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年级一班综合实践案例

三年级一班综合实践案例

三年级一班综合实践案例
三年级一班综合实践案例

浪费现象的研究——三年级综合实践案例

一、活动背景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家长、老师都可能造成浪费,或在学校,或在家里,或在公园……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我们居然将有的浪费归为了自然,我们的学生也“自然”地接受了大人们或众人的“浪费习惯”。浪费的习惯一旦在孩子们中间养成,将来必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活动安排

活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1、具体目标:

分班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活中浪费现象的认识,归纳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各班级的活动方案总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统计学生活动方案情况,初步设计活动实施方案。

2、学生主要活动及教师指导重点:

①活动主题的提出:

在一次秋游活动中,严重的浪费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吃了一口就丢掉的面包、没有剥壳的鸡蛋、还剩下一大瓶的烧烤酱……学生对此议论纷纷。从学生的谈论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浪费的了解很粗浅,只是懂得要节约,不能浪费。至于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现象,浪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解决这些浪费现象?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分组交流,分析。

②请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并简述理由。

③在学生的发言中进行统计: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有哪些?

④学生发现,将自己的发言进行分类得出,如:用过一面的纸随手扔掉了;看过的报纸扔进垃圾筒,都属于纸的浪费。

⑤依据学生的兴趣分组,选出组长,拟定活动方案。

⑥学生课上、课外实践活动:寻找浪费现象。

我们发现的浪费现象

⑦建立“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第二阶段如何解决浪费现象

1、具体目标:

指导老师和学生积极探索,形成基本的目标和思路,搜寻“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的相关资料,学会解决浪费现象。

2、学生主要活动及教师指导重点:

①课内交流:自己进行“发现浪费现象”的调查有什么感受?出示收集的各种浪费物品,指名简要介绍价格、使用时间、耗废程度。

②小组分类进行研究。允许小组按自己的侧重点选择研究的内容。

③收集、整理各种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的资料,了解浪费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性。

学生结合调查的体验,交流自己的看法。采用问卷、采访、参观等实地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采访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上的人,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对我们的危害,设计各种调查量表,并且填写调查表,统计分析研究主题的情况。

④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是怎样产生的?(A.不爱惜物品B.过高的需求C.互相攀比)

⑤我们了解了浪费的原因以及形式,在生活中应如何减少或避免浪费,做到节约呢?

⑥指名说出如何减少或避免浪费,做到节约。并说明理由。

第三阶段享受节约的乐趣

1、具体目标:

在初步掌握节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了解浪费的危害,节约的好处。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形成自觉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2、学生主要活动及教师指导重点:

①学生实践活动:针对活动研究主题的浪费情况,设计各种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实验研究的成果。写一篇实践活动报告(日记、活动记录、心得体会等)。

②交流实践体验:结合活动报告,谈谈体验(收获、问题、发现)

③现在的生活虽然好了,可浪费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的烦恼。在生活中,你或身边的人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指名学生谈一谈。

④制作研究主题的活动成长记录袋,制作研究主题的学生网页。

⑤注重活动的生成性,设计各种环保产品,制定环保计划,实施行动,以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周围的人。学生把研究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观察到的现象,设计出可以解决的方案,还可以画出自己设计想象的节约的产品,如果有条件可以制作出来。这样设计的方案用来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学生的态度

学生对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热情很高,在课堂上得知自己要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都很兴奋,对老师的引导更是洗耳恭听。但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上明显不成熟。学生在分小组研究时,对“知识产权”特别敏感,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各小组基本上处于全封闭状态。对其他研究小组采取排除的态度,原因是其它组会“盗取”自己的研究成果。显然没有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发现好不容易得来的问题无从下手或有障碍时,会轻易跳过或放弃,从而“投奔”其它小组。缺乏科学研究中的持之以恒精神。这些方面需要老师花时间、下大力气来纠正、培养。

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学生方面

学期末,学生已收集了有关生活中比较突出的浪费现象的资料,整理了小组活动方案,对家庭做进一步的研究后完成了调查小报。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

