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蝴蝶梦 Rebecca

蝴蝶梦 Rebecca

蝴蝶梦 Rebecca
蝴蝶梦 Rebecca

小说背景

The novel I read is REBECCA. It is written by an English female novelist, biographer, and playwright Daphne du Maurier (1907-1989) whose married name is Lady Daphne Browning. Daphne du Maurier was born in London. She came from an artistic family. Her father was the actor-manager Sir Gerald du Maurier; her uncle, a magazine editor, published one of her stories when she was a teenager and got her a literary agent. In her childhood she was a voracious reader. She married to Lieutenant Colonel Frederick Arthur Montague Browning II, who was knighted for his distinguished service during World War II. They were happily married for thirty-three years and had three children.

Most of her works are romantic suspense novels set on the coast of Cornwall where she sailed, walked and lived. REBECCA, written in 1938, is known as the best novel of Daphne Du Maurier. It is filmed by Alfred Hitchcock in 1940 and became one of the top five box-office hits of 1940 and won Academy Awards for Best Picture and Cinematography, though Du Maurier herself did not like the film, which shifted the locale from Cornwall to America.

小说概要

Summary of the novel

In Monte Carlo, “I”, a paid companion of a rich and snobbish woman, came across Maxim, owner of the grand English estate, Manderley. They fell in love and got married in a few weeks. But when they came back to Manderley, the bride felt Maxim?s former wife Rebecca had always existed in their house, and the marriage. And the house keeper, Mrs. Danvers, who was a crazy fan of Rebecca, had made Rebecca's room a shrine, Mrs. Danvers always put on more pressure to this marriage and tried to drive the bride away from Manderley. “I”, k nowing that Rebecca was a beautiful, sophisticated, and supremely confident woman, had suffered from great inferiority and lived painfully in the presence of Rebecca …s spirit. She eventually learned that Maxim did not love Rebecca, a cruel, egoistical wom an. Rebecca failed finally, in ruining her husbands? life. Maxim and “I” also lost Manderley, which was ruled by Rebecca and her adherent and finally gone with a mysterious fire after Mrs. Danvers …resignation.

《蝴蝶梦(Rebecca)》影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蝴蝶梦(Rebecca)》影评 09级应用物理周全祥2009053027 作为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蝴蝶梦》,同时也是Alfred Hitchcock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而Hitchcock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是悬疑惊悚的代名词。看过一些他的作品,总能给人寒毛耸立的感觉,在他的一步一步诱导下,观众进入了他设好的陷阱,在他布置完成后,往往会令人们先是一惊,继而便是随着思考的深入而越发感到恐怖,这不是看到可怕的事物的恐怖,而是对通过Hitchcock解读出来的人性阴暗面的恐惧。对人性的剖析,令他无愧于“悬念大师”的称号。 首先,我想说一下关于Rebecca翻译成蝴蝶梦的原因,在我个人看来,其一,在影片的开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to Manderley again.”这样翻译,也就是借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其二,女主人公的经历,从paid companion到mistress of Manderley,正如蝴蝶的蜕变;其三,作为影片的线索,Rebecca可以说是美丽地无可比拟的,但是她的生命又是短暂的,蝴蝶也正是如此,美丽而又易逝。 Rebecca是Manderley曾经的女主人,Maxim的第一任妻子,同时也是影片的线索,但是她并没有出现,她为除了女主人公外的每个人所熟知,甚至是赞赏。她在影片中第一次被提到是经过Mrs.Van Popper之口:“She was the beautiful Rebecca Hildreth,you know.They say he simply adored her.”而Mrs.Van Popper,在影片中则是一个狂妄自大,尖酸刻薄的女人,通过她来描述Rebecca的美丽,说明Rebecca的美已经让自大如Mrs.Van Popper 这样的人都为之折服。Rebecca第二次出现是在女主人公和管家Mrs.Danvers 的对话中“I came here when the first Mrs.De Winter was a bride.”第三次是Frith所说的:“I mean ,the late Mrs.De Winter always did her correspondence and telephoning in the morning room after breakfast.”第四次则是https://www.sodocs.net/doc/7616369091.html,cy 对Mrs.Danvers评价时提到的“She simply adored Rebecca.”第五次是当女主人公在海边寻找狗的时候,碰到的怪人old Balmy Ben所说的:“She’s gone in the sea,ain’t she?She’ll never come back no more.”第六次则是当女主人 “I suppose she was 公问Mr.Crawley关于Rebecca的相貌时,Crawley回答的: the most beautiful creature I ever saw.”至此,影片描述了Rebecca身边的人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4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44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45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46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蝴蝶的故事》读后感范文5篇【精华】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蝴蝶的故事》读后感 5篇,欢迎借鉴参考。 《蝴蝶的故事》读后感 5篇(一) 故事短小精悍,但小孩子似乎很难懂里面的几个名词,比如“爱人”“年轻男人”“结婚”“幼稚”“成熟”等等。 我都怀疑这故事是不是根据当下状况后加的。呵呵,Anyway,故事蕴含的道理确实不错:不要挑剔! 在此先很羞愧的嘲讽一下过去的自己。。。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个“缺点”就轻易否定或拒绝一个新事物,那能让他喜爱的事物将会很少,他自己也不会快乐。给了解我的朋友们一个机会:尽情地嘲讽一下过去的我吧!但是嘲讽过后再关注下现在的我。还是童话故事里说的:认清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尽管我曾经的态度、任性让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倍受教训,但没有多少后悔,人往往总是走了错误的路就找到了正确方向的。成为单身汉呢?银莲花的苦,紫罗兰的热烈,郁金香的华贵这些不都是它们的优点么?白水仙的素,椴树花的小,难道它们就没有让人喜欢的地方吗?所以: 不要挑剔生活!要接受并热爱生活的全部,不仅真善美,还有假恶丑。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经常赞扬,接受包容自己和别人的不足。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人也不可能得到所有,知道自己最想要的并好好把握。 《蝴蝶的故事》读后感 5篇(二) 每一只蝴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如果你只知道蝴蝶的幼虫期异常丑陋,却不了解属于它们的故事,那么请跟着我,一起在《蝴蝶故事》中寻找属于它们的答案吧! 书中讲述了六十多种蝴蝶的故事。有访花的蝴蝶:金裳凤蝶——中国最大的胡蝶;宽尾凤蝶——我国特有的胡蝶;金凤蝶——全身上下都是宝的蝴蝶……还有吸水的蝴蝶:半黄绿弄蝶——幼虫是天生的“建筑师”…… 在这么多的蝴蝶中,我最喜欢枯叶蛱蝶,它是一位天生的“伪装大师”。它把自己伪装成枯叶,使人不易察觉。尽管它们在自然界中很常见,但是如果在不知道它们生活习性的前提下,是非常难以发现,可想而知它们的伪装是非常成功。枯叶蛱蝶的卵呈绿色球形,并有多道纵脊。而幼虫身上会长出许多带刺毛的肉棘,头上也有两个带刺的长角,经过两个多月后蜕皮变成蛹,等它成熟后,新一代的枯叶蛱蝶就会羽化出来。 其实每一只蝴蝶都是从一颗受精卵开始的,在它的一生中,要经历不能飞,样子“丑陋”的幼虫期,还要经过多次的蜕皮成长,再变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不吃不喝的蝶蛹,并经历长短不一的蛹期,最后才能羽化成美丽的蝴蝶。这当中的经历可谓是九死一生。在幼虫期,不

