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主题二中国古代文明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主题二中国古代文明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主题二中国古代文明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主题二中国古代文明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

一、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姜寨遗址的特征A

(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2)姜寨遗址的特征: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2、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

(1)标志: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

(2)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3、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B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进入到“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二里头考古发现C

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B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司母戊鼎B

“司母戊鼎”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大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的大小、

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4、甲骨文B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二重证据法D

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相互印证

二重证据法是指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个资料的多重印证二成为信史。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西周的建立A

BC1046,周武王伐纣,败商于牧野,建立周,都镐京,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王室子弟、功臣

作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订者A

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诸子百家

1、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经济: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耕熟地不断被开辟,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竞相占地攻城略地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政治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内政改革)文化: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C

(1)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历史地位和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

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3)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帝国建立时间B

(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帝国建立时间: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1)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

(2)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四、秦末农民起义

1、秦短命而亡的原因C

(1)秦的暴政:滥用民力、诛罚苛刻、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2)群雄逐鹿中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

(3)统治集团内乱: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最终加速秦朝的灭亡;

(4)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5)农民起义的打击最终使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A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A

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一、汉承秦制

1、汉承秦制B

西汉建立后,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不同。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

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的内容B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田赋,废除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回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B

政治上设置“内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创设刺史制度又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①措施: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②作用:通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经致用逐渐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③评价: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儒表法里”是武帝执政的原则。

3、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三次战争A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天山南北遂与内地连为一体。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三、光武中兴

1、刘秀建立汉朝A

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

2、“柔道”政策和作用B

政策: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刘秀决心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减轻赋税负担;还致力于文教治国方略。

作用:重视文化、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光武帝在位期间,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景象,被誉为“光武中兴”。

四、三国鼎立

1、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A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北方人口的南移B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3、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B

诸葛亮在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发展;还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4、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B

发展水稻种植、丝麻织造、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造船技术等方面进步明显;逼迫山越人出山,与平原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民族交流和融合

1、南北朝政权的更替A

“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东晋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北朝政权的更替: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后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

2、孝文帝改革C

(1)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2)内容:

政治上:①地方上施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②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遏制贪污腐化。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推行汉化:①迁都洛阳。②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胡汉通婚。③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④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3)作用: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奠定大一统的基础,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单元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1、隋朝、唐朝的建立A;

杨坚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2、三省六部制、政事堂C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

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影响: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4、科举制的内容和作用B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A

先秦: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推举制;隋唐至清末(1905):科举制

(1)创立:隋朝开创,唐朝健全。

(2)内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P52 第二段

(3)作用: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深远影响。科举考试改变了秦汉以来的推举方式,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抑制了地方势力、消除地方离心因素,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C

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政治清明:善于体察民情,疏缓刑罚、宽政安民,广招贤才,虚心纳谏。

经济发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民族和谐: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2、唐蕃关系A

唐太宗时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3、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A

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知道:

三、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B

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来往和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全盛: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驻军防守,交通安全顺畅。

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媒介。

2、国际大都会长安B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得唐都长安,不仅使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3、“遣唐使”A

唐朝时日本派遣来中国学习交流的使者;带回大量文献典籍和文化知识,从各方面吸收融合唐文化。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的统一

一、文官体制

1、宋朝的建立A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2、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A

北宋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北宋建立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

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但北宋的统一不是完全的,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3、文官体制C

(1目的: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2)措施:

①军事上(宋太祖是如何收拢兵权的?)

1)“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降低统帅的地位。

2)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三衙有兵权,但军队调遣之权由枢密院执掌。三衙、枢密院互相制约,兵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3)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挑选强壮的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4)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②政治上:(文人政治是怎样形成的?)

