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

发表时间:2016-10-12T15:56:45.28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7月作者:胥勇[导读] 热爱科学是做好农村小学科学启蒙教学的前提。

四川省盐亭县巨龙镇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老师并不是一味的解答,因为有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应根据问题所处的情境作答,还必须尊重孩子的个体想法。更多的是引导儿童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的神奇世界,一起动手动脑在科学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课内外实验、活动的同时,适时教给孩子们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一节,在教授时,我们不只是围绕描述、讨论、辩论、图表、海报、图画这几个环节来细讲活动,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与人讨论和辩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图表、海报、图画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交流,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启蒙

一、不断提升自我,强化科学功底

热爱科学是做好农村小学科学启蒙教学的前提。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必须懂科学、热爱科学,加大研究科学的兴趣,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如:“苹果里的星星,企鹅生活在很冷的地方,地球的相对转动,植物为什么会有生命?”等问题的研究学习,就应该用陌生的眼光去不断深入研究——“什么、为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做、谁、有多少?”多问几个为什么,科学总结原因、深入发现奥秘、不断应用实践,从而热爱科学。

作为农村小学科学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以至终生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开拓前行,扎实根基,真正做好学生的科学教育。启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好的启蒙可决定孩子的一生。例如,孩子们经常会问:哪种树最重?世界上最重的木材 ——铁力木(Mesa ferrea)藤黄科,世界上最重的木材是铁力木,每立方米重达1122公斤。哪种树最轻?世界上最轻的木材 ——轻木(Chromes lagopus)最轻的木材是原产于美洲的木棉科大乔木轻木,每立方米仅重115公斤。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可以抬起约等于自身体积8倍的轻木。所以,要正确有效的做好农村小学的科学启蒙,必须得有扎实的科学功底,而扎实的科学功底又来源于不断的学习、观察、研究、总结反思和实践。盐亭县大部分小学在地处边远山区的农村,师资较弱,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科学素质较低,正如上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的缘由。所以老师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给孩子们科学知识的营养;才能给不懂科学的孩子们一块更科学的天地;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科学兴趣

孩子天性好奇,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们刚接触科学课时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戏耍天地,来源于他们单纯幼稚的心灵,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周围。正确引导他们提出、分析、解决、反思身边的问题,从而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是老师的首要任务。

在有效合适的情境衬托下,孩子们便滋生了许多问题,如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观察小动物,拆玩具,看小鸡出壳,看电视“肚子”里有什么?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无不好奇,好奇加观察、思考的时候,就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若能正确的引导,科学的回答儿童的为什么,顺势点拨,夸奖,鼓励就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农村小学没有一个专业的科学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参加过云南省科协和相关部门的培训,科学课基本上由非专业教师任教,有些科学课本上的问题老师也不能正确回答、甚至不回答,老师没有备课、照本宣科、照着课本念一遍就算上科学课了,他们只能把原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甚至传授错误的信息。因此,要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老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们作为边远农村的老师应多参加培训,多学习,多上上互联网,多参与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题。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科学良师、益友。

三、用科学武装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教给孩子们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科学的原理,理性地分析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或者事件,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今后有实力去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老师并不是一味的解答,因为有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应根据问题所处的情境作答,还必须尊重孩子的个体想法。更多的是引导儿童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的神奇世界,一起动手动脑在科学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课内外实验、活动的同时,适时教给孩子们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一节,在教授时,我们不只是围绕描述、讨论、辩论、图表、海报、图画这几个环节来细讲活动,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与人讨论和辩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图表、海报、图画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交流,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时代脉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迥异的爱好。应该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特点量身订做科学实验和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边远农村小学现有的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须的科学。例如:“利用简单教具做小型的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做实验器材。”不但依照学生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做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活动中学科学,在不断的失败中自我总结原因,让更多的孩子参加实验活动和发表见解,而且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已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应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如:少儿科幻画展评活动的材料,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种种描述;也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人类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还可以是幻想对未知的宇宙万物、自然世界,人与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或幻想对未来创新产品设想的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学校组织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年级、学校科技交流活动;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定期向学生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类别:科技创新论文 单位:丰城市蕉坑初级中学 姓名:廖建兵 电话: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科学技术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懂科技的专业人才和富于创造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的是科学的教育,靠的是专业的师资队伍、科学创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国家也一直提倡“科教兴国”,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通过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小、偏、散、穷等客观因素造成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受阻。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观念守旧,学校以应试为指导的教学,师资水平不够或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设备简陋,教材适应性较差等原因也严重约束农村科学教育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兴农宣传,改变学校工作考核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进装备,开发校本课程等措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科学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问题原因对策机遇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须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课程改革着眼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开设了《科学》这门学科,旨在开启少年儿童认识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对于引导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

