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时效性

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的重要着作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的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是“很好,很深刻,很和谐”。其作为网络语言的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SB”一类的词汇均无法打出。于是猫扑的网友便用“NB”来代替原来“SB”的含义,而“NB”的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

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是自己发的)。于是此后跟贴的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很黄很暴力: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的话。

斯巴达(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这不是斯巴达》,指进入极端亢奋的脑残状态。

Nice Boat(2007年下旬):原自《school days》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Nice XXX”。

失态(2007年末):原自《高达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是何等的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ACG的场景都有类似的语句,但是通常说出此话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将此话发扬光大的则是龙之塔(ドルアーガの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8分50秒及13分55秒(SOSG字幕组)...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的无可奈何。

打酱油(2008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兰州烧饼(2008-5-20):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的百度吧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成此典故,之后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

兰州烧饼,首字母为“LZSB”LZ可以引申为楼主。回复此词语后,表示对楼主的鄙视,对楼主智商的怀疑。但本词的语气较之“LZSB”稍轻。

俯卧撑(2008年夏):据调查,最早恶搞“做俯卧撑”的帖子出现在7月1日19时59分,网友“流芳苑主”发表了《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网友纷纷效仿恶搞“做俯卧撑”。释义:①增强臂力的一种辅助性体育运动。两手和双前脚掌撑地,身体俯卧,两臂反复弯曲和撑起,使全身平起平落。②对某事不便或不愿发表意见。

例句:①不关我事,做三个俯卧撑就走②不要再吵了,大家做做俯卧撑不好吗?在百度的“俯卧撑吧”——一个在2006年8月27日以请教网友“练俯卧撑的问题”起家的贴吧里,7月1日8时前还只有70多个帖子,而到昨晚10时,帖子已经过万。在互联网上,“俯卧撑帖”更是数以万计。

“善意提醒:今后莫做俯卧撑,小心伤害无辜”,网友“拎砖四顾茫然”说。除了用它表达对瓮安事件的关注,“做俯卧撑”用法也广泛起来,有点类似“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做俯卧撑”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宅女”“宅男”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要送饭上门管饱就成。这是“宅女”的口号。这些年轻美女家门一关自娱自乐。“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后,看到“宅男”的概念随之也被引入。

“夏骗骗”

“夏骗骗”一词源于夏纪梅学术造假事件。2009年9月夏纪梅伙同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骗取名利。此事被打假名师、中山大学副教授郭颐顿在着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公开揭露,震惊中外。从此以后,“夏骗骗”成为学术造假的代名词。

“山寨”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如今,什么都有山寨版了,就连电视也有山寨版《丑女无敌》了。看来,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被雷到了”

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织毛衣”

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博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近年流行语

1.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名言改编,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人

———屈原《离骚》中的原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流行语仅改一字,便透出了人生的无奈。

3.烧香的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熊猫

———2007年初,“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短短两个月内,这只举着三根香的熊猫和它的700多个变种病毒让数百万电脑用户深受其害,数据的安全荡然无存。

4.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最初的网络签名,表达“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初级愿望,人人本性中都有阴暗的一面,因环境而定。

5.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电视剧《士兵突击》主人公许三多的名言。意义的本身也许并没有意义,但相信意义却让人有了坚持生活的理由。

6.农妇,山泉,有点田

———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灵活引用广告语,化用无痕。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部分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7.大师兄,现在二师兄的肉比师父的都贵了

———网上流传的沙僧对孙悟空说的话。从2007年5月开始,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便开始陆续上涨,与此同时,其他肉类、鸡蛋等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并带动着CPI连续几个月高位运行

8.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

9.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鸟人

10.不抛弃,不放弃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连训。让人们感觉重新找到了友谊、亲情等这些被紧张生活所冲淡的温情。汶川地震中也激励了无数的人们。

11.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12.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13.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14.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15.不要恶搞姐,姐会让你吐血。

16.每一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挨打的小怪兽。

17.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18.80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08后

19.别跟我谈钱,多伤感情啊;别跟我谈感情,多伤钱呐。

20.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流行语给人们带来的正面影响

1、减轻人们心理压力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觉得特别疲惫,人们这样太多的负面情绪急需发泄,而不受约束、幽默、快捷的流行语自然承担了这样的任务,成为了现今人们发泄方式之一。比如:一直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正能量”,不仅激励自己也激励他人,这股力量使我们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与渴望。

现今有些社会现象不被人们所接受,作为大众无力去改变时,就会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受到更多人关注,这时流行语就充当了这个角色。“费斯克认为,“话语是一种被社会化发展出来的语言或再现系统,以赋予和传播一整套有关某一重要话题的含义”。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3]”比如:14年关注度最高的马航失联,人们在各种猜疑没办法解释的时候,就由“爸爸,去哪了”联想到“飞机,去哪了”,其实都是希望通过各种流行语引起人们的重视,已达到更多媒体与政府的关注,使失联事宜快速浮出水面。

2、口语化易于理解,提高效率

文言文与方言不通用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易理解,交流困难。流行语却不同,它简单、易于理解、交流。“网络流行语总体趋向于口语化,很多流行语在应用过程中变成了普通流行语,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大。[4]”人们不再用繁琐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而这些简单幽默的流行语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也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提高了人们交际的效率。比如:“MM”表示美眉;“886”表示下线、再见;“*@_@*”理解为崇拜的眼神。简单的字母、数字、符号就可以理解深层含义,交流顺畅,效率较高。

