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夜间灯光亮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夜间灯光亮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夜间灯光亮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夜间灯光亮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

□黄亮雄1□韩永辉1□王佳琳2□李忠杰

3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广州510420;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引言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正式发布标志着由中国倡议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已进入务实合作、操作实施阶段[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央与各级政府也正不遗余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报告均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制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规划并开展一系列对接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但当前的文献多为定性分析,观点多缺乏严谨的数理分析与实证支撑。部分学者从大战略的宏观角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的观点,建设思路,探索具体策略和路径[2][3];部分学者则从贸易、投资、金融、产业等方面阐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空间与步骤[4][5]。同时,以往也有文献采用数理和实证方法探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6][7],但由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较短,这些文献缺乏切合共建“一带一路”背景。更重要的是,上述两类文献更多地站在中国利益诉求的角度,强调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当前全面崛起的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更应强调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更好地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全球,即强调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本文正是从强调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研究”(15ZDA018)

贡献。

现有分析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大多强调经济贡献。例如,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采用广泛的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8]。据IMF的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①。与简单的数据统计相比,本文构建较为严谨的计量模型,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阐明原因与机制,切合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

经济学文献一般采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种分析是建立在统计数据可信的基础上,一旦数据失实,结论将不可信。Henderson et al.(2012)[9]指出在测度GDP时,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数据、统计误差大,并有许多正规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有被统计进去,由此这些国家的GDP数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该国的经济运行情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且不少区域是政治动荡、军事冲突和严重通胀的多发区,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GDP统计质量不高,甚至不能获取。“宾大世界经济表”对各国的经济数据进行了质量评级,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被评为C级以下,属于数据质量较差的级别。Henderson et al.(2012)认为,随着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会投资修建新的公路,或者拓展居民区,这些活动都会增加地区的照明亮度。而从太空拍摄的这些地区的夜间照片,能清晰地反映出这些地区照明亮度的变化。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夜间灯光亮度是代表GDP的一个较好指标。那么,对于那些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不完整和质量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夜间光亮数据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是对经济活动密度信息的良好估计。

Henderson(2012)的夜间灯光数据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自数据公开以后,采用夜间灯光亮度数据考察国家和地区层面经济活动变化的文献快速增加,特别是针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10]-[11]。本文正是采用NOAA的夜间灯光数据反映“一带一路”各国的经济活动状况,重点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此,本文创新与贡献在于,强调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验证了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同时,本文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在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应是首篇采用夜间灯光数据系统性地分析“一带一路”问题。

一、数据说明与统计描述

(一)夜间灯光数据

NOAA公布的夜间灯光数据来源于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efenc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搭载的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OLS)传感器。DMSP/OLS传感器在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应用,其可在夜间工作,能探测到城市灯光甚至小规模居民地、车流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这一数据报告了地球上每个“30秒×30秒”②的栅格单元上取值范围从0-63的灯光强度。

由于夜间灯光亮度取值范围为0-63,因此可能存在着灯光亮度的赋值封顶(topcoded)问题,从而降低该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意义。Storeygard(2016)[12]指出,赋值封顶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严重,但对于大部分欠发达国家,赋值封顶的问题则几乎可以忽略。从这个角度来看,夜间灯光数据更加适合于度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活动情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采用灯光数据能够较好地衡量其经济活动。

在数据处理上,本文采用Global Administrative Areas提供的世界地图矢量地形图③,根据Hen-

①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中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参见新华网,https://www.sodocs.net/doc/7316268105.html,/fortune/2014-10/11/c_ 1112778218.htm。

②该数据采用的是球面坐标系统,以度(°)为单位,30秒(″)约等于0.0083度(°),在赤道附近约为0.86平方公里。

③https://www.sodocs.net/doc/7316268105.html,/。

derson(2012)的方法,采用ArcGIS软件取得NOAA中1992—2012年的“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及中国的夜间灯光数据①,然后对区域内各栅格的灯光强度进行加总作为其灯光总量的度量,部分年份有两颗或以上卫星观察灯光数据,本文仍按Henderson(2012)的方法,计算各卫星的算术平均数作为该年的灯光亮度数。

