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设计2016_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函数2.3.2对数函数一课时作业

创新设计2016_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函数2.3.2对数函数一课时作业

创新设计2016_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函数2.3.2对数函数一课时作业
创新设计2016_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函数2.3.2对数函数一课时作业

2.3.2 对数函数(一)

课时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2.能够根据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的实质.

1.对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 2

定义 y =log a x (a >0,且a ≠1)

底数 a >1 0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共点性 图象过点______,即log a 1=0

函数值 特点

x ∈(0,1)时, y ∈______; x ∈[1,+∞)时,

y ∈______

x ∈(0,1)时, y ∈______; x ∈[1,+∞)时,

y ∈______

对称性 函数y =log a x 与y =1log a

x 的图象关于______对称

3.反函数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和指数函数______________互为反函数.

一、填空题

1.函数y =log 2x -2的定义域是________.

2.设集合M ={y |y =(12

)x

,x ∈[0,+∞)},N ={y |y =log 2x ,x ∈(0,1]},则集合M ∪N

=________. 3.已知函数f (x )=log 2(x +1),若f (α)=1,则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函数f (x )=|log 3x |的图象是________.(填序号)

5.已知对数函数f (x )=log a x (a >0,a ≠1),且过点(9,2),f (x )的反函数记为y =g (x ),则g (x )的解析式是________.

6.若log a 2

3

<1,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7.如果函数f (x )=(3-a )x

,g (x )=log a x 的增减性相同,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8.已知函数y =log a (x -3)-1的图象恒过定点P ,则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 9.给出函数f (x )=?????

12

x x ≥4

f x +1 x <4

,则f (log 23)=________.

二、解答题

10.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1)y =log 2(x -2);

(2)y =log 4(x 2

+8).

11.已知函数f (x )=log a (1+x ),g (x )=log a (1-x ),(a >0,且a ≠1). (1)设a =2,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3,63],求函数f (x )的最值. (2)求使f (x )-g (x )>0的x 的取值范围.

能力提升

12.已知图中曲线C 1,C 2,C 3,C 4分别是函数y =log a 1x ,y =log a 2x ,y =log a 3x ,y =log a 4x 的图象,则a 1,a 2,a 3,a 4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13.若不等式x 2

-log m x <0在(0,12

)内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1.函数y =log m x 与y =log n x 中m 、n 的大小与图象的位置关系.

当0

2.由于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定义域是R ,值域为(0,+∞),再根据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过程知道,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的定义域为(0,+∞),

值域为R ,它们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和值域互换,指数函数y =a x

的图象过(0,1)点,故对数函数图象必过(1,0)点.

2.3.2 对数函数(一)

知识梳理

1.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 (0,+∞)

2.(0,+∞) R (1,0) (-∞,0) [0,+∞) (0,+∞) (-∞,0] x 轴

3.y =a x

(a >0且a ≠1) 作业设计 1.[4,+∞)

解析 由题意得:?

??

??

log 2x -2≥0,

x >0.解得x ≥4.

2.(-∞,1]

解析 M =(0,1],N =(-∞,0],因此M ∪N =(-∞,1]. 3.1

解析 由题意知α+1=2,故α=1. 4.①

解析 y =|log 3x |的图象是保留y =log 3x 的图象位于x 轴上半平面的部分(包括与x 轴的交点),而把下半平面的部分沿x 轴翻折到上半平面而得到的.

5.g (x )=3x

解析 由题意得:log a 9=2,即a 2

=9,又∵a >0,∴a =3.

因此f (x )=log 3x ,所以f (x )的反函数为g (x )=3x

.

6.(0,2

3

)∪(1,+∞)

解析 由log a 23<1得:log a 2

3

当a >1时,有a >2

3

,即a >1;

当0

3

.

综上可知,a 的取值范围是(0,2

3

)∪(1,+∞).

7.(1,2)

解析 由题意,得????? 0<3-a <1,0

???

?

3-a >1,a >1,解得1

8.(4,-1)

解析 y =log a x 的图象恒过点(1,0),令x -3=1,则x =4; 令y +1=0,则y =-1. 9.124

解析 ∵1

=f (log 23+3)=f (log 224)=2log 24

12??

