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建立公司治理体系,对企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石,它的建立有利于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规范单位会计行为,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切实有效贯彻执行,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经济体制也面临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寻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将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方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治理和内部拄制效率,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

I

ABSTRACT

ABE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oth in straighten out the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ory.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 system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company, its level of regul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company's internal governance.Internal control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t is advantageous to the standard unit of accounting behavior, guarantee the completenes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event and timely find errors and fraud.It ensured not only the safety and integrity of the assets, but also the relevant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unit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inter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so as to improv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achieve business objectiv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ahead.In this context, seeking the methods and way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have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 st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is paper will be combined closely with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order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of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Set up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stud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today's company whi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ould well combined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fect plan.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a path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lso internal early on wood system, promote enterprise health sustained hair in the morning.

KEYWORD:Internal control,Corporate governance,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ETRACT ................................................................................................................... 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选题意义 (1)

1.2 相关文献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涵义界定 (5)

2.1 公司治理的涵义界定 (5)

2.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5)

2.1.2 公司治理的主要观点 (6)

2.2 内部控制的涵义界定 (7)

2.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7)

2.2.2 内部控制的要素 (8)

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 (10)

3.1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0)

3.1.1 公司治理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 (10)

3.1.2 公司治理逻辑的演进促进内部控制外部化 (10)

3.1.3 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指导和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11

3.2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1)

3.2.1 内部控制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11)

3.2.2 内部控制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12)

4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问题 (15)

4.1 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典型案例 (15)

4.2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内部控制存在的现状 (17)

4.3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9)

4.4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对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分析 (20)

4.5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5)

I

5 总结 (28)

5.1 结论 (28)

5.2 不足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II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公司面临的经营和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的能源动力巨头安然公司以及长途电话服务商世通公司、德国制药巨头默克公司等国际大型公司先后曝出财务造假丑闻,到国内的郑百文、四川长虹巨额应收账款亏空,中航油巨额亏损等公司会计造假案,以及震惊中外的三鹿事件,无不显示出这些企业存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国际资本市场造成了重大打击。

鉴于上述情况,西方国家及我国先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2002年7月30日,美国颁布率先颁发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强调公司不但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审计。2004年美国COSO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升级版——《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并在2008年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较小型公众公司指南》,全面深化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实施和监管。我国进入本世纪后也加快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实施和监管,财政部等五部委先后于2008年,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一起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

1.1.2 选题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下,国内市场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快速迈进,但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面临来自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改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越发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

近几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投资力度,西咸经济开发区作为西部地区新的桥头堡,不仅吸引了大批省外企业投资目光,本地新兴及老牌企业的建设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兴企业,在企业内部控

1

制问题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企业风险意识不足和内控范围不全面等问题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不仅如此,无论全国,乃至世界各大企业也没有得到一个通用或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对待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上,企业还需要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本文归纳综合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通过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内在区别和联系,以及相互促进关系。总结出大多数公司企业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简单的应对措施。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历了其对象由局部到整体、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加深,公司治理下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但也愈加发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因此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至今为止,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内部控制的问题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

卡德伯利报告公布于1992年,它从财务管理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问题,将公司内部控制放置于公司治理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和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要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议公司就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公司发表的声明进行审核。

特恩布尔报告发布于1999年,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标准指南,它指出,公司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建立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日常进行,使内部控制系统发挥能够有效作用,还要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正确判断。

COSO于1994年在做出修改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它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为目标达成的,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DECD在2004年公布的《公司治理原则》中规定:公司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并保证其对公司和股东的忠诚和责任。同时,还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

2

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建立了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为零。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才开始加大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力度。时至今日,我国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许多重大理论性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公司治理以及内部控制问题十分重视,对其理解不断加深。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其内涵已大大延伸,两者之间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演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促进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当中,都应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问题综合研究对待,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去开拓。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叙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理论概述。这部分系统的阐述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性质等理论。第三部分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本章深入剖析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推动。第四部分是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这部分深层次剖析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在对公司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对策。第六部分是结论与不足。对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作简要概述,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1.3.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概括和归纳,强调对事实的陈述和描绘,从中得出相关的结论;规范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托