能力,资料的收集多以小组为单位,以小报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反馈。要注意的是,虽然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及成人,但他们对新的事物、方法都抱有很浓厚的兴趣。

2、教师方面

教师在开题课前,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熟知的浪费现象。在此基础上再查阅几类浪费现象的资料,尤其是真实的数据和后果。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更能让学生领悟“浪费的可怕”。

教师的资料整理主要是对学生的调查资料和阶段成果的收集和整理,而且要做到收集一次向学生反馈一次。随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向他们提供建议。在一类资料整理好后,可以向学生进行展示,让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引发新的兴趣和更高的热情。

五、活动反思

1、以环境育人

好的环境似一间无形的大课堂,无所不在;如一位无声的好老师,无所不知;它所给予学生的,比知识更重要,比课本更广阔。通过老师在校园内的了解,师生中都存在浪费现象,这一环境还能成为孩子们的“好老师”吗?显然是不能的。它需要立即“动手术”。

要想让三年级学生自发对浪费现象产生关注,不借助人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在开题课上,将生活中纸的浪费行为夸张地进行表演,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第二张、第三张纸被我毫不留情地撕去扔在一边,孩子们提出了抗议。“朱老师,你这样太浪费了!”由此引起学生对浪费更广泛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人们常常无意识的就造成了浪费,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了。“浪费”,一个普通的词语,从孩子们的嘴里发出却显得那么的有分量,那么重要。因为,孩子们的认识是最直接,是发自内心的。利用他们这一认知特点,让他们自己为“浪费”痛心。只要方法恰当,一定水到渠成。

2、重视小组引路,增强教学实效

在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在同一个主题下会产生不同的兴趣、问题,这是教学上的喜,也是忧。学生的兴趣高当然好,可如此多的“头绪”,让老师如何在一堂课上同时完成指导?这时教师应牵着一组学生的手,“走”给其他学生看,并让他们边看边说怎么“走”好。这样既给了学生指导,又激发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欲望。这样的方法不仅适合于共性问题,对待个别现象,老师也可调动学生们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为其它组当一次军师。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学生群体的智慧可远远超过了老师和一个实践小组,怕是赛诸葛了。另外,由学生群体中衍生而来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易于学生通过实践来逐步完善。这样,能在操作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失败、重复、进步、成功有所领悟。

3、培养学生的“自产”“自消”能力

自从综合实践课在一个班扎根以后,学生的研究、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科学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让老师从繁琐的问题

中解放出来,专心关注学生的研究,构建合理的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如:成立第一个研究小组后,需要选出一位组长。相对整个实践活动,这是非常小的一环,很不起眼。对待这一问题,一方面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感到处理起来力不从心。这时,教师巧妙地引导他们想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会用自己日常最简单的方法,“抢头”“举手表决”等来解决,大部分的孩子也会服从得出的结果。今后,小组再遇到诸如此类问题时可进行模仿,同时也提示孩子们遇到问题要学会自己想方法解决,并且应该是最简单的方法。

4、小组研究问题要“小”“具体”具有“拓展性”

老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得到“飞跃”,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发展经过了由愚昧到科学的漫长过程,人的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在小组拟订活动方案时,老师以成人的认识引导学生设置问题导致小组问题设置的过大,如:“怎样减少避免电的浪费现象?”“为什么浪费电?”“人们如何浪费电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去想解决方法,实践的步骤非常吃力,甚至是百思不得其解。造成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假想学生问题时,远离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水平。应该让学生提出小问题,如“人们为什么离开房间后不关灯?”这样学生就能针对这一个问题设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而不是犹如“白条”一般既大又空的设想与计划。

老师千万不可小瞧这些看似浅显的“小”问题。若学生能将一个小问题剖析透彻,与此同类的诸多问题便轻车熟路,迎刃而解了。可见,这个“小”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在研究时“窥一斑以见全豹”,还可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发现与之相联系的事物,将它们整体剖析,便做到了科学具体、拓展延伸。

5、在学生自由组合时,有一个小组只有两个学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组。教师这时是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继续,还是应该引导他们其它的兴趣,发展到其它的小组去呢?

