代经济学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是市场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当然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其本身的研究范围并不包含经济学的其他许多领域。现代经济学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扩展到经济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我们从当前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些热门研究课题便可见一斑,比如,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经济政策的形成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演变的关系、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对经济行为的作用、收入分配如何影响效率等等。下

面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现代经济学的

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充。

第一个例子是有关公司金融学

(corporate finance)内容的大幅度扩展。

在50年代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

理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公司金融学中的

主要内容———公司融资结构的确定———

不外乎是取决于公司和个人的不同税率

以及公司破产(包括濒临破产)成本。

直到70年代中,詹森和梅克林从公司

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股权和

债权的结构问题,使得公司金融学的理

论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性转变

的核心是经济学超越传统上只研究市场

的局限,把公司作为一种非市场的组织

来进行研究。由此便引出一系列新的问

题,比如代理人问题,激励机制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等等。在研究这些

问题时,信息与合同理论就成为强有力

的分析工具。到了80年代中,格罗斯

曼、哈特和穆尔又进一步运用不完全合

同理论这一新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公司融

资和治理结构问题,取得了理论上的新

突破。在经验实证方面,施莱佛(An2

drei Shleifer)和维什尼(Robert V ishny)

在八九十年代对公司的融资结构、经理

行为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

研究,对实际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

不少经验实证论据。比如,他们发现,

现实中重要的代理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

发生在股东和经理之间,而是在于大股

东伙同经理一起侵犯小股东们的利益。

90年代末,他们及其合作者又进一步从

经验数据中比较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

研究各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保护小股东

方面的差别,并由此确定法律对公司融

资的影响。最近,他们正在比较法庭裁

决和行政监管这两种执行规则的方式在

维护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中的利弊。由此

看出,近20年来,公司金融学深受微

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已经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个例子是现代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ics)作为经济学中一个

独立的研究领域正在兴起。新古典经济

学为了集中探讨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

撇开了一切对政治因素的考虑。但是人

们在实际中发现,脱离政治因素是无法

解释许多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特别是那

些明显低效率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

比如,经济学理论早已论证了关税保护

的低效率性,但是许多国家仍然高筑关

税壁垒。经济学家们很清楚通货膨胀对

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的危害性,但是不

少国家的宏观稳定政策却不断被拖延。

经济体制的改革、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

经济结构的调整经常出现的放慢、停滞

甚至倒退,都很难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理

解。于是,经济学家们把政治因素引入

他们的经济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新政

治经济学或称现代政治经济学至少在两

点上不同于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第一,

它的出发点不是“规范的”(norma2

tive),即研究“应该怎样”,而是“实

证的”(po sitive),即先研究“是怎样”。

具体地说,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先理解

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特别

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决定的形

成和实施。第二,它的分析方法就是现

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它是

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入政治因

素的。

现代政治经济学有两大类分析工

具。一类是基于“选举”(voting)的、

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经济政策的模

型。在这类模型中,政治家的利益是为

了赢得选票,经济人根据自身利益投

票,而经济政策的确立由多数人的利益

决定。另一类是基于“利益集团”(in2

tere st group)竞争从而影响经济政策决

定的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不同利益集

团动用可支配的资源游说、影响甚至贿

赂政治家,而政治家的决策确定经济政

策。这两类模型以不同方式引入政治运

作机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不同

的政治背景下经济决策确定的原因。布

莱克(Duncan Black)早在50年代末证

明的“中位选举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为选举模型做出了奠基

性贡献。而奥尔森(Mansur Olson)在

60年代中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

书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但

是直到八九十年代,现代政治经济学的

发展才突飞猛进,并在经济学科中逐渐

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刚刚出版的的两

本新书:一本由珀森(T orsten Persson)和塔贝里尼(Guido Tabellini)合著,另一本由格罗斯曼(Gene G ro ssman)和赫尔普曼(E lhanan Helpman)合著,集中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学在这期间的新进展。

第二种对现代经济学的批评是关于其模型中的假定。任何理论都要做假定,因此,任何理论的成立也都会有局限条件。自然科学(如物理)如此,社会科学(如经济学)也是如此。历史表明,任何科学都是在对现有理论的批评中发展的,但是,历史还表明,建设性的批评最有价值。仅仅指出和批评已有研究中的某些假定与现实的差距是不够的,关键是看能否提出新的体系,不仅它的假定与现实更相符,而且还能解释更多的现象,并能够包涵已有理论。举一个物理学的例子。当年人们之所以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因为它既能比牛顿力学解释更多的现象,而且还能把牛顿力学作为它的特例。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断发展和扩充。下面我举两例说明,在过去30年的历史中,现代经济学如何不断修改基本假定使之与现实更接近,同时修改后的理论不但能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且能够包涵已有理论。