1)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2)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3)为了便于官员的调谴撤换,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3)特点:皇帝总揽兵权;内重外轻;重文轻武

(4)作用:

①积极性:

1)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2)有利于稳定政局,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性:

1)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

2)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科举制的完善A

(1)情况:

①考试制度:宋朝科举制度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②规则:实施“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防止徇私舞弊、保证公正和公平。

③内容:宋初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2.影响

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宋辽澶渊之盟A

宋初发生多次战争,知道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之间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评价:对北宋而言,在接受了屈辱的条件下,统治者求得了苟安,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2、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A

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同年,南宋建立,偏安东南。

3、岳飞抗金和绍兴和议A

南宋初年岳飞率军在郾城会战中大败金军。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逐渐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局面。

4、榷场B

(1)概念:宋、辽、西夏并立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立的互市贸易的市场。(2)特点: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都有官府控制。

(3)评价:榷场的设置处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边境地区商品交流,成为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5、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A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

时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原因: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减少,经济发展缓慢;南方水田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

2、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B

(2)表现:

①农业:圩田、沙田、梯田的开辟;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苏常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南方棉花、茶叶种植普遍,桑蚕业中心移向南方。

②手工业:

纺织: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设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私人作坊—机户;海南岛发展出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较前代发展,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造船:东南沿海城市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③商业:

商业都会:东京(开封)、临安(杭州)商业繁华的大都市

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

货币:北宋出现交子,南宋纸币和铜钱并行

3、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A

(1)兴起原因:由于西夏孙玮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3)管理机构:设立市舶司、“番坊”、“番市”。

(4)影响: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人们把宋代海上商陆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条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四、辉煌的科学技术

1、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B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它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了四个世纪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

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的影响B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运用于战争。南宋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的“火铳”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方式,世界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

4、沈括与《梦溪笔谈》B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不仅保留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五、行省制度

1、大都A

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文明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2、元朝加强中央集权C

(1)目的: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措施

①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全国军事与监察。

②地方创置行省制度,除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影响深远。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宣政院管理吐蕃特别地方行政区,西藏从此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一、皇权的加强与内阁制度

1、朱元璋建立明朝A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2、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C

形成过程: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集皇帝、宰相于一身;在位后期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建立厂卫特务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重视整顿吏治,对贪官惩治尤为严厉。

二、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1、清的建立;清军入关A

1616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败亡。

三、康乾盛世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1、军机处的设立C

①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制,设内阁办理政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把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制约。

②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以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作用有限。

③雍正帝: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设立军机房,后改为常设性的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掌管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为皇帝出谋划策,扶助皇帝总揽中央机构。其主要成员由皇帝选拔,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④乾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功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C

康雍乾时期,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东北地区: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沙俄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其通过谈判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西北地区:康雍乾三朝多次征讨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终于平息。乾隆时出兵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与民政。

西南地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职权,全藏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相互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东南地区: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消灭了台湾的郑氏割据政权,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特别是商业繁荣的表现A

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单位产量提高;引入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桑、茶、棉、烟草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推广,湖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内外;城市和市镇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

商业: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业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和土特产。

4、《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A

①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②乾隆时,选派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明清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政策

1、朝贡贸易的特点B

朱元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外国贡使朝贡供品,朝廷以数倍代价作为补偿;附带货物则在官方监督下于制定地点交易。政府严格规定;薄来厚往;重政治轻经济。

2、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及表现C

清初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

康熙帝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制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上海)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乾隆帝时期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国商船在广州一地通商。

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

原因: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清朝统治者却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

五、早期的西学东渐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B

来华的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表现: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等多种世界地图。徐光启等聘请传教士参与,完成编写《崇祯历书》。

2、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C

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演讲稿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从浩瀚的书籍里,我了解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祖国是长城上的一块砖,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是唐诗宋词,是《诗经》《史记》《水浒传》《红楼梦》,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集合。 世人称中国为“文明古国”不仅仅因为它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曾经创造了局势惊叹的科技成就,保持了达千年的繁荣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明代以前,全世界重大料技成就就共约300项其中中国发明和发现的达到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而其他各国仅占42%多。古老的四大发明,对世界闻名的进不起了巨大的作用,《农政全书》,为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着作,搅车,是棉纺技术的重大革新,水利鼓风,是冶铁技术的革命,《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天工开物》,是中国工艺的百科全书,水运浑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仪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科学遗产。珠算,是千年不衰的计算方法,地动仪,是世界上首架测量地震的仪器;《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地貌的文献;《本草纲目》被称为懂法医学巨着…… 英国学者李约博士指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美国史学家保

罗·肯尼迪也由衷叹息:“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 这就是我的祖国,让我骄傲和自豪的祖国! 令人遗憾。发人深思的是,当西方各国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中国却渐渐地走了下坡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鉴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 为了祖国辉煌壮丽的未来,我们要发奋学习刻苦努力,长大成为栋梁之材,为国争光!让中华民族在我们手中——腾飞!