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源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而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正是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落实新课程的要求,着力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从基础抓起,提高农村中“懂科学,爱创新”的人口比例,从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入手,为农村和农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还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村学子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充实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课程改革形势下,许多农村学校对科学课程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而导致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乱象丛生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像救治病人一样,我们且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教育把把脉,以便让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之问题呈现 近几年,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改善,但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却日益拉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边缘化和泡沫化的风险。农村的孩子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但从近几届科技创新大赛来看,从参赛到跻身决赛的学校几乎都是城区重点校和实验校,已难觅农村中小学的身影。要想全面了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真实情况,必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学生、教师座谈了解,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这么一些问题: (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村中心校尚能按要求比较规范地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在一些规模较小、相对偏远的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设则严重缩水,有的学校学生根本不知道还有这门课程。在对某乡镇23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能够按省标课时数开设科学课程的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虽然有开设但是课时根本不够,其它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对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条件好的学校落实程度比较好,能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些学校只能放任学生自由活动。 (二)课程开设弄虚作假;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按照课时数开设科学教育课程,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会将一些教学能力较弱、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安排教授科学教育课程,科学课程成了一种摆设;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参与很少,课程的有效性比较差;有些科学教育课已经演变成为学生的自习课,教学没有介入,缺乏指导和规范。为应付上级检查,假功课表、假成绩并不鲜见。科技创新活动很少组织,即使能够组织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学校整体科学创新氛围很差。 (三)科学教育舍本逐末;在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上,有些教师能够用心钻研,将科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些课堂则不免令人昏昏欲睡。农村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科学课程应该重事实、重实践、重能力的课程,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材使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都出现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1)从教材使用看,重课标教材,轻校本开发。(2)从课堂教学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从评价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呢? 一、精心准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上每一节课前,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再由教师收集。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 二、组建小组,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不同的合作伙伴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在科学探究前先组建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 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正确、规范的操作并非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九年义务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已包括了科学素养的提高,小学科学课也顺应时代的需求孕育而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然而,现在许多农村小学缺乏新课程理念,思想观念落后,基本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再加上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不够,一师多职,既要上语文数学重点考试科目,又要上好科学、音乐、美术等科目,自然而然,后者基本流于形式。小学科学至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教育经费的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及硬件缺乏。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的不足,会产生许多的连锁反应: 1、科学设施奇缺。许多教室基本的教学设施就是课桌与黑板,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个别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都没有,实验器材拥有量几乎为零,连温度计、弹簧秤、烧杯等这些常用的最基本的实验仪器都没有配备,导致科学课的许多活动都无法开展,这让科学老

