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更深刻,

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

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反馈练习]

1.填空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

_____________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减少;还向

__________________输送大量泥沙,给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 ______;降水集中在_______________季节。

2.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沟谷耕地面积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防洪(2)温带大陆性季风高温多雨寒冷干燥夏秋

2.略

●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备课资料

一、“以林为主”还是“草灌乔结合”

本文提要:本文认为治理大西北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具体分析和比较西北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治理与整治贫困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与封山相结合”的治理对策;认为单纯的“以林(乔)为主”的方针是值得商榷的。此外还建议将治理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有人提出,大西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推行“以林为主”的战略方针。

我国西北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气候和草原气候,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曾多次作出努力,但均收效甚微。50年代苏联专家提出通过造林抑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最终三门峡水库还是大规模淤塞。80年代初发起了大规模的“种树种草”运动,又未获成功。最近即将掀起的造林高潮,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按科学规律运作的问题仍是众多人关心的焦点。我在近30年内曾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多次学习与考察,既看到西北农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的确见到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现提出来供讨论。

要遵循两个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告诉我们,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有特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而各种生物都需要其一定的适宜的特定环境,当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最好的时候,也就体现了这个生物群落的最高生产力。人类的任务就是促使生物与环境的最佳吻合,也即人工栽培植物或动物部署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尽量通过人为的努力为生物创造最适宜的生态生产环境条件。80年代初,一张大报曾刊载十多位生态学家的建议,将以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气候为主的××省建设成为“林木繁茂的生态省”。愿望是好的,但规律是不能违反的。

地域分异规律告诉我们,地球不同空间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是有差别的,因而生物的适应性与分布也是不同的。大西北地域广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差极大,特别是在年降水分布上,可从600毫米到几十毫米。因而无论是农业还是种树种草都要强调因地制宜,要区别是森林气候还是草原气候。

80年代初的种树种草运动之所以事与愿违,种树是由于违背了生态适应性规律与地域分异规律,而当时的种草未与发展畜牧业密切配合,不是出于农民自愿,违反了经济规律。因此,一轰而上,随之又一轰而下。这个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很好吸取。

水分与草灌乔:在年降水量<300 mm~350 mm的地区,是干旱的荒漠气候,自然植被为荒漠与荒漠草原,仅有稀疏的草被与灌木,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也没有森林。新疆大部、甘肃的河西走廊、内蒙古的西部就属这种类型。

在年降水量350 mm~500 mm的半干旱地区属草原气候,自然植被是以干草原为主,灌木可良好生长,但不是森林,农业可种植耐旱作物,生产力较低。当飞机在兰州降落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光山秃岭,除了庙宇周围外不见乔木。有人认为这是人类活动破坏的结果,其实在这里降水量只有358 mm,连草被都很稀疏,何况喜水的乔木更难成活成长。但是,在兰州东有一座兴隆山,这里的云杉等林木茂盛,游人如鲫,原因是这里海拔2400 m,年降水量达500 mm~600 mm,已在树线以上。可见,水分与植被的分布是有严格的规律的。在这类半干旱地区,乔木在局部地形或道路两旁集水圈内,也是可以生长的。但成林难,成材更难。内蒙古农区大部年降水量在350 mm~450 mm之间,属典型的半干旱草原地区。据1980年森林资源调查,当时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2205万亩(包括灌区造林),保存率为30%,而保存下来的人工林中,只有40%可望成材,其余60%是早期生长衰退的小老树(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区划,1982)。

在年降水量500 mm~600 mm的黄土高原东部,已属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区,情况已经不同。延安(年降水量是550 mm)、南泥湾、清泉沟、黄龙山、子午岭已有成片的矮生乔木生长,当地群众称之为“稍林”,尽管成材率低,但对保持水土已有重要的作用。到了渭北高原,降水量接近600 mm,已是森林气候,乔木生长已高入云霄了,当然,这里已进入主要农区。

林随水走:地球上的森林大都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一般认为500 mm降水是“林线”,400 mm~500 mm之间在温度较低的冷凉地方(如西伯利亚)也可以生长耐旱的矮林,但已逐渐为草原所代替。多数树木的蒸腾系数一般比一年生大田作物要大得多,原因是一年生作物或多年生牧草的表面几乎95%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多年生的树木比表面积大,约占一半面积的树干树枝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水分蒸腾照常,因而,树木的水分消耗就要比一年生作物或多年生草类消耗水分多。所以,甘肃定西地区林业局通俗地归纳为“林随水走”的说法,这是合乎规律的。