2015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考试题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期末试卷 正确率92% 1经调查,大概有多少女性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 A、 0.2 B、 0.35 C、 0.54 D、 0.7 我的答案:C 2()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A、 义 B、 信 C、 礼 D、 仁 我的答案:C 3孔子最得意弟子,也是最好学的弟子是()。 A、 子路 B、 子思 C、 颜回 D、 冉求 我的答案:C 4礼仪之始在于()。 A、 正衣冠 B、 梳容颜

顺言辞 D、 端行为 我的答案:D 5以下哪项是地支?() A、 辛 B、 壬 C、 戊 D、 申 我的答案:D 6《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中的“三到”不包括()。A、 心 B、 眼 C、 耳 D、 口 我的答案:C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之口。 A、 范仲淹 B、 陆游 C、 杜甫 D、 王之涣 我的答案:A 8政论源于以下哪部经典著作?() A、 《尚书》

《礼记》 C、 《诗经》 D、 《周易》 我的答案:B 9“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的词性是()。 A、 名词 B、 动词 C、 形容词 D、 副词 我的答案:B 10现今梅毒感染率已经是90年代的多少倍?() A、 2 B、 10 C、 25 D、 50 我的答案:C 11《弟子规》认为人的声誉从哪里来?() A、 容貌 B、 行为 C、 价值观 D、 理念 我的答案:B 12()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仁 B、 义 C、 勤 D、 礼 我的答案:D 13提亲一般要带疏雁,经专家考证,疏雁就是()。A、 野鸭子 B、 大雁 C、 鸡腿 D、 牛肉 我的答案:B 14《国史大纲》的作者是()。 A、 高尔基 B、 顾炎武 C、 钱穆 D、 胡适 我的答案:C 15影片《铁人》讲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事?() A、 哈尔滨 B、 北京 C、 秦皇岛 D、 大庆

(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 形成了一套颇为完 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 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至打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 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 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 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人种、民族和文化 1 【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乌干达 ?B、肯尼亚 ?C、卢旺达 ?D、布隆迪 2 【单选题】距今()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D ?A、8万 ?B、7万 ?C、9万 ?D、4万 3 【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ACD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4 【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BCD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思想文化 ?D、制度文化 5

【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错误 6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正确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的关系 1 【单选题】 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 ?A、 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 ?B、 绝食殉国 ?C、 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 ?D、 是语言学家 2 【多选题】 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ABCD ?A、 古罗马 ?B、 中国 ?C、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3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错误 4 【判断题】 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正确 国学 1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鲁迅C ?B、梁启超 ?C、胡适 ?D、闻一多 2 【单选题】《国史大纲》是()所著。B ?A、陈寅恪 ?B、钱穆 ?C、王国维 ?D、傅斯年 3 【判断题】 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错误 4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 年前)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 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 )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 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 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 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4.(2019 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答案 C “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

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古人过生日的传统习俗是()。1.0 分 A、 吃面 B、 唱英文生日歌 C、 吃蛋糕 D、 喝酒 我的答案:A 2提亲一般要带疏雁,经专家考证,疏雁就是()。1.0 分 A、 野鸭子 B、 大雁 C、 鸡腿 D、 牛肉 我的答案:A 3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1.0 分 A、 日本 B、 中国 C、 朝鲜 D、 韩国 我的答案:B 4《弟子规》中认为,如果父母有过错,儿子的做法是()。1.0 分A、 假装没有看到 B、 不理会 C、 劝诫 D、 责备之 我的答案:C 5尧典是《尚书》的第几篇?()0.0 分 A、 第一

第二 C、 第三 D、 第四 我的答案:B 6“吾日三省吾身”出自()。0.0 分 A、 子路 B、 曾子 C、 孔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C 7()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1.0 分A、 仁 B、 义 C、 勤 D、 礼 我的答案:D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之口。1.0 分 A、 范仲淹 B、 陆游 C、 杜甫 D、 王之涣 我的答案:A 9政论源于以下哪部经典著作?()0.0 分 A、 《尚书》 B、 《礼记》 C、 《诗经》

