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 编辑整理:https://www.sodocs.net/doc/7f10380271.html, 编辑:王力时间:2012年10月11日来源:呵呵卡盟新浪【英文标题】Ethnic Water 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Reaches of Red River

【标题注释】本文基础资料源自于1988年、1992年、2001年、2004年于新平、元江、金平、元阳等县的田野研究,并入选2003年月12月在埃及召开的国际水历史学会第三次大会。原文为英文稿,本文为英文简写稿

【内容提要】庞大的灌溉系统是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基石,也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构筑了一个自然环境、人居、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系统,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水的科学认识与利用。当地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文化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英文摘要】The colossal irrigation system is not just the footstone of the terrace agriculture, but also is the symbol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reaches of Red River.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s, the local ethnic peoples have built a subsistence system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 inhabitancy and terraces. The high valu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lie in the culture of understanding, using and protecting water formed by local people in the history.

【关键词】红河流域/水文化/农业文明/可持续发展

The reaches of Red river/Ethnic water culture/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正文】

红河是发源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条长河,沿东南方向经巍山、南华、楚雄、新平、元江、红河、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到河口出境,流经云南省12个县,在中国境内全长692公里,称为元江,进入越南以后称为红河。

红河在中国境内的流域地区,山脉与河流的支系纵横,尤其是在红河沿岸,都是高山峡谷地区,海拔从河底的数百米一直到峡谷顶端的2000余米,直至进入越南,才慢慢平缓开阔。气候也呈现出立体的状态,在河谷的底端一般是热带气候,河谷的中端是亚热带气候,而到了河谷的顶端,已经是寒带。在中国境内,红河数百公里的河谷地带,居住着上百万不同民族的人民,有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他们在河谷两岸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发展了红河流域较高的农业文明,而水是流域各民族文明的基础。

一、水与红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红河流域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400~1500米之间的河谷山地上,农业的形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生的形态,在一些民族如彝族、拉祜族的部分当地居民中,在过去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砍伐森林焚烧以后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今天这部分耕地大多已固定下来

成为种植玉米等作物的山地;第二类是梯田农业形态,红河流域的各族当地居民在红河两岸的山坡上修建了大量的梯田,种植水稻。

红河流域的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任意砍伐树木进行粗放耕作的阶段。这是红河流域农业的早期阶段,在明朝以前较为普遍,人们砍伐树木并焚烧后作为肥料,一块地种植二三年后就抛弃不用,迁到其它地方开垦种植。在上个世纪初红河流域一些苗族、彝族等仍然保持着这种耕作方式。

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固定的山地农业阶段。人们在山坡上开垦耕地,但已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们将耕地划分为几块进行轮作,同一块耕地耕作一两年后休耕几年后再耕作,让耕地生长植被、恢复肥力。这一阶段是今天已经进入了梯田农业阶段的各民族都经历过的。在进入梯田农业阶段之前,由于人们已定居,因而耕地也相对固定下来。在明清以后,人们开始改造山地为梯田。由于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不能种植水稻,因此今天在红河流域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山地,种植玉米、旱谷等作物。如在元阳县的老虎咀一带仍然可以看到梯田与山地交织在一起的景观。

第三个阶段是梯田农业阶段。自明以来,红河流域开始修建梯田。从红河中段开始,明清以后上流的元江、新平等县也开始开挖梯田,并将大量的山地改造成为梯田,进入了梯田农业阶段。梯田农业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红河流域的梯田不仅规模巨大,绵延数千亩,而且修建难度大,不少地区将整个山脉都建成相连的梯田,海拔跨度从500米左右到1800米,有的坡度达40度。所修的梯田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数以千层计,形成的人工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亚洲农业文明的一个奇迹。梯田的经营有着较山地更高的农业技术内涵。梯田一年四季都需要保水,在收割期间也不例外,为此不仅需要修建引水系统,修建梯田也需要较高的技术。修建时要精心设计、施工,保证梯田符合地势及保水的平度要求等。由于坡度大,有的梯田仅有几十厘米宽。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对梯田进行精心维护,保证梯田不垮塌。

