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在当今陆地资源减少、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美国、加拿大、欧共体、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纷纷发展海洋卫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没有海洋卫星的情况下,我国通过船舶、浮标、飞机、海洋观测站等常规手段对海洋进行监测。这些常规手段有诸多限制,不能有效地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全时有效监管。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海洋的观测和了解,准确预报海洋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效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权益,是广大海洋工作者和海洋管理部门的神圣使命和战略任务。国家海洋局从建局以来,就一直积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强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对海洋的持久观测能力,为海洋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当今世界,海洋观测已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浮标、水下自航器、海床基观测系统及岸基台站观测系统,从空间、海面、水中、海床、沿岸对海洋环境进行多平台多层次的长时序连续立体观测,显著提高了对全球海洋的观测能力,深刻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全球海洋的认识,有效地预报了海洋灾害,大大提高了海上生产作业、军事活动、旅游娱乐的海洋环境保障能力。海洋卫星观测和水下自航器的移动观测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的主要手段。20世纪

70年代以海洋卫星SeaSat-A的发射为标志使海洋观测进入了现代空间遥感时代。海洋卫星和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已成为现代海洋观测的主要手段。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将卫星遥感应用于海洋研究和海洋环境预报,并憧憬着有中国自己的海洋卫星,但一直到本世纪初的2002年,中国人才真正圆了自己的梦。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星在太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经过7次变轨,到达798公里的预定轨道。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的成功发射和交付使用,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海洋监测能力。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A)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不仅是我国海洋卫星遥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且在海洋系列卫星的研制、发射、控制、运行、管理及水色数据的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Y-1A卫星于2004年完成了它的使命后,海洋科技工作者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又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奋力攻关,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拼搏,又研制成功了海洋一号B(HY-1B)卫星。这是中国海洋水色卫星系列中的第二颗星,它将接替HY-1A卫星去执行预定的海洋水色遥感观测使命。在HY-1B卫星即将发射之际,回顾中国海洋卫星事业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海洋卫星事业光辉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励广大海洋工作者献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壮志豪情,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中国海洋卫星之梦

1、海洋卫星的特点与优势

卫星是发达国家的国家目标和国际竞争的产物,是现代科技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应用于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观测的卫星通常分为陆地(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由于海洋的广裘性、连通性、时变性、复杂性和要素的多样性(如风、浪、流、温、盐、深、水色等)与特有性,决定了海洋卫星具有区别于陆地卫量和气象卫星的诸多特点,例如,海洋卫星要求全天候全天时探测;卫星地面覆盖周期要短;对半球乃至全球的探测能力要强;要能定性探测与定量探测相结合;轨道定位精度比常规测定轨精度要高出几个量级等。同时,虽然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与海洋卫星上的主要探测器都属于光学探测器,但海洋水色探测器的接收灵敏度要比陆地探测器高约10倍,而且探测器的波段要多而窄,并需要多个探测器配合进行多变量的测量。从探测器上看,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的探测器主要是光学探测器,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地形卫星主要使用微波探测器。海洋卫星的这些独特优势决定了我们过去虽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长期应用陆地和气象卫星开展海洋应用研究,但始终没有停止专门研制发射海洋卫星的执著追求。

就海洋调查观测本身而言,海洋卫星遥感也是其它海洋调查观测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第一,它不受地理位臵、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覆盖地理位臵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及政治敏感海区。第二,能提供大面积的海面图像,有利于海洋资源普查、大面积测绘制图及污染监测。第三,能周期性地监视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

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第四,可以实现多参数同步测量,获取海量信息,例如,美国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SeaSat-A搭载了五种遥感器,卫星发回的数据通过处理可获得包括海面风速、风向、波高、波长、波谱、海面温度、大气水含量、海冰、海面地形、海洋水准面和高分辨率雷达图像,而且测量精度达到实用要求,如测高精度为8cm,风速绝对偏差达到1.3m/s。第五,能全球大洋同步观测风、流、污染、海气相互作用和能量收支的情况等等。第六,探测效率高,可大大节省海洋观测的成本,这是任何其它观测手段不可能达到的。例如,SeaSat-A虽然在轨有效运行时间只有105天,但所获得的全球海面风向风速资料,相当于上一个世纪以来所有船舶观测资料的总和;海洋卫星对全球大洋做了100多万次海面温度测量,其获得的数据相当于过去50年来常规方法测量的总和,而用获得的数据绘制的

全球海面温度场与传统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

正是缘于海洋卫星日益显现的巨大作用,发达的海洋国家一直竞相发展海洋卫星事业,纷纷发射海洋卫星。美国于1978年6月26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型海洋卫星,此后,原苏联、日本、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也相继发射或搭载发射自己的海洋卫星,至今全球已发射了几十颗海洋卫星或以海洋观测为主要目的的其他

卫星。

2、中国海洋水色卫星的立项

正是由于海洋卫星在海洋观测中的战略地位及其不可替代性,促使我国海洋界和航天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联手致力于发展中国的

