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单元第18课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主备人:使用人:时间:11.11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巩固深化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二、互助合作,学习新知

(一)激趣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二)自主探究

……据同步上的知识结构探索本课知识

1、自主探究答案,同时标注课本。

2教师巡视指导。

3、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4、强化识记知识点

(三)合作探究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

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

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三、学情检测,分层评价

(一)当堂达标。

见同步精思巧选部分(要求独立完成)

(二)分层评价。

1、同位互换批改。

2、及时矫正。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领导力量;2)战争的力量(或群众基础);3)战略战术(或作战方针);4)战争的性质及国际、国内环境等因素等。例如: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3)不仅有一支革命的队伍,而且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各国爱国力量的支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