第一个例子是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崛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原本都是假定信息是对称的。1970年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发表的关于“次品市场”的论文开创性地把非对称信息引入对市场的研究,带来70年代信息经济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趣的是阿克尔洛夫在完成该文后向经济学期刊投稿,连续被四五家杂志拒绝,包括美国经济学会的《美国经济评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期刊》、欧洲的《经济研究评论》等一流经济学杂志。几经周折终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引入非对称信息改变了不少已有的结论,但是阿克尔洛夫的模型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下发展的,并将对称信息作为一种特例。而且,它的结论可以用实证方法检验。事实上,在不同市场,非对称信息的程度不同,

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在对称信

息假设下的理论并不是被推翻,而是被

扩展和补充了。因此,非对称信息的理

论被主流经济学接受并成为其一部分,

为信息经济学作出奠基性贡献的阿克尔

洛夫、史宾斯(Michael Spence)和斯

蒂格利茨一起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便是明证。

第二个例子是90年代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的起步。心理学

的经验结果发现,在一些情况下人的决

策与经济学的理性假定有系统性偏差。

行为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吸收

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证据,修改经济学

中某些有关人的理性的基本假定。它研

究在这种修改后的理性条件下市场中人

的经济行为,由此得出很多与已有的理

论不同的结论,并能够解释一些令人困

惑的经济现象。行为经济学之所以正在

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接受,也正是因为它

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且

将通常的理性假设的情况包涵在其中。

通常的理性假设在某些情况下是合适

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修改后的理性

假设下的理论更能解释现实。90年代,

行为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在理论

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Richard

Thaler)和施莱佛对人的有限度理性行

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做了很多重要的研

究。在行为经济学方面,阿克尔洛夫又

有新贡献。但最有意义的事件是2001

年美国经济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每

两年一次、授于对经济学发展影响最大

的40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家的克拉克

奖章(Clark Medal),颁发给为行为经

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伯克

利加州大学的雷宾(Matthew Rabin)。

这是该奖在过去12年来首次授于一位

研究基础理论的经济学家,它说明了经

济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的一种认可。同时

它也表明,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恐怕是20

世纪90年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

中最有意义的事件。

四、用现代经济学分析

中国的经济改革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性

的事件。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

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

经济体制向市场转轨、经济全球化和经

济发展之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与其

他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

很多相似的问题。当然,由于历史、经

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各国具体

经历和路径会表现出不同。这些年来各

国在转轨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采

取的类似的和不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

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我们不难发

现,虽然不少已有的经济学理论适用于

改革时期的中国,但不能一概而论。一

些在成熟和常规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

“常识”在转轨过程中并不成立,有些

改革时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甚至与已有

理论的预测背道而驰,比如东欧国家在

市场自由化后出现的生产大衰退和中国

在产权尚未规范化前的经济持续增长便

是已有经济理论事先没有预料的突出例

子。因此,直接套用现代经济学已有理

论的结论很难或不能完全解释由计划向

市场的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

并不奇怪,一来现代经济学以往的研究

对象偏重于成熟经济和规范市场中的经

济问题,二来由计划向市场的大规模的

制度转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什么是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的

方法呢?首先,研究要瞄准中国的现

实,经济学家要懂得中国的事情。如果

不懂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

条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就很容易产生

困难:第一,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

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第二,不易做

出与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第三,更

难提出既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因此,懂得中国

的事情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必要条

件。但是,仅仅懂得中国的事情是不够

的。为了研究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

济行为和现象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

策建议,还需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

原理和分析方法,它们是研究人类经济

行为和现象的知识的结晶。方兴未艾的

转轨经济学正是如此来研究包括中国在

内的转轨经济中的新现象。伯克利加州

大学的罗兰(Gerard Roland)的新书

《转轨与经济学》概括了在这一领域中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现代经济学正是在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探索中发展的。前面论及的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是这样,转轨经济学也是这样。

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什么有用且必要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使我们在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问题时能够站在这一参照系的高度来观察貌似纷乱无序的现象。有了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一参照系,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情况放在国际比较中合适的位置上,以便准确地识别中国的情况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性。否则,无论是对现实的分析还是对政策的建议,我们在研究中国改革时就会缺乏方向感,丧失大视野。

进一步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框架适用于研究中国的改革。这可以分别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第一,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家、经理和政府官员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人一样,在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用现代经济学的这一视角看问题,我们可以在分析中国正在经历的复杂的转轨问题时,对人的行为作出一致的和近合实际的假定。第二,由于中国的改革大趋势是纳入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参照系作为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不仅合适而且必要。第三,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引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和结论的确能帮助研究人员扩展思路。但是,由于改革是错综复杂的过程,任何比较系统、深入、精细和经得起推敲的研究都必须超越概念的解释和措辞争论的层次。深入的分析需要借助前人制作的工具,而现代经济学发展出来的各种数学模型提供了这样的分析工具。虽然它们本身并不是为研究中国改革而发明的,但是其中一些模型经过适当的修改,考虑进中国

