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认知负荷的论文综述

关于认知负荷的论文综述

关于认知负荷的论文综述
关于认知负荷的论文综述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综述

1.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自 20 世纪 80 年代由澳大利亚Sweller 等学者提出以来, 在认知心理

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复杂性学习领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从纵向发展看, 认知

负荷理论及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其一,前 20 年, 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设计学习材

料, 提高教学设计效果的实验研究。其二,2001 年来, 研究有两条明显线索: 基于先前的实

验结果拓展了理论本身和加强了先前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从横向发展看,认知负荷研究

的主题有两个: 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和认知负荷测量的研究。本文简要的介绍一下认知负

荷理论及其测量方法,主要探讨了应用认知负荷理论如何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

1.1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负荷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互作用, 而形成有效认知外部世

界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基于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人类认知

结构由工作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构成长时记忆系统具有无限的贮存容量。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编码类型, 如果编码是图式, 那么工作记忆加

工信息所承受的负荷较低。工作记忆系统的重要特点是同时加工新信息的容量非常有限, 而

且保持信息的时间短暂。工作记忆加工信息的方式包括有意识的和自动化的两种。人类认识

外在世界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有意识的加工、形成自动化最终形成长时记忆的过程。有

意识的加工会占用工作记忆许多资源,而自动化处理基本上不受意识所监控, 占用工作记忆

极少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动化的图式成了工作记忆的中央控制,无需工作记忆提取直

接驱动行为,也就是说工作记忆处理图式的能力是无限的。专家与新手的根本区别在于专家

的认知是图式驱动,而新手的认知则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数目驱动。因此,新手发展为专家,

必然经历图式建构与自动化。

1.2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效管理三种认知负荷。认知负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认知任务,

工作记忆系统对其进行加工和保持信息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总量。认知负荷包括内在

(intrinsic)认知负荷、外在(extraneous)认知负荷和有效(effective) 认知负荷三个基本成分。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如概念、规则的基本成

分)的数量及其交互性进行认知加工活动所产生的负荷。内在负荷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任务

的复杂性或难度,任务难度越大,对工作记忆施加的内在负荷越大。另外,认知任务的复杂

性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外在认知负荷是指由于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导致与认知加工过程(如图式建构或自动化)

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而施加给工作记忆的负荷。无效负荷主要源于认知任务的设计和呈现

不当、与实际教学无关的活动。

有效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进行实质性认知操作而承受的负荷。实质性认

知操作是指形成图式建构与图式自动化的活动或与形成图式建构与图式自动化密切相关的

活动, 外在表现为有意义的认知过程与结果。

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降低外在、内在负荷和增加有效负荷。内在负荷是学习任

务固有的,但教学设计随着教学目标不同可以改变它; 外在负荷是无效的,但可以通过有效

教学设计而控制它; 有效负荷是产生有意义学习的认知活动的使然,教学设计必然设法增加

它。由于三种负荷具有可加性,因此要产生高效率的认知效果,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是降低外

在负荷、降低内在负荷、增加有效负荷,使三者之和不超过工作记忆的总负荷。

2.认知负荷的测量

2.1认知负荷的测量模型

Paas 等描述了认知负荷结构的一个测量模型(如图 1)。认知负荷的结构由因果因素

(causalfactors)和评估因素( assessment factors)两个维度构成。因果维度反映了认知负荷的来

源,包括任务/环境特性、学习者特征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评估维度则反映认知负荷的测

量维度,包括心智负荷(mental load) 、心智努力(mental effort) 、表现(per-formance)以及它

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一般来说,心智负荷和表现相对客观,而心智努力则是主观的; 心智负

荷是源头变量,心智努力是中间变量,而表现则是结果变量。

因果因素

评价因素

图1 认知负荷的侧量模型

2.2认知负荷的测量方法

基于上述模型,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测量认知负荷的方法。归纳起来,研究者基于客观性(主观或客观)和因果关系(直接或间接)两个维度划分,得到测量认知负荷的不同方法(如下表) 。主观性测量是指用主观性的方法(如自我报告法)来测量认知负荷的强度,客观性测量是通过对行为、生理状况和成绩等进行客观观察来测量认知负荷的强度。直接的测量是指通过对被试的主观感受、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测量负荷; 间接测量是指通过对被试的行为、学习成绩进行推测,从而做出判断。

类型直接间接

主观自我报告投入的心智努力自我报告压力水平

自我报告材料的难度

客观生理测量大脑活动测量(如FM RI)

行为测量双任务范式

学习结果测量

2.3认知负荷测量研究的基本趋势

认知负荷的测量在基于客观性(主观或客观)和因果关系(直接或间接)两个维度划分的基础上,后续研究者针对在真实教学情境中有研究真实教学情境中认知负荷的测量、研究适应性学习情境中认知负荷的测量、研究适应性学习情境中认知负荷的测量等方向的新发展。

