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调研报告

关于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调研报告

关于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第二校园经历”的背景 (3)

1.2“第二校园经历”的意义及影响 (3)

1.3关于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情况的调查方式及调查内容 (4)

第2章交流生对“第二校园经历”的反馈 (4)

2.1交流的目的与意义 (4)

2.2交流的收获 (5)

2.3交流中遇到的困难 (6)

2.3.1双方教学课程有差别(71.2%) (6)

2.3.2学校对交流生的关注较少(65.5%) (7)

2.3.3奖学金评定、入党等问题(33%)、不能很好融入所在班级(31.5%)、疏远

了山大同学(28.8%) (7)

2.4交流生对第二校园的影响 (8)

2.5交流生自身的未来规划 (9)

2.6交流学习期间的感悟 (9)

第3章交流学生对山东大学建设性的建议 (10)

3.1进一步完善访学学生管理制度 (10)

3.2关注、关心交流生,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10)

3.3部分专业开设的课程应合理、适当的增加 (11)

3.4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

第4章总结 (12)

鸣谢 (14)

参考资料 (14)

第1章绪论

1.1“第二校园经历”的背景

“第二校园经历”是山东大学“三跨四经历”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之一。即借助于校际与校研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国内其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进行学习交流。

“第二校园经历”的提出,有三大原因。山东大学前任校长展涛说:“第一,是想让山大更加开放,打开山大的校门,促进交流。第二,希望丰富学生的经历。看世界,走天下,才能担当重任。对每个人来说,多一份经历,就多了一份财富。第三,是想实践一种大学的理想,因为我们的大学生不仅是山大的,而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中国的,甚至的全世界的。”由此山东大学率先实施“第二校园经历”国内高校合作计划。

自2002年10月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正式启动起,已有9年时间。山东大学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至今已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26所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年的交换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师生、高校、社会的一致好评。

1.2“第二校园经历”的意义及影响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是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秉承这一宗旨,“第二校园经历”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这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生”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同时“第二校园经历”弥补自身教学资源不足,促进优势学科更快更好发展,对加快山东大学在10年内“初步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有一定良好影响。

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正不断探索和改革教育体制。山东大学推行“第二校园经历”,对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引领了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第二校园经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校园经历”搭建了高校友谊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

展,深化了教育改革,而且也对中国的C9合作计划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第二校园经历”的核心价值,2005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顾海良教授指出:“与各高校交换学生的创新举措,以学生为载体,搭建了各合作学校文化交流的平台。这种举措意义重大,很有战略性。这些都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平台。”

1.3关于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情况的调查方式及调查内容

由于与山东大学合作学校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学生比较分散,因此采取网上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校园经历”派出学生共609人,合作高校涉及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24所高校。通过邮箱发送邮件595封(14人未填写邮箱),成功发送邮件562封,由于邮箱地址填写不正确、对方邮箱已满等原因33封邮件未成功发送。收到反馈邮件267封,占47.5%。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分析,针对学生层面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

调查问卷从交流的目的与意义、交流的收获、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对第二校园的影响、自身的未来规划和交流学习期间的感悟等六个大方面设置问题(12

道不定项选择和1道问答题),全面地调查了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从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第二校园经历”表示极大的认可和赞同,并支持山东大学将其办好办强。

第2章交流生对“第二校园经历”的反馈

2.1交流的目的与意义

从山东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校园经历”派出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他们选择交流的目的不尽相同。其中89.5%的学生是为了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85.4%的学生是为了增加生活阅历,开阔视野,47.6%的学生是为了学习。

