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语文新课预习教案

高一语文新课预习教案

高一语文新课预习教案
高一语文新课预习教案

一. 教学内容:

新课预习

[学习过程]

一、“祖国土”专题

[专题介绍]

本专题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第一板块“江山多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第一板块都是必读篇目,第二板块是自读或选学内容。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专题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 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4. 深入理解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二、“号角,为你长鸣”专题

第一板块:殉道者之歌

1.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他们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了解人物和时代的关系。

2. 从诗歌语言入手,能够较好把握诗歌形象,准确领会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诗歌的风格。

[重点难点]

三首诗歌的背景与作者的关系、作者与人物(十二月党人、林肯)的关系;有感情的朗诵,尤其是对《离骚》的朗诵;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离骚》(节选)文本的理解。

第二板块:烈士的抉择

[学习目标]

1. 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和五位义士各自的人格追求,了解特定时代对其人格追求的影响。

2. 与第一板块结合起来思考,了解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在表现共同主题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3. 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的文言文。形成自己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4. 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能够有一定的积累。

5. 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高尚情怀,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

6. 从古典作品叙事、议论、抒情的运用之妙中得到启发。

三、“文明的对话”专题

《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分三个板块,选了五篇文章,其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拿来主义》三篇是核心篇目。

第一板块,“审视传统”,其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篇文章统摄整个专题,讨论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关系,才能明白文明对话的意义。

第二板块,“碰撞与融合”中,《发明与发现的国家》主要表达了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文关怀,这是一位科学家对于文明对话与文化对话的理解。

第三板块,“拿来与拒绝”中的《拿来主义》是教材中的核心篇目,“拿来主义”也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最经典的表述。

四、“文言的津梁”专题

(一)本专题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 遵循文言文学习规律,正确处理“言”、“文”关系。

2. 积极动手,积累运用,循序渐进。

(二)本专题教材设计意图的理解与定位

1. 本专题在必修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本专题是必须教材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中系统地学习文言文的专题,设计者用意在通过本专题的教学系统地引导大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即“津梁”。

2. 本专题各板块编写意图的解读。“因声求气”:方法是“诵读”。“仔细理会”:方法是“解读”。如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工具书的运用,借助上下文进行分析,比较中进行揣摩,古今之变的归纳等。“融会贯通”:方法是“历练”。

三、本专题各板块的学习建议

“因声求气”必须以“读”为重点,为主线,为主要手段。应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义,区别层意及其变化,从而理解人物及文章主题,应把关键实词、虚词意义的理解放到读的过程中实践体会。本板块的“文本研习”习题设计非常有参考价值,大家可再在文章中找出一些关键的词句,在读中体味。两篇文章文体、句式、语气各有特点,可进行比较阅读。

“仔细理会”这一专题重“解读”这一学习方法训练,提供A、B两套学习方案供选择展开学习活动。处理方法有二:一是任选一套方案作为课堂教学材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梳理文言学习方法,另一方案则作为学生课后的训练材料,运用巩固课堂所学。二是全部用来作为课堂教学材料。本板块两个方案的“文本研习”习题设计分别从词类活用特点的归纳、古今义规律的找寻、根据语境推敲词义(虚词、实词)、句意翻译、文意理解、赏析评点、质疑发新的角度系统地设计寻觅津梁的题目,建议学习时应充分利用这类好题并能做一些扩展、补充。

“融会贯通”板块重心是“历练”,是融会运用前面的种种方法。这一板块的学习方法是“活动体验”,更多的是同学们自己动手。教材对三篇选文材料分别设计的是借助工具书注释、句读和翻译三项基本技能训练。

【免费下载】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高一语文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人教版

高一语文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岑.(cén)寂丰腴.(yú)崤.(yáo)函锱.(zhī)铢必较 B. 迥(jiǒn g)然西畴.(chóu)戮.(lù)力剽.(piāo)掠其人 C. 窈窕.(tiǎo)刀俎.(zǔ)逦迤.(yǐ)妃嫔媵.(yìng)嫱 D. 熹.(xī)微流憩.(qì)瞋.(chēn)目瓮牖.(yǒu)绳枢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付梓索然无味意蕴出神入化 B. 踌蹰礼尚往来国粹残羹冷炙 C. 斟酌矫糅造作鞭笞趋炎附势 D. 蕴藉瞬息万变流弊戛然而止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义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 看法本来可能 ..是正确的。 B. 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 ..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 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 过程,而并非是 ...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 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4.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 C.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一劳永逸。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个单位的领导对群众一直反对个别财会人员的错误做法却无动于衷,不予过问呢? B. 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今天公布了对本赛季甲B联赛最后两轮比赛现象不正常的处罚决定,长春亚泰队升入甲A的资格被取消,四川绵阳队被勒令降级。 C. 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11月9日到13日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审议通过中国为世贸组织成员,并决定是否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D. 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6. 请将下面的两段文字压缩成一个总结性句子,概括说明这两段文字说明的道理。(不超过30个字) 计算机的个人化是人类观念的一大突破。IBM是世界著名企业之一,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它的利润却大大降低,原因就是它没有及时认识到计算机个人化的发展趋势,误认为发展大型机仍然是主流。而比尔·盖茨这位微软公司年轻的总裁,正是在这种发展趋势刚露苗头时就抓住了机遇。他在1975年创建了微软公司,提出让每张桌面和每个家庭都有一台计算机的口号。现在,这个口号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计算机的网络化也是一个大趋势。计算机可以联成网络,而且利用这种网络可