?

??

=2log 24

2

-=2

1log 24

2

=124

. 10.解 (1)由x -2>0,得x >2,所以函数y =log 2(x -2)的定义域是(2,+∞),值域是R .

(2)因为对任意实数x ,log 4(x 2

+8)都有意义,

所以函数y =log 4(x 2

+8)的定义域是R .

又因为x 2

+8≥8,

所以log 4(x 2

+8)≥log 48=32

即函数y =log 4(x 2

+8)的值域是[32

,+∞).

11.解 (1)当a =2时,函数f (x )=log 2(x +1)为[3,63]上的增函数, 故f (x )max =f (63)=log 2(63+1)=6, f (x )min =f (3)=log 2(3+1)=2.

(2)f (x )-g (x )>0,即log a (1+x )>log a (1-x ), ①当a >1时,1+x >1-x >0,得0

解析 作x 轴的平行线y =1,直线y =1与曲线C 1,C 2,C 3,C 4各有一个交点,则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a 1,a 2,a 3,a 4.由图可知a 3

解 由x 2

-log m x <0,得x 2

和y =log m x 的草图,如图所示.

要使x 2

)内的图象在y =x 2

的上方,于

是0

∵x =12时,y =x 2

=14

∴只要x =12时,y =log m 12≥1

4=1

4log m m .

∴12≤1

4m ,即1

16≤m .又0

16

≤m <1, 即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

16,1).

高中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根本途径。新的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在新形式下教师如何根据当前的教育背景,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准确预见教学活动发展方向,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以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各位教改一线的教师研究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为本的教学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从考试要求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而忽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使学生失去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一味地讲解、训练,学生听、记,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懒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在新的课程计划中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学要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学为本位的教学观,要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人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在同一层次参与还是不同层次上参与,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必须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做的现象,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而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尽管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多种方法和渠道,但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是理想的选择。这是因为:⑴.数学学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及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师生双方的心理需要;⑵.数学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⑶.数学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例如,教学大纲对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要求“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少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定理”.于是,对《几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集合平均数》一文可指导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并可适当补充一些习题,使学生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及解决有关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 我们开展数学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执教者 冯彩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对数函数的图像,画出含有对数式的函数的图像,并研究他们的有关性质 2.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会进行同底数的对数和不同底数的对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2.对数函数性质的初步应用,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同底对数大小。 教学难点 底数a 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在新课开始前,我们先复习一些有关知识。指数式和对数式的等价关系是什么? 生:log x a a N x N =?=。 师:各个字母的取值范围呢? 生:a >0且a≠1;N >0;x ∈R。 师:什么是指数函数? 生:函数x y a =(a >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师: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什么? 生:定义域是R ,值域(0,)+∞ 师:对数函数的概念? 生:一般地,函数log a y x =,(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定义域是(0,+∞) 二. 新课讲授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2log y x =和12 log y x =的图象。 师:画函数都有哪些步骤呢? 生:列表、描点、连线。 师:对。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基本初等函数时,都是采用描点法画出其函数图象,在画图时,首先要列出x 、y 的对应值表,然后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利用多媒体演示解题过程) 对数函数图象也分a >1和0<a <1两类。现在我们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并对照指数

(完整word)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函数

2.3对数函数 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式和指数式的相互转化,能应用对数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灵活地求值、化简;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同底对数大小,了解对数函数的特性以及函数的通性在解决有关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考纲要求: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②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③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④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经典例题:已知f(logax)=,其中a>0,且a≠1. (1)求f(x);(2)求证:f(x)是奇函数;(3)求证:f(x)在R上为增函数. 当堂练习: 1.若,则() A.B.C.D. 2.设表示的小数部分,则的值是() A.B.C.0 D. 3.函数的值域是() A.B.[0,1] C.[0,D.{0} 4.设函数的取值范围为() A.(-1,1)B.(-1,+∞)C.D. 5.已知函数,其反函数为,则是() A.奇函数且在(0,+∞)上单调递减B.偶函数且在(0,+∞)上单调递增C.奇函数且在(-∞,0)上单调递减D.偶函数且在(-∞,0)上单调递增 6.计算= .

