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写作教案

新闻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从而具备从事记者职业的写作基本功。

教学手段:

本课程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讨论、练习结合起来,让理性认识与感性体验并驾齐驱。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章概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基本要求2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和其他写作活动存在着很多差异,因此新闻报道也就有了与其他写作活动不同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坚持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通常也叫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没有了真实性,新闻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一)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都要确凿无误。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六个,即新闻学中常说的“五个W和一个H”: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把这六个要素交代清楚,基本上就能构成一篇新闻。我们看一篇新闻,其实首先要关注的也是这六个基本要素,因此,它们必须是真实、准确、马虎不得的。

2 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发生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等都必须真实。

新闻要坚持真实性,不仅仅是五个W要真实,细节的东西同样也是要真实的。

3 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确切无误。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 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辨证结合。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1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凭主观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

比如说,朝鲜战争期间,新华社曾经发过一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在这篇通讯中,写到黄继光手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碉堡,在爆炸前一刹那仍怀念着祖国,怀念他

母亲。那么,有读者就问了,黄继光已经英勇牺牲了,记者又怎么能知道他当时心里是这么想的呢?结果记者回答说,这是他的“合理想象”。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虚构描述,这是有关新闻生命的原则问题,也是新闻写作必须恪守的原则。

2“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

如把“动工”说成“竣工”,把“正待收割”说成“已获特大丰收”,结果这个事物或是最后没有真正发生,或发生了但并不是原先预料的那样,新闻报道便失实了。

3牵强附会,强扭角度。

有的记者为了自己的一些个人目的,不惜把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到一块,以致报道让人感到牵强并有失实之嫌。

4夸大其词,胡编乱造

如明明只有二万人的一个乡,竟报“植树可达一亿多株”,明明是正在研制的或刚刚推出的化妆品,非要说成某著名演员曾长期使用。

(三)消除新闻失实现象的途径

应该说,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是由来已久,但新闻失实现象却屡禁不绝。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的采取有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实现象的出现。

1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的影响。

“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萧三同志将剧本译成中文在延安《解放日报》连载后,它在新闻界就广为人知了,并成为记者浮夸作风和失实新闻的代名词。这种“客里空”作风的核心是想一鸣惊人,又不肯在采访写作上下扎实的苦功,只好急功近利,“合理”想象,胡编乱造。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减少新闻失实的现象,首先就要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的影响。

2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

有时记者从主观上来说,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欠缺,缺乏辨别能力,也会造成失实。比如,当某个新闻事实涉及某种知识,而记者对这一知识并不掌握,写作时就缺乏辨别力,容易把假的、错的事实当成真的、对的予以报道。

所以我们说,要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需要记者加强作风和素质两方面的培养。

二坚持时间性

所谓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又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说,一篇新闻所要报道的绝不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而必须是最“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谓“新闻”也就是新鲜的见闻,不新的话就构不成新闻了。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新闻易碎怕压,是“易碎品”,稍加延迟,报道慢了,它就碎了,就贬值了,成为“昨日黄花”,这实际上是形象地道出了新闻作品在时间性上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发现各个新闻媒介总是在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地传播新闻。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被暗杀的那天,合众社记者史密斯和美联社记者贝尔都在总统的车队行列中,当致命的子弹击中目标时,史密斯抓住汽车里唯一的电话机不放,不停地口授稿件,一直不肯把电话让给贝尔,一路上他被贝尔打得鼻青脸肿也不肯放弃。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的更新,特别是网络传媒出现以后,新闻时效性的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到了争分夺秒的地步。一个媒体面对重大新闻时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抢先传送,已成为衡量这个媒体是否是强势媒体的重要标准。

三坚持思想性

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新闻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动,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的一点是强调新闻要坚持思想性,要起到导向作用,并不意味着新闻就是板起面孔教训人,把思想性和指导性搞成“指令性”,让受众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强调”怎么样,最后还要“号召”怎么样式的新闻作品。要在新闻作品中更好地体现、坚持思想性,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寓思想性于信息传播之中

受众首先是为了寻求信息才接触媒介,继而接受媒介所要传播的思想,思想性是蕴含在事实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外加的、主观的东西。

2思想性应与针对性结合

新闻应该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思想性。

3思想性应与深刻性结合

有了思想性,但如果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对问题的表述毫无尖锐泼辣的锋芒,不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性的分量。

第二节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

我国老新闻工作者吴冷西曾经说:“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新闻所以有力量是靠事实说话,用事实宣传观点、思想、政策。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新闻要提供大量的事实,让受众从中得出概念、结论、判断。”这段话简明地概括出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

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

这一基本规律包含了双重含义:

1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地叙述事实,让事实本身“说话”。

2新闻报道要有所寓意,要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组织,有目的地传递信息,宣传某种观点,表达某种倾向。

这两重含义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二怎样“用事实说话”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含义比较完美地统一起来,做到既有事实又表达了一定的意图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究竟要如何“用事实说话”。

1 运用“春秋笔法”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一生没有得到重用,晚年曾无限忧虑地说过:“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于是,他决定用鲁国史官所记的材料来编撰一部《春秋》。孔子编《春秋》,主要意图是为了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秩序。因此,他在编写过程中非常讲究章法、句法、字法,花很大的精力斟酌字义,选择特定的词语以表现这一意图。

譬如,对臣下杀君,他专用“弑”字,表示贬义;吴、楚的国君都曾自称为王,孔子认为他们违反了原有的等级原则,故《春秋》史书中仍称他们为吴子、楚子。又如孔子对诸侯征召周天子参加盟会的僭越行为极为气愤,行文中便故意写成“天王狩于河阳”为天子掩饰。

后来,历来的封建君主都很推崇孔子的这种修史笔法,因为他在《春秋》里不动声色地通过用词的褒贬,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笔法寓意于事,它有材料,

