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及独立派领袖。1599年4月25日生于英格兰,为虔诚的清教徒。17岁时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1628和1640年两次当选为国会议员。他号召英格兰人民特别是清教徒起来推翻国王的残暴统治。在1642~1648年的内战中, 他招募训练的一支骑兵大显威风, 被称为“铁甲军”, 先后在马斯顿战役和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军, 取得最后胜利。他认为必须处死国王, 在1649年成为审判和最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的主要力量。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对内实行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策,支持圈地者对农民的掠夺,镇玉掘土派和平等派的民主运动以及爱尔兰的民族起义。1653年改共和政体为护国政体,自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推行扩张掠夺政策,在与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取胜。统治晚期,企图召集护国会议,以稳定政局,未遂。病死于白金汉宫。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二世的政变。1685年詹姆士二世即位后公开信奉天主教,并试图恢复专制统治。1688年,詹姆士二世的天主教徒王后玛丽生下一子,王位将由天主教徒继承。国民的不满达到极点。于是,国会由7名著名人士联名致函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请其率军驱逐詹姆士二世。威廉于11月5日登陆,众叛亲离的詹姆士逃亡法国。1689年1月,国会将王位授予威廉及其妻玛丽。10月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国会权力超过王权的原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自此得到确立。政变未经流血,故称“光荣革命”,它通常被视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

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属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唐森德条例》取消后,茶税仍保留。为逃避茶税,北美殖民地人民多饮用走私茶叶。英政府为帮助东印度公司倾销积存茶叶,于1773年通过茶叶税法,规定该公司输入北美的茶叶免缴较高的进口税,并明令禁止殖民地人民饮用走私茶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773年12月,东印度公司满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并拒绝当地市民要它离港的请求,坚持卸货。12月16日晚,波士顿青年组织的波士顿茶党乔装成印地安人,闯进船舱将价值一万五千英镑的三百四十二箱茶叶全部倾入大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为报复波士顿人民这一行动,英国颁布了五项高压法令,导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独立宣言》

十八世纪北美十三州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独立战争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由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人物杰弗逊起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宣言谴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反动统治;宣布同英国王室断绝臣属关系,组织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政府的统治应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人民有权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宣言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对动员人民参加独立战争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人权宣言的影响超过了国界,至今不衰。华盛顿

美国政治家、军事家和首任总统(1789—1797)。享有美国“国父”之誉。生于弗吉尼亚威斯特摩兰。少年时代在弗吉尼亚的农场度过。曾从事土地测量员工作。1751年起掌管维农山庄。1755年受命为弗吉尼亚地方军指挥官,参加7年战争。1758年辞去军职转而从政。1774和1775年当选第一、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于1775年6月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自此开始率兵进行了长达6年之久的

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经过特伦顿、普林斯顿、瓦利福奇和约克镇等战役,最终击败英军。1787年主持制订了美国宪法。1789年初当选总统,1793年连任,至1797年卸任这8年中,工作有条不紊,为美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787年宪法》

1787年5月,美国各州代表云集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激烈论争,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州、代表最终达成妥协,通过了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法。习惯上称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采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罗伯斯庇尔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雅各宾派领袖,政治思想家。毕业于巴黎大学,曾担任律师。革命爆发后,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后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信奉卢梭的政治学说,主张实行普选,保护小私有者利益,抨击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派统治,是雅各宾派的政治领袖之一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对内镇压反革命,对外抗击外敌入侵。1793年领导巴黎人民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领导雅各宾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最高限价,打击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提倡自然神崇拜,对王党

和反革命分子实行恐怖政策,保卫了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在恐怖专政时期,镇压了政见不同的丹东派,忿激派和阿贝尔派失去广大资产阶级和城乡群众的拥护。1794年“热月政变”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热月政变

1794年法国大资产阶级“热月党人”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故史称“热月政变”。1794年夏,罗伯斯庇尔派与革命内部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国民公会、公安委员会内部矛盾不断加深,丹敦派、吉伦特派和阿贝尔派分子联合起来反对罗伯斯庇尔。阴谋逮捕罗伯斯庇尔等人未经审判就把罗伯斯庇尔和她的追随者送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被推翻,热月党人夺取了政权。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终结。

