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数据输出实验 移位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数据输出实验 移位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数据输出实验 移位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数据输出实验 移位门实验

2.3数据输出实验/移位门实验

一.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的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指定寄存器的内容读到数据总线DBUS上。

二.实验目的:1、了解模型机中多寄存器接数据总线的实现原理。

2、了解运算器中移位功能的实现方法。

三.实验电路:CPTH 中有7 个寄存器可以向数据总线输出数据,但在某一特定时刻只能有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由X2,X1,X0决定那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

数据输出选择器原理图

连接线表

四.实验数据及步骤:

实验1:数据输出实验

置下表的控制信号,检验输出结果

实验2:移位实验

ALU直接输出和零标志位产生原理图

ALU左移输出原理图

ALU右移输出原理图

直通门将运算器的结果不移位送总线。当X2X1X0=100 时运算器结果通过直通门送到数据总线。同时,直通门上还有判0 电路,当运算器的结果为全0 时,Z=1,右移门将运算器的结果右移一位送总线。当X2X1X0=101 时运算器结果通过右通门送到数据总线。具体内部连接是:

Cy 与CN →DBUS7

ALU7→DBUS6

ALU6→DBUS5

ALU5→DBUS4

ALU4 →DBUS3

ALU3 →DBUS2

ALU2 →DBUS1

ALU1 →DBUS0

Cy 与CN →DBUS7

当不带进位移位时(CN=0):

0 →DBUS7

当带进位移位时(CN=1):

Cy →DBUS7

左移门将运算器的结果左移一位送总线。当X2X1X0=110 时运算器结果通过左通门送到数据总线。具体连线是:

ALU6 →DBUS7

ALU5→DBUS6

ALU4→DBUS5

ALU3→DBUS4

ALU2→DBUS3

ALU1→DBUS2

ALU0→DBUS1

当不带进位移位时(CN=0):

0 →DBUS0

当带进位移位时(CN=1):

Cy→DBUS0

将55H写入A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5H

置控制信号为:

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寄存器。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S2S1S0=111 时运算器结果为寄存器A内容

注意观察:

移位与输出门是否打开无关,无论运算器结果如何,移位门都会给出移位结果。但究竟把那一个结果送数据总线由X2X1X0输出选择决定。

五.心得体会:

这次实验我们感受和熟悉了计算机的移位算法,本实验可以说是前两次实验和这次实验的汇总,里面也包括了上两次实验的内容,像寄存器A,W;S1,S2,S3选择的运算。通过本次实验让我学到很多运算器的知识。还有就是关于移位运算的了,寄存器D显示的是不带移位的运算结果,寄存器R显示的是右移一位的运算结果,寄存器L显示的是左移一位的运算结果,当CN等于1,Cy 1N等于1的时候表示移位为一的移位运算。移位的运算方法是,右移时,在移位后的空位也即最高位补上Cy 1N的值,0或者1;左移时,在移位后的空位也即最低位补上Cy 1N的值,0或者1。

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及移位操作

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及移位操作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算术逻辑运算指令和移位指令的功能。 2.了解标志寄存器各标志位的意义和指令执行对它的影响。 二、实验预习要求 1.复习8086指令系统中的算术逻辑类指令和移位指令。2.按照题目要求在实验前编写好实验中的程序段。 三、实验任务 1.实验程序段及结果表格如表: 表

2.用BX 寄存器作为地址指针,从BX 所指的内存单元(0010H)开始连续存入(10H 、04H 、30H),接着计算内存单元中的这三个数之和,和放在 单元中,再求出这三个数之积,积放0014单元中。写出完成此功能的程