高中语文《 品质》公开课教案

《品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阅读对话:反复阅读,品味文中语句,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6年度三农人物乡村教师陆永康导入: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着叹服的人。为我们所叹服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人之立世,贵在立“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出下列各项中字音正确的一项() A 铺(pū)面稀薄(bó)褶(zhě)皱趿(tā)拉 B 气馁(něi)绥(tuó)靖诧(chà)异窥(kuī)视 C 橱(chú)窗赊(shē)帐怜悯(mǐn)撇(piē)开 D 羞怯(qiè)鬈(juán)曲结(jiē)实结(jiē)巴 2、选出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 想像心安礼得座落浸人心脾倒楣 B 开消劳神废心定货莫名其妙顶顶好 C 时髦慢不经心帐单不可思异钉书机 D 窥视心平气和趿拉凭心而论录像机 3、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简单介绍一下格斯拉。 三、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理解以下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1)“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2)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3)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介绍制靴人(肖像描写):

高一语文衔接课教案

高一语文衔接课教案(一) 张乃平 学习目标: 1、明确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弄清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掌握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3、依据课标理念探究语文学习之有效方法并制定具体措施。 学习重点: 新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存在新旧观念转变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则无须新旧对照,他们所关心的是学什么和怎样学,因此,本节课解决的重点应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了解教材和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难点: 学生对新教材理念、体系的理解以及对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要求的把握。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用一段精彩的自我介绍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回味既往语文学习的酸甜苦辣,探讨语文课程的魅力和价值 1、学生畅谈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 2、教师激趣。(或讲几则学习语文的小故事,或精选几篇美文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关章节作为激趣材料使用。) 3、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 (1)高考怎么改革语文也是稳居榜首——永远的“三分之一”。(2)立身处世之本,建功立业之基。 (3)形成民族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是精神的建筑师、心灵的守护神。 (5)生命的别名。 4、要努力做“五一居士”,即能够达到“①一手好字、②一张铁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笔好文章、⑤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这样五条标准的人。这是一个人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毕生追求。 三、布置学生研读必修一之《致同学》、目录以及浏览《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内容,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同样是贯彻新课标精神,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2、你觉得高中语文新教材有些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联系:①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②课文的编排以专题为核心;③都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区别:高中语文内容更丰富,课文长且深奥,每个专题整体编排(注重整合),分类更细等等。(这题主要由学生自己体会、自己归纳,言之成理即可。) 2、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 (1)编写的基本理念: 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遵循规律(遵循母语教育规律)