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是可以被运用来分

析中国改革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

下面从市场、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不

断深入的改革层面来具体说明运用现代

经济学分析中国改革的有用性和必要

性。

第一个例子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

制的问题,它是改革中“计划”与“市

场”之争中的基本问题。现代经济学的

一般均衡理论是关于市场价格作为资源

配置机制的最基本的理论参照系。这一

理论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受管制的价格

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并在市场经济中起

到调节供需的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

个人的自利经济行为通过没有政府干预

的市场可以达到社会的经济效率。它对

于以市场取代计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作用具有根本的理论意义。无论是

评估以往改革的路径和目前的改革措

施,还是提出新的政策性建议,凡是探

讨资源配置问题,这一理论都是讨论的

基础。我国在50年代中期的改革尝试,

由于缺乏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的

认知,单纯强调行政性放权,结果导致

改革尝试的失败。到了80年代,一般

均衡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市场价格和市

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逐渐成

为中国经济改革者们关注的焦点。但

是,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已经确

立之后的今天,各种扭曲价格、限制竞

争、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政

府政策仍然层出不穷。诊断这些政策的

后果、提出改进的方法,都离不开基于

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这一例子说明了

现代经济学中那些看上去尽管很抽象和

不现实的理论参照系,在研究中国的改

革时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第二个例子是90年代成为中国深

层次改革热点问题的企业问题。一般均

衡理论是关于价格的理论,不是关于企

业的理论。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

代和90年代,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

学、合同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对企

业的产权、所有权和治理结构问题的研

究有了突破。现代的企业理论以激励问

题为出发点展开对企业内部经理层、大

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

突和调节机制的分析,而基于这一理论

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很多现实中的公司治

理结构的规律。这些现代经济学中正在

蓬勃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结果以及分析方

法在80年代末、90年代被及时地介绍

到中国,对于研究中国的企业改革非常

有用,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

国的企业改革方向是同发达经济中的现

代公司模式接轨,所以现代经济学对发

达经济中公司的研究有助于在比较中发

现中国企业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具有

远见的政策性建议。另一方面,考虑到

转轨中的企业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在自身特性和所处环境上的重大差别,

而这些差别又不易在短期内消除,已有

企业理论中的现成结论便不可直接套用

了。但是,其中的分析工具仍然有用,

因为它们抓住了具有一般性的企业问题

的本质。运用这些工具,对已有的模型

作出修改,加入特殊的历史和制度因素

(比如企业所有者不全是私人,产权的

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合同和法律无法被

有效率地和公正地执行),就会得出既

符合中国现实又有分析深度的结果。这

样就可把对转轨中的企业研究提到一个

新的高度,并对症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政策性建议。这一例子说明了现代经济

学中那些关于成熟市场经济的研究结

果,对研究中国的改革或可被直接应

用,或可被修改和发展后运用。

第三个例子是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行

为及对经济影响的问题。这是较前两例

市场和企业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因为政

府的行为对市场功能的发挥和企业活力

的展现都有着基本的(正面或负面的)

影响。不同于前两例的是,现代经济学

对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研究相对有限,远

不如对市场的资源分配和企业问题的研

究那样深入和成熟。根本原因是发达的

市场经济以法治为基础,政府的任意行

为受到法律约束,使得它不易侵犯产权

和限制企业的自由组建和发展,而政府

的主要经济职责是提供公共品,如基础

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而转轨经济和发

展中经济的情况非常不同:通过建立法

治来约束政府行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才能实现。在完善法治之前,政府的行

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经济影

响最大和最突出的方面还不在于提供传统的公共品,而在于政府对待本地新兴非国有企业的行为是“养鸡生蛋”还是“杀鸡取卵”,这往往决定了某地经济活力的程度。哪些因素决定地方政府的行为并进而决定地方经济的衰盛无疑是转轨经济提出的新问题,而现代经济学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现代经济学提供了有用的视角,即地方政府官员同其他经济人一样其行为与所提供的激励紧密相关。同时,现代经济学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可以被借用,比如,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中的集权、分权利弊的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政府组织内部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关系,以及它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行为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评估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并进而解释在转轨过程中各地甚至各国经济表现的不同。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在80年代实行的中央向地方放权和财政包干制对地方政府行为和它们所管辖的地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众所周知,财政包干制加剧地方保护主义,伴随中央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它给于地方政府很高的边际财政留成率。实证研究发现,在实行财政包干制期间,地方政府的边际财政留成率越高,其财政激励就越高,它们的自身利益与本地的经济繁荣就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表现出更愿意帮助和支持而不是阻止和扼杀本地有活力的非国有经济,结果本地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越快。这与90年代俄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由于俄国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与本地的经济发展几乎不挂钩,地方政府没有财政激励发展本地区经济,相反却不断骚扰、掠夺新兴的私有经济。俄国地方政府的这一行为被认为是阻碍新兴私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①