3 后结果(AX)= (1) 传送15H 到AL 寄存器; (2) 再将AL 的内容乘以2 ; (3) 接着传送15H 到BL 寄存器; (4) 最后把AL 的内容乘以BL 的内容。 4商= (1) 传送数据2058H 到DS:1000H 单元中,数据12H 到DS:1002H 单元中; (2) 把 DS:1000H 单元中的数据传送到AX 寄存器; (3) 把AX 寄存器的内容算术右移二位; (4) 再把AX 寄存器的内容除以DS:1002H 字节单元中的数; (5) 最后把商存入字节单元DS:1003H 中。 5.下面的程序段用来清除数据段中从偏移地址0010H 开始的12元的内容(即将零送到这些存储单元中去)。 (1) 将第4条比较指令语句填写完整(划线处)。 MOV SI ,0010H NEXT: MOV WORD PTR[SI],0 ADD SI ,2 CMP SI ,答案 22H (或者20H ) JNE NEXT HLT (2) 假定要按高地址到低地址的顺序进行清除操作(高地址从0020H 开始),则上述程序段应如何修改 上机验证以上两个程序段并检查存储单元的内容是否按要求进行了改变。 6. 输入并运行表中的程序段,把结果填入表右边的空格中,并分析结果,说明本程序段的功能是什么。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修改)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验证移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设备 1、TDN-CM+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 2、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利用移位发生器(74LS299)、时序脉冲T4、信号控制使能端299-B、电平控制信号AR及S0 S1 M控制其功能状态。如上图所示为移位控制电路.其中使用了一片 74LS299作为移位发生器,其8位输入/输出端可连接至内部总线。74LS299移位器的片选控制信号为299-B,在低电平时有效。T4为其控制脉冲信号,由“W/R UNIT” 单元中的T4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单脉冲发生器KK2上而产生,S0、S1、M 作为移位控制信号。

四、实验内容 分别将理论值(每种位移进行三次)填入表中(初始值为5A),向299置数(置成5A (01011010))。 设置S1、 S0、 M、299-B的状态,观察并记录移位结果(F、CY)。 实验步骤: 1.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2.向移位寄存器装数。 <1>拨动输入开关形成任意二进制数(注意形成的数据要能明显区分各位)。 <2>使SWITCH UNIT单元中的开关SW-B=0,打开数据输入三态门。 <3>使S0=1、S1=1,并按动微动开关KK2,则将二进制数装入移位寄存器。 <4>使SW-B=1,关闭数据输入三态门。 3.移位运算操作。参照“移位控制电路功能表”的内容,先将S1、S0和299-B置为0、 0和0,检查移位寄存器单元装入的数是否正确,然后通过改变S0、S1、M的状态,并按动微动开关KK2,观察移位的结果。 4.验证循环右移功能: a)向299-B置数:输入端调为0101 1010,SW-B=0,S0=1,S1=1,按下KK2,SW-

运算器实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项目名称运算器实验 班级 15 学号 姓名 L 同组人员无 实验日期 2015/10/29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①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②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要求:①实验之前,应认真准备,写出实验步骤和具体设计内容。 ②应在实验前掌握所有控制信号的作用。 ③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进行实验操作。 ④实验之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 二、实验逻辑原理图与分析 2.1 画实验逻辑原理图 图3-1 运算器原理图

2.2 逻辑原理图分析 如上图3-1,运算器内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和暂存器B,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A和B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CPLD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3-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4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8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⑴对于逻辑左移或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别相连,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⑵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列如,在4位矩阵中使用‘右1’和‘左3’对角线来实现右循环1位。 ⑶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是0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行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移位运算器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姓名/学号: 实验名称: 算术逻辑运算专业: 软件工程班级: 软件工程班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2011年 10月 26日 实验成绩: 批阅教师签字: 第 1 页共 4 页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 验证移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设备 , 1、TDN,CM,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 , 2、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 利用移位发生器(74LS299)、时序脉冲T4、信号控制使能端299-B、电平控制信号 AR及S0 S1 M控制其功能状态。如上图所示为移位控制电路.其中使用了一片74L

S299作为移位发生器,其8位输入/输出端可连接至内部总线。74LS299移位器的片选 控制信号为299,B,在低电平时有效。T4为其控制脉冲信号,由“W/R UNIT”单元 中的T4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单脉冲发生器KK2上而产生,S0、S1、M 作为移 位控制信号。 第 2 页共 4 页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 , 分别将理论值(每种位移进行三次)填入表中(初始值为5A),向299置数(置成5A