(二)国家领导人访问数据

本文进一步检验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的友好与紧密,对中国经济发展推动沿线国家发展效应的影响,采用中国与沿线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访问来度量两国当年的友好与紧密程度。中国与沿线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访问情况见于由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撰的《中国外交》中的《中国外交重要活动》章节②。根据国家与领导人划分,本文构建了以下虚拟变量:

中国国家主席或总理访问虚拟变量:按《中国外交》记载,如果某年中国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访问某国,该国当年就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

中国领导人访问虚拟变量:按《中国外交》记载,如果某年中国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以及其他高官访问某国,该国当年就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

各国元首访问中国虚拟变量:按《中国外交》记载,如果某年某国元首访问中国③,该国当年就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

各国领导人访问中国虚拟变量:按《中国外交》记载,如果某年某国领导人,包括总统、总理、首相及其他高官访问中国,该国当年就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④。

(三)其他变量

本文还使用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包括各国实际人均GDP、工业占GDP比重、人口等,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中,人均GDP以2005年不变价美元计价。中国对该国出口总额和中国对该国进口总额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吸收该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中国对该国的直接投资总额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此外,变量还包括:各国首都与中国首都北京的距离,采用近侧距离,来源于google地图;各国领土面积,来源于百度百科;是否与中国接壤虚拟变量,如果各国与中国领土接壤,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华人文化圈虚拟变量,若是东南亚国家及蒙古则赋值为1,其余为0;国际金融危机虚拟变量,涵括样本期内的两次主要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年份为1997、1998、2008、2009、2010与2011年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

二、实证分析:初步结果

(一)基本结论

为了检验中国经济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构建以下回归模型:lplight it=α+β1lcplight(lcpgdp)it+γX it+φi+μit(1)其中,lplight it代表沿线国家i在t年的人均灯光亮度对数;lcplight it是lcplight与lcpgdp分别为中国人均灯光亮度对数和人均实际GDP对数,二者在同一年对于每个沿线国家均一样,即是只随时

①传统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中国外包括64个,即蒙古、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东帝汶、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约旦、黎巴嫩、巴林、也门、叙利亚、巴勒斯坦、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赵磊(2015)不应局限于64个国家,建议采用“64+”概念。但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与分析的方便,本文以传统64个国家为分析样本。

②2002年前的国家领导人访问情况,由分地区的各章汇总得到。

③国家元首是指总统、首相或总理。

④在我们的分析中,还构造了中国主席、中国总理访问虚拟变量、中国其他高官访问虚拟变量、各国其他高官人访问中国虚拟变量,结果跟下文的分析一致。限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叙述与呈现。

间变化不随国家变化的变量。X it 是控制变量,在基础回归中主要采用工业占GDP 比重(wgdp2),

φi 是国家固定效应①。为了捕捉时间效应,模型中添加了国际金融危机虚拟变量。考虑到如果采用了国家固定效应将无法添加只随国家变化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而这些变量同样作用于被解释变量。由此,我们也进行了不控制国家固定效应,而添加各国首都离北京距离的对数值(ldist)、是否与中国接壤虚拟变量、华人文化圈虚拟变量和大洲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β1衡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若β1显著大于0,则中国的经济发展显著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若β1显著小于0,则中国的经济发展阻碍了沿线国家的发展;若β1不显著,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没有显著影响。

表1呈现了中国经

济发展对沿线各国人均灯光亮度的影响结果。第(1)—(3)列的核

心解释变量为中国人均灯光亮度对数(lcp-light),其中,第(1)-(2)列控制了国家固定效应,第(3)列不控制国家固定效应,但添加了上述只随国家变化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三个方程中的中国人均灯光亮度对数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大小为0.32—0.51。其中,第(3)列的回归系数意味着中国的人均灯光亮度提高1%,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沿线国家的人均灯光亮度平

