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总体介绍

文献分析是要弄清被分析文献“究竟讲什么”,以便给予检索标识。一般分两步:(1)先找出文献论述的对象,再进一步查明是论述该对象哪个方面的具体问题;(2)先找出文献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再进一步查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若干完整的主题。从一篇文献分析出的主题数量可以是多个。

由于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都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则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二者的区别是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所不同。

2操作流程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确定来源

通过浏览文献的篇名、目次、摘要、引言、结论以至正文,对文献内容作调查;

信息来源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1)内部信息包括《员工手册》、《公司管理制度》、《职位职责说明》、《绩效评价》、《会议记录》、《作业流程说明》、《ISO质量文件》、《分权手册》、《工作环境描述》、《员工生产记录》、《工作计划》、《设备材料使用与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等。

(2)外部信息主要指其他企业工作分析的结果,这些资料可以为本企业的工作分析提供参照。为了保证所收集到的信息有较强的适用性,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应该注意两点:第一,目标企业应该与本企业在性质上或者行业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第二,目标职位应该与本企业典型职位有较高的相似性。

分析信息

对调查所得的情况作分析判断,形成主题概念。

由五个步骤组成:

(1)确定选题。进行文献分析时需要快速浏览文献,从大量的文档中寻找有效信息点。(2)收集文献。针对文献中信息不完整和缺乏连贯性的情况,应一一做好标记,在编制工作分析提纲时,作为重点问题加以明示;

(3)整理文献。对于文献中隐含的工作内容以及绩效标准,应深入挖掘,在以后的分析中得以求证。

(4)撰写初稿。

(5)修改定稿。

文献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分析成本较低,工作效率高;能够为进一步工作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信息。其缺点在于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尤其是小型企业或管理落后的企业往往无法收集到有效、及时的信息;要与其他工作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概念种类

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种类

(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即primary documents)(2)一次文献(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3)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

(4)三次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

4文献综述

介绍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述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文献综述的特征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

结构

一般可分五个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要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统计图表;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步骤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步,整理文献。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5内容分析

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应用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

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6研究目标编辑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

设计分析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分析材料

(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量化处理

调查分析法

编辑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实地面谈、提问调查等方式收集、了解事物详细资料数据,并加以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来探测、描述或解释社会行为、社会态度或社会现象,较多地被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人员大量使用。

目录

1调查分析法的分类

2不同调查手段的特点

3使用规则

?调查对象的选择

?提问的选择

?调查的态度和方式

?有针对性的调查项目

?调查表选项的独立性

?提问的递进

1调查分析法的分类编辑

根据调查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调查方法分为邮递调查、面谈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个案调查法、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不同的调查方式在调查费用、信息反馈速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见表4—2)。

2不同调查手段的特点编辑

邮递、面谈、电话与网络调查的优缺点

邮递面谈电话网络

费用低高中等最低

速度慢慢~中等快快

问卷长度中等长短可较长

回答率低高中等~高中等

总体数据

低高中等~高中等

质量

面谈访问

不存在存在可能存在可能存在

者偏差

社会欲望

不存在存在可能存在可能存在

偏差

3使用规则编辑

调查对象的选择

应精选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以此举一反三、推而广之。由于事物或调查对象的复杂性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毫无遗留地对研究对象的一切方面、一切过程进行调查是很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全面性的基础上要坚持典型性的原则,要精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如要调查一个城市的中学生上网现状时,可以从地域、年龄、性别、家庭特点、学校的现状等方面来选择一定的被调查对象,进行一个抽样调查。最后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提问的选择

应精练提问,不含糊,节省被调查者的时间。这主要是指对调查者的提问要求精练,这样既可以节省被调查者的时间,也有利于将产生含糊不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问卷设计时应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内容要单一。如被调查的父母,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工人,如你的问题设计成“你的父母是工人吗”,会使他无从回答,从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调查的态度和方式

应客观、诚恳、灵活地开展调查,不要具有故意的倾向性。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要受问题措词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性的影响,这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独立思考,进而会带来调查结果的失真。所以问题要客观、灵活。例如:

“您不吸烟,是吗?”