一位赴北京理工大学交流的同学写道:“第二校园经历是一种很宝贵的经历,可以了解到其他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位赴大连理工大学交流的同学也写道:“在这里,我体会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对研究学习的严谨态度,以及活跃的文化氛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交流的同学参观了哈工大航天馆,亲眼看见了“长征一号火箭”,“东风二号导弹”、“俄罗斯资源号返回舱”等有关航天的展品。的确,“第二校园经历”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感受另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气息,去领略第二校园的风采。第二校园给了学生一种不同于山东大学的文化氛围,在两所高校文化的撞击下,学生更易去探索未知,更易去发挥潜能,更易去挖掘潜力。在新的校园,新的环境,学生的阅历随之增加,视野也随之开阔。正如一位赴中山大学同学所说,阅历+能力>学历。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增加一份阅历,何乐而不为?阅历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大学的学习,不再是高中的埋头苦读,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交流的意义,学生有自己的看法,通过数据统计不难发现,从高到低依次为1)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提升能力(66.7%)2)优势互补、资源共享(49.1%)3)实现多元校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6.1%)4)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2.4%)。从整体上来说,符合推行“第二校园经历”的初衷,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交流的意义,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多元化的,只不过是师生、学校、社会对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但归根结底,都是着眼于学生,帮助学生成功、成才。

2.2交流的收获

度过了一学期或一年的交流生活,学生的感触是最真实的,收获是最多的。经调查统计,65.9%的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58.4%

的学生认为交流提升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52.8%的学生认为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读大学,学生不只是为了最后一张文凭,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素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等等。“第二校园经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去,去亲身经历不同的校园生活,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找到差距,进而逐步地改正错误,减小差距,树立更高远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而这些不足、差距可能在山东大学这一所校园里短时间无法发现,甚至不能发现。每一所学校都有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融入第二校园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自己原来的观念。两种观念的融合,会让学生多方面的考虑问题,加深对

事物的认识,更清楚的认知自己。学生在第二校园所学的相应专业,其专业水平不是和山大旗鼓相当,就是比山大略高一筹,甚至在全国首屈一指。学生在第二校园接触的教授、学者,必然会带给他们另一种人生格局。只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其专业素养会很快超过同等学历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向好的方向迈进一大步。

作为交流生,学生交流了什么?知识,文化,思维方式,还是生活观念?交流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不会局限于单纯知识文化的交流,生活态度、处事方式等等都是在交流生活中不断提升的。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没有任何朋友,完全靠自己打拼,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教学模式、沟通障碍对交流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从孤寂、迷茫,拼尽全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到融入异乡的生活并乐在其中,这一年的交流生生涯所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知识”这么简单。他们到底交换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个答案,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不同的。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其优秀的文化,感受思维的差异,并从中得到历练,收获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都因此而成长。

2.3交流中遇到的困难

2.3.1双方教学课程有差别(71.2%)

由于两所学校的教学计划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完全相同。交流生为保证在第二校园所学的课程与山东大学本专业所学课程的一致性,经常会遇到跨专业、跨学院、跨年级、跨校区学习等问题,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成绩。同时,在选修课程期间,有的学生已经把山东大学该专业大三的部分课程修完,以减轻返校补休压力,这也不失为一良策。举个例子,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大一学年开设线性代数课程,而山东大学在大二开设此课程,有的交流生为保持课程一致,不得不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学区跟随大一一起以上线性代数,路上往返奔波近1小时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还会耽误半节理论力学课程,甚是辛苦。期中考试理论力学和线性代数考试时间又发生了冲突,学生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老师也特别体谅交流生,解决了期中考试问题,给了他们很多帮助,交流生非常感激老师的照顾。双方教学课程的差别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权干涉另一所学校的教学计划,交流生毕竟是少数,不可能完全符合交流生的课程需要。在这期间,交流生遇到了种种困

难,而他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学会了如何与老师沟通,学会了如何取舍,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出了自身的优秀品质,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为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2学校对交流生的关注较少(65.5%)