海洋卫星事业,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国家海洋局的历任主要领导则都把发射中国海洋卫星作为重大事项来抓。

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的立项工作始于1985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和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为赶超世界海洋科技先进水平,提高国家的海洋观测能力,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倡导下,国家海洋局开始组织海洋卫星的可行性论证工作。1985年至1987年间,国家海洋局会同航天部、中国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召开了系列研讨会。1987年1月,王大珩、汪德昭等26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写信给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尽快发展中国的海洋卫星技术。同年10月,国家海洋局、航天部、中国科学院3个部门联合完成了《海洋卫星立项研制工作报告》和《海洋卫星技术经济综合论证专题报告》,并上报国务院。自此,我国海洋卫星工作开始进入基础调研和技术准备阶段。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1993年在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中国航天总公司、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广大海洋界、航天界著名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 1994年,国家海洋局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海洋卫星工作的总体规划,以需求带动应用,采取分步走的策略,把近期工作重点放在发射海洋水色卫星上。

1997年6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了“关于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的批复”,从而开启了中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大门!根据海洋卫星系列的总体规划,作为第一颗

海洋水色卫星,国家海洋局将其命名为“海洋卫星一号”(HY-1),并按其后续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发射的次序,定名为“海洋卫星一号A卫星”(HY-1A)。随后,国家海洋局又组织制订了海洋卫星及卫星海洋应用发展长远规划,并纳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在2000年11月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了海洋卫星系列是我国长期稳定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总体规划,我国将以“海洋一号”水色卫星系列为起点,陆续发射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逐步形成以我国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测网。争取到2015年,使我国在海洋卫星研制、发射、测控技术和地面应用技术方面,最大限度地缩少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还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推动海洋卫星与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等,构成我国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3、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海洋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是卫星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卫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我国建设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定位是,建成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国家级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HY-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接收HY-1卫星下传的实时和延时遥感数据,经地面处理后制作成各级产品,向全国的海洋用户进行分发和服务,其中境外遥感数据是延时数据。为使HY-1

卫星项目顺利进行,1998年3月30日,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海洋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和地面应用研究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立项。1999年5月,HY-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得到国家计委的立项批复。经过广大海洋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系统建设和星地对接试验任务,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它包括接收预处理、数据处理、产品存档与分发、应用示范、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通信和运行控制等七个分系统,并建设了北京、三亚两个卫星地面接收站、一个海洋水色遥感辐射校正实验室及一套小口径卫星数据通讯系统VSAT。

HY-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具有自动化运行、集中调度,多星数据接收、数据实时通信传输、分布式处理、多种产品制作、大容量存档、快速网络分发等先进功能,区别于国内已有的其它卫星地面站。该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接收我国自己的海洋卫星的数据,还能实时接收国外海洋卫星数据及气象卫星数据,从而缓解了国内对卫星海洋遥感实时资料的供求矛盾。它可以自主控制HY-1卫星境内外探测计划,获得境外其它重点海域的水色环境信息,提高卫星的全球探测能力。在海冰预报、海温预报、大洋渔业、污染监测、海岸带应用和全球初级生产力方面开展的定量化业务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二、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的发射和业务化试运行

1、发射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

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HY-1A)在太原基地由长征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海洋界引以自豪的特殊时刻,因为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把中国的海洋事业推向了世界,推向了空间遥感海洋观测的新时代,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广大海洋工作者就像30多年前(1974年4月24日)收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时的激动心情一样,收听、收看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发射海洋卫星的新闻报导,国家海洋局组织了130人的参观团,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

HY-1A卫星是一颗专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卫星,与风云气象卫星FY-1D一起由长征四号乙火箭CZ-4B一箭双星发射升空,按计划经过7次变轨后,于5月27日定轨在预定高度798公里的准太阳同步轨道上。5月29日按预定时间星载有效载荷开始进行对地观测,上午9时50分北京、三亚地面接收站成功获得了第一轨海洋水色遥感图像,并验证了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2002年9月2日,在完成HY-1A卫星在轨测试评审后,卫星的各项功能与性能得到验证,卫星试验任务圆满完成。2002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国防科工委主持举行了HY-1A卫星的交接仪式和HY-1B卫星研制协议的签字仪式。从此,我国的海洋卫星进入了业务化应用阶段和海洋卫星事业的正常发展时期。

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的成功发射和业务化试运行的成功,是国家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和海洋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海洋事业能进入国际空间遥感观测俱乐部,进入先进国家行列,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国家计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部、中国航天总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全力支持和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全国广大海洋和涉海企事业单位、广大海洋卫星企事业工作者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的结果,它浸透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汗水与心血,作为海洋卫星的最大用户和主要受益者,我们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2、HY-1A卫星的技术性能与业务运行模式

