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教材,不仅仅是前面必修课学习的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角度有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盐桥的内容,从能量的角度、从电流产生的本质以及最后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设计,符合认知规律,既是复习旧知,又是加深学习,提升能力。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有了知识与能力的一些基础,但是必修课的学习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学生对知识淡忘了较多,再加上我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所以要进行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这部分内容接近生活,所以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兴趣还是有的。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电极,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

通过Zn-Cu-H2SO4原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所在

(2)增强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学前沿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4、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双液原电池的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电池。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如定义、实质、构成条件等,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面探究做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一、原电池

1.定义

2.实质

3.构成条件

二.带盐桥的原电池(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

活动一、依Zn+CuSO4=Zn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的观察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液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化学能转化能电能的效率不高,引出双液原电池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

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5)盐桥的作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课堂练习,接触高考题。体会本节知识的应用。

(7)成功与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1)学生的表现很出色。认真完成实验内容,积极进行探究学习,得出正确的答案,也没有紧张;

(2)完成了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2.存在的不足:

学生活动探究的时间太长,设计了练习题,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时间没有留够,感觉不是特别满意。

原电池-教学设计

西南大学第七届师范生讲课比赛 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化学师范二班黄小雪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授课内容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原电池”。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高中的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对高一上册氧化还原,电子得失等知识综合运用的承接,也是对必修四中原电池,电解池知识学习的一个启发,同时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高一下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一中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一一“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原电池的本质,知道不同能量间可进行转化; (2) 初步掌握原电池工作原理; (3)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 (4) 初步掌握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形成抽象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火力发电”的过程,了解能量的一系列转化; ⑵ 通过探究实验,模拟电池内部的工作情况,分析并归纳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加深对原电池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作探究对于化学学习和进行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充分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形成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本质及工作原理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原电池》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四 第四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知道盐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3、内容分析: 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

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必修二学过一些关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在理解上加深印象。 5、设计思路:首先以多媒体展示小故事“会发电的土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展开对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练习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 6、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5分钟)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1.探究实验一:原电池的概念(10分钟)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

原电池 一、概述 这是新课程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 当今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材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可以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原理的分析掌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方法 (4)通过实际装置的判断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5)通过对自发反应的分析掌握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及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归纳、呈现,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和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分析、推理、归纳,从中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 (2)通过对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初步形成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妙,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2)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3)了解原电池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一学生正是15、16岁的年龄,求知欲很旺盛同时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

原电池 说课稿 教案

原电池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学习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解析: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原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①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②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2、解析: (1)通过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2、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原电池教学设计---使用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10120540119-潘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思路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从生活中的电能来源分析出发,挖掘出火力发电为电源的主要来源,从而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从中建立起化学反应的化学能和电能的联系,使学生产生联想,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从而对探索化学能和电能转化原理的欲望增强。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实验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时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 2.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以此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能分析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电子和电流的流向以及溶液中的离 子流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探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学会简单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 用。 2.通过自主和合作设计实验,明白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同时形成合作学习的理念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五、教材分析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化学化工学院09化师0913010055 叶嘉欣 学科:化学课题:化学能与电能 课型:理论课课时:一节课(45分钟) 教学目的: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 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蒸汽发电机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 比Cu活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 片,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 (播放Flash动画)【板书】铜片上:2H++2e-= H2↑锌片上Zn-2e-= 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西南大学第七届师范生讲课比赛 化学化工学院 2014级化学师范二班黄小雪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授课内容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原电池”。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高中的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高一上册氧化还原,电子得失等知识综合运用的承接,也是对必修四中原电池,电解池知识学习的一个启发,同时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高一下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一中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

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电池的本质,知道不同能量间可进行转化; (2)初步掌握原电池工作原理; (3)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 (4)初步掌握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形成抽象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火力发电”的过程,了解能量的一系列转化; (2)通过探究实验,模拟电池内部的工作情况,分析并归纳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加深对原电池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作探究对于化学学习和进行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充分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形成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本质及工作原理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四 第四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知道盐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3、内容分析: 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必修二学过一些关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在理解上加深印象。 5、设计思路:首先以多媒体展示小故事“会发电的土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展开对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练习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 6、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5分钟)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两名主持人开始对化学进行赞美并请出 王俊宇同学展示趣味小实验“会发电的土 豆”,接下来请出另一名学生开始张氏讲 堂:电池的发展历史。 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 生活中蕴含的化学信息,激 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动手和实践的能力。感受化

