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

1、物的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

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常常不是儿童,而是物的环境。

2、对刺激过于敏感

学前阶段教学常是紧凑的、规律的、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大多儿童适与此环境的刺激;但另一些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因过度的颜色、噪音、活动量、运动量等刺激负荷不了而有攻击行为,因此每一教室需有情绪处理区,使觉得刺激过度的儿童可歇息一会儿。3、缺少明确的规则

在开学时,教师可要求儿童一同建立简单的共识规则。对幼儿而言,主要是有安全的规则,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合理的、易为儿童了解的、易于遵守的规则,可协助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

4、引人注意

有的攻击行为的一再发生,是由于儿童认为这样可以引起打人的注意的好方法。

5、管教信息部一致

成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儿童或同一行为有不同期待,使儿童无所适从,不知哪些是被接受的。如:家长让儿童可以在家里跟兄弟扭打,老师让儿童在学校不能跟同学扭打。三)、无法改变的因素

1、健康问题

健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是肯定的。儿童不舒服时处理自己的行为的资源远少于成人,也无法向成人说清楚感觉如何,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2、感官缺陷

感官缺陷(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能力)的儿童会有不安全感出现,以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3、沟通障碍

无语言的儿童无法跟成人或伙伴交流沟通,只能用动作表达,而动作表达也是有限的,当儿童不懂表达,同时成人不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时,可能会导致攻击行为出现。自闭症儿童常出现这种问题。

三、矫正策略

一)、强化

积极强化是首要的技术,应常适时使用;进而应配合其他技术一并使用,以改变儿童攻击行为,告诉该儿童他已表现出所期待的行为,以维持这好行为。

强化不一定都要用口语表达。悦纳可以许多方法传达,常是微妙的:一微笑、一触摸、视线接触、一拥抱等,都可传达给儿童,大人赞同其行为的讯息,效果不输口语赞美。有时,教师不愿中途打断儿童的活动,就可以非口语的强化表示赞可。

教师应记住:欲改变儿童的攻击行为,可扣除儿童某些事物,尤其扣除先前对该儿童的注意。要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不仅让儿童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而且必须经由增强儿童知道另有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每一不被接受的行为有其对应的被接受行为,应积极增强、鼓励被接受的行为使养成好习惯。若儿童常打人,当他以适当的方式与友伴互动时应强化之。

二)、隔离法

隔离法必须慎重使用,主要用于儿童会伤及自己或他人时才使用,需要立即制止攻击行为时,才能用隔离法,但并非是最佳方法,不能经常使用。

通过老师告知该儿童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而该儿童却一再表现这些攻击行为时(至少连续两次以上),才可以采用隔离法。

在决定使用隔离法前,需要经过有关教师一致同意方能采用。所有有关老师事前对下列看法必须一致:对该行为的定义、执行隔离的场所、实际的执行过程等。

三)、自选隔离

有时可成功的让某些儿童采用自选隔离,这是隔离法的一种变通方式。有时会有一些儿童发现自己负荷不了班上的噪音、活动量、一般刺激等,需要有机会离开片刻。一个安静、较少刺激的隔离区才因此设立。可将隔离区设置在室内或者室外;若是设置在教室内,则要设计的有离开班上一般活动及嘈杂的感觉。

当处理攻击行为的其他方法都不可行时,可考虑采用自选隔离。但要慎重采用,必须因为该儿童长期难以处理班上的刺激才采用。

四)、预防

在行为未发生之前,及时制止是一个良策。成人经过仔细观察儿童的的行为,了解什么原因会造成该儿童的攻击行为,即可事先防患于未然。例如:老师注意到儿童如果活动不成功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就会攻击旁边的小朋友,老师即可事先预防。这固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让儿童学会技能及克服问题的方法;对未能自我控制或表达自己意思的儿童(尤其是幼童),预防的方法特别的有效。

五)、再指导

另外一种针对儿童(尤其是两岁的幼童)最有效的方法是——再指导。教师指导儿童注意其他的活动或玩具避免冲突;两岁幼童尚不会遵守学校规定及分享等社会技巧常出现攻击行为,教师需要教他逐渐学会遵守学校规定及分享等社会技巧。对于较大的幼童,需辅导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就不需要一再地再指导。

六)、讨论

讨论是对较大儿童使用的方法。通常,四或五岁的儿童较愿意与老师共同解决行为问题;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对自己不会觉得好受,若儿童极有兴趣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与她讨论,更成为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只有与儿童讨论的地方必须是宁静的、隐私的。若儿童努力的自我改变,教师即应随时予以协助,知道儿童学会这种行为为止。

