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2013,25(3):652-659http://www.zjnyxb.cn 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DOI:10.3969/j.issn.1004-1524.2013.03.42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牛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为了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建立固定效应变参数面板模型,对相关面板数据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估计。在此基础上就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相关要素贡献率的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均衡状态;

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面板模型;C-D生产函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524(2013)03-0652-08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NIU Ka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Rural Economy,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reveal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explor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 of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its causes,we established a fixed effect of varying parameter panel model,examined panel data variables by the stationary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and estimated the model parameters of the regression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 form of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On that basis,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was analyzed by empirical analysis in complete detail.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it could better ex-plai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region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as une-ven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agri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e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收稿日期:2012-09-24

作者简介:牛凯(1957—),男,安徽宿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系统工程研究。E-mail:shando@126.com

China relies on traditional high input,high consumption,low output,low efficiency of the extensive growth mode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Key words:agricultur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panel model;C-D production function;economic growth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深入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从总体上了解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状况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对于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Robert Solow所做的研究[1],他假设技术进步具有外生性,并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作为技术进步率的代理指标,基于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提出的C-D生产函数推导出增长速度方程。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大部分研究都是用C-D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联立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直接用C-D生产函数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研究中,部分研究[2-15]主要针对各要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开展研究,部分研究[16-19]则主要针对各要素的面板数据开展研究,上述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仍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均未对分析模型的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使得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难以保证;二是由于增长速度方程实际上是C-D生产函数的增量形式,而其各产出弹性却常常是基于生产函数的总量形式获得的,这就人为地加大了科技进步率的计算误差,难以准确地表达科技进步率;三是现有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样本在时间跨度上较短,均未涵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所有时期;四是现有研究均未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也未涉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变化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分析,难以系统、准确地分析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计算结果在农业系统中的可比性也较差,因而对农业相关政策的指导作用相对较弱。

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拟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开展研究。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衡量农业科技进步率的代理指标,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代理指标,建立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而对于面板模型来说,无须作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即可实现对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的综合分析;其次,在数据选择和相关检验上,为了避免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和伪回归现象,选取1978—2010年全国六大区域的面板统计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旨在为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更加合理的农业科技进步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课题选取的数据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以1978年为基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实际值,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是用定基(1978=10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平减调整后的实际值,为了尽可能选择较长的统计时间区间,同时又避免由于行政区划变动造成的面板数据不平衡情况对参数估计的影响,按《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规范,将全国分为华北(HB)、东北

·

356

·

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DB)、华东(HD)、华南(HN)、西南(XN)、西北(XB)六大区域,其中,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华南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板数据样本取自六大区域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共计792个样本,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相关统计资料[20-24]。

1.2研究方法

目前,测定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很多,就各种方法而言,其理论基础大都是建立在C-D生产函数方程之上的。本课题将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林牧渔业资本存量、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相应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基于模型求解各区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模型设计

2.1模型选择

为了测定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者基于C-D生产函数建立如下分析模型:

Y t =AKα

t

t

t

(1)

其中,Y t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万元),A为全要素生产率,K t为农林牧渔业资本存量(万元),L t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万人),M t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α为农林牧渔业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β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的产出弹性,γ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α,β,γ>0)。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将非线性方程(1)两端取对数化为线性方程(2):

ln Y

t =ln A+αln K

t

+βln L

t

+γln M

t

(2)

2.2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

资本存量K t的测算方法是基于戈登史密斯

(Goldsmith)的永续盘存法,以1978年为基年按

不变价格计算各大区域农林牧渔业的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K

t

=I

t

+(1-δ)K

t-1

(3)