梯田养育了红河沿岸人民,梯田文明的基础就是水利灌溉。红河流域的农业是一个自然条件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生态格局。红河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由森林、村寨、梯田3个有机的部分组成: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区属于森林地带,而在海拔1,000~1,600米左右则是各民族人民的村寨(部分后来建立的村子也有建在低海拔地区的),在村落下方就是大片的梯田了。

在元阳县的多依树村,我们可以看到森林、村寨及梯田相结合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图景:东观音山主峰高2,930米左右,主峰面积200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以上基本都是森林覆盖区,这里是元阳县东部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在海拔1,600~1,800米之间的观音山东面山腰,当地居民的村寨基本分布在一条线上,从西到东分别有大瓦遮倮卜寨、联办茶场、爱春哈单卜、爱春、爱春大鱼塘、爱春阿者科、爱春牛倮卜、多依树、猴子寨、普高新寨、普高老寨和黄草岭等村寨。在村寨下面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直延伸到海拔600米的山脚。 在历史上,人们在当地选择一个地点建村的时候都必须要考虑到有森林、有水源,同时在村寨的下方有平缓的坡地可以修建梯田,这样就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的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这一人类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格局中,不同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村子背后的大片森林以及哀牢山区的高寒山地就是一座天然的水库,长年不断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当地流传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说法。元阳县境内年雾日多达180天,山岭终年云雾缭绕,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一年四季水从高山区流出,山中的水经人工修建的河沟流进村寨、梯田,人们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一自然的功能,修筑了大量的水沟来满足梯田农业的灌溉。

仅仅依靠自然降水无法支撑数以万亩计的梯田对水的需求,因此根据自然的地理特点修建的灌溉沟渠是支撑梯田农业文明最重要的方式。溉灌系统是随着梯田的修建而开挖的,甚至

有多大的梯田面积,人们就必须要修筑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沟,因此红河流域灌溉系统的庞大与复杂也是十分惊人的。以红河中游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县4县为例,在1949年这4个县已经修建引水沟12,350条,到1985年增加到24.745条,灌溉面积近60万亩,其中流量在每秒0.3平方立米以上的骨干沟渠就达125条。在红河流域的上游元江县,至上个世纪初全县修筑了大小水沟79条,灌溉面积4,268亩,其它的小水沟达2,000多条,而到80年代初,全县已经修建水沟2,300多条,灌溉农田58,800多亩。元阳县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有引水沟2,600条,到80年代未有6,246条。作为灌溉系统网络的水沟,不仅仅在数量上是惊人的,同时工程也是巨大的,有的水沟长达二三十公里,也有小的水沟则用竹子相接成为引水管道,长达二三公里。从几百米的小水沟到几十公里的大水沟,经过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数百年不断艰苦劳动,筑成了一个庞大的支撑当地农业文明的灌溉系统,如人体上的血脉源源不断地将水供给到数以百万亩计的农田中,哺育了红河沿岸上百万的民众。

