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规律

二、单项选择题

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

⒉生产资料是指()

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

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

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质

③前者的变革必然导致后者的相应变革④后者对前者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

⑤后者适应前者,则对前者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否则则对前者具有限制和破坏作用

四. 简答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怎样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6、为什么说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支配着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及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实现相互作用的?

2、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如何把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单项选择题

⒈③;⒉②;⒊③;⒋④;⒌④;⒍①。

三多项选择题

⒈①②③⑤;⒉①②③④⑤;⒊①②③⑤;⒋①②③④;⒌①②③④⑤;

⒍①②③④⑤。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答: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⑵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⑶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答:⑴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只有被实际运用于生产,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会变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⑵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答:⑴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⑵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即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

4、答:⑴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⑵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⑶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5、答:⑴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它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客观力量决定着经济现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既要通过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又被经济现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就要从经济现象入手。⑵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规律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示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体现几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由于从低到高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规律的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也会不同;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特有的本质特征。

6、答: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一条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和发生作用,决定一种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新旧生产关

系的更迭;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上升演进的全部历史过程。

⑵科学地认识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揭示出它在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

7、答: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⑵唯物辩证法的特点就是坚持如下基本观点:①唯物的观点。②发展变化的观点。③矛盾的观点。④阶级的观点。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答: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经济形态。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①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局部的调整和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质变。③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可能变化的程度。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够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⑷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首先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革。

2、答: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各个社会集团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这种关系的性质同样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2)分配关系。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分配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①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②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③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3)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与生产过程结合在

一起。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①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③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4)消费关系。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①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②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③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⑸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①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②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上述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统一。

3、答:⒈科学的方法论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还运用了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其它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⑴唯物的观点。⑵发展变化的观点。⑶矛盾的观点。⑷阶级的观点。

⒊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⑴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即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地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也就是人们对客观经济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⑵从抽象到具体。它是理论叙述方法,即安排理论体系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人们在理论上阐明经济事物,首先需要对那些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做出理论分析,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那些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直到最后对社会经济关系做出全面的、完整的、具体的理论阐

析,在理论范畴上达到本质和现象的统一。⑶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这里的逻辑是指阐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的逻辑进程。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指,按照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来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运动规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在,历史进程所遵循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一致的。科学理论所阐明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已经被人们认识了的历史必然。真实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而逻辑进程在阐发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时,则要排除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素和现象以及各种曲折的过程,使社会经济进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清晰地表现出来。

⒌其他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经常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同时,借鉴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讲消费者行为概述与案例分析本章重点:(包括三个重点) 1.“消费”概念组;这是学习消费者行为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2.消费者行为中的本能性消费与社会性消费的关系;通过本能性消费(也称生理性消费)和社会性消费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当前学习消费者行为学的重要性。 3.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对象的学习,使我们能把握好消费者行为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理解,反映出本课程的基本构架。下面分别介绍: 补充说明与重点分析 一、“消费”概念组: 1.广义消费与狭义消费。 掌握这两个概念可以把握本课程的学习方向和范畴。 从广义上看消费行为划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大范畴。 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消耗及磨损,称为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 在生活过程中,人们消耗各种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称为生活消费。 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共同构成广义消费的内涵,而狭义消费则专指生活消费。消费者行为学所要研究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在社会、家庭及个人消费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本课仅限于生活消费。 2.从三个方面理解消费者的含义。在本学科中“消费者”一词是指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人或集团。它的基本涵义是: (1)从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是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这三方面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作为消费过程,购买者本身不一定是需求者或使用者,如为他人代买的商品;而使用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如父母为尚无生活能力的子女买来的商品;当然,需求者也不一定必须亲自去购买。所以,从消费过程的参与程度讲,消费者是指实际参与消费活动某一或全部过程的人。 (2)从商品或服务的角度考察消费者。对于某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可以表现为,即时消费、未来消费、永不消费,按三种不同情况,可以把消费者分为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永不消费者。营销的目标就是留住现实消费者;发现和开发潜在消费者,力争转化那些永不消费者。这是一切营销企业在面对消费者时应考虑的基本问题。 (3)从消费单位的角度来考察消费者。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个人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和集团消费者。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大多是一致的,都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购买或使用,这种行为与他们的需求愿望和货币支付能力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动机和行为的一致性。 而集团消费者则是为满足社会团体的某种需要对商品或服务进行的购买或使用。团体消费行为不一定反映消费者个人的心理愿望或需要,也与个人货币支付能力无关。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这属于被动的接收型消费,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开发集团消费市场属于营销企业的公关范畴,而不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3.值得一提的被消费者概念。被消费者(consumed consumers),是指无论本人自愿与否,都会被他人使用、利用或剥削,用来在市场中获取商业利益的人。就是利用他人获取商业利益,一般属于不道德,甚至时违法行为。在西方,以侏儒为特色的街边表演,就属此类。我国对被消费者没有明确的界定。但现象是存在的。