其中,K t为第t期的资本存量,K t-1为第t-1期

的资本存量,I t为第t期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δ

为资本年折旧率,年折旧率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

算,即: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对资本存量折旧率的设定原则应该是确保模型

(2式)变量的同阶单整性。在本研究中农林牧

渔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选取为8年,年折旧

率为25%。1978年各大区域农林牧渔业的初始

资本存量,按1978年年末全国农业资本存量

960.16亿元[25]估算而来。

2.3平稳性检验

对ln Y t,ln K t,ln L t,ln M t等面板数据变量进行

LLC、Breitung、Im-Pesaran-Shin、Hadri、PP和ADF

检验。所有检验结果显示上述变量均为单整变

量,其平稳性分别为:ln Y t I(1),ln K t I(1),

ln L

t

I(1),ln M

t

I(1)。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条件。

2.4协整检验

对ln Y t,ln K t,ln L t,ln M t等面板数据变量进行

Johansen面板协整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1)显

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资本存量、农

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变量的面

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农林牧渔业增加

值与农林牧渔业资本存量、农林牧渔业从业人

数,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

系。表明对于方程(2)进行面板数据线性回归估

计不会因为变量序列的不平稳产生伪回归。

表1协整检验结果

Table1Cointegration test results

原假设Fisher联合

trace统计量

概率Fisher联合

λ-max统计量

概率

0个协整向量59.480.000049.490

至少1个协整向量20.730.054516.470.1708

至少2个协整向量12.060.440713.830.3116

至少3个协整向量5.6280.9337 5.6280.9337

·

456

·浙江农业学报第25卷第3期(2013年5月)

3模型估计

3.1模型形式设定

面板模型包含3种不同的形式: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在对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时,使用的样本数据包含了截面、时期、变量三个方向上的信息。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离甚远。因此,建立面板模型的第一步便是检验样本数据究竟符合上面哪种面板模型形式,从而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经常使用的检验方法是协方差分析法,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H

1

:模型形式为变截距模型。

H

2

:模型形式为不变参数模型

首先,分别计算3种形式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其次,根据残差平方和(S1,S2,S3),计算F统计量(F1,F2)以及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F*

1,F*

2

),其中N=6,k=3,T=33。

S

1

=5.138494

S

2

=7.244234

S

3

=16.13602

F

1

=(S

2

-S

1

)(NT-N(k+1))/(S

1

(N-1)

k)=(S

2-S

1

)?174/(S

1

?20)=4.7536

F 2=(S

3

-S

1

)(NT-N(k+1))/(S

1

(N-1)

(k+1))=(S

3-S

1

)?174/(S

1

?15)=18.6199

F*

1

=F(0.05,20,174)=1.7242

F*

2

=F(0.05,15,174)=1.6312

由于F2=18.6199> 1.6312,所以拒绝H2;又由于F1=4.7536> 1.7242,所以也拒绝H1。因此,应采用固定效应变参数模型的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3.2模型参数估计

采用固定效应变参数模型的形式对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估计结果(表2)看,可决系数较高,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各变量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相关弹性系数均大于零,说明模型的经济解释能力较强。另外,回归估计结果还显示我国农业系统目前正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完全符合我国农业系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表2回归估计结果

Table2Regression estimation results

变量参数标准误差T统计量概率

C-20.83660.5653-36.86060.0000

lnK_HB0.83360.0069120.90110.0000

lnK_DB0.42070.018522.75170.0000

lnK_HD0.71200.0052135.89260.0000

lnK_HN0.67570.007392.07900.0000

lnK_XN0.40560.011635.04380.0000

lnK_XB0.51980.009455.55200.0000

lnL_HB 1.32040.104912.58330.0000

lnL_DB 1.96970.131814.94880.0000

lnL_HD0.24050.0717 3.35380.0010

lnL_HN0.62700.062410.04240.0000

lnL_XN0.49860.031715.73940.0000

lnL_XB 2.63320.073935.61160.0000 lnM_HB 2.13220.159313.38480.0000 lnM_DB0.73910.1159 6.37780.0000 lnM_HD 2.66610.27189.81080.0000 lnM_HN 2.13740.170912.50320.0000 lnM_XN 2.84890.124822.83180.0000 lnM_XB 2.96180.138621.37470.0000

固定效应

C_HB-3.5750

C_DB9.4593

C_HD0.9497

C_HN 2.7798

C_XN 3.9192

C_XB-13.5329

R20.9792F统计量355.6245

农业转型的初级阶段,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因此,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唯一可行的途径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资源、环境和生态对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高的增长速度。

3.3各要素贡献率计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表2)及相关序列变量面板数据ln Y t,ln K t,ln L t,ln M t,分别计算各要素贡献率序列如下:

C

TFP

=

ln A

ln Y

t

,C

K

ln K

t

ln Y

t

,C

L

ln L

t

ln Y

t

,C

M

ln M

t

ln Y

t

由于ln A,α,β,γ是截面成员的固定估计值,在与相应的时间序列变量ln Y t,ln K t,ln L t,ln M t运

·

556

·

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算后,各要素贡献率C TFP,C K,C L,C M的归一性可能产生偏离(大于1或小于1),为此,须重新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分别计算各要素贡献率序列的均值(表3)。

表3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贡献率(均值)

Table3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in different regions(Mean value)

要素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TFP0.080.160.120.130.130.02

K0.300.260.290.290.260.27

L0.290.310.240.260.250.35

M0.320.260.350.320.350.36

由表3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要素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劳动力贡献率和耕地贡献率的地区差异次之,资本贡献率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表明各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不均衡,以及各地区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和耕地贡献率的地区差异。从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普遍偏低,资本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和耕地贡献率较高;表明农业科技进步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农业生产要素呈现低效率配置,使得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有了较大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4结果与分析

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地区差异分析农业科技进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典型的大致有三种,一是在劳动投入过程中伴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二是在资本投入过程中伴随着资本品质的提升,三是在资源的投入过程中对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而农业科技进步的这三种典型表现形式恰好体现在本模型所涉及的三个要素中,然而,资本、劳动力和耕地这三个要素数量的变化并不能真实反映其质量的变化,而全要素生产率却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势必导致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的优化、规模的扩大、管理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这是农业系统能够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

由图1-A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地区分布看,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地区(均值为0.16),自1978年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接近(均值分别为0.13,0.13,0.12);华北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均值为0.08);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最低(均值为0.02)。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差异,既有历史的原因,又与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差异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的差异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上升速度看,可以发现农业科技水平起点越低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越快,西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起点最低,该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最快,华北地区次之,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起点较高,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较慢,东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起点最高,该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最慢。表明农业科技水平起点较低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相对容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潜力较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渐增强,同时也表明这些地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相对合理,呈现良性互动的趋势。而对于农业科技水平起点较高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反而比较困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潜力也较小,尽管如此,由于这些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仍较强。另外,由于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这就意味着在同期科技水平下,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将受制于该地区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体现的,农业科技

·

656

·浙江农业学报第25卷第3期(2013年5月)

A: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B:各地区农业资本贡献率,C: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贡献率,D:各地区耕地贡献率。

图1各地区要素的贡献率

Fig.1Contribution rate of regional elements

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水资源日益稀缺,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出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增加投入来增加产出的作用十分有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无疑将更多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势必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与实证研究的结果完全吻合(图1-A)。

4.2资本贡献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由图1-B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且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其中,华北地区最高,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次之,西北地区较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最低。表明我国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在资本数量上保持基本均衡,在资本质量上维持传统特征(高技术含量的资本投入很少),在经济空间的分布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4.3劳动力贡献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由图1-C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他地区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地区差异较大,其中,西北地区最高,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逐次降低,华东地区最低。表明我国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大部分区域保持相对稳定。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南方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北方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高。

4.4耕地贡献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由图1-D可以看出,耕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东北地区保持相对稳定外,其他地区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地区差异相对较大,其中,

·

756

·

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西北地区最高,华东和西南地区次之,华南和华北地区较低,东北地区最低。表明耕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耕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比较分析本研究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低于已有研究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不妨对本研究与已有研究作如下比较分析:一是已有研究大都是用C-D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联立计算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用总量方程求解增量方程的产出弹性,由于在从C-D生产函数推导增长速度方程的过程中使用了差分近似代替微分,使得两者之间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存在较大的相对误差,进而放大了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而本研究直接采用C-D生产函数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其计算误差远小于前者;二是已有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对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部分或全部)作了人为设定,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弱化了测算结果的统计学意义,而本研究没有对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作任何人为设定,完全是基于现代经济计量方法测算得出的结果;三是已有研究均未对模型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性进行检验,使得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而本研究模型变量均通过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确保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四是已有研究测算的是总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而本研究测算的是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前者可比性较差,后者可比性相对要好;五是已有研究对于模型变量数据的选取不太合理,以至于回归结果出现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为负值等不合理情况,大大降低了模型的经济解释能力,比如:产出变量均选取为农业总产值,其中包含中间消耗(相当于流动资本投入),对于投入变量中的资本投入数据的选取,或是选取农业流动资本,或是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缺少农业资本存量,难以真实反映资本投入数量的变化和品质的提升。而本研究产出变量选取为农业增加值,不包含中间消耗,投入变量中的资本投入数据选取为农业资本存量,相对于前者数据结构更趋合理。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造成两种测算结果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本研究在测算方法的严密性和数据结构的合理性上相对于已有研究具有一定优势,仅从测算结果的变化趋势和可比性上看,本研究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已有研究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同时也表明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完全符合我国农业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5结论