西北地区多年来在“林随水走”规律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多数意见认为,在450 mm降水量(25坡度下水渗入量约为360 mm)的阳坡地上不适于种植乔木,但在村庄周围路边水沟旁的集水地方则适合乔木生长;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所认为降水量450 mm的坡地上乔木“成活不成林”,在550 mm处则“成林不成材”;宁夏固原林业局得出,在固原黄土丘陵区(年降水量450 mm左右)适宜于柠条沙棘等灌木放牧区,不适于乔木,因该地林木生长量极低,10 cm直径的杨树在关中只需3~4年,在这里川道上需6年,而在丘陵区则需20年;宁夏西吉(年降水量428 mm)的经验是,乔木在阳坡不行,FAO在西吉阳坡造林,许多归之于失败,但在阴坡可以种落叶松、油松等耐阴树种。他们得出,杨树树高年生长量在阳坡为2 cm,阴坡达30~50 cm,而在沟壑中集水处则可达100 mm~150 cm;定西(年降水量470 mm)的经验是,坡地上乔木难成林,车道岭30年的林木,其覆盖率只达30%,而灌木(柠条)3~5年即可成林。所以他们的布局是,南部降水量450 mm以上,可以造乔木林,中部河谷川道(450 mm~350 mm),乔木只在四旁种植,坡地不适,而北部(年降水量<350 mm)为干草原区,可先草后灌木,发展天然草场。

草、灌木耐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的自然植被就是干草原,说明多年生草与灌木在这里有很强的适应性。据高旺盛等对旱地农业系统生产力的研究得出,在定西试验区每公顷作物的等价产量(即以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换算的量)为4~6吨左右,而人工种植的苜蓿红豆草则达9~12吨,而且后者的产量变异系数低,稳定性高,一般每公顷旱坡地年产鲜草7500 kg~22500 kg(荒山草场只产青草600 kg),牧草的归还率高,有利于养地,同样可大大减轻水土流失。柠条、沙棘等灌木在这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旱、耐寒、耐牧,3~5年即可成林,对水土保持效果快而好。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要减轻西北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治理,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首先是农田基本建设,修筑梯田、坝地。在缓坡地上修梯田是今后的方向。延安宝塔区,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机修水平梯田,宽10 m~15 m,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产量与收入。除水平梯田外,隔坡梯田、水平沟种植也是辅助办法。

其次,要草灌乔与封山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度。在丘陵沟壑地区或塬边要以增加绿色覆盖度为目的,因地制宜发展草、灌、乔或封山育草或灌木。草主要是苜蓿,与养畜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比较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尤其在人均耕地5~6亩以上的地区可逐步推广,今后还可与加工业草业相结合,发展苜蓿粉、苜蓿干草捆以及苜蓿配合饲料工业。灌木如柠

条、沙棘等对水土保持效果快而好,应予重视。乔木对防风固沙、减轻风蚀与水蚀有积极的作用,但要选择降水量、集水量或渗入水量较多的地方种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与经济林木相结合,以吸收农民的积极参与。在部分坡度大、离村远的丘陵山区,如果一时顾不上治理,可以实行封山育草、灌,减轻水土流失。

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问题是世界级的难题,治理后不仅当地农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重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而当前以当地地方政府与农民为主力的治理速度甚慢(需100~200年),不能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建议国家是否像治理黄淮海那样,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力求在20~30年内使西北水土流失面貌有较大改变。

总之,大西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有规划,分区、分步骤进行。在治理对策上要强调综合治理,生态治理要与整治贫困相结合,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与封山结合。我赞成在云南降水量1000 mm上下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林为主”,但在大西北单纯地“以林为主”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中国“西部开发”中的思考