电影欣赏系列之蝴蝶梦

《蝴蝶梦》(原名《瑞贝卡REBECCA》美国)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著名悬念惊悚片 出品:塞而兹尼克——联美公司1940年摄制出品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主演:劳伦斯·奥利佛、琼·芳登 影评 《蝴蝶梦》是根据英国女作家黛芙妮.杜莫里叶的小说《丽贝卡》改编。全片以女主角“我”的第一身份观点描写年轻姑娘嫁入豪门之后,发现丈夫德文特的前妻丽贝卡的阴魂笼罩着整座曼德丽大厦,神秘的女管家丹佛丝也像幽灵般在她身旁出没。为了讨好丈夫德文特,女主角故意在盛大舞会上穿了丽贝卡画像上的衣服亮相,不料因而揭发了多年前的一宗谜离命案。 全片气氛诡异迷人,是悬疑手法十分高明的心理文艺片,劳伦斯.奥立弗与琼.方丹都演得出色,扮演女管家的朱迪思.安迪生尤其创造了同类角色的一个原型,日后不少影片阴险的女管家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她的影子。 该影片是英国导演希区柯克赴美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以其精湛而独特的技巧征服了美国观众,是他向好莱坞显示自己独特才能的见面礼。 希区柯克善于制造悬念效果。在《蝴蝶梦》中,他放弃了惯用的充满紧张感的惊险式样和剪辑技巧,着力刻画人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运用摄影、小道具、画外音及反应镜头制造神秘的心理效果。整个故事以缓缓的节奏开展,但常常插入奇笔,在场面调度上出其不意,吓人一跳。如丹佛斯太太的出场就是这样处理,她所经过的路线从不让人看到,常常不期而至,她令人害怕就害怕在这里。 影片导演及大部分演员都是英国人,而且故事以20世纪初英国的庄园为舞台,因此影片充满浓厚的英国色彩,风格典雅、庄重。希区柯克以后的创作以悬念片为主,《蝴蝶梦》正是他从英国风格转向美国风格的作品。(以后他拍摄的影片有大家熟知的《爱德华大夫》(1945年)、《美人计》(1946年)、《后窗》(1954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病患者》(1960年)、《鸟(1964年)还有《眩晕》》等) 女主角琼·芳登极其敏感而微妙的表演博得很高评价,为该片增色不少。以前琼·芳登只能在一些二流片子中扮演一些小角色,经希区柯克的指导,她也以此一举成名,接着在出演希区柯克导演的《深闺疑云》中一举夺得第1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由于《蝴蝶梦》的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在1940年度的第13届奥斯卡奖评选中,它几乎囊括所有主要奖项的提名,计有11项,结果获得最佳影片、最佳摄影(黑白片)两项大奖。但遗憾的是,希区柯克本人在好莱坞从影40年,他一直未当选过最佳导演,仅被提名。但他的不凡功力已令好莱坞的同行们为之折服。