(1 )研究真实教学情境中认知负荷的测量

以前的认知负荷的研究主要发生在心理学实验室中,研究对象或样本较少,因此运用上述方法测量认知负荷是可行的。但对大规模的教学实验或真实教学情境中认知负荷的测量,上述方法显然不可行。因此,Pass等结合表现和心智努力,提出教学效率(in-structional efficiency,E)的概念。他们认为,对同样的学习任务,经过教学后,学习者有较高表现且付出较少心智努力的为高教学效率,学习者有较低表现且付出较多心智努力的为低教学效率。

(2)研究适应性学习情境中认知负荷的测量

如何评估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水平、认知负荷水平,Kalyuga结合认知负荷和学习表现,提出了认知效率(Cognitive efficiency,E)的概念。Kalyuga认为,对两个学习者而言,当他们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经过学习后他们达到同样的表现,若一个花费较小的心智努力,而一个则花费较多的心智努力,那么前者可以叫“专家”,而后者则可以叫“新手”。这暗示了一个重要信息,使新手成为专家,需要同时评估学习者对同一任务的表现和心智努力,而认知效率E= P/ R( P 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表现, R 是学习者对同一学习任务的心智努力) 可以同时评估学习者对同一任务的表现与负荷。这反映了学习者认知负荷的绝对变化,反映了学习者的绝对进步,为评估适应性学习环境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指标。

(3)研究评估各类认知负荷的方法

过去评估认知负荷,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即使评估出来了,但难以区分是内在负荷、外在负荷还是有效负荷,这样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评估是模糊的,缺乏针对性。最近,Whelan 从认知神经学角度,探讨了在复杂认知过程中直接、客观测量认知负荷的认知神经学基础,揭开了运用FMRI 方法,精确测量外在、内在和有效负荷的方法论。Seufert 等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专长水平,提出了认知负荷的新结构及其测量。这为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如何操作各类认知负荷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考。

3.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二维教学动画设计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二维教学动画设计实例:一种简易的污水发电装置:其教学内容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和问题、研制的背景和意义、装置设置图、制作过程、污水发电装置动画演示、作品的研究前景等六部分内容。其中,污水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这两块难点内容用二维动画来进行演示,并配合文字和语音的解说。这里主要对污水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这两块,说明是如何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进行实验设计的。

如上图是污水发电的微生物原理,污水发电的微生物原理是整个污水发电装置的一个部分。把这个微生物发电的过程单拿出来,可以使由于整个发电过程各模块之间的复杂联系分解开来,就可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同时,整个设计界面颜色种类只有两种,较少的颜色种类所使用的心理资源较少,同样可以起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作用。本来微生物发电的过程是微观的、抽象的,但是使用动画和相应的语音解说来演示微生物的发电过程可以使其形象、直观化。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有效认知负荷所占用的比例,同时,在设计该实验时应选用适当的音频解读。

3.2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移动阅读研究

3.2.1移动阅读的认知负荷来源分析

和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移动阅读的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所使用的电子阅读材质和移动设备的技术特性。

(1)电子阅读材质导致的认知负荷问题

心理学研究指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对一些特定文本的空间位置创建心理表征,并通过这些空间位置在不同文本片段之间进行导航,这种空间位置布局被称为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研究指出,电子阅读让读者很难构建认知地图并进行有效的导航。读者使用纸质书籍阅读时,对特定文本的绝对位置(具体页码)更加敏感,也会在记忆中创建相对位置(如书本的前1/3处)线索,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折页、画线、写注释、做标记等方式人为地创建一些空间记忆线索,都有助于认知地图的构建。而在使用电子书籍阅读时,很难产生相对位置的概念,也很难发现或创造上下文线索和空间记忆线索,增加了构建认知地图的难度。另外,电子阅读环境下读者需要更多的交互性操作完成导航,这些不利条件都增加了读者的外部认知负荷。

(2)移动设备技术特性导致的认知负荷问题

移动设备的可阅读区域较小,原本在纸质文本上的一页内容,在移动设备上要被分割成几页。原有的页面布局和信息结构(过程、对比、列举和分类)可能被破坏,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增加了读者的外部认知负荷。为恢复这些信息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通过工作记忆整合信息,并且进行额外的页面间导航操作,进一步增加了读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另外,页数的增多和移动设备交互方式的局限性(触控式交互难以提供鼠标滚轮或键盘上Home和End键那样的导航功能)使得构建认知地图和导航操作变得更加困难。