(01011010))。 , 设置S1、 S0、 M、299-B的状态,观察并记录移位结果(F、CY)。 F(三次移位结果) CY 299-B S1 S0 M 功能理论值实验值理论值实验值任意 0 0 0 保持 01011010 1 00101101 0 0 1 0 0 循环右移 10010110 1 01001011 0 10101101 0 带进位循环0 1 0 1 01010110 1 右移 10101011 0 10110100 0 0 0 1 0 循环左移 01101001 1 11010010 0 10110101 0 带进位循环0 0 1 1 01101010 1 左移 11010101 0 任意 1 1 任意装数 01011010 1 实验步骤: 1. 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2. 向移位寄存器装数。 <1> 拨动输入开关形成任意二进制数(注意形成的数据要能明显区分各位)。 <2> 使SWITCH UNIT单元中的开关SW-B=0,打开数据输入三态门。 <3> 使S0=1、S1=1,并按动微动开关KK2,则将二进制数装入移位寄存器。 <4> 使SW-B=1,关闭数据输入三态门。 3. 移位运算操作。参照“移位控制电路功能表”的内容,先将S1、S0和299-B置为 0、0和0,检查移位寄存器单元装入的数是否正确,然后通过改变S0、S1、M 的状 态,并按动微动开关KK2,观察移位的结果。 第 3 页共 4 页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统计量 全国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N 有效 22 22 22 缺失 均值 1116.82 747.86 2336.41 中值 727.50 530.50 1499.50 方差 1031026.918 399673.838 4536136.444 百分位数 25 304.25 239.75 596.25 50 727.50 530.50 1499.50 75 1893.50 1197.00 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 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 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5.00 0 . 56788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2 )W 检验 结果:在Shapiro-Wilk 检验结果972.00 w ,p=0.174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习题1.5 5 多维正态数据的统计量 数据:

8086实验报告

在EMU8086下环境单步调试程序实验报告 1.实验时间:2013年4月23日 2.实验地点:图书馆 3.实验名称:在EMU8086下环境单步调试程序 4. 实验目的:(1)熟悉EMU8086仿真环境 (2)在EMU8086环境下单步调试给出的程序,加深对重要指令的理解5.实验所用设备与软件:硬件:PC机一台;软件:EMU8086 6.实验方法、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完整代码如下(已补充,已修改) org 100h ; set location counter to 100h ;mov指令 mov CL,23H mov CH,45H ;(cx)=4523H mov AX,1234H ;(AX)=1234H mov WORD ptr[300H],0180H ;( 300H)=0180H mov bx,[300H] ;(bx)=0180H mov [300H],cx ;(300H)=4523H mov ax,ds ;(ax)=0700H mov ds,bx ;(ds)=0180H mov es,[300H] ;(es)=0000H mov [300H],ss ;(ss)=0700 mov bx,cs ;(bx)=0700 mov [300H],cs ;(300H)=0700 目的操作数不允许为CS段寄存器;;;;;;;;;;;;;;;;;;;;;;;;;;;;;;;;;;;;;;;; ;XCHG指令 MOV AX,1234H ;(AX)=1234H MOV BX,3456H ;(BX)=3456H XCHG AX,BX ;(AX)=3456H,(BX)=1234H MOV AX,1234H ;(AX)=1234H MOV WORD ptr[300H],0100H;( 300H)=0100H XCHG AX,[300H] ;(AX)=0100H,( 300H)=1234H ;;;;;;;;;;;;;;;;;;;;;;;;;;;;;;;;;;;;;;;; MOV BX,OFFSET TABLE MOV AL,15 XLAT ;(AL)=225H ;;;;;;;;;;;;;;;;;;;;;;;;;;;;;;;;;;;;;;;; ;堆栈指令 MOV AX,1234H ;(AX)=1234H PUSH AX

运算器实验报告--孔锐-16281132-1

脱机运算器实验报告 理论课教师姓名:高金山实验指导教师: 坐位号:54 姓名:孔锐学号:16281132 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AM2901运算器的功能与具体用法; 2、深化运算器部件的组成、设计、控制与使用等知识 实验内容: 运算器实验(2) 实验步骤 将教学机左下方的5个拨动开关置为1XX00(单步、16位、脱机);先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进行初始化。接下来,按下表所列的操作在机器上进行运算器脱机实验,将结果填入表中:

实验结果分析: 在做实验分析之前,先把与该实验相关的有关总结性内容展示如下: 1、脱机运算器实验,是指让运算器从数学计算机整机中脱离出来,此时,他的全部控制与操作均需通过两个12位的卫星开关来完成,这就谈不上执行指令,只能通过开关,案件控制数学机的运算器完成指定的运算功能,并通过指示灯观察运算器结果。 (1)12位的微型开关的具体控制功能分配如下: A口,B口地址送给AM2901器件用于选择源与目的操作数的寄存器编号: I8-I0:选择操作数来源,运算操作数功能,选择操作数处理结果和运算器输出内容的3组3位的控制码: SCI、SSH和SST:用于确定运算器最低位的进位输入,移位信号的入\出和怎样处理AM2901产生的状态标志位的结果。 (2)开关位置说明: (3)做脱机运算器实验时,要用到提供24位控制信号的微动开关和提供16位数据的拨动开关,微动开关有三个一个可以提供12位的控制信号三个开关分别标有SW1-micro-switch、SW2-micro-switch和SW3-micro-switch。他们所对应的控制信号见下表;数据开关是黑色的,左边的标有SWH的是高8位;右边的标有SWL的是低8位 (4)开关检测 红色微动开关是该实验系统中使用寿命最短的器件,开关好坏的检测方法比较简单,用户将五个控制机器工作方式的开关置于“1XX00”。 二、结果分析,先给出各个表: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和带移位运算的模型机的设计及实现

一、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 1、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IN、ADD、STA、OUT、JMP,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3、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使用软件仿真工具和集成电路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定义五条机器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 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 IN 0000 0000 “I NPUT DEVICE”→R0 ADD addr 0001 0000 ××××××××R0+[addr] →R0 STA addr 0010 0000 ××××××××R0→ [addr] OUT addr 0011 0000 ××××××××[addr] →BUS JMP addr 0100 0000 ××××××××addr→PC 其中IN为单字长(8位),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为了向RAM写入、读出机器指令,并能启动程序执行,还须设计三个控制台操作微程序。 存储器读(KRD):拨动总清开关CLR后,控制台开关SWB、SWA为“0 0”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连续手动读操作。 存储器写(KWE):拨动总清开关CLR后,控制台开关SWB、SWA为“0 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连续手动写操作。 启动程序(RP):拨动总清开关CLR后,控制台开关SWB、SWA为“1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即可转入到第01号“取址”微指令,启动程序运-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寄存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 移位寄存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移位寄存器的硬件电路,验证移位控制与寄存的组合功能。 2、利用寄存器进行数据传输。 二、实验要求: 实现寄存器移位操作,了解通用寄存器的运用。 三、实验原理: 移位运算实验原理图 移位运算实验原理如图所示,使用了一片74LS299作为移位发生

器,其八输入/输出端以排针方式和总线单元连接。299—B信号控制其使能端,T4时序为其时钟脉冲,实验时将“W/R UNIT”中的T4接至“STATE UNIT”中的KK2单脉冲发生器,由S0、S1、M控制信号控制其功能状态,其列表如下: 299—B S 1 S 0 M 功能 0 0 0 任意保持 0 1 0 0 循环右移 0 1 0 1 带进位循环右移 0 0 1 0 循环左移 0 0 1 1 带进位循环左移 任意 1 1 任意装数 四、实验连接: 1.运算器控制信号连接: S0,S1,M,LDCZY,LDR0,/SW-B,/SR-B,/R0-B 2.完成连接并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五、实验仪器状态设定: 在闪动的“P.”状态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表示本装置已进入手动单元实验状态。 五、实验项目: (一)移位寄存器置数 首先置CBA=000,然后按下面流程操作: 数据开关(01101011)三态门置数 (01101011) 三态门