“医生认为吸烟对身体有害,您认为呢?

“您对吸烟这种不良现象怎么看?”

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种会让被调查者产生“是的,我不吸烟”的倾向;第二种同样会让被调查者回答“吸烟有害健康”;第三种情况已经对提问做出了价值判断。这样的话,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时往往不会把自身的真实看法表达出来。

有针对性的调查项目

设计的调查项目应能用来收集所需的专门研究资料,不要列出与研究题目无关的问题。如果在调查项目中设计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内容,既浪费被调查者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为以后的数据处理带来麻烦。

调查表选项的独立性

在限制回答的调查表中,所列的选择答案必须是互相排斥、不重复和交叉的。如果调查对象遇到互相排斥或交叉的情况就无法做出选择。例如:

请问你的年龄?

口20周岁以下口20至40周岁口40至60周岁口60周岁以上

以上答案中,第二个答案和第三个答案、第三个答案和第四个答案明显存在重叠。应改为:

口20周岁以下口20至40周岁口41周岁至60周岁口61周岁以上

提问的递进

在问卷中,应从一般性的提问到具体的提问。在设计问卷时,要合理安排所提的问题,通常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一般性问题放在前面,最重要的问题放在中间,后面放一些被调查者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这样比较符合被调查者的心理活动状况,进而提高调查的效果。

层次分析法(运筹学理论)

编辑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目录

1简介

2定义

3优缺点

?优点

?缺点

4基本步骤

5注意事项

6应用实例

1简介编辑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

购物层次分析模型

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比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时,你可以从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和楠溪江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选择时,你所考虑的因素有旅游的费用、旅游的景色、景点的居住条件和饮食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等。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将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的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2定义编辑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3优缺点编辑

优点

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 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1]

缺点

1. 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 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来的结果也和你的不一致,这个时候该如何解决?

比如说,对于一件衣服,我认为评价的指标是舒适度、耐用度,这样的指标对于女士们来说,估计是比较难接受的,因为女士们对衣服的评价一般是美观度是最主要的,对耐用度的要求比较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件便宜又好看的衣服,我就穿一次也值了,根本不考虑它是否耐穿我就买了。这样,对于一个我原本分析的‘购买衣服时的选择方法’的题目,充其量也就只是‘男士购买衣服的选择方法’了。也就是说,定性成分较多的时候,可能这个研究最后能解决的问题就比较少了。

对于上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办法解决的。如果说我的评价指标太少了,把美观度加进去,就能解决比较多问题了。指标还不够?我再加嘛!还不够?再加!还不够?!不会吧?你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考虑那么多指标,不觉得辛苦吗?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问题,指标太多了,大家反而会更难确定方案了。这就引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第三个不足之处。

3. 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

当我们希望能解决较普遍的问题时,指标的选取数量很可能也就随之增加。这就像系统结构理论里,我们要分析一般系统的结构,要搞清楚关系环,就要分析到基层次,而要分析到基层次上的相互关系时,我们要确定的关系就非常多了。指标的增加就意味着我们要构造层次更深、数量更多、规模更庞大的判断矩阵。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许多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工作。由于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层次分析法的两两比较是用1至9来说明其相对重要性,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指标,我们对每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能就出现困难了,甚至会对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一致性产生影响,使一致性检验不能通过,也就是说,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通过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不一定是合理的。不能通过,就需要调整,在指标数量多的时候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根据人的思维定势,你觉得这个指标应该是比那个重要,那么就比较难调整过来,同时,也不容易发现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取值里到底是哪个有问题,哪个没问题。这就可能花了很多时间,仍然是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而更糟糕的是根本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层次分析法里面没有办法指出我们的判断矩阵里哪个元素出了问题。