3.2.2对移动阅读资源设计的建议

(1)为阅读资源提供阅读前指导

阅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读者的背景知识,对阅读内容背景知识了解越多,阅读难度就越低。阅读前指导提前为读者展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内部结构、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等信息。这些相关性指导提前展示了信息材料的组成成分和一些相互关系,降低了阅读难度,同时也降低了读者的内部认知负荷。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这些指导信息会成为读者的先存知识,能让读者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更准确、更有目的性地分配认知资源进行图式构建,降低了阅读难度。

(2)使用有助于构建认知地图的导航方式

阅读软件提供书签和注释的功能,并使用Overview+Detail技术(如图2)和增强缩略图技术为读者提供可视化导航。这种技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部文本信息的整体性视图(Overview),视图中文本页面以缩略图的形式显示出来(例如Microsoft Powerpoint 中左侧的大纲/幻灯片导航),读者可以点击缩略图快速进入相关页面(Detail)。

图2 Overview+Detail技术示例

(3)提供能展现内部结构的信息呈现方式

人机交互领域的大量研究证明:信息呈现的形式对信息获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亮技术和扭曲界面技术都能展现文本的结构,降低移动设备上由于多页显示对信息结构造成的破坏。高亮技术将文本中的关键信息高亮显示(使用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字体或颜色,如图3),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展现信息的内部结构(过程、因果、分类等),有利于读者创建上下文线索和构建认知地图。

图3 高亮技术示例

扭曲界面技术是将文本中不重要的内容用缩小字体显示(如图4),允许读者通过交互操作将缩小部分放大至正常字体。当阅读时间有限时,扭曲界面技术会让读者把更多的注意力花费在重要内容上,减少这些不重要内容(如诱人细节)对读者造成的影响。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减少文本显示页数,减少读者进行页面间导航的次数。从实际应用角度看,这些可视化技术虽然具备信息呈现上的优点,但尚未被广泛使用,可能会对部分读者产生影响(例如:对新界面不习惯或者由于好奇心理使得他们反而更关注被缩小显示的诱人细节)。因此,在设计移动阅读界面时,我们建议在提供新式界面的同时,仍保留传统的阅读界面,由读者根

据个人习惯自由选择。

图4 扭曲界面技术示例

4.结语

本文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探讨关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列举了一些示例进行说明。好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软件设计,必须遵守:降低外在负荷、降低内在负荷、增加有效负荷,使三者之和不超过工作记忆的总负荷的原则。针对复杂的材料,要把认知材料分解成具有完整意义的、可单独呈现的模块。在界面元素的组织上,要遵循一定的视觉搜索原则,要符合人的视觉搜索规律,使操作者以最短的视觉搜索线路找到所需信息。在界面元素的呈现方式上,根据信息的特性和操作者的任务需要选择适合的呈现方式,例如利用色彩来表达区域和等级信息,利用图形文字来表达定量、定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1] 汪海波1, 2, 薛澄岐1, 等. 基于认知负荷的人机交互数字界面设计和评

价[J]. 电子机械工程, 2013.5, 29(5):57-60.

2.[2] 李炳全. 当代认知心理学新取向之比较[J]. 南京师大学报, 2007.05,

23(5):80-85.

3.[3] 张华, 纪琳玺.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二维教学动画设计[J]. 南通航运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7, 12(02):73-75.

4.[4] 唐剑岚, 周莹.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 2008.04, 44(2):75-83.

5.[5]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 现代教育技术, 2007.09,

17(9):16-20.

6.[6] 司国东, 宋鸿陟. 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移动阅读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06, 05(31):51-55.

7.[7] 楼永坚. 基于认知与情感的E - learning个性学习设计[J]. 现代远距离

教育, 2009.01, 12(11):60-61.

8.[8] 张海涛. 文本内在认知负荷对听力理解的影响[J]. 山西大学学报, 2013,

36(06):69-72.

9.[9] Sweller, J. & Chandler, P. 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4, 12(3):185-233.

10.[10] John S., van Merrienboer, J. J. G, & Paas, F. G. W. C. Cognitive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

(10):251-296.