7.若2.5x=1000,0.25y=1000,求. 8.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9.已知y=loga(2-ax)在[0,1]上是x的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10.函数图象恒过定点,若存在反函数,则的图象必过定点. 11.若集合{x,xy,lgxy}={0,|x|,y},则log8(x2+y2)的值为多少. 12.(1) 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 (2)已知求函数的值域. 13.已知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1)求m的值; (2)判断f(x) 在上的单调性,并根据定义证明. 14.已知函数f(x)=x2-1(x≥1)的图象是C1,函数y=g(x)的图象C2与C1关于直线y=x对称. (1)求函数y=g(x)的解析式及定义域M; (2)对于函数y=h(x),如果存在一个正的常数a,使得定义域A内的任意两个不等的值x1,x2都有|h(x1)-h(x2)|≤a|x1-x2|成立,则称函数y=h(x)为A的利普希茨Ⅰ类函数.试证明:y=g(x)是M上的利普希茨Ⅰ类函数. 参考答案:

高三数学创新设计

本卷说明:该试卷综合性较强且不分考生高考地区,凡是掌握了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的同学都可以尝试,本 卷难度大于一般年份的全国卷,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创新与变通能力! 本卷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①填空题 ②选择题[注:本卷没有选择题!],分为六道填空题与六道解答题,每道填空题为5分,第一道大题10分,剩余五道大题每道12分。合计10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填空题 1.已知锐角α的终边上有一点P ()??+40sin 40cos 1,,则α=____. 2.辗转相除法是研究古典数学的杰出方法,则当n 为非负整数时, ()21 34++=n n n f 可以取到的不同整数的个 数为____. 3.椭圆14 22 =+y x 的一条切线是l ,若其左焦点,原点,右焦点到l 的距离成等比数列,则l 的方程为____. 4.正项数列{}{}{}n n n n n n b a c c b a =中,,,,它们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n n C B A ,,函数 ()n n n B x C x A x f ++=22有零点,则其值域为____. 5.已知椭圆()012222>>b a b y a x =+,其离心率2 3=e ,在一个充分长的矩形足球场上,已知其宽2a ,球门宽2b ,球门在中心。一球员站在球场边缘射球门,若球员的视角最大范围总是120°,设球员射门的概率满足几何概型,则其射门的概率最大值为____. 6.一条直线上顺次排列有A,B,C 三点,另一点D 在该直线上的投影在C 的右侧。则 BD AC CD AB BC AD ?=?+?是D 在直线上的 ①充要条件 ②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请填写正确的序号____. 二.解答题 7. △ABC 中,AT 是∠A 的角平分线,在AB 与AC 上取两点M,N 使得BM=CN 。 (1)证明:AC AB AT += (2)设BC 的中点为K ,MN 上有一点L ,使得λ=, ①尝试用含AC AB ,,λ的式子表示 ②当a =其中a 为正数时,求λ 8. 设抛物线()0,1,42F x y =,过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 ,设A,B 关于该抛物线的切线的交点为P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及设计说明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四中学邓影 课题: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使用教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第二章第2.2.2节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初等函数是函数的核心内容,而对数函数又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运算,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是新授课,,因此我把本节课重点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学生在探究对数函数性质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因此我把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及其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作图,分组讨论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研究对数函数,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喜欢新鲜事物,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思维还不是很成熟. 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采用“探究式 ...”教学方法。将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四个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为主”的教学思想。 2. 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教师提供的素材经历创设情境→获得新知→作图察质→问题探究→归纳性质→学以致用→趁热打铁→画龙点睛→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 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运动变化过程,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 4.教学流程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教案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教案 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 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 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 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 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 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 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 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

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 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 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 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 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 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 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 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 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 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 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 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课题:4.2.3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诸如比较大小等简单问题; 2. 在用描点法或借助计算工具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并探索对数函数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3. 类比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让学生经历设计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并实施,再次提升和丰富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出对数函数性质(底数a 对对数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明确思路→感知图象→发现性质→尝试应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 回顾经验、明确思路 教师导语:对于具体的函数,我们一般按照“概念—图象—性质—应用”的过程进行研究.前面我们学习了对数函数的概念,接下来就要研究它的图象和性质.回顾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你能说说我们要研究哪些内容?研究方法又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学习,共同商议、制定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内容、方法以及步骤. 【设计意图】:从初中到现在,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初等函数,已对函数的相关概念、研究函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研究学习,从而明确了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步骤,为接下来的学习建立先行组织者. (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 教师导语:在明确了探究方向后,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数学实验活动探究卡”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1)自主探究:用描点法画出对数函数x y 2log =的图象. 师生活动:由于描点法作图时列举点的个数的限制,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缺乏直观感受.教师借助几何画板作出对数函数x y 2log =图象,验证猜想. 教师追问1: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如何画出对数函数x y 2 1log =的图象?