6、学生在学校的研究效果较好,但回家后明显差一些。综合实践课上也有部分的作业,与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不交或不认真的情况。老师不可能象语文、数学一样去补困,但若任这种现象继续发展必然影响这类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的老师应如何处理?如何利用家庭这一资源,使学生的实践得以全面的完成?

于是我在学生确定了小组课题,对学校的浪费现象进行了调查后,安排他们到社区、家庭中去发现浪费现象,并试着发动家庭成员想办法,再选出一个最好的,看看效果如何。在这一组活动的最后,我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回到学校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互相学习评价,最后老师根据众多的评价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估,并由此衍生出下一步研究的创想。这一做法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学生的校外调查有较好的效果。

最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pdf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开展“探寻动画片的奥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因为儿童非常喜欢 看动画片。从选题“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起点,以学生的经验和生 活为核心,选题以可行性,可操作性为关键”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很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反思这节“探寻动画片的奥秘”主题生成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活动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始 终是兴致勃勃,他们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当活动总结谈收获体会时,学生一个个喜笑颜开,他们得意地说着自己所得所感, 学生主动、合作、自主,从生成主题——分解主题——选择主题(分组)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成功 的喜悦。所以整节主题生成课中,学生积极、气氛热烈。 2、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变 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探寻动画片的奥秘”的课题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的,学生对这主题充满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是主动的。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 是学会了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强调学 生主动、合作、探究,在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 3、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一直 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在主题生成课上,所有老师一系列活动的功能指向是为学生活动