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 A. 生产职能的组成内容之一 B. 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C. 生产职能之外的一项独立工作 D. 一种简单的职能工作【】 2. 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是 A. 从单式记账过渡到复式记账 B. 会计记录的内容不断丰富 C. 会计记录的方法不断更新 D. 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 3. 现代会计的形成标志是 A. 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 B. 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 C. 电子计算机技术引进会计领域 D. 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 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 4.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 A. 反映 B. 监督 C. 反映和监督 D. 控制【】 5. 会计主要是利用, 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A. 货币计量 B. 实物量度 C. 劳动量度 D. 货币、实物和劳动量度【】 6. 会计反映应具有 A. 完整性 B. 连续性 C. 系统性 D. 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7.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的 A. 事后监督 B. 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 C. 内部监督 D. 货币监督【】 8. 前提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客体 D. 会计分期【】 9.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 A. 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 B. 正确确定企业当期损溢 C. 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D. 正确计算资产的价值【】 10. 下列有关会计目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会计的目标就是为决策人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 B. 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C. 要求会计在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考虑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四要素: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二、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三、文学理论: 以文学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以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四、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五、文学史: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在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六、文学活动: 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社火所特有的,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七、文学本体: 本质、特性所呈现的形态。 八、文学的特点: 历史性、多样性。 九、文学观念: 是指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觉悟。 十、文学概念: 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形成的是具备有一定内涵的外延的词语形成。 十一、文学形式: 文学的外在表现形态,如语言、文本等。 十二、文学三个基本方面(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是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学批评史对某些集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则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文学批评比,文学理论系统全面抽象。与文学史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特征。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 联系: 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

群论-群论基础

物理学中的群论 ——群论基础 主讲翦知渐

群论教材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自编 参考书群论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 参考书:群论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徐婉棠) 物理学中的群论 (马中骐) 物理学中的群论基础 (约什)

群论-群论基础 第章群论基础 第一章 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1.1 集合与运算 §1.2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1.3 子群及其陪集 13 §1.4 群的共轭元素类 §1.5 正规子群和商群 §1.6 直积和半直积 16 §1.7 对称群 §1.8 置换群

§1.1集合与运算抽象代数的基本概念 1集合 抽象代数研究的对象 什么都不是,所以什么都是 集合的直乘: C=A×B,表示“C的元素是由A和B两个集合的元素构成的 C A表示“ 一对有序元”,也称为A和B的直乘,用符号表示即: , a2,…, a i,…},B={b1, b2,…, b j,…},则集合设A={a A}B b b}则集合 1 C=A×B={(a i,b j)| a i∈A, b j∈B}是A与B的直乘。

定义设是两个集合若有种规则使得2映射 定义:设A 与B 是两个集合,若有一种规则f ,使得A 的每一个元素在B 上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种对应规则f 的一个映射记为 就称为A 到B 的个映射,记为f :A → B f :x → y = f ( x ) , 或写为f y f (),式中y 称为x 在B 上的象,而x 称为y 在A 上的原象。对应规则函数对应规则:函数