均提高0.32%。第(4)—(6)列的核心解释变量为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lcpgdp),同样地,第(4)—(5)列控制了国家固定效应,第(6)列不添加国家固定效应,但控制了上述只随国家变化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三个方程的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的系数也均显著为正,大小为0.14—0.27。以第(6)列为例,中国人均实际GDP 增长1%,沿线各国的人均灯光亮度提高0.27%。鉴于灯光亮度是区域GDP 的较好的代理指标,实证显示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显著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与“中国贡献论”中强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结论如出一辙。按表1的推动作用,1992—2012年中国人均灯光亮度年均增长5.80%,共增长209.06%,能推动沿线国家人均灯光亮度年均增长1.88%,共推动增长67.74%。1992—2012年中国人均实际GDP 年均增长9.32%,共增长494.70%,能推动沿线国家人均灯光亮度年均增长1.27%,共推动增长67.28%,效果显著。

(二)稳健性检验

①考虑到lcplight it 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国家变化的变量,因而不能添加年份固定效应。

表1

中国经济发展对“一带一路”各国人均灯光亮度的影响

lcplight lcpgdp wgdp2ldist Constant 国家虚拟变量接壤虚拟变量华人文化圈虚拟变量大洲虚拟变量

国际金融危机虚拟变量R 2N

(1)

0.514***(0.080)0.005(0.005)3.143***(0.423)有无无无

无0.2981179

(2)0.502***(0.080)0.005(0.005)3.192***(0.419)有无无无有0.2981179

(3)0.324***

(0.096)

0.060

***

(0.003)

0.560***

(0.172)

-2.846*(1.576)无有有有有0.5631179

(4)0.267***(0.050)0.005(0.005)

3.730***(0.390)有无无无无0.2171179

(5)

0.246***(0.049)0.006(0.005)

3.853***(0.383)有无无无有0.2241179

(6)

0.136**(0.058)0.060***

(0.003)

0.559***(0.172)-2.249(1.566)无有有有有0.5611179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2)小括号中为稳健标准误;(3)R2、N 分别是拟合优度和样本数,下同。

上述回归可能存在逆向因果问题,即是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还是“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影响的中国经济发展。为此,我们采用宋凌云和王贤彬(2013)[13]

的方法进行修

正,一是,采用解释变量滞后项,以人均灯光亮度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二是,控制上期的经济增长情况。即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控制变量,主要是担心因遗漏重要变量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由表2呈现。

表2第(1)列使

用中国人均灯光亮度滞后期(L.lcplight)代替当期作为解释变量,其系数显著为正;第(2)列加进了被解

释变量的滞后期(L.lplight)作为解释变量,采用OLS 方法;鉴于构成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第(3)—(6)列采用系统GMM 方法,第五列的中国人均灯光亮度(lcplight)的系数同样显著为正,大小为0.21—0.39,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表1的结果一致。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两类稳健性检验:一是,添加更多的

控制变量,包括,资本

形成总额占GDP 的比重、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人均铁路里程数的自然对数以及研发支出比例;二是,以沿线国家地均灯光亮度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中国地均灯光亮度对数作为解释变量,结果仍与表1一致。

(三)进一步分析

上文采用夜间灯光数据代理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动状况,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沿线国家的人均灯光亮度,可谓是照亮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那么,与中国关系越友好、合作越紧密,将越能享受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验证该点,本文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相互访问的虚拟

变量,反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程度,并参考Chen (2013)[14]、李青和黄亮雄(2015)[15]的构建方法,将

上文(1)式拓展为:

表2

稳健性检验:逆向因果关系处理

L.lplight L.lcplight lcplight wgdp2ldist Constant 接壤虚拟变量华人文化圈虚拟变量大洲虚拟变量

国际金融危机虚拟变量AR(1)p AR(2)p Sargan N

(1)