二、红河流域利用水的历史

据现存的文献记载,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文明不长于1000年的历史。梯田和水沟灌溉系统的修建,较早的是红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红河等县,在这些地区自明代就开始修筑水利灌溉系统,造梯田种植水稻,而在红河上游的新平、元江等县,灌溉系统的修建以及大规模的梯田建造,是自清代以来才大量出现的,对水的利用使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在红河沿岸,近百年来是梯田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将河两岸的山坡地带大规模改造成梯田的时期。以红河上段的新平、元江为例:在明清时代,随着汉族人口的不断迁入,这些地区的傣族开始了梯地的建设与改造。在1932年后,新平、元江等县傣族地区再次进行了相对较大的梯田建设热潮。1951~1970年间,花腰傣地区经历了50年代初及60年代“农业学大寨’两个改造建设梯田的高潮,元江、新平等县花腰傣地区的河谷、坡地、丘陵地带基本都被改造成了能种植水稻的梯田。同时还修建了相关的灌溉系统,将哀牢山上的河流水引到了梯田中。今天当人们来到花腰傣居住区时,无不为村子四周层层叠叠从山顶到江边大片的梯田所折服,花腰傣人民将自己居住的河谷地带改造咸了梯田层叠的人造景观,并且由于有哀牢山丰富的水资源的供给,今天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水沟的开挖工程量较大,因此很难由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村寨完成,尤其是一些距离较长、引水量大的骨干性水沟的修建,必须是有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有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才能完成,因此在历史上较大的水沟都是当时统治当地的封建土司组织民众修建的,有的水沟由几个村寨联合修建,由每个村寨根据将来可能出现的用水量出钱、出劳动力修建的。相对小的水沟是由村寨集体出资兴建,也有的水沟由一些个人出钱修建,较小的流进自己农田的小水沟,也可能有农民自己修建。据《元阳县志》载,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龙克、糯咱、绞缅三寨合议在壁甫河源头开挖一条水沟用以灌溉,并出银160两、米48石、盐60斤,投工100个用于工程,但没有挖成。1806年3个村寨再次合力共同出钱、出米,经过两年的劳动,修筑成了长15公里、每秒流量为0.3立方米的糯咱沟。清道光九年(1829年),3个寨子再次出银子52两重新修沟,并立碑定约,凡是不按规定参与维护沟渠、违约放水的一律处以重罚。这一条沟成为当地群众集资修的第一条水沟。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元阳芦子山村的方公明在猛弄土司的支持下,耗资半开银元3,000个、大米200石,历时1年开挖成1条4公里长的水沟,从而为这一地区开挖梯田奠定了基础,随后这一地方的农民开始了修筑梯田、种植水稻的历史。元阳县攀技花乡被当地人称为“土司沟”的路那沟是由当地土司出资并向当地民众派工修成的一条长23公里的沟,在水沟修好后,又发动当地民众开挖了大量梯田,然后承包给当地农民,收获后农民与土司对半分成。

新中国成立后,水沟的修筑基本上由政府统一负责,由政府出资,组织当地的农民修建,

因此这50年来,红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的梯田发展也十分迅速。与此同时在政府的组织下修建了水库,有效地提高了灌溉的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补充了过去水沟灌溉系统的不足。在1950年以前,元阳县还没有水库,但是在1957~1980年间,由于多座水库的修建,水库的灌溉面积达到了37.000多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34.7%。

红河流域灌溉系统的修建,不仅灌溉了数以百万亩计的农田,同时水资源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水沟不仅改造了红河两岸人民的生活用水条件,解决或改善了居民饮水、生活用水以及牲畜用水的问题,水能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用于粮食加工的水磨等设施在红河流域使用十分普遍,每个村子都建有碾制稻米的水磨、水碾等,这些已经使用了数百年的水能设施到今天仍然被当地的民众广泛使用。在新平县的傣族槟榔寨中,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水能设施,从用于去谷壳的水磨、水碾到初制食物的水碓设施有10余套之多,并且设计精巧。水能设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益,降低了劳动强度,成为红河流域人民巧妙利用水资源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组织下,在红河流域修筑了大量的水库、水坝,利用水能建成了大量的发电设施,使大量的少数民族村寨用上了电,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电的使用还提高了灌溉效率。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民小特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让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基本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美丽校园的创建创建营造氛围。 (1)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概述 姓名:韩欢静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饮食民俗是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饮食方式上主要是聚食制,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关键字: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 饮食民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叫饮食风俗。饮食民俗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内容。下面具体说一下各方面。 一、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二、日常食俗 1、餐制 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的现象,若你们不再日入而息,汉代时已有了早食、午餐、夜食之分,三餐制基本定式。

