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与管理

一,概述

1.社会知觉的定义

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知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特点

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3.构成因素

知觉者(洞察和知觉别的个体),被知觉者(被观察的目标或对象),情境因素(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即人际环境,人际层次)

4.分类

(1)人际知觉: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的核心。(影响因素:客观环境,主观因素(思想,知识经验,情绪状态,态度倾斜,个性特征等))

(2)角色知觉: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影响因素: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文化背景,家庭社会环境),行为(角色认知程度,个性特征),期望(职务性质,对角色扮演者的认知),评价(角色行为与期望的差距,纵横比较)

(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

主要内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二,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多发生在陌生人事上)

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积极作用:“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个5分钟。

消极作用:经验主义;认知片面;认知惰性;先入为主效应。

2.晕轮效应

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为整体认知。

绩效考核的完善:

(1)注意评价员工表现时,不要仅用一种品质作为基础,要综合考虑,全面考核。

(2)管理人员评价员工时,注意把某些品质联系起来。

3.近因效应(多在熟悉人事中发生。)

指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某事的特征的解释。

管理应用:将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对人事的感知。

4.知觉防御

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已达到防御的目的。(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缓冲冲击,须客观修正知觉)5.刻板印象

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

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管理意义

(1)企业规章制度

工作程序,教学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等,培养起人们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

(2)对认知上的偏见,交往中的误解,体制的弊端,认清客观事实。

6.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即将自己的感觉,倾向或动机投影到你对别人的判断中。以自己的所有品质来看其他人,认为他们也有此类品质。

社会知觉的归因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1)理解某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影响因果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2)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对此做出推论;(3)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预测。

归因理论有多种模型:三维归因模型;成就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模型

Kelley认为影响行为因果关系归因由三个方面的因素:独特性,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是否已同样的方式行事;普遍性,即在相似情境中人们是否都有相同的反应;一致性,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的行为是否前后一贯。

举例说,某员工无论使用何种设备,其工作绩效都低,我们倾向归因于内部原因;若偶尔成绩不佳,归因与外部原因;若使用相似

设备,所有员工绩效都低,倾向归因于外部原因;反之若其他员工工作绩效都高或员工成绩一直不好,则一定是该员工自身问题。

成就归因理论

Weinert提出了成就归因模型,认为人们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这四个因素按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划分。

内外因可控性稳定性努力内可控不稳定

能力内不可控稳定

任务外不可控稳定

机遇外不可控不稳定

研究指出:

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或能力)会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提高进一步取得成功的信心,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任务容易或机遇好),则会使人产生惊奇的心情。

把失败归因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或无助感;而归因于外因,则不容易产生信心。

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任务难或能力弱),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或能力弱)就会降低以后的工作期

望;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差或努力不够),则可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常见的归隐偏差

(1)行为自利性偏差:

归因方式成功失败

自己内因外因

他人外因内因

(2)利害关系归因:他人失败若使自己利益受损,人们就会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等个人因素。

(3)对没意义现象进行拟人化归因

“看风水”“出门见喜(雀)”

归因与任务绩效

1.归因与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采取系统的措施创设和维持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印象,特别是防范归因偏差,常见方法有以下

*保持高度的自知之明;

*在决策情景中,寻求多种信息源,以便确证或否定个人形象;

*善于听取他人对情况的分析,归因与意见;

*在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分析时避免常见的归因偏差;

*认识各种知觉和归因图示及其影响;

*注意自己给别人的印象;

*避免不适当行为;

*留意影响他人的知觉与归因。

2.归因于任务

对企业的若干研究表明:员工对工作成绩的原因的归因,极大的影响他们随后的满意感,工作期望和行为意志,进而影响其努力水平。例如,在劳资管理中,应设法发现和纠正员工对奖励,报酬的不正确知觉,减少归因误差,注意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说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之前,先让我来讲个小故事: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而这惯性思维就是我所要探讨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之一。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 第一印象,也被称为首轮效应。一个人永远没有第二次给别人第一印象的机会!(美国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个信息的传递)七秒钟 人的印象形成=55%形体+38%语音+7%语言 任何人都没有机会重塑给别人的印象,管理好自己的形象, 管理好你要传递的印象. 一、形体: 一个人在讲了一句话,重要的不都是你说了什么,别人听到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别人看到了什么。 (比如:你听到一句话,说那个人说话好象不太高兴哟,如,我们去买衣服,可以试试吗,对方说,不买就别试,你出来会说,你看他那个样子。)所以,很奇怪吧,感受别人的语言是什么捕捉到的,眼睛,沟通原来还是需要眼睛的。 也就是你的每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向别人讲述着你的故事,你的故事好听吗,有没人愿意坐下来,听下去,是不是全在你自己的表达方式,包括你的着装,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动作,你的肢体,所有这些呢,这部分占了整个印象的55%。 这么一个重要的环节,遗憾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肢体语言并不了解, 我们每天说话,但你会说话吗,说的话有效果吗?比如你是你自己,但你现在能看见你自己吗,如果你面前没有全身镜的话,就算有,是不是也只看到了一部分?对吗?