认知心理学论文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法的合理因素,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形式语法与语义可以互为研究的出发点 形式和意义是相互渗透、依存、制约的关系。在研究语法形式的时候,不忘记意义的解释;在研究意义的时候,不忘记形式上的验证。形式和意义可以互为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是个“双通道”,所以我们反对语法研究只能从形式入手这种曾经流行然而不够全面的提法。形式和意义是双向的,而且在语法研究时往往是多次双向,反复双向,不要试图一次验证就会解决问题。因此,语法研究要重视相互交叉渗透性的研究,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汉语语法研究更适合于从语义出发 语法研究当然可以从形式出发,但是,我们更主张从语义出发去寻求形式的验证,事实已经一再证明:汉语语法研究从语义出发是一条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义研究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语义出发去研究形式的表现,研究语义的表达手段,研究语义的细微差别所引起的句法上的变化,以及语义对句法的决定作用。 (三)语义是我们语法研究的重点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是不太讲究形式的,也就是说,汉语语法的形式往往很难把握:一是形式比较隐蔽,比较难于发现;二是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只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二是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而是富于“弹性”,或者叫“柔性”。四是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语义对以汉族为母语的人来讲,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跟形式相比,语义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四)语义研究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 应该允许语法形式研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应该允许语义研究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当一时找不到形式的验证时。因此特别要加强对句法结构中语义的独立研究,为此,我们提出语义研究的六大课题,特别是其中前两项,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构成了汉语的语义系统的基本框架: 1.重建语义范畴。 2.梳理语义关系。 3.分配语义角色。 4.揭示语义特征。 5.确定语义指向。 6.建立语义结构。。 四、语义语法的研究方法 语义语法的哲学背景就是坚持“两点论”,而不是偏激的“一点论”。两点论就是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看到它的那一面。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式跟意义的双向研究 从偏重形式研究转向以语义切入为主,即强调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和语义选择。 (二)共时和历时的双向研究

科技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科技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科技论文它是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里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综合和阐述,从而揭示现象(或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的科技论文。按照写作目的不同,科技论文可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学术论文是为了在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位论文是为了申请相应学位,以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作者的科研能力。撰写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在写科技论文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科技论文写作包括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论文的撰写。读者在研读一篇文献时首先关注的是文献的摘要,因此摘要在论文写作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在任何撰写论文摘要方面作了很多工作【1,2】。一篇论文的引言起着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的作用,如何撰写引言也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3】。 科技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调研,选题,查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论证,开始实施。 首先对拟开展研究的领域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有无价值,等等。 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正确选题,选题时我们要考虑如下原则:要注重创新性,社会效益,前沿性,可操作性,要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题目,要避免与他人重复,同时要考虑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确定选题后,要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实验或者理论方法,学习相关知识,借鉴别人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并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研究计划。查找资料时已知作者、杂志名称、卷(年份)、页码,可以从杂志中查找想查阅的文章。也可从杂志作者索引或者主题中查找,通常学术杂志在每一期都按主题和作者列出目录;在年终一期按主题或者作者列出总的目录,可以从中查找相关文献。 科技论文是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书面表达形式。其结构包括:1论文标题,2作者及其单位,3内容摘要,4关键词或分类代码,5正文(a引言,b实验描述或者理论描述,c结果与讨论,d结论),6 参考文献. 标题应该尽可能具体一些,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而定,覆盖主要内

大学课程实验心得体会集锦

大学课程实验心得体会集锦 实验心得体会 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应变片的实验,你要清楚电桥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

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测试信号的频率域分析方法;还有了解虚拟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实验体会 这次的实验一共做了三个,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各有特点。 通过这次实验,我大开眼界,因为这次实验特别是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和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需要用软件编程,并且用电脑显示输出。可以说是半自动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受易非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质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什么数据和怎样做数据处理,等等。虽然做实验时,指导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和怎样记录数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浅谈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我大学四年的规划和设想

浅谈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我大学四年的规划和设想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论文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某些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 对计算机及计算机学科体系的理解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电子数字计算机是20实际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科学与技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半个多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应用越来越广泛。时至今日,计算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计算机在诞生初期主要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的,因此被称位“计算机”。然而,现在的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计算”这个范围,它可以对数字、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处理。它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各式各样,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按处理对象可分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 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