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背景及“西部开发”中的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大体可划分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南山地丘陵区。西北地区东部为东亚季风控制,西南五省则多受西南季风影响。荒漠和无植被地区约占整个西部面积的35%,加之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所占面积,草原荒漠和无植被地区约占西部面积的1/2,可利用水资源明显不足。地质、生物和历史文献记录研究表明,约距今8百万~9百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西北干旱化和东部季风气候开始出现,约距今3.6百万~2.6百万年青藏高原加速隆升,奠定了我国西部干旱区和东部现代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西北干旱气候虽有加剧的趋势,但在千年、百年乃至十年尺度上,仍存在着频繁的有意义的干湿气候波动。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和其他稀有气体浓度的增加所引发的全球变暖趋势,加剧了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干旱化的强度,加之近几十年人类的强烈活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因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这种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但在近代却在相当程度上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在社会经济方面,西部的水能、石油、天然气和一系列金属矿产及农牧业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石油、水电、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及国防军工制造有较强基础,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也有良好前景。但大多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一些资源缺乏比较优势,近几年农牧业的发展多是依靠量的扩张甚至损害生态效益来实现的,随着WTO的加入,某些资源型产业优势将部分丧失,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因此,我们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状况出发,分析西部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西部开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始终坚持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在确定开发目标、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进度时,科学规划,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近期与长远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坚持“富民为本、科技先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科学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正确理解“山川秀美”的含义,即恢复由于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是“山川秀美”的基本目标,也即按照自然分带的

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建设中,要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依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差异的特点,因地制宜分区分片治理,强调江河源头和重点中心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加强生态和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充分认识保证生态用水的重要性,对水资源采取“全面规划,区域平衡,加强调配,大力节流”的方针,推广雨水集流工程和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建立有权威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加强水资源包括国际河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快西线南水北调方案的论证和实施过程。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高起点地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重点地跨越式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建立区域性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高效特色农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西部地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合理建设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可适度高起点进行信息化建设;要特别重视广大农区和牧区基层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要严格论证,有必要对机场的规模和数量加以控制;继续强调发展各类教育;开发的模式应转向开发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将社会发展放在西部开发的首位;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增加对人民健康的投资,鼓励少数民族人口计划生育。

三、西部生态经济建设

本世纪初,美国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指出经济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全面调整经济,使之与生态系统密切匹配。黄土高原地区通过淤地坝建设实现的经济发展,无疑正是这样的发展之路。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深处,汽车绕了无数个弯终于驶进了碾庄小流域,眼前豁然绿了起来,空气似乎也湿润了,在沟壑底部的大片水洼里,有顶着遮阳帽垂钓的闲人;在一排排日光大棚间,农民拉着新鲜的蔬菜正要进城;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悠闲地蹲在地头抽着旱烟……这里是陕北吗?层层坝地之上是成片的树木,牲畜在农家小院里闭目养神,沟道内清水潺潺,好一幅农家美景!如今,这里的人们已不再为温饱发愁。据介绍,从淤地坝系建成到现在,流域内淤成坝地2400多亩,实现了“泥不出沟,清水长流”,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大爷说,他儿子9分地的大棚一年能收入“1万多块”。

像碾庄这样的小流域,在黄土高原毕竟是少数,记者在陕甘宁采访时发现,目前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面临着两个比较紧迫的课题: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延安市计委的一位同志说,陕北土地面积本来就少,农民的口粮田都难以保证,8年时间一晃而过,不解决农民的稳定致富问题,谁能保证农民不再去山上毁林种地?但是,在资源相对贫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黄土高原地区,通过何种途径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是个难题。

其实,两个课题的核心都是土地问题。但黄土高原地区不能再靠大量垦荒,一味地追求扩大种植面积解决贫困。人们认识到,再造秀美山川,保护生态环境,是解放和发展黄土高原生产力的基础,必须寻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有机结合点。这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的经济,一种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

分析碾庄小流域的发展,以淤地坝系建设带动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动经济的发展,走的正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道路。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马卫东向记者谈起了淤地坝建设对构造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的作用。

首先,淤地坝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淤地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是坝地的质量远优于坡耕地和梯田,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非常肥沃,具有较高的自然生产能力,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碾庄小流域人均坝地达到半亩,每年可增产粮食93万公斤。据典型调查资料,坝地平均亩产量一般稳定在250公斤以上,有的高达700公斤,是坡地的4~6倍,是梯田的2~3倍。群众称赞说: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天旱也不怕。

其次,淤地坝建设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据测算,通过淤地坝建设增加了坝地,1亩坝地可促进6亩~10亩的坡地退耕,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解决了林牧用地矛盾,变农林牧相互争地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以碾庄小流域为例,如今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2.2%、1.1%,因为坝系建设促进退耕还林7000余亩,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0多平方公里,碾庄小流域已经看不到裸露的黄土地了。

