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汇总

1、元谋人:170万年,已经使用火,在云南元谋地区。(长江流域)

2、北京人:70万——20万年,不仅会使用火,还会管理火。长相还比较像猿,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4、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已经会刮磨和钻孔,学会了人工取火。

5、半坡聚落距今6000年,位于陕西半坡,最早种植粟,生产彩陶。

6、河姆渡聚落距今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最早种植水稻,生产黑陶。

7、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8、炎帝的贡献: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9、黄帝的贡献: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

10、为了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

11、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

12、龙的形象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

13、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14、大禹吸取其父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15、禹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16、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7、公元前1600年,商部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18、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9、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称为东周。

20、分封制: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

21、诸侯的义务:保卫周王、朝觐、纳贡和服役。

22、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3、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

24、西周国家管理被统治阶级靠的是: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25、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26、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27、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因为:齐国有渔盐之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策略得当,运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称霸成功的标志)。

28、晋文公称霸有关的战役: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29、楚庄王称霸:在邲打败晋国。(楚王问鼎)

30、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1、六国之间为了共同抗秦,南北联合的政策叫做“合纵”。

32、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33、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场面被描写为“千耦其耘”。

34、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35、史书上记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6、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

37、战国时期的变法,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③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38、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40、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四川三星堆文化是商代蜀文化的代表(青铜立人像)。

41、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4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教育贡献: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②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③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学视频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4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道德经》流传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4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

45、儒家: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46、道家: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7、法家: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48、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9、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主要作用:防洪、灌溉。都江堰的建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50、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编钟。它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在出土的编钟中,以湖北随州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最为精美。

51、秦国实现统一的历史原因: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根本原因)②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③成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52、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喊赵薇去演戏)

53、秦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关键词记忆法: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②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54、秦国快速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①刑罚严酷;②徭役沉重;③秦二世昏庸残暴。

55、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起义地点为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军建立了张楚政权。最终起义失败。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56、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各地反秦斗争仍在继续。公元前207年,项羽经过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取咸阳,秦国灭亡。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后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57、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与刘邦之间进行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被称为“楚汉战争”。

58、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方面:①中央:建立黄帝制度;设立丞相(帮助黄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检查百官);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县的长官称为县长。经济、文化方面:①车同轨,书同文;②统一货币、度量衡。军事方面:御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不是修建长城,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缮和增补)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59、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政治方面:

①颁布“推恩令”(主父偃),削弱封国势力。②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60、推恩令:汉武帝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黄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结果: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国子弟,自然对黄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

63、西域:汉朝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始。(经常与现在的新疆问题联系到一起)

66、丝绸之路:贯穿东西的陆上交通线,因运输精美的丝绸而得名。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新疆→中亚→西亚→欧洲、非洲

67、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丝绸之路是中西方重要的陆上交通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68、最早的纸:西汉前期,人们从“积飘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称他改进的纸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闻名的发展进程。

69、东汉时期两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中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相当于外科大夫)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研制成“麻沸散”,被人们誉为“神医”。

70、《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7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在此时建立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

72、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努力修行、来世天国(重“来世”)。

73、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东汉后期,民间流传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注重“现世”)这种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74、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说明它的史学成就,后半句说明它的文学功底深厚)。体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特点: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影响:称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75、司马迁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76、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军事: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7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是诸葛亮尽心辅助刘备、刘禅两位君主,成就一方霸业。

78、本课主要内容可以用数字1、2、3、4、5来总结。1代表: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代表两次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3代表三个政权:魏、蜀、吴。4代表四位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5代表五个时间:200、208、220、221、222曹操未能称帝就与世长辞,所以他是东汉末年人,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死,三国始)

南方战乱少,较稳定;(3)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生产发展;(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5)南北方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开发。

80、南方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与原因一一对应):(1)我们要努力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2)我们要保护好现有安定和平的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3)政府要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4)我们要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环境;(5)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先锋作用,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81、淝水之战:公元前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爆发,最终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得人心(众多少数民族组成)意义:再一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败。

8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湖田大量开垦;江南普遍实行稻麦兼作;五岭以南种双季稻:水利设施大量修建。手工业:纺织技术:蜀锦十分闻名,官府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提高了钢的质量;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83、商业:商业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同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84、早在230年(三国时期),孙权派人航海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这是有关大陆与台湾地区友好交往的最早记载。

85、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①中原王朝的招抚或强迫。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内迁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86、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主汇聚成为时代潮流

直接原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革内容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①改穿汉服;②学说汉语;③采用汉姓;④提倡与汉人通婚改革的影响:①使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②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中原文化)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