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论文写作课程心得4篇

论文写作课程心得4篇 一: 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张聿老师在授课时非常细致、全面,将各种已经出现或可能产生的学术规范问题一一作了梳理,并介绍了一些历届的优秀毕业论文,为我们展示这些优秀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以至于我在听课时,不断地发现与再发现着自己以往论文中的一些问题。 在课堂上,我一步步了解了论文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选题,如何确定题目,论文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个课程,我从对于硕士论文的未知状态逐渐变得心中有数。老师在几次课上反复提到了论文的主题这一方面,可想而知,这是论文的第一要旨,极其重要。首先,是否有能力写,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判断,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可能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摊;其次,论文要有价值,也就是需要有创新性、前沿性、理论性、趣味性等等;再次,所选的主题要有东西可写,方便展开,内容可充实;另外,是否可按期完成,送审是否顺利,是否有利于答辩,这些都是要综合考虑与权衡的。通过这些学习,对于我的开题报告有很大的帮助。 回想整个课程的学习,除了学到了有关论文写作的规则与技巧以外,我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那是在第一堂课的引言部分,老师讲到平时要重视练习、提高艺术修养,不仅要勤写、多写,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扩展知识面,大量关注相关领域。这些的确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自从上了大学,没有了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没有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我的写作水准逐年降低,文字功能退化严重,平时有些心得感悟最多三言两语记下来,只能称作意识流,且极少会书写百字以上的篇幅,这就造成自己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文章架构组织能力弱化。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诸多著作,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有所耳闻,却从未完整阅读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未闻。我深知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自己还差的太多,只觉惭愧之至。除文学艺术以外,老师还讲到了中国戏曲,当老师将昆曲600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真是感动极了,更加懊恼自己的无知。我一向自诩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浓厚兴趣,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民族性的色彩,然而却对中国文化中这么举足轻重的一笔多年来置若罔闻,实不应该。好在,这堂课真正激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很激动,决心要把这些空白慢慢补回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之精髓。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借英国领事富善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老派的中国人英语不好,但是中文还靠得住。可是现在的中国人是英语不好,中文也靠不住。”这句话放到现如今仿佛更加贴切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那种紧迫感与压力也随之而来。一下课,我便直接冲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一面品读文字,一面找到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视频,二者结合起来欣赏,不得不说,这极大地震撼了我。张聿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让我有所反思,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通过《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可谓受益良多,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绝非易事,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做好研究工作。以上就是我的《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心得。

课程实习心得体会总结

课程实习心得体会总结 在这次的课程实习中,我们共同整理归类统计,得出了一些数据,虽然在这部分工作中,自己的任务分配不是很多,但是还是体会到了与校外人们沟通交流的乐趣与技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课程实习心得体会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课程实习心得体会总结篇1 本学期开设的教法课,是我对教师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期间先后经历了写说课稿、说课、写教案、交流、试讲、谈论、评课、议课、总结等几个过程。期间老师和同学都给了我很大帮助与启示。我感悟很深,受益非浅。我本次教学实习所作、所见、所感、所得一一回顾和总结如下:老师给我们讲授很多上课的技巧,我真正的感到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内涵,自己亲身实践的东西是自己永生难忘的,这也是人类得以生活得更好的根本原因。这次教学法课程实习,我所学到的和感受到的是我终生受用一笔财富。 具体的来说,第一、怎么去写教案,一个具体的教案包括哪些,在写教案时应注意哪些。不同的课题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应有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具应该选择较适合内容的,有所讲究。 第二、选择多媒体授课时应把课件做好,课件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着上课质量和效率。本次教学法实习我又重新温习了课件的有些基本做法。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也应适当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以及大概课题内容。 第三、跟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选题、交流、试讲、谈论,我体会到了团结互助是必不可少的,力量的巨大。那种相互信任、诚心诚意的指点不足和怎么改进,我更是感到一种家的温馨。要想干好事得静下心来好好的想和去做,有同伴的一起合作更是有效率和快乐。 第四、经过自己的试讲和同学的试讲以及评课我觉得要想把一堂课讲好应该具备如下内容:讲授者课前好好研读所讲内容,做好分析和写好教案,对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应采用一些比较恰当合理的语言以及实例。在多媒体课件方面应以学生来思考课件怎么做才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和兴趣以及易懂。在教态方面应以一种平和的一起学习的心态去与学生学习,利用自己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和批评学生,注意语言的圆滑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尽量采用讲授谈论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上课方面应与学生的互动学习,讲课语言修炼和普通话尽量标准,教态要好,给学生有亲切感和老师的样子! 刚开始试讲有些紧张,普通话不标准,只是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教态方面做得不够且有些不自然,黑板板书字迹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这个概念在上大学前,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但是在学习了自动化专业概论之后,对于自动化的认识从模糊上升到了比较清楚的层次上,同时也对自动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深入的学习自动化。那么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自动化的认识。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日益机械化的普及,自动化技术也愈发体现它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自动化技术引发的社会机械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自动化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自动化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自动化的广义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在形式方面,制造自动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代替或辅助人的脑力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屏课件设计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 屏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作为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三分屏课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文章以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基础对其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为设计者设计质量更高的三分屏课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三分屏课件;设计 引言 三分屏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中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资源,它包括教师的视频、讲课的powerpoint(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电子文档)、课程纲要三个部分(图1),能为学习者提供画面和语词形式的教学信息,同时学习者也能通过导航自定步调学习,是天生的多媒体学习软件。为了使三分屏课件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如何更好地设计三分屏课件进行了研究。 一、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迈耶将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来共同呈现的材料。语词指以打印文本或讲话等言语形式(verbal form)呈现材料:画面指用图像形式(pictorial form)呈现材料,如使用静态图形(包括插图、图表图片和地图)或动态图画(包

