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压缩空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压缩空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压缩空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压缩空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空气

第3课时压缩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准备】

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

【教学过程】

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气泡图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注射器。

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

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

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

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

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一、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

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拓展:知识应用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

原因

向下压向上拉

【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职责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经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职责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构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