利用思维导图对原电池进行复习教学设计

利用思维导图对原电池复习教学设计 绵阳外国语学校赵庆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2)能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4)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二、学科素养: (1)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置换反应现象进行表征。 (2)运用对立统一思想探讨Fe3+与I-这一可逆反应,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体现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3)能对复杂的化学情景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建构相应的解题模型。 (4)利用思维导图处理相关知识和思想,使知识系统化。 三、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明确要求 【展示】在思维导图一级分支上展示考纲要求 摘自: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的说明观看、回忆 让同学明白高考要 求,请楚学习要点,明 确学习目标。 真题展示【展示】(2018全国Ⅲ卷,7、D) (2018北京卷,7) 观察思考 展示高考题在教 材中的出处,进一步强 调一轮复习中夯实基 础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遵循大纲回归教材【思考】铜丝伸入硝酸银中的现象? 展示教材必修一P46页图片 播放视频 回忆原电池基础知识 回忆思考 讨论原因 实际与认知发生 冲突,激发学生好奇 心,引发学生探究欲 望,并升华至化学思想 探究突破1、请将反应2Fe3+ + 2I- 2Fe2+ + I2设 计成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分析电子、离子的 流动方向,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思考、动手复习回顾原电池的 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式书写,并进 一步呈现思维导图二 三级分支,引导升华至 化学思想

公开课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天津市大港第一中学 卜占军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解剖原电池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组成,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 ⑵形成原电池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⑴经历原电池设计和原理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 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⑵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和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 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⑵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 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原理 难点:原电池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一位叫伏打的科学家吗?是他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就连叱咤风云的拿破伦都曾三次聆听他的演讲。这一发明引起了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节就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探寻原电池的奥秘吧! 板书:第二节原电池 大家看一个演示实验:用电流计测电池的电流(电池的正极接电流计的正极)请同学们观察电源的正负极和电流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简单的电路图如图所示------此时教师在黑板的右上角画出电路图。 教师引导:指针偏转---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干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的最常用的电池,它的组成如何?我们从组成入手进行探究。 探究一解剖干电池(学生活动三分钟左右,教师巡视) 解剖完后请你说出干电池的组成(进一步提示黑色物质是二氧化锰和碳的混合物)播放原电池的组成:碳棒(正极),锌筒(负极),二氧化锰,氯化铵(浓缩的电解质溶液)。问:电解质溶液能导电吗?非电解质呢? 请根据干电池的组成并模拟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利用桌面的仪器和药品设计组装原电池并探究形成条件。 探究二利用桌面的仪器和药品设计组装原电池 看哪组最认真组装的最多,设计完分组进行汇报。(也许有些同学会说这很难,是的,科学的探索过程就这么艰辛。)要求:注意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偏转的幅度,以及电极的表面的变化,特别注意铜表面的现象。 教师逐组巡视指导(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学生做完后,下面大家分组汇报自己设计的原电池,要求各组之间的汇报不能重复。此时教师在副板书书写学生设计的各种电池。把偏转大的写在上面,把不偏转和偏转小的写在下面。紧接着教师补做两个电极插入蒸馏水的实验,学生知道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微弱的导电,电流计的指针微偏,你测的若微偏就可忽略。 特别强调铜锌原电池的现象(指针偏转,铜板上有气体)转,哪些微偏,那些电池指针不动,并解释电流计为什么会出现微小的偏转(蔗糖水中的水是弱电解质会发生微弱的电离,