水利宣传标语

水利宣传标语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生水利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 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加强依法行政,推进民生水利 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 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湖健康 自觉缴纳防汛费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和企业法人的义务 自觉缴纳水资源费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取水用户的义务 防汛抗洪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 1、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2、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3、改善民生,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4、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水 5、坚持团结治水,构建和谐流域 6、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7、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 8、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推进水利协调发展 9、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维护河道正常水事秩序 10、依法清除行洪障碍,保障河道防洪安全 11、严禁在河道内种植阻水片林 12、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13、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14、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15、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6、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7、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8、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加快水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 3、节约为本,治污优先。 4、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5、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6、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 7、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 8、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9、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10、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12、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发展。 13、加强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 14、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水。 15、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6、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7、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8、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图标讲解各环节的涉及知识;对较为陌生的知识,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入手,使学生有较为初步的理解,再联系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教学难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授课方法:讲授法。通过形象的图标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形象化理解。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本、多媒体、练习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见到这张图片吗?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呀他们是哪个少 数民族? 新课讲授 一、苗族的概述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贵州)、湘 (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 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 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 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 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 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 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 色衣裳”。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 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 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 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 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 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 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11-28 10:50:13 来源:淮安新闻网【大字中字小字】【打印预览】 淮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地理位置独特、区域优势明显、自然水资源丰富、水生态环境优美、水人文历史悠久,河湖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0.37%,是“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八个县区除盱眙县名外,有七个县区,地名都用水。淮安的兴衰与水密切相关,她曾因水而兴,历史上有“壮丽东南第一州、“运河之都、“淮上江南的美誉,也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一部淮安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在此历程中形成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是淮安地方文化中格外闪光的组成部分。 作为治水兴水的主力军和实践者,淮安水利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挖掘水文化、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方面做足了水文章。我局抓住“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精心筹划开展了系列水文化活动,与河海大学共同编制《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举办“淮安水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成功举行了淮安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通过《水利之春》文艺汇演、发行《水利淮安》专辑、激情唱响《淮安水利之歌》、征集提炼新时期淮安水利精神、开展18大类49小项文体竞赛活动,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传承了水利文明,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带来了发展的政策机遇,淮安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通过各级政府主导,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同,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治水理念,坚持以“立足水利行业、挖掘水道文脉、彰显水貌特色、提升水城品味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初成型、五年创特色的要求,推动淮安由“水在城中向“城在水中转变,将淮安的水文化深入挖掘、匠心打造,进一步提升淮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增强区域竞争力,把淮安打造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生态特色的碧水宜居城市。 一是物质水文化建设创精品。物质水文化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把物质水文化建成精品,是淮安水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凸显淮安文化底蕴,彰显淮安水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每个水工程、水景观与水环境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人文信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对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社会文化,应该经过仔细考证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富有淮安风情的史实与传说,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

山水文化宣传

山水文化 一、感知山水 中青旅山水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旅游业著名的上市公司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SH:600138)的直属企业,专业从事连锁酒店投资、开发、运营、管理。 自2002年起,公司先后创立了“山水时尚”、“山水设计师”、“山水爱斯”、“山水花园”、“山水富丽华”等酒店品牌,并以其别致的风格、人性化的体验、便捷的服务、超值的价格填补了中档商务和城市休闲度假酒店市场的空白,在业内独树一帜,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2005年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深圳市山水投资管理公司,成立注册资金一亿元的“中青旅山水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水品牌酒店由深圳区域走向全国连锁酒店发展; 2015年,改制成为深圳中青旅山水酒店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股票名称:山水酒店,股票代码:835714),进入资本市场平台; 2017年,由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变更为“中青旅山水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向“成为中国精品智慧酒店领导者”的发展大道。 2018年1月4日,山水酒店集团随中青旅集团公司划转至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光大集团。 目前,中青旅山水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南京、苏州、武汉、丽江等地投资管理了近百家个性鲜明、风格突出的城市度假精品连锁酒店。未来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厚积薄发。不断超越,致力于发展成为经营特色鲜明、投资模式领先、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追求的中高端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以更优异的成绩,带动行业,回馈大众。 二、文化山水 ●企业使命:为更多的人提供愉悦的酒店体验,让更多的人分享有品质的生活。 大道行简,在使命的追求中,中青旅山水心无旁骛,始终坚持以发展中档酒店为基础的服务定位,研究酒店业和消费者最本真的需求,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和愉悦的生活体验。同时践行不断创新发展,分享成功喜悦,和社会各界合作共赢,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企业愿景:成为中国精品智慧酒店领导者。 中青旅山水成立伊始,专注于中端连锁酒店市场,经过十四年的深耕细作、管理提升,确立了一定的行业地位,拥有了独特的优势。面对持续的竞争压力和行业变革洗礼,中青旅围绕大众旅游消费升级需求,调整企业战略,卓越前行,向中高端精品酒店、智慧酒店发展,同时与时俱进,研究智能产品在业界的应用。筚路蓝缕求索路,乘风破浪续征程。未来,中青