有见解,但见解多融入事实中,以“一字为褒贬”,“微言”显“大义”。后人就把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虽然主要是指一种史书笔法,但今天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因此这种史书笔法同样值得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以一字为褒贬、显爱憎。譬如,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的国民党“副总统”陈诚奉命赴美,新华社的消息说是“肯尼迪召见陈诚”,陈诚乃应召而往,“召见”二字,在这里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肯尼迪、陈诚之间的主仆关系。再如,90年代初,前苏联、东欧发生政治变化时,我们国家所使用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中性”词语,而西方记者则用的是苏联发生了“民主改革”这样的“褒义词”,对同一件事,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从而表达了记者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2 进行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是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倡的一种报道方式。它要求记者只提供材料,不表达观点,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只把所报道的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和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如果报道的事实牵涉到几种不同的意见,记者也要不偏不倚,写出各方面的看法。

客观报道方法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早期报纸多属于政治性刊物,具有强烈的党派倾向。当时,它们的报道一般是夹叙夹议,直言褒贬,往往对一件事又各执一说。可是对受众来说,他最想知道的不是你这个报纸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而是事情的真相,因此他们就要求记者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最大通讯社——美联社为向具有各种党派倾向的报纸一律出售稿件,避免得罪任何一家报纸,又适合受众的要求,于是奉行一种“不偏不倚”的发稿政策,便采取上述客观报道手法写新闻。后来这种报道手法逐渐为各种新闻传播媒体所接受。

3 借用他人之口说话

这实际上是“春秋笔法”和“客观报道”当中的一种表达技巧。因为借用他人之口说话,在新闻写作中常见,故单独列出。

借用他人之口说话,就是记者借用别人口里讲的话来表达自己观点。外国有一种说法:“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让别人充当代言人。这样写,从表面上看,是被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谈的话,表现得很客观,但实际上却是记者在幕后操纵,因为这说话的人及其说话内容是经过记者挑选的,与记者看法合拍。这样记者的看法实际上就是用第三人称来表述的,这样一种表述形式我们把它称为“引述”。

第三节新闻报道体裁

了解新闻报道的体裁分类,以及各体裁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新闻写作活动。

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消息

消息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也是新闻体裁这个大家族中资格最老、使用最多的一种。消息这一体裁有着许多显著的个性特征:

1 简要的、完整的事实报道。消息的篇幅较短,一般只有几百字,但却对事实有较为完整的叙述。这里所谓的完整,一般是指五个W和一个H的完整。

2 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各种(报刊)新闻体裁中,消息的时效性是最强的。

3 消息的结构一般有较固定的格式,如“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等几种结构方式。

4 有明示的消息头。消息头分为“电”和“讯”两类,如“本报讯”和“本报××(地

名)×年×月×日电。

5 一般都有新闻性强的标题。

二通讯

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深入又详细地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新闻文体,是最常用的报道形式之一。应该说,通讯和消息这两种文体很接近,有时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但通讯还是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

1 消息概括性强,它所报道的新闻往往是比较概貌性的、轮廓性的,而且大多是一事一报,甚至报道事件的某一片断。通讯则常常要报道事情的“全过程”,或者对某一事件的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部分作集中突出地描述,也就是它报道事实比消息更具体、详细和完整,所以有人又把通讯叫作“详细的新闻”。所以一般有较大新闻价值的事情,往往是先发一条消息,简要地报道一下这件事情,同时或随后再配上一篇通讯,向受众进一步提供新闻事实的详细情节。

2 通讯不但要有事实的具体性,还要有生动的形象性。通讯不只是简笔勾勒出事物或人物的轮廓,而是使用形象的描写手法适当展开,既有事实说服力,又有形象感染力。

思考题:

1 新闻的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

2新闻写作中怎样才能较好地用事实说话?

3 如何才能增强我国新闻的时效性?

第二章消息的基本构成及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2掌握各种类型新闻导语的特点及写法;3掌握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4掌握各种常见的结尾方式;5掌握各种类型新闻背景的特点及写法;6掌握各种类型的消息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及写法。

一篇消息通常由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新闻结尾这样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节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示新闻内容

标题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受众,使受众很快把握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也为受众选择新闻提供方便。

2 评介新闻内容

在标题中,往往渗透着记者、编辑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新闻内容。

二新闻标题的类型与结构

新闻标题的类型分为这样两种:主题和辅题。主题,又叫主标题、正题,是标题的主体、骨干,通常用来表明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所用的字号也最大。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两种。引题,又叫肩题、眉题,位置在主标题之上而字号较小,通常对主题起说明、概括、烘托的作用。副题又叫子题、下辅题,位置在主标题之下,它的字号最小,通常对主题起补充、印证、解释等作用。

新闻标题结构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型又称单行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单行题必须实标,即必须以叙事为主,点名新闻的主要内容,使人一见标题就知道这篇报道主要讲什么事情。如:《苏州发现春申君墓》,《镇江破获罕见非法窃听案》。

复合型又称多行题,有主题又有辅题。其组合方式主要有“引题+主题”,“主题+副题”以及“引题+主题+副题”三种,偶尔也有用双主标题的。如:《钞票“铺”不了路匕首吓不倒人(引题)百余群众追捕抢劫犯(主题)》,《巴西海军军火库发生大爆炸(主题)50公里外可看到巨大蘑菇烟云(副题)》,《药剂师心猿意马(主题)活老鼠居然入药(主题)》,《印厂通宵赶印书店转柜销售(引题)市民竞购十五大报告(主题)本市两天销售单行本13万册(副题)》,《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题)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不论采用何种类型,其中有一个必须实标,其余可虚可实。

三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 要抓住“新闻眼”

也就是说标题要抓住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它和导语很相似。

2 要准确

准确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文相符。二是要准确概括事实,避免产生歧义。

3 要简洁生动

新闻标题要求字少、句明、朗朗上口。最好能使人一见为之怦然心动,激发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第二节消息头

一什么是消息头

新闻媒体刊发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或“新华社上海7月20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应该用上消息头。

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

“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新闻媒体传递的新闻报道。媒体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记者或通讯员为一家新闻媒体写稿,在其消息的开头,一般都应冠以“本报讯”等字样。若作者的稿件是从外地寄过来的,还应该注明发布新闻的时间和地点,如“本报南京7月19日专讯”。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新闻媒体传递的新闻报道。这种消息头一般称为电头。电头一般由发布新闻的单位的名称(多用简称)、发布新闻的地点、发布新闻的时间和发布新闻的形式这样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组成。例如:“新华社上海7月20日电”。在这里,“新华社”是新华通讯社的简称,此处表示这条消息是由新华社发布的;“上海”是新华社的一个分社的所在地,此处表示发布新闻的地点;“7月20日”是发布新闻的时间;“电”即表示此消息是采用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发稿的。