二、语音 “我没说你偷了他的钱包”。我不点标点,看看文字本身,能概括出几种意思?不只一种的含义,如果意思相反的话,就会有分歧,有了分歧就会有纠纷。 这也就不难解释,我们一生当中,会说很多话,但未必每个人说的每一句都十分受用,对吗?有的人说的话,总是达不到他想要的目的,说得不好听点就会是废话。 如果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长时间,操持这种无效的沟通,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也许你内心是团火,但别人不一定会感觉的到。 也就是,说话每个人都会,但你说出说出去的话,有多少是有效果的?也就是你的接人待物,你的交际方式,是不是受他人欢迎呢? 语音的成分包括什么呢?语气,语调,也就是你说话的语气,语音,语调,不一样,别人听到的感受就不一样。 那这些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你心情好或不好,说话的语气会一样吗,嗯,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你敬业精神可嘉,也不能保证每天都是一样的。 它是由情绪也就是态度决定的,你的声音是由态度决定的,从你的声音上能感受到你的态度,这部分占了整个印象的38%,(语音语调)。 三、语言 所以在这样与人相处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伫立在别人面前,才最容易被他所接纳,这是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好了,一共是93%,还剩7%就是文字本身,我们有多少把这7%误当作交谈的全部?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之三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文化差异 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 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 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 ●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 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 业。”——吉尔伯特和马隆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 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

[案例6 社会知觉、印象管理] 苹果电脑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

[案例] 苹果电脑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熟悉计算机的人,大概没有人不知道那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只小小的苹果自创立之初仅仅10年时间,就占领了世界市场8%以上的份额,让IBM这样的大牌公司着实吃了一惊。又一个10年之后,当众人都在为这种苹果敲响丧钟时,它却再一次进发出亮丽绚烂的火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商界奇迹。而总裁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先是公司的创建者,后是救世者的形象,更是名扬四海,谱写了创业史上的神话。不管你是他的崇拜者还是厌恶者,都会对乔布斯的领袖魅力不容置疑。 那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真正的含义取自于背叛上帝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暗喻苹果电脑是PC领域的叛逆者。这种形象也恰如其分地勾画了乔布斯本人的特点。乔布斯成长于美国张扬个性的20世纪60年代,他从小特立独行,刻意塑造一个不同寻常的形象,执意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叛逆”。尽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但他却努力使自己看起来像个四处流浪了多年的孤儿。他的很多行为在外人看来十分古怪,离经叛道。例如,上大学没多久却又退学;与同伴一起远赴印度要进入修道院修行;在进入阿塔利(Atari)公司时,他每顿饭只吃酸奶和水果,并相信这种饮食习惯可以免去洗澡的麻烦。 即使在苹果公司蓬勃发展的时代,乔布斯也总是一副不修边幅的外表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对他的描述是“瘦削、邋遢、留着长发、满面风尘、穿着破牛仔服、脚上趿着拖鞋。甚至在吃饭时也会把脏脚丫放在桌上,晃来晃去”。这与企业界那种西装革履的正统形象格格不入,也触怒了华尔街的不少名人。 乔布斯的管理方式曾被戏称为“愤怒管理”(anger—management),他喜怒无常,经常在公司里上蹿下跑,对自己的手下大喊大叫。甚至在与雇员谈话时,一句话不投机就把人辞掉。他粗暴,常出言不逊,脏话连篇。他独断专行,用他的话说,“要么照着去做,要么滚蛋”(my—way—or-the—highway)。正是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和排他的绝对主义,使得Mac机得以诞生。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显然是不利于一家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终于,喜怒无常、骄傲粗鲁的乔布斯在1985年初权力争斗失败,被John Sculley扫地出门。 1998年8月,乔布斯受命于危难之中,回到苹果任职临时CEO时,人们看到了多年风风雨雨对乔布斯的改变。他依然带着一贯的自信和坚韧,但同时又多了一份成熟和平和。工作也比以前人性化多了,他在具体的工作中并不过多插手,更多关注于需要进行协调的工作,譬如在财政、市场和交易等方面。20年前帮助苹果创造奇迹的硅谷公关之王里吉斯·麦肯纳(Regis Mckenna)说:“乔布斯成熟了。你知道我是怎么判断的?因为他一回到苹果,就虚心地向许多人请教,而且认真地听取了意见。他已从失败中学会了许多东西。” 在他带领下推出的iMac大获成功,使公司迎来自1995年后的第一个盈利财年。接着,又推出了全新iMacDV.G4、iBook,在短短一段时间内竞然推出这么多成功出色的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1999年,美国“洛杉矾时报”评选出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史蒂夫·乔布斯与另一名苹果公司创办人沃兹尼克并列第5名。史蒂夫·乔布斯也是跻身“洛杉矶时报”排行榜前10名中唯一一位仍然活跃在商业经济第一线的企业家。 今天的乔布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口若悬河,与20多年前创办苹果公司的那个不修边幅的大学生相比,完全判若两人。 问题讨论: 1.之前和之后的乔布斯给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不同印象? 2.你认为乔布斯使用了什么样的印象管理策略?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使用印象管理策略?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含义 (1)非社会性信息与社会性信息 ①非社会性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 ②社会性信息是指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2)一般知觉与社会知觉 ①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被称作物知觉或一般知觉; ②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知觉,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对他人或对自己的知觉,即人知觉。所以虽然人知觉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但人知觉常被用作社会知觉的代用词。 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 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 ②人往往被认为是自身活动第一原因,而物则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 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 ④人的特征是变动的,物的静态特征居多; ⑤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大,同类物之间个别差异小。 (3)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对“知觉”的不同理解

①在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性映像,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②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这种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 很多研究者主张用“社会认知”来代替“社会知觉”。“社会认知”侧重于从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e)的概念来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特征 (1)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选择某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2)人对于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己的相关程度不同而有强有弱; (3)个体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而不同。 3.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①从知觉主体来看,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知觉主体与信息的关联程度和情绪状态;背景和经验;价值观;固有的知觉偏差。 ②从知觉对象来看,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人格特征;身份地位;自我表现方式等。 (2)情境因素 情境是联系知觉主体和知觉对象的纽带,知觉主体和知觉对象都是情境中的个体,都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情境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也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的知觉过程提供了评判标准。 (二)印象的形成 1.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