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内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重点难点提示

1.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中国艺术表现,是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在融会贯通地把握全文精髓的同时,学会用课文的观点阐明其他事物,做到触类旁通。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不全不粹(cuì) 尘滓(zǐ) 孤迥(jiǒng)

拔萃(cuì) 鬣(liè) 哂(shěn)

宛(wǎn)然 帛(bó)画 风夔(kuí)

箴(zhēn) 步辇(niǎn) 免胄(zhòu)

笪(dá) 画筌(quán) 相戾(lì)

赘疣(zhuì yóu) 扼(è)要 摇曳(yè)

汲(jí)取 如 (qí)斯翼 如晕翚(huī)斯飞

2.词语理解

尘滓——比喻那些微细轻贱,不重要的东西。滓,污浊。

孤迥——孤立,孤单,这里指少。

晒笑——(书)讥笑。

恍惚——(记得、看得、听得)不真切,不清楚。

宛然——仿佛。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扼要——抓着要点(多指发言或写文章)。

汲取——吸取。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二)资料卡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一章)

2.天地之间,其犹橐篙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五章)

3.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地。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清·方士庶《天慵庵随笔》)

4.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宋·范唏丈《对床夜语》)

(三)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于中国艺术表现,是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或者说“虚实结合”,或者说“虚实相生”。论述的重点在“虚”,即“虚灵的空间”“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形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本文的论述重点,第一是戏剧,第二是绘画。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上,是通过具有象征力量的一鳞一爪,显示龙的全体丰满的内容。“从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绘画艺术上,是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

姿态,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舞台艺术上,是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虚实相生”是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它把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了,是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对人类艺术的特殊贡献。

2.写作思路

本文从“全”与“粹”说起,引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最后讲到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在于贯串舞蹈精神,从高度概括的美学原则出发,结合各种艺术门类,一一加以具体阐述,最后从各种艺术的关系上,说明舞蹈动作对各种艺术表现的影响,把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称为舞蹈精神。

本文论述“中国艺术”,而艺术包括各种门类,论述思路顺着赵执信的话,由诗歌到绘画,由绘画到戏剧,由戏剧到书法,旁及建筑、印章。

(四)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引文的理解

弄懂课文中的引文,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引文的选用,包含了作者的观点与倾向,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它们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课文。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相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所阐述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就有了“虚”。

(3)课文所引赵执信《谈艺录》中的一段文字,指出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试简析这三种看法,并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洪昇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都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禛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认为诗歌要通过一鳞一爪显示全体,这一鳞一爪要从全体中提炼出来,把全体丰满的内容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洪昇强调“全”,王士禛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笪重光《画筌》中的一段话。

这段引文指出了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即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其中“真境逼而神境生”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其中玄妙。如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执一根马鞭,上下摇摆,做出的姿态便给人以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岂不弄巧成拙。这样一来,真是真了,却扼杀了观众的想像,过于实在,诱发不出观众

的联想与想像,又何来艺术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实与虚的融合,只实不虚是不行的。

2.融会贯通

探究作者怎样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串起来,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理解的,也就可以对文章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本文论述范围相当广,艺术包括多种门类,有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近代还有电影,本文几乎都涉及了。仅从文章来看,引用古人论述5处之多,举例17个之多。作者将那么多材料融合贯串起来,从而得到一个结论,中国艺术表现讲究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作者怎样把古人的论述融会贯通起来

荀子论美,讲的是“全”和“粹”,赵执信论诗,拿龙来打比方,讲的是“全体”和“一爪一鳞”的关系,虽然一个讲“一般”,一个讲“个别”,但作者找到了二者的相通之处,赵执信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正与荀子的美学观点相通。作者又把“全”和“粹”与“虚”和“实”联系起来。“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所以“全”和“粹”的辩证统一,就是“虚”和“实”的辩证统一。画家恽南田所说的“洗尽尘滓,独存孤迥”,也正是主张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则是从“全”这一侧面论美的标准,而虚实相生,正是达到“充实而有光辉”的表现手法。至于笪重光论画,论的就是虚实相生,这就容易与上述内容贯串起来。

(2)作者怎样把各种艺术门类融会贯通起来

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虚实相生,在这个共同特点上,各种门类是相通的,诗歌要以一鳞一爪显示全龙,而“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而中国舞台艺术“表现方式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而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种共同特点“贯串在各个艺术里面”。作者把各种艺术门类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融合起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又用这个共同点把各种艺术门类贯串起来。

(3)作者怎样把众多材料融会贯通,并与观点结合起来

作者把晚周帛画凤夔人物等七幅画联系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用以证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作者还把戏剧《刁蛮》、《秋江》和八大山人的一幅画与齐白石的一幅画联系起来,说明“无景处都成妙境”;把

书法家张旭的例子、画家吴道子的例子和“趟马”的舞蹈动作、《诗经》中赞美宫室建筑的诗句联系起来,说明各种艺术都贯串着舞蹈精神。


知识小结

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写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正如庄子所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它源于先秦道家哲学中的有无相生论。对虚与实的鉴赏是对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古诗词的“虚”与“实”的鉴赏中,“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像,非直接的艺术形象。虚实之道,要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富于变化。一般说,只求“虚”,会“偏于枯瘠,流于轻俗”;只求实,则“堆积窒塞,寡于意味”。翁方纲说过:“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无论唐诗宋词,全篇皆实,往往难有好诗,全篇皆虚,也显得虚无而难以捉摸。诗贵实中有虚,虚中见实,二者相辅相成,达到既见其实而又可浮想联翩,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董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复至武昌,在黄鹤楼上闻笛而作。其中的“落梅花”,即“梅花落”,笛中乐曲名。利用“落梅花”的形象,点明听到的笛声《梅花落》曲,化虚为实,此其一。黄鹤楼高,临楼闻笛,笛音飘扬,诗人感觉好像梅花纷纷飘落化实为虚,此其二。江城(武昌古称江夏,俯临长沙)五月,气候温暖,绝无梅花飘落,不寒而觉寒,这是诗人独特感受,也正是诗人前路茫茫郁闷填胸的真实感受。实(感情)中有虚,虚中寓实,但写来却纤痕不露。正所谓“朴者有味,灵者无痕”,以朴“养”灵,以灵“回”朴。

作为探究,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去具体阐释我们熟悉的艺术作品。



疑难解析

(一)(题目略)

答: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问,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表现空间的共同特征,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第二问,中国绘画:列举一些画

为例,引用笪重光的一段话为根据,来说明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式。中国戏曲:列举一些戏曲中的人物虚拟动作,来说明中国戏曲表现空间的方式。中国书法:以张旭观看公利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为例,来说明中国书法的虚实结合。中国建筑,以《诗经·斯干》用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来说明中国建筑处理空间的审美原则。作者把上述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用论画面空间的话来论戏曲,在论戏曲时又举齐白石画的例子,尤其是阐释了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中贯串着舞蹈精神,从而得出它们虚实相生的共同特征。

(二)(题目略)

答:1.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意思是,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 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 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存在。

4.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的位置相反,画的景物所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题目略)

答: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

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求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