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近现代史复习要点

近现代史复习要点

近现代史复习要点
近现代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矛盾、斗争——依赖、妥协

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破坏了

中国的关税主权;

c)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俩大矛盾的关系: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6.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

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伊犁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4.反侵略爱国官兵:刘铭传、冯子材、关天培、史荣椿、乐善、海龄、邓世昌、林永升.

5.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周边威胁,陷入“边疆危机”的主要表现:

1)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

2)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

3)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4)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6.帝国主义列强未能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7.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8.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9.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0.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

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a)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它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c)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d)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分水岭。

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e)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f)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g)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力孔子和入学经典的正统权威;

h)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4.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i)原因: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太平天国也

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j)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5.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后这一思想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内容:a.)兴办近代企业;b)建立新式海陆军;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k)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i.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ii.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iii.洋务运动时期,伴随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l)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B.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以来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7.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

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8.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失败原因(维新派的局限性表现):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地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三民主义”含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5.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内容:“三个要不要”,即: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b)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d)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e)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

动的高涨。

7.怎样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a)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

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b)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

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

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1)从根本上说:

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方面说:

a)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官僚资本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

2.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a)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事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b)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c)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4.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5.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意义):

a)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d)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进入创造红军新时期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领导人:毛泽东)、

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

3.反“围剿”的战术:“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4.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a)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b)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5.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

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3.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

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5.四大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只有台儿庄大捷)。

6.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

态”,这标着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7.晋东北平型关大捷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8.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9.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10.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

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运动。

1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它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

本实现。

1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d)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e)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f)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的决定性因素;

g)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

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h)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i)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j)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k)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l)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3.为什么说中过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

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

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

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

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

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1946年11月到1947年2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4.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陈毅、粟裕率军挺进

苏鲁豫皖地区;3)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西。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5.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6.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

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7.1947年7月至9月,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8.土地改革的意义: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

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

9.“两个务必”:第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第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联系实际,谈其重要性:

“两个务必”是党的建设的伟大成果,不仅因为它是党在当时进行的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是党的建设的实践结果,还因为它的丰富内涵显著地标志着党的建设的巨大成就,“两个务必”的形成与发展,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局面,推动了党的事业的大发展。从党的建设的角度来看,“两个务必”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实践、进行党的建设中形成的以民主作风为理论实质、以谦虚精神、不骄不躁为思想基石、以艰苦奋斗为鲜明特色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10.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年) 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 时限:14-16C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主要历史事件: 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时限:16中-18C末 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 主要历史现象: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时限:18末-19C后半期 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历史现象: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 时限:19C后半期-20C初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②公民取代臣民; ③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6世纪前后,世界进入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即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应在掌握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带有闭塞性,发展滞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实现利润、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经济,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特征,充满活力。它必然会不断地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占有农本经济的阵地,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几乎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它要求自由,要求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赋人权”等口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提出的,是鲜明的反封建口号。 第二,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以出身血统为依据的贵族特权。即以法治取代人治。商品经济要求自由,要求人的自然权利,那就必然与封建制度下的王权、神权、特权形成尖锐的对立,因而也就不能容许专制与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特权,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三,公民取代臣民。近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执政者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这样,原来只对国王、领主效忠的臣民,也就转变为参与国事的公民,拥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4.近代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 5.三条线索(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前资本主义时期) (14~~~15世纪) 1、总体特征: 16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