满射 单射 一一映射 逆映射:f -1 恒等映射:e 变换恒等映射: 体系A 的一个自身映射f 称为A 的一个变换,若 f 是一一映 射则称为对称变换一一变换有性质:射,则称为对称变换。变换有性质: f f -1= f -1f = e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一、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艺用人体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体表形态及人体动态等的一门科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技法理论之一。 艺用人体解剖学历史简介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公元前3──2千年就有了解剖的记载,而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在西方研究解剖的时间较早一些,古埃及时就有了对解剖的研究,木乃伊就是见证。因为制作木乃伊需要解剖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解剖知识。 (出示《古埃及二十二格比例图》) 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 在西方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代,人体解剖学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1514-1564), 艺用人体解剖学的正式确立者,首推文艺复兴三杰,尤其是达·芬奇(1452——1519), 在我国,“解剖”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上。《黄帝内经》 我国宋代画家李嵩也曾绘过一幅《骷髅幻戏图》, 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 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言简意赅地向学者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第一节人体的比例、体位及部位 一、人体的比例 人体的比例通常以人的头长为计量单位,以此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男女人体的高度均为七个半头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大致为:不同年龄的比例划分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因为有发育的迟早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各年龄段的身高比例也只能是一个约数,一个参考坐标。以自身头高为原尺来算,1-2岁为4个头高,5岁左右为5个头高,10岁左右为6个头高,15岁左右为7个头高,18-20岁为7.5-8个头高。这个比例,是按照成年后7.5-8个头高来算的,是中国人的标准比例,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参考。以上比例可以用“逢五进一”这个口诀来记住它,即每隔五岁增加一个头高。 三、人体解剖的部位区分 人体从总体上,由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四大部分构成头部分为脑颅和面颅上肢分为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部分。下肢分为大腿、膝、小腿、踝、足等部分 骨骼结构的关节处和骨骼在人体的外露点(骨点)为艺用解剖学的重点。人体的骨骼一共有206块,各骨端由软骨、韧带或关节连接起来。人体的主要骨骼有: 人体的主要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指间关节、指掌关节 三、人体的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约有600块左右。表层的肌肉直接构成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肌肉的形状较多样,四肢肌肉多呈长梭状,分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跨过关节,起止于骨上,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躯干肌肉多为扁平状,肌腱多为薄膜。 从骨骼上看,男子骨骼大而方,胸廓较大,盆骨窄而深;女子骨骼小而圆滑,胸廓较小,盆骨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文档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文学概论第一章名词解释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文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就是实用说。 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美国学者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灯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的阅读。 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 情致:创作或阅读时,认识与情感完全结合为一体的形态。 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移情说: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因为我们把自己沉没于事物,那么事物也就像我们一样有情感。 距离说: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出入说:入是指作者在写作的体验时必须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为人物和景物设身处地的充分领悟人物和景物的生命。出是指当作家的体验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时,所写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显著地突现出来,放射出诗意的情感的光辉。这一入一出,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的两种境界。 童心:无偏见无功利意识之心。天真、真诚、富于想象力之心。

《专业导论课》课程教学大纲1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导论课》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31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总学时 16 总学分 1 课程简介 专业导论课是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前应接受的基本训练,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概论过对本专业性质、知识体系、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课程设置的介绍,学习这门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授课教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魏龙、黄汉民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10版 参考书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魏龙、黄汉民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性质; 2、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 3、掌握专业学习方法; 4、了解各学年主要课程基本内容; 5、了解专业学习其它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要求学生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制定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开设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沿革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大发展背景与重要进展。 难点: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比较。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模式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前景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三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及人才素质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人才素质要求,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探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构想,要求学生掌握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素质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专业的关系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讲导论 课程性质 ?考试课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以案例和课堂讨论为辅。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课堂考勤占10% ,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70% 。 课程教材 教材:汤少梁主编,《医药市场营销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教材: ?郭国庆主编,《市场营销学通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卡尔·麦克丹尼尔等著,《市场营销学案例与实践》,格致出版社,2010年?范钺,李剑虹主编,《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及综合训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本教材共15章。计划讲授11讲(30课时)。 ?包括:导论;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医药市场购买者行为分析;医药组织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医药目标市场营销;医药产品策略;医药产品品牌与包装策略;医药产片价格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策略;医药促销策略;医药市场调研。 第一节医药市场和医药市场营销 掌握:医药市场的含义、构成医药市场的三要素;医药市场营销的含义、医药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性质;医药市场营销哲学的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顾客满意的含义及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意义、顾客让渡价值的含义,顾客总价值、顾客总成本的构成因素。 熟悉:医药市场的分类和特点;不同状态需求下的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任务; 与医药市场营销相关的概念;医药企业的基本职能;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