0.201**(0.101)

0.060***

(0.003)0.562***(0.177)-2.267(1.626)有有有

有———1135

(2)0.961***

(0.007)

0.132***(0.027)

0.002***

(0.001)

0.025

(0.025)

-0.684***(0.248)有有有有

1135

(3)0.739***(0.002)

0.210***(0.002)0.515***(0.011)无无无无0.0000.27663.748

1277

(4)

0.504***(0.007)0.355***(0.008)1.556***(0.051)有有有有0.0000.24062.8311277

(5)

0.477***

(0.007)

0.369***(0.007)

0.007***

(0.000)

1.969***(0.039)-15.823***(0.324)无无无无0.0000.80561.0521135

(6)0.456***(0.009)

0.386***(0.014)0.002***

(0.000)

1.886***(0.296)

-14.971***(2.616)有有有有0.0000.70259.3201135

注:(1)L 为时间滞后算子;(2)AR(1)p、AR(2)p 分别是残差一阶和二阶自相关检验,均报告P 值;(3)Sargan 是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下同。

lplight it =α+β1lcplight(lcpgdp)it +β2lcplight(lcpgdp)it ×d it +β3d it +γX it +μit

(2)

其中,d it 为领导人访问虚拟变量①。在系数β1显著为正的基础上,

β2衡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领导人访问的附加作用,若β2显著大于0,说明中国与沿线国家领导人访问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发展对沿线国家的推动作用,即沿线国家与中国越友好越紧密,将强化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若β2显著小于0,则沿线国家与中国越友好越紧密,反而降低了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若β2不显著,说明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友好程度,并不影响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

表3核心解释变量是中国人均灯光亮度对数(lcplight)及其与领导人访问虚拟变量的交乘项②。四个方程中,中国人均灯光亮度对数(lcplight)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同时,无论是中国主席或

总理出访、中国领导人出访、各国元首出访和各国领导人出访四个虚拟变量的交乘项系数也显著为正。其中,第(1)列显示,平均而言,中国的人均灯光亮度提高1%,能推动沿线国家的人均灯光亮度提高0.31%,若该国当年受到中国国家主席或总理访问,沿线国家的人均灯光亮度能再提高

0.05%。也就是说,领导人的互访,或者说,沿线国家与中国关系越友好越紧密,将强化中国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③。中国与世界的深入互动,更能发挥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效应,加强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可预期未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的效应。

三、实证分析:原因探索

(一)双边贸易总额分析

本部分从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与投资的角度,透析中国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如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在具体分析中,本部分采用上述(2)式的回归模型,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总额与直接投资总额为被解释变量,并主要考察以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lcpgdp)及其与领导人访问虚拟变量的交乘项为核心解释变量的结果。

表4中第(1)—(5)列考察的是中国向沿线国家进口(沿线国家出口)额的对数(lcim)的情况。在五个方程中,解释变量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lcpgdp)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显著提高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进一步地,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与领导人访问虚拟变量的交乘项系数也都显著为正,说明中国与沿线国家领导人的互访,双方的关系友好与紧密程度的提高,能强化中国

①其他控制变量采用表1的第(3)列。

②本文并没有单独考察领导人互访产生的影响,而是关注领导人互访虚拟变量与中国人均灯光亮度(人均实际GDP )的交乘项系数,以考察领导人互访对中国经济发展对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额外作用。

③限于篇幅,没有报告解释变量为中国人均实际GDP (lcpgdp ),其结果与中国人均灯光亮度一致。

表3

国家领导人访问的强化机制作用

lcplight

lcplight×中国主席或总理出访

lcplight×中国领导人出访lcplight×各国元首出访lcplight×各国领导人出访控制变量N

(1)

0.307***

(0.098)

0.052***

(0.016)有1179

(2)0.350***(0.097)

0.027**(0.013)

有1179

(3)0.323***(0.096)

0.037***(0.013)