HY-1A卫星首次采用了小卫星技术,整星重量367公斤。卫星平台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设计寿命两年。其主要有效载荷为含有热红外波段的10波段水色扫描仪COCTS和4波段CCD成像仪,与国际海洋水色卫星类比有明显特色,它更多地关注全球海洋和区域海洋相关要素。HY-1A卫星定位于我国近海及海岸带环境监测,更适合中国近海赤潮、溢油、海冰等环境灾害监测和海陆相互作用区的大陆架、海岸带、河口、滩涂的动态测绘。受卫星体积、重量、能源的限制,HY-1A的观测区域只能实现境内实时和境外有限观测。实时观测区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岸带区;境外区域采用星上记录、过境我国时回放接收。HY-1A的观测要素包括海水光学特性、叶绿素滚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污染物、海表温度,以及海冰冰情、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空气溶胶等。

星载海洋水色扫描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按海洋水色定量探测的需求设计,有高信噪比、高光谱分辨率、高量化等级、含热红外通道等特点,星下点地面空间分辨率1.1km,重复观测周期3天。四波段CCD成像仪由航天工业总公司508所研制,CCD成像仪的设计兼顾海陆交互衔接的海岸区域的测量要求,有四个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星下点地面空间分辨率250m,刈幅500km,重复观测周期

7-8天。海洋水色扫描仪具有境外探测能力,每天可安排一次境外海域水色探测,每次不超过18分钟。星上存储器可记录18分钟长度的水色探测资料,可为远洋航运与大洋渔业探测服务。位于北京、三亚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和西安卫星测控系统随时监控卫星的运行,并可通过地面控制对卫星软件进行加载和重构,对卫星与有效载荷进行有效的控制。

HY-1A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探测的卫星,是试验型业务卫星。主要应用于:(1)掌握我国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为评估海洋环境质量、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了解我国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沿岸海洋工程及河口港湾治理提供基础数据;(3)监测我国近海海面溢油、赤潮、热污染、海冰、浅海地形等,为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执法提供技术支撑;(4)为研究全球海洋水色环境、海洋在全球CO2循环中的作用以及El-Nino 现象等提供大洋水色、水温环境资料。

3、HY-1A卫星的业务应用

在HY-1A近两年的运行期间,获取的环境数据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海洋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充分发挥HY-1A卫星的作用,国家海洋局作为用户牵头单位,尽最大可能挖掘HY-1A卫星数据的应用潜力。2002年12月14日,HY-1A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分发,向海洋局所属单位、沿海各省市、中科院、海军、高等院校和从事海洋研究的机构共计45个单位提供样本数据。在HY-1A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国家海洋局通过召开HY-1A卫星用户会议、举办用户培训班等活动,推动了海洋卫星数据的应用,扩大了用户范围,逐步拓宽了海洋卫星的服务和应用领域。据国家海洋局统计,在HY-1A卫星近两年的运行期间,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HY-1A卫星数据研发制作了42种遥感产品,用户最终达到了126个单位,用户范围覆盖了国内的海洋管理和生产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军事应用等部门。

在卫星在轨运行的近两年时间里,共实施了1830轨卫星境内外探测,其中境外探测619次。获取了我国海域和境外相关海域的大量水色遥感图像。所获得数据通过地面应用系统处理, 获得了晴空条件下相关海域的海洋离水辐射率、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气溶胶光学厚度、悬浮泥沙含量、海冰覆盖范围、植被指数等水色环境信息,并获得了珊瑚、岛礁、浅滩、海岸地貌特征及江河湖海、森林火灾、沙尘暴及台风、雾、雪等其它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已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管理、灾害预警、环境预报、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洋渔场环境监测方面,2002年—2004年间,利用HY—1A

卫星,对大洋渔场进行了大量的探测,获得了大西洋金枪鱼渔场和太平洋竹荚鱼渔场的海温和叶绿素分布数据,制作了3—9月份逐月平均的海温和叶绿素分布图,并累计达47次及时向海洋渔业生产部门提供服务。

在海岸带管理方面,2003年利用HY—1A卫星CCD成像仪数据制作了52幅我国三大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植被分类图、岸线动态变化图、河口悬浮泥沙分级图等,为我国海岸带地区资源、河口地区悬浮泥沙分布特征、河口地区土地分类利用等研究,为我国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管理、河口地区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数据产品服务。

在海洋赤潮监测和预警方面,2002—2004年,利用HY-1A卫星数据并结合其它相关资料,对发生在渤海、黄海、东海近24次赤潮实施预警和监测,累计发布卫星赤潮监测通报20期,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并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海冰监测和预警方面,我国渤海每年冬季都有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冰情对海上交通和海上生产活动造成较大影响。HY-1A卫星具有较强的海冰监测能力,可以对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冰进行实时监测。2002—2004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北海分局,利用HY—lA提供的海冰实时图像和反演的海冰厚度、海冰外缘线、海冰密集度和海冰温度等信息,进行了海冰预报业务化应用,并通过中央电视

台等媒体向公众和专业用户提供服务。

在海洋水色环境监测方面,利用HY-1A卫星资料制作了我国第一幅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叶绿素分布图,对了解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HY-1A卫星资料,通过对各大河口和重点海域的监测,获取了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重要河口悬浮泥沙分布、近岸二类水体特征等海洋水色基础信息,为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数据。