《蝴蝶梦》主要简介

《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人们描述了发生在曼德利庄园里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我”梦游曼德利,庄园已经面目全非,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颓败而凄凉,勾起了“我”对昔日庄园生活的回忆。“我”二十一岁那年,与长“我”二十余岁的德温特先生萍水相逢。两人虽然年龄悬殊,但情投意合,不久便双双坠人爱河,既而结为连理同返曼德利庄园。 丹弗斯夫人是庄园的女管家,曾经服侍过德温特的前妻丽贝卡。丽贝卡驾艇出海遇难后,女管家忠心不改,庄园里的生活起居皆依循丽贝卡生前的方式,任何人不得变动。丹弗斯夫人一袭黑色长裙。不苟言笑。“我”在她面前,如芒刺在背,经常手足无措,唯恐触犯庄园里的“清规戒律”。她全然不把“我”视为庄园的女主人,相反在“我”面前盛气凌人,对“我”或百般刁难,或暗中算计,处处设置障碍。一次,曼德利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化装晚会,丹弗斯夫人怂恿“我”借机表现。当“我”身着丹弗斯夫人推荐的晚礼服亮相时,全场一片愕然,德温特也怒容满面。事后“我”才知道,这套晚礼服与丽贝卡某次化装晚会穿的服装毫无二致。“我”沮丧到了极点,只好独自外出漫步于庄园四周和海滩,以消除烦闷。待内心平静下来,“我”开始梳理在曼德利的种种经历:脸色阴沉的女管家,死后阴魂不散的

庄子个人读后感800字

庄子个人读后感800字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庄子个人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后感800字1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后感800字2

《简爱》论文的参考文献

[1]刘丽. 追求平等、幸福、自由的女性典范——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龚明德. 李霁野译《简爱》与鲁迅有关吗?[J]. 鲁迅研究月刊,1999,(3). [3]李国源. 《简爱》“妇女解放”主题浅探[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1999,(1). [4]杜焱. 试论《简爱》中伯莎形象[J]. 丹东师专学报,1999,(3). [5]陈姝波.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 [6]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芦雪瑾.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8]陈小兆,萧好章. 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宋燕. 简爱:自强与自爱[J]. 当代电视,1999,(8). [10]毛梅兰,胡宜兰. 论典型形象——简爱(英文)[J]. 抚州师专学 报,2001,(1). [11]毛竹生. 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6). [12]马海英. 金丝鸟、菟丝和简爱——试论南朝艳情诗与“五四”爱情诗[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3]毛竹生. 简爱的成长之路及其心理机制[J]. 邯郸师专学报,2001,(2). [14]赵敏. 心灵的传承——试论《简爱》对《蝴蝶梦》的影响[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15]赵莉. 从杜十娘和简爱的形象塑造比较东西方妇女的女性意识[J]. 新余高专学报,2001,(3). [16]张艳. 走不出困惑——论夏绿蒂在《简爱》中对妇女出路问题的探索[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7]王一平. 《简爱》对《圣经》的恪守与反叛[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8]本报记者戴永明. 简爱之困[N]. 贵州民族报,2010-04-09(A04). [19]简i7到简爱7 以爱之名海尔简爱7全面升级[J]. 办公自动 化,2009,(23). [20]孙伟民. 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1). [21]陈淑婷. 献给简爱的一朵玫瑰——简爱和苔丝的人物对比[J]. 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2]黄兴军.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23]王筠. 再读《简爱》:经典语言与简爱的女性形象塑造[J].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24]李颖娟. 从英雄、非英雄到反英雄[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10. [25]王康英. 论《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对真爱的追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6]刘丽. 一个时代的女性呐喊与追求——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