有1179

(4)0.345***(0.103)

0.033**(0.014)有1179

经济发展推动沿线国家对中国出口的效应。其中,第(2)列显示,中国人均实际GDP 提高1%,沿线国家对中国出口额则增长1.62%;若该国当年受到中国国家主席或总理访问,该国对中国出口额能再提高0.18%。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能提高推动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从而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沿线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与紧密的强化作用,也可通过推动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实现。

表4中第(6)—(10)列的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沿线国家进口)额的对数(lcex)。在五个方程中,解释变量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lcpgdp)及其与领导人访问的交乘项系数均显著为正。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提高沿线国家向中国的进口,若双方关系友好与紧密度更高,这种效应将得到强化。其中,第(7)列显示,中国人均实际GDP 提高1%,沿线国家对中国进口额则增长2.16%;若该国当年受到中国国家主席或总理访问,该国对中国进口额能再提高0.15%。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通过提高沿线国家向中国的进口实现。

(二)双边直接投资分析表5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对双边直接投资的影响。第(1)—(5)列的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的对数(lcofdi),中国人均实际GDP 对数(lcpgdp)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其与领导人访问的交乘项系数也显著为正。其中,第(2)列显示,中国人均实际GDP 提高1%,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提高3.50%,若当年中国国家主席或总理访问某国,中国对该国直接投资额能再提高

0.12%,即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提高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友好紧密度提高,能强化该效应。那么,上述回归验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可通过提高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来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类似地,表5第(6)—(10)列考察中国吸收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的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实际

表4

原因探索:双边贸易总额分析

lcpgdp

lcpgdp×中国主席或总理出访

lcpgdp×中国领导人出访

lcpgdp×各国元首出访

lcpgdp×各国领导人出访控制变量N

lcpgdp

lcpgdp×中国主席或

总理出访

lcpgdp×中国领导人出访

lcpgdp×各国元首出访

lcpgdp×各国领导人出访控制变量N

被解释变量:中国向沿线国家进口(沿线国家出口)额的对数(lcim)(1)

1.556***(0.237)有887

被解释变量:中国向沿线国家出口(沿线国家进口)额的对数(lcex)(6)

2.073***(0.165)有903

(2)

1.621***(0.239)

0.180***(0.038)

有887

(7)

2.162***(0.165)

0.151***(0.027)

有903

(3)1.592***

(0.239)

0.189***(0.039)

有887

(8)2.138***

(0.166)

0.156***(0.028)

有903

(4)

1.464***(0.236)0.121***(0.030)

有887

(9)

1.994***(0.165)0.088***(0.021)

有903

(5)

1.471***(0.237)

0.095***(0.031)有887

(10)

1.996***(0.166)

0.073***(0.023)有903

GDP 对数(lcpgdp)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其与领导人访问的交乘项系数也为正。其中,第(7)列显示,中国人均实际GDP 提高1%,中国吸收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提高0.98%,若当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某国,中国吸收该国直接投资额能再提高0.10%。即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提高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沿线国家与中国友好紧密度的提高,能强化该效应。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能推动沿线国家发展,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友好紧密度的提高能强化该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提高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来实现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承担大国责任,对世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要求。共建“一

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引领

全球经济合作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能更好地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国家,甚至全球。本文强调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GDP 等统计数据可信程度较差,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夜间灯光亮度数据代理沿线国家经济活动状况,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的结果发现:

中国经济发展能显著提高沿线国家的人均灯光亮度。从数量上说,1992—201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年均约提高沿线国家人均灯光亮度1.27—1.88%,累计提高67.28—67.74%。同时发现,无论是中国领导人访问沿线国家还是沿线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均能显著强化中国经济发展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效应,意味着,沿线国家与中国越友好紧密,越能享受中国的发展成果。由此,通过综合国力不断壮大,中国将照亮“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深入互动,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也将强化中国发展照亮“一带一路”建设效应。