括动画或录像带)。 迈耶站在“学习者为中心”的立场,对多媒体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基于这样三个假设:①双通道。人们拥有单独加工视觉和听觉信息的通道。②有限容量。人们在每一个通道中间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③主动加工。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包括注意新进入的相关信息、将所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致的心理表征和将其他知识与心理表征进行整合。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迈耶所描绘的人类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认知加工过程即选择一组织一整合。最左边的方框表示多媒体信息,根据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假设,学习者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同时接受信息,画面和语词作为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从外部世界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允许面面和文本(打印/屏幕)作为精确的时间表象在视觉感觉记忆(上部)保持很短的时间,允许言语和其他声音作为听觉表现在听觉感觉记忆(下部)中保持很短的时间。根据容量有限和主动加工的假设,学习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内容最相关的语词和画面上,这个过程称为语词/画面的选择。一旦学习者从一段多媒体信息中出现的语词和画面中形成相应的基本信息,下一步就是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这种个体对环境进行主动的适应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焦点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将个体认知发展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 论文写作心得体会一: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记得刚上完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布置了作业,要求我们就论文板块的某个方面去写心得,当时我就问我旁边的同学,你学到了什么?很多人迷茫了,上完了这门课不知道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点不一样的,虽然说论文课忘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收获的,起码自己以后在写毕业论文时候,知道要在内容与格式这两大方面抓好,这非常重要。写一篇好的毕业论文的确不容易,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刚开始的第一节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谈及论文写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多次强调论文的格式。的确,先不说我们的内容是否新鲜,观点是否创新,建言献策是否有建树,但论文格式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好的。这些基本的格式我们要做好弄好,基本的东西没做好,留给指导老师给你做,这合适吗?虽然说今天面对的是一篇本科论文,但是可能明天也许你就会因为这种不认真的态度而错失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细节决定成败,虽然这是一句话很俗套而且老生常谈,但是十分有理。 其次是老师强调的选题,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老师说我们在选题的时候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尽量选择自己有较强的兴趣、而且平时有所思考、有所积累的比较熟悉的课题,可以保证选题后写作的可行性。而且范围要尽量小一点,要不就会显得没有什么内容,给人很空的感觉。选题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博览群书,并要长期的思考。另外注重对自己的跨学科知识的培养,以使自己能从更多的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开阔。老师还给我们举了好多的例子来说明,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 记得在某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点评了一些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印象中听到老师批评的声音较多,赞许的话有,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老师是一个会说真话有要求的人,老师的评价是中肯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师兄师姐的论文,在某些论文里,很多同学都可以看出挺多问题的。论文太难令人信服,文章太苍白了。论文最后是文献,文献资料来源太少,缺少精确。有的甚至来源我们教材,这是不太可取的。【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论文写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在此,老师强调论文的参考文献很重要,想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要广泛地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有就是关于论文写作的态度问题,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我们在这课之前也写过论文,自己可以扣心自问,有多少的内容是借鉴了别人的。所以在上课时,老师也反复的强调,当我们自己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总之,在这门课里可以学到挺多东西的,尤其在上课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渊博,

实践课心得体会

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开了热点政务案例分析这门课程,这实际上是一门实践课程,它是以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为支撑,综合我们学过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措施。我们的上课模式是先分成小组,小组再进行细分,保证每个成员都有任务,都能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在课堂上是以学生分析为主,老师点评为辅。 其实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很少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的,或者说只是听说过,没有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研究,因为我一直以为这种事情离我太遥远了,对我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在我听完几节课之后,我觉得有些社会问题真的太可怕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拿我们组的案例来说吧,我们做讲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到现在估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什么东西能吃,这是全体社会成员面临的共同问题,每个人都要关注。除了食品安全之外,还有萝卜招聘,交通拥堵等等,所以这门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另外,通过这门实践课程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了创新意识。我们小组主要由我负责案例的分析,这也为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平台。从大

一到现在,我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代表小组进行发言了,虽然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站在讲台上还是会紧张,因为这可能是我在讲台上站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并且还要面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轮番提问,或多或少会有点压力。在讲台上站一两分钟之后,我就觉得很轻松了,最后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还有遗憾,为了这次发言,我准备了很多资料,但是我们是全班第一个发言的小组,也不知道整个流程是什么,中间耽误了点儿时间,导致最后有好几个要点还没来得及讲究就下课了,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 这学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期中的情景模拟,因为这可能是对我自己的一个突破。最初我没想到我会参加,毕竟自己没这方面的天赋,以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形势,所以我对这件事是完全否定的。但是我不找事,总有事来找我,几个已经确定要参加的同学和我们的大组长说要我加入,并且经过一段激烈的争论之后,我最终同意参加。我们排练的时间很短,任务量很大,并且剧本还要随时修改,但是排练过程中有很多乐趣,大家都没有怨言。正式表演的那一天,大家都很投入,和排练时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一激动就说错了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在此深表歉意。情景模拟结束之后,我就感觉虽然我的表演很外在,也没有什么内涵,但是这个过程的确让人很享受,毕竟我已经有所突破了,涉及到了自己曾经不曾涉及的领域,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总之这门课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又多了几次自我展示的机会,又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我来说,这都是一笔财富。