《周易》 我的答案:B 10以下哪项是地支?()1.0 分 A、 辛 B、 壬 C、 戊 D、 申 我的答案:D 1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1.0 分A、 《原道》 B、 《逍遥游》 C、 《中庸》 D、 《春秋》 我的答案:C 12《大章》是哪个盛世的代表歌曲?()1.0 分 A、 禹 B、 顺 C、 汤 D、 尧 我的答案:D 13中国人结婚的传统色彩是()。1.0 分 A、 黑色 B、 纯白色 C、 大红色 D、 桃粉色 我的答案:C 14()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1.0 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乐文明的要义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

2016超星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期末考试卷 答案

2016年超星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中华文明的源头是()。1.0分 A、唐朝 B、宋朝 C、虞夏商周 D、三国时期 我的答案:C 2“缡”指的是()。1.0分 A、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 B、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穿的衣服 C、古代男子娶亲时所戴的帽子 D、古代男子娶亲时所系的佩巾 我的答案:A

3孔子“怀忠信”的目的是()。1.0分 A、获得举荐 B、自我完善 C、学习 D、得到重用 我的答案:B 4()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1.0分 A、精神 B、历史 C、文化 D、礼俗 我的答案:C 5诞生礼包括哪些?1.0分 A、“三朝” B、“满月” C、“百日”、“周岁” D、以上皆是 我的答案:D

6《仪礼》有十七篇,第一篇是()。1.0分 A、士相见 B、特牲 C、士冠礼 D、少牢 我的答案:C 7“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1.0分 A、孟子 B、孔子 C、郑玄 D、秦穆公 我的答案:C 8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1.0分 A、语言 B、文化 C、地域 D、心理 我的答案:B

9《论语》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对谁的描述?()1.0分 A、孔子 B、子路 C、颜回 D、冉求 我的答案:A 10“侯”的意思是()。1.0分 A、军事首领 B、箭 C、大刀 D、枪 我的答案:A 11“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出自()。1.0分 A、《礼记》 B、《左传》 C、《诗经》 D、《史记》 我的答案:A

12“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1.0分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灰色 我的答案:C 13“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1.0分 A、《论语·阳货》 B、《礼记·乐礼》 C、《列子·汤问》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 14()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1.0分 A、周公制礼乐 B、大学 C、中庸 D、四书五经 我的答案:A

超星 课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考试答案

人种、民族和文化 人种、民族和文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 ?A、语言 ?B、心理 ?C、地域 ?D、文化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世界三人种不包括()。 ?A、尼格罗人种 ?B、非洲人种 ?C、蒙古利亚人种 ?D、欧罗巴人种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判断题】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已完成成绩:66.6分 1 【单选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之口。?A、许嘉璐 ?B、顾炎武 ?C、严复 ?D、胡适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名绛 ?B、字忠清 ?C、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D、生于清末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判断题】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国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美国 ?B、印度 ?C、日本 ?D、德国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之口。 ?A、朱自清 ?B、严复 ?C、胡适 ?D、梁启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判断题】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胡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民族文化精神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A、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北京大学 ?D、南开大学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国考古学之父是()。 ?A、李济 ?B、梁思永 ?C、苏秉琦

古代礼乐有哪些

古代礼乐有哪些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乐有哪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乐有哪些?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1] 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

“和”。[1] 古代礼乐文化释义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2] 。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 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2] 。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2] 。 孔子招受学生开经讲学,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死后,他的学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论语》。上述著作构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后练习