[CBA=001] [S0=1,S1=1] [CBA=111] [ “按STEP” ] (二)寄存器移位 置CBA=001并输入数据,然后置CBA=111,参照实验原理中的移位寄存器控制特性表改变S0、S1、M,按动“单步”命令键,实验发现数据移位正确。 (三)移位结果寄存 我们选取R0,把移位寄存器移位后的内容寄存到通用寄存器。 在移位操作后保持CBA=111,S0=0,S1=0,然后令LDR0=1,再按动“单步”命令键,完成移位结果保存。 (四)移位结果读出 置CBA=100,总线指示灯显示R0内容,与上步中存的数一致。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的数据和理论分析进行比较、验证,我们验证了移位控制与寄存的组合功能,并熟悉了移位寄存器的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07信计0班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0-3-11 实验地点:实验楼505 实验名称: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使用软件名称:MATLAB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均值、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偏度与峰度,中位数、分位数、三均值、四分位极差与极差; 2.熟练掌握jbtest与lillietest关于一元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掌握统计作图方法; 4.掌握多元数据的数字特征与相关矩阵的处理方法; 实验内容安徽省1990-2004年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以及用于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比重见表6.1.1,解决以下问题:表6.1.1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及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占GDP比重 年份 万元工业GDP 废气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 固体物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废 水排放量 环境污染治理投 资占GDP比重 (立方米)(千克)(吨)(%)1990 104254.40 519.48 441.65 0.18 1991 94415.00 476.97 398.19 0.26 1992 89317.41 119.45 332.14 0.23 1993 63012.42 67.93 203.91 0.20 1994 45435.04 7.86 128.20 0.17 1995 46383.42 12.45 113.39 0.22 1996 39874.19 13.24 87.12 0.15 1997 38412.85 37.97 76.98 0.21 1998 35270.79 45.36 59.68 0.11 1999 35200.76 34.93 60.82 0.15 2000 35848.97 1.82 57.35 0.19 2001 40348.43 1.17 53.06 0.11 2002 40392.96 0.16 50.96 0.12 2003 37237.13 0.05 43.94 0.15 2004 34176.27 0.06 36.90 0.13 1.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各指标的偏度、峰度、三均值以及极差; 3.做出各指标数据直方图并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利用boxcox变换以后给出该数据的密度函数; 4.上网查找1990-2004江苏省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安徽省与江苏省是 否服从同样的分布?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册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0年11月

实验一运算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运算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了解4位函数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熟悉运算器执行算术操作和逻辑操作的具体实现过程; 3.验证带进位控制的74LS181的功能。 二、实验设备 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套,排线若干。 三、电路组成 本模块由算术逻辑单元ALU 74LS181(U29、U30)、暂存器74LS273(U27、U28)、三态门74LS244(U31)和进位控制电路GAL芯片(U32)等组成。电路图见图1-1(a)、1-1(b)。 图1-1(a)ALU电路 图1-1(b)GAL芯片进位控制电路

算术逻辑单元ALU是由两片74LS181构成。74LS181的功能控制条件由S3、S2、S1、S0、M、Cn决定。高电平工作方式74LS181的功能、管脚分配和引出端功能符号详见表1-1、图1-2和表1-2。 两片74LS273构成两个八位数据暂存器,运算器的输出采用三态门74LS244。它们的管脚分配和引出端功能符号详见图1-3和图1-4。 图1-2 74LS181管脚分配表1-1 74LS181输出端功能符号 74LS181功能表见表1-2,其中符号“+”表示逻辑“或”运算,符号“*”表示逻辑“与”运算,符号“/”表 表1-2 74LS181功能表

图1-3(a)74LS273管脚分配图1-3(b)74LS273功能表 图1-4(a)74LS244管脚分配图1-4(b)74LS244功能四、工作原理 运算器的结构框图见图1-5。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运算器实验报告

1.逻辑运算 (1)S3S2S1S0=0000时,F=A,例如:当A=00010101,B=01101001时 F=00010101; 当A=01011000时,B=01011110时 F=01011000 (2)S3S2S1S0=0001时,F=B,例如: 当A=10110111,B=01110010时 F=01110010 当A=11100011,B=01010110 F=01010110 (3)S3S2S1S0=0010时,F=AB。例如:当A=10110010,B=10010111时 F=10010010 当A=11000011,B=00111100时 F=00000000 (4)S3S2S1S0=0011时,F=A+B。例如:当A=00110101,B=11001010时, F=11111111 当A=01011011,B=11000101时 F=11011111 (5)S3S2S1S0=0100时,F=/A。例如:

当A=00110100,B=11010010时, F=11001011 当A=01001111,B=10100101时 F=10110000 2.移位运算 (1)S3S2S1S0=0101时,F=A逻辑右移B(取低三位)位。例如: 当A=01000101,B=00000010时, F=00010001 当A=01011011,B=00000101时 F=00000010 (2)S3S2S1S0=0110时,F=A逻辑左移B(取低三位)位。例如: 当A=00110101,B=00000011时, F=10101000 当A=01101011,B=00000001时 F=11010110 (3)S3S2S1S0=0111时,F=A算术右移B位。例如:当A=01110101,B=00000010时, F=00011101 当A=01000111,B=00000101时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1 通用寄存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通用寄存器的数据通路。 2.了解通用寄存器的构成和运用。 二、实验要求 掌握通用寄存器R3~R0的读写操作。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通用寄存器数据通路如下图所示。由四片8位字长的74LS574组成R1 R0(CX)、R3 R2(DX)通用寄存器组。图中X2 X1 X0定义输出选通使能,SI、XP控制位为源选通控制。RWR为寄存器数据写入使能,DI、OP为目的寄存器写选通。DRCK信号为寄存器组打入脉冲,上升沿有效。准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用于置数操作,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2-3-3 通用寄存器数据通路

四、实验容 1.实验连线 K23~K0置“1”,灭M23~M0控位显示灯。然后按下表要求“搭接”部件控制电路。 2.寄存器的读写操作 ①目的通路 当RWR=0时,由DI、OP编码产生目的寄存器地址,详见下表。 通用寄存器“手动/搭接”目的编码 ②通用寄存器的写入 通过“I/O输入输出单元”向R0、R1寄存器分别置数11h、22h,操作步骤如下: 通过“I/O输入输出单元”向R2、R3寄存器分别置数33h、44h,操作步骤如下: ③源通路 当X2~X0=001时,由SI、XP编码产生源寄存器,详见下表。 通用寄存器“手动/搭接”源编码

④通用寄存器的读出 五、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让我清晰的了解了通用寄存器的构成以及通用寄存器是如何运用的,并且熟悉了通用寄存器的数据通路,而且还深刻的掌握了通用寄存器R3~R0的读写操作。

实验2 运算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八位运算器的数据传输格式,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及进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要求 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实验,熟悉ALU运算控制位的运用。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2-3-1所示。ALU运算器由CPLD描述。运算器的输出FUN经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源寄存器A和暂存器B的数据输入端分别由2个74LS574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端与数据总线相连,准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2-3-1 运算器数据通路 图中AWR、BWR在“搭接态”由实验连接对应的二进制开关控制,“0”有效,通过【单拍】按钮产生的脉冲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实现运算源寄存器A、暂存器B的写入操作。 四、实验容 1.运算器功能编码 表2.3.1 ALU运算器编码表 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K15 K13 K12 K11 功能K15 K13 K12 K11 功能 M S2 S1 S0 M S2 S1 S0 0 0 0 0 A+B+C 1 0 0 0 B 0 0 0 1 A—B— C 1 0 0 1 /A 0 0 1 0 RLC 1 0 1 0 A-1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 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模块及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如图1-1-1所示。 运算器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 和暂存器B ,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 A 和B 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