蝴蝶梦读后感

蝴蝶梦读后感 导读:本文蝴蝶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蝴蝶梦读后感1 你我沿着人生的轨迹前行,怀揣着一颗梦想的心灵,驶向远洋,无人知晓前途,蝶随梦想舞起。 -----------题记 恨恨的情思夹杂着生命论色的感伤情怀,律色的黑与白,早已呈现在睽睽众目之下;怀乡忆旧的挥之不去,则如昔日未除“根”的草,掩存罪念的种子;阴霾绝望的“黑森林”将到往的纯洁拦堵,那样浓郁,那样一泄不漏。 或是享乐至上的腐俗,抑或是内心角落中的势利伪善,竟使得恬雅静丽的美好人生如烟,如絮,如粉,如沙般轻逝而去。 月气之寒,众人皆知;仅知其一,怡然赏之。 沉溺其中,手绘墨香风采,在书中感怀之处,用手中的笔尖画出道道连弧,当其时,纸张似乎在对你细腻的撒娇,心头的暖,流淌,呵,嗔嗔一笑,竟带走无限哀愁,仿若忘记一切,重头再来! 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也许是此曲的开端;高伏并存的音调是引人瞩目的焦点,本以为吕蓓卡的死亡意味着结束一切,谁知未曾露面几次的她,若似音容宛在。惊悚的空间定格在脑海中,惊悚的情节一次一次地重现眼帘,或许,曼陀丽庄园的毁灭昭示着黑暗的遮天蔽日,但,畸形的一切已变得无可厚非,无论是利用其情夫之手的畸

形报复,还是她所承受的畸形婚姻。 破茧而出的痛,等待振翅的苦,或是命运的太过残狠,可“人生若是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若将自己定格在那段悲伤中,往事将你掳掠,在所难免。何不放下昔日春秋事,忘却昨朝愁恨苦,从此开始崭新人生路? 淡忘是种幸福,尝试淡忘,守望幸福! 蝴蝶梦读后感2 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似迷宫一样的故事。我就犹似自行车的轮子,而故事就似那条链子在走,我也就停不下来,故事画上句号,链子不转,我才停下,恍然惊觉:原来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然后心生感慨:达夫妮·杜穆里埃真是个很能说故事的人,扑朔迷离的剧情,行文中不给读者留一丝闲暇。却在结尾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慨。全书笼罩着一层阴沉压抑的氛围中,连那座本该令人心旷神怡的闲适庄园,居然也在我眼中变成只是笼罩灰黑纱帐中的石头建筑。不得不说,达夫妮·杜穆里埃是文字的掌控者,在自然之景、境上不惜笔墨,柔顺了故事情节结构的框条,填充读者的想象空缺让故事形成一部纸上电影在读者眼前上映。 但是打心里还是对阳光明媚、鸟鸣花香的庄园生活怀着艳羡。心想要是达夫妮·杜穆里埃以一种更温暖、欢心的笔调来讲这故事该多好。但转念一想:兴许笔调一转就不是这样令人惊叹了。当然最出乎我意料的是:主人公吕蓓卡居然是以一个已故的庄园夫人的身份存活在故事里,总觉得就一直在一旁盯着一切。而叙述故事的“我”却是那衬托的绿叶。另外故事里吕蓓卡从女神位置上猛跌下来转变成

最新八百字读后感

最新八百字读后感 篇一: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篇三:哈姆莱特读后感 近日我看了莎士比亚所作《哈姆莱特》它是由五幕悲剧组成的。在这位戏剧大师的几部悲剧中间《哈姆莱特》是最扑朔迷离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等基本情节。十分吸引我却又十分悲惨。 这次我想聊聊剧中的三个人物。 第一位是本剧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读完这本书我认识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是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实际上哈姆莱特的尴尬在于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比坦特鲁斯更难堪饥渴比西绪弗斯更枉费心力。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在哈姆莱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密致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 其实就是如此的扑朔迷离让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转移到配

角奥利菲亚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轻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成熟种种柔情连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爱和恨一起压挤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爱人同时渴望被爱却往往意识到自己爱人胜过被爱。她不幸而又无助不是因为品质上的弱点完全只是由于自己也不了解的天真无邪她当然十分痛苦却从未流露出来。所以在我看来她更像一只小鸟为了寻求庇护投向哈姆莱特的怀抱;可叹他在神经错乱中竟把她从自己身旁摔开去摔的那么重终于无意间杀死了她。她死在了她爱的人手上上天对她还是仁慈的。 最后我想聊的这个人物与前两个人物相比他出场次数并不多却对情节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在外国还是中国鬼魂往往是一个有浓厚的人情味因为前世有莫大的冤屈在坟里不得安宁只得向活人显灵直至冤屈得以昭雪正义得以伸张为止。老哈姆莱特正是这样一个鬼魂以致他一出场便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后来把他如何被人谋害的经过口齿清晰的描述给哈姆莱特听他谈到他所受的痛苦并不是消极的哭诉而是积极地要求复仇这就是老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从几个人物中我了解了许多懂了许多许多…… 篇四: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从字面上理解,《边城》的大意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的边缘,现代文明的边缘,战争