原电池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谢芳 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一、设计思路: 依据化学学科实验性的特点,本节课安排了三次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 (1)水果电池引入,通过教师展示水果电池装置,学生依据装置图进行电池组装,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在学生心中产生疑问,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入课题。 (2)探究1:目的是给原电池下定义,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实验装置图进行组装,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与交流原点的概念、正负极判断,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在开始实验探究。为了节省时间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本实验分为四个对比实验,学生也分为四小组分别完成一个对比实验,进而经过交流讨论后,自主的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4)实践与评价:在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本课时重点、难点后,采用开放式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现有的实验条件及学生自带水果设计多个原电池,巩固新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以下流程: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的初步知识,对电子转移引起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理论有所接触,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协作意识,因此,有目的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上进行教学,能更好的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现的层次性。 (2)学习内容特点分析 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教材从火力发电引入,笔者将其置后,而是先以学生自制水果电池引入,再由学生自主阅读火力发电等问题,突出了重点,能很好的落实新课标。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和相关物理知识之后,便于安排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探究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培养学生利用新知进行创造性应用。 (3)教学策略的选择 鉴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选择指导发现→实验探究→启发总结→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概念,通过提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使用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分析电池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表现电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学完了金属的相关知识,从本节进入原电池的学习。《原电池原理》是电化学的基础,此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学要求上属于“理解”层次。通过对原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实质的理解,既加深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又能帮助学生利用原电池原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电池及金属电化腐蚀原因;同时还为以后的“电解、电镀”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此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第二课时:常见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金属的腐蚀。 2、地位:首先,在学完金属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原电池》的学习,顺利过渡到电化学知识的教学,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又为以后《电解原理》的学习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其次,《常用和新型电源及金属腐蚀》知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有着重要意义。原电池理论是电化学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要求上属于理解层次。由于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事实是在电解质溶液中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认识,又能运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具体的化学问题,对后续的“电解、电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1.1 原电池 课程安排简介 【教材出处】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中化学《选修四》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第二学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本课的要求: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基于课程标准是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新课改的理念,适当对内容有所深化,巩固高一学习的原电池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关概念和原理拓展,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原电池,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地位和功能: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选修《化学4》第一章中的《原电池》。学生在《化学1》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在《化学2》学习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中化学能与电能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电化学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不能根据日常生活、生产直接得出本节课知识。本节课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对于指导日常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本节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接着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理解了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后教材中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

己归纳,从而得出原电池反应的实质。“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置一个原电池,也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延伸。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基础: 学生在《化学1》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在《化学2》学习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中化学能与电能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电化学知识的基础。 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但是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非智力因素: 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处于快速发展期,思维特点由主要是形象到主要是抽象的过渡期。根据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好奇心强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重要。 教学设计 §1.1 原电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能够全面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说出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桥的作用,通过对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深入理解,增长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认识到电及电池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其中乐趣,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增强探究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掌握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3 学会设计原电池; 4.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 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技能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2 通过对单池原电池与双池原电池的设计对比,学会比较,评价设计方案; 情感与价值观: 1 通过“创新型探究教学”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 的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3 设计原电池;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的构成条件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对比法;采用“捕捉灵感→探究创新→实验论证→分析归纳”的“创新型探究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1.在旧知研磨中捕捉灵感 [师]:[复习引入]:在第一节课文中,我们研究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如燃烧反 应就是发光、发热的表现。请同学们回顾实验(2-1)【1】 铝与盐酸反应,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其化学能还有没有其它转化形式呢?在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如锌与稀硫酸)中我们是否有所发现?请写出锌与稀硫酸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式: [师]:用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表示?