水利宣传标语

2014年水利宣传标语 1.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2.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3.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大兴水利,广惠民生5.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6.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7.切实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8.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9.优化配置、厉行节约、有效保护10.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11.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12.合理开发利用,重在节约保护 13.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14.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湖健康 15.科学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6.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18.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9.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水 20.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l.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2.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3.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2.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5.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6.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7.切实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8.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10.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11.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12.合理开发利用,重在节约保护 16.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18.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法意识! 5、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水! 6、严格管理水资源,推进水利新跨越! 7、推动水利跨越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1、为了人类和您自身的生命,请珍惜每一滴水! 12、树立人人珍惜水,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16、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18、营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传承水文明! 22、落实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5、水利普查,惠民生,谋发展,促和谐 9、优化配置、厉行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14、科学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各民族特色饮食习俗

傣族的民族特点 1、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2113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5261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 音突出4102,西双1653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 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 闻名中外。 2、节庆 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3、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 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4、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5、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 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浅谈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说明水文化建设必将促进水利事业迈向新台阶,为“人水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意义途径 水与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水文化则是反映人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现代水利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了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因此,水文化建设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文学作品等,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水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不足 (一)水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省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一批有勇于探索、卓有成效的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在社会文化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地位。水利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水文化研究和建设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发挥出先进文化在水利变革中的引领作用。这门边缘学科脱颖而出,在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二)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还存在着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偏重于历史水文化的研究,对现实水文化发展及水文化与水利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二是偏重于水文化自身的研究,对水文化与整体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三是部分研究领域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理性深度和理论支撑,对现实水利发展实践的影响力偏弱。四是水文化建设的领域还偏窄,没有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水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盲点。认识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水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水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对水文化理论内涵和实践途径的探讨。逐步找准水文化在水利事业中的地位,找准水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提高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水平,发挥出水文化在新时期应有的作用。要注重提炼水利发展中的水文化元素,总结水文化建设的经验成果,形成水文化体系。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宁波是一个临水而建的城市,甬江、姚江、奉化江贯穿市中心,形成“三江六岸”空间布局,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水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三江六岸”开发的重要举措 首先,弘扬水文化是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2011年12月水利部专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就水文化建设做出全面谋划与部署。宁波是港口城市,也是水乡城市,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有进一步加快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水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次,弘扬水文化是宁波实施“五水共治”、推进“三江六岸”开发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实施“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砸锅卖铁的决心,迅速行动,争取以三年见效、六年达标为目标,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增强水利设施对发展与民生的保障功能,真正把水患转化成水利。为此,我市三年计划总投资将达到220亿元。宁波市城镇化将“两心一轴、三江六岸”作为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头号工程”,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集约度,更好地体现城镇建设的品位特色与魅力。文化是做好治水工作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只有将水文化贯穿于上述工作之中,挖掘水文化内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凸显宁波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促进“三江六岸”开发。 再次,弘扬水文化是国内外城市提升形象与品质的成功经验。意大利古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享有“国际水城”美称。在威尼斯,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齐飞,形成了一种迷人的文化景象。水为威尼斯吸引了每年超过2500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而在北京,为了2008年奥运会,按照“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要求,通过奥运的水利工程、水环境整治、水资源保护等治水实践,挖掘北京的人文特色、