由此可见,“讯”和“电”只是传递手段上有所区别,其性质与作用是一样的,为了叙述的统一与方便,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消息头”。

二消息头的作用:

1 使消息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体。媒体上发布的新闻有多种文体,有消息,有通讯。新闻界特意规定把消息头作为消息的标志,这样可以使编辑和读者很容易地一眼就能把消息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2 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消息前一旦标明“本报讯”,这就表示此消息是本报独家采集的新闻。本报对此条消息版权所有,其他新闻媒介不得任意转载、抄袭。各通讯社的“电头”与此同理。其他媒体在使用通讯社的新闻稿时,必须标明其电头,以示此消息版权属该通讯社所有。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其他媒体无权任意增补更改,但是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头中标明:“据某社某地某月某日电”。

3 表明消息来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张报纸上刊登了好几个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其内容是相似的,但说法却各异,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消息头就成了区别这些国家通讯社的一个重要标志了。由于消息头上标明了播发新闻的单位名称,这就给受众了解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带来了方便,对于判明此消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有一定的帮助。

4 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新闻,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受众一看、一听消息头,就可以知道这是哪一家新闻单位的责任。通过消息头,我们还可以使受众了解到该新闻单位的人员素质、报道质量。

第三节新闻导语

一新闻导语概述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它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1 告诉受众这条消息的内容是什么。导语总是以简练的文字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受众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新闻信息。

2 使受众愿意读下去,也就是要吸引受众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3 一语定意。也就是说导语要为整篇报道定下写作的基调,或欢快,或沉郁,或轻松,或庄严,它写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闻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

二新闻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1第一代导语

又称“新闻六要素式导语”。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了一条长消息,其导语是:“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和十条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条导语后来被许多新闻学著作奉为“新闻六要素式”导语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条导语囊括了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何时”(3月16日、17日)、“何地”(萨莫亚群岛)、“何人”(美国和德国的海军官兵)、“何事”(遇难)、“何因”(遇上了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的风暴),“如何”(舰船被摔碎或搁浅,官兵死亡),这六个最基本的要素。美联社总编辑、总经

理维尔·E·斯通将这条新闻导语树为写作典范。他明确指出,美联社记者所发出的每一条新闻报道,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此后,“六要素”导语的报道形式逐步得到美国报界和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的认可,被奉为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

这种类型导语的长处在于: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上都能了解。但是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内容过于庞杂,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给受众的第一印象不那么深刻。

有人讥笑这种导语是“晒衣绳”式导语,意思是说,记者把所有的事实,不分轻重主次,一一系挂在新闻导语这根“绳子上”,给人以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可是不管怎么说,这种第一代导语,在当时是有其进步作用的。

2第二代导语

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一直使用至今。第二代导语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受众兴趣的内容,突出地写进导语里,使这条导语能紧紧地抓住受众。而且,由于仅仅在导语中采用部分要素,这就使第二代导语显得简练、新颖、生动,容易受到受众的欢迎。

我们可以将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来做个比较。比如说,同样报道总统遇刺,第一代新闻导语是:“今晚大约9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正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本少校同在私人包厢中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向总统开了一枪。”(1865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而第二代导语则直截了当地说:“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

三新闻导语的类型

新闻导语分类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国家通常是按表达方法来划分,这样就把导语划分成叙述、描写、议论三种,也就是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和议论型导语。

1 叙述型导语

这种导语与新闻报道客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都属于这种类型。叙述型新闻导语又可分为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1)直叙式导语

这种导语写作形式,要求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直接而又简明地告诉受众。如: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于12月18日凌晨自杀死亡。

这种样式的新闻导语,最适用于快速报道动态消息。但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这类导语弄不好,易陷入平淡,缺乏吸引力。要避免这个弊病,首先必须鉴别一下,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中,哪一个新闻事实最有新闻价值,对受众最有吸引力,就在导语中突出这个新闻事实。一般而言,这样的导语必须具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而且所涉及到的人或事必须有较为显著的特点。

(2)概括式导语

这种导语是对消息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进行准确、生动地概括,提纲挈领地加以叙述,使受众一开始就知道整篇消息的梗概或要点。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概括时的抽象程度不能过高,以免给人以空洞洞的感觉。如果抽象程度较高,那就应该补充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例如,《羊城晚报》有这样一条消息的导语:“山西省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今天他们将860亩耕地全部分给130户农民承包,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原来集体经营的一个煤窑,一座酱粉坊,一台拖拉机,二百亩果园、八百亩山林,也全部承包给个人。”这条导语劈头第一句“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抽象程度较高,记者紧接着就用较为实在的内容充实它,

使读者一瞥之下便掌握了事件的梗概。

(3)引语式导语

在导语中,适当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语言,往往能给人强烈的印象。如“‘啊,新娘子,让我亲亲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的夫人大平志华子,七日下午访问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在使用引语式导语的时候,应该注意:

A 所引用的话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道的主题;

B 所引用的话必须精彩、生动,富有新意,能够牢牢地吸引受众;

C 所引用的话必须忠于原意;

D 引语不要太长,要精辟,最好是“警句式”的。

(4)对比式导语

把两个差别显著、甚至完全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写进导语里,使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充分显示出来,并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如合众社有一篇新闻的导语是这样写的:“24岁的冈萨雷斯去年在马德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现在却在做零工,其中最好的工作是遛狗。”法学博士只能以遛狗为业,这条导语中人物的身份和职业反差强烈,容易吸引受众。

2 描写型导语

描写型导语以展示事物的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有些新闻事实具有生动的形象和富有个性的细节,在写导语时若能抓住其中一点绘声绘色地进行描写,给受众以某种现场感或生动感,那就成为一条描写型导语。

描写型导语最常见的有白描式和特写式两种。白描式导语一般以叙事为主,穿插一些形象的描写,简笔勾画,不事雕琢。如“深受青年喜爱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正弹着钢琴创作大型歌剧《屈原》,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倒在了钢琴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却再也不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5月2日,这位正值盛年的作曲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仅49岁。”