《简爱》和《大一女生》风格对比

摘要:十九世纪欧洲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与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大一女生》出自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作家之手,却塑造出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内涵和艺术手段着眼,从作品的人物的命运与形象的刻画、情节结构的设置、景物与心理的统一方面入手,剖析两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它们成功的审美因素,从而透视出文学精神的微妙渗透和传承。 关键词:分析;《简·爱》;《大一女生》;继承 《大一女生》是中国当代青春派女作家小思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反映了当代的大学校园生活。此书一出,读者誉之为“中国的《简·爱》”。只要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它无论是人物的命运和形象,还是情节、艺术上的一些处理手法都有些似十九世纪著名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作家在进行文学创造的先前阶段,是创作材料的储备。就作家的社会生活体验性而言,从小说中的主角菱子对《简·爱》深深喜爱可以看出,作者在材料储备的一方面就是曾研究并模仿勃朗特的小说创作手法,无疑也或多或少地从《简·爱》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并把这些储备运用到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大一女生》没有像《简·爱》那样影响深远、流传范围大,但亦具备它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格调,吸引了众多的中国读者尤其是校园学子。看似从《简·爱》脱胎而来却仍然能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征服读者,可见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成功因素。那这些相同的与不同的是什么呢?又是怎样造成的?这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有关,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作家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如果这些因素相似,作家之间的影响和继承是有必然性的。作家是创作主体,作品是创作的结果,从他们的关系来说,主体决定了作品,作品是主体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相似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下面,我就从《简·爱》与《大一女生》在艺术上的一些共通之处来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借此探讨一下出现相似的原因。 一、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形象的塑造 两部小说分别设计了贯穿始终的女主人公——简和菱子。从人物的命运安排看,菱子和简显然是同命运却又具有当代中国生活特色的人物。她从小失去双亲,和封建保守的奶奶相依为命。高考超过录取分数线3分却没被录取,无奈中她加入了复读生的行列。一年的苦读后,菱子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外国语学院。命运却还是在捉弄她,她唯一的亲人——奶奶,没等菱子毕业就离开了人世;初恋男友柳舫发现自己并不爱菱子,而是另有她人。简则背负着自然和社会给她的不幸开始了人生:没有双亲也没有钱财;但她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很多人的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这些人看到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但简·爱不听这一套,她拒绝接受这些人给她的卑微地位。她要求人们接受她本来的面目: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简和菱子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出身寒微、为生活奔波、邂逅理想中的男主人公。 菱子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可能与简一样,但菱子与她同样是父母双亡的年轻姑娘、无依无靠、读大学时也同样为生活发愁需要打工以挣得伙食费。《简·爱》中的简从小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那里抚养,之后被送寄宿劳伍德学校,后来应征到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做家庭教师。在那她爱上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被她独特的个性所吸引,他们在经历了层层波折之后幸福地结合。而《大一女生》是中国当代小说,比《简·爱》的问世大约迟一百五十多年,人物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是紧密相系的,因而菱子并不是像简那样作为家庭教师而谋生,她是经过拼搏之后杀入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可贫寒的家境也使得她必须在课余做兼职。不过,菱子也同样也具备简那样的非凡气质,其貌不扬却内涵丰富。

谜一样的女人蝴蝶梦读后感

谜一样的女人——《蝴蝶梦》读后感 周口店中学吴山丹 《蝴蝶梦》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书中以第一称的手法,描写了出生平民,作为范·霍珀夫人的陪侍的“我”,在法国蒙特卡洛意外邂逅了英国富豪迈克西姆—著名的曼陀丽庄园的主人。“我”与迈克西姆彼此在交往中逐步产生了感情,随即迈克西姆和“我”结婚,并把“我”带回了曼陀丽庄园。然而出生贫寒的“我”在曼陀丽四处碰壁,受到了管家丹弗斯太太的百般刁难,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我”发现“我”时时刻刻生活在迈克西姆死去的前妻吕倍卡的阴影下,无法融入曼陀丽,在曼陀丽“我”不像一位女主人,倒像是一位来曼陀丽参观的客人。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吕倍卡生前的美丽、高贵、聪明,使“我”在与吕倍卡的比较中自形惭秽,甚至对自己和迈克西姆的感情产生了怀疑,认为迈克西姆仍然爱着吕倍卡。不久,在曼陀丽附近的海湾找到了吕蓓卡的沉船,在船上发现了吕蓓卡的尸体,这时迈克西姆向“我”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在吕蓓卡是个荡妇,迈克西姆多次告诫她,她却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迈克西姆一怒之下将其杀死并沉尸海底。事情的真相消除了一直以来吕蓓卡在“我”心头造成的阴影,“我”更加坚信与迈克西姆的爱情,我们心灵相通了。法院最后认定吕蓓卡是自杀而死。但吕蓓卡的表哥费尔想趁机勒索一笔钱财,拿出了吕蓓卡死前留给他的便条作为证据,要为吕蓓卡伸冤。而后来的调查中,找到了吕蓓卡生前给她看过病的贝克医生,才知道吕蓓卡得了癌症,这就更加证明吕蓓卡有自杀的动机。费弗尔失败了。