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CPLD 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1-1-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X4 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X8 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1) 对于逻辑左移或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别相连, 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 (2) 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例如,在4 位矩阵中使用‘右1 ’和‘左 3 ’对角线来实现右循环 1 位。 (3) 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是0 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行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运算器部件由一片CPLD 实现。ALU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 连到CPU 总线上,另外还有指示灯标明进位标志FC和零标志FZ。请注意:实验箱上凡丝印标注有马蹄形标记‘’,表示这两根排针之间是连通的。图中除T4和CLR ,其余信号均来自于ALU单元的排线座,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T1、T2、T3、T4都连接至控制总线单元的T1、T2、T3、T4,CLR 都连接至CON 单元的CLR 按钮。T4由时序单元的TS4 提供(时序单元的介绍见附录二),其余控制信号均由CON单元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模拟给出。控制信号中除T4为脉冲信号外,其余均为电平信号,其中ALU_B为低有效,其余为高有效。 暂存器A 和暂存器B 的数据能在LED 灯上实时显示,原理如图1-1-3所示(以A0为例,其它相同)。进位标志FC、零标志FZ和数据总线D7…D0的显示原理也是如此。 ALU和外围电路的连接如图1-1-4所示,图中的小方框代表排针座。 运算器的逻辑功能表如表1-1-1所示,其中S3 S2 S1 S0 CN 为控制信号,FC 为进位标志,FZ为运算器零标志,表中功能栏的FC、FZ表示当前运算会影响到该标志。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方差1031026.918399673.8384536136.444百分位数25304.25239.75596.25 50727.50530.501499.50 751893.501197.00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9.00 0 . 122223344 5.00 0 . 56788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 检验 身高N60正态参数a,,b均值139.00

标准差7.064 最极端差别绝对值.089 正.045 负-.089 Kolmogorov-Smirnov Z.686 渐近显着性(双侧).735 a. 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 b.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2)W检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瞧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 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与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与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与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 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 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与传送功能,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包括:4位的A、B口地址,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 I5-I3、I2-I6,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 3位SST,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 2位SCI,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 2位SSH,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最地位(与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 ②对内存储器I/O与接口部件,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共3位,即MRW

北京邮电大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件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机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序号:时间:2015-11-6——2015-11-29 实验二分支,循环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开始独立进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掌握基本分支,循环程序设计; 3.掌握最简单的 DOS 功能调用. 二、实验内容: 1.安排一个数据区(数据段),内存有若干个正数,负数和零.每类数的个数都不 超过 9。 2.编写一个程序统计数据区中正数,负数和零的个数。 3.将统计结果在屏幕上显示。 4.(选做)统计出正奇数,正偶数,负奇数,负偶数以及零的个数。 三、预习题: 1、十进制数 0 -- 9 所对应的 ASCII 码是什么? 如何将十进制数 0 -- 9 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答:十进制数0——9对应的二进制数为30H——39H。要屏显0-9的数码,只需将AH 置成02H(DOS功能调用),然后将要显示的数码的ASCII码存进DL里,然后执行INT 21H 就可以打印字符。或者,若这些数码是以字符串的格式存储,则可以将AH置成09H,(最后以’$’字符结束,)然后将串首地址传给DS,然后执行INT 21H就可以打印字符串。 2、如何检验一个数为正,为负或为零? 你能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答:可以将待检验数与0比较(使用CMP指令后用JZ指令判断ZF是否为零),也可以将待检验数与80H相与,判断ZF的值。二是和0相比是否相等,然后用该数(假设为8位)和10000000相与,取出符号位判断,可区分正负。本次试验中我使用的方法是与0比较,所有判决方法的核心思想要么是直接和0相比,要么使用逻辑或移位运算,取出符号进行判断。 四、实验过程: 流程图:

2015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专业班级: 学号:20120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闫宏印 2015年06月29日

实验一运算器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运算器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 2.验证由74LS181组成的16位ALU的功能,进一步验证带初始进位的ALU的功能; 3. 熟悉运算器执行算术运算操作和逻辑运算操作的具体实现过程。 【实验设备和环境】 本实验使用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挂箱一组连接线。 【实验内容】 一.实验原理 算术逻辑单元ALU是运算器的核心。集成电路74LS181是4位ALU,四片74LS181以串行方式构成16位运算器。它可以对两个16位二进制数进行多种算术或逻辑运算,74LS181 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工作方式,高电平方式采用原码输入输出,低电平方式采用反码输入输出,这里采用高电平方式。 三态门74LS244作为输出缓冲器由ALU-G信号控制,ALU-G 为“0”时,三态门开通,此时其输出等于其输入;ALU-G 为“1”时,三态门关闭,此时其输出呈高阻。 四片74LS273作为两个16数据暂存器,其控制信号分别为LDR1和LDR2,当LDR1和LDR2 为高电平有效时,在T4脉冲的前沿,总线上的数据被送入暂存器保存。 运算器的结构见图1-1:

图1-1 运算器实验原理 74LS181功能见表1-1,其中符号“+”表示逻辑“或”运算,符号“*”表示逻辑“与”运算,符号“/”表示逻辑“非”运算,汉字“加”表示算术加运算,汉字“减”表示算术减运算。 表1-1 74LS181功能表

74LS181的功能控制条件由S3、S2、S1、S0、M、Cn决定。高电平方式的74LS181的管脚分配和引出端功能符号见图1-2。 图1-2 74LS181的管脚分配和引出端功能 二.实验步骤 1. 实验连线 按图1-3接线图接线,连线时应注意:为了使连线统一,对于横排座,应使排线插头上的箭头面向自己插在横排座上;对于竖排座,应使排线插头上的箭头面向左边插在竖排座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运算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八位运算器的数据传输格式,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及进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要求 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实验,熟悉ALU运算控制位的运用。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2-3-1所示。ALU运算器由CPLD描述。运算器的输出FUN经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源寄存器A和暂存器B的数据输入端分别由2个74LS574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端与数据总线相连,准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2-3-1运算器数据通路 图中A WR、BWR在“搭接态”由实验连接对应的二进制开关控制,“0”有效,通过【单拍】按钮产生的脉冲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实现运算源寄存器A、暂存器B的写入操作。 四、运算器功能编码 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K23~K0置“1”,灭M23~M0控位显示灯。然后按下表要求“搭接”部件控制路。 表2.3.2 运算实验电路搭接表 算术运算 1.运算源寄存器写流程 通过I/O单元“S7~S0”开关向累加器A和暂存器B置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运算源寄存器读流程 关闭A、B写使能,令K18=K17=“1”,按下流程分别读A、B。 3.加法与减法运算 令M S2 S1 S0(K15 K13~K11=0100),为算术加,FUN及总线单元显示A+B的结果令M S2 S1 S0(K15 K13~K11=0101),为算术减,FUN及总线单元显示A-B的结果。 逻辑运算 1.运算源寄存器写流程 通过“I/O输入输出单元”开关向寄存器A和B置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运算源寄存器读流程 关闭A、B写使能,令K17= K18=1,按下流程分别读A、B。

数据分析与挖掘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与挖掘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 目录 1.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1.1数据挖掘 (1) 1.1.1数据挖掘的概念 (1) 1.1.2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技术 (2) 1.2关联规则 (5) 1.2.1关联规则的概念 (5) 1.2.2关联规则的实现——Apriori算法 (7) 2.用Matlab实现关联规则 (12) 2.1Matlab概述 (12) 2.2基于Matlab的Apriori算法 (13) 3.用java实现关联规则 (19) 3.1java界面描述 (19) 3.2java关键代码描述 (23) 4、实验总结 (29) 4.1实验的不足和改进 (29) 4.2实验心得 (30)

1.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1数据挖掘 1.1.1数据挖掘的概念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信息时代。在最近十几年里,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急剧增大。数据挖掘就是信息技术自然进化的结果。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许多人将数据挖掘视为另一个流行词汇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DD)的同义词,而另一些人只是把数据挖掘视为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个基本步骤。知识发现过程如下: ·数据清理(消除噪声和删除不一致的数据)·数据集成(多种数据源可以组合在一起)·数据转换(从数据库中提取和分析任务相关的数据) ·数据变换(从汇总或聚集操作,把数据变换和统一成适合挖掘的形式) ·数据挖掘(基本步骤,使用智能方法提取数

据模式) ·模式评估(根据某种兴趣度度量,识别代表知识的真正有趣的模式) ·知识表示(使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知识)。 1.1.2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技术 数据挖掘吸纳了诸如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图像和信号处理以及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集成等许多应用领域的大量技术。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由于本身良好的鲁棒性、自组织自适应性、并行处理、分布存储和高度容错等特性非常适合解决数据挖掘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典型的神经网络模型主要分3大类:以感知机、bp反向传播模型、函数型网络为代表的,用于分类、预测和模式识别的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以hopfield 的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为代表的,分别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以art 模型、koholon模型为代表的,用于聚类的自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