创新设计高中数学必修4课时作业【全套142页】附有详细解析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课时目标 1.了解半角公式及推导过程.2.能利用两角和与差的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了解三角变换在解数学问题时所起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三角变换的规律. 1.半角公式 (1)S α2:sin α 2=____________________; (2)C α2:cos 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 α2:tan α 2=______________(无理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理 形式). 2.辅助角公式 使a sin x +b cos x =a 2+b 2 sin(x +φ)成立时,cos φ=__________________,sin φ=______,其中φ称为辅助角,它的终边所在象限由__________决定. 一、选择题 1.已知180°<α<360°,则cos α 2的值等于( ) A .-1-cos α 2 B. 1-cos α 2 C .- 1+cos α2 D. 1+cos α 2 2.函数y =sin ? ????x +π3+sin ? ????x -π3的最大值是( ) A .2 B .1 C.1 2 D. 3 3.函数f (x )=sin x -cos x ,x ∈? ?????0,π2的最小值为( ) A .-2 B .- 3 C .- 2 D .-1 4.使函数f (x )=sin(2x +θ)+3cos(2x +θ)为奇函数的θ的一个值是( ) A.π6 B.π3 C.π2 D.2π3 5.函数f (x )=sin x -3cos x (x ∈[-π,0])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A.??????-π,-5π6 B.??????-5π 6 ,-π6 C.??????-π3,0 D.???? ??-π6,0 6.若cos α=-4 5,α是第三象限的角,则1+tan α21-tan α 2 等于( ) A .-12 B.1 2 C .2 D .-2

全国一等奖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经典题及详细答案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32a =,那么33log 82log 6-用a 表示是( ) A 、2a - B 、52a - C 、2 3(1)a a -+ D 、 2 3a a - 答案A 。 ∵3a =2→∴a=log 32 则: log 38-2log 36=log 323 -2log 3(2*3) =3log 32-2[log 32+log 33] =3a-2(a+1) =a-2 2、2log (2)log log a a a M N M N -=+,则 N M 的值为( ) A 、41 B 、4 C 、1 D 、4或1 答案B 。 ∵2log a (M-2N )=log a M+log a N , ∴log a (M-2N)2=log a (MN ),∴(M-2N)2 =MN , ∴M 2-4MN+4N 2=MN ,→m 2-5mn+4n 2=0(两边同除n 2)→(n m )2 -5n m +4=0,设x=n m →x 2-5x+4=0→(x 2 ???==1x x 又∵2log (2)log log a a a M N M N -=+,看出M-2N>0 M>0 N>0 ∴n m =1答案为:4 3、已知2 2 1,0,0x y x y +=>>,且1 log (1),log ,log 1y a a a x m n x +==-则等于( ) A 、m n + B 、m n - C 、()12m n + D 、()1 2 m n - 答案D 。 ∵loga(1+x)=m loga [1/(1-x)]=n ,loga(1-x)=-n 两式相加得:→ loga [(1+x)(1-x)]=m-n →loga(1-x 2)=m-n →∵ x 2+y 2=1,x>0,y>0, → y 2=1- x 2→loga(y 2)=m-n