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

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上课事实上也是表演,所以也要基本功,也要准备。 这基本功就不赘述了,大凡走上讲台的,都具备了基本的教师素质。下面小编给大家 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 一,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后,首先必须熟悉教材,建议将教材未教授的部分通读一遍,看看哪篇课文读到你心里去了,只有教师有感觉的课文,才最适合作为公开课内容来 教授。 二,选定课文内容后,就要深入熟悉课文,准确地说是熟悉课文的各个细节,真正做 到准确把握细节。 三,理清课文条理,大致形成基本的教授框架。到这一步后,再参看教参或其他相关 辅导教学的书、网络等。进一步理解课文,拓宽视野,补充知识。 四、备课。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完善教授框架,并提出符合对象特 征的问题、课堂练习及演说等环节。 五,制作PPT。PPT要尽量做到内容简洁,流畅,符合教学对象特征。那就是既要吸 引眼球,也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六,教师练习。公开课有严格的时间控制,一般是45分钟,并力求完整。所以课下练习必不可少,教师应按照设置环节进行练习。建议对镜子练习,这样可以对自己的表情,手势和动作适时修改。 七、上课。不管准备得有多么充分,课上的因素总有不可控的,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适时调整。 2高中语文常见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在培养语文修养方面,重点在于“修养”的培养。这要求学生不光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 还要求学生将它优雅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文学作品,深入地去体会 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在我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成绩优异,口头表达 能力却极差,这样的“哑巴式人才”将来如何走入社会呢?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 们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萧声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心得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心得 韩建平 解决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问题的最好办法显然是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用前引后连方法实现学生心理和知识的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初中语文学习处于中等的学生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教师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应针对入学新生,注意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呐喊〉自序》,不妨总复习一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借此对鲁迅有个全面深刻地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可先复习《春》,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又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结合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进行《左传》知识点的讲解,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教学,以旧带新,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发展。刘敏老师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和诗歌《归园田居》、《饮酒》,回忆对陶渊明的了解。然后才开始新课《归去来兮辞》。熟悉初中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温故”也能“知新”。 2、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及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级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是做好初高中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研究初高中本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编写的专用材料,是联系教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据此确定知识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此确定能力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发展学生心理、个性,以此确定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只有对初高中各本教材都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高中教学才能做到“瞻前”,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相反,如果教师在处理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上,有不当之处,这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会让个别敏感的学生认为,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教材的内容出现了重复或断层,因而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但刘敏老师能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刘敏老师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就是利用初高中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合衔接的对象高一学生的教学方法。执教者在选择切入点时是利用调动学生的回家体验,目的是为了一开始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整个课堂的线索很清晰,以“乐”字为线索,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人教版)期末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语文(人教版)模拟题 说明:本试卷共六大题,包括作文纸,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请考生用钢笔或黑色水性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轧票(gá) 否(pǐ)泰将( qiāng)子无怒渐( jian)车帷裳 B.相勖(xù)估量(liàng) 乘彼堍(guǐ)垣小人所腓(féi) C.给(jǐ)予羁(jī)鸟流觞(shāng)曲水冯( píng)虚御风 D.伶俜( pīng) 侘傺(chì) 义愤填膺(yīng) 何时可掇( chu?)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0 A.嘻游蜕变信誓旦旦义愤填膺 B.掂记商榷靡室劳矣安之若素 C.葱茏猗郁蓊蓊郁郁再接再励 D.譬如訾詈没精打采旁稽博采 3.填入下列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永嘉之山,虽不及五岳之山体高大起伏,但小巧娇秀,静谧,脱尽脂粉气,雅气天然,总能引领许多人前来唱酬交往。 ②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浩大的景象,往往可以成为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③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近处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凡是到过杭州的人,无不为西湖的美景而忘返。 A.偏僻悠远流连B.幽僻悠远流连 C.幽僻幽远留恋D.偏僻幽远留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捐资兴建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祭扫花台、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B.随着局势的恶化,反政府武装团体和叙利亚政府军双方都实施了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因为导致伤亡人数不断增加。C.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D.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碑碣、遗址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现代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其作品虽不乏积极意义,但也不无颓废情绪。 B.《孔雀东南飞》是刘向编撰的《玉台新咏》中的名篇,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它原来有一个题目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C.《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春秋时期。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文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D.《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怍者以善恶对立、真假不相容的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特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滴漏”计时摆脱日光依赖 日昝不仅能测量一天中的时刻,还能测定四季,在古代应用很广。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只能在出太阳的白天使用。可是,夜间和阴雨天怎么办呢? 利用滴漏或刻漏计量时间,是古代人类想出的共同办法。我国远在春秋以前就创造了刻漏,古书记载:“漏刻之作,肇于黄帝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大约两千多年以前也出现单式漏壶。他们是在每天日落时把水注入容器,水流完了,看守者就向附近居民报告时辰,然后重新灌水。

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新课标) 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2018级钱学森班高一语文衔接课程

2018级钱学森班高一学前衔接课程(语文) 课程设计意图: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科教师短期授课(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借助学生能够领会的实例,让附中钱学森班学生从宏观上对高中的学习内容、核心概念、学习任务等有初步了解,并及早规避可能出现的学习风险及认识误区,助其顺利完成初高学段的过渡,并为今后正式的高中学习奠定优胜基础。 语文授课思路: 课时时间:约1小时 课程方式:讲座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延续与变化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约48分 (二)古诗文阅读约42分 (三)写作约60分 1.微写作(三选一)约10分 2.作文(二选一)50分 从试卷结构来看,和中考试题相比,高考试题除了分值的变化外,貌似变动不大。多了微写作,古诗文不再考课内的了。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构成高考试卷基础部分的这三巨头考查的文本均是选自课外。所以时常会遇到同学问我:“老师,这些课文高考又不会考,我们为什么要学呢?”“这篇文言文我弄懂了,换一篇我又不懂了,那我学习的意义何在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特别羡慕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是有法宝可传授的,一个公式一类题,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如果语文也有这样的公式就好了,古诗阅读公式、散文阅读公式、传记阅读公式,但这个语文老师真的没有。那三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到底学什么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语文学习学的不是公式,不是解题技巧,那是什么呢? 我今天先谈四方面吧: 一、关于古诗文: 2018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考查的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9.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 简言之,高考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1)能读懂浅易的古诗文,当然这个“浅易”的标准是相对于命题人的,看了今年语文高考题的同学,对这个“浅易”就懂了;(2)能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分析评论 这对大家古诗文学习就提出两个层面的要求:(1)培养独立阅读一篇古诗文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要求。(2)能进一步去体悟理解甚至评价古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第一学期上我们学习文言文,古诗第一学期下开始学习,所以今天我们就先谈谈文言文学习。 我在这里重点谈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问题。 掌握一门语言,说到底无外乎词汇、语法、文化背景,大家都学习英语,应该体会很深。文言文学习也一样,而文言文虽然难,但还不是一门外语,虽然我们今天不再使用文言文,但它和现代汉语是源和流的关系,比英语还是简单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Ι卷阅读题(60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爱。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却有重要的影响。 C.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