特写式导语,是抓住事物的局部、片段,加以突出再现,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如“一般乳白色快艇划破融融春水,飞也似地巡逻在湘中溪口水库的5万亩水面上。一个肤色黝黑,身挎步话机,手持望远镜的高个大汉,伫立船上嘹望远方湖汊,并与水上各方的巡逻者互相联系。他就是水库资源联合开发公司法人代表邓开国。”

在采用描写型导语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明确描写的目的,描写是为生动地表现报道主题服务的,不要为描写而描写;

第二,描写要简洁而传神,描写型导语与消息主体部分的描写不太相同。它要求更为简练。一般只寥寥几笔勾勒。描写过多,就不符合导语“简晰、明了”的要求。

第三,在描写时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新闻报道中的描写是建立在细致而周到的观察基础上的,若是记者自身没有被观察、采访的对象所打动,没有掌握采访、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那就无法写出别具匠心的描写型导语。

3 议论型导语

议论型导语就是从议论入手把叙事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议论,这样做有助于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升华新闻的主题,从而唤起受众的充分注意,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作用。议论型导语,又可分为评论式、提问式等数种。

(1)评论式导语

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实做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蕴含的现实意义,这是评论式导语的特点。它的写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评后叙;二是先叙后评。选取哪种形式,由作者根据行文需要而定。

如“多年来青蛙已经绝迹的北京市莲花河上游一带河区,如今在深夜又听到了阵阵蛙声。

莲花河水系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治理影片洗印污水取得的成果。”这条导语就是先叙后评,“听到了阵阵蛙声”是现象,加以评论是为了引导受众透过这一现象看到实质——由于污水治理改善了水质,才有蛙声阵阵。如果没有后面的评论和补充,前一句关于蛙声的描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而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外滩:悄然崛起的上海金融街》的导语则是先评后叙:“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的巨变常常记录在长存于世的建筑上。作为上海标志的外滩建筑群正以三年超过百年的巨变于无声处记录一场伟大的变革。”

(2)设问式导语

设问式导语就是先把新闻中要谈的主要问题或中心思想用疑问句式十分明确地提出来,然后用事实做出回答。

如“有人奇怪地问:‘现在的许多烧砖窑怎么只见出砖,不见烟囱冒烟了?’原来,今年以来,本市各砖窑厂对烧砖方法进行了革新。”这样的新闻导语,一般是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在消息的开头把它提出来,从而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要注意的一点是,为求导语简洁,一般不要在设问式导语中提两个以上的问题,而且所提问题以具体明确为宜。回答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有的是导语一开头就鲜明地提问,紧接着直截了当地回答,揭示新闻要旨;有的则是在导语中提出问题,然后在主体部分作回答。如“听众朋友,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能不能兴建呢?4月3日下午3点多钟,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草案)’由2600多名人大代表表决。”(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广播消息《三峡长梦将成真》)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表达方式所分的类型及样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有交叉、融合的情况,有时一条导语,你说它是叙述型导语,却有描写的成分;你说它是描写型,却又有议论的成分,所以不可拘泥在某一点上。我们所做的分类只是从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上所作的分类。

四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导语写作在写法上虽有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则。

1 突出重点

导语要反映出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新闻的“聚焦点”或新闻主题揭示出来,让受众一看一听这条导语,就明白这条新闻要旨是什么。比如,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解决了香港回归中国的问题。其间,新华社有则消息《邓小平主任会见撒切尔夫人》,导语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时指出,中英两国的领导人对各自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有益的事。”这条导语突出了“会见”的重点——邓小平的话。如果按常规写法: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是在友好气氛中进行的。把实质性的内容放在主体部分去叙述,虽然也无不可,但是不大容易使受众得到新闻的要旨。

2 突出特点

就是使所报道的新闻有明显的个性特色,给人印象深刻。有则消息:《泰森:85秒卫冕成功》,原导语是:“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今晚以85秒的时间,击垮挑战者卡尔·威廉斯,创造了历时最短的一场拳王卫冕战。”新华社发稿时对这条导语进行了修改:“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导语的信息量很大,而且把这次比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色全部概括出来了。

3 突出新意

新闻姓“新”,如果它不给受众以新鲜感,受众就有权认为它不是新闻,所以,突出新意很重要。突出新意,除了把最新鲜的事实告诉受众外,主要标志是报道时间要贴近,能写

“今天”就不用“昨天”,或少用“昨天”,不要用“最近”、“不久前”这些打马虎眼的模糊时间来代替。当然,如果写进新闻导语的事实,既是重要的,又是新近发生的,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但实际上,事情并不会总那么凑巧,有的时候某个事实很重要,但报道时间晚了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寻找“新闻由头”。由头即缘由、理由,可以作为借口的事情,新闻由头,指在时效上、或内容上较为新鲜,可以以新带旧的报道材料。所以在遇到报道时间晚了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在导语中尽可能由近及远,找一件最新的、时间要度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由头。如北京市的科技工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培育出了“北京白鸡”,这件事情很有新闻价值,但我们在报道中若从十年前谈起,就不够新了。《北京日报》的记者巧妙地抓住这件事情演进过程中的最新一环——刚进行的专家技术鉴定会作为新闻由头,写出了一条特写式的新闻导语:“一只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的大公鸡和四只同样漂亮的白母鸡,昨天代表它们的家族——北京白鸡,‘神气十足’地通过了禽类专家的技术鉴定。”然后,在主体部分再回溯事情的始末。

4 突出受众关注点

把与受众利益相关或受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从而吸引受众,这也是导语设计的技巧之一。如新华社发的一篇有关“七五”科技成果展览会的消息就是从受众关注点写起的:“如果涤纶不起毛,如果化纤不怕烧,如果纤维也能织成高级兽皮时装……‘七五’科技成果展览会上,飘逸在模特身上的各种新型化纤布料,使人充分领略到‘化纤家族’新成员的奇特风采。”三个“如果”不仅突出了受众欲知的新鲜事,又将这次展览同普通受众的切身利益挂上了钩。