提供支架,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帮助。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兴趣,以老师为导,学生为主,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 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小组合作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 能力。在生成主题、提出问题、分类问题、归纳小主题、选主题分小组、选组长定组名编口号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都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让学生喜欢说、喜欢问、喜欢想、喜欢选、喜 欢编,这让学生深深地感到他们是综合实践的小主人,参与实践,他 们作主,老师只作指导。 4、教师得到锻炼。作为教师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综合实践课程的选题很重要,教师要有 敏锐的捕捉能力,抓住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选择探究课题。活动时, 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实际情况适当分组,引导他们在学会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这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但是,在 课程执行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和难度。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计划,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 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提供意见指导。要把握研究进度,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该课程的实施促 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课后思考: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提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动画片 的综合实践主题都很感兴趣,但是话题一出,个别学生就在旁边说他自己的动画片,没有注意参与到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对于如何提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汇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走进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喜爱、向往、崇拜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言情武打剧等。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必须采用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上网、竞赛、表演等。为此,我们搞了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宗旨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3、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习鉴赏戏文。 4、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为振兴、光大戏曲事业而努力。 三、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 3、能理解戏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6、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四、准备活动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5-8人为宜。 2、查阅资料。可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还可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调查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家乡地方戏曲(锡剧)的现状,思考发展良策。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 五、集体活动步骤 1、交流材料。把各人收集的资料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互通有无,使每个人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介绍。重点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中脸谱、行当的含义,京剧旦角流派等。 3、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的现状,并讨论发展地方戏曲的良方,写出方案。 4、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播放碟片),有京剧《苏三起解》,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花鼓戏《刘海砍樵》等。 5、优秀戏文鉴赏。印发《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中的精彩唱词选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6、戏曲知识竞赛。可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也可整个年级一起进行。我们采取的是后者。各班派三名选手参赛,其余300多个学生既是自己班级的拉拉队,又是观众,气氛相当热烈。(附) 7、粉墨登场,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各小组(或班级)都上台表演。演唱内容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孟姜女》选段“十二月调”,锡剧《双推磨》选段“推呀拉呀转又转”,黄梅戏《女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目标和特征而编制的一本学习材料,或者说是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在内容编排体例上,以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为线索,在以国家与安全、人口与民族、法制与社会、信息与资讯、经济与生活、环保与资源、学校与家庭、健康与安全、创新与发展、社会参与、劳动技术等为主题系列的课题的带领下,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主题名称:家务劳动我能行 二、活动背景:本主题活动得选择,就是我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得实施情况、兼 顾原有得劳动教育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规定得综合实践活动得具体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得自我服务能力实际现状等多方面得考虑而综合设计得,具体说明如下: (1)从学生课题选择得内容来瞧,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得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有关,其次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社会实践,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块却还就是一片空白。 (2)纵观学生得能力发展情况,我发现学生得家务劳动观念簿弱,很多自己得事都不能自己做,而且常常把成人得帮忙当作就是理所当然得事,对家庭缺乏一种责任感意识。 (3)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了解家庭生活得技能与技巧,养成自理、自立得生活习惯。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得责任与义务,学会自己得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感受亲情得温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自立自强得品质。 为此,我特地设计了本次以家务劳动为切入口得综合实践活动.我期望: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家务劳动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家庭责任感、小组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运用导师资源等方面能有进一步得发展与提高.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家务劳动得调查活动,了解在日常劳动中,哪些劳动就是 属于家务劳动?学会做一些简单得家务劳动。 2、能力目标:通过“练一练"、“露一手”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 得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请教、合作交往、收集处理信息、 语言表达、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体会大人劳动得辛苦,激发学生得家庭责任感。让学生 品尝成功得喜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情景得导入 本课程得导入,就是以学生得讨论为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家务劳动得了解程度;对家长在家务劳动方面花费时间得了解程度等,从而激发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八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周围的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了解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实践中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发展对自然的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2、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了?(对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制作、画画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 2、自由组建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 3、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分类及回收的方法。 2、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提出垃圾处理的新设想。 第三阶段 1、活动成果展示; 2、交流体验; 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一) 活动主题:设计课间游戏 一、问题发现随着人们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大多数学生都有零用钱,学校周边又有很多的商店和摊点,纵观各学校缩影,每天放学后,堵塞的校园门口,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啃着小摊上的炸鸡腿,煎火腿;中午时分,拥挤的各小店门口,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小薯片,棒棒冰……有些零食纯属三无产品,无质量保证,影响正常营养的摄入,严重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而随手丢下垃圾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校外地上果皮纸屑到处都是,楼梯口零食包装袋随风飘起,造成了校园环境污染。校园整洁一直是令学校最头疼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思考:何不在班就此问题展开一次班队活动?老师的提议在班会课上通过。经全班同学讨论决定,此次活动就定为“与零食说bye bye”。 。 二、活动准备全班学生搜集整理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对自己喜爱的各种零食进行了解。分好小组在校园外作调查,掌握有关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并进行统计。 1、准备记录本、A4卡纸、钢笔、照相机、 2、活动容提示: (1)搜集整理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 (2)对自己喜爱的各种零食进行了解。分好小组在校园外作调查 (3)掌握有关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并进行统计制作成表 3、要开始我们的游戏主题活动了,大家分工合作吧,自由组合小组,大家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三、活动实施 搜集整理收获丰硕:这一活动一倡议,全班同学就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先是从家中搜集有关零食的包装袋,对家中的零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通过向父母、长辈询问,查阅有关资料,甚至上网查询,了解、分析有关零食的危害性,用表格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同时同学们还走进超市、小店,观察街头小摊,掌握有关零食的具体种类及来源,同学们走出了家门,收获就更加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在学校的时间,课余进行细致地观察,发现有同学吃零食了,他们会暗中调查该同学零食的来源,并且关注他是怎样处理零食残骸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饮食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饮食与健康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街道中心小学占红玲黄秋芳 一、主题的提出 饮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人们一天都离不开饮食,。体格健壮,健康有活力的人,一般来说,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其实生活中许多的细节都与饮食有关,民间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孩子的饮食以副食品为主。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乱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现象。常以零食为主,三餐不按时吃,这样既不符合饮食卫生,又严重地危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既助长了小学生追求名牌、追求奢华、追慕虚荣的风气,又毒害了小学生的心灵。所以培养小学生正常饮食的良好习惯,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亟待探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饮食习惯,正确引导营养方向,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到体重超标的小胖墩;在食堂里,学生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屡教而不能改;在体育成绩单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室里,三天两头看到座位空着……为什么现在我们祖国的花朵这么娇弱?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健康?因此,我们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饮食与健康”这个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期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爱护自己,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掌握有关饮食保健的科学知识、技能。 二、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对饮食的关注,认识饮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功用,让事物更好地为我们健康成长服务。 2.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试拟定健康食谱。 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想象创新及与人协作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与人交流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活动的实施 整个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实施:1、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2、实施阶段:调查食物本领大;3、成果展示:我是小小营养师;4、拓展升华:想象未来的食物。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目的:向家长、售货员等请教食物的来源,与同学交流自己熟悉的食物及其来源,激发学生研究这一主题的兴趣。 过程: (一)食物从哪里来 鼓励学生向家长、菜贩、菜农等调查了解食物的来源,了解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开个小小交流会 在班上开个交流会,让学生交流知道的食物及它的来源。食物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东西,孩子们对食物非常了解,可以一口气说出许多种,如:各类蔬菜、肉类、奶制品、小零食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为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济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7.9.15活动内容:我爱学校活动地点:校园内活动年级:三年级 活动目的: 1、了解学校,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勤学向上,为校争光。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相片等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及应用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互相合作。 活动准备:1、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2、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收集相关的资料。 活 动过程1、调查了解学校的情况 2、介绍学校规模。 3、介绍学校设施。 4、介绍学校环境。 5、我爱美丽的校园 6、我为学校添光彩。 活 动效果 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规模大,环境美,设施全,荣誉多,值得我们爱。在此基础上,升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爱。最后以歌传情,升华主题。