注意:红色部分需要自己找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 世界三人种不包括()。 A、尼格罗人种 B、欧罗巴人种 C、蒙古利亚人种 D、非洲人种 2 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B)。 A、语言 B、文化 C、地域 D、心理 3 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 B、文化是民族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4 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 5 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1 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原名绛 B、字忠清 C、生于清末 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2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A)之口。 A、许嘉璐 B、顾炎武 C、严复 D、适 3 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 A、日本 B、中国 C、朝鲜 D、韩国 4 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A)之口。 A、适 B、严复 C、朱自清 D、梁启超 2 《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A、高尔基 B、顾炎武 C、钱穆 D、适 3 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印度 4 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 5 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 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D) A、大学 B、南开大学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2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C)。 A、苏秉琦 B、梁思永 C、济 D、王巍 3 世称“安定先生”的是(A)。 A、瑗 B、修 C、适 D、讷 4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 5 华罗庚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为己任。(A) A、天下 B、个人发展 C、自我价值观 D、家庭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之口。 A、仲淹 B、陆游 C、杜甫 D、王之涣 3 《正气歌》出自(B)之口。 A、白 B、文天祥 C、杜牧 D、王安石 4 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颠覆。()√ 5 《楼记》是仲淹的作品。()√ 1 1 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近代的沉沦(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有诸子百家,诞生了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等为代表的墨家思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并有易经等至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此外,我们还传承了佛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行郡县制,在交通和通讯均不便利的情况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的统一。 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汉代,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张骞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今日的伊朗等西亚地域。 到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到周遍诸国,以日本为代表,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文字、服饰、建筑和思想方面,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至今可见。 对西方世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此外,中国哲学对古希腊哲学,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均有据可考。 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元代达到极盛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至鄂霍次克海,共计2200多万平方公里。 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二)大厦将倾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处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东方世界的龙头老大,包括日本在内,对中国,只有鼎礼膜拜的份。这种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称为蛮夷之邦,不知礼义廉耻。到了18世纪末,当西方国家通过海路,与中国寻求交流时,这种视其为琉球人、高丽人的态度,依然明显表现出来。 关于通商制度,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节,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成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家眷进入,不能买中国书,不能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与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相仿佛,到了18世纪末,英帝国在西方世界占据了领导的地位。他们把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成模范的开明君主,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责任在地方官吏。1792年,乾隆皇帝80寿辰,英王派马嘎尔尼使华,希望能派大使常驻北京,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海关税则等。乾隆视马嘎尔尼为藩属的贡使,要他行跪拜礼。马嘎尔尼初不答应,后提出条件,要求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者中国派员向他所带的英王画像行跪拜答礼。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马嘎尔尼也拒绝跪拜,最后不欢而散。乾隆去世后,英王再派使节来华,嘉庆给予的待遇远不及乾隆,中英间感情失和。英国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遂开始大规模进行鸦片走私买卖。 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人平等待遇,在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三)沉沦的过程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网络选修课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音乐里面最基本的是()。 ?A、曲调 ?B、歌词 ?C、十二律 ?D、音符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十二律是模仿谁的声音而发明的()。 ?A、鹦鹉 ?B、鸬鹚 ?C、鸳鸯 ?D、凤凰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单选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 ?A、《坊记》 ?B、《列子·汤问》 ?C、《诗经》 ?D、《礼记》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单选题】尧典是《尚书》的第几篇?()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5【判断题】十二律分为八律和四吕。()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身”出自()。 ?A、《列子·汤问》 ?B、《孟子·告子上》 ?C、《礼记·乐记》 ?D、《毛诗序》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音乐跟人的情感无关。()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吕氏春秋》不涉及音乐方面的内容。()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A、《孝经》 ?B、《孟子·告子上》 ?C、《论语·卫灵公》 ?D、《论语·阳货》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夏禹时的圣乐是()、 ?A、《咸池》 ?B、《承云》 ?C、《夏迭》 ?D、《唐歌》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出自()。?A、《吕氏春秋·侈乐》 ?B、《毛诗序》 ?C、《孟子·告子上》 ?D、《列子·汤问》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诗经》的十五个国风是采风采来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李德伦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A、《论语·阳货》 ?B、《礼记·乐礼》 ?C、《列子·汤问》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陶冶心性最好的就是()。 ?A、作画 ?B、音乐 ?C、静坐 ?D、睡觉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3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 【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 乌干达 B、 肯尼亚 C、 卢旺达 D、 布隆迪 2 【单选题】距今(D)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A、 8万 B、 7万 C、 9万 D、 4万 3 【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ACD) A、 欧洲 B、 美洲 C、 非洲 D、 亚洲 4 【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BCD) A、 精神文化

