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全体校园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合,是一种团体意识,是维系学校团结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前提,这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保障其传播优秀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保证学校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相关理论概念

(一)文化

国外对“文化”的研究很多,较早给它做了相对精准解释的是英国学者泰勒,接着许多学者都对“文化”做了解释,但未形成统一定论。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整理了相关164个解释,整理分析后认为“文化”很难进行解释,勉强作了一个自己的解释,即文化是“一种源自行为的抽象概念”。

在我国,“文”本义为各种交错的纹理,随时间的变迁,引申出其他内涵。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二是由伦理之说引出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三是在前两个意义基础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和字面意思都是改变,从开始的事物形态的变化逐渐发展为教行迁善之义,而将两个词合在一起是在西汉以后。现代我们所用的“文化”概念,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的。现在我们更多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的总和,是全体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

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社会活动。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课外活动,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第二,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人创造的各种校园综合环境的总称。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有成员的意识和观念的总和。第

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者认为在学校的生活中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来进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教书育人这个主体环境下,以师生为主体,以教育为导向,以学校支持和管理为辅助,全面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由全体校园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及其创造的全过程。按照表现形态把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精神文化和高校制度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1.目标一致性。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来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活动的顺利执行提供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素材的方式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校园文化也作为途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有效载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目标一致。

2.文化同质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定具有文化属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反应师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文化属性,在课堂中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精华。这些思想都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3.功能互补性。高校要发挥其育人功效,更多的是通过精神文化来实现的,它引导学校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同时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贡献,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存在交叉,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但也有互补。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当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后,就会建立起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学校部分成员的价值观、

行为取向和标准出现偏差时,校园文化就会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创新功能。创新功能是指校园文化本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及对其中生活的成员的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校园文化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内容,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情感、兴趣、等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巩固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功能。当一种价值观念在校园中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后,就会使师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激发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使精神情感化为巨大的合力。

4.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为其成员提供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总体上看,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基本是正确的,但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实际行为不尽人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保证当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也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5.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活跃师生的生活,调节生活节奏,增加生活乐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劳累的时候,通过参加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来协调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更加有效地投身到下一步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高校的领导和决策者没有给校园文化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的作用,也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的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它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很多高校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有了几个负责人还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情况,这就导致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不能及时顺利开展,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有时,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保障,影响校园的整体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校园文化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保证其生机和活力。部分高校未能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只是对优秀文化的简单套用,这就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上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本校定位的深刻认识,这就使得许多高校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的雷同、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学校整体的规划,这样就导致大量的面子工程、劣质工程的出现。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各种指导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对上级文件要求的简单修改和调整,这就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精神文化建设未得到重视

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手段,是精神文化的承载,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意义体现。校园文化发挥其作用主要还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来实现的,但是在经验中不难发现,许多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学校在校园景点、文化场所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对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投入不够。还有部分高校在评价系统的促使下,只关注可以直接衡量和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而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有的关注度,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只存在形式上。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成果不显著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学校的总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很多高校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缺乏足够的思考,在实际的建设中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该有的重视和关注,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统一起来,更没有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首先,教师没有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有学校团委和宣传部的工作,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被闲置起来,没有发挥其应该起的作用。其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单一,水平层次不齐,这就不利于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要求高校必须制定先关的制度和发展规划,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长期规范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全体校园人都为之自觉行动,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从目前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随意,

没有标准和规章可以遵循。首先表现在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研究较少,也没有相关的建设体系。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成果的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也无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做出合理的指导。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的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必定以学校的主流文化为基调,体现民主平等的形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

十八大提出来“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绘制了蓝图,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四项任务作为根本目标和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校实际、师生实际出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侧重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培养“四有人才”作为大学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效果。由此看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效用。高等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有效无缝地结合。

第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实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法论根本观点来指导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反过来高校校园文化反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开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不动摇,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是社

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依据和根本内容。学校是天然的学习场所,尤其是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教育工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价值目标。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创造可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生存并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和校园环境,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积极的、正确的、宏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扎实本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事业中去。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时代观念。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为旗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凝聚起师生的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宣扬爱国主义、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主要方向,重点是宣传在近代百年来全国各民族反压迫、反侵略、反封建的重大胜利以及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的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的康庄大道,以此来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全方位投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处理好不同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不同文化形态共存并相互促进的方法,保证不同文化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大格局中都能和谐有序的得到发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成长不可缺的精神食粮,有健全人格、激励人们不断发展、引领向上的功能作用,在高校中更应重视文化的诸多功能作用,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发展规范、有序严整的良好气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优化高校校园建设。

1.坚持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不走样。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

四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场所是高等学校,而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在高校中积极培育土壤、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严谨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不唯心、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加强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回归到教学工作的本源,教师以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以努力学习、成才报国为根本追求。

2.坚持物质文化的基础地位不走样。物质文化的建立健全不应追求享受和奢华的标准,而是要以有利于于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为目标和原则。高校在做整体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考量一段时间内的建筑布局、建筑内涵、建筑特色,要将新建的建筑同已有的建筑形成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在高校当中加强园林景观、绿化美化的建设,以增强学校的“美”的氛围,体现历史的美感和厚重感;加强运动、娱乐、休闲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增强师生体质,倡导团结协作,增加艺术性、趣味性;加强网络媒体、学校社交平台的建设,规范网络文化,抵制恶俗文化,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通过组织高质量的社团活动为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3.重视制度文化的重要保障作用。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制度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实施高校依法治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章程来办事,要在高校内开展有关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党章党规的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大事项民主研究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公示接受民主监督,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以实实在在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工作学习以法律为准绳,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卫合法权益。

4.以行为文化为衡量标准。在所有的大学文化活动中,行为文化是最能直观体现大学文化的,行为文化活动是衡量一个学校文化水平的一把尺子。现在大学中开展的绝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称作是行为文化,如学术宣讲、公益服务、科技比赛以及体育竞赛等,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从学校的传统出发,要以本校特色为主要依据,挖掘并发展符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高校风气。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大联合力度,并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的题材和样式,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相结合,开展富含趣味性,促进运动健身益智和团结协作的活动,在活动中要能体现和反映出来多种素质并有侧重,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汲取营养,全面提升自己、促进身心良好发展、提升想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充实精

神生活。

(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者合而为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综合评价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共识,它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最明显的地方。人们接受一种文化形态,并受这种文化形态影响并施加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化形态碰触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一个点,使得人类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向其靠近,接受并认可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归属感。而要想形成这种文化的归属感,那么就必然是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具备,也只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文化才能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本校特有的一定是传统,而传统的才有可能成为本校校园文化特色。在我国要想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遵从高校的特殊实际情况,宣扬本校自建校以来所存在并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之为本校的独有特点并将之不断完善发扬才能使被广大的学生接受并认可,以本校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提炼学校发展进程中新的特点特色,海纳百川,吸纳其他高校的有益的符合本校特征的文化形态,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才能永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本校最根本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才能形成本校区别于它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8,10

[2]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10)56

[3]常丹.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14

[4]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4

[5]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44

[6]李国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27

[7]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

索,2011(10)96

[8]何祖锋.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8)122

[9]王蕊.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探索[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12

[10]郑竹萱,朱方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J].改革与开放,2016(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