济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7.9.22 活动内容:关注我们的牙齿健康活动地点:实践活动室活动年级:三年级 活动目的:本次实践活动以“牙齿健康”为话题,学生通过调查、收集、采访等一系列活动,了解“牙齿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指导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可以上网、查阅书籍、求助教师、家长或相关人士。 活 动过程(一)查找资料,了解牙齿的特征、功能(二)分组实践,体验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三)交流汇报,学会如何保护牙齿健康(四)活动的成果与评价: 活 动效果 学生通过调查、收集、采访等一系列活动,了解“牙齿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保护牙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致十分高,家长们也感觉到了学生的变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庭》活动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庭》活动案例 本课正是想通过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关爱,甚至溺爱。课下我与孩子们聊天,了解到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家长的生日是哪天,不知道家长做什么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孩子在家比较任性,不尊敬父母,顶撞长辈,不会做简单家务劳动,针对上述特点,设计了主题为《走进爸爸妈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课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学生走进父母的世界,激发起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培养学生了解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情沟通、语言交流、倾听表述等实践能力。 知识体验目标是:通过活动,引导孩子从父母的工作、情绪、身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创设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事情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父母献花,让学生真正走进父母的世界,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替父母分忧,为父母喝彩。 活动重点:1、激发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2、培养学生的感情沟通、语言交流、倾听表述等实践能力。 活动难点:激发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 资源:家庭生活的照片及有关父母生活、工作片段的光盘或录像带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组织形式:活动时采取个人表达、班内展示交流,家长、班主任寄予厚望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方法: 一、激情饱满、直入主题: 在导入活动环节中教师热情洋溢地直入活动主题,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与疼爱之中,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他