调查的所有学生对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非常认可,但也表示此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对交流生的关注较少。不管是山东大学,还是第二校园,学校对交流生的关注明显不足。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好像处在两所学校的夹缝中,经常被忽视,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在学生交流期间,大学生活好似又重新开始一般,大部分事情都要独立自主地完成,而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得不到学校原有的关注与支持,就像离开了父母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在情感上就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由于关注不足,一些学生在交流期间失去了方向,变得更加的困惑、迷茫。可以说,学校对交流生的关注较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东北大学校方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对于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情感方面等问题,东北大学校方领导密切关注,有关领导也前往学生所在交流学校,诸如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给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并对他们寄予厚望。山东大学赴东北大学的交流生也对东北大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东北大学教务处的老师给予了十分多的帮助,极力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给我们。当然,每个交流生应该努力迎合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山东大学也应

该借鉴学习一下,通过了解交流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帮助交流生顺利完成交流生活,至少让交流生感觉到他们不是被抛弃的孩子,学校也同样关注你们。“在

外面久了就想回去了,单纯的和想家似的。”一位赴兰州大学交流的学生道。如

果学校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怀,那么“想家”的感觉也会适当减轻了。因此希望学校能多关注、关心一下交流生,并且提供更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2.3.3奖学金评定、入党等问题(33%)、不能很好融入所在班级(31.5%)、疏远了山大同学(28.8%)

以上三种问题所占人数比例均在30%左右,虽然比例不高,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校相关文件、信息了解较少,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在《关于本科访学学生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对奖学金评定事宜做出了相关规定,在《党课培训补充意见》里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情况也做了相关的说明,这两

个文件在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网站上均可以找到。所以,交流访学的学生应定期关注山东大学网站,时时关注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也可以与学校老师沟通,进一步明确访学相关事宜。

新的校园,新的开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当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极大的挑战。经历了一年,很多学生在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热情、积极,但也有少数同学在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及时交流沟通,变得孤僻了。当然,在外一学期或一年,与山大同学交往的减少,也可能疏远山大同学。离别了一年,交流生学会了珍惜,珍惜身边的同学,珍惜身边的朋友。一位同学说:“我一直担心的就是和以前的同学是否还能够很好的联系的问题,但现在看来确是多余,因为我们之间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关系有所隔膜,反而变得更加巩固。现在回忆大一的时候结伴走来的情景,感触最多的就是幸好还有这么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在身边。”因此,学生应从自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素质,而这些是任何人无法帮助你完成的,只能靠自己。相信在学生自己的努力下,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2.4交流生对第二校园的影响

交流生身边同学对山东大学的印象是怎样的呢?数据显示,62.9%的学生认为山大人淳朴敦厚,勤奋好学,38.2%的学生对山东大学不太了解,而只有9%的同学认为山东大学朝气蓬勃、充满创新理念、国内一流。3.7%的学生认为山东大学校园环境幽雅、实施齐全。显然,很多人对山东大学了解都不是很透彻,没有深层次地认识山东大学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

“第二校园经历”让山大学子走进另一所高校,不仅让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逐步提升,而且还提高了山东大学在国内大学中的知名度,有一定深远影响。在交流学习期间,山大学子也不负学校众望,积极参与第二校园的各种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在学习中、生活中,交流生彰显了山大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为第二校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当然有的学生也改变了周边同学对山东大学、对山大人的一贯看法。就拿在厦门大学交流的山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厦大运动会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为班级及所在学院赢得了荣誉。他们的热情与活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了班级这个整体,并且深受大家喜欢。同样,也有的山大学子在考试中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也在感染着第二校园的每一位同学。“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八个大字时刻记在山大派出交流的学子心中,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山大人,不能让母校失望。只要走出山大校园,学生就代表着山大的形象。即使以前自己说她千般不好万般不好,走出去以后却不允许其他人说她半点儿不好,这就是母校情。在第二校园,学生们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为自己争得了荣誉,也为母校添了光彩。

