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行政管理史下编

中国行政管理史下编

一、名词解释

1、外朝官:

在汉朝之初,绝大多数官员都属于外朝官,外朝官几乎等于官僚体系的代名词。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

2、内外服制:

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①内服官。是指在王廷和商王直接统治区任职的官吏。他们为王室服务,负责分管各种行政事务。②外服官:所谓的外服官是指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外的诸侯国任职的官吏。

3、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链条,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

所谓分封制,是指在宗法制度基础上实行的一种实施手段,即按照规定的大宗和小宗地位,自上而下,把土地和臣民逐层分封给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每个诸侯国,既是按照成周的模型建立的统治种族奴隶的据点,又起着拱卫周王的作用。

5、上计制:

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6、察举制:

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官员的制度。是指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或民间舆论公认的人才,向中央推举,再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考试,择优录用,授予相应官职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7、征辟制:

是指自上而下的选拔。分为征召与辟除两种形式:

①征召是对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人,由皇帝下诏指名征聘,直接任为中央官吏。

②辟除是指公卿二千石可以按需要选拔自己的属吏。(公卿辟除、州郡辟除。)

8、遥领及侨置州郡制度:

①遥领:是将尚未归于本国的版图的他国领土,设置州郡,并任命刺史或太守以管辖之。

②侨置:是东晋南朝时期,统治者为管理北方南迁的侨人,在其辖境之内,沿用北方的旧名而设置的州郡县地方政府。

9、九寺五监:

(1)“九寺”:九寺的长官称为卿,总称为九卿,其副手为少卿和丞。

①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

②光禄寺(掌管日常饮食及晏饮)

③卫尉寺(掌军事和兵器的机关)

④宗正寺(掌皇帝的宗族家谱及宗族事务)

⑤太仆寺(掌管宫廷马政、皇帝乘舆等)

⑥大理寺(掌管律法、刑罚,和刑部联合办理大案)

⑦鸿胪寺(掌宾客、丧葬礼仪)

⑧司农寺(掌仓库储备,苑囿管理)

⑨太府寺(财货库藏及贸易等事)

(2)“五监”:

①国子监(负责学校事务,培养地方官僚子弟,最高官学),长官为祭酒。

②少府监(负责国家、宫廷的手工业),长官为监。

③将作监(负责宫殿、宗庙、衙属的工程建设),长官为监。

④军器监(负责军械制造),长官为监。

⑤都水监(负责水利工程),长官为使者。

10、政事堂:

政事堂号称东府。宋朝的正式名称为中书,全称中书门下,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的议事办事机构。但不再设于门下省或中书省,而是设于禁中,它囊括了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知制诰和直舍人院,负责撰写诏令文书。还设有起居院,记录皇帝言行。另外还设有五房,即五个办事机构。吏房、户房、礼房、刑房、孔目房。

政事堂职权:

①应时召对,主持朝议,帮助天子决策。

②制定、副署和颁布诏敕。

③推荐贤能,考核进退百官。

11、枢密院:

唐朝后期设置的机构,原意是利用代表皇帝的宦官参与宰相议事,分宰相之权。五代时期,枢密院变成了军人的天下,成为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宋代继承了枢密院体制,负责全国军政,但由文官负责,非文人科第出身不能做枢密使。同时,枢密使和副使位列宰辅,与宰相一起参与军国大事处理。

枢密使职权:

①辅助皇帝作出战守决策。

②制定和发布军事诏书。

③掌虎符发布军令。

④考核和进退武官。

⑤制定各种军事计划。

12、监司:

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除本职事务外,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

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13、保甲制:

以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副”,同时以主户三十家为一甲,设甲长负责放贷青苗和代替里正、户长收税。

作用:①发展农业,催征赋役,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

②维护乡里治安,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提供稳定的兵源。

14、恩荫制:

所谓恩荫制,即封建国家根据官员职务高低和功劳大小,直接录用他们的子孙为官。这是奴隶制世卿世禄制残余的一种表现。

15、磨勘制度:

宋代的磨勘是以现任的中下级文武官员和选人为对象,通过对其历官年限、举主和课绩三方面的审核,从而决定其迁转与否的一种人才考核制度。

16、元朝中央六院:

①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②集贤院:管理学校教育事务和管理道教、祭祀、占卜等事务。

③翰林院:主要职掌是承旨制诏。即草拟皇帝的命、谕、令等。

④将作院:管理全国工匠和宫廷营造的机关。

⑤通政院:管理各个驿站事务,后为传达诏令的信息机关、情报机关。

⑥宣政院:主持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民之政。

17、考满:

是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依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二、重要知识点:

1、西周对中央政府的官吏推行“大计法”考绩制度,对地方官吏推行“大比法”考绩形式。

2、南朝重中书,北朝重门下。

3、唐代翰林学士的内制与中书舍人的外制:

①(翰林学士)内制主要是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

②(中书舍人)外制只是一般事务性的诏书。

4、唐朝宰相名号:

①三省长官;②参议得失;③参知政事;④凤阁鸾台;

⑤紫微黄门;⑥同中书门下三品;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5、隋朝监察:

①司隶台:司隶大夫为台主。对郡县治理情况进行监察。以《司隶六条》为监察内容。

②谒者台:受理申奏冤枉。③御史大夫。

6、唐朝监察机构:一台三院制。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

①台院:设侍御史4人,品秩为从六品下。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即纠劾百官,审讯案件。

②殿院:设殿中侍御史6人,品秩为从七品下。殿中侍御史主要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即百官上殿朝见皇帝的序列和班次。

③察院:设监察御史10人,正八品上。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

7、唐朝监察地方的法规:《六察法》

8、宋代三司号称“计省”,长官“三司使”,称“计相”。

三司: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三司的主要职权:①收运钱物、②保管钱物、③分发钱物。

9、宋代中枢体制的特点:

①机构重叠,床上架床;②权力分散,职能混淆;

③机构臃肿,人员众多;④事权不一,缺乏信任。

10、建立行省的必要性:

①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②压制部分贵族的需要。

③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1、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

②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④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中央集权。

12、元朝单独的行政体系:

①镇抚卫所:直属于枢密院。②肃政廉访司:直属于御史台。

③诸路匠人总管府:直属于将作院。④驿传系统:直属于通政院。

13、元朝选官制度:

①荫袭制:正、从一品官员之子可荫叙正、从五品官。

②推举制:别里哥选和保举制。

③科举制:屡建屡废,录取名额少,充满民族歧视。

14、元朝考绩制度:政绩考核与年限计算相结合。

①政绩考核的具体内容: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

②年限计算:中央官任期30个月,地方官20个月,三任一迁。

15、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明英宗时,开“首辅”专权之始,阁权已超过六部。

16、明朝地方行政体制,省级行政“三司”制:

①承宣布政使司(“藩司”):行政、分守道;

②提刑按察使司(“臬司”):监察、“分巡道”“兵备道”;

③都指挥使司(“都司”):军政。

17、明朝中央行政体制:

①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②六部职权提高;③设立内阁完善职权;④司礼监;⑤通政使司。

18、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

①贡监: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②荫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

③举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④例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19、明代科举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①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童生、秀才(科举生员);

②乡试是地方考试,委托南北直隶以及布政使司进行考试,三年一次。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③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师举行。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在会试十天以后。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

20、清朝皇权发挥作用的手段:

①密折制度;②亲掌人事大权;③亲掌司法大权;④控制意识形态;⑤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

21、①制:宣示大典的制;②诏:布告重大政事;③诰命:封赠官吏。

22、军机处的职能:(办事特点:密、简、速)

①草拟皇帝谕旨,参与奏折的批复;

②参与军国大政、重要章奏、高级官吏惩处等政事的议奏、密议,或会同有关部门的议复;

③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

④奏补高级文武官吏,参与考试人才事宜。

23、清朝理藩院、督察院、宗人府、内务府职权:

①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主要对蒙族、藏族进行管理;

②都察院:掌管监察;

③宗人府:掌管宗族事务;

④内务府:掌管皇族事务;

24、清朝地方行政的特点:

①行政、财政和司法权合一;②突出督抚权力;

③强化基层控制;④机构层次繁杂,官员职权交错。

25、清朝边疆地方行政的总原则:

①大权集中,小权分散;②依风俗而治;③厚养头领,分而治之;④贡赏制度和年班制度。

26、清朝官员选任:①科举;②荐举;③捐纳;④恩荫。

三、简述:

1、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1)相同点:

①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2)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

2、唐朝的考绩制度

(1)实现了校、监、判一体化。

①校。从京官中选择两个威望较高的,一个考京官,一个考外官

②判。常设:考功郎中负责考核京官,考功员外郎负责外官。

③监。监考史:门下给事考京官,中书舍人考外官。

(2)考绩制度化、程序化。岁课和大课。具体的程序是五等四级制。

(3)考绩法律化:

①流内官实行《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

②流外官实行《四等第考课法》。

(4)唐朝考核的特色:

①组织体系完善;②严法而严行;③程序井然;

④考课法中实体内容多,虚浮的成分比较少;⑤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3、宋代路级监司的职权:互不统属,互相分权,互相监督,直接对皇帝负责。

①漕司:转运使,掌财赋。

②宪司:提点刑狱使,掌司法和监察。

③帅司:安抚使,掌兵民之事。

④仓司:提举常平使,掌赈灾和专卖事务。

4、宋代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重的措施:

①地方官员实行任期轮换和本籍回避制度。

②府州设通判。

③地方官由文人充任。

④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

⑤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

5、宋代职官管理制度改革:

(1)实行官、职、差遣分任制度。

①以官(寄禄官)来笼络权贵;

②以职(学术头衔)来崇尚文治;

③以差遣(职事官)来招揽人才;

(2)选官制度。

①科举制的改革:

A、罢诸科,独存进士。增加武举、童子举等科,突出重点,仕途多元。

进士考试强调以经义取仕。

B、考试程序上的改革: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殿试考试后,将考生分为五等三甲,其中前三名最为荣耀,依次被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考试方法上的改革:

a.废除公荐和公卷制度,禁止通过科举结成师门、门生关系。

b.实行糊名(封卷)和誊录制度。

c.加强监督。除设主考官外在设置副主考官、巡视官等。

d.主考官实行轮换制。临时差遣,年年轮换。

e.锁院。出题人、知贡举及权知贡举接到任命后必须马上住进贡院,不能与外界有联系。

f.别头式。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亲属考试要回避。

g.复试。针对官员子弟,防止官员拘私舞弊。

D、录取人数的变化:在录取人数上比唐朝大为增加,而且设置了“特奏名”考试。

②恩荫制的泛滥:

A、常荫:郊祀大礼荫补、官员致仕荫补、临终前作遗表荫补以及将领优恤荫补等。

B、特恩:a.恩及前代帝王之后裔; b.是恩及前代名臣之后;

c.恩及本代故臣之后;

d.恩及上著书者;

e.新天子登基恩及地方路的监司和州府知守派亲属祝贺者。

6、宋朝考绩制度:

(1)考课法:

①二院三考制的确立。

A、两院:审官院考京官,流内铨考外官;

B、三考制是三级考核:守令考县官、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

②考课周期:一岁一考,三考一任。

③考课依据:考课法规的制定。

A、对地方官:《守令的四善四最》

B、对监察官:《监司七事考绩》

(2)磨勘制度的确立:磨勘制,即磨勘转官,是指定期勘验官员的政绩,以定其升迁。(3)宋朝考课的特点

①考课机构比较健全,而且相对独立;

②职能分工明确,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重监司之考核。宋朝的监察机构作为执行机构,直接参与监督考课,同时又作为被考监的对象,接受监督和考绩。

7、宋代监察制度:

(1)机构:监部制、监州制、监司路使制。

①形成了台谏、六察和两院的形式。

台是御史台;谏是谏院;六察是针对尚书六部实施的行政监察;“两院”指的是鼓院和检院。

②地方通判的设立。

③路使的特设。

(2)监察职权的提高:

①宋朝由皇帝亲管、亲裁监察权。

②对充当御史的人从资历上进行严格规定。最起码在地方出过两任县令。

③皇帝授予御史特殊全权。指御史和谏院官员可以单独上奏弹劾百官。

④授权尚书省监督监察机关。

⑤台谏职能合一。

8、元代中书省职权:

①关于军国大政:

凡是关于国家的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政方针的研讨、制定都要由中书省通过,然后呈皇帝批准实行。

②关于人事的任免调动:

除了皇帝自定的或认为重要的官职外,其他中央官职均由中书省奏荐。官职的升迁,正七品以上由中书省管理,三品以上的皇帝可以亲自选定,调迁,也可授权给中书省。

③关于司法审判:

凡死刑判决后,由中书省复审。

④指挥监督:

中书省对其直属的参议府和六部实行直接指挥,对非直属的其他机关有权进行检查监督,并对有关事宜提出处理意见。

9、行省的职权:

①掌管境内官吏迁转、考核和刑律诉讼等政刑之事;

②掌管境内农桑水利、屯田、漕运、和赋税征收等经济事宜;

③分掌行省境内兵甲、驿铺、镇戍军事务;

④管理行省下属的路(府、州)和县(录事司、州)两级政权机构的重大行政事务;

⑤管领置于边远和偏僻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

10、简述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1)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

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朝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他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二十二个小监察区,即二十二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台。

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2)元朝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①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

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进行监察。

11、元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具有同等的地位;

②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

③台谏机构和职能合一;

④监察官自选;

⑤纠弹不避权贵。

12、明朝内阁制的职能:

①票拟批答;

②草拟诏敕与封驳;

③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

④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

⑤经筵进讲之职。

13、明朝内阁制的特点:①变动性;②附属性;③个别性;④欠缺法定性。

14、明朝内阁制的影响:

①助长君主专制;②助长君主荒政;③形成宦官弄权;④导致政风因循;⑤演成朋党倾轧。

15、明朝的监察制度:

(1)体系:以都察院为指导,形式为科道、厂卫相结合;

①科: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

②道: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

③厂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特务机构,隶属于皇帝,监视官员和百姓。(2)法规:《宪纲条例》;

(3)特点:

①监察范围的扩大。

②监察系统纵横设置的完备超过前代。

③重视监察立法,有法可依。《纠劾官邪规定》《巡抚六察》《巡按七察》

④重点治吏。重视典章制度管理官员。

16、清朝考绩制度:

(1)形式:清朝的考绩分为京察和大计。

①京察是对京官的考绩,每三年举行一次。三品以上由皇帝敕裁。三品以下由吏部和都察院考核。京察考核分“称职、勤职、供职”三等,依结果进退官员。

②大计是对外官的考绩,三年一次。大计结果分“卓异、供职”两等。

(2)标准:四格六法。

①四格:才(才干)、守(操守)、政(政务)、年(年龄)。

②六法: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

(3)奖惩:奖五惩三。

①奖励方式大致有五种:

a.引见,属于声誉的褒奖;

b.升官,晋级或加俸;

c.入旗或改旗,特准加入旗族或升格旗族;

d.赏赐衣物或赐匠、赐字、建立专祠等;

e.封赠上代,荫及子孙。

②处罚方式有三种:a.罚俸;b.降级留任;c.革职。

17、清朝的监察制度:

(1)监察机构:

①中央:都察院(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

②地方:监察行署(右都御史)

a.省级监察机构:提刑按察使司;

b.道级监察机关:巡道。

(2)监察法规:《钦定台规》《都察院则例》;

(3)监察机构的职权:

①弹劾官吏违失权;

②建议国事权;

③检查行政权。

④审察会计权;

⑤会谳重案权;

⑥辩明冤枉权;

⑦考核官吏权。

(4)提高监察效能的措施:

①健全监察法规;

②徇情枉法、所奏不实、肆行陷害者反坐;

③监察官犯罪从重处罚原则。

④监察回避制度;

⑤泄漏机密者议处;

⑥防止科道官敷衍塞责;

⑦严格把握对科道官的选拔、考核。

(5)评价:

①作用:a.纠正政府工作失误;b.澄清吏治; c.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

②不足:a.为加强皇权而服务的监察制度; b.监察学术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By:●潘赫??? 单选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A.富国强兵B.均贫富、等贵贱C.维新变法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工人运动 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 A.民用工业B.新式学堂C.军用工业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 A.封建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ldquo;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 (B)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中国国民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约法》D.《变法通议》 3.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 A.要不要向西方学习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社会革命 5.标志着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C)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创立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 9 1 9—1 9 4 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 2.1919—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C)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封建经济D.官僚资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近代史试题(下)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选 ●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国民党代表的是( C ) ● A.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B.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 C.地主/阶级/和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的利益 ● 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A ) ● A.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 C.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3.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 C ) ● A.中共六大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 4.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 A.1928年12月,由毛泽东在井冈山上主持制定 B.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 ● C.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 D.存在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错误规定●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 B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三三制” ● 6.土地/革命/前中期的三次“左倾”错误不包括( D ) ● A.1927年11月到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 B.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 C.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 D.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错误 ●7.遵义会议后,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的新的三人团的是( A ) ● A.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B.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 C.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 D.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 ●8.毛泽东在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是( C ) ● A.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 C.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作风的基础一环 ●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C ) ● A.争取民主 B.农民运动 C.武装斗争 D.工人运动 ●10.1929年,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 阶级/的土地”。这一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 C ) ● A.地主的利益 B.富农的利益 C.中农的利益 D.贫农的利益 ●1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 A )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苏维埃/土地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2.毛泽东最早深刻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极端重要性的著作是 ( D ) ●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3.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D ) ● A.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B.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自身问题 二、多选 ● 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BC ) ● A.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 ● C.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D.将共产党所掌握的军队向南昌集中 ● 2. 1928—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 ABCD ) ●A.《井冈山的斗争》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近代史重点答案整理

近代史重点答案整理 第一章 近代史考试重点第一章答案 1: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6: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联系: 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法国在近代中国占有的势力范围包括:法国:取得云南,广西,广东的路矿权,又要求海南岛及中越边境的云南,广西,广东三省,不得让与他国,西南遂成为法国势力范围。 第二章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2、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运动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是: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边防;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4、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5、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第三章 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孙中山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 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领导人是:兴中会、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完整版)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 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整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是什么 19世纪初,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占领了亚洲大多国家后,英国将侵略矛头转向了中国。受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英国在对华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通过大量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手段。又因为连续两次经济危机,英国急需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6月,英军侵华舰队封锁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鸦片战争的危害 A、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 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 ○3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A、性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矛盾:使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变成了中华 民族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历史任务:之前的任务是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压迫;后来的 历史任务变成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

○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3、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主观方面:○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上的失误 ○3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 起义带来了危害 客观方面:○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极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私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 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 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 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 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 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 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 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 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 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 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

中国近代史纲要综述上编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多少年:( B ) A.、1000多年B、2000多年C、3000多年D、4000多年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五四运动 3、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 4、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根据是:(B)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具有两重性,其根源在于(C)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力量弱 B.受到官府的控制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成长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 D.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来自过去的地主、商人和官僚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以后的中国,未能赶上世界的先进潮流,越来越落后于西欧。主要的原因是下列的哪些因素在清代中叶以后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 ABCD ) A.、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 B.、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C.、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D.、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的条约有:(ABDE)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E、黄埔条约 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中国产生的新的社会阶级是:(BD) A、地主阶级 B、无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征是:(ABD)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B、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军事上的软弱性; D、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5、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BD)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C)

【免费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 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 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 “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 中国为例。 6、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历程。 7、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 库制度)。 8、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 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

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 为例。 1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 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 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 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思考题 1、试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变的历史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成都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为什么说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基本彻底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经济得到畸形繁荣发展之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 和人民的贫困。 3、试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 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主要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都遭到失败。 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形式,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开始初步觉醒,许多荼毒良久的封建恶习开始改变,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样,由于自身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外加反动势力的强大导致了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使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统治,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空前解放;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斗争,为了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