在支持海洋科学研究和国际/地区间合作方面,HY-1A卫星数据及其相关成果已经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863计划、973计划及“渤海综合整治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中得到应用。支持了国家“863”计划“大洋渔场环境信息获取技术”和“大洋金枪鱼渔场渔情速报技术”项目研究。在我国北极科考建站和第十九次南极考察任务中,HY-1A卫星充分发挥极轨卫星的优势,获取了大量南北极冰盖数据,为我国南极和北极科考提供了基础数据。利用HY-1A卫星及相关资料,开展了与美国NASA、法国CNES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海洋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展示了HY-1A卫星应用的成果,提高了中国在海洋遥感领域的国际地位。HY-1A卫星数据还可应用于陆地植被普查、大型湖泊水色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沙尘暴监测。

HY-1A卫星的成功发射与地面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为后续海洋专业系列卫

星的研制、发射、运行、测控、数据应用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遥感和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在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实现了实时空间遥感的零的突破,解决了我国实时水色遥感资料的有无问题,意义深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和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建设,也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我国的海洋卫星发展现状及其差距

1、发展现状

自美国1978年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以后,原苏联、日本、法国和欧洲空间局等相继发射了一系列海洋卫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单一功能的小卫星和多功能的大卫星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并同时发展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器,形成单功能和多功能海洋卫星齐头平进的格局,逐步形成以海洋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微波遥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海洋卫星全天时、全天候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美国的第一颗海洋卫星是多功能的带有五种遥感器的综合监测卫星,中间经过一系列专用小卫星系列发展过程,直到1998年才确定了EOS系列环境综合卫星(EOS-AM,1998;EOS-PM)。日本从1987年的MOS-1、1992年的JERS-1、1996年的ADEOS-1和2000年的ADEOS-2也一直走发展小卫星和综合卫星系列相结合的道路。前苏联/俄罗斯从1980年至1996年的10多年间,也自成体系发展了海洋环境综合卫星。

目前,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的在轨卫星已有30多个。卫星遥感海洋监测具有宏观大尺度、快速、同步和高频度动态观测等突出优点,与现场海洋监测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过去单纯用现场监测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大成果。已能全覆盖的监测太阳辐射、海面风应力和风向、降雨量、海表面温度、海洋水色、海流、海面高度、表层热通量及其它衍生量,推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支持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支持了海上军事活动。卫星遥感器主要有合成孔径雷达(SAR)、雷达高度计、微波成像仪(TMI)、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光学相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宽视场海洋水色遥感器(SeaWiFS)等。

发达国家在海洋卫星和卫星遥感海洋应用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海表温度观测方面,美、日联合发射的TRMM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首次实现了全天候SST观测,突破了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无法观测云层下面SST的困难。2002年两国联合发射的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又把TMI的观测范围从40oS-40oN 之间的海区拓宽到全球海域,实现了全天候和全球25km分辨率的SST 卫星观测。

在海面风场观测方面,继欧空局的ERS-1/2卫星散射计之后,美国自1999年以来在快鸟(QuickBird)卫星上搭载的散射计QSCAT,提供了目前精度最高、全天候、全球覆盖、25km分辨率的海面风场观测。

在海面高度观测方面,美、法联合发射的TOPEX/Poseidon和Janson系列高度计卫星监测海面高度,高度计数据组与验潮仪网数据组相结合,并使用GPS数据进行基准校正,实现了对海平面的时序测量,测量精确度达到±2cm。对全球海面高度异常的连续观测,为全球大洋环流和年际气候变化(如El Nino)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重力卫星GRACE已在2005年发射升空,重力测量数据可以改进海平面高度测量。

在非海洋动力要素观测方面,海洋水色遥感可以探测叶绿素、悬浮物、黄色物质、污染物、水深及水下地形等环境参数,已实现了对全球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的观测,得到了全球大洋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已发射和计划发射的可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卫星有10颗左右,标志性的水色卫星是美国的SeaStar,有效载荷是SeaWiFS。

在海浪、海冰和其它海洋现象观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SAR是目前最热门的星载遥感器之一,从SAR遥感图像中可以提取波浪、内波、海冰、海上溢油、浅海海底地形地貌、海洋锋、舰艇尾迹等环境信息。

目前,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进一步向提高量化水平、提高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能力、发展微波遥感海水盐度场监测技术、改进卫星遥感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发展多卫星技术、发展化学和生物学变量(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海洋遥感监测技术等方面发展,化学和生物学变量监测是海洋遥感监测技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我们的差距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卫星遥感海洋应用研究,并一直

坚持发展卫星遥感海洋应用事业,并为发展我国自己的海洋卫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二颗水色卫星也即将升空,我国已成为能自主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五个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卫星还有较大的差距,从总体来说基本上尚处于应用国外卫星和国内其它卫星资源的水平上。