4.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

在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时,所用的方法和我们多元统计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在二阶、三阶的时候,我们还比较容易处理,但随着指标的增加,阶数也随之增加,在计算上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不过幸运的是这个缺点比较好解决,我们有三种比较常用的近似计算方法。第一种就是和法,第二种是幂法,还有一种常用方法是根法。

4基本步骤编辑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构造成对比较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步骤2: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步骤3: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

最后,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

应重要性程度等级。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各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记为第和第因素的重要性之比,表3列出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按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且/ ( =1,2,… ) 即为正互反矩阵

表3比例标度表

因素比因素量化值

同等重要 1

稍微重要 3

较强重要 5

强烈重要7

极端重要9

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2,4,6,8

计算权重向量

为了从判断矩阵中提炼出有用信息,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决策提供出科学依据,就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

定义:判断矩阵,如对… ,成立,则称满足一致性,并称为一致性矩阵。

一致性矩阵A具有下列简单性质:

1、存在唯一的非零特征值 ,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记为,叫做权重向量,且;

2、的列向量之和经规范化后的向量,就是权重向量;

3、的任一列向量经规范化后的向量,就是权重向量;

4、对的全部列向量求每一分量的几何平均,再规范化后的向量,就是权重向量。

因此,对于构造出的判断矩阵,就可以求出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归一化后作为权值。根据上述定理中的性质2和性质4即得到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的条件下求取权值的方法,分别称为和法和根法。而当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时,用和法和根法计算权重向量则很不精确。

一致性检验

当判断矩阵的阶数时,通常难于构造出满足一致性的矩阵来。但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又应有一个度,为此,必须对判断矩阵是否可接受进行鉴别,这就是一致性检验的内涵。

定理:设是正互反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则必有 ,其中等式当且仅当为一致性矩阵时

成立。

应用上面的定理,则可以根据是否成立来检验矩阵的一致性,如果比大得越多,则的非一致性程度就越严重。因此,定义一致性指标

(1)

CI越小,说明一致性越大。考虑到一致性的偏离可能是由于随机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还需将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得出检验系数CR,即

(2)

如果CR<0.1 ,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

其中,随机一致性指标RI和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一般情况下,矩阵阶数越大,则出现一致性随机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其对应关系如表4:

表4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不同的标准不同,RI的值也会有微小的差异)

矩阵阶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可见,AHP方法不仅原理简单,而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优秀的决策方法,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

5注意事项编辑

如果所选的要素不合理,其含义混淆不清,或要素间的关系不正确,都会降低AHP法的结果质量,甚至导致AHP法决策失败。

为保证递阶层次结构的合理性,需把握以下原则:

1、分解简化问题时把握主要因素,不漏不多;

2、注意相比较元素之间的强度关系,相差太悬殊的要素不能在同一层次比较。

6应用实例编辑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

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之后,然后按9分位比率排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3、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

关于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两种,即几何平均法(根法)和规范列平均法(和法)。(1)几何平均法(根法)

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各个元素mi的乘积;

计算mi的n次方根;

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2)规范列平均法(和法)

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各个元素mi的和;

将A的各行元素的和进行归一化;

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计算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max

对于任意的i=1,2,…,n, 式中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实验法

编辑

实验法是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社会过程中了解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的依据是自然和社会中现象和现象之间相当普遍的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因

果关系。

目录

1心理学

?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

2教育学

3传播学

4方式

5基本要素

1心理学编辑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

2教育学编辑

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可预见性和可干预性是实验法最显著的两个特点。

3传播学编辑

传播学中的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一般分为控制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控制实验法是指研究在室内进行,而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实验方法。而自然实验法指的是将实验放置在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方法。传播学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7—1932年佩恩基金会的“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可以说是传播实验研究的雏形。20世纪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着卢因在研

究小团体的人际关系时,用自然实验法对团体内的传播活动进行了观测。二战中和二战后,心理学家霍夫兰使用控制实验法进行的说服和态度改变研究使传播学实验研究达到一个高峰,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在实验中得到证实,实验法由此成为传播学的主流研究方法。