这一例子说明了即使是研究那些中国改革中特有的问题,也可以借用现代经济学中为研究其他问题而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反过来,不仅转轨经济和中国改革的现状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意思的素材和经验数据,而且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转轨和中国改革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学。由于政府

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是转轨经济中最

突出的和最受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发

展中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问题,对这一

问题的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为近年来转轨

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而转轨经济学

的这一研究也影响和刺激了经济学其他

领域的研究。它对发展经济学有直接的

影响———毕竟在制度环境方面发展中经

济与转轨经济有相似之处———比如推动

了研究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

系。它还引发了90年代形成的一些新

的经济学(包括金融)的研究热点,比

如比较世界范围内(包括发达国家)的

财政体制、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并

分析它们对政府行为、企业融资和经济

表现的影响,而这些都不是以往研究的

焦点。由此看出,对转轨经济和对中国

改革的研究的确也会为现代经济学的发

展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Akerlof,George1“The Market for

Le 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1”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 mics1

84(3),pp1488-500,August19701

[2]Akerlof,George1“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1”American Econo mic Review Pa2

pers and Proceedings1Richard T1E ly Lecture1

81(1),pp11-19,May19911

[3]Arrow,K enneth,and Frank Hahn1

General Co mpetitive Analysis1Amsterdam:

North-Holland,19711

[4]Black,Duncan1The Theory of Co m2

mittee s and E lections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ss,19581

[5]Cheung,Steven N1S1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1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ss,19691

[6]Coase,Ronald1“The Proble m of So2

cial Co st1”Journal of Law and Econo mics,3,

pp11-44,October,19601

[7]Debreu,Gerald1Theory of Value1

New Haven:Y ale University Pre ss,19721

[8]Diamond,Douglas,and Philip Dyb2

vig1“Bank Runs,Depo sit Insurance,and Liq2

uidity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91(3),

pp1401-419,J une19831

[9]Fama,Eugene1“Agency Proble 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 irm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88(2),pp1288-307,April19801

[10]G ro ssman,Gene,and E lhanan Help2

man1Special Intere st Politics1Cambridge,

MA:MIT Pre ss120011

[11]G ro ssman,Sanford,and Oliver

Hart1“The Co 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1”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94(4),pp1691

-719,August19861

[1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 irm1”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98(6),pp1

1119-1158,Dece mber19901

[13]Holmstro m,Bengt1“Managerial In2

centive Proble ms--A Dynamic

Perspective1”Review of Econo mic Studie s166

(1),pp1169-182,J anuary19991

[14]J ensen,Michael,and William H1

Meckling1“Theory of the F irm:Managerial Be2

havior,Agency Co sts and Ownership Struc2

ture,”Journal of F inancial Econo mics,3(4),

pp1305-360,October19761

[15]La Porta,Rafael,F lorencio Lopez-

de-Silane s,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 ish2

ny1“Inve 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 over2

nance1”Journal of F inancial Econo mics158

(1),pp11-25,October20001

[16]Laffont,J ean-J acque s,and J ean

T irole1“Using Co st Observations to Regulate

F irms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194(3),

pp1614-641,J une19861

[17]Modigliani,Franco,and Merton

Miller1“The Co 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 i2

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 stment1”The

American Econo mic Review,48(3),pp1261

-297,J une19581

[18]Nash,John1“Non-Cooperative

G ame s1”The Annals of Mathe matics,54

(2),pp1286-295,Septe mber19511

[19]Nash,John1“The Bargaining Prob2

le m1”Econo metrica,18(2),pp1155-162,

April19501(下转第8页)

①有趣的是,与当前中国政府的财政

收权、税收不断提高的情况相对照,最近俄

国的财税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行了在成熟

的市场经济都因政治原因无法实行的单一税

率的个人所得税制。中国的财政收权是否加

速了它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减缓,俄国的财税

改革对个人的激励是否有助于它当前的经济

复苏,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学科建设】

论学术研究在高等金融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邱兆祥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北京 100000]

赵 勐2 [重庆市招商银行江北支行 重庆 630000]

关于学术研究在高等教育中应占何种地位,即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教育界和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尽一致。下面,笔者拟就学术研究在高等金融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谈点浅见。

大学的主要任务,既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又要研究高深学问,能推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术水平。如果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低,那么这所高校也就难有高水平的教学,更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来。学术研究关系到高校长远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

献。学术是—所大学的生命力。在知识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术研究在高等

教育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由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