就在“我”以为一切都将结束,我们可以重回曼陀丽庄园开始的生活的时候,曼陀丽却在一场大火中不复存在了。 书中虽用第一称的手法,以“我”的口吻去叙述的整个故事,然而书中真正的女主角并不是“我”,而是吕倍卡。在小说一开始她就已经死去了。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别人对吕倍卡描述,通过对吕倍卡遗物的描述去表现吕倍卡。在小说中“我”对吕倍卡的初知是来自于范·霍珀夫人的描述和吕倍卡送给迈克西姆书中那帅气的签名。此后在曼陀丽庄园中,“我”更是时时刻刻感觉到吕倍卡的存在。曼陀丽的房间是按吕倍卡生前要求装饰、布置的。曼陀丽保留着吕倍卡生前的生活习惯,仆人们按照吕倍卡生前的习惯行事,甚至“我”吃的东西都是吕倍卡生前所喜欢的。曼陀丽还保留着吕倍卡生前的卧室、生前的各种用品。“我”出门穿的雨衣是吕倍卡生前使用的,“我”写信用的笔是吕倍卡生前使用的,甚至“我”使用的手绢也是吕倍卡生前使用的。周围的人总是在谈论着吕倍卡生前的美丽、高贵、聪明。在曼陀丽,吕倍卡虽死犹生,处处充满着她的气息,她就像一个幽灵控制着曼陀丽,横亘在我和迈克西姆的中间,使我们无法心灵相同。而“我”虽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存在,却又无法和她见面,无法和她抗争,因此小说中充满着阴森、压抑的气氛。吕倍卡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谜一般的女人。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围绕吕倍卡的谜进一步加深。在小说中,潜水员为了帮助一只搁浅的船只,下到水里探察时,意外地发现了吕倍卡的船和她的尸体。由于导致船沉没的洞,似乎像人为敲砸造成的,于是吕倍卡的死便成为一个谜。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自杀,有什么原因能够让这样一名如

《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2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 3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4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 5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6 7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8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 9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0 流行语的翻译 11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12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13 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 1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5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16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17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18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20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21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22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24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25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27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28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29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30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31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 3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33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34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35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36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37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39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40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81-85)原文地址:*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作者:吴利亚 01、傲慢与偏见 02、孤星血泪03、雾都孤儿 04、唐?吉诃德 05、安娜?卡列尼娜06、飘 07、简?爱 08、悲惨世界 09、茶花女 10、基督山恩仇记 11、童年 1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4、战争与和平 15、西线无战事 16、第四十一 17、夏伯阳18、我的大学 19、在人间 20、母亲21、天方夜谭 22、绿野仙踪 23、格林童话 24、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25、格列佛游记 26、绿林侠客罗宾汉27、汤姆?索亚历险记 28、木偶奇遇记29、环游世界八十天 30、安徒生童话 31、死魂灵 32、罗亭33、黑桃皇后 34、父与子 35、克莱采奏鸣曲 36、上尉的女儿 37、钦差大臣 38、前夜 39、贵族之家 40、复活 41、白痴 42、跳来跳去的女人 43、好兵帅克44、猎人笔记 45、罪与罚 46、驿站长 47、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48、奥勃洛莫夫 49、白夜 50、木木 51、唐璜 52、圣经故事 53、包法利夫人 54、巴黎圣母院 55、红与黑 56、三剑客 57、欧也妮?葛朗台 58、高老头 59、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60、呼啸山庄 61、邦斯舅舅 62、磨坊书简 63、情感教育 64、漂亮朋友 65、巴马修道院 66、羊脂球 67、娜娜 68、两个新嫁娘69、约翰?克利斯朵夫 70、幽谷百合71、莎士比亚全集72、双城记 73、斯巴达克思 74、窈窕淑女75、名利场 76、大卫科波菲尔77、苔丝 78、鲁宾逊漂流记

79、爱玛 80、圣女贞德 81、伊豆的舞女 82、百万英镑 83、罗生门 84、费加罗的婚礼 85、嘉尔曼 86、吝啬鬼 87、白鲸 88、情感的迷惘 89、你往何处去 9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91、荒野的呼唤 92、化身博士 93、牛虻 94、小妇人 95、红字96、蝴蝶梦 97、老人与海 98、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99、愤怒的葡萄 100、十日谈 ******************************************************************** 下面是各部小说的简介(81-85) ******************************************************************** 81、《伊豆的舞女》经典名著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青年学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作者风采 川端康成(1899-1972),曰本小说家,曰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父亲是一名医生,川端康成的命运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时期,父母先后去世,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离开了人间,年仅16岁的他只得暂住在伯父家中。幼年的不幸生活反倒激发了川端康成的创作力,他决心在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中闯出一片天空。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大量阅读世界名著,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次年即转入国文系。同年,川端康成与今东光等人合创《新思潮》,并在第二期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扫魂祭一景》,自此蜚声文坛。1924年,大学毕业后的川端康成与人共同创办了《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并于1926年发表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事业步入了辉煌期。先后曾任曰本笔会会长、曰本艺术院会员和国际笔会副会长,还曾获得过曰本ZF颁发的文化勋章,声名远振。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创作集《情感的装饰》、短篇小说《水晶幻想》、《禽兽》、中篇小说《山之音》、《睡美人》等。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古都》,摘取了当年诺贝尔文 学奖的桂冠。 银屏再现 影片《伊豆舞娘》根据曰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山口百惠、三浦友和联袂主演。 影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的一段经历。“我”因为人生孤寂,独自去伊豆旅行,途中遇上一伙江湖艺人,便与他们结伴而行。艺人们心地善良,性情纯朴,让我感到了人