B、 物质文化 C、 思想文化 D、 制度文化 5 【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 6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1 【单选题】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 A、 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 B、 绝食殉国 C、 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 D、 是语言学家 2 【多选题】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BCD)。 A、 古罗马 B、 中国 C、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3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 4 【判断题】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 鲁迅 B、 梁启超 C、 胡适 D、 闻一多 2 【单选题】《国史大纲》是(B)所著。 A、 陈寅恪 B、 钱穆 C、 王国维 D、 傅斯年 3 【判断题】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 4 【判断题】严复认为“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5 【判断题】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从西方引进的。(√)

(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

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

2020届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解析据材料“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减少,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减弱,逐步僵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中平民与官员的变化,而未涉及到平民经商现象,排除A项;依所学,科举制采用糊名、誊写等方式,程序更加公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成员比例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恩荫等其他方式,排除D项。 答案 C 2.(2019·惠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 每亩平均米 7.77 5.40 6.52 1.22 麦数(升) 实征麦占总 20.49% 3.32% 1.91% 3.88% 数百分比 实征米占总23% 10.76% 11.47% 1.91%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摘要: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然而近些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甚一日。鉴于此,本文从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礼之所以合理、乐包含的层次、以及如何有效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等方面进行一下讨论。从而使人们从整体上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研究如何保护其合理的内核,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以便人们保有中华礼乐文明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准。 关键词:礼文化礼乐文明 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钱先生的见解十分精辟,我完全赞同。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礼乐文明在中国出现,是历史的进步。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是中国社会从神权时代走向人本主义时代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殷墟考古遗址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与成千上万的卜用甲骨共存,可见在高度发达的殷代物质文明之上,耸立着一个事事占卜、迷信鬼神的精神世界。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衡。人,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似乎是为着鬼神而活着,或者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鬼神打造祭器,或者随时把生命和鲜血变做祭坛上的供品。人祭、人殉的盛行,表明人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牧野之战,使偏处一隅的小邦周国竟然在朝夕之间推翻了强盛显赫的商王朝,事态的发展如此迅速,连周人自己也感到惊讶。“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何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成为周初政治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周公总结商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根本原因是商王失德滥罚。为了周的长治久安,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也就是实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把人民的反应作为为政得失的标志;又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敏,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将人民的意志看作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为政治国,要以人为本。从《尚书》可知,周公所说的“民”,包括社会下层的“小民”在内。在中国历史上,人的价值第一次被从理论上得到论证,政治思想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人祭、人殉逐步被废止,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飞跃。 “德”是潜存于人心,是理想的美好品性,但它的内涵很抽象,没有明确的重心。孔子赞美周公的德政思想并加以发展,他每每用“仁”字来置换“德”字,并解释说“仁者,爱人”,有德之人就是爱人之人,从而使“德政”的指向更加鲜明。在孔子看来,所谓德政就是对社会、家庭、人民的关爱之政。有国有家者的“德”,应该体现在国政、家政和自己的言语举止中。人非圣贤,德性不会与生俱来,需要经过砥砺和涵养才会逐步形成。为了便于人们修养德性,孔子把周代相传的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礼仪,改造成为一套道德行为的规范,统称为“礼”。使人们在揖让进退之际,增益其德。如能久习而成性,则庶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近代的沉沦 (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有诸子百家,诞生了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等为代表的墨家思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并有易经等至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此外,我们还传承了佛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行郡县制,在交通和通讯均不便利的情况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的统一。 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汉代,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张骞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今日的伊朗等西亚地域。 到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到周遍诸国,以日本为代表,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文字、服饰、建筑和思想方面,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至今可见。 对西方世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此外,中国哲学对古希腊哲学,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均有据可考。 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元代达到极盛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至鄂霍次克海,共计2200多万平方公里。 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二)大厦将倾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处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东方世界的龙头老大,包括日本在内,对中国,只有鼎礼膜拜的份。这种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称为蛮夷之邦,不知礼义廉耻。到了18世纪末,当西方国家通过海路,与中国寻求交流时,这种视其为琉球人、高丽人的态度,依然明显表现出来。 关于通商制度,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节,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成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家眷进入,不能买中国书,不能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与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相仿佛,到了18世纪末,英帝国在西方世界占据了领导的地位。他们把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成模范的开明君主,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责任在地方官吏。1792年,乾隆皇帝80寿辰,英王派马嘎尔尼使华,希望能派大使常驻北京,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海关税则等。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