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因而需要拥有

一大批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

业人才,这是能否充分发挥其宏观和微

观职能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高层

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校教育。现

代金融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

相适应的金融教育事业。

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有起步晚、起点

低的特点。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绝大多

数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设立的。改革开

放以来,在“金融热”的驱动下,许多

高校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或金融院系。

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全国高校金

融类专业的设点已超过600个。众多高

校金融类专业的开办,尽管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金融教育和金融学科建设的发

展。但是,高校金融类专业数量虽多,

却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学内

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改

革滞后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

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都不

够高。目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正

经历着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

“质”的提高的转变,从处于迅速扩张

到稳定发展的阶段。现在,金融教育的

(上接第7页)

[20]Olson,Mancur1The Logic of Collec2 tive Action:Public G oods and the Theory of G roup s1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 ss,19651

[21]Persson,T orsten;and Guido Tabelli2 ni1Political Econo mics:Explaining Econo mic Policy1Cambridge,MA:MIT Pre ss,20001

[22]Rabin,Matthew1“Psychology and Econo mics1”Journal of Econo mics Literature1 36(1),pp111-46,March19981

[23]Roland,Gerard1T ransition and Eco2 no mics:Politics,Markets and F irms1Cam2 bridge,MA:MIT Pre ss,20001

[24]Rothschild,Michael,and Jo seph

Stiglitz1“Equilibrium in Co 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An Essay on the Econo mics of Im2

perfect Information1”Quarterly Journal of Eco2

no mics190(4),pp1629-649,Nove mber

19761

[25]Samuelson,Paul1“An Exact Con2

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 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1”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66(6),pp1467

-482,Dece mber19581

[26]Shleifer,Andrei1Inefficient Mar2

kets: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 inance1

Clarendon Lecture s in Econo mics1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 ss,20001

[27]Shleifer,Andrei,and Robert V ishny1

“A Survey of Corporate G overnance1”Journal

of F inance152(2),pp1737-83,J une19971

[28]Spence,Michael1“Job Market Sig2

naling1”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 mics187

(3),pp1355-374,August19731

[29]Stiglitz,Jo seph1“Incentive s and

Risk Sharing in Sharecropping1”Review of E2

cono mic Studie s141(2),pp1219-255,

April19741

[30]Thaler,Richard1The Winner’s

Curse:Paradoxe s and Ano malie s of Econo mic

Life1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 ss,

19941

[31]Thaler,Richard(editor)1Advance s

in Behavioral F inance1New Y 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31

现代经济学论文

现代经济学学后感 在前半部分,我们重点学习微观经济学部分,首先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经济学形成的缘由、其准确的定义、其讨论的问题类别。然后就需求供给问题、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等不同方面分别学习了各种经济理论和概念公式。由于时间不足的缘故,相对而言简要地了解了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了解到如何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看待经济问题。 正如讲义所言: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科学。经济的各种理论和概念都是以资源的配置为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巧妙地总结分析经济活动中的需求、供给以及效应等问题,将抽象的“经济”分割为各个息息相关地部分,并在不同的领域里相应地总结规律,将经济活动中无形的法则以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出来,简洁直观地使人了解经济活动中的法则。也让人有能力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作出推断和改善。 不同的年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大为不同的,自然而然衍生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生产力低下市场狭小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经济理论可言,大家都只是为了谋生,没有想到经济活动背后的缘由,这样的经济发展较慢,互相之间影响极小,不会产生大范围的经济动荡。而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交流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市场变得更大,开始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增长加速,但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也变得更加庞大,较为成熟的经济理论应时地出现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或保障了经济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某种意义上就是欧美国家二战之前的经济指导守则,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经济的发展。但一个时代的经济理论往往只适合于有限的年代,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发生改变它就会显得不太恰当甚至完全落伍,如果它能想对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就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善甚至根本性的变革。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对应的经济理论也有着天壤之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其背后的本质,往往较倾向于个人或集体层面。它从经济活动的几个不同方面解析了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产生的由来,与日常的生活和大层面上的经济活动都有很大关联。举例而言,需求供给问题以及效用问题就很好地讨论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48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消费者选择理论 1. 有两种商品,x1和x2,价格分别为pl 和p2,收入为m 当X 1 X 1时,政府加数量税 t,画 出预算集并写出预算线 2. 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x1, x2),如果花同样多的钱可以买( 4,6)或(12,2),写出预 算线的表达式。 3 ?重新描述中国粮价改革 (1 )假设没有任何市场干预,中国的粮价为每斤 0。4元,每人收入为100元。把粮 食消费量计为x ,在其它商品上的开支为 y ,写出预算线,并画图。 (2)假设每人得到30斤粮票,可以凭票以 0。2元的价格买粮食,再写预算约束,画 图。 (3)假设取消粮票,补贴每人 6兀钱,写预算约束并画图。 4. 证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5. 一兀纸币(X 1 )和五兀纸币(X2) 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 6. 若商品1为中性商品,则它对商品 2的边际替代率? 7. 写出下列情形的效用函数,画出无差异曲线,并在给定价格( P 1, PT 和收入(m 的情形 下求最优解。 (1 ) X 1 = 一元纸币, X 2 = 五元纸币。 (2) X 1=—杯咖啡,X 2=一勺糖,消费者喜欢在每杯咖啡加两勺糖。 8. 解最优选择 (2) u X 1 X 2 9. 对下列效用函数推导对商品 1的需求函数,反需求函数,恩格尔曲线;在图上大致画出价 格提供曲 线,收入提供曲线;说明商品一是否正常品、劣质品、一般商品、吉芬商品,商品二 与商品一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 (1) u 2X 1 X 2 (2) u min x 1,2x ; (3) u a b X 1 X 2 (4) u In x 1 x 2, 10. 当偏好为完全替代时,计算当价格变化时的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注意分情况讨论)。 11. 给定效用函数 (x, y) xy , p x =3, p y =4, m=60求当p y 降为3时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 和收入效 (1) U (X 1,X 2) 2 X 1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讲义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资源得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与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得经济资源得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得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得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就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得竞争程度决定资源得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得实质 微观经济学就是实证经济学,它得绝大多数理论与模型都就是对微观活动得客观描述,或者就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得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就是经济理论得实质。不同得理论实际上就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得不同得抽离与解释。 理论模型(model) 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得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得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得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得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得方法来解释与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得问题简单化而不就是将简单得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瞧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得应用,奠定必要得数学基础。熟练得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就是对理论模型得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得模型只能有唯一得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得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得科学性,而假设得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得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就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就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得讨论。争论得核心在于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完善得市场经济得基础上得,而中国得市场经济就是不完善得,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得理论体系与方法来研究与解决中得问题。两种观点:

《现代经济学》试题一(含)答案

《现代经济学》试题一(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全要素生产率 2、价格行为 3、公共产品 4、市场经济 5、需求弹性 6、边际报酬递减 7、交易成本 8、市场结构 9、存款准备金 10、进口替代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说明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简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意义。 4、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5、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哪些新的特点?

三、问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市场调节的成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建设? 2、决定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说明企业成长与企业家的关系。 3、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是什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的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各种要素集合所产生的生产率之和大于各单个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之和,其中的差额就要由全要素生产率来说明。在可应用的计量模型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是通过总产出增长扣除了投入变动以后的剩余来反映,这个剩余一般被理解为广义的技术变动。 2、价格行为:价格行为是指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所追求的目标和定价策略,它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定价方法、价格协调及价格竞争三个方面。 3、公共产品:是由政府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物品和劳务,与私人产品相区别,它们被加以消费时有两个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

经济,或者说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5、需求弹性:是指不同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它的决定因素有获得替代品的可能性、该物品在个人预算中的重要性、个人偏好。 6、边际报酬递减: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地追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追加的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将越来越小。 7、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实行市场制度所必然产生的成本,它包括寻找市场、寻找真实价格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和监督合约执行的成本。 8、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市场内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已有的卖方(或买方)与潜在进入的卖方或买方之间关系的状况及其特征。 9、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10、进口替代: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来替代进口。 二、简答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第三,人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 著)48题及解答

第一部分 消费者选择理论 1.有两种商品,x1和x2,价格分别为p1和p2,收入为m 。当11x x ≥时,政府加数量税t,画出预算集并写出预算线 2. 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x1,x2),如果花同样多的钱可以买(4,6)或(12,2),写出预算线的表达式。 3.重新描述中国粮价改革 (1)假设没有任何市场干预,中国的粮价为每斤0。4元,每人收入为100元。把粮 食消费量计为x ,在其它商品上的开支为y ,写出预算线,并画图。 (2)假设每人得到30斤粮票,可以凭票以0。2元的价格买粮食,再写预算约束,画 图。 (3)假设取消粮票,补贴每人6元钱,写预算约束并画图。 4. 证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5. 一元纸币(x1)和五元纸币(x2)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 6. 若商品1为中性商品,则它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 7. 写出下列情形的效用函数,画出无差异曲线,并在给定价格(p 1,p 2)和收入(m )的情形下求最优解。 (1)x 1=一元纸币,x 2=五元纸币。 (2)x 1=一杯咖啡,x 2=一勺糖, 消费者喜欢在每杯咖啡加两勺糖。 8. 解最优选择 (1) 21212 (,)u x x x x =? (2)2u x = 9. 对下列效用函数推导对商品1的需求函数,反需求函数,恩格尔曲线;在图上大致画出价格提供曲线,收入提供曲线;说明商品一是否正常品、劣质品、一般商品、吉芬商品,商品二与商品一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 (1)212x x u += (2)()212,min x x u = (3)b a x x u 21?= (4) 12ln u x x =+, 10. 当偏好为完全替代时,计算当价格变化时的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注意分情况讨论)。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第二章 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 2.理解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成本分析、资金报酬原理、供应链系统原理、技术创新原理等。 3.掌握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物流工作实际选择合适的物流经济分析方法。 2.能够灵活应用供求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3.能够运用贡献分析法分析物流企业如何将有限资源最优使用。 第一节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现代经济学的内容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节约才可能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凭挥霍浪费,经济学又有什么必要呢?当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实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在西方,对经济学的定义很多,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核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科学。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居民、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经济学也就是研究这些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作为一门最主要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之所以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二存在,又在于资源具有稀缺性。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resources)又称为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具体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指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或决策者,因而也就是资源配置者和利用者。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三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家庭、企业、政府。相对于政府而言,家庭和企业被称为单个经济主体,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积极行为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以单个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包括: ⑴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以实现效用最大。 ⑵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包括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厂商理论等。 ⑶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⑷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交易市场的竞争性。 ⑸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⑹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视线,正如有关价格管理、消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7版)-24垄断(含习题解答)