原电池教案课程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1节原电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讲述格林太太的故事: 设问:什么是原电池? 板书:第一节原电池 一、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复习设问: 1、原电池是_____________的装置。原电池反应的 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反应 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问题一:下列图示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的是? 问题二:下列图示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的是? 问题三:下列图示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的是? 整理与强调: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思考与交流 交流与表达 化学能转化为电 能的装置,即原电 池。 回顾与思考 思考、讨论、交流 发现:1.活泼性不 同的两个电极。较 活泼的金属担任 负极,较不活泼的 金属或石墨担任 正级。 发现:2.电极必须 与电解质溶液接 触。 发现:3、内外电 路都必须构成闭 合回路。 新课引 入 引入课 题 新课进 行 引导学 生回顾 旧知 强化思 考与应 用 培养学 生整理、 归纳与 总结表 达的能 力 比较能 ⑧⑦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2.电极材料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内部条件——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2、如图所示, 当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 时:Zn电极是____(填“正” 或“负”)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该反应是 ______(填“氧化”或“还原”,下同)反应;Cu 电极是__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 当电解质溶液为CuSO 4 溶液时: Zn电极是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Cu电极是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该反应_________反应。 整理: 二、对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进一步探究 过渡:上述电池,工作效率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通过 实验4-1:展示带有盐桥的锌铜原电池讨论与交流 归纳与小结: 1、原电池电路: 电子流向,由负极 流向正级,电流流 向,由正极流向负 级; 2、电极:负极— —电子流出的一 极,正极——电子 流入的一极; 3、电极反应:负 极——氧化反应, 正极——还原反 应,构成氧化还原 反应。 观察、比较、思考、 交流 思考与讨论 交流与表达: 盐桥起着平衡溶 力、分析 能力的 培养 新知传 授 分析问 题 解决问 题 探究发 现的能 力培养 总结概 括和 交流与 表达 知识的 整理与 归纳能 力的培 养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原稿)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原电池的两极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辨别一个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并能探索性地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去设计 简单的原电池。 (3)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等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能力、综合能力。 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电极反应与名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难点:原电池的两极反应,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教学用具: ①多媒体演示平台(PowerPoint XP),实物投影仪; ②演示实验仪器一套:(100mL烧杯一个,带导线的Cu片和Zn片各 一,灵敏电流计一个),稀H 2SO 4 (1∶5)50mL; ③学生实验用具若干套(每2人一组):每套含50mL烧杯3个, 灵敏电流计一个,带导线的Cu片、Zn片各3片,Fe片2片,带 导线的石墨棒一根,稀硫酸(1∶5)50mL,无水酒精20mL。(四)、教学过程 1、知识准备 复习有关电解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质疑激趣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电池,从电池的工作原理入手质疑激趣。 3、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实验4-14),然后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1~实验5 实验1:将Cu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2:将Zn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3:将Cu片、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两者不接触,观察现象 实验4:将Cu片、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者用导线连接,观察现象。 实验5:将Cu片、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者用导线连接,中间连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4、理论探究 从实验1~实验5,学生可以从对比渐进的实验过程中得出一些原电池的感性认识,教师再从实验4和实验5的Cu片上气泡的生成引导学生分析电子的运动方向,得出原电池的概念,从电子的流向和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得出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原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并用PowerPoint设置动画(或用Flash)动态描述在原电池中电子的运动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运动方向。 5、理论探究 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条件一: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条件二:形成闭合回路; 条件三:有电解质溶液。 条件四: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并让学生检验可构成原电池的装置中正负极与理论分析是否相符。 6、课堂小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1)原电池的概念及电极反应。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五)、板书计划 所有板书使用Microsoft Office XP(PowerPoint),其主要内容为:原电池的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及名称 正极:物质得到电子; 负极:物质失去电子。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条件一: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条件二:形成闭合回路; 条件三:有电解质溶液。 实质: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完整的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 件;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反应 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 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 理应用于化学电源的关键作用;同时让学生能够感觉 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本质及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生活中很多电器的使用都需要电 池,那电池是如何工作的呢? 配以各种电池图片以 引起学生的兴趣 【实验探究】 探究原电池的电极及反应原理 (一)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二)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观察实验现象? (三)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中间接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 实验现象: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实验现象: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问题1:导线在这个 过程中起到什么作 用? 问题2:电流表在这 个过程中是否有变 化? 问题3:反应中电子 怎样流动的? 锌片质 量有变化吗? 溶液中 H+浓度有变化吗? 铜 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 生? 问题4:如何判断装 置的正负极? Cu Zn 稀硫酸 A Cu Zn 稀硫酸 Cu Zn 稀硫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