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

A. 政治控制

B. 经济控制

C. 受众控制

D. 文化控制

答案:B2. 提出“信息的负熵原理”,认为“信息与负熵等价”的是()

A. 维纳

B. 布里渊

C. 巴克兰德

D. 申农

答案:B3. 生物基因工程属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的()

A. 共享性

B. 传递性

C. 扩充性

D. 替代性

答案:C4. 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A. 网络传播

B. 跨文化传播

C. 群体传播

D. 大众传播

答案:C5. 在新闻可读性研究中,提出著名的“迷雾指数”的是()

A. 维纳

B. 弗勒施

C. 甘宁

D. 施拉姆

答案:C

6. 下列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是()

A. 书籍

B. 电影

C. 电视

D. 电子邮件

答案:D

7. 在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时,“一个萝卜一个坑”指的是()

A. 完备性

B. 互斥性

C. 一致性

D. 系统性

答案:B

8. 在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中,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

学的流行相对应的是()

A. 魔弹论

B. 有限效果论

C. 宏观效果论

D. 窄众效果论

答案:B

9. 在控制实验的过程中,继“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的是()

A. 前测

B. 实施实验刺激

C. 后测

D. 分析

答案:A

10. 受众给报社、电台、电视台写信或打电话表达他们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这些充分表明受

众是()

A. 信息接受者

B. 信息到达的目的地

C. 信息的主动寻觅者

D. 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答案:D

11. 传播现象古已有之,但对它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则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主要在()开始。

A. 美国

B. 英国

C. 加拿大

D. 德国

答案:A

12.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

A. 《宣传·传播·舆论》

B. 《大众传播学》

C.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D.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答案:B

13. 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

A. 使用与满足论

B. 自由主义理论

C. 社会参与论

D. 社会责任论

答案:B

解析:(P133)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讲究绝对的控制;其后的自由主义理论则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倡导绝对的不控制;社会责任理论则是对二

者的综合。

14. 电脑网络上的信息提供者是()

A. 网络服务供应商

B. 各种传媒机构

C. 网上的个体用户

D. 电脑网络用户

答案:D

15.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德福勒说,发明激发了西方世界的一场名符其实的传播革命的是()

A. 爱迪生

B. 马克斯韦尔

C. 谷登堡

D. 马可尼

答案:C

16. 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传播内容

B. 传播者

C. 媒介

D. 传播效果

答案:D

17.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

A. 拉斯韦尔

B. 施拉姆

C. 卢因

D. 麦克卢汉

答案:B

18. 在5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7W模式的是()

A. 拉斯韦尔

B. 布雷多克

C. 施拉姆

D. 申农

答案:B

19. 集权主义思潮的代表是()

A. 马基雅维利

B. 卢梭

C. 穆勒

D. 阿特休尔

答案:A

20. 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强大。

A. 报纸

B. 图书

C. 广播

D. 电视

答案:D

21. 下列作为信息论创始人享誉世界的是()

A. 拉斯韦尔

B. 申农

C. 奥斯古德

D. 施拉姆

答案:B

22. 1999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某地高考作弊现象进行了曝光。节目播出后

,反响十分强烈,最终有关当事人分别得到了相应的处理。这是大众传播的()

A. 环境监测功能

B. 社会协调功能

C. 文化传递功能

D. 娱乐功能

答案:A

23. 下列属于麦克卢汉研究著作的是()

A. 《帝国与传播》

B. 《传播的偏倚性》

C. 《空间感的失落》

D. 《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

答案:D

24. 著名的“伊里调查”是由谁主持的()

A. 拉斯韦尔

B. 麦奎尔

C. 拉扎斯菲尔德

D. 卡兹

答案:C

25. 下列不属于非随机抽样形式的是()

A. 偶遇抽样

B. 雪球抽样

C. 判断抽样

D. 等额抽样

答案:D

26. 拉斯韦尔指出,任何社会进程都可以通过两个参考构架予以检验,其一是()

A. 性质

B. 内容

C. 结构

D. 系统

答案:C

27. 下列与大众传播的功能特点不符的是()

A. 暂时性

B. 适应性

C. 失调性

D. 可变性

答案:C

28. 我国目前已正式制定的有关传播内容的法律是()

A. 新闻法

B. 出版法

C. 传播法

D. 广告法

答案:D

29. 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加拿大

答案:A

解析:(P23)

30. 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产生于()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 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是()

A. 延迟性

B. 间接性

C. 累积性

D. 代表性

E. 量化性

答案:A^B^C^D^E^

2. 下列关于“推”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推”技术可以减少受众搜寻信息的时间

B. 它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向传播

C. “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

D. “推”技术会取代“拉”技术

E. “推”技术作为帮助优选信息的技术手段可用作网络管理的工具

答案:A^C^E^

解析:(P358~360)“推”技术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使得电脑网络在传播方式上向传统的大众传

