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7—19题。(共8分)

①读书并不在多,,读得彻底。

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

须求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

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

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

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

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

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

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

图的《理想国》。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它至少有

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

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

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

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

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

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

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

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

书人悬为座右铭。

④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①,或是问题。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的同时,仍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一本书看几遍,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它是精读的一

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

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

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⑤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

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

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

部。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

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⑥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

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

外另辟储藏室,把大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

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

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

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

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本文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有删改

【注】①科目: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范围划分为各个单位。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物

理、音乐等;高等学校心理学系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17.根据文意,将文章①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5字以内)(2分)答:

18.阅读文章④—⑥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并不在多,而是要彻底的。(3分)答:

19.下面一段论据放在文中哪一段比较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

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

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

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答:该论据应该放到第段,理由是:

17.最重要的是选的精。

18.答案示例一:作者从要想读书彻底需要围绕不同中心去多次阅读,将读书获得的不同的

知识归纳到自己所建立的对应系统里和要学会分门别类地建立读书卡这三面来论证“读书

并不在多,而是要读的彻底。”

答案示例二:围绕读书并不在多,而是要彻底这一观点,作者首先指出要想书读得彻底

必须要学会围绕不同的中心去多次阅读;然后指出在长期读书过程中要建立起多个系统中

心,并将每次读书所得归纳到性质相近的一个系统里;最后指出要想读得彻底必须要学会

分门别类地建立读书卡。

19.应该放在第四自然段。苏东坡谈到的读书方法是:初学者要把一本好书分作数次去读,

每次读围绕一个中心。这与第四自然段谈到的如何围绕不同的中心去多次阅读相吻合。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

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带来《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án b.xiǎn) ②研究一番(a.fān b.fán) ③锱铢必较(a.zī b.zǐ) ④分量(a.fēn b.fèn) ⑤倒涎(a.xián b.xiǎn) ⑥调和(a.huó b.hé) ⑦没镞(a.méi b.mò) ⑧缘古今(a.yuán b.yán)

⑨惊讶(a.yá b.yà) ⑩付梓(a.zī b.zǐ) 2.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 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 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4.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 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 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 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 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 5.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363800 刘志勇) 朱光潜先生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他的《咬文嚼字》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者持论公允,且通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详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阐明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赋予“咬文嚼字”以文学的谨严精神,见解独到而新颖,很是耐人寻味。作者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从最平常处下笔,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安祥,显见朱光潜先生学术的渊博与扎实。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然而文中对于一些语言的实例分析似乎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愚陋,提出一己之见,就教于方家。文中以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里的一句台词的修改为例,区分了“你是什么”与“你这什么”两种句式的不同。朱先生认为,“‘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并且列举了《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的话和杨雄醉骂潘巧云的话,说明“‘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这似乎有欠公允。 我们同样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祖师的话虽是指责,却绝无深恶痛绝之意,相反,还带有爱怜之意,聪明的悟空领会了师傅的意思,最终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而听讲的众人骂悟空“你这泼猴”,虽是埋怨,却也谈不上“深恶痛绝”。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这里,“你这孩子”虽带有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孩子不该乱花钱,因为是经济困难时期,钱来的不易,但丝毫没有憎恶之意,相反,更多的是感动和肯定,母

咬文嚼字的意思《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

咬文嚼字的意思《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 录音由郑岚朗读。2016年之后。江

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中文名,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体裁,散文。出处,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编入,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编入,新苏教版语文必修3第3课。朗读人,郑岚。ISRC,CN-M01-11-0018-3。 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

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 “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

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 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阅读答案__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阅读答案__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214.“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的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为什么?” 215.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

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

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试题及答案

《咬文嚼字》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B.援例(yuán)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C.蕴藉(jī)灞桥(bà)举不胜举(shanɡ)D.付梓(zǐ)斟酌(zhēn)岑寂无声(c?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炼字深恶痛绝B.斩截玩索孤零零C.搅扰迷离枝离破碎D.尺牍自励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①()是阅读()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②()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语言的精练()吻合,你()会逐渐达到艺术美。 A.不管还是只要和或才B.无论还是只有或和就C.无论或是只有和与才D.不管或是只要与和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 学观 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西方美学。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著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