七、心理辅导

另给予过度需求注意的儿童心理辅导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目前许多家庭,不论单亲家庭或双亲均在职的家庭,深受压力及忙碌,常无暇顾及儿童所需的注意,因此造成该儿童的攻击行为。若教师怀疑该儿童攻击行为的目的在求被注意,即可考虑给予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时应只有一位教师与该儿童两人单独相处。

八、笑脸贴纸

若要协助儿童表现良好的行为有具体可见的进步记录,笑脸贴纸特别有效。笑脸贴纸是看得见的增强物,尤其对某些儿童及某些情况特别有效。笑脸贴纸不是惩罚物,不可用来记录儿童未做好的行为。应该是记录成功的,而非记录失败的行为。

增强图表容易制作,可以坐标的横轴依次序注明日期,纵轴依次注明次数;以笑脸或其他形状的贴纸记录儿童表现良好的行为。儿童这种行为每次一有好的表现,即给予一张笑脸贴纸于增强图表上,依日期分别张贴。实施时间的长短,要看行为的性质而定。

小结

强化作用在辅导儿童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应该经常使用让儿童知道他所做的是正确的,唯独与其他方法并用,改变儿童行为。

隔离法应该慎用,仅用于儿童有攻击或危险的行为时。隔离法需要详细规划,不可当做是惩罚。自选隔离是隔离法的一种变通方式,当儿童觉得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即可选择

让自己隔离教室。

经过仔细的观察,可发现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和线索;预防法是教儿童不让攻击行为发生的变通方式。对尚无法自我控制及表达清楚的幼童,再指导师教儿童处理潜在的挫折情境的方法。

对想改变自己行为的较大的儿童,你可以与他讨论,然后成为该儿童改变这种行为的伙伴。特约时间是给不当的需求注意的儿童,与教师单独相处的时间,颇为有效。最后,笑脸贴纸是具体记录进步情况用的。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刘智胜、静进——2001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育行为儿科学》邹小兵、静进——2005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行为科学》(美国)巴巴拉·费德姆——2004年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

《童年期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赵东梅、周宗奎、范翠英——摘自《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10月25卷第4期

《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纪林芹、张文新——摘自《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4月23卷第2期

《幼儿行为与辅导——幼儿行为改变技术》Eva L·Essa——2004年10月第二版心理出版社

初探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及矫正措施

初探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平水镇中心幼儿园王浙丽 一、问题的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可谓是家中的“小皇帝”。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家长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好斗,喜欢和小朋友打架,甚至闯祸。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有同感,总能发现有些幼儿会对别人拳打脚踢,会抢夺别人的玩具。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现在有些孩子的性格奇怪,常常做出一些不良行为,特别是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他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原因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班幼儿的特点 中班幼儿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基本上的幼儿都能在班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这说明幼儿已经有了交往意识。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他对我好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初中生暴力行为心理分析

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小骞,14岁,性格外向,爱交友,好胜心强。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被选为班长,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和别人合伙“拿”了别人的钱。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们都认为他不宜再当班长了,最后班主任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从那以后他开始恨老师,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也是应付了事。到初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上课不仅不爱听讲,还故意接老师的话荐,甚至顶撞老师。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伙,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初二上学期11月,他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同学发现后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吓唬老师的,因为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看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震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老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更主要的是同学间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 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骞,14岁,初二,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在行为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小骞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他缺乏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暴力倾向的举动。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编号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艺术教育 班级 指导教师 艺术教育系 2014 年 11 月 28 日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艺术教育2010级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 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 不到健康发展。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对策。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 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 误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 1、环境因素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某幼儿园小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和预防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性行为更易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而幼儿园的经费问题又通常不能满足对活动材料投放数量上的要求。在实践中发现“自带玩具”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幼儿园活动材料不充足的缺点,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玩具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学会分享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去判断别人的动机。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里不服,因为儿童在攻击他人时总是自认为有理的。我们可以肯定其合理的部分,然后及时让他了解别人的动机是什么,接着讨论其行为的效果怎样?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什么样的行为更受欢迎,以及攻击行为发生后如何妥善处理?如何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孩子?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此外,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关注:(1)点名表扬:在平时活动中只要发现一点友善行为,都及时给予正面鼓励-点名表扬。(2)游戏奖励:若他们出现较多或强度较大的友善行为,在自由游戏时间任其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进行奖励,并引导全班幼儿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3)物质奖励:让全班小朋友对他们一周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由老师结合点名表扬、游戏奖励的情况综合确定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累积几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手工作品、自制小玩具等)。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注重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的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根据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幼儿情感的发展特点规律,我们从“情感体验”、“表情表达”、“替代想象”、“自我调节”几个方面人手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情感体验。依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从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典型情景。如:让爱打架的小朋友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挨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个案情况简述 张三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李四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张三走过去抢李四的图书。因李四抓住图书不放,张三就在李四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张三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张三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张三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张三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