(1)目前我国仅仅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比美国滞后了约25年,而且设计寿命只有两年,境外观测时间只有18分钟,星上只有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没有微波遥感器,还没有动力环境监测卫星和监测监视综合卫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水平差距约10~15年。

(2)第一颗海洋卫星在卫星的覆盖周期、遥感器的可靠性、遥感器的精度、设计和使用寿命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水色扫描仪可靠性差,精度低,SeaWiFS遥感器的辐射精度为5%,而HY-1A的水色扫描仪要求达到的精度为7%~10%。

(3)高精度分析和定量化测量水平低。我国海洋水色卫星的资料处理能力总体上处于先进水平,有的单项技术是领先的,但微波遥感的资料处理能力还处于利用国外遥感预处理半成器进行再加工的水平上,尚不具备以业务应用为目的的微波遥感批处理能力,更谈不上高精度的定量分析,与美国相比要落后约10多年。

(4)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水平特别是多平台海洋观测数据的同化和技术集成能力低。多平台观测数据的同化,包括多源、多维、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同化及遥感资料与其它采集平台资料的同化,数据同

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水平和量化精度。例如,卫星监测海面高度数据与海表温度数据的同化、卫星数据与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测量数据的同化,等等。

四、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未来展望

回顾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为取得的快速发展和获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欣慰,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发展海洋卫星事业,是发展海洋经济、预警海洋灾害、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我们为此深感责任重大。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几十年的卫星遥感海洋应用经验、第一颗海洋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多功能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及经过几十年锻炼形成的一支海洋卫星事业科技队伍,为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国防科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兄弟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努力奋斗,开拓进取,继续在发射海洋系列卫星和推进卫星遥感海洋业务化应用两方面下大力气,力争早日实现中国海洋卫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跻身世界海洋卫星先进国家之列。

1、逐步建立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体系

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勾画了新世纪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蓝图,并确定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海洋卫星是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体系,与海监飞机、船

舶、浮标和岸站等观测手段一起,构成了我国管辖海域的立体动态监测网和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保障体系。

根据规划,中国的海洋卫星将由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组成。该白皮书是指导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的基本纲领,我们的任务是,在国防科工委的指导下,认真落实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把规划细化为五年计划和年度执行计划,把规划变为看得见模得着的行动计划。我们要切实配合卫星平台和遥感器研制单位做好方案论证、关键技术研究及关键部件的研制,做好后续星的应用研究。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逐步发展三个系列共5颗海洋卫星。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 (HY—2) 系列的主要有效载荷为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可以全天候探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十五”期间各项预研工作已全面启动,已完成了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星地同步高精度定轨技术方案论证、卫星总体技术研究、卫星精密定轨技术研究、微波遥感器研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并且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验收。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于2007年1月25日正式批复立项,计划于2009年发射上天。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 (HY—3) 系列的有效载荷为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和近海的相关数据,为海域维权执法、减灾防灾、环境保护、海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对海洋经济专属区内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十一五”HY-3卫星已经列入背景型号卫星预研,目前正在开展

卫星用户需求分析,已经初步提出了HY—3卫星平台、有效载荷要求和技术性能指标,确定了多极化、多工作模态合成孔径雷达为主载荷的发展思路。

2、继续做好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

我国的第二颗海洋卫星HY-1B即将发射升空和入轨运行,HY-1B是HY-1A的接替星。 HY-1A是试验卫星,在运行期间卫星遥感器的可靠性、姿态控制、工作寿命、能源供应、覆盖周期、全球探测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海洋一号B”卫星基本延续了“海洋一号A”卫星的主要设计,其应用目标也基本一致。与“海洋一号A”卫星相比,“海洋一号B”卫星各项指标及功能均有较大提高。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由2年提高到3年;海洋水色仪扫幅变宽、像元数增加,海洋水色探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覆盖周期也由3天缩短到1天;星上存贮量由80M字节扩展为2G比特,境外探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海洋一号B”卫星为单独发射,探测光照条件有较大改善。我们要在HY-1A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切实抓好HY-1B入轨运行后的水色资料应用研究,开发地面应用系统的功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卫星实时观测数据资源,并在应用中检验和发展地面应用系统。

同时,要在已有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新建牡丹江和北京海洋卫星地面站,扩建三亚海洋卫星地面站,建设南、北极国家级卫星回放数据接收站,建设海上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支持系列海洋卫星的发射和应用。

“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2

1.雄安新区是在哪一年设立的?(3.0分)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我的答案:D √答对 2.“中国在想着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制定规则,这会不利我们的工人和企业,我们为什么让这情况发生,我们应该制定这些规则”,是由()提出的。( 3.0分) A.特朗普 B.奥巴马 C.希拉里 D.克林顿 我的答案:B √答对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总量达()美元。(3.0分) A.11万亿 B.21万亿 C.31万亿 D.41万亿 我的答案:B √答对 4.2016年,中国()的进口原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3.0分) A.60% B.70% C.80% D.90% 我的答案:C √答对 5.目前中国工业资本形成规模约为美国的()。(3.0分) A.1.4倍 B.1.6倍 C.1.8倍 D.2.0倍 我的答案:A √答对 6.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0分) A.0.6万亿元 B.1.6万亿元 C.2.6万亿元 D.3.6万亿元 我的答案:B √答对 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在哪一年召开的?(3.0分)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我的答案:D √答对 8.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占GDP 比重从2008年的51.86%降至2015年的()。