Chapter 24: Monoply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7th Edition) Hal R. Var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第24章:垄断(含习题含习题详细详细详细解答解答解答)) 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第7版) 范里安 著 (加州大学伯克利) 曹乾 译 (东南大学 caoqianseu@https://www.sodocs.net/doc/7d13242098.html, ) 简短说明:翻译此书的原因是教学的需要,当然也因为对现行中文翻译版教材的不满。范里安的书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但市场中的教材却充满了沙子(翻译生硬而且错误百出)。此次翻译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但仍欢迎指出。仅供教学和学习参考。

24 垄断 在前几章,我们分析了竞争性行业的行为,如果行业中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数量众多,那么这个行业就可能是竞争性行业。在本章,我们分析另外一个极端,即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的市场结构,这就是完全垄断.. 市场(a monopoly )。 当某市场只有一家企业时,就不能再认为该企业是价格接受者。相反,垄断企业会认识到它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因此它会选择能使利润最大的价格和产量组合。 当然,它也不能独立地选择价格和产出水平;对于任何给定的价格,垄断企业只能销售市场可以承受的产量。如果它定价高,那么它只能卖出很少的数量。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将会约束垄断企业对价格和销量的选择。 我们可以认为垄断企业选择价格,令消费者根据这个价格选择购买数量;或者我们还可以认为垄断企业选择产量,令消费者决定对于这些产量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第一种方法可能更自然一些,但是第二种方法更便于分析。当然,如果计算时不出错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 24.1最大化利润 我们首先分析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令)(y p 表示市场反需求曲线,)(y c 表示垄断企业的成本函数,y y p y r )()(=表示它的收入函数。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max y c y r y ?. 这个问题的最优条件非常直观:在最优产量水平上必有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收入效应边际成本,则企业应该减少产量,这么做收入会减少,但成本减少得更多,因此利润会增加。如果边际收入大于边际,则企业应该增加产量。只有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改变产量。 用代数的语言,我们可以将最大化条件写为 )()(y MC y MR = 或 y c y r ??=??. 竞争性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时也必须MR=MC 的条件,只不过该情形下,边际收入等于价格,因此上述条件简化为P=MC 。 对于垄断企业来说,边际收入稍微有些复杂。如果垄断企业决定将产量增加y ?,这将对收入产生两种效应。第一种效应是它卖出更多的产品,收入增加了y p ?。但是,第二种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 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 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 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 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 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 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 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 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 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 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 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 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 =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 平等等。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 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 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亚当斯密、

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 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 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 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 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 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 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 化论。第二个阶段核心观点: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的作用;重新估价了市场;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观点。 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增长,需要先实现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现代经济学期末复习及答案

1.为什么取舍不可避免?为什么激励对理解选择至关重要? 稀缺性;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利润、价格等角度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解决的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效用最大化,所以选择就不可避免地往这个方向倾斜。资源是稀缺的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价格的产生就是资源稀缺的最好体现,要用价格来约束每一个理性人,不然资源显然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而理性人是经济学的另一个最基本假设,意思是每一个市场中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为了尽力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但理性人有自己的偏好的同时也有预算约束(价格限制),必须做出选择才能满足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激励会促使人们变更选择行为来做出一定的反应,由于人们必须要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在做出决策时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2.考察国有公园中的一个湖,如果允许每个人想钓多少鱼就可以钓多少,试预测会有什么结果?如果该湖是私人所有的并出售钓鱼许可证,这一问题能够避免吗?为什么?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后果就是“公地悲剧”,最后无鱼可钓,无人钓鱼;发放钓鱼许可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原因在于产权模糊到产权清晰 3.自动稳定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经济?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税收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是政府的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萧条时,农产品价格下降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繁荣时,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就减少的总需求的增加量.“内在稳定器”被认为是抑制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对经济波动起到减震作用,但不能完全消除经济波动。影响机制: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来体现。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会自动的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到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抑制衰退作用。政府支出的变化。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的人增多,政府失业救济和福利支出会多一些,这样有利于一直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有利于缓解经济衰退。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在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从而不使经济过度恶化。 4.什么是消费函数?什么决定其斜率?乘数是如何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的? 凯恩斯认为,居民的消费量等于引致消费加自发消费,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 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反比。 5.为什么最高限价一般会导致短缺?为什么最低限价一般会导致过剩?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政府实行最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7、8版)课后习题详解-(跨时期选择)