4方式编辑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特定市场内,以商品经营的某个因素为基准,如商品质量、包装、设计、广告、价格、陈列等.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测定顾客的反应,然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决定是否值得开发。 实验法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变动商品因素。在同一市场条件下,首先对正常经营情况下的各个因素进行测量,煞后再测量变动某个商品因素(如价格、包装、广告等)后的情况,通过销售的效果来测定该商品因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2)变动调查区域。如由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商品购买力变化,以及价格、消费心理、季节变化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验效果。如果在同一时间将不同区域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则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如把同一类商品采用某种特定的包装形式分别在条件大致相同的两个公司进行试销,然后测量其结果,来了解这种包装对购买行为的影响。[1]

5基本要素编辑

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定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法涉及三对基本要素:

自变量与因变量;

前测与后测;

实验组与控制组。[2]

经验总结法

编辑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目录

1经验总结法

2案例分析

1经验总结法编辑

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往往凭借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条件与机遇而获得的,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的一面,因此,经验并非一定是科学的。它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加工工作。总结经验一般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后进行。在总结经验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典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经验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根据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一般方法步骤:

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

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

③制定总结计划;

④搜集具体实事;

⑤进行分析与综合;

⑥组织论证;

⑦总结研究成果;

⑧实行经验总结时应注意下次述各点:

选择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全面观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要有创造革新精神。

2案例分析编辑

案例一:现代教育科研的经验总结法分析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荃础的。不管是中国的(学记),还是外国的(演讲术原理)都是如此。在教育科研朝着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获得了科学的内涵限定,其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卜开展教育利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经验总结法的涵义、特点及种类

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的实验性研究方法,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从经验总结法的性质来说,它具有追因研究的特点。因为它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结果追溯其原因,从而揭示教育规律二由于经验总结的出发点是已有经验,而其基础是取得经验的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因此,它既有直接研究的一面,又有间接研究的一面。从经验总结法的使用来讲,它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说它具有实用性,是因为经验总结法的技术环节不复杂,操作程序简单明了,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开展教育科研,既不影响正常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又对本职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较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问的矛盾,很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和特点。

说它具有适用性,是因为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问题都可以成为经验总结的对象,只要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经验。而且,经验总结法没有特殊的科研条件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审时权变。

经验总结有专题性经验总结和一般性经验总结两种。专题性经验总结是指对某个问题作比较深人、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揭示其规律,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从中获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则是对实践活动作一般化的总结(如一年教学工作总结),这一类总结往往涉及面广,但缺乏深度,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总结法主要是指专题性的经验总结方法。

二、经验总结法的主要作用

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认真地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成”。这就是说,教育理论要以教育实践赋予其生命力,教育思想也要跟踪教育实践的足迹。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之所以重要,也正因为教育教学实践是基础,是教育理论判断的依据。经验总结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主要农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结教育经脸有利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认识来源于变革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特别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的确立,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从而促进陈旧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从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人手,积极正面地总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与人才整体素质等方面的经验,对于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总结教育经验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手段,对于丰富教育理论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所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指向。

由此看来,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脱离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认识或验证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发展或丰富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同时,先进教育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教育实践发展的具体耍求,提高对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认识的自觉性。所以说,经验总结不是认识教育规律的准备,而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手段。3.总结教育经验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者深入实际,正确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者,在贯彻执行教育力针政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深人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组织下属单位或个人,就某一项实际工作的开展,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等进行专题经验总结。通过经验总结过程,领导者既能吃透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加深对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更有效地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指挥能力,从宏观方面进行决策。

4.总结教育经验有助于蜡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国教师队伍庞大,继续教育制度还不完善,加上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培训提高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各门学利一的教学实践来自学业务知识,加强教学理论修养,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都深知经验总结对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通过总结经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5.总结教育经验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通过经验总结获得的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的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