(3.0分) A.14.99% B.24.99% C.34.99% D.44.99% 我的答案:D √答对 9.目前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3.0分) A.日本 B.中国 C.德国 D.英国 我的答案:B √答对 10.中国国民储蓄规模是在哪一年超过美国的?(3.0分)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我的答案:A √答对 雨夜: 1.下列属于世界500强的企业有哪些?(4.0分)) A.中国建筑 B.中国中铁 C.中国铁建 D.中国移动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中亚五国包括()。(4.0分)) A.哈萨克斯坦 B.乌兹别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巴基斯坦 我的答案:ABC √答对 3.丝路精神的核心指的是()、互利共赢。( 4.0分)) A.和平合作 B.开放包容 C.互学互鉴 D.互不打扰 我的答案:ABC √答对 4.我国哪些产品属于产能过剩?(4.0分)) A.钢材 B.水泥 C.光伏 D.风电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高中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点梳理3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

中国铁塔的发展现状

中国铁塔的发展现状2017-05-18 00:01大数据/铁塔公司 本文选自今天的人民邮电报,记者蒋水林,原题“中国铁塔:让共享红利惠及社会各行各业”。 2017年,是中国铁塔全面运营的第二年,正式运营的第三年。今年以来,各地铁塔公司与社会各行业开展合作的新闻不断。最近两个月,各地铁塔公司通过微信等多渠道集中推介新业务,可视为中国铁塔加速服务社会信息化的标志。自成立以来,中国铁塔深入推进以共享为核心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快速高效满足三家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需求,并提供优质稳定的维护服务。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资源更好地为全社会共享,服务社会信息化大发展,中国铁塔全力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共享需求,努力让共享红利惠及社会,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彰显了铁塔公司的价值。 深化共享服务社会信息化 大力推动行业内资源共享,为行业降本提效。三家运营商是中国铁塔最大的客户,自2015年1月1日全面承接新建铁塔及附属设施以来,中国铁塔深入推进以共享为核心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快速满足了三家运营商仍处于峰值的4G网络建设需求。2015年承接塔类项目需求58.4万个(含跨年需求),交付48.5万个;2016年承接塔类需求79.3万个,交付65.8万个。行业新建铁塔共享率从过去的20%快速提升至70%。以中国铁塔成立前共享率计算,2015年相当于少建铁塔26.5万个,2016年相当于少建铁塔23.6万个,有效实现了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行业总体建设维护成本的“铁塔初心”。 面向全社会深化资源共享,扩大共享红利。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业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旺盛。中国铁塔依托遍布全国城乡的超过190万个站点的相关设施,努力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服务。中国铁塔每座塔与移动通信基站同址,上接无线网,下连有线网,点多面广,遍布全国,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铁塔资源。并且,每个站点都有完备的电力供应。中国铁塔为基站安装了动 力环境监控终端(FSU)设备,集定位、调度功能于一体,信息的传输通过万个 传感节点的110网络汇总到监控平台上,目前已经形成超过3G/4G无线的. 物联网,不仅可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还可以面向社会各行业开展专网、监控、监测、广告等业务。近期,越来越多的各地气象、安监、交通等单位部门纷纷主动与铁塔公司洽谈合作,充分说明了铁塔公司的资源对于社会各行业部门的价值。据了解,中国铁塔已在北京、福建、安徽、江苏、辽宁等地与警用、军用集群平台进行专网合作建设;在森林防火监控、高铁信息化、国土资源监控、道路安全监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与环保、海洋渔业、卫星信号地面增强等方面开展了监测业务合作。例如:助力北京PM2.5环境指标监测,已经实现了1500个监测点的监测设备部署;与卫星定位公司合作,按照客户需求配合建设北斗卫星地面采集点站址,目前已拓展全国26个省份,建成后服务站址将达近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实现什么样的民主,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另一种是走全盘西化道路,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照搬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的政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民主政治的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摘要:政治民族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政治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是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上中,也明确地把民主和富强、文明一起共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的大势 所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 设的集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正文: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保障党和国家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利益上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法律形式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下来,从而在民主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在近些年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突显其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以自身利益为指导,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政治参与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体现。将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结合起来,是一项惠民惠国的政策。既能保障人民的权力,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又能集中人民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将党和国家的活动纳入人民监督的范围内,保证行政的合理有序性。 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参与不是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所特有的活动,它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完善政治参与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实际经验来说,对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其他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有效享有,每个人都有参与他或她的国家的政府是一个关键因素。”①联合国决议表明:政治参与是固有的人权,并且是民主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国的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和畅通。发展政治参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最有利于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是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的崇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多方面原因: ⑴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活动影响社会。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将自己的利益向政府反映,使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人民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制度,人民选取人民代表,集中自己的政治诉求向政府反映,从而也就实现了政治参与的过程; ⑶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