2.5交流生自身的未来规划

在一年的时间里,交流生接触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了解了异域文化,深一层认识了第二校园,相比在校生来说,对自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未来的道路也越来越清晰。一位赴吉林大学交流的山大学子道:“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绩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目光放在学术本身上,应该尊重科学,了解其真正内涵。在这段学习期间,明确了自己以后的方向。在这一年我坚定了自己考研的决心,抛开别的不说,就冲着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加精妙的思维,我一定会坚持学习下去。”的确,成绩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全部。一个大学,两个校园,让交流生在思想上有了改变,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所在。切身的体会,内心的触动,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了前进的动力。据调查,交流生中58.1%的同学选择考研,28.5%的同学选择就业,少部分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创业和考公务员。不管毕业后攻读硕士学位、就业还是出国留学等等,只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才是最好的。

2.6交流学习期间的感悟

首先,让我们听一下两位交流生的心声:

“交流是一种宝贵的经历,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看到另外一种不同的风景。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尤其是自己的独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某赴华中科技大学交流的学生说道。

“自由的学习生活氛围反而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成长,让我悬崖勒马;我不属于优秀的学生,却有机会实现我的梦想,这给了我鼓舞,促使我明白,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我行动了,才可能不会留下遗憾;同时,第二校园经历让我

独立,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上的,更加是精神意志力上的。我会对我的未来更有计划打算。谢谢山大第二校园经历。”某赴湖南大学交流的学生说道。

只有去体验“第二校园经历”,才会有真的收获。每件事情都会有利和弊,交流也如此,但其利远远大于弊。“第二校园经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调查过程中,交流生们纷纷表达了对“第二校园经历”的感谢,表示将继续支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鼓励在校学生去交流。

第3章交流学生对山东大学建设性的建议

3.1进一步完善访学学生管理制度

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有9年时间,关于访学学生的管理制度的相关文件《山东大学关于与国内名校交换培养本科生的意见》、《关于本科访学学生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已经比较成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学生选择是否交流之前,不妨把这些文件让学生阅览一下,让学生对交流有个清楚的认识。关于访学学生学习成绩计算方法、综合素质测评、奖(助)学金、生活困难补贴、国家助学贷款等,相关文件都已经明确说明,但是有些学生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而像关于保研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很迷茫。有些学生也希望交流更加人性化。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的学生建议,由学生选择交流期限是一学期还是一年,这样可以适当避免山大课程和交流的学校课程不同步造成一些困难。“学校鼓励派出学生在接收学校选修尽可能多的课程;要求每学期修满与学生所在学校教学计划相对等的学分即可”1,在这样只承认学分的前提下,即只要在底线60分以上,不挂科即可,有些学生可能会把交流当成游玩,放松自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堕落。因此,对于交流成绩最好做进一步明确的规定,比如成绩和保研、奖学金挂钩等,这样学生在交流期间会有明确的目标,不至于成绩仅仅在及格线以上。总之,希望学校能站在交流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完善“第二校园经历”各项制度,切实发挥第二校园的作用。

3.2关注、关心交流生,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山东大学每年派出10%左右的学生到国内知名大学访学,当然也有很多高校1摘自《“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的学生到山东大学交流学习。正如2.3.2所提及的,山大对派出学生的关注、关心较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也许正是完善交流事宜的关键一步。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对学校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交流生来说却是一个来自“家”的声音,学校没有忘记他们。对于到山大交流的学生,学校、学院也应该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山大这个集体中去,度过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交流生活。这不仅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能体现山大开放包容的品格,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山大访学,扩大山大的知名度,提高山大的在高校,乃至社会的影响力。

“第二校园经历”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发现交流生自身的缺点,而且通过学校之间的对比,发现山大的不足之处。在外交流学习一年,交流生感悟最多、收获最多。对于学校的建设,在学生中交流生也许也是最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的学生。因此,新学期开始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开一个类似于交流生座谈会形式的交流会是有必要的。一方面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另一方面有助于山大改进、完善各项体制、政策,更快更好地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3.3部分专业开设的课程应合理、适当的增加

