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一. 主题的确定:

高中物理难学,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是影响高中学习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难学,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通过调查发现,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特点,经过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回到理性具体的三个环节,探求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确定了该研究课题.

二.研究具体方案

前期: (1)高二物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 (1)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2)课堂实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3)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作对比研究

再实施: (1)对第一轮实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根据第一轮实验结果确定解决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操作方法

(3)进行第二轮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哪些策略,操作方法有效.

三.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班富强

1.问卷调查李爱玲

2.查阅文献,收集案例孙保国

3.课堂实验张小宁

4.对课堂实践研究评价全体教师

5.课堂再实验张玉风

6.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吴志霞

7.写好研究论文付聚周

8.论文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张小宁

四.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概念课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一节物理概念课,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理解至关重要,通过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讨,最后形成一致共识:

1.认真备课是上好概念课的前提。

首先把教材阅读两遍,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看学生原有的对本节内容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哪些详讲.哪些略讲提高教学效率。第二阶段是讨论研究,对本节的概念和规律老师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教案的初稿。最后老师间相互听课,汲取其他老师你认为对你有用的东西,再补充到教案里。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冉纲欣老师做得最好。

2、巧妙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新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马拉车加速前进时是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4、评价矫正,总结补充

概念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

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并指出本课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

5、适时检测,达标演练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概念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设置达标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要求和规范要求。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附集体研讨意见:

孙保国、张玉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

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

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

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

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

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搞好

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路邦彦、尹国战:引入物理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实验法,类比法,逻辑推理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李爱玲、姬丽娟、吴志霞: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应用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概念、定律用于解答具体的物理习题,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归纳总结很重要,选择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信息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即求什么物理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念和原理就是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联系的桥梁。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多过程结合点等,再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思维过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且自己独立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陷入题海,浪费时间精力。

付聚周、冉刚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班富强、张小宁:物理概念理解不清,在做题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只有深入挖掘其内涵,通过各种题型的反复强化,搞清楚一个物理量的特征,才能避免错误,提高做题准确率。例如,

研究电源的电动势及内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常采用图像法,用纵轴表示外电压,横轴表示闭合电路的电流,画出了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电源的内电阻,有的同学认为斜率是图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数学中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照搬过来,没有考虑物理问题中纵横坐标的标度不同,纵横坐标交点也不一定是(0、0)等因素。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必修一: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是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情况总结

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情况总结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日新月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暑期通过培训培训使我既领会了新课程理念,又对迅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确实对新课程的认识上一个新台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深刻认识到课改的理念再新、再好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不仅要改变自己的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回顾自己过去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对比新课程理念和要求,通过近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有一些收获,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角色需认清,教学行为需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进而也就激发了学习兴趣,但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仍需加强。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d13123683.html,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作者:杨连书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9期 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和道理。初中的物理学习仅仅介绍了一些表面和浅显的物理知识,而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和年龄及理解能力的增长,高中阶段所研究的知识更为复杂和深入,主要从牛顿力学、能量與动量、电学、磁学四大方面出发来为学生讲述一个更为多样复杂、变幻莫测的万物世界。高中物理在高中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多的同时应当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下,教学更注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如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物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来探讨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物理教学策略。本文就这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力图解决如今高中物理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困境 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许多物理教师也走入了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而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有疑问,就很难学好物理。其次就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比较不容易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感是不可避免的。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教学的改良重要性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而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则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化,不断推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养成学生学习能动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对于叛逆的青少年以包容和鼓励,对于处在迷茫期的青少年进行引导和安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奋斗目标。 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到鼓励和包容,而是贬低与漠视,那么就很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由此可以看出理解学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掌握好了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鼓励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使学生培养自己的物理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并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行:“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而核心素质是否能够得到稳定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科学探究模式初探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科学探究模式初探细胞的分化重演同一过程,形成个体。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进化以适合自然。自然科学的文化遗产要承传发扬光大,重演相同的科学探究的历程:提出问题、构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是一种必要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同样能够重演科学探究历程,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水平,以适合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教学中采用可控科学探究模式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引导实行理性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能体现高中物理教材编者的意图,爱因斯坦说: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作者认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敢于有根据的质疑的科学精神,享受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发展想象力和提升联系实际分析概括水平以及解决问题水平的快乐。以此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能迅速提取概念、规律,建立模型,实行高层次的理性思维和信息处理,有明快的思维方式和顺畅的思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达到真正的理解。从而避免亦步亦趋,照猫画虎,造成知识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够在使用中学会分析的方法,以适合社会发展和高考选拔变革的要求。教师站在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层面,理性思维和信息处理水平的相对应高度,通过可控科学探究回到学生学习结构水平层次,以知识(鱼)为载体,