高中数学的案例式教学创新

高中数学的案例式教学创新 作者:李亨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案例教学如何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数学案例式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新的教学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并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调整创新。所谓的案例式教学,简单说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材,联系实际,选取身边的实际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掌握的知识,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解决方案或新型结论,即达到教学目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尽量要选取身边的例子,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或者听到或者看到过的活生生的例子。例如根据当前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设立一个题目,让学生虚拟买房,根据条件,根据自己首付和贷款年限,结合利率计算每月还款的金额。这样的题目贴近生活,而且这种形式学生们会感到新颖,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组织设计者,而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符合新课标的中心思想,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推广。但是结合新课标,这种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地尽享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劳永逸,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经久不衰。 二、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是一个逻辑性很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在各个高中教学中一直存在偏科现象。很多学生根本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根本学不进去,课堂教学有效性很低。新的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有新的解决方法的诞生,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近年来被广泛推广,这就是案例式教学模式。 案例式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活动的一言堂转变成互动的教学交流模式,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出击、主动的思考,同时锻炼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习独立自主的能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基础。案例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给人脱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对数函数

12 对数函数 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它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的.须要说明的是,这里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即没有先学习反函数,这对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有较大影响,使指数函数的知识点不能直接应用于对数函数的知识点,但从对数的定义中知道:指数式与对数式可互化.因此,在某些方面,如在画对数函数y=log2x的图像列表时,可以把画指数函数y=2x图像时列的表中的x与y的值对调.这节内容的重点是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难点是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并能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知道指数函数y=a x与对数函数y=log a x互为反函数(a>0且a≠1). 3. 能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有关问题. 任务分析 首先复习指数函数、对数的定义及对数的性质,这也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解析式x =log a y是函数,叫作对数函数,为了符合习惯,常写成y=log a x.这些内容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要引起重视.教学中,要注意从实例出发,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要结合对数函数的图像抽象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注意:不要求讨论形式化的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只须知道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同指数函数中的细胞分裂问题,即: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为y. 我们已经知道,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解析式是y=2x.形式上是指数函数(这里的定义域是N). 思考:在这个问题中,细胞分裂的次数x是不是细胞分裂个数y的函数?若是,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及经典例题

对数函数的概念: 函数y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及经典例题 第一部分:回顾基础知识点 log a x(a 0,且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o, +3).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岀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1) y log 2 x (2)y log! x 2 (3)y log3x(4)y log i x 3 ■0 5 -?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 10 a 1 a 10 a 1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0,+x)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 , 1) 1 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 纵坐标都大于0 x 1, log a x 00 x 1, log a x 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 纵坐标都小于00 x 1, log a x 0x 1, log a x 0 -1 -- 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log a x 的. 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

第二部分: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应用 例1 ?如图,A , B , C 为函数y log i x 的图象上的三点,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 t , t +2, t +4(t 1). 2 ⑴设 ABC 的面积为S 。求S=f (t ); ⑵判断函数S=f (t )的单调性; 解:(1 )过A,B,C,分别作AAi,BB i ,CC i 垂直于x 轴,垂足为 Ai,B i ,C i , 则 S =S 梯形 AA i B i B +S 梯形 BB 1C 1C — S 上是减函数,且 1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样本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中档职业教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本模块上册)》第四章,重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又一种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办法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均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知识更丰富、办法更灵活,能力规定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办法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事实上应用奠定良好基本。 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学生,仍保存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本,同步,初中函数教学规定减少,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长了对数函数教学难度。教师必要结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规定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引,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根据进行设计,针对学生学习背景,对数函数教学一方面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把学习积极权交给学生,为她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伙交流机会,的确变化学生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的 1.通过详细实例,直观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详细对数函数图象,摸索并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办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摸索研究对数函数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引出课题→函数图象→函数性质→问题解决→归纳小结(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1.让学生看材料: 如图1材料(多媒体):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如果规定这种细胞通过多少次分裂,大概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不难发现:分裂次数y就是要得到细胞个数x函数,即; 图 1 2.引导学生观测这个函数特性:具有对数符号,底数是常数,真数是变量,从而得出对数函数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定义域是(0,+∞). 注意:①对数函数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②对数函数对底数限制:,且.