第10章 跨时期选择 1.如果利率是20%,那么20年后交付的100万美元在今天的价值是多少? 答:如果利率是20%,那么20年后交付的100万美元在今天的价值为:()20 1100 2.61120%?≈+(万美元)。 2.当利率提高时,跨时期的预算约束是变得更陡峭还是更平坦? 答:跨时期的预算方程是:221111c w c w r r +=+++,或者也可以写作:()()212111c r c w r w =-++++,预算线的斜率为()1r -+,当利率提高时,预算线的斜率的绝 对值增大,因此预算线会变得更加陡峭。 3.在研究跨时期的食品购买时,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是否仍然有效? 答:在研究跨时期的食品购买时,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一般不成立。分析如下: 为简单起见,假设两种商品(即两个时期的消费1c 、2c )为1∶1替代的,由于在完全 替代的情形下,消费者只会消费价格便宜的那种商品。在跨期消费的情形下,由于一般来说0r >,这意味着第1期的消费更贵,因此消费者在第1期的选择应该是不消费,而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吃不喝他活不到第2期。 4.一个消费者,最初他是一个贷款人,并且即使利率下跌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人。

在利率变动后,这个消费者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如果这个消费者在利率变动后转变为一个借款人,他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 答:(1)假设在利率下降前,某消费者是一个贷款者,如果利率下降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者。那么他的境况肯定会变坏。如图10-1所示,A点代表消费者的初始最优选择,当利率下降后,跨期预算线变得更加平坦,如果他还是贷款者,不妨假设他此时的最优选择变为B点,由于B点在原来的预算线之下,这就意味着:在利率变化前,消费者可以选择B 点的时候却放弃了它,转而选择A点,那么由显示偏好原理可知,消费者一定偏好于A点对应的消费束胜于B点对应的消费束。所以,最优选择从A点变到B点,消费者的境况变坏了。 图10-1 利率下降后消费者的预算线更平坦 (2)如果利率下降后,消费者从贷款者变成了借款者,那么他的情况就无法判断是变好还是变坏。如图10-2所示,假设利率降低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为C点,此时消费者选择了在以前预算条件下无法选择的点,消费者境况变好。但是,如图10-3所示,此时消费者境况变差。

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2500字

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2500字 自1978年,改革开以来,不得不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也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即使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也能保持一个较高的状态,即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或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无法比拟。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经济,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对其提出有关发展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我国很早之前就进行了经济学与金融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将全面阐述经济学与金融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发展前沿 20多年前,我国刚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就在我国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的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就,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出现了生机,积极发展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劲头。也就在这一段时间内,现代经济学开始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来看,经济学与金融学在我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发展的好与坏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有一件事,我们是非常确定的,在我国只有不断坚持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好,同样也不例外,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前进,也离不开改革与创新。这对学科自身来说,是一个自我认识、对自我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相关概念 准确的说,最初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是现代经济学。但是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它有了很多更细的分支、如发展经济学、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较最初的经济学来说,这些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对经济发展的分析更加透彻,也就对经济的发展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接下来,我们就仔细了解、分析一下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相关概念。 (一)现代经济学的概念与作用 现代经济学最初起源于西方世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在很早之前就去得了很大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不断进步。西方的经济发展状态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国家。经济学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之后,我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将其开始逐渐引进国内。而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他研究的领域也非常的宽广,几乎涵盖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所有因素,如: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等。现代经济学主要是以经济发展运行中展现出来的现象和经济发展中各因素产生的行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是一种研究、分析经济的方法和框架,对经济的发展预判等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现代金融学的概念与作用 金融、金融?W这都是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产物,在学科上属于经济学的分支。虽然金融学起源于经济学,但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在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上都与经济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公司、个人、政府、与其他机构如何招募和投资资金的学科。相比于现代经济学更加的细化,更加注重于经济发展中各个具体的经济事物。而金融学在分类上分为: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这两者相辅相成,一个研究具体的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市场的结构等,另一个则顺着微观金融学进行自然的延伸,研究国际的资产定价、国际证券投资、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危机等等。而金融学在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对较小范围内的经济进行预判,对价值进行评估等。总的来说,在目前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世界化的趋势下,金融学已经展现出非常强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