“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91)

“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 1.目前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3.0分) A.日本 B.中国 C.德国 D.英国 2.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 3.0分) A.0.6万亿元 B.1.6万亿元 C.2.6万亿元 D.3.6万亿元 3.2011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设立()人民币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3.0分) A.10亿 B.20亿 C.30亿 D.40亿 4.中国国民储蓄规模是在哪一年超过美国的?(3.0分)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5.全球10大港口中国占()。(3.0分) A.2席 B.4席 C.6席 D.8席 6.从夏朝开始,中国共经历了()朝代,出现83个王朝。(3.0分) A.18个 B.28个 C.38个 D.48个

7.目前中国工业资本形成规模约为美国的()。(3.0分) A.1.4倍 B.1.6倍 C.1.8倍 D.2.0倍 8.“微笑曲线”理论是下列哪位提出的?(3.0分) A.史玉柱 B.施振荣 C.张瑞敏 D.柳传志 9.下列哪个国家脱离了欧盟?(3.0分)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10.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达到()。(3.0分) A.1.81亿吨 B.2.81亿吨 C.3.81亿吨 D.4.81亿吨 1.据花旗银行演化经济学分析,下列哪些国家或地区在走下坡路?(4.0分)) A.欧洲 B.美国 C.日本 D.印度 2.根据张文松教授所讲,“两自一高”战略指的是()。(4.0分)) A.自主创新 B.自主品牌 C.自强不息 D.高附加值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中国铁塔的发展现状

中国铁塔的发展现状 2017-05-18 00:01大数据/铁塔公司 本文选自今天的人民邮电报,记者蒋水林,原题“中国铁塔:让共享红利惠及社会各行各业”。 2017年,是中国铁塔全面运营的第二年,正式运营的第三年。今年以来,各地铁塔公司与社会各行业开展合作的新闻不断。最近两个月,各地铁塔公司通过微信等多渠道集中推介新业务,可视为中国铁塔加速服务社会信息化的标志。自成立以来,中国铁塔深入推进以共享为核心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快速高效满足三家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需求,并提供优质稳定的维护服务。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资源更好地为全社会共享,服务社会信息化大发展,中国铁塔全力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共享需求,努力让共享红利惠及社会,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彰显了铁塔公司的价值。 深化共享服务社会信息化 大力推动行业内资源共享,为行业降本提效。三家运营商是中国铁塔最大的客户,自2015年1月1日全面承接新建铁塔及附属设施以来,中国铁塔深入推进以共享为核心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快速满足了三家运营商仍处于峰值的4G网络建设需求。2015年承接塔类项目需求58.4万个(含跨年需求),交付48.5万个;2016年承接塔类需求79.3万个,交付65.8万个。行业新建铁塔共享率从过去的20%快速提升至70%。以中国铁塔成立前共享率计算,2015年相当于少建铁塔26.5万个,2016年相当于少建铁塔23.6万个,有效实现了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行业总体建设维护成本的“铁塔初心”。 面向全社会深化资源共享,扩大共享红利。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业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旺盛。中国铁塔依托遍布全国城乡的超过190万个站点的相关设施,努力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服务。中国铁塔每座塔与移动通信基站同址,上接无线网,下连有线网,点多面广,遍布全国,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铁塔资源。并且,每个站点都有完备的电力供应。中国铁塔为基站安装了动力环境监控终端(FSU)设备,集定位、调度功能于一体,信息的传输通过无线的3G/4G网络汇总到监控平台上,目前已经形成超过110万个传感节点的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

“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 1.“微笑曲线”理论是下列哪位提出的?(3.0分) A.史玉柱 B.施振荣 C.张瑞敏 D.柳传志 我的答案:B√答对 2.下列哪个国家脱离了欧盟?( 3.0分)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我的答案:A√答对 3.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达到()。(3.0分) A.1.81亿吨 B.2.81亿吨 C.3.81亿吨 D.4.81亿吨 我的答案:C√答对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总量达()美元。(3.0分) A.11万亿 B.21万亿 C.31万亿 D.41万亿 我的答案:B√答对 5.目前中国工业资本形成规模约为美国的()。(3.0分) A.1.4倍 B.1.6倍 C.1.8倍 D.2.0倍 我的答案:A√答对 6.雄安新区是在哪一年设立的?(3.0分)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我的答案:D√答对 7.中国国民储蓄规模是在哪一年超过美国的?(3.0分)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我的答案:A√答对 8.全球10大港口中国占()。(3.0分) A.2席 B.4席 C.6席 D.8席 我的答案:D√答对 9.2011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设立()人民币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3.0分) A.10亿 B.20亿 C.30亿 D.40亿 我的答案:A×答错 10.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3.0分) A.2倍 B.4倍