输,要再剪一次。张三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张三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张三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张三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张三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张三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张三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张三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精力和体力异常旺盛,很多外显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凸显了出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被攻击方的人格的发展,有现象表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帮助恢复;矫治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此,攻击性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为经常打架骂人,无缘无故欺侮他人,比如逆反与反抗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的整个生活经历。 1 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种要有: 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 家庭气氛, 家中孩子的数量, 孩子在家中的作用与地位,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如果父母处境不顺, 困难, 表情苦闷,言语忧抑, 容易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甚至玩世不恭,消极悲观,要么就比别的孩子要早熟,坚强。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领导风格,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专制, 溺爱,支配,压迫,独裁等就会使儿童产生抑郁,任性,适应力差,胆怯,执拗,情绪不安定等性格特征。在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中,应注意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会使父母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家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舒城县实验小学西校区赵永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抛开心理偏见,正确平等地看待这个孩子的优缺点,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尽心尽力,长期坚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前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孩子很多不良的发展,如学习散漫,不关心他人,好斗等;在班级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放正心态,耐心、细致,积极地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改变孩子的思想意识,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一、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剑,男孩,2005年11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本班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在课上课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要调皮,很多孩子刚上学,对老师多少有点“害怕”,可该同学第一节课,就在班里跑来跑去,不仅坐不住板凳,还在前面的女同学马尾辫里放了一条虫子,很是调皮。 下课了,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有时甚至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数学老师一提起周剑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是找同学看着他,叫他安静一会。据周剑自己说,爸爸和奶奶脾气都很急躁,容易发火。据同学反映,周剑爸爸很凶,如果考试没考好,首先是一顿打。与其父交谈,他爸爸也知道打骂不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重复一句“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二年级一学年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剑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二、分析与讨论 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主知、造谣诬蔑)。

中学生常见心理行为表现

一、逆反心理 这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听话、不受教、专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顶牛的个体,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其行为表现为: 1、对正面教育不认同、不信任,认为老师、家长总像小时候一般讲故事骗人; 2、对先进人物进行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3、对一些不良行为倾向则持欣赏、赞同态度。 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个体内在的成人自我常主导个体对任何人和事物持批评态度; 2、教育的可信任程度不高或者是教育方法、手段、地点出现失误而带来消极后果。 二、焦虑症 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其表现主要有: 1、对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如第二性征的出现感到惶惑不安或因此四处求医问诊; 2、怕与某人或心爱的人和物分离、担心意外会降临其身上; 3、常对未来的事情出现毫无根据的担扰,在生人和陌生环境中坐立不安、浑身冒汗甚 至颤抖等。 中学生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父母的影响 父母亲某方的焦虑性倾向往往会直接“传染”给孩子们; 2、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多争吵、亲人生病或死亡等; 3、教育方法不当 如过分溺爱导致个体独立性差、面对复杂的社会冲突时束手无策导 致焦虑、或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个体高度紧张、对任何人都觉得胆战心惊; 4、对自己期望过高 如总对自己的学习和其他生活、社交行为表现不满而产生焦虑; 5、对自身身体的发展变化不理解而产生焦虑。 三、抑郁症 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个体心理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为: 1、典型特征是不愿与人交往 孤独离群 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 2、自我责备、自我贬低 一些病案个体总认为自己笨 同时又十分敏感 总将老师或 他人对第三者的批评揽上自身 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3、具周期易发性 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 具有周期的喜怒无常 且发作前无先兆 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 攻击性 行为倾向 4、各种伴随身体症状 如头疼、腹痛、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 痛等。 中学生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有 1、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如开学考试失利)或者有生理缺陷等; 3、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4、家长“传染”:患抑郁症的父母会直接将病症“传染”给孩子 5、攻击性的内抑转化:一些患者失去自尊自信后的攻击倾向不能转化为行为而只能郁积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 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也阻碍 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幼儿矫正对策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特别是小班幼儿常 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 行为越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凡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同感,小班家长找老 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 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 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 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 人家弄哭了。”在小班,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的影响,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使得老师对家长的工作难做。而 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 大的限制。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对策 1.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 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如果环境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 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 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 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2.直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 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老师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家长一方面要加强自 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对孩 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即使孩子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教会 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 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 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 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 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得矫正策略 摘要:儿童得攻击性行为就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得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性发展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它阻碍了儿童得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得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得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得提高。儿童攻击行为得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得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得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得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得观察、实验得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与关系攻击。外部攻击就是指在挑衅者与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得对峙。如:同伴之间得冲突与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就是指故意操纵与破坏她人得同伴关系从而伤害她人得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得攻击性行为就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得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性发展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它阻碍了儿童得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得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得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得提高、本文在对儿童得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得基础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得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得策略,为有效得矫正与防止儿童得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得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得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就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得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她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得行为。儿童得攻击行为就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得无知所造成得、 二)、可改变得因素 1、物得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得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得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与攻击,要根据儿童得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得影响。需要改变得常常不就是儿童,而就是物得环境、