拿破仑

法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建者。出身于贵族家庭。1784年毕业于巴黎军事学校。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法国革命。1793年土伦堡战役中表现出色。1795年镇压王党军有功。1796年远征意大利获胜。1798年入侵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任执政。1804年称帝。执政期间,执行强硬的内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专政。1812年侵俄失败。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他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重掌朝政即“百日王朝”。不久滑铁卢战役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至病死。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以巴黎工人为主体的无产阶级政权。普法战争期间,法国失败,巴黎危机。巴黎工人阶级为反对梯也尔政府的卖国和普鲁士的侵略,于1871年3月18日举行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月26日举行巴黎市民民主选举,3月28日巴黎公社庄严地宣告成立,公社是以无产阶级民主和法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她通过了一系列保护劳动人

民利益的革命措施。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未能建立工农联盟,没有及时地进行军事进攻和坚决镇压反革命,犯了许多政治和经济错误。在内外敌人的联合反扑下,公社终于失败了。公社只存在72天,可是,它的革命原则是永存的。另外,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也产生过巴黎公社,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的城市自治机构。两者有历史的联系,但有本质的区别。

“铁血政策”

出自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1862年9月在议会上的发言。俾斯麦是普鲁士容克贵族政治家和保皇派。主张强权。宣称要解决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只有用铁与血”。嗣后,俾斯麦多次发动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他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对外侵略扩张,掠夺殖民地。历史上把卑斯麦上台后推行的政策称为“铁血政策”,而俾斯麦本人也被称为“铁血宰相”。今天~已成为军事强迫亦即战争政策的同义词。人们还用“铁血阴谋”来比喻战争阴谋。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普、法因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和德意志的统一问题长期交恶。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争执导致战争爆发。1870年7

月19日,法对普宣战。开战后不久,法军即连遭败绩。普军在毛奇指挥下锐不可当。9月2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在色当率8.3万人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废黜皇帝,成立共和国,继续战争。10月27日,法国巴赞元帅于梅斯投降。翌年1月28日,巴黎失陷,同日签订停战协定。2月 26日,双方草签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正式签署。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并赔款50亿法郎,清帐之前,德军占领法国北部诸省。此战使德国统一最终完成,一个强大的极富侵略性的德国迅速崛起,欧洲列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

变化。

加里波第

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领袖、卓越的军事家。生于海员家庭。早年当过水手和船长。1834年参加萨伏依起义后流亡南美,曾参加巴西和乌拉圭等国的革命运动。1848年返回意大利,次年为保卫革命中建立的罗马共和国而浴血奋战。共和国失败后率数千人撤离,跨越亚平宁山脉,沿途传播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1860年组成“千人红衫军”,解放了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两地后并入撒丁王国),对意大利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生最后一次战斗是1870年援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进行普法战争,并热烈祝贺1871年巴黎公社的诞生。

林肯

美国第16任总统 (1861—1865)。生于肯塔基州。9岁丧母,但得到继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未受过正规教育,靠刻苦自学,涉猎甚广。早年当过工人、水手、店员、邮递员和土地测量员。1836年在伊利诺斯州开业当律师。1834年步人政界,相继出任州议员、国会众议员。1856年加入共和党,力主阻止奴隶制的扩大。1860年当选总统,南方因此叛乱。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联邦政府稳操胜券。1865年4月14日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观剧时遭刺客布斯枪击,头部饮弹,翌日晨逝世。消息传出,举世震惊。

《解放黑奴宣言》

美国内战时期林肯为争取战争胜利和拯救联邦而采取的革命措施,由林肯起草,1862年9月22日以陆海军总司令名义正式颁布,规定:“自1863年1月1

日起,凡仍进行叛乱的任何州和一州的指名地区的黑人奴隶,将永远获得自由。”1863年1月1日林肯重申宣言的主旨,指明当时尚在叛乱的10个州及某些州的地区的黑人奴隶,今后永获自由;凡符合条件者合众国将接受其服兵役,但《宣言》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以及规定给黑人土地。1865年的宪法修正案才正式废除奴隶制度,但战后黑人仍遭受歧视和奴役。

《宅地法》

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用民主方式解决西部土地问题的重要法令。1862年5月20日由国会通过。该法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凡没有参加叛乱,并陈述自己是一家之长的人或年龄已达二十一岁的合众国公民只要交付十美元证件费,就可领得一百六十英亩的公共土地,耕作五年后,便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此法令用“美国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堵塞了奴隶制度向西部扩张的道路,调动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刺激了战后的“西进运动”,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沿着“美国式道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倒幕运动