第三,淤地坝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农村经济。碾庄流域王家砭村87岁的陈虎彪老人,种了一辈子玉米、土豆,几年前,他儿子承包了坝地开始种起了大棚蔬菜,老汉种的玉米、土豆很少拿去卖,都用来养牲畜了。像陈老汉家一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陕北各县的种植业已由单一粮食生产变为粮食、经济作物并重,向日葵、蓖麻等大面积种植,玉米等传统的粮食作物一部分作为牧畜的精饲料,另一部分进入市场,商品率大大提高。在有长流水的沟道或已初步形成坝系的流域,农民还利用建坝初期的坝内蓄水发展水面养鱼。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由单一小农经济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这其中,淤地坝建设功不可没。”马卫东副厅长说。此外,淤地坝建设还以坝代路,实现了黄土高原沟沟壑壑间的便利交通,并在促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解放劳动生产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黄土高原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与淤地坝建设密不可分。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黄土高原地区来说,自然生态的恶化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人们在建设淤地坝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的途径,像碾庄小流域一样,黄土高原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山庄。因此,解决好黄土高原的发展问题,把淤地坝工程建设好无疑是水利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

四、亮点工程纪行淤地坝建设篇:全新理念再造秀美山川

全新理念再造秀美山川——三大亮点工程纪行·淤地坝建设篇(一)

“当年,为了不让土流出去,俺才修了这个坝。”甘肃定西花岔流域大坪村老支书冉志功老人,今年68岁了。他回忆起当年水土流失的状况还感到痛心,方圆几十里“都是沟沟子”,大水一来“田被冲得精光光”。

经历过前几年的大旱,冉老汉和乡亲们觉得修坝真是件好事,浇过坝子里的水,玉米亩产1200斤,洋芋结得“疙疙瘩瘩的”,乡亲们在坝子地里建起了日光大棚,谁也不愿意爬到山上种玉米了。

被冉老汉赞不绝口的“淤地坝”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它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关注,它的大规模建设将不仅着眼于拦沙造地形成稳产高产田,而且要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密切结合,促进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改善生态,再造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一条理性的发展之路

驻足宁夏西吉县葫芦河上游高坡,茄子湾坝系就在脚下,层层淤地坝蓄着清亮的水,排成一串环绕在山间,四周良田碧绿,芦苇丛中野鸭嬉戏,山上树木葱茏,好一片黄土地上的世外桃源。

改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怎样建设秀美山川,特别是在最干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还要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该地区来说确是极大的挑战。

回顾往昔,人们为了生存也曾大量开垦坡地,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广种薄收没能消除贫困,却加剧了生态恶化,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们也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沟道筑起坝,淤漫成地收获高田,利农兼以利水,被群众称为“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淤地坝建设的试验、示范和总结、推广,并科学地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控制,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联合运用”的沟道坝系建设技术路线,建成了一批防洪标准高、综合效益好的典型坝系。当地干部群众把淤地坝誉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的“奠基石”。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途径,那就是一条理性的、兼顾改善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时期治水新理念的直接体现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核心。近年来,按照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水土保持工作形成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减少江河泥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对于淤地坝建设来说,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规划阶段,更体现在工程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等多个环节中。

从淤地坝建设规划看,贯穿了实现重塑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的理念。正像记者在茄子湾坝系看到的那样,通过淤地坝建设拦沙蓄水淤地,群众在坝地里种植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在山上植树种草,实现了“林草上山,米粮下川”。利用坝里的长年蓄水,茄子湾人还在水面养鸭、水中养鱼、坝库周围种植芦苇,仅养鱼一年就实现产值38万元。植树种草也能带来效益,西吉的环境好了,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钓鱼游玩。人们都说,西吉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人富了。

对于具体设计、施工以及运行阶段,水保工作者在总结几十年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并实施各类安全、合理、可靠的措施,确保规划阶段目标的实现。一位长期工作在水保一线的老水保人告诉记者,他们进行示范坝系建设不是建完就了,还要开展以科研、科技推广、培训、监测等为重点的淤地坝技术支撑项目建设等。而且在工程开始建设时就

要考虑运行与管理问题。例如延安市宝塔区的九沟淤地坝,在开工初期就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从280元起价拍卖,最后由一村民以6000元购得该坝20年的使用权。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建立“以坝养坝,以坝护坝”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是淤地坝建设已经统筹考虑的问题。