对数函数设计方案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一、教学目标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约3分钟) 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 师:如果改成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 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 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年度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同学所需准备的米粒数用 y 表示,每位同学的座号数用x 表示,y 与x 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得出x y 2=(∈x *N )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漏掉x 的取值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中x 的范围。】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数函数的定义 师:其实,在本章开头的问题2中,也有一个与x y 2=类似的关系式x y 073.1=(20,≤∈*x N x ) 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约3分钟) ①x y 2=(∈x *N )和x y 073.1=(20,≤∈*x N x )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 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对比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发现 x y 2=,x y 073.1=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再让学生给这个新的函数命名,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 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 x a y =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 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

创新设计_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2演绎推理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2_210150413

2.1.2 演绎推理 明目标、知重点 1.理解演绎推理的意义.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演绎推理 2.三段论 [情境导学] 小明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17岁,迷恋上网络,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当中.由于每月的零花钱不够用,便向亲戚邻人要钱,但这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就产生了歹念,强行向路人抢取钱财.但小明却说我是未成年人而且就抢了50元,这应该不会很严重吧?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呢?小明到底是不是犯罪呢? 探究点一演绎推理与三段论 思考1 分析下面几个推理,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铀是金属,所以铀能够导电;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100+1)是奇数,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tan α是三角函数,因此tan α是周期函数; (4)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那么∠A+∠B =180°. 答问题中的推理都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思考2 演绎推理有什么特点? 答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结论是蕴含于前提之中的个别、特殊事实. 思考3 演绎推理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答在演绎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是真实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是正确的. 思考4 演绎推理一般是怎样的模式? 答“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例1 将下列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A,∠B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则∠A=∠B; (3)通项公式为a n=2n+3的数列{a n}为等差数列. 解(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大前提 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小前提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大前提 ∠A,∠B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小前提 ∠A=∠B. 结论 (3)数列{a n}中,如果当n≥2时,a n-a n-1为常数,则{a n}为等差数列,大前提 通项公式为a n=2n+3时,若n≥2, 则a n-a n-1=2n+3-[2(n-1)+3]=2(常数),小前提 通项公式为a n=2n+3的数列{a n}为等差数列.结论 反思与感悟用三段论写推理过程时,关键是明确大、小前提,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原理,小前提指出了一种特殊情况,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揭示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的内在联系.有时可省略小前提,有时甚至也可把大前提与小前提都省略,在寻找大前提时,可找一个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作为大前提. 跟踪训练1 把下列推断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1)因为△ABC三边的长依次为3,4,5,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函数y=2x+5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3)y=sin x(x∈R)是周期函数. 解(1)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平方和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大前提 △ABC三边的长依次为3,4,5,而32+42=52,小前提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幂函数

13 幂函数 教材分析 幂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与函数性质之后,全面掌握有理指数幂和根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一种特殊函数,是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从教材的整体安排看,学习了解幂函数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为今后学习三角函数等其他函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曾经研究过y=x,y=x2,y =x-1三种幂函数,这节内容,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进一步的概括、归纳与发展,是与幂有关知识的高度升华.知识的安排环环紧扣,非常紧凑,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幂函数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这节课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该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幂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任务分析 学生对抽象的幂函数及其图像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幂函数的性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这一堂课的突破口.因此,这节课的难点是幂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学重点是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首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最简单的幂函数y=x,y=x2和y=x-1的知识出发,利用实例,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幂函数的定义,认清幂函数的特点,深刻理解其定义域.其次,举出几个简单的幂函数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研究其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是否过公共定点这几个性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自己结合性质去画幂函数的图像,让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比较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对概念与性质的完整认识.最后通过例题3与练习,让学生利用图像与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各有什么共同特征?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pdf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数是学生在高一刚刚接触到的新概念,不易理解,计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以对数作为基础的对数函数是高中函数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函数类型。 3、函数是高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其中关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函数的性质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在学习、解决函数问题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应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这种函数的整体观念加以培养,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会。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从初中到高一年级接触到了一些函数和研究函数的一些方法。 2、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主要指作函数图象)。 3、学生在学习了反函数之后,有了研究新函数的一种新方法,因此,选择这节课让学生自主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可以选择描点作图的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也可以选择使用教学软件来研究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还可以通过研究指数函数反函数的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 三、教学目标: 1、会画对数函数的图像,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2、对于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的形态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理解,体会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问题过程中的体现。 3、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 2、理解研究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方法; 3、能准确画对数函数的图像,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4、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解决一些有关求函数定义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 五、教学难点: 1、对数函数图像的准确作图; 2、准确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六、教学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