3、拓宽了传统语言选择的空间

传统语言相对于流行语言较繁琐,而传统语言不能以快捷的方式输出所需要的信息,流

行语言却能弥补这个缺陷,并且独特的语言也受到了更多人关注。很多报纸杂志在标题用语上下足了工夫,其中就有很多标题借用了网络流行语来吸引人的眼球。比如:由王宝强在《士兵突击》里面一句“不抛弃、不放弃”写出的新闻标题《不抛弃、不放弃四川,挺住!》。不仅在网络标题中比比皆是,在报纸传统媒体上也是随处可见。

(二)流行语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1、语文课堂教学受到流行语的冲击

汉语素有“雅言”之美誉。谈吐优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的体现。可是有些学生为了张扬个性,宣泄情绪,故意用低俗粗鄙的语言在校园流行。低俗的流行语,如“我的理想是当个‘白骨精’”(“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白骨精”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哪里还有美感可谈呢?粗鄙的流行语,如“卧槽”、“你脑子被驴踢了”、“脑残”等等。

“语言文字工作者和熟练掌握了规范化语言文字的成年人,对网络语言的正误是非一般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较强的免疫力;而那些尚处于未成年阶段,思想和性格都不够成熟的年轻学生,则非常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负面、消极因素的影响。[5]”流行语使用最为广泛的人群是青少年,而青少年正是接受课堂教育的时期,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面临着矫正学生正确使用流行语的任务。

2、中老年人群难于接受理解

流行语虽然盛行,也被很多人接受并使用,但还是很多中老年人跟不上这个步伐。如2014年春晚流行语“你不怕开水烫(死猪);慢点说,你那嘴是租来的,你着急还呀;你的学历是胎教吧等等人气很高。

就在网友火热吹捧这些流行语的时候,不少中老年人则是在晚辈的解说下,勉强理解。中老年人为何会感叹“不理解”?就说明这类不规范的语言还很难全部走进人们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既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产生了困扰,在使用流行语过程当中,一定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流行语,使其更好散发流行语独具的魅力。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

物。

流行语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最

好的见证。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那么

集中、大量地丰富汉语的词汇。现如今,每一个经过改革开放岁月的中国人,随口都能说出几句改革

开放的流行语。

细心地体味一下改革开放的流行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

种种进步

流行特性

流行语的本质特性是“流行”,因此流行性是流行语的本质属性。“流行”是针对“不流行”而言的,

时间性是“流行”的第一个涵义。换句话说,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流行语的发展前

途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第一种前途说明流行语

是一个历史范畴,昨天的流行语不等于今天的流行语,甚至连今天的一般词汇都不是,换句话说,已

不属于现代语言的词汇系统,只具有历史词汇的身份。比如北京话的“盖”,上海话中的“阿飞”等。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产生、消失或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以有长有短,甚至有些新词新语本身就是作为流行语而创造的。处在这种过程两端的流行语,前端与新词新语、后端与一般词语容易混淆,这就给流行语的定性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流行语的其他属性。

流行语

“流行”的第二个涵义是阶段性,一般来说,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或者说短暂性是流行语时间性的一个特点。当流行语使用一个时期后,就会消失,如果没有消失,而在这个流行层面达到一定的普遍性时,比如作为北京、上海的地域流行语在北京、上海区已经相当通用的时候,并逐渐失去新鲜感,使用的频率相应降低的时候,流行语就进入了地域方言,成为当地方言的一个普通词语,尽管它们来源于流行语。比如“二百五”“没戏”(北京),“十三点”“炒冷饭”(上海)等,这些当年的流行语早已成为一般词语。像“路子”“翻船”“二进宫”等还进入了书面语。有些流行语只在中老年中使用,也早就失去了流行语的性质,如上海话的“兜得转”“掮木梢”等。可见,“流行”几十年的流行语是没有的,老的流行语总要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如北京话表示“好”的流行语由“棒”到“帅”到“盖”再到“顶级”,上海话表示“乡下人”的“阿乡”为“巴子”所替代。被替代的流行语或消失,或进入一般词汇。[1]“流行”的第三个涵义是高频性。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所喜闻乐用的。比如北京话的“打的”“倒爷”等,上海话的“捣浆糊”“勿要忒”等。高频是针对流行面而言的,上面几个流行语都具有地域性,在地域的层面上具有高频性,而像北京话的“潮”“栽”等,上海话的“门汀”“条子”等,只在社会方言的层面上具有高频性,换句话说,只在一定社会群体中具有高频性。高频性还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为流行语的“流行”都有一个过程,而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修养、不同语言习惯的人使用流行语的态度也不相同,流行语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性,高频只是相对于一般词语的平均使用频率而言的。

流行语

“流行”的第四个涵义的新型性。因此,流行语必然都是新词新语,或者说新词新语是流行语的基础。但不能反推,因为新词新语并不一定都是流行语。比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急遽变化,必然会涌现大量表示新情况、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如“创收”“个体户”等,这些词语虽然也具有新型性,但只是一般词汇,而不是流行语,因为它们还缺乏流行语的其他特征。“新”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结构新,比如北京话的流行语“玩一把”“爱你没商量”等,上海话的流行语“勿要忒”“拎勿清”等;第二是语义新,比如北京话的“铁”“款儿”等;上海话的“(一粒)米”“大兴”等;第三是感觉新,因此不少流行语借自外地方言或外国语言,比如北京话借自港台的“酷”、借自东北方言的“造”、借自英语的“ByeBye”等,上海话借自港台的“大哥大”、借自北京话的“斩”、借自英语的“达孛留西”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