媒靠拢了一步,但它却并非简单地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向式传

播。

故排除B。另外,虽说现已出现了“推”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推”技术会取代“拉”的技术

,故排除D。

3. 下列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作品的是()

A. 《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B. 《启蒙的辩证法》

C. 《否定的辩证法》

D. 《权力的媒介》

E. 《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

答案:A^B^C^D^

4.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

A. 双向性

B. 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C. 媒体功能的融合

D. 国界的消失

E. 实现信息平等

答案:A^B^C^D^

5. 下列属于偏倚空间的为()

A. 报纸

B. 书籍

C. 电话

D. 无线电广播

E. 电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编码

答案: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2. 渠道

答案: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

、方式,统称为“渠道”。

3.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

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

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4. 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

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

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

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B. 《启蒙的辩证法》

C. 《否定的辩证法》

D. 《权力的媒介》

E. 《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

答案:A^B^C^D^

4.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

A. 双向性

B. 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C. 媒体功能的融合

D. 国界的消失

E. 实现信息平等

答案:A^B^C^D^

5. 下列属于偏倚空间的为()

A. 报纸

B. 书籍

C. 电话

D. 无线电广播

E. 电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编码

答案: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2. 渠道

答案: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

、方式,统称为“渠道”。

3.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

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

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4. 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

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

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

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

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2)符号可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

象能力远比信号高得多。

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

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

作用。

2.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

答案: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把关

。比如:

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

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

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

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出版哪些作品并对稿件进行删改。

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

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

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3. 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案:答: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等,此外还

有一些中间形态的效果。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4. 关于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哪些假说?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案:答:(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

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

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主要有强化效果、结晶效果和改变效果。

5.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答:编制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

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2)符号可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

象能力远比信号高得多。

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

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

作用。

2.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

答案: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把关

。比如:

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

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

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

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出版哪些作品并对稿件进行删改。

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

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

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3. 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案:答: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等,此外还

有一些中间形态的效果。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4. 关于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哪些假说?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案:答:(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

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

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主要有强化效果、结晶效果和改变效果。

5.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答:编制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更多试卷,请访问9州考苑(https://www.sodocs.net/doc/7314692814.html,)

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带来的负担是否过重?

(2)科学性原则。这包括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等几项原则。

(3)艺术性原则。艺术的提问方法有: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和援助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

1. 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答:(1)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调查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

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2)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

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既有调查某一地方(省、市)各大媒介受众反馈的调查,又有专门针对某种媒

介的受众(读者或听众或观众)调查,还有专门针对某张报刊、某家广播电台、某家电视台的受众

进行的调查。

(3)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既有在媒介机构的群工组(部)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又

有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专业)的教师,还有长期钻研理论的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我国还出现了

专门性的受众研究组织。

(4)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我国十余年的受众调研工作,改变了新闻媒介以前

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加强了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我国的受众研究理论也有了较大

发展。

2.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答案: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学科背景)和需要(媒介背景)相结合

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

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

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

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

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

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更多试卷,请访问9州考苑(https://www.sodocs.net/doc/7314692814.html,)

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带来的负担是否过重?

(2)科学性原则。这包括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等几项原则。

(3)艺术性原则。艺术的提问方法有: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和援助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

1. 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答:(1)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调查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

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2)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

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既有调查某一地方(省、市)各大媒介受众反馈的调查,又有专门针对某种媒

介的受众(读者或听众或观众)调查,还有专门针对某张报刊、某家广播电台、某家电视台的受众

进行的调查。

(3)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既有在媒介机构的群工组(部)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又

有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专业)的教师,还有长期钻研理论的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我国还出现了

专门性的受众研究组织。

(4)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我国十余年的受众调研工作,改变了新闻媒介以前

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加强了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我国的受众研究理论也有了较大

发展。

2.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答案: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学科背景)和需要(媒介背景)相结合

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

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

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

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

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

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察觉权利。 (十一)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运动的权利。 (十二)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十三)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公众(public):社会上环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物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十四)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五)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的各种过程。 (十六)信息主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十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1、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以强大的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第九章受众 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 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2、受众的特点: 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 3、受众的类型: 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 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 “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 “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 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 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 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 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 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3、社会关系论:(“社会分类论”的进步) 该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产生重大影响。 4、满足需要论:(又叫作使用与满足论,由卡茨提出) 该理论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与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把受众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的。 5、社会参与论:与我们最近的理论。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1.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 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 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b.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 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 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