5 简明扼要

作为消息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新闻导语的语言技巧除了要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一般要求外,还特别要求简明、扼要,任何冗长、拖沓和模棱两可的语言都应被抛弃。为此,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导语中要突出主要事实,少写附属事实或琐碎细节;

(2)一定要删去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华丽,实际上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的废话、套话,使导语尽可能实在而精炼;

(3)导语里的人名、头衔之类不要太多,因为受众最关心的是主要新闻事实,不要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第四节新闻主体

消息主要由新闻导语和新闻主体及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写出了一条优秀的导语,任务只算完成了一半,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怎样写好新闻的主体和结尾。

一新闻主体的作用

新闻主体部分在消息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解释和深化导语

对于导语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新闻材料,使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

2补充新的事实

新闻导语一般只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在部分要素导语中往往只突出新闻六要素中的某一、两个要素。在新闻主体部分往往要补充新闻导语中未涉及的新闻内容,以便使受众对主题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深的、更全面的理解。

二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

1 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新闻主体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何取舍材料显得特别重要。这时就需要紧紧围绕新闻导语中所确立的主题选择和运用材料,有些材料虽然很生动,很感人,但若与我们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那就一定要舍得割爱。

2 要内容充实,忌空洞无物

新闻主体的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受众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所谓具体,就是要围绕报道主题,以生动、具体的材料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所谓充实,是指除了补充和完善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外,还要提供与之相关的新闻背景和其他新闻要素。

3 叙述生动,行文要有波澜

导语的作用是吸引受众,而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保持受众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新闻主体中下一番工夫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的运用,同时要交替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另外还要注意顺应受众的阅读心理,在报道时可以先问一下自己:受众最关心的是什么?不要避开受众急切想知道的内容节外生枝,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4 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新闻主体部分在消息中所占篇幅一般比较长,往往由几个自然段构成。因此,在表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安排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力求条分缕析,环环相扣。每一段最好只说一层意思,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受众难以一目了然。好的消息,各个自然段和句子通常都短而有力。

第五节新闻结尾

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曾说过:“我长期以来一直信奉:一篇报道既要有好的导语,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事实上,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整个成果。”

一结尾的作用

1 归结全文

结尾要与导语、主体的内容产生一种回应,以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 拾遗补缺

结尾还可以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可信。如有这样一条消息:

“救救蛇!印度动物学家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向城乡居民不断发出这种不寻常的呼吁。

去年,大约有两百万蛇成猎人们的猎物。

普拉杰什邦、西孟加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各部落的人老早就以捕蛇为业。

猎捕这种爬行动物是最有利可图的事,因为在国际市场上对蛇皮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近年来蛇的数量在印度急剧减少。蟒蛇有绝迹的危险。

印度政府正在采取紧急措施,设法恢复这种动物的数量,其中包括根据自然法禁止出口蛇皮。

所以要保护蛇,是由于蛇会消灭有害的啮齿目动物,包括老鼠。据一些专家估计,仅去年一年,印度的国家储备粮就有百分之十被老鼠吃掉。

在这条消息中,新闻结尾是与导语相呼应的。在这里,是否有这个结尾,意思大不一样。看了消息的主体部分,人们或许会认为,之所以要保护蛇,仅仅是为了免得使它绝迹,可是一看新闻的结尾,受众就会恍然大悟,蛇原来对人类也有好处,若是把这个部分删去,新闻六要素中就缺少了一个“何因”要素,这条消息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阅读效果了。

3 深化主题

不仅主体担负着深化主题的任务,结尾同样也应该分担这个任务。

如1981年3月间,欣克利行刺美国总统里根和其他3人。对这么一个人,美国联邦陪审团居然宣布他无罪,而受害者却对这一判决保持沉默,此事引起美国广大公众的不满。报道这一事件的消息《美舆论不同意对欣克利的判决》的结尾写道:“据报道,在这次审判过程中,有4名律师和6名心理学家为欣克利辩护。据估计,欣克利为此可能花掉了约50万美元。这样一大笔钱只有像欣克利父亲约翰·欣克利这样的百万富翁才能付得起,他是范德比尔特能源公司和丹佛石油天然气勘探公司的老板,一名会计师施皮格尔说:‘我肯定大街上的穷苦人是不可能得到这样一些专家的证词的。’”

这样的消息结尾,是对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美国社会的一个有力揭露和讽刺。

二常见的结尾方式

1小结式

对消息内容加以小结,使人更加明确报道这一内容的目的。

如“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启发式

由新闻报道的事实加以延伸或“借题发挥”,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

如“在采访中,许多方面的人士都对记者提出:外来劳务工是弱势人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需要保障。而现在这部分人群恰恰是保护的‘空白地带’。这个问题亟须引起有关方面包括工会组织的重视。”

3质疑式

对需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引起大家的重视,进而督促解决问题。如“年终已到,值得庆贺的喜事很多。但是否要这样大吃大喝?如此‘一醉方休’的吃喝风,对职工的健康、对促进生产有何益处?希望各部门各单位领导深思。”

4引语式

引用新闻人物或权威人士的语言,达到强化新闻主题、评说新闻事实目的。

如“记者现场查实此事后,于8月13日采访了新邵县委书记粟平钧,粟书记表示:“可以肯定,这一事件是由于乡镇干部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造成的,所幸没出人命案,没造成更大后果。对于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县委决不姑息迁就。”

三结尾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 结尾是新闻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凡是与报道主题无关的内容不要写入,以免画蛇添足。

2 新闻结尾要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若是实在无新鲜内容可补充,与其勉强地拖一条空洞的尾巴,不如嘎然而止,顺乎自然地把报道收住。

3 新闻结尾应力求简洁、不重复。导语、新闻主体中已经涉及的内容,结尾部分尽可能不要重复表述,语句重复不好,语义重复也不好。

第六节新闻背景

一新闻背景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新闻背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背景涉及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具有三重含义:

1 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

这需要长期积累。不掌握这样的背景情况和背景知识,记者在搜集新闻事实的时候,就

缺乏比较,不能把握采访和写作的方向,无法分辨哪些材料是重要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同时,一个记者若不能从宏观方面,不从大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出发,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无从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就无法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比如说,有个记者了解到,通过新疆邮局寄往内地的汇款比上一年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从关内邮往新疆的包裹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假如你的眼睛只盯住邮局,只盯住邮局业务,就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了。只有把眼光放远一点,把这种变化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两个农业文件这样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才能看出这种变化是整个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的反映。