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所依据的固定效应变参数面板模型在模型结构上是合理的,在数据结构的设计上是科学的,在模型参数的估计上是有效的,真实地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合理地解释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差异。基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按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西南、华南、华东、华北、西北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上升速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上升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按从快到慢依次为西北、华北、西南、华南、华东、东北地区。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均衡状态。

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我国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在资本数量上保持基本均衡,在资本质量上维持传统特征,在经济空间的分布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我国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大部分区域保持相对稳定,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南方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北方地区相对要高。

我国农业耕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耕

·

856

·浙江农业学报第25卷第3期(2013年5月)

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2]李林杰,王洪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63-167.

[3]张望.福建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1):68-72.

[4]刘宏霞,谢宗棠.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85-

90.

[5]王幼松,张雁.科技进步对建筑业产出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22(1):115-118.

[6]黎平.科技进步对重庆建筑业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155-159.[7]魏邦龙,张正英,袁丽卿,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1999,11(4):1-5.

[8]郭亚军,郑少锋,王博文,等.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6,34(4):159-164.

[9]郭莉,吴翊.科技进步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3):511-515.[10]卫新,王美青,毛小报.浙江省“九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02,14(4):

230-232

[11]刘丹,吴进明.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5):18-21.

[12]胡晓群,唐丽.重庆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34-37,[13]李双奎,谈存峰.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6):143-147.

[14]王淑慧.基于C-D生产函数的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实证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1

(4):97-99.

[15]王淑艳,葛家麒,赵红杰.科技进步对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

37(1):89-92.

[16]李强,刘冬梅.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1,(7):42-49.

[17]张存菊,苗建军.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J].软科学,2010,24(1):75-79.

[18]郭国峰,温军伟,孙保营.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介析—基于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2007,(9):134-143.

[19]徐盈之,韩颜超.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应用江苏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华东经济管

理,2009,23(11):1-5.

[2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11.

[21]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11.

[22]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11.

[23]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4]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5]王金田,王学真.全国及分省份农业资本存量K的估算[J].农业技术经济,2007,(4):64-70.

(责任编辑袁醉敏)

·

956

·

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摘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

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 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最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

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doc 10页)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doc 10页)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摘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我国不断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某些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那么科学进步对农村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国庆假期进行了一次调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三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明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微软公司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科技兴农”的方针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体现了农业产出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形成的增长比例。科学测算这一指标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劳动、资本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对该指标的长期跟踪测算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科技、资本和劳动这三大要素的增长状况,明确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策略及具体管理环节上的得失情况,从而了解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动力和问题来源。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现代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然而,大量关于我国农业部门科技进步情况的经验研究却表明,中国全要素农业生产率在时间趋势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特征,而是呈现出时间波动性:1952-1978 年全要素农业生产率出现了下降;而自1978 年改革以来尤其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有极大的提高;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全要素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甚至负增长; 在20 世纪90 年代, 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主要在前半期, 后半期增长又明显放慢。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的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王小鲁(2002)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来自中国改革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而不是来自技术进步;林毅夫(1992)则认为:中国改革所引起的激励机制的改善大大改进了技术效率水平,通过改进技术效率对1978-1984年期间农产品的增长独自做出了高达42%的实际贡献;Fan(1991)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产出增长的57.7%来自于投入的增长,15.7%来自于技术进步,其余则来自于制度变化(即效率的改善)。在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析中,农业生产率增长的63%来自于效率改善,37%来自于技术进步。Yao和Liu(1998)根据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及中国农业的技术效率状况,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只有64.1%。Kalirajan et al.(1996)对1970-1987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所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似乎没有体现出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不仅科技水平不高,而且技术效率也存在很大改善的余地,这也似乎验证了克鲁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