了解:医药市场营销与推销之间的关系;医药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医药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医药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营销哲学的发展过程。 一、医药市场 市场的含义 1.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即指产品聚集便于购买者与销售者进行买卖的场所(这是一个时空的概念,也是市场的原始概念,比如零售药店,中药材批发市场,就是这种意义的市场) 2.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广泛,市场无处不在。商品交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3.市场是某种或某类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市场是某种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的总和。(这是从营销学的角度理解和使用的市场概念,在这里,市场是指买方和需求,而不包括卖方和供给,卖方构成行业,买方组成市场。) 4.医药市场是指个人和组织对医药产品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即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构成了医药市场。 医药市场的分类 1.按照医药产品的形态分类,有:药品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本课程所研究的主要是有形产品市场,即药品市场。药品市场从管理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处方药市场和非处方药市场) 2.按购买主体的身份特点及其购买目的来划分,市场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组织市场又可以分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非营利组织市场和政府市场。) 3.按营销区域,即商品流通区域划分,市场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比如:北美市场、南美市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 4.按营销环节分类。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5.按医药产品的供给态势分类。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6.按照市场的竞争形态不同,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医药市场具有的三要素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文学概论复习文档经典题库上

第一章文学观念 重点提示: 1、文学观念的嬗变 2、文学的文化意义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考核要求 识记: 1、文学四要素 2、文学活动三过程 3、历史上的六种文学观念 4、文学的定义 5、文化的定义 6、审美 7、审美活动 理解: 1、文学嬗变的原因 2、本教材对文化观念的概括 3、文学的文化意义 4、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内容 5、价值阅读的意义 6、文学与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其他艺术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别。 7、审美的涵义及实现审美的条件。 8、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内涵。 10经验与体验的区别。 11作家体验的特征。 12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运用: 1、举例论述文化的意义 2、举例说明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 3、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艾布拉姆斯所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这句话的是()。 A.黑格尔 B.谢林 C.马克思 D.高尔基 3.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 A.直接等同 B.不直接等同 C.小部分等同 D.大部分等同 4.说“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这句话的是()。 A.荆浩 B.叶燮 C.谢赫 D.石涛 5.在西方文艺史上首倡“寓教于乐”的人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6.文学是()。 A.独立自足,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的主体 B.除自身外别无任何目的的存在 C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 D.孤立绝缘的自生物 7.人类的文学艺术自身演变的总趋向是() A.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B.由表现到再现,由再现到形式

文学概论题库

文学概论(上)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有收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填空为主)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一,文学活动论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利用已有规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是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的出发点,连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应 镜子论: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而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五,艺术交往论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或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一)填空题 1.固定资产包括:(1);(2)。 2.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分:和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再生产分:和。 4.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活动的内容:(1)(2)(3)_。 5.按建设项目的性质分:、、、、_等项目。一个建设项目只有一种性质。 6.建筑业由、、、组成。 7.建筑产品的特点:①②③④。 8.建筑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①②③ ④_。 9.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①②③ ④_。 10.目前我国建设程序的主要阶段:、、、、、、共7阶段。 11.是确定建设项目、编制设计文件的重要依据。 12.建设地点的选择解决:、、三个问题。 13.是安排建设项目和组织施工的主要依据;是现场施工的依据;是进行基本建设拨款或贷款的主要依据。 14.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程序包括:、、_、、等工作环节。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建或改扩建某个项目在_,,。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间在8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 16.项目实施计划说明该项目建设的期限包括:、、、。 17.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步骤:①;②; ③;④;⑤;⑥。

(二)名词解释 1.基本建设 2.建筑业 3.固定资产 (三)问答题 1.建筑业支柱作用有哪些 2.一般大中型项目的建设要经历哪些阶段 3.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作用? 第二章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一)填空题 1.建筑工程的可比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可比、可比、可比、可比。 2.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程序为——____——。 3.投资构成包括、、、。 4.固定资产包括:、、、、____等等。 5.经营成本是指项目总成本费用扣除、、和____以后的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 1.什么是投资? 2.固定资产? 3.流动资金? 4.经营成本? 5.沉没成本?