LINUX认识论文

一、Linux简介 Linux是一类Uni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统称。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的名字也是“Linux”。Linux操作系统也是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发展中最著名的例子。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在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容整个基于Linux内核,并且使用GNU 工程各种工具和数据库的操作系统。 简单地说,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它主要用于基于x86系列CPU的计算机上。这个系统是由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设计和实现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人人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 Linux创始人 Linus Torvalds林纳斯?本纳第克特?托瓦兹(Linus Benedict Torvalds)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市。父亲尼尔斯?托瓦兹(Nils Torvalds)是一名活跃的共产主义者及电台记者。托瓦兹家族属于在芬兰占6%的少数民族芬兰瑞典人。他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97年至2003年在美国加州硅谷任职于全美达公司(Transmeta Corporation)参与该公司芯片的code morph技术研发。后受聘于开源码发展实验室(OSDL : Open Source Development Labs, Inc),全力开发Linux内核。现任职于Linux基金会Linux的起源 1991年Linus Torvalds为完成自己操作系统课程的作业。开始基于Minix 一种免费小型UNIX系统,编写一些程序。最初该程序只有一万多行,可是在程序完成时。使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程序已经足够实现一个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早期UNIX的主要特色是结构简炼、便于移植和功能相对强大,经过多来年的发展和进化,形成了一些极为重要并稳定的特色,其中主要包括: 1.技术成熟,可靠性高 经过30来年开放式道路的发展,UNIX的一些基本技术已变得十分成熟,有的已成为各类操作系统的常用技术。实践表明,UNIX是能达到大型主机(mainframe)可靠性要求的少数操作系统之一。目前许多UNIX大型主机和服务器在国外的大型企业中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不间断地运行。例如,不少大企业或政府部门,即所谓肩负关键使命的场合/部门将其整个企业/部门信息系统建立并运行在以UNIX为主服务器的Client/Server结构上。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大型企业将其重要的信息系统完全建立在NT 上。 2.极强的可伸缩性 UNIX系统是世界上唯一能在笔记本电脑、PC、工作站,直至巨型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而且能在所有主要CPU芯片搭建的体系结构上运行(包括Intel/AMD及HP-PA、MIPS、PowerPC、UltraSPARC、ALPHA等RISC芯片)。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操作系统能达到这一点。此外,由于UNIX系统能很好地支持SMP、MPP和Cluster等技术,使其可伸缩性又有了很大的增强。目前,商品化UNIX系统能支持的SMP,CPU数已达到几百甚至更多个,MPP系统中的节点甚至已超过1024个UNIX支持的异种平台Cluster技术也

具身认知论

具身认知论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这一问题,是近年来国外现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相关研究论文或著作。而这一问题本身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探讨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来推进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也富有价值。本文的论题由此得以确立。 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由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而本文致力于从两方面来探讨现象学在这种范式转型中的作用:一方面是现象学对无身认知的批判意义,而另一方面是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具身认知的建构性意义。本文导言部分提出,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的由无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与现象学已发生的从胡塞尔的超越现象学向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现象学的发展非常类似,或者说是同型的。 这意味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对传统哲学和胡塞尔思想局限性的批判同样适用于无身认知。另外,绝大多数认知科学家对于身体的理解是含糊的,而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身体以及身体在认知活动中至 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章中,本文致力于对作为认知科学主导范式的无身认知做出现象学的批判。无身认知的实质是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的关键作用。 在以无身认知思想为指导的人工智能研究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心理学假设、认识论假设和本体论假设。再将无身认知的哲学思想加以深挖后,会发现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与无身认知具有类似的主张和局限性,因为它们都试

图意义和可理解性奠基于抽象精神结构之上。 另外,本章提出,在具身认知思想的产生中,海德格尔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因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以及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正是对无身认知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提出,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于认知科学的建议是认知的具身性。首先,由于模式识别这种基本的智能或认知活动,是一种身体技能,所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的问题,就变成能否制造出人造身体主体的问题。 其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认知最终以身体的神经结构为基础。这就是神经具身观,而它一方面支持了现象学的建议,另一方面对身体的神经结构的强调,有遗漏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的危险。 再次,从专家技能的角度来看,技能的本质特征是身体性,因为接受技能的是身体,而新手与专家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拥有能对情境做出不同反应的身体。无身的专家系统无法达到技能的最高阶段。 最后,从身体性与社会性孰先孰后的角度来强化本章主题观点,即认知的具身性。身体性才是基本的,因为拥有一个身体是能被社会化的前提。 第三章首先指出,绝大多数具身认知研究者们都有这样的局限性,即他们都。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科研论文写作的感想与体会