C.6倍 D.8倍 我的答案:B√答对 1.“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五通”指的是()、民心相通。(4.0分)) A.政策沟通 B.设施联通 C.贸易畅通 D.资金融通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下列属于世界500强的企业有哪些?(4.0分)) A.中国建筑 B.中国中铁 C.中国铁建 D.中国移动 我的答案:ABCD√答对 3.“北南走廊计划”是由下列哪几个国家共同提出的?( 4.0分)) A.俄罗斯 B.以色列 C.印度 D.伊朗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2019公需课答案“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88分)

“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88分)其中判断有两套题目 1.中国国民储蓄规模是在哪一年超过美国的?(3.0分)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2.雄安新区是在哪一年设立的?( 3.0分)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3.“微笑曲线”理论是下列哪位提出的?(3.0分) A.史玉柱 B.施振荣 C.张瑞敏 D.柳传志

4.下列哪个国家脱离了欧盟?(3.0分)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5.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占GDP 比重从2008年的51.86%降至2015年的()。(3.0分) A.14.99% B.24.99% C.34.99% D.44.99% 6.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0分) A.0.6万亿元 B.1.6万亿元 C.2.6万亿元 D.3.6万亿元

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总量达()美元。(3.0分) A.11万亿 B.21万亿 C.31万亿 D.41万亿 8.从夏朝开始,中国共经历了()朝代,出现83个王朝。(3.0分) A.18个 B.28个 C.38个 D.48个 9.“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在哪一年召开的?(3.0分)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10.我国经济总量在哪一年超越日本?(3.0分)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1.根据张文松教授所讲,“两自一高”战略指的是()。(4.0分)) A.自主创新 B.自主品牌 C.自强不息 D.高附加值 2.中亚五国包括()。(4.0分)) A.哈萨克斯坦 B.乌兹别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巴基斯坦 3.下列属于世界500强的企业有哪些?( 4.0分)) A.中国建筑 B.中国中铁

【范文】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 识点总结 www.5y kj.co m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此内容回答了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课本55页第一段)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

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人大代表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法: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3)、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提案权、质询权、审议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中国铁塔公司全年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解析

中国铁塔公司全年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解析 ofweek光通讯网讯在今天下午召开的ict中国·2015年高层论坛铁塔峰会上,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企业改革协调组副组长李军发表演讲,总结了自中国铁塔公司成立以来的成果以及对铁塔公司未来的期望. 李军表示,中国铁塔公司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距今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协调下,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配合支持下,在有关各地方有关政府和上下游兄弟单位的帮助下,铁塔公司坚持一边进行组建,一边开展服务,以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铁塔资源共享共建,彰显出显著的改革成效. 一是实现了铁塔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国内的基站建设和维护带来了新的产业格局,从1-8月已经承担了3家电信事业超过14万栋,通过需求整合,存量共享,增量共建,实现少建铁塔近20万座,节省行业投资约400亿元,节省土地资源约1万亩. 二是加加强了基站运营和相关方的合作关系,为电信行业营造了新的发展环境,通过铁塔公司口对外,加快与地方政府、物业单位,周边居民的密切沟通和协作,逐步解决基站建设的进场难、协调难、赔偿难等问题,推进了地方对工信设施的立法、执法、保护力度. 三是有效促进了基站建设与运营标准的统一,为设备商具备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制造带来了新的机遇.值得一提的是,铁塔公司还发布了一系列模块化标准化设备,免费提供给厂家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铁塔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李军强调,铁塔公司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电信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成果,是电信行业一支新生力量,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既需要自身坚持改革创新、合作发展,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产业链各方的继续支持.这里提三点期望: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国家层面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或相对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我们在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三沙市和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十大城市土地面积合计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2018年经济总量20.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常住人口1.4亿,占全国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万亿元,占全国的72.3%。 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天津已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来或有望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设目标为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2005年原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定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为全球职能城市。2010年住建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

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2016年5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国家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总体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分别引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重庆、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战略支撑;武汉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地区;郑州引领中原发展;西安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成都和武汉在榜单中名列前十,郑州与西安分别是11名、14名。榜单前十中的深圳、南京和杭州虽然暂时未入围国家中心城市,但综合实力突出。

中国城市未来如何发展

看病贵,父母养老难,交通拥堵,头次做父母缺乏规范的常识指导,养二胎经济条件不够,自己养老没着落。环境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工作的复杂程度已远非当年可比。如今,中国不仅拥有可比肩发达国家的城市数量,还拥有不逊色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知名大都会规模的城市。 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交通拥堵、工作与生活功能区隔分明、“鬼城”“睡城”频现、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致暴雨内涝…… 时隔37年,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总体思路 1.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2.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空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相比改革开放之初不足20%的城镇化率,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国际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城镇化率相比,未来发

展空间依然很大。随着城镇化率超过50%,我国正进入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新阶段。转型关口,未来中国城市工作怎样谋篇布局? 如何布局城市? 3.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 4.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5.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如何规划城市? 6.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7.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 8.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面、更舒心、更美好。 9.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如何管理城市? 10.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