德川幕府末期资产阶级化得中下级武士联合资产阶级打倒幕府的政治运动。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入侵日本阶级矛盾加剧。中下级武士和日本资产阶级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改革,于是在人民群众运动推动下,掀起了倒幕运动。1866年萨摩和长州两藩倒幕派结成倒幕同盟,决心以武力讨幕。在萨摩、长州两藩的影响下,全国倒幕势力逐渐联合。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武士定下举兵倒幕之约,并开始向京都集结。德川庆喜为了缓兵,奏请“奉还大政”。公历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和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并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一切权力重归天皇。接着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戊辰战争。1868年1月,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大败幕府军。政府军乘胜追击,德川庆喜被迫投降。统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明治维新

1868——1873年日本史上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期,日本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国内封建统治危机深重。1866年,萨摩和长州两藩,在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下,结成联盟,展开倒幕运动。1868年1月,西南藩倒幕派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接着爆发了推翻幕府的国内战争,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兵败投降,倒幕军进占江户(后改名东京),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868——1873年间,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称“明治维新”。这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折点。但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致使日本走上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道路。

1861年改革

1861年3月3日,沙皇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了农民有人身自由,地方不得买卖或交换农奴;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时,在交付大量赎金的条件下可以从地主那里领得一份土地。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封建农奴制的俄国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服毒自杀。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时,农民起义的浪潮日益高涨,沙皇不得不加快制定出废除农奴制草案。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劳力、市场和资金,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军队在被其吞并的波斯尼亚结束了大演习。哈布斯堡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来到萨拉热窝进行访问。这一举动激发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情绪。一位叫加夫里洛·普林齐普的波斯尼亚爱国学生在密谋组织“青年波斯尼亚”的帮助下,暗杀了斐迪南。这一事件成了蓄谋已久的德、奥帝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怂恿下,指控塞尔维亚政府煽动反对奥匈帝国的恐怖事件,并于7月23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公开谴责任何反奥的宣传,满足奥匈帝国提出的10项苛刻条件。尽管塞尔维亚政府作了尽可能的妥协,但奥匈以其要求没有得到全部满足为由,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895—1896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抗意大利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1889年签订的《乌查里条约》,意大利玩弄篡改条文的阴谋,妄图达到吞并埃塞俄比亚的目的。麦纳利克二世致函欧洲列强,并对意大利提出强烈抗议。1893年2月,麦纳利克宣布将从1894年2月废止《乌查里条约》,并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他给商人以自由贸易权利,以促进经济发展,并采取措施,加强国家统一;在国外方面,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取得法国支持,向法国购买军火,聘请法国教官训练军队。意大利于1895年7月挑起战争。1895年9月17日,麦纳利克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卫祖国抗击敌人。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在安巴—阿拉吉战役中首战告捷,收复了马卡累要塞。此后意军继续增兵,大举入侵。阿杜瓦大会战中,埃军全歼意大利侵略军,使意军再也无力继续进行侵略战争,被迫停止军事行动。1896年10月24日,意大利侵略者不得不以战败者的身份,在《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乱了意大利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非的计划,用革

命战争保卫了国家独立,树立了小国打败大国、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范例,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 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 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第二单元 1. 卡诺萨觐见:11 世纪时,格利格里七世进行教会改革,禁止世俗授职,结果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冲突,亨利拒绝这一作法,于是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萨觐见. 2. 阿维农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 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5. 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廷和瑞士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没有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7.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教。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8.闵采尔 闵采尔(1490~1525),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攻读神学,是路德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89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三国同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2.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3.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矛盾,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锐的地步。 4.波斯尼亚危机 这是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从而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场危机使得塞、俄童年德、奥得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5.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是由施里芬在任德国参谋长期间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的去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而且在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6.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 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3分)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 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1分) 纳尔迈调色板 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2分) 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陵墓。(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分) 涅杰斯 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2分) 拉美西斯二世 埃及第19王朝法老。(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1分)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建立了新都,组建了4个军团,与赫梯人大战于叙利亚的卡叠什城。(1分)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与赫梯缔约结束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1分)在位期间修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增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培尔-拉美西斯都城。(1分) 伊普味陈辞 古埃及文献。(1分)作者伊普味是统治阶级的人物,(1分)他战争奴隶主的立场上,(1分)以教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起义。(2分)

世界史名词解释2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 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 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法西斯 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一)法西斯主义的由来和三大形态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