2 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记者在采写报道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向他们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而不能轻信别人,更不能对别人所介绍的情况照抄照搬。比如说一家大报有一个记者听了临漳县委书记的一番自我吹嘘和他有意安排的几个人的歪曲事实的情况介绍,就写了一篇《他没沾临漳半点光》的报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接到大量人民来信,经有关部门重新调查,才知道事实恰恰相反,那个县委书记是个蜕化变质、问题严重的人物,这篇报道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假如记者事先了解一下提供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就不至于如此上当受骗。这种背景材料,不一定要写进新闻报道里去,但它对记者鉴别材料的真伪、判断事情真相是有帮助的。

3 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

这一层含义就是我们讲的狭义的新闻背景。我们说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写消息时,就应当对与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有关的那些上下左右的联系,做出恰如其分的介绍、说明或注释,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

1 突出意义、阐述意义。

以背景材料突出主题,点明事物意义,有助于提高新闻价值。这是新闻背景最主要的作用。

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堪称运用背景材料的杰作,被外国朋友赞为“新闻学的经典之作”。这篇消息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星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这篇消息用了这样两个历史典故:一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与此城发生争夺战。”;二是“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这些背景材料的运用,揭示了南阳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显示了我军逐鹿中原解放南阳的重要战略意义。

2 补充情况,帮助受众全面、完整地理解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新闻背景材料要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独特原因,以帮助受众全面、完整地理解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例如,1981年8月5日,新华社对国外发布了一条题为《福建为重修鉴真陵提供的石料运往日本》的消息,它的新闻导语写道:“盛产花岗岩的福建省,为日本重修鉴真和尚陵墓提供石料,并已于最近运往日本神户。”第二段便是新闻背景材料的介绍:“福建省提供的石料出产于该省著名的石乡惠安镇,是一种可供建筑和雕刻使用的优质石料。”接下去几段,主要是说明运到日本去的石料的数量,用来建筑什么部分,何人去修建等等。最后,又是一段新闻背景材料:“鉴真是我国唐代高僧,他于公元753年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为中、日

两国在宗教、医学、工艺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为日、中两国人民所敬仰。因此,在重修他的陵墓时,日本深本长老倡议采用中国的石料。”不言而喻,有了这些新闻背景材料,便使受众对这一新闻事实,有了一个完整的看法。

3 提供知识,引发受众兴趣。

背景的运用不仅是为了说明新闻事实本身的内容,而且可以增长受众的知识。同时,有些背景材料的运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如香港《文汇报》刊登的一篇报道《昔日茅棚长工岛今天户户住楼房》,讲的是河北高要县沙浦公社黄布沙大队过去是个长工岛,岛上农民世世代代做长工,现在则是家家户户住上了两层的砖瓦楼房。文中插入了这样一段背景材料:“黄布沙,是西江河上的一个沙洲。这里有过这样的传说:宋朝包公奉调离任,船经羚羊峡时,突然狂风大作,他想自己为官以来从未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唯有收受了他人赠送的一个端砚。于是,他叫人将端砚和裹着端砚的黄布掷于西江河,后来形成了两个沙洲,就是如今的砚洲和黄布沙。”这段背景材料,就颇能激起受众的兴趣。

4 借用背景,表明观点

一般消息写作制约着作者的表述不宜发议论。怎么办?其中有个办法就是借用背景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有这样一条消息:

谢胡自杀

[新华社北京1981年12月19日电] 据阿通讯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凌晨自杀身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中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的。

在这以前,阿通讯社在12月17日曾经发表谢胡16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1948年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终年68岁。

这条消息除新闻导语外,都属新闻背景,却写得很妙。从对这些新闻背景材料的安排运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记者对谢胡在“神经失常”的情况下“自杀死亡”的说法至少是怀疑的。

三新闻背景的类型

新闻背景的类型,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人物背景等;从

功用上着眼,又大致分为三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和注释性背景材料。我们主要来看看从功能方面进行的分类。

1 对比性背景材料

所谓对比性背景材料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或阐明一定的主题,表明某种观点。

如《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一文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背景材料。首先,它的标题是双行,用了对比法:

26.94米:六十年前三镇尽成泽国

看今日——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

导语部分也是用的对比手法:“长江汉口水位站昨21时定时提供的水位记录说,江汉关水位此时达26.94米。根据历史记录,60年前的1931年,江汉关水位在26.94米时,汉口溃堤。眼下,武汉三镇308公里的沿江长堤牢牢护卫着面临长江大汛的这座城市。”

主体部分同样也简要用了对比性材料:“一位家住大夹街姓费的‘老武汉’在黑色大理

石标志牌前,向人们讲述民国20年(1931年)‘逃水荒’的情景,他说只有在共产党建造的长江大堤‘才能使武汉人在大汛面前安居乐业’。”通过这几处背景材料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 说明性背景材料

说明性背景,往往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交代清楚,有助于受众对新闻的理解。

如,我们要报道埃及强烈要求英国把“斯芬克司的胡子”还给埃及这件事,就需要用说明性背景材料向受众介绍:斯芬克司是埃及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它原是神话传说中的怪物,公元前2611年,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哈夫拉下令建造这座狮身人面像,并按他的面部形象雕刻,所以称为哈夫拉的斯芬克司,斯芬克司的石雕“胡子”是18世纪末拿破仑侵略埃及的时候被搞掉的,19世纪又被人弄到英国,埃及朝野为修复这一象征智慧与力量的著名古迹,曾多次交涉,要求英国归还斯芬克司的胡子。这样一交代,即使原先对此事一无所知的受众,也会对这篇报道产生兴趣。

3 注释性背景材料

它是指用来帮助受众看(听)懂消息的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在报道一些科技新闻以及一般人感到陌生的事情的时候注释性背景材料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厅”被搬上舞台》,导语是这样写的:“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墓‘地下音乐厅’复活了。”那么,什么是曾侯乙墓“地下音乐厅”呢?消息的第二段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作了说明和解释:“5年前的今天,在湖北省随县,发掘出一个战国时期的古墓——曾侯乙墓,墓中有一间音乐殿堂,秩序井然地陈列着稀世国宝:编钟以及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等8类乐器,一共124件。它们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制作精美,保存良好,是我国音乐史上空前的发现。这间音乐殿堂,被我国的音乐界人士称为‘地下音乐厅’。”