蝴蝶梦

蝴蝶梦 达夫妮·杜·穆里埃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该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内容简介 《蝴蝶梦》讲述了一对真诚相爱的夫妻如何克服重重阻碍,经受了考验,并且最终明白婚姻的真谛——平等、真诚和勇于献身的故事。在法国的南部,年轻姑娘“我”偶遇英国贵族“老乡”迈克西姆。俩人一见钟情,闪电结婚,然后一起回到迈克西姆的家——庞大而美丽、闻名于世的曼陀丽:这里虽然陈设豪华、仆人成群,但出身贫寒的“我”却很不习惯突然荣升为贵妇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前德温特夫人吕蓓卡陪嫁带来的女管家丹弗斯看不起“我”,经常对“我”投以冷眼;甚至连这里的西厢房——丽蓓卡的卧室还保持着她在世时的模样。所有这些使得新任德温特夫人——年轻的“我”很痛苦。同时在与丈夫的相处中,“我”发现丈夫有时心情很不好,常常发脾气,让“我”不禁怀疑他在怀念前妻。为使丈夫快活,“我”提议要开一次化装舞会,让人们感觉到曼陀丽和往常一样,为给丈夫惊喜“我“轻易中了丹弗斯的圈套,设计了一套与吕蓓卡死前举办舞会时一模一样的装束。当“我”出现在丈夫面前时,却受到了严厉的呵斥。丹弗斯在旁冷嘲热讽——“我”根本设法和丽蓓卡相比,迈克西姆现在依然怀念丽蓓卡——并威逼“我”离开曼陀丽,甚至还诱导“我”跳楼自杀。 当丽蓓卡的尸体被发现时,迈克西姆向“我”坦白真相:“你以为我爱丽蓓卡?你这样想吗?丽蓓卡是个淫荡的女人,迈克西姆为了家族的荣誉,又不能和她离婚。后来,丽蓓卡更放肆了,甚至带着表哥费弗尔经常在海边小屋幽会。迈克西姆去小屋斥责丽蓓卡,却被丽蓓卡威胁说她怀孕了并且这个孩子将会以迈克西姆的儿子的名义被生下、抚养成人。迈克西姆一怒之下一枪击中丽蓓卡的心脏,将丽蓓卡的尸体连同她小船沉入海底,以掩盖事实。丽蓓卡的尸体打捞上岸以后,警察局局长朱利安上校经行调查,费弗尔指控迈克西姆谋杀了丽蓓卡。他杀还是误杀,莫衷一是。最后,经医生的证实,丽蓓卡因患癌症厌世自杀。费弗尔把真相告诉了丹弗斯,这个有嫉妒心的女人纵火烧毁了曼陀丽这座大厦,不让迈克西姆和夫人再过愉快的生活。从此,曼陀丽成了废墟,女主人公只能在梦中回忆这段奇妙的日子。 人物介绍 吕蓓卡 小说伊始时吕蓓卡已死去,作为贯穿全书始末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吕蓓