中国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的推动作用,是通过提高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总额实

表5原因探索:双边直接投资分析

lcpgdp

lcpgdp×中国主席或总理出访

lcpgdp×中国领导人出访

lcpgdp×各国元首出访

lcpgdp×各国领导人出访控制变量N

lcpgdp

lcpgdp×中国主席或

总理出访

lcpgdp×中国领导人出访

lcpgdp×各国元首出访

lcpgdp×各国领导人出访控制变量N 被解释变量: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的对数(lcofdi)(1)3.505***

(0.508)

有365

被解释变量:中国吸收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的对数(lcf-di)(6)0.963***(0.197)

有628

(2)3.503***(0.501)0.115***(0.037)

有365

(7)0.983***(0.198)0.097***(0.034)

有628

(3)3.518***(0.504)

0.104***(0.039)

有365

(8)0.968***(0.198)

0.107***(0.035)

有628

(4)3.591***(0.499)

0.123***(0.032)

有365

(9)0.931***(0.197)

0.037(0.028)

有628

(5)3.566***(0.501)

0.101***(0.034)

有365

(10)0.938***(0.197)

0.011(0.029)

有628

现的。从数量上说,中国人均实际GDP提高1%,沿线国家对中国出口额约增长1.5%、对中国进口额约增长2.0%、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约提高3.5%、中国吸收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约提高1.0%。同时,双方领导人的互访,双方越友好与合作越紧密,越能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对双边贸易与投资的推动效应。基于此,本文衍生出以下政策启示: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是中国积极影响、引领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平台。长久以来,大国的崛起均离不开霸权和扩张,离不开与守成大国争霸的怪圈。那么,“一带一路”建设成效,首要通过外交、经济建设等途径,宣示“共生、共济、共荣”中国式的治理理念,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型”新型经济关系,从而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更深层次地,主动承担大国责任,更多地强调中国对世界发展溢出效应,例如,本文所强调的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视角,强调的中国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贡献。共建“一带一路”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经济合作再到全方位的合作,而经济合作又先从双边贸易,到双边投资,再到更深层次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汇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强化互联互通和经济通道的建设。企业“走出去”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需制定“走出去”规划,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互惠共赢。然而,共建“一带一路”并不是对外援助,除利益共享外,还要风险共担。加强对潜在风险和防范风险措施的研究,构建风险评估系统与风险防控机制,将是共建“一带一路”亟待解决与深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周方银.“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J].经济研究,2015,(4):61-72.

[2]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3]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10.

[4]郭宏宇,竺彩华.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4,(8):26-31.

[5]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6]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33-40.

[7]孙致陆,李先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68-78.

[8]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9]HENDERSON,J.VERNON,ADAM STOREYGARD,and DAVID N.WEIL.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Outer Space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2):994-1028.

[10]SUTTON,P.,ELVIDGE,C.,GHOSH,T.Estimation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t Sub-National Scales using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ical Economics&Statistics,2007,(8):5-21.

[11]HODLER,R.and RASCHKY,P.A.Regional Favoritism[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2014,129(2):995-1033.

[12]STOREYGARD,ADAM,Farther on down the Road:Transport Costs,Trade and Urban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forcoming,2016.

[13]宋凌云,王贤彬.重点产业结构政策、资源重置与产业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3,(12):63-77.

[14]CHEN M.KEITH.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Ecomomic Behavior:Evidence from Savings Rates,zHealth Behaviors,and Retirement Asse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2):690-731.

[15]李青,黄亮雄.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失衡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1):39-50.