水保专家介绍说,淤地坝建设与自然和谐的最直接体现在于它实施后的效果。首先,通过淤地坝的有效滞洪,将高含沙洪水一部分转化为清水,增加了沟道长流水,不仅将时空分布不均的降雨变害为利,而且能够形成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其次,局部水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植被恢复的速度明显加快。第三,建设淤地坝能够形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广种薄收变为高效农业,减少了人对自然的干扰,保证了局部的生态安全。

可以说,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力量和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双重作用,解决了人们生产生活用地、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地、用水的矛盾,合理配置了水土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机结合点。

实施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土高原在未来的20年内将建设16万余座淤地坝,这是一项伟大的壮举。

这项浩大工程如何建好、管好使其安全运行,长期发挥效益?采访中,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说,淤地坝建设点多、面广、群众性强,水利部必须实施有效的政府管理,实现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为此需要建立一整套涉及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办法。

首先,必须明确黄土高原将建设什么样的淤地坝。为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做了详细规划,用规划来约束建设,既要大规模、快速推进,又要稳扎稳打,科学推进,不能盲目,也不能一哄而上。在整体规划之下,黄土高原7省区,有关地、市、县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明确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任务等,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监测,开展信息发布,积极做好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和技术服务,并结合退耕还林等其他综合治理措施全面考虑,进行项目储备和单坝设计。

其次,必须出台一整套指导性意见,规范立项审批程序,推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落实运行管理、维修管护责任。为此,水利部已派出政策研究小组,专门就各项问题进行调研。为避免和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坝系工程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建设质量、进度和效益,水利部组织科研院所进行了高新技术应用等理论研究,对大型骨干坝工程技术标准进行修订,并运用“3S”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淤地坝进行监测,还加强了对技术人员等的培训。

第三,各级水利业务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淤地坝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黄土高原 【课题】第六单元第3 节黄土高原(第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 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说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了解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其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协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教 学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从而使学生分析出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教学模式】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1)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点是什么?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土高原? 【设置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黄土高原的人们怎样看待水土流失的视频。出示问题:怎样治理黄土高原? [学生归纳回答]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修堤坝和小型水库。 【能力提升】出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图片。出示问题: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

遇到的问题?在坡脚,陡坡,缓坡分别怎样治理?黄土高原是不是应该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学生探究后回答] 坡脚修挡土坝,陡坡植树种草,缓坡修梯田。 黄土高原是不是应该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不是,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缓坡地可以修建梯田。 师小结:所以在治理黄土高原时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承转】:现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是南小河沟。大家默读24 页阅读材料。 出示南小河沟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黄土高原成功治理的案例。 出示黄土高原今夕对比视频。然学生更直观,深刻体会治理后的黄土高原所发生的巨大 变化。 【承转】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古老的黄土高原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大家是 否知道,在这古老的地层下还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合作探究】出示黄土高原矿产资源分布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四个问题:据图说出: 1、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此矿种有哪些特点? 2、找出主要的矿产地并说出他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3、本区发展煤炭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4、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有哪些?并说一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 有何作用? [学生分析地图,归纳回答] 1、据图回答:主要矿产为煤炭,特点: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浅,多为露天煤矿, 被称为乌金高原。 2、据图说出,山西:大同,阳泉,平朔。陕西:神府。内蒙古:东胜。 3、有利条件: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4、主要的铁路线:陇海线,包西线,同蒲线,太焦线。作用:促进当地能源的开发和经 济的发展。 【承转】这些丰富而优质的煤炭是怎样被输送出去的? 【生总结回答】 煤炭资源的输送方式:铁路、公路运输,传统。火 力发电,煤液化气,新方式 展示煤炭输出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B.衡山C.华山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油菜C.甘蔗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B.暖温带C.中温带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D.黄山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B.安徽 C.河南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B.京包线 C.陇海线D.哈大线 16.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B.青海C.山西D.陕西 17.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B.银川C.石家庄D.合肥 1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D.黄土本身疏松、干燥的特性 19.下列省份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有:() A.陕西B.山西C.黑龙江D.西藏自治区 20.被誉为“塞上江南”的两大平原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宁夏平原D.河套平原 21.下列事物与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相关的有:() A.赛龙舟B.秧歌舞 C.面食为主D.青稞酒 22.黄土高原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初中地理七下《第五节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安排 二 六、教学过程 第一 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讲解学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 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黄土高原)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初中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 原》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导入新课】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河流?(黄河)那么黄河含沙量如此之大是受谁的影响呢?(黄土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阅读:在黄土高原上奔腾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土质疏松便于耕种,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 页内容。 1.、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 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 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我们通过26 页阅读材料了解一下风成说的内容。 请大家合作完成P27 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黄土高原因此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面我们看看它的样子。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第2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课堂开放、面向全体、多媒体手段、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课标要求】 ●运用读图与气候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并总结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 成功经验。 ●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2.运用图文资料,知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德育目标) 3.了解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德育目标) 4.记住大同、阳泉、神府等煤矿的分布,理解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 【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地理助学》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预习展示导入图中景观体现黄土高原地形特点是什么? 思考1.黄河的含沙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2.形成黄土高原的风力、流水属内力还 是外力?(出示目标) 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 进入“问题——思考——探究——发 现——解决问题”的探讨情景 (读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 成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考: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是怎样 治理的? 激发学生 浓厚的学 习兴趣, 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 极性。 培养学生 热爱学 习、探究 知识的情 感和态 度。 合作 学习 (板书)探究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读图)1.读水土流失示意图,完成问题。 A坡虽然土质疏松,夏季也多暴雨,但地面有植 被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并不严重,B坡土质坚硬, 雨量也小,还有植被,水土流失将会很小。D坡 虽没有植被保护,但土质坚硬,雨量小,流失 也不严重。C坡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地面缺(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 及创设问题情境下,自主学习探究黄 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完成问题。 (思考分析) (1)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地 区,水土流失导致_____下降、河流 _____剧增、_____频繁等问题,制约 利用教师 提供的信 息及问 题,学生 完成问 题,培养 综合能力 注重前后 知识的连 接和过 渡。训练 学生对比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doc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学流 程个案补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学流 程个案补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测试题 最新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习题一、单项选择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 B.秦岭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 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 D.生态建设已步人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 B.衡山