四新闻背景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有了绿叶的衬托,红花格外娇艳夺目;有了新闻背景的衬托,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精彩内容格外清楚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绿叶”太多了,或许会把红花掩盖掉。所以我们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新闻背景一定要紧扣报道主题或主要新闻事实,凡是与报道主题关系不太紧密的背景材料,定要坚决删除,不能东扯西拉。

2 不是每条消息都要用背景材料,如简讯、一句话新闻等就勿需用背景,众所周知的人和事,也不宜用背景材料。

3 不要过多用背景材料,以免喧宾夺主。

4 新闻背景材料在消息中的位置应是灵活的,它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灵活穿插在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或结尾之中。

第七节消息的结构形式

我们在前面分析了一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怎么样把这些小的部分组装起来,使它们组成一则消息的整体,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结构的问题。

目前比较通行的消息结构形式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内爆发了南北战争,人们渴望迅速获得战争消息,于是记者们纷纷利用刚发明不久的电报来发消息。由于电讯技术尚不过关,

电报经常突然中断。为了尽可能把新闻中主要内容抢先发出去,聪明的记者尝试着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最次要的放在消息的尾部。这有点像倒置的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的顶端小而轻,基座大而重,如果把它倒过来,就变成顶端大而重,越往下分量越轻。

(一)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形式相比,倒金字塔式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 这种结构形式完全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它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2 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其他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的,即先写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然后是稍次重要的新闻事实、次要的新闻事实、更次要的新闻事实,最后是最次要的新闻事实。

3 它的导语一般采用“部分要素导语”,即在新闻导语中只突出一二个新闻要素,突出最吸引人的那部分内容。

4 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二段往往是第一段的具体化或补充,而第三段又是上一段的进一步补充。这样每多读一段,就多知道一些具体内容或细节。但是如果只看导语,也可以大体上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让我们来看一个倒金字塔结构的实例:

17岁华裔女生获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头奖

[新华社华盛顿3月14日电]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评委会的人士14日说,美国17岁的华裔女高中生艾琳·陈因在研究与淋巴癌有关的基因方面取得成就,获得了今年西屋科学天才奖的头等奖——4万美元的大学奖学金。

艾琳·陈来自美国西海岸圣迭戈市,在研究中成功地将两种与淋巴癌有关的基因分离出来,并经过试验弄清了这两种基因在癌细胞扩散方面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淋巴癌提供了重要依据。

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创立于1942年,每年评选一次,今年是第54届。据介绍,在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的历届获奖者中,迄今已有3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

倒金字塔式结构有三个优点:

一是便利于记者快速报道新闻,记者只要对所掌握的新闻材料稍作分析,判断其主、次、轻、重,随后便可以依其重要程度顺序写作,不需要再在谋篇布局上多费心思,就可以很快组成一篇报道。在有众多记者参与竞争的新闻发布会或突发事件中,这种新闻结构形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这种结构形式也给编辑带来了方便。编辑若要对稿件压缩,就可以从消息的末段倒删上去,虽大刀阔斧地砍削,仍不至伤筋动骨,消息仍然是相对完整的。

三是为受众提供了便利。只要一看开头,就可以把握这则新闻的精华,欲详欲略,尽可自由掌握。

当然,这种结构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它比较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故事性新闻就不太适宜了。因为人情味浓、故事性强的新闻往往依赖丰富的新闻情节,需要讲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恰恰非倒金字塔式结构所长。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

时间顺序式结构,又叫编年体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事件的开端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结束消息也就可以结尾了。

美国有一条曾引起全国震动的新闻,就是运用这种结构的成功之作,原文如下:

美国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成了住房短缺的牺牲品。

[美联社1932年2月3日电] 他们一家住在凑合着搭起来的房子里。昨天大雨倾盆,比卡尼克家旁边的一株40英尺高的树倒了。紧接着,被水泡松了的山坡塌了下来。泥土压在他们的房子上。结果两个孩子——12岁的艾利森和他3岁半的小妹妹朱迪安被活埋在12英尺厚的废墟下面。

他们的邻居查利·福特夫妇听到轰然一声响,赶快从家里跑了出来,只见比卡尼克像发了疯似地用手扒又湿又重的泥土。后来发现,在土堆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的卧室塌陷到地下室里去了。

比卡尼克在干嚎:“孩子啊,孩子啊,快出来吧!”福特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另一个房间的门挖开,进去后,他发现比卡尼克夫人木然地站在那里,瞧着孩子房间塌陷下去的大洞发呆。

她目瞪口呆,絮絮叨叨地说:“孩子们能支持多久?多久?多久?有人来救他们吗?”

消防队和铁路抢险队闻讯赶到,他们动用推土机干了12小时,才把废墟和泥土清洗干净,找到了孩子们的尸体。

在被砸坏的床上,两个孩子并排睡在一起,男孩子用胳臂护着小妹妹。两个孩子的头上盖着床单,看来,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用这床单挡住不断落下来的泥土。

由上述作品可见,时间顺序式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一开头太平淡,往往不能吸引人;消息的精华部分,往往淹没在长篇叙述之中,非得耐心读完全文,才能了解事件真相。针对这种弊病,新闻工作者又创造了另一种结构形式。

三悬念式结构

悬念式结构实际上是把倒金字塔式结构和时间顺序式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这类消息的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受众的胃口,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就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

这样的消息给人以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感觉,使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如《纽约时报》的一条消息:

昨天晚上,冰淇凌对警察局巡官哈利·欧柏林没有起到清凉作用。

欧柏林奉命去调查一件盗窃案,他在阿尔本大街刚把车停好,就见有个男人向他走过来,边走边嘟嘟喃喃地说些什么。

欧柏林问道:“你说啥?”