_蝴蝶梦_里女性形象评析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1 蝴蝶梦里女性形象评析 曹晓东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 蝴蝶梦是一部经典的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向来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绯恻的情感而深获人们的喜爱。然而,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部作品,就不难看出,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其际遇的安排上,带有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的阴影。因此,笔者拟借助#女权批评?的方法,对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性形象加以评析,从而揭示出父权中心文化对妇女形象的歪曲和抑制;并说明尽管作者身为女性,但依旧没能摆脱父权制标准下的心理沉疴。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权制 吕蓓卡 #我? 歪曲 抑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86-02 蝴蝶梦是一部堪称经典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它一经问世便成了畅销书,至今仍经久不衰。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十分复杂:#我?是一个孤女,在法国偶遇了一位同样是来自英国的绅士迈克西姆。几次交往之后,二人结了婚,并一同回到了迈克西姆在英国的家园&&&曼陀丽庄园。此时,距离迈克西姆的前妻吕蓓卡意外身亡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 #我?来到庄园后,不久即被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所缠绕,似乎吕蓓卡并未离去,她的幽灵仍在庄园上空盘桓,并通过一些人控制着整个庄园。丈夫迈克西姆不时的沉郁和压抑也令#我?深感困惑。随着时间的流逝,吕蓓卡的阴影越来越浓重。终于有一天,庄园的宁静与祥和被打破了,吕蓓卡的死亡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她并非死于意外事故,而且被丈夫迈克西姆枪杀身亡。最后,在#我?的帮助下,迈克西姆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一切似乎都结束了。然而,对吕蓓卡忠心耿耿的管家却为了泄愤,放起了大火,将曼陀丽庄园付之一炬。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吕蓓卡和#我?,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析小说中的人物,就不难看出在她们身上带有父权制标准的痕迹,并且因为了这一点,使得作者在塑造这两个女性形象时,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程式化的烙印。 一 首先要说的是吕蓓卡。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她是迈克西姆的前妻,小说一开始时便已死去。但她的影响力却并未因了她的死亡而消失殆尽,而是处处展现出来,并能通过她的忠仆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庄园烧毁。在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反叛力量。 已死去的吕蓓卡的形象,是通过众人的追述而一点点呈现出来的。她十分美丽,而且才华出众、机智过人。在世时,她凭借自己将曼陀丽庄园料理得井井有条,使它成为了一个令人称羡的好去处。她富于魅力,迈克西姆的姐姐形容她#自有一套讨人喜欢的本领,男人、女人、小孩还有狗,都会被她给迷住?。她还有着男子般的胆略和魄力,16岁时便独自驯服了一匹烈马。这样的女性,在小说背景下的20世纪初的英国乡村是并不多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超凡拔俗的女性,却被作者赋予了丑恶的灵魂。表面上的她高贵贤淑,私底下却放浪形骸,生活极端腐化。她以玩弄男性为乐,热衷于引诱形形色色的男人来满足她的征服欲和虚荣心。她还有着病态的自恋心理,管家丹弗斯太太说她#除了自己,她谁也不爱?。她又阴险狡诈,在自己弥留之际设下圈套,使丈夫担上了杀人的罪名。她的丈夫迈克西姆因此恨她入骨,说她#心肠狠毒,活该下地狱,是个魔鬼般邪恶的坏女人。? 小说中的吕蓓卡为什么会以这样的一个外表和内心极端分裂的形象出现呢?溯源到英国小说或者说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传统,不难看出,类似于她的女性形象还有很多,例如斯宾塞笔下半人半蛇的Error,莎士比亚塑造的高奈瑞尔和丽甘,以及萨克雷的 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等。她们大都具有一种邪恶的气质和强烈的反叛力量,因而被视作是女性中的另类。 在父权主义批评中,女学者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在对文学中传统文章中的妇女形象进行重新界定时,发现其中乏斥着贬损、抑制和不真实。她们得出结论,在传统的、特别是男性作家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大多是以两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出现的,即天使与恶魔。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恶魔则表达了他们的厌恶症心理。对于后者,两人指出男性实际上是以恶魔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某些女性气质的厌恶和恐惧。这些女性特质主要有: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私、强悍、有头脑和自恋等。而吕蓓卡无疑是正好符合了这些特质。 在父权主主者看来,这种女性恶魔的形象其实质上是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对叛逆女性的一种歪曲和变形,因此是不真实的。吕蓓卡外表上的#美?与其本质上的#丑?的极端对立,其实正是作者屈从于这种父权制标准,而对人物形象作出人为界定的表现。这类女性被视作恶魔,其原因不仅在于她们个性上的怪异和另类,更重要的是她们强大的破坏和颠覆力量给男权社会及男性带来了恐惧。然而,这种破坏性可以看作是女性创造力针对男性压抑而生发出的一种反抗形式。在小说中,吕蓓卡一开始就不爱她的丈夫迈克西姆,因此结婚伊始便提出要求:二人只维持表面上的夫妻关系,私下里却互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她知道,尽管这样做会招致丈夫的不满和怨恨,但他还是会接受自己的条件&&&因为#离婚?对于他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上等人来说是有碍尊严的事情,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也会勉强维持这场婚姻。吕蓓卡正是看清了迈克西姆的这种心理,她才能够不受丈夫和婚姻的羁绊,活得随心所欲、恣意任为。表面上看,这是她对自己所不爱的、身为#上等人?的丈夫的一种反抗和抛弃,而在深层意义上,她却是在以不忠和欺骗的方式来应对父权制家庭中男性对女性的虚伪和压制。因此,她是以自己的方式,对父权制权成作出了一种公然的蔑视和挑战。 吕蓓卡的死使她超强的女性力量再次得到了彰显:身患绝症,时日无多的她设下圈套,故意激怒迈克西姆,令他冲动之下杀死了自己。这使后者背负上了一生都难以摆脱的沉重的罪恶感。他被她在冥冥之中摆布、捉弄而无力自拔,这不仅可看作是她对丈夫实施的一个报复,更可看作是她对整个男权社会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颠覆。在她超强的 1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