通过整合交流生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山东大学在一些专业中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少。就拿自动化专业而言,在北京理工大学交流的学生反映,在交流的这一年里,他们比山大该专业在校生多学了工程力学、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C++、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等多门课程。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也开设了MATLAB、通信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只是自动化专业,诸如机械类、管理类等,第二校园开设的课程明显比山大多,而且相同的课程学的知识比山大广、内容深。因此,希望学校在部分专业开设的课程应合理适当的增加,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些难度不大、可是较少的课程,可以提前结课,提前考试,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就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他们的部分课程采取1-8周授课,第10周考试的方式,并且在开学之初会把考试时间、地点安排在课表里,让学生有计划的复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也减轻了学生复习全部课程的负担,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山东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不仅

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已学的课程,还要考虑适当增加课程,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全面发展。

3.4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山东大学“四种经历”之一就是“社会实践经历”。100%的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近年,山大的社会实践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在社会上有了很好的口碑,这是很多高校需要向山大学习的地方。而在教学方面,通过在山大和第二校园学习的对比,大部分交流生们认为第二校园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而山大教学更加偏向于理论。如果山大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增加实践内容,那么将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一位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的学生说:“这里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的实践与社团活动丰富多样,更能为学生延伸专业理论外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还有赴华中科技大学交流的学生也表示华科的教学更注重实践,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有金工实习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实践也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建议增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完善教学体制,继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比如,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去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培训学习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搭建了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第4章总结

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自开办以来,各项制度日趋完善,合作院校遍布全国,广大学生积极响应,至今已有近5000名学生亲身参与了这一经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增长真本领,学生无疑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最大受益者。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才是真正的核心,体验风土人情,体验世间冷暖,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交流期间,学生把学习从认知、理性的范畴升华到情感和人格领域,学生的身心和人格也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与其说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如说大学是让人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从一个大学校园走到另一个大学校园,学生切身感觉其间的变

化,深受两所校园文化的熏陶,对于提升能力、完善人格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生活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青春就应如此充满活力。因此,“第二校园经历”不仅仅是一种经历,而且也是人生当中一笔宝贵的成长财富。

“第二校园经历”是一种双赢的智慧,不仅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学校层面也有一定收获。此计划的实施弥补了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也促进了优势学科更好更快发展。交流生在学习生活期间,给第二校园引入了新鲜的活力,彰显了青春的风采,为母校增光添彩,扩大了母校的影响力。同时,交流生也把在第二校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母校,为母校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总之,“‘第二校园经历’架起了兄弟高校间合作交流的桥梁,密切了高校间的合作,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了高校教学科研合作,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实现了多元校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合作高校师生的广泛赞同。”2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第二校园经历”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就比如制度不够完善、对交流生关心较少等。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相信在“第二校园经历”日渐成熟的过程中,学校会优化访学流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鼓励制度,建立健全的有关互派交流学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开创新的交流模式。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无论走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山大人,我们都是山大。山大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不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更是我们身上一种无形的责任与使命。山大给了我们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的知识、才干、能力、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让我们在第二校园留下了山大的足迹。“第二校园经历”是我们人生当中一段抹不去的记忆。我们曾经埋怨过山大的食堂、埋怨过山东的天气,但是它最终转化成了美好的记忆。在第二校园,我们也时时思念山大的校园,想念山大的同学,交流期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同学情、母校情。我们知道,母校对我们给予了厚望,我们不能给母校丢脸抹黑,所以一定要顺利完成“第二校园经历”,给母校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山大,因为“凡我在处,便是山大”。

最后衷心感谢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希望山大将其办好办强,走在教2摘自《“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育改革的前列,实现初步建成“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宏伟目标。

鸣谢

感谢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

感谢山东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校园经历”参与调查的学生

感谢东北大学刘必林、胡杰鑫同学,吉林大学葛慧明同学对调查问卷提出的改进意见

参考资料

《“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山东大学推进“第二校园经历”述评》

《山东大学本科生“第二校园”长本领》中国教育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