因此,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吸收这样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实践证明,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既能够充实自己的感性知识,提高观察事物的敏锐能力和判断能力,又能够开扩视野,拓宽研究领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研究水平,多出快出研究成果。

三、经验总结法的实施步骤

教育经验本身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其内容又相当复杂,一般不可能控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总结,也难于制定统一的总结经验的方法步骤。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总结的经验或具体实践过程提出一般的实施步骤。

1.确定专题

确定专题是指根据总结经验的原则,确定总结经验的方法和题目。一般来说,经验总结应以先进事迹与突出贡献为前提来确定专题,即要考虑到所进行的研究的价iii,开展研究的条件等间题。一般选择总结方便、有较为普遍意义的课题。为了全面考察教育的实践过程,就需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在确定研究专题时,不仅要考虑典型性,而且要考虑代表性,常常应包括好、中、:三种类型。其结构来说,经验总结的对象,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经验,也可以是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总之,专题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慎重进行。

2.拟订提纲

拟订提纲指将总结专题分解为若干子项,形成完整的结构。这实际上是总结经验过程的构想,包括总结工作进行的大体轮廓,即总结的起始、程序、实施、分析和综合以及总结的验证。因此,要拟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提纲,一是要明确经验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木要求;二是要组织力量,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三是要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实施计划的可行性。

3.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指确定专题、拟订提纲之后,研究者要根据专题、提纲确定收集资料的量和质以及资料来源、方法。由于影响一定教育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收集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做到细致、完整、全面、客观,不能遗漏相关的资料;二是要围绕经验总结的中心内容,重点包括背景材料、历史材料;三是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各种文献记载的材料,包括工作日记、教学笔记、学生日记、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学校文件、会议材料等。

4.分析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或之后,要对资料进行分析,这是经验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资料的目的是将经验事实上升为理性认识;主要任务是甄别真伪资料、判断资料的重点和非重点,理清复杂资料的内部结构联系和各种因果关系;主要方法是理论方法(分类、比较及唯物辩证法等),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和统计方法等。

在运用以上方法分析占有的大量事实的时候,还应注意分析事实本身所提供的普遍意义和社会效果;分析综合事实的过程,为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打好基础。

5.文字表述

经验总结的成果一般体现为经验总结报告。正确表述经验是总结经验的关键。为此,要做到:鲜明观点与充实材料统一,经验描述与理性概括相统一,表述简炼、准确、逻辑性强。经验总结报告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所总结的教育活动的简要、全面的回顾;二是教育活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引发的现象、取得的教育结果;三是对教育措施系统和教育结果系统之问因果联系的认识和讨论;四是在今后类似的工作中如何吸收这类经验、克服缺点的想法与建议。

6.修改定稿

修改是总结经验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修改应注重经验的总体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总结经验是要给别人看的,因此,从写作前到写作后,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并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总结经验的水平。四、经验总结的原则和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的大小,是与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密切相关的。为了提高经验总结成果的科学水平,并使之对教育实际工作发挥借鉴作用,在使用方法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范。

1.总结经验遵循的原则:一是应用性原则,即从当前教育实践中亚待解决的和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的问题中确定总结经验的选题;二是创造性原则,即必须是别人尚未总结过的经验,在内容、观点和方法上都具有新意;三是科学性原则,即经验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事实依据,是对经验事实的科学的理论抽象。

2.总结经验应遵循的要求:一是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四是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五是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六是要针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过程,并以先进经验的总结为主。

行动研究法

编辑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定义之一)。

目录

1概念介绍

?学者定义

?定义一

?定义二

?定义三

2概念注释

3类型

?分类一

?分类二

?分类三

?分类四

4适用范围

?人群

?表现

5特点

1概念介绍编辑

学者定义

库尔勒·勒温: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约翰· 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 ( 包括教育情境 ) 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凯米斯: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 ( 包括教育情境 ) 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1]

定义一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