来人一语不发,突然把一块冰淇凌甩到欧柏林的脸上。

欧柏林赶紧跳下车,一把揪住这个人。这个人却说:“你想抓我吗?那就先得同我比试比试。”

接着,他一拳打在警察嘴上。警察毫不示弱,照对方脑袋上就是一拳,把他打翻在地。

被捕者在肯吞大街派出所承认,他是住在大树西街35号的威利斯·索兰诺。他说,他认为警察“头脑发烧”,因此,他想用冰淇凌使警察“凉快凉快”。

这类结构形式适用于那些以戏剧性情节见长的报道。

四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有一个概括性导语,随后的几个自然段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并列关系。美联社记者丹尼斯·蒙哥马利曾经写过《通货膨胀使语言和美元一道贬了值》的报道,所采用的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结构形式:

[美联社电] 通货膨胀使语言和美元一道贬了值。

比如说,你想形容某种东西的价格便宜得近乎荒唐,可以说它“不值粪土”。可是,眼下土也并不便宜了。负责修建六十四号州际公路的伊利诺斯州公路局官员说,1972年,每方土的价格是72美分,去年猛增到1美元30分,上个月又增加到1美元55美分。

鸡饲料过去是便宜的同义语,但是它的价格在两年间翻了一番。每包100磅的鸡饲料——这足够把一只小鸡养大——现在价格9美元半,这比一只鸡的价钱还要贵7美元。

美国有句成语:“不值一张大陆币。”大陆会议发行了大量没有准备金的货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结果这些货币的价值比用以印刷它们的纸张还要低。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一张保存完好的1776年发行的大陆币最近两年从15美元上涨到40美元。

印讲到刷纸,好,就拿你手里的标准新闻纸来说吧,现在的价钱是每100磅11美元,而在15个月以前是8美元50美分。

要是你为了某一件事生了气,你可能这样说:“用炸弹把他妈的崩了。”去年以来,不同级别的炸药的价钱上涨了22%到40%。现在每磅炸药价值2美元3美分,比一年前贵了68美分。

最后还有一句殖民主义者带来的土话:“还不如小炉匠的骂人话值钱。”现在,小炉匠几乎绝迹了。不过,在森特雷利亚恰恰有一个——他每干一小时活儿,收费8美元。每当这位小炉匠以充满感情的声调骂一句——比如说,他不慎用锤子砸了自己的手指,骂了15秒,那么,你就得为这句骂人话支付2美分半。

并列式结构特别适用于那些公报式新闻或经验性新闻等。只要有个提纲挈领的概括性导语,后面的内容要展开是比较方便的。

新闻结构形式有多种,不论采用何种结构形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选择确定新闻结构形式。形式总是服务于内容的。

第二要统筹兼顾,上下贯通。谋篇布局要从大处着眼,不能只注意一字一句的雕琢,而忽视了全面统盘考虑。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等,都是一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要统筹兼顾,互相呼应。

第三要照顾受众的阅读心理,新闻报道中的句式最好短些,每段以一二句话为宜,这样在版面上会显得疏密有致,有利于受众快速地、有选择地阅读。

思考题:

1根据下列材料拟写一条新闻导语。

德国《地理》杂志今年七月号刊登的一篇文章报道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动物学家安·吉施和她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对大象胚胎的早期形态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报道说,吉施同她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的是一些只有0.04至118.5 克的大象早期胚胎。结果发现,大象胚胎的肾脏结构具有典型的水生动物的特点,此外象鼻在胚胎早期就已经发育得相当好。他们据此认为,大象祖先的生活环境是在水下,大象是将其长长的鼻管伸出水面进行呼吸的。象鼻起初是它在水下生活时的呼吸器官。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从水下走上陆地,如今成了在陆地上生活的最大的动物。它现在灵活自如的象鼻是其祖先的长长鼻管在陆地生活中进化后的残留形态。

科学家们指出,大象从水中进化来的另一个证据是大象的喜水特性。比如亚洲象可以连续几个钟头泡在水中,并利用其宽大的四肢轻松地在水中游泳。(据新华社讯)

2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两条不同结构的标题。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李斌)我国科学家经过分析研究后确认,近年在云南发现的距今4.1亿年的斑磷鱼化石,是迄今已知最早的硬骨鱼化石。这标志着我国早期脊椎动物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月18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报道了我国科学家的这一最新成果,并被列为封面标题新闻。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为揭开硬骨鱼起源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使学术界重新考虑脊椎动物的进化史。

脊椎动物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而作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人类在内的硬骨鱼纲,约有5万个现存物种,占脊椎动物现存物种数的98%。

生命史上,硬骨鱼类的起源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然而近百年来,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材料,早期硬骨鱼的起源研究一直没有多大进展。

云南斑磷鱼化石的发现始自80年代,随着化石的逐渐增多,在这项名为“中国早期脊椎动物起源、演化的综合研究”的中科院重点项目中,34岁的博士生导师朱敏确认,这种估计全长10厘米左右的硬骨鱼化石,不仅同时具有硬骨鱼纲下属两个现存亚纲的特征,而且具有更为古老的脊椎动物――盾皮鱼类和棘鱼类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原始硬骨鱼类的特征。

朱敏说,作为迄今已知最早的具有完整头颅和肩带遗骸的硬骨鱼类,斑磷鱼填补了硬骨鱼类和非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环节,有可能代表了硬骨鱼类的祖先类型。

3下述消息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构,该结构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之后,于今天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表示祝贺。

这艘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名的神舟号飞船,是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运载火箭,均为我国自行研制。试验飞船没有载人。据现场技术人员披露,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

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地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试验飞船在轨道上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组织这次发射实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国各行业大协作的结晶。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悉,这次发射升空的新型运载火箭和试验飞船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组织了发射试验的跟踪、测量和控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参加了工程的研制、试验工作。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第三章各类消息的写作

教学难点和重点:掌握各种类型消息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第一节简讯

简讯又称短讯,简明新闻。它是以最精简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类型,如:

本报南昌10月26日电记者王绍雄报道: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南昌滕王阁今起全面对外开放。省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200余名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革命老前辈兴致勃勃地登楼观赏,欢度九九重阳节。

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每篇通常只有数十字或一二百字,不分什么导语、主体与结尾段落。

第二,叙事简明。简讯中一般只紧扣新闻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通常不交代事件发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