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 B.安徽 C.河南 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 B.京包线 C.陇海线 D.哈大线 二、双项选择 1.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 B.青海 C.山西 D.陕西 2.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 B.银川 C.石家庄 D.合肥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 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由来。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印象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的范围 3、华夏文明的摇篮

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 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2、黄土“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来的,日积月累沉积成深厚的黄土层。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3、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经验 (1)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种树种草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三、课堂小结

初中地理八下《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 课型新授课 课标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小组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陕北风俗图片导入课件展示 图片 要求:边 欣赏边思 考图中是 那个地区 的 欣赏图片,感受传统文化 得出是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 通过欣赏 图片,让 学生感受 陕北的民 风民俗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 趣。 引入:以上图片都是陕北的民风民俗,尤其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建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黄土高原 展示目标用展示本 课学习目 标 找学生读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 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 征,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 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明确学习 目标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说明学习 任务,学 生根据任 务进行自 主学习。 互动1 描一描 学生独立 完成教师 巡视借助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图文资料师生互动: 任务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描一描:把7.1图上的红色小圆点用线连起来,了 解黄土高原的轮廓及所在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山脉以西,以东, 以北,以南,是世界 上的黄土堆积区,位于阶梯。 通过动手 描一描让 学生动手 课堂气氛 活跃,增 强知识记 忆。

黄土高原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③、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地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三种地貌景观:塬、墚、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唱歌曲《黄土高坡》,师你知道歌曲中唱的黄土高坡指的是我国的那 一个高原吗?对这个高原你知道多少?(学生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黄土高原。 二、合作学习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概况。同学们请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学生回答 1、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偏北) 师:同学们继续看图,由图例可知红色的虚线表示的是黄土高原的范围,请沿这虚线指出高原边缘的主要地物。找出本区主要跨越了那些省份,并在图上标出。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找到的请举手。 学生在书上找出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主要省份有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等) 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P91风吹来的黄土。黄土来源于中亚和蒙古的沙漠和戈壁。考考你:你知道在黄土高原形成中什么风向起主要作用吗?学生回答请看视频:“榆林地区的沙化现象”它是“风成说”的有力证明。 风吹来的高原地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图请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学生看图回答) 师:3、黄土高原地表特征是: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的最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注意字的书写)学生看图片和文字介绍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 习 知识点 考点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课后习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完成第4~5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 B.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A.制止滥垦滥伐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