师极其无奈,想做实验却没办法去做,就干脆带着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科学教学就变成了“走过场”。 2、教学资源的缺乏。对于科学课程而言,涉及的范围较广,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更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但是调查发现,由于地处广大农村,相当多的学校上网条件落后,上网查阅资料无法实现,其他渠道也有限,远远达不到教学需要,严重阻碍科学教学,这是必须设法扭转的重要方面。 二、科学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也影响着科学课。 1、师资力量的不足。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缺乏,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安排教学。一般情况下,科学课多由语、数老师兼职,科学专业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普通教师倍感精力不够,备课时间少,课前备课不充分,上课比较随意。 2、教师的课程观念没有转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仍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少,学生机械性学科学。很多农村学校又没有实验室,就谈不上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有的老师甚至连演示实验都不做;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上科学课时,只是把课文念一遍,学生听一下,再把本节要点让学生抄抄背背,期末就考可以高分,而学生真正意义上又懂多少,理解多少,更谈不上共同探讨研究和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了。这些都与《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老师引导儿童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科学六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科学课除了实验课、操作课外,阅读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型。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 一、合理使用科学教科书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类: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无性繁殖》、《探索宇宙》等,这些材料的安排,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科技、航天、爱国意识。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 如:教材中《它们吸水吗》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等,课内课外溶为一体,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三是补充知识,如每个单元后的《资料库》。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学期开学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作用,并且重视这部分教材的学习。 2、在实施的过程中,把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的充实,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达到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的目的。 课后阅读,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阅读活动──阅读搜集各种科学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完三年级上册《今天的天气》后,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天气信息、预报方式等等,并利用学校气象组的仪器,结合自己的观察采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天气预报。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天气预报的任务,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科学读物进行阅读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资料收集课,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使用更快捷的互联网,而忽视了阅读读物。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引导与课前布置。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课外阅读科学读物的调查。参考调查数据,学生对科学读物的喜爱还是很让我感动的,近8成的学生表示喜欢看一些科学读物,并且有一半多的学生常年花钱征订、购买科学读物。但是存在征订杂志比较单一的问题,学生手中订的杂志主要集中于《我们爱科学》、《科学大众》两种。科学书籍也大多是《十万个为什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4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4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很多小学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还是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学生完成不了实验内容这些方面。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之外,还在很大水准上受到了实验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没有很好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准确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压缩学生的实验时间,同时枯燥的实验方法和单一的实验材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实验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小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要想解决当前小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问题,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探索更加高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从增强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开始,持续地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增强 对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就需要学生能 够做到按时上课,并保持顺序进入实验教室,这就需 要班长发挥组织的作用,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外面组成 整齐的队列,并保持安静,按时按点进入到实验室中,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 于倾听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其他人发言或回答 问题的时候保持专注的倾听。有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在别人发言时经常会自顾自进行实验,有些同学在别 人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搞小动作,这些现象都严重防碍 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增强对培养学 生倾听能力的重视,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为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提供有趣味的科学实验材料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f5128468.html,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隋丽霞张秀兰魏潇丽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04期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从目标、内容、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从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其作为核心学科的地位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努力,而且重要的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强化教学改革探索,以寻求重要的实施方法,推动小学科学课程向科学化、知识化、技能化方向转变,努力实现课程的最优化。 1 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的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小学低年段起就应该开设科学课程。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意识和成才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身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程正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儿童去感受、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去解答心里的无数个为什么,并在与身边的人和物的互动中长智慧、炼意志,学会探究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学会研究和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学会从现实和实践出发去展开自己的想象。错过这一时机,其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将大受压抑,这对他一生的素质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个人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乃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才能更好地参与这个日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娃娃抓起”。 2 科学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过去,我国的小学自然课程与中学科学课程(物理、化学、生物)一直是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导致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这次课程改革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把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一套以“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三大板块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内容分布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小学与初中的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从目前公布的内容标准来看,还存在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要求和初中重合甚至超出初中要求的问题。