(收稿日期:2016—03—22责任编辑:谭晓梅)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2014年主要经济数据

中国2014年主要经济数据 统计局:去年GDP同比增7.4%大陆总人口13.6亿 2015-02-26 10:16:00国家统计局网站分享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2%。农产品生产者价格[8]下降0.2%。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城市个数上半年各月均为69个,下半年月同比上涨城市个数逐月减少, 12月份为2个,月同比价格下降城市个数增加至68个。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比上年增加11140亿元,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119158亿元,增加8627亿元,增长7.8%。 外汇储备略有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843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1428元人民币,比上年升值0.8%。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27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22万公顷,减少1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8万公顷,增加6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1万公顷,减少9万公顷。 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其中,夏粮产量13660万吨,增产3.6%;早稻产量3401万吨,减产0.4%;秋粮产量43649万吨,增产0.1%。全年谷物产量55727万吨,比上年增产0.8%。其中,稻谷产量20643万吨,增产1.4%;小麦产量12617万吨,增产3.5%;玉米产量21567万吨,减产1.3%。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316268105.html,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作者:张开宇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研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分析经济 发展的各个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取能近似且具有综合性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因子成份,并据此对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比较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46-02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11项通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9年(由于2010年某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31省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本文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要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利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 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蓝自湖金亚彬周俊烈刘先意罗彦章张斌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其影响与存在问题。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局面是多么的不容易。 关键词:经济、发展、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影响、问题、崛起 通过我们小组对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学习和探讨,大致将建国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下,这主要是由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而经济发展道路也一直就是政治走向的体现。下面将对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第一个阶段——建国前的经济状况:百废待兴 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三个特点:1、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与同年的苏美相比较,中国近代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彼此不相配套,煤用不完,电力匮乏,生铁只有1/2能炼成钢,而轧钢能力又仅仅及炼钢能力的1/2;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对外国很多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洋车,洋火,洋碱,都是对外国产品的称呼。2、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据日伪统计,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7.7%,钢材占93%,煤占49。5%,电力占78.2%,水泥占66%。这为以后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我们中国这个地域广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影响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决策的施行产生很大阻力。3、长期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仅以1949年与抗战以前的1936年的相比,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竟减产26%之多,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75斤原粮,大多数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共存 从建国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恢复,全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在农业方面,全国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已达484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一半,农村经济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方面,工业生产增长很快,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相比是最高的。同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经验也得到采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财政金融方面,人民政府多管齐下的措施很快奏效,全国金融物价逐步稳定,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调整,结束了长达12年的通货膨胀局面。此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间、人民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人民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一片光明,他们说:“土改后,一年够吃,两年添置用具,三年有富余。 但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始走入错误的轨道。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十年的浩劫更是使中国经济原地踏步十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但这些也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保持团结,认清形势,冷静头脑,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姓名:郭顺洪2014文化社会学学号:201401122023) 摘要: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生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截止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8.3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这35年中采取摸着科学与知识的石头过河的独特方式,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共识。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1、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据测算,2013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8万亿美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2.84万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9%,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51%。 2、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0%,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屈居世界第二位。在人类历代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30年,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3、中国的资本积累主要吸引外资引入,华人华侨的高投资,城乡居民的高储蓄、政府财政的高税收来完成。以2010年为例,中国吸引外资1850.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2%。从1989年至2010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940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资本累计为4484亿美元,占41.0%;来自中国台湾的资本累计为520亿美元,占4.8%;来自中国澳门的资本累计为109亿美元,占1.0%。港澳台共计46.8%,占具中国吸引外资的近一半。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42%,高于世界平均储蓄水平21%的近两倍,为中国经济发展拥有充裕的资本,成为资金积累的重要手段。201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12.9万亿元占占GDP比重已达22.7%。 4、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干。2000至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制造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46%,高于同期第一产业5%和第三产业43%的贡献度。2013中国GDP高达8.3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贡献占1/3。虽经过30式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简单制成品等已遍布世界各个市场,据HIS环球透视统计,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已高于美国0.4%,在数量上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但由于未掌握上游核心技术,也缺乏下游的品牌与渠道优势,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最终利润分成中也是份额最少的。 5、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产业化的载体。在科技园区中逐渐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科技界为引导,构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变二元动力为三元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擘。 6、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级生态修复。在经济发展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