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两大历史任务: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解放。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原因),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任务。 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11.启示:侵略战争是列强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时间不平等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3、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内容:(课本P34—P35)。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14、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抗战胜利及其意义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2.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弘扬了中国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影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决定性因素;第三,国际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共产党是引领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④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⑤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人民的团结是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框架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古代史板块) ◆古代中国宏观结构 ◆古代西方世界宏观结构 (一)雅典:民主制(直接民主) (二)罗马:罗马法(法治原则) (三)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产生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考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线索】 一、早期政治制度(先秦): 夏——王位世袭制 内容 商——内服外服制 周——分封制是核心,宗法制是分封准则,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 特点 等级严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带有神权色彩,权 力尚未高度集中 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制、终身制;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斗争;明朝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朝解决 3.演变的特点: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4.演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 小农经济(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 儒家思想 、古代科技文化(三、四) 古代:适合小农经济(封闭、分散) 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5.影响:明代中叶前积极为主明中后期消极为主 积极:①政治上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民族融合;②促进农耕经济发展,③促进文化的交流消极:①政治专制主义强化易出现失误、暴政、腐败②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 【高考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商鞅变法(6)孝文帝改革 【知识线索】 生产力:生产工具:铁犁牛耕(曲辕犁),水利工程:都江堰 农业公有制:井田制、均田制(孝文帝改革) (主体)生产关系所有制 经营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 土地出现 三大内容 、冶铁业(注意冶铁燃料变化) )、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植棉传到内地,明 中叶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制陶、制瓷业(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景德镇“瓷都”、元 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和斗彩、清粉彩珐琅彩(补充)官营:产品不入市场,明前期占主导 私营:商品生产,流入市场,明中后期占主导 家庭手工业:二者的补充,一直存在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商品、货币、商人、商帮、城市(职能的转变,商业以唐宋为转折点,唐以前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时间空间受官府直接严格控制, (补充)坊市分开;宋开始经济功能为主,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商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等因素。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 ;专制制度、重农抑商、 主义萌芽的发展,加剧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尖锐,强化农耕经济。 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中西易位。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 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 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 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交事业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 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李鸿章 B、魏源 C、郑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框架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开始时间:1839年6月3日 地点:广州虎门 领导者:林则徐 经过:将收缴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 意义:1.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2.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虎 门 销 烟 过 程 开始:1840年6月英舰到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重大事件: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结束:1842年英军抵达南京江面。 时间:1842年 地点:南京 双方:中国、英国 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 2.赔款2100万元(赔款);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共商)。原 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结 果 : 中 英 《 南 京 条 约 》 直 接 原 因 : 影响: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1949年)。 附:1.世界近代史开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中国近代史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 时间:1840~1842年

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八年级上册第3课 收复新疆 时间:1860年 地点:北京圆明园 军队:英法联军 经过:掠夺了大量珍宝,为掩人耳目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史实: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地区域:中国东北和西北 割地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列强 的罪行 火 烧 圆明 园 大 片领土 俄国侵占我 第 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1860年 主凶:英法 帮凶:美俄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 兴起 时间:1851年 地点:广西金田(金田起义) 领导者:洪秀全 国号:太平天国 发展: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1.1860年,在浙江青浦,打伤华尔(太平军将领李秀成) 2.1862年,在浙江慈溪,击毙华尔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左宗棠收 复新疆 背景 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 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 3.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 经过 1.1876年~1878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 2.19世纪80年代,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结果: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通过几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 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所丧失的权利: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5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分析点)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上都具有封建性的特征。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些特征开始瓦解,主要表现在: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以后,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但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2)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旧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地主阶级来说,有的转化为官僚地主,有的转化为城居地主。农民阶级一部分向贫农和雇农转化,一部分成为了产业工人后备军。同时,导致了新的阶级的产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变化。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出现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确实在各个方面给中国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中国工人阶级的优势: 第一,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第二,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第三,高度集中,便于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四,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买办、商人、地主和官僚。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软弱性。 9如何评价“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对 落后国家的侵略一定程度了促进了落后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是帝国主义“充当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客观原因: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5、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2014自考】03708 自考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 重要复习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知识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弱(参见课本第6-7页)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了解即可) 经济特征: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C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 的生产结构 2、政治特征: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 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参见课本第9-10页)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是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由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参见课本第14-15页)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因为只有只有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才能解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本国的剥削和压迫,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四、早期的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参见课本第40-43页) 1、早期思想 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即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具体而言 A主张变法: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历史事件: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参见课本第17-25页)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2、历史事件: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辛丑条约》支付赔款达4.5亿两白银;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达40余年;1842年《南京条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九年级上册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14、16世纪——1917年)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思想基础促进资本主萌芽启蒙运动义的产生、新航路开辟:(哥伦布、麦哲伦)物质基础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权利法案》三个文献是资产确立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阶级反封建革命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人权宣言》《法典》的纲领、理论旗帜资 本工业革命(英国)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机车—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主三角贸易 义殖民扩张给非洲、印度带来贫穷、落后 社英克莱武殖民印度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会发展(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 巩固:美南北战争奴隶制存废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统一巩固俄1861年改革农奴制阻碍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与扩大扩大结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60年代)日明治维新民族、幕府危机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电力、汽车飞机,卡尔·本次、莱特兄弟、爱迪生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演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热爱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远离战争 残酷性:凡尔登战役(战略转折) 产生:工业革命时期 登上历史舞台:英国宪章运动(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无世界尝试建立政权:巴黎公社 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22——1991)新纪元 级 发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 展中国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史建立政党:1921年中共成立 建立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纪元独立自主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课程重点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六大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均见书,兹不罗列)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重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 1、从方式上看: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从阶段上看 (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马关条约》使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时期,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空前加深。 (3)《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课程重点 1、太平天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整版笔记(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