关于科研论文写作的感想与体会研一上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这一课程。通过李老师的讲授,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记录如下: 首先,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科研写作。狭义地说,科研写作是指原创性研究结果的描述报导;广义地说,还包括学术期刊上其他类型的论文交流(比如综述论文),也包括科学家从事职业科学活动所进行的其他交流用的写作,学位论文、项目申请(建议)书、会议口头报告、墙报、推荐信、科普文章等等都是科研协作的类型。 在科研论文写作时要遵循正确、清楚、简洁的原则(三C原则)在论文写作时正确性同样代表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不抄袭、不造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是一个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科研是创造科学知识的过程。简洁性对于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简洁的思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对比西方语言文化,我国文字和文学的简洁性更优。在这方面,笔者更加偏爱中文期刊论文对简洁性的要求,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备简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对所陈述的科研成果的论证的充分性。研论文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迷语,必须做到清楚的表达。清晰的论文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发布的研究成果。不要让别人有机会猜测或寻找研究的任何元素,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把各个元素都放在它们最应该存在的地方。运用规范的子标题和清晰的逻辑语言标识论文各个部件;段落之间保持良好清晰的连接层次性,主次分明;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小主题,中心句居首或居尾;运用清晰简单的文字组成句子表达各种观点,在使用英文丛句的时候注意强调部分居于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最后看上去就会像一小截一小截短小精悍却又联系紧密的小树枝组成,而这些小树干又在更高层面逻辑严密地组成大的树干。 通过老师的对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了解到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 撰写科技论文:1)要在学习、积累和交流上动脑筋、下功夫。2)要在研究和探索中做文章。3)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4)学会写作无捷径。撰写要勤、撰写要恒、撰写要精、撰写要新。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XX课程学习心得思想到 经过老师讲授软件工程实践后,感觉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软件工程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的科学。对于软件产品,无非是产品定义、设计代码、调试维护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可是实际操作却复杂困难,它不比其它行业产品可预见可触及,所以学好软件工程能为以后从事软件开发行业打好基础。 在软件实践这门课中,讲到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软件编程的方法。提到软件开发也可以像练习书法一样,采用临贴的方式,借鉴他人的优秀代码资源。临摹优秀软件是学习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正如一首诗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软件开发也是一个道理。为了真正地掌握软件开发的技巧,“临贴”是个不错的起步方法。 以前总是觉得,既然编写一个程序,就应该完全靠自己,那样写出来才有成就感,才算是自己的程序,可是这门课程教会我原来适当地借鉴别人的东西,也不算抄,相反,还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可真是与以往的观点不一样了。具体如下:“软件编程,拿来主义的作用很大: 1、源代码交换方便。 2、可行的例程序用处大。 3、借鉴现成少走弯路。” 不过借鉴别人的东西可是有说法的,可不是盲目地抄袭,下面是一些提到的途径: 1、既有系统:借鸡下蛋,买来就用;

2、书本例子:简单修改、直接使用; 3、联机或联网帮助:帮助文档、官方支持; 4、开放软件源代码:Linux Apache Eclipse … 5、互联网资源:论坛、搜索引擎、新闻组 借鉴过来后,还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比如说代码的具体作用,完整性,还要考虑每个借鉴过来的东西的好坏。这些都要多方面考虑,可不能因为前面说软件编程可以借鉴别人的,就盲目地抄袭。到时候代码弄一堆凑在一块儿,谁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好好工作。弄不好乱了程序计划是小,公司的损失可不是哪我都能承受得起的。 课程还提到,应该用一个小项目先从头到尾地练完,这样,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以增加不少开发经验。看来,不学习此门课程,还不能深入地解读软件工程的奥义。这门课程为我们深入地了解软件工程这个庞大的前沿学科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以上是我就此门课中提到的众多方法的一小段做的一些浅谈,更多的知识还在于我们自己去学习思想到。 转眼间,接受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有大半个学期了。记得在这门课程一开始,您就和我们说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技术指导文件。当我第一次看到与我十几年所受的教育,呈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之后,我和大多数没上过您的课的人反应一样,觉得只凭短短的一个学期的课而想要改变我们长达十几年的学习习惯和教育习惯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当我发现,不仅是我们在您的“逼迫下”看问题已带有某种和以前明显不同,甚至可以说更进一步的思想深度的时候;还有上美学课,几位学姐回答问题表现出来的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