第1章概论

孙燮华《数字图像处理--原理与算法》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概论 1.1基本概念 一幅单色图像P可以用一个在平面区域上的二元光强函数 来表示,其中函数值表示在坐标处图像的灰度值。如果图像P是彩色的,则 是一个向量函数。它的每一个分量代表图像在点处相应的颜色通道的值。 1.1.1 连续图像 人眼所看到的空间某位置上的景物是由光线照射在景物上并经过反射或透射映入人眼而形成的图像。因而,可以将一幅图像看作空间各点光强度的集合。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光强度看作随空间坐标、光线波长和时间t变化的连续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1.1.1)如果只考虑光的能量而不考虑其波长,则图像在视觉上表现为灰色影像,称之为灰度图像(gray image)或单色图像(monochrome image),其图像函数为 (1.1.2)如果处理的灰度图像是静止图像(still image),即图像内容不随时间变化,则上述图像函数可以表示为 (1.1.3) 理论上,静止彩色图像可以表示为 (1.1.4) 由于彩色图像(color image)可以分为红(R)、绿(G)和蓝(B)三基色,因此,对于彩色图像而言,图像函数可以用R、G和B三个通道的值表示 (1.1.5) 由(1.1.5)表示的是一个三维向量函数。 连续图像也称为模拟图像。连续图像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像点位置的变化以及每个像点的灰度变化都是连续的。可以认为它是由无数个像点组成的,而且每个点上的灰度值都有无限多个可能的取值。它反映了客观景物的亮度和颜色随空间位置和方向上的变化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1.1.2 数字图像 离散图像又称为数字图像,将平面区域内的连续图像 按一定方式划分为小块区域,参见图1-1-1。这些小区域称为图像元素(picture element),简称为像素(pixel)。像素是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元素,是按某种规律,比如,模拟/数字转换编成的一系列二进制数码表示的信息。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第一章章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的狭义解释是()。D.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2.文学的原初含义是()。A.文章和博学 3.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A.亚里士多德 4.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C.实用论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 思路。B.体验论 6.()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A.表现论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 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A.文化论 8.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 标志性事件。A.文学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博学 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语言论为基础 D.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

专业导论讲座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专业导论讲座是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前的一门必修课和限选课。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导论讲座”课程一般地在《财务学原理》之前或者同时开设。该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入门课程中的入门课程,其性质犹如财务管理专业地图,告诉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应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学的理解、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财务管理专业执业资格认证,以及财务管理的学术研究状况。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major” is a compulsory course and limited optional course before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Understanding and overview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s generally set up at the same time or in advance with “principles of finance”. This cours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ts nature is like a map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which tells student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what to learn and how to lear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include: the understanding of finance,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 1 -

01第一章 概论 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总体和总体单位:凡是客观存在的并至少具有某一相同性质而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当它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时,就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就称为总体单位。 2. 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是与总体单位相对应的概念,它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3.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 4. 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无论是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都一样的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或称变动标志)。 5. 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故又称为综合指标。所谓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二、填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 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学 2. 总体性、社会性、数量关系、数量界限 3. 数量性、具体性 4. 数量、概率论、大量观察法 5. 总体、方法论 6. 信息、监督、信息 7. 质量 8. 统计数学模型、统计逻辑模型 9. 静态统计推断、动态统计推断 10. 同质、相对 11. 离散变量、连续变量 12.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13. 数量、外延、质量、内涵 14. 物质、模糊性 15. 定性规范、指标数值

三、选择题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 D 2. B 3. C 4. C 5. A 6. C 7. AB 8. BD 9. AB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C 16. C 17. C 18. ABCD 19. C 20. ABC 四、判断改错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统计研究事物的量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定性认识开始的,必须以事物质的规定性为基础。(√) 2. 统计是研究现象总体的,个别事物对总体不一定有代表性,因此不需要对个别事物进行调查研究。(×) 但 3.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差别较大的结论。(√) 4. 我国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只是调查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总体不具有代表性。(×) 具有 5. 统计是研究总体的,统计分组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组,所以统计分组法不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它是 6. 我国的企业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在工业企业中还有钢铁企业、建筑企业、轻纺企业等,因此我国所有的企业不能构成总体。(×) 能够 7. 当我们把全国的工业企业构成总体进行研究时,每一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一个可变标志。(√) 8. 学生的学习成绩既可以用定距尺度分析,也可以用定序尺度分析。(√) 9. 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类型是运用了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