例如,“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进化现象”,小学3~6年级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 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相应的初中7~9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列举生物进化现象”和“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概述生物进化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创新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创新对策 摘要]:科学课不仅是教知识,重要的是挖掘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兴趣之间的 内在联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 农村科学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克服现状,创新实施了一些教学方法,旨在提升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的大背景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定一些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创新对策、 新发布的小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科学已成为和语文、数学 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体现出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农村小学中由于硬件设施、教师 资源、家长观念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作为一名 农村科学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克服现状,创新实施了一些对策,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的大背景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些基础。结合实际教学, 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农村小学缺乏科学教学的实施环境 ①科学课许多内容紧跟科技前沿,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而学 校多媒体教室太少,教学缺少必要的资料,许多内容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讲述多于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枯燥。 ②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大。在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并设计 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但由于教学容量太大,课上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虽然布置了课外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监控往往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 ③实验条件跟不上,探究活动难保障。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尤其有限,实验器材极其短缺,绝大多数探究活动没有现成的器材,能做几个演示实验就相当不错了,不少实验连演示 都不能满足,探究活动只能停留在纸上。 2.教师的观念更新赶不上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多地用探究式方法实施课堂 教学,努力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采 用全新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不少教师由于受长期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总觉得学生不能探究出 结论,还是自己把问题讲明白心里踏实,很少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 讨论的机会,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总是把学生限制于课堂 上认真听讲、课后解几个题目。同时我县乡镇农村小学中(包括我校在内),有相当一部分 科学教师是由老师兼职的,由于他们对科学学科的特点不熟悉,甚至有些演示实验都不能完成,更别说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了。 3.评价标准不理想,教师心理压力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体系是全面的质量观。所 谓教学质量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质与量两 个方面作出的价值判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 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诸方面的表现,这些都不是几张试 卷所能完全评价的。而目前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仍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评 职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一个大硬件。两个标准不完全统一,教师心理压力大,不能放手 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没 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长期如此的结果是,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越来越低,很难达到预期 的学习效果。 二、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创新对策。 创新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 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每次上 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 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 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 两组同时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下面来指导学生实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科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和学习中,而且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能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所谓“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学生通过学习,就可感知科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并乐于思考,勤于探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一、自然界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往往想解释又不能解释,只能是猜测或者听大人们讲解,有些家长能用知识去讲解,有些家长则用迷信的思想去讲解,这就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比如,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学生说不清楚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习之前,他们认为天上有一个大盆子,当水装满了就流出来,这就是下雨的现象;而有同学看了电视剧《小龙女》后,认为下雨是“小龙女”伤心哭了流的眼泪,因为小龙女的眼睛就是一个泉眼,只要她一哭,天就会下雨等等。在学习《雨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做雨的形成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下雨”的过程,当学生看到实验中的“雨”一滴一滴下落时很兴奋说:“原来雨是这样形成的!”于是,老师一步一步地讲解雨形成的原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1~0.002毫米,最大的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上升气流托在空中,这些小水滴凝聚在一起变成云,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小的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变成雨滴往下落,当空气中的温度在零度以上时,掉下来的是雨,当空气中的温度在零度以下时,掉在地面上的便是雪。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分析、讲解,亲自在实验中看到了雨的形成过程,又懂得了下雨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这就使孩子们树立了科学意识,破除了封建迷信,正如布莱希特所说“科学的目的不在于为无穷的智慧打开大门,而是为无穷的谬误前面划一条界线”。人们用科学方法检测雨的形成过程,天气的变化过程,制作成天气预报,预测风雨雷电何时到来,让人们及时添加衣服,不至于感冒,及时带上雨伞,不至于被雨淋,这样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懂得只有努力学习,用心探索,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 科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中,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充满了科学乐趣,孩子们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神奇,爱想,爱问,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在学习《细胞》这一课时,我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洋葱,我问孩子们:“这是洋葱,你知道它的一些什么?”孩子们马上说出自己知道的洋葱:紫红色,切洋葱时会一边切一边流泪,听父母说多吃它还可以防癌等等。此时,孩子们对切洋葱为什么会流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告诉他们,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蒜苷酶,蒜苷酶可以将这些有机分子转化为次黄酸,次黄酸随即又重新组合成引起人们流泪的化学物质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它经鼻子刺激眼睛,所以常常使切菜的人流泪。不流泪该怎么办呢?我们在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