传授学生方法(渔),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必要的铺垫。作者经过几届教改实践基本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块,教学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以经整理的《冲量和动量》教学设计为例,展示概念教学的科学探究模式和初步打破重组学生朴素的认知结构,回避因为直接引入概念使学生有强烈的疑惑感,同化顺应构建科学认知结构。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7-1《冲量和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目标 情感、水平、价值目标 1.建立冲量概念,理解冲量的定义和矢量性。 1.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模块 2.建立动量概念,理解动量的定义和矢量性。 2.初步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 3.知道是p ?矢量,会计算一维的p ? 逐渐同化顺应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建立冲量、动量的概念、理解其定义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1、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模块。 2、初步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同化顺应科学的思维方 式。 三、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本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培训中我看了视频讲座、学习了文本材料、学员评论以及相关资料等。使我受益非浅,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认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培训,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应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正如专家所说的,去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

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讲课时,不拘泥于教材顺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动。物理新课改后,需要学生接触学习很多的信息,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量、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利用信息技术能演示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搜集生动的素材,让学生感受,降低了教学难度。以计算机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新课改提供了机遇,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效果,也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很多东西, 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作为新课改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师教育论文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文/邓宝贞 【摘要】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概念是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概念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物理;方法 一、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 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

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 2.学生因素。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3.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给学生营造概念氛围。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经典总结)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经典总结)

————————————————————————————————作者:————————————————————————————————日期: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7、 牛顿第二定律: t p ma F ??==合(后面一个是据动量定理推导)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F= -F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1、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V= t s =2πR T =ωR=2πf R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 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物理概念 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 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第一步曲: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 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 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 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 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 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 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 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 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 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了速度 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 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 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 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 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 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 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 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 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 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s/△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v/△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 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用文字语言描 述加速度和用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 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

高中物理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工作总结 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2014-09-06 物理论文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文/雷呈福摘要: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的物理概念,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去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高中的物理概念教学,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方面阐述了其教学策略。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物理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形式和基本规律以及各种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高中物理中主要是分为力、热、光、电、声五个板块来进行教学的。这其中难免就会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物理概念,如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并接受概念是需要一段过程的。人们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首先会形成一个直观的表象的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步。然后随着对于事物的慢慢了解,其认识也会随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表象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也必须经过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仅通过对课本上相关插图进行口述讲解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一来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来也可以通过对于该实验的演示来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初步直观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小球通过斜面滑下来之后,之所以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地面对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75031

高中物理公式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 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易正芬四川省什邡中学 物理知识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和物理研究方法等组成,是人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他是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前提,所以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F=ma)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加速度、质量、合外力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是,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本文就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要重视概念引入的过程和方法 在讲物理概念之前必须弄清1、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包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等)2、怎样引入概念,心理学研究认为,概念的建立和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由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另一种是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心理学分别把这两种方式称为概念的形成与概念同化,他们是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方法,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哪些主要的物理现象、事实出发,运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一一观察实验方法、来了、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1)由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这是一种侧重于概念形成的教学,当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简单,知识具体而贫乏时,往往需要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利用他们实际经验中的一些生动事例,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初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形式在较低年级,特别是在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时运用较多。在这种形式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发现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机械记忆概念的文字表达,使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清晰的可分辨的概念,能较自然地纳入认知结构。(2)利用旧知识导出新概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物理知识掌握量的增加,认知结构中积累了大量的物理概念,再学习新概念时,可利用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学习概念的主要丰富。如重力、浮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在力的概念上延伸,这类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物理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善,以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要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习惯的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潜能,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思维定势,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具有一定生活学习体验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基本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之前,许多学生都有这种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所以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所以讲有些物理概念时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强烈地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三、要注意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物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与师德表现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能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学科教研组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本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1、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2、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为最终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4、教师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也采用了“竞赛法”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出好竞赛试题,题型包括基础必答、能力提高、智慧风险等。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别记分、现场亮分的办法,最后加分排出名次,老师总结。此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5、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三、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所做的具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和课外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搞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另外,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情景教学和课堂游戏,教学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加生动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物理是高一年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星期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物理,由差到好。 3、精心备课,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在上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6、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通过开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平时的测验情况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

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2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汇总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2、学生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有效

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教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程标准》,并努力把《物理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高中的物理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新课程教学,我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物理新课标以及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在必修1、必修 2 选修3-1中的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通过思考题“实验观察填写下列表格,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最终的结论。 2、教学过程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电表的改装不再是一节新的知识点而是以串并联电路的应用学生自主分析,以例题的方式,学生探究,教师只是引导得出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3、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