水利安全生产标语

水利安全生产标语 篇一:安全标准化宣传标语 全员动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人人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 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改善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保证劳动者权益 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 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贯彻职业健康安全法规 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提高员工健康安全意识 以人为本,推进安全标准化,促进安全管理水平提高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安全生产标准化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提高全民的健康安全意识,积极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

效,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积极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提升企业的品质和形象,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确保通过二级评审 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水利安全生产标语),你我的健康安全保证贯彻安全生产标准化,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篇二:20XX年安全生产月宣传标语 20XX年安全生产月宣传标语 1、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2、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3、关爱生命,安全发展。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隐患易酿大祸 5、广泛开展安全月活动,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 6、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7、增强全民消防意识、提高全民消防素质 8、火灾逃生命为先、切莫贪图物和钱 9、消防设施别乱动、扑救火灾保安全 10、认真学习消防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11、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 12、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3、消防事关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14、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

水文化

长寿湖中学校园善水文化建设案例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寿湖中学坐落于风景秀美的长寿湖畔。长寿湖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丰富的水资源,带动了当地渔业、旅游业、电业的发展。长寿湖人民的生活与长寿湖水息息相关,长寿湖水养育了长寿湖人民,长寿湖的水文化滋养了长寿湖人民。长寿湖中学历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均与学校坚持建设和传承“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水文化教会了我们“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滴水穿石”的坚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长寿湖中学将课本知识与善水文化融会贯通,着手编写《长寿湖中学善水文化读本》,开展各种以善水文化为主题的校内活动,帮助师生追溯长寿湖水文化历史,体验善水文化的人文情怀。 优秀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师生间的互动,离不开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师生情感中的渗透,离不开文化与传统的相沿成习。水文化便是长寿湖中学历届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继承、借鉴、探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学校文化,并融合在学校的理念、制度、校风、教风、学风及管理过程之中,推动了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群体力量的形成。第一部分:校园文化内容 文化主题:善水文化 学校精神: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师生成长 校训:上善若水责任有为 校风:励志勤学绽放自我 教风:海纳百川如鱼得水 学风: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学校愿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善水特色学校,助师生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发展目标:打造善水特色学校,构建和谐靓丽校园 第二部分:校园文化内容阐释 一、文化主题:善水文化 1、定义 学校文化主题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学校核心理念的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内容围绕文化主题进行设计,就会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学校文化主题具有主旨性、概括性、主线性等特点,它将通过主题文化体现出来。 2、释义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密切。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确定主题为“水与文化”。我国传统人文经典《老子》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过于水。 善水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过程中,受到的一种启示、灵感和体验。善水文化的意义主要包含以人为本、以水为善、以水为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 (1)水的颜色——清浊并吞 水在流动时,不管是无色清水,还是浑黄浊水,皆能加以并合,并予以净化。人在成长和学

水利系统宣传口号

水利系统宣传口号(供参考) 一、拟采用口号: 1、解放思想打响水利项目建设攻坚战 顽强拼搏开创水利三年发展新局面 2、同心同德谋龙江发展大计 决战三年兴水利建设伟业 3、拓宽思路完善制度提升管理统筹规划 4、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5、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努力实现我省水利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6、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龙江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7、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8、农业要发展水利要先行 9、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实现灌区建设新跨跃 10、加强水利建设服务现代农业

1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展灌区建设新局面 12、加强灌区建设打造战略粮仓 13、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龙江 14、以水富民以水兴业造福龙江 15、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16、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 17、兴利除害惠泽民生 18、发展现代水利造福龙江人民 19、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关心水节约水保护水爱惜水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21、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节水渠生态渠环保渠 23、生命之区经济之区和谐之区廉政之区 24、绿化带景观带旅游带生态带 工程建设类:

1、向管理要时间向管理要速度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2、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打造精品工程 3、把水利工程建成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民心工程 4、加快大型灌区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灌溉潜力 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大型灌区工程建设 6、铁骨铸就嫩水渠丹心引来幸福泉 7、精品与人品同在诚信创新永恒 8、科学发展打造水利项目精品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文明工程 9、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的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每个民族的每个支系以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族群这个概念,就是每个民族里面可能有一个支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云南文化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就能发展。(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云南的支柱产业基本上全部是跟城市有关的。(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而且是目前保护和传承很好的一个地区。(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相同的表现形式。(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保护好村落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不断的产生民间文化的精英.(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多样性不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的特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文明是人类在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单选题)(分值:3) A.变化 B.发展 C.破坏 D.平衡 第12题、19世纪末,()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一个很著名的定义。(单选题)(分值:3)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水文化公园策划.

水文化公园策划 一。文化概况 地球几乎是个水球,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巍巍中华五千年,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内涵,如: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 水—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工业血液。 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韧:抽刀断水水更流。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浮:载舟浮桥,水力输运。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淫:狂怒奔泻,恣意泛滥,必制约之。 饮水文化 古人饮水:无根之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记载:栊翠庵妙玉招待贾老太君所用之水为“旧年蠲的雨水”;招待最合得来的朋友黛玉、宝钗用的是埋藏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 当代人饮水:自来水、太空水、矿泉水、磁化水; 太空人饮水:再生水; 未来的饮水:活化水、磁水、银质水。 用水文化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利建设历史人类利用水的自然属性载舟浮桥、水力输运、水力发电、河道整治等都是用水文化。 治水文化

水同时又有残酷无情的一面,人们将洪水与猛兽相提并论,说明它们一样残酷无情。洪水不仅侵吞生命,还淹没田园,毁坏财产,对人类的危害更大,造成的损失更严重。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和洪水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治水历史和文化。中国古代的大禹、尧等都是著名的治水人士,他们也流传了许多动人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有史记载的文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哦、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的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 二。规划定位 1.主题定位:世界文化公园 2.形象定位:北国水城名片 3.功能定位:超级度假乐园 三。设计思路 水是景观、历史和文化的媒介,它与这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和历史文化水乳交融。水景观、水文化建设,将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内河游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带动中小河道整治和加快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发挥水运的优势为公园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水运是一种生态友好型交通运输方式,运量大、成本低、有利于环境。保护交通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荷兰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公路交通体系,但水路运输量占总运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5%以上。水运资源在三家湾很丰富,正在改变过去那种依靠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原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校园文化-水文化文案

二、校园环境与“上善若水”的校园文化 湖滨小学近年来,校园文化与水牵手,以“上善若水”为校园文 化的灵魂,传承其“善”、突出其“韧”、彰显其“容”、体现其 “勤”,激励湖滨师生以如水的善念,如水的智慧,如水的胸怀,如水的坚韧,如水的柔美,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 该校校训“上善若水”是对师生都具有水之品性的期许,让师生 都具有向上的精神追求、 向善的道德品质, 让师生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源泉。学校教育要如载歌载舞的水, 流淌着崇高无私的美好品质, 流淌着真诚善良的道 德情操。 该校把校风、教风定为“海纳百川,润物无声” ,是希望教师要 具有水井一样的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去包容和理解学生; 要有敢于听取批评和无私给予的心胸,

吸纳更好的想法 和意见,关怀生命,做一个胸怀宽阔的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该校把学风定为 “滴水穿石, 水到渠成” , 是希望学生要具有 “水 滴石穿”的精神,不计其数的水滴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百折不回,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水的精神、水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学习贵 在坚持、 重在积累。 用 “水到渠成” 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循序渐进, 终能成功。 在这种水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湖滨小学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均与 学校坚持建设和传承“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在校园环境 建设方面,

我校逐步把校园环境打造成善水文化传播的福地。 按照湖 滨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水文化”为主线,特制定《湖滨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 三、湖滨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事业方案 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调高认识。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它有利于进一 步夯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有利于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 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水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 、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