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和方法指导

浅析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及方法 第一篇:存在问题探究 高一语文第一节课;听学生吐槽:“你目前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哪些困惑”?根据所提问题,对得到的答案作了整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方面: 1.对语文兴趣还不够。老师讲有趣的东西,不考;讲考试的东西,又无趣。 2.感觉初中语文老师的课挺简单有意思,但到高中容量大,就好像有些拗口。 二、学习方法方面: 3.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 4.在初中语文能跟着感觉走,到高中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于是很不适应。 5. 存在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端正,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6.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三、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 7.初中的一些文章读得很透彻,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读不懂了,一知半解。 8.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9.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很少,而到高中内容就太多太难了。 10. 初中语文不学语法,高中老师老抱怨,并说将影响阅读理解的提高和作文的水平。 四、阅读方面: 11.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广泛,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阅读数量少,仅限于教材内的文章。对文言文阅读有畏惧心理。 五、写作方面: 12.每天的生活是单调的“三点一线”,老师却要求作文想像力丰富,有真情实感和理性深度,不知道怎么办。 13.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篇:应对方法浅谈 根据初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差异,我们就以上高中语文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及其差异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它们有如下六点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高中则偏重于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而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从阅读能力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与“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高度上看,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都说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作者的情感体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品味作者情感。 二、解题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归园田居》 我们应该怎么翻译“归园田居”最终要的是要把握哪个字? 生:回到田园去生活。“归”字 师:到底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出于什么想法和目的想回到田园去生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对于陶渊明你们都有什么了解? 生答:号“五柳先生”、热爱大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 生:…… 师:“不为五斗米折腰”主要讲陶渊明在任县令时,有一天郡里派了一位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陶渊明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补充背景:东晋末年盛行老庄,社会处于一个空谈,不务实的状态。并且官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师:正是无法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检阅我们的家底(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估量(liáng)菁华(qīng)汗涔涔(cén)繁芜丛杂(wú)B.肇造(zào)濒临(bīn)忙不迭(dié)荷枪实弹(hè)C.澎湃(péng)引擎(jíng)混凝土(hùn)盛筵难再(y án) D.唠叨(láo)犄角(jī)一沓钱(dá)缄口不语(jiā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B.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果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赝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C.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畜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 D.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啸。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无益于表现主题的旁逸斜出的描写,不管多么细腻,多么逼真,都应该果断割弃。 B.目明耳聪,也就是明察秋毫的视德和从善如流的听德,才是雄辩的基础。能说善道固然很好,巧言令色就背离仁厚的核心价值了。C.事实证明核辐射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此核电问题不能只从国家

地区角度来看,而必须从区域与地球村角度思考,不可见树不见林。D.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耸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北京的城墙无疑可当“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的尊号而无愧。它不但是人类的文物遗迹,也是我们的国宝。 B.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 C.演讲是诉诸于听觉的,想要让听众听明白演讲者的观点,必须把握听的规律。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对小学生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中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5. 不直截了当地表达本意,只用委婉的方式、含蓄的言辞,流露或 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婉曲”。下列各句中没有用“婉曲”的修辞格的一项是(3分)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 C.冷不防,水龙头喷出一股股水流,女人们又发出一阵尖叫,只见水花四溅,女人们四处躲避,死神仿佛已经降临。 D.凤姐……到了尤氏上房坐下,尤氏道:“你冷眼瞧媳妇是怎么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节选)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 张仁杰 ◆案例构想 《雷雨》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雷雨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高一语文复习课教案2

高一语文复习课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领会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领会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内容: 一、知识传授。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2)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3)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二、金题体悟:

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 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