“喜欢就美”相当一致。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的。比如,你喜欢草莓不仅因为好看,而且因为好吃,但是你欣赏草莓的就仅仅是因为好看,而不能因为好吃。因为你要把草莓艺术化,是艺术品就不能考虑好吃。面对性感女郎,沙漠绿洲,安逸家园……都有这个问题,喜欢和欣赏是有区别的。人喜欢对象可能顾及对象的功利性,可能产生想象的生理快感、喜悦或失望之痛苦,而欣赏不然。 朱光潜的这种美学观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世纪中国网站上有一篇单世联的文章《朱光潜与尼采》[1],这篇文章非常有助于我们对朱光潜思想的理解。其中写道: “朱光潜历来以克罗齐的学生自居,从留学国外到回国教学,他在若干年中,‘恭顺地跟着克罗齐走’,对康德─克罗齐一线的哲学美学下了很大功夫。‘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等克罗齐的思想,通过他的绍介发挥而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很大影响。直到50年代批判他时,被深挖的祖宗也主要是克罗齐。” “然而,当朱在82年为其早期的论著《悲剧心理学》写序时,他却仿佛自我发现似地说:‘我从此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不仅在美学方面,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的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

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咬文嚼字》 同步达纲训练 、基础知识 A.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 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 B. 不过它 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 C. “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 必须都有 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 ◎()是阅读()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笑()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 )语言的精练()吻合,你()会逐渐达 到艺术美。 A. 不管还是只要和或才 C.无论或是只有和与才 B. 无论还是只有或和就 D .不管或是只要与和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 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 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两句, 劝他把“推” 字改成“敲” 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婵娟(chan ) B. 援例(y udn ) C. 蕴藉(ji ) D. 付梓(zi ) 倒涎(xian ) 剥啄(zhuo ) ) 锱铢必较(zi ) 清沁肺腑(qin ) 灞桥(ba ) 举不胜举(sheng )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附带 炼字 深恶痛绝 C . 搅扰 B . 斩截 玩索 孤零零 D . 尺牍 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斟酌(zhen ) 岑寂无声(cen ) 迷离 枝离破碎 自励 推陈出新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xx 先生的《咬文嚼字》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363800 刘志勇) xx 先生说: “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他的《咬文嚼字》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者持论公允,且通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详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阐明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赋予“咬文嚼字”以文学的谨严精神,见解独到而新颖,很是耐人寻味。作者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从最平常处下笔,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安祥,显见朱光潜先生学术的渊博与扎实。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然而文中对于一些语言的实例分析似乎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愚陋,提出一己之见,就教于方家。文中以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里的一句台词的修改为例,区分了“你是什么”与“你这什么”两种句式的不同。朱先生认为,“你‘这' 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并且列举了《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的话和杨雄醉骂潘巧云的话,说明“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 ',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 这似乎有欠xx。 我们同样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 ‘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 ‘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祖师的话虽是指责,却绝无深恶痛绝之意,相反,还带有爱怜之意,聪明的悟空领会了师傅的意思,最终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而听讲的众人骂悟空“你这泼猴”,虽是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

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咬文嚼字》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朱光潜)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朱光潜) 本文是关于文学常识:咬文嚼字(朱光潜),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

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

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试题及答案

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试题及答案

《咬文嚼字》同步达纲训练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 B.援例(yuán)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C.蕴藉(jī)灞桥(bà)举不胜举(shènɡ) D.付梓(zǐ)斟酌(zhēn)岑寂无声(cé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炼字深恶痛绝 B.斩截玩索孤零零 C.搅扰迷离枝离破碎 D.尺牍自励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①()是阅读()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②()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语言的精练()吻合,你()会逐渐达到艺术美。 A.不管还是只要和或才 B.无论还是只有或和就 C.无论或是只有和与才 D.不管或是只要与和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