们操碎了心!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了几位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叔叔、阿姨的到来,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家长对我们的活动予以指导。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走进爸爸妈妈”。 二、创设情境、孝敬长辈: 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现场调查,师生互动 老师以记者的身份现场采访一些同学是否了解父母的生日,知道不知道父母做什么工作,几点上班,几点下班,他们的身体怎样。通过采访了解孩子是否了解、关心父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二)配乐介绍,表达爱意 为了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我设计了夸夸我们的爸爸妈妈的环节。学生利用照片、录像资料等介绍父母关心、疼爱自己的感人事例,以此初步激发孩子爱父母的情感。此时师生齐唱《好妈妈》,使活动出现第一次高潮。爱父母不能只停留在了解父母、唱唱赞歌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本校开展的“四岗”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中劳动岗是什么,教育孩子以实际行动替父母做事,孝敬父母。 三)观看片段,直观理解 通过观看本班同学在家讲礼仪、爱父母的录像,加深理解,注重实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父母,做一个懂礼貌、讲礼仪的好孩子。 四)配乐献花,表达情意 为了表达对父母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全体学生向父母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红花,并说一句感激的话语,至此活动再次达到高潮。 班主任是同学们心中最崇拜的人,班主任的一句话胜过家长的十句话,所以我邀请班主任老师宣读班委会决议,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doc资料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题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活动教学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第四,根据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五,我自身的知识

三年级综合实践案例

《走进传统节日》三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与节日相关的小书签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三)活动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人员有:三年级6个班 2、单元与课型设计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 开题活动课:通过观看庆祝节日的录像。让学生交流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课前调查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说说喜欢哪节日。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分组研究。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课余两周实施。 方法指导课:通过场景模拟,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搜集资料,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期反馈课:让学生分组汇报前段活动成果;互动交流各组活动成果与情感体验;总结反思,规划下阶段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分小组进行校外资料收集实践,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 交流评价课: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成果设计课:指导学生完善活动资料,将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活动过程、方法、经验与成果形成文字材料。 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用课堂1课时完成。 成果展示课: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各阶段的活动结果并交流。学生可以办手抄报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心得,归纳整理资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还需努力的方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当今动画片制作飞速发展,制作精美、情节精彩、语言有魅力、音乐有感召力、动感效果强的动画片特别吸引小学生,小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很多学生对很多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很多动画角色崇拜至极,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因为这是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正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 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播放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片段给学生看,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你们还喜欢那些动画片?为什么?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考。然后建议:我们以《小学生与动画片?》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探究动画片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表演,自己去展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多方位的展现自己的风采。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展开,如一开始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向和方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 3.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辨别是非的能力,合作进取的能力,社会交际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目标 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体现了其基本理念。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 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如何加强我们的品德 北城回民小学林中胜 一、活动目标: 1、品德发展目标(活动的文主旨所在) (1)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即具有对人们之间道德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评价能力。 (2)品德践行能力。具有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转化为行的能力。能对客观社会生活情境作理智的分析,有把一定的道德观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的热情和意志,能将一般的道德规范、思想规范、政治规范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具有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道德体系、思想体系的价值选择,对同一道德体系、思想体系中不同规范的选择。具有实际执行某种道德规范的能力,抵制不良诱因。 2、能力发展目标 (1)社会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统整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的能力。 3、知识发展目标 (1)了解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并能将其落实到行动中。 (2)整合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学以致用,将课内外、校内外联系起来,用“学习” 指导实践,以实践促动学习。 二、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修养的古今中外的故事。 2、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修养的真正涵义。 3、通过调查,了解陋习的种种现象。 4、通过上网,查资料,找到有关修养的文章、诗歌、顺口溜等。 5、制作“优秀文明学生”、“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等奖章。 三、活动过程: 主题活动一:采集资料,透视陋习 1、采集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或上图书室采集各种陋习资料。 2、讨论资料 (1)小组之间展示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附小组交流的资料: 赌博、随礼、劝酒、不排队、打赤膊、吃野味、放鞭炮、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重男轻女、互相歧视、乱涂乱画、损坏公物、践踏草坪、随地大小便、说话带脏字、爱占小便宜、不保护隐私、公共场合抽烟、不用使用公筷、随意打骂孩子、公共场合脱鞋、不看管好宠物、手蘸唾液点钱、乘电梯不靠右站、不遵守交通规则、上洗手间不冲水、吃饭发出很大声音、咳嗽打喷嚏不掩饰、共用洗漱等卫生用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