幼儿攻击行为原因及对策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二)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4]“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大众化以后,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四)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5]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从观察中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童,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认为不是故意时,则报复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技能训练法――社会学习模型。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许多拙于与人相处的孩子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因此,教师应先教给儿童基本的谈话技巧,帮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门票,从而被他人所接受。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儿童以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有一次就在他奋起还击的时候,反被同伴用指甲划破了脸。没想到,其父母非但不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找原因,反而严厉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分析; 一、案例分析:(小班) 刘子轩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圆点上,这是我们按幼儿个子的高矮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我们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刘子轩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刘子轩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地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分析:刘子轩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等对他都宠爱有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2021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 1、物的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常常不是儿童,而是物的环境。 2、对刺激过于敏感 学前阶段教学常是紧凑的、规律的、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大多儿童适与此环境的刺激;但另一些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因过度的颜色、噪音、活动量、运动量等刺激负荷不了而有攻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The questionnair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就青少年来说,攻击行为易招同伴的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交往困难,影响学习与技能习得。由于经常与人发生冲突,在校往往受到批评,在家受父母责骂、惩罚,易引起自卑或产生强烈的愤恨与逆反情绪,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可能导致将来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这里对具有高度攻击性的初中学生的操作(作者在逗我?)定义为,在日常行为与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初中学生。 本问卷由郑全全、陈秋燕,在参考Buss AH等人1957年编制的敌意问卷(the hostility Inventory)和(1992年)建构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ve questionnaire),以及Dodge KA 等人于1987年编制用于鉴别反应性与前摄攻击性儿童的教师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于2002年独立编制而成。目的是为了探讨初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指标,为及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为诊断、矫治具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提供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科学依据。 内容及施测方法 本问卷为他评问卷,包括4个维度:行为、认知、情绪、言语,共23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即1分=很不符合,2分=基本不符合,3分=基本符合,4分=很符合。 他评问卷,应由熟悉学生至少1年以上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学校行政管理者填写。信效度 行为、认知、情绪、言语α系数分别为0.844、0.737、0.575、0.568,问卷总的为0.865。 评价效度时,可与学生平时操行记录做对比,同班同学评价,或学生自我评价。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维度构成项目: 1行为:包括6、8、9、12、14、16、18、21共8条,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的外显表现。 2认知:包括3、7、10、17、19、20、23共7条,反映认知倾向。 3情绪:2、5、13、15、22共5条,反映情绪表现。 4言语:包括1、4、11共3条,反映言语表现。 第9、16项反向计分。 23项得分之和即为总分,反映被测者总状况。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指导语: 本问卷用于探究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学生的主要特征与表现特点。攻击性行为指以身体、言语或利用其它物体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如:言语上威胁他人,打人,欺负伙伴,粗暴的干扰他人。请你仔细阅读问卷题目,对照现实中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评定题目所述内容是否符合真实情况,然后用圈“Ο”将适当的评定项目于对应的数字圈出,1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摘要:学前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从学前便有所表现,对其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摘自《大众文艺》2011年24期《学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于幼儿今后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预防和矫正对策 通过几次在幼儿园的见习,我发现攻击性行为不论是在大、中、小班都十分常见,并且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很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程度都不同。学前儿童正是出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所做出的反应完全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对某个小朋友不满意就会抢夺他的玩具或者一些其他物品,或是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严重的就会打人、踢人、咬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紧张不安或者焦虑愤怒的情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性格的养成是有一定影响的,若是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没有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那么对于孩子将来性格的发展十分的不利,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在学龄前儿童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行为事件,他们在受到攻击之后还击的可能性更多,自学龄前儿童期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