3

相关理论,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系统的方法、运用科学抽象法、分析和综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4

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涵义界定

2.1 公司治理的涵义界定

2.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公司治理”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其英文是Corporate Geomancer,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是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研究后,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也慢慢趋近类似,接近统一。

早在1984年,柯林·梅耶首先提出对公司治理的定义,他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组织安排,该安排服务于公司代表及其投资者。

科克伦和沃特克在1988年指出:“公司治理是公司所有利害相关者在内的相互作用,该相关者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其他。”

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吴敬琏在1994提出,“公司治理是一种组织结构,该结构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组成。通过这一结构,董事会托管所有者自己的资产,成为了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而高级经理人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其人员受雇于董事会。这样上述三者形成了一定的制衡关系。”

199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对“公司治理”作了如下描述,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物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其还提供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在2005年,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公司治理规定着公司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关系,即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这两种要素的分配,从而解决股份公司内部各种代理问题。”

综合以上的观点,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综合名称,它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

内部公司治理指企业的所有内部人员:包括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所有员工,他们通过职责和权力的合理分工和建立,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来约束经营管理者行为的制度安排。

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是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应的,是指公司外部各种市场力量对企业管理层形成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市场中的独立审计评价机制。这些机构客观、公正的评判和信息发布,帮助

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形成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整个公司治理的完整体制,通过市场中的竞争机制,使经理人员在一种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对公司内部人员进行公正评价和判断。

2.1.2 公司治理的主要观点

自公司治理的概念出现以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治理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两权分离理论”、“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相关利益者理论”。

1、两权分离理论

两权分离理论,就是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股份制公司产生的结果,是对股份制公司主要特征的描述。在传统业主制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集中统一的,企业的经营管理动力机制与当时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因此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但在股份制公司产生以后,公司规模快速扩大、经营管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增多,对经营管理者的知识水平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要求,许多公司所有者无力应对,需要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所有者不得不将经营管理权转移到职业经理人手中,就出现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股东交出经营管理权,但仍然拥有公司所有权,股东只需出席公司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选举出董事,通过董事会控制公司相关事宜的决策,以此来间接实现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控制。两权分离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是时代的进步。

2、古典管家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其假设是市场具有完备的信息、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企业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并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这种理论框架下,由于市场中具有完全信息,经营者没有意愿违背委托人管理企业,也就不存在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对于公司行为也显得不在那么重要,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公司行为不存在外部效应,只能被动的接受市场配置,委托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消失,企业也就不存在代理风险及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的分配问题。

3、委托代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委托代理理论,是一次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占典管家理论取得的根本性突破,它完全放弃了信息完全和无私性的假设,而是建立在有限理性和自利行为等的基础上。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理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在现代股份公司中,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公司股东不能直接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而是由经营者即

代理人负责,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人的自利行为的倾向,经营者在战略决策和选择时,就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行为指导,为自己谋利,就出现了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机会主义或道德风险行为问题。从委托人的观点看,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决策选择时维护委托人利益,并在公司经营中为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委托代理理论所确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经营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自利主义以及推卸管理责任等行为,使其做出让委托人满意的决策。但是,只一味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却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的利益,从这种角度看,这也成了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缺陷。

4、相关利益者理论

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各合约方共同参与和形成的制衡体系,其目标是为供应者创造利润,增加价值,而不能仅仅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该理论对公司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①公司是一个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契约形成的联结体。公司所有权为股东所有,公司战略规划和决策由董事会做出,经营管理层负责日常事务。但是在公司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公司债权人或公司员工都有权对公司资产做出处置,以保证这些利益主体的权益。从这一角度来看,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应让诸如供应商、公司员工、政府部门人员等都参加公司治理。②公司价值的形成受多因素的影响。从价值投入来看,公司资产是由所有者和债权人出资组成的;从价值产生过程来看,供应商、公司员工、政府部门等也都参与其中;从价值消费需求来看,消费者、经销商和社区等也是公司价值形成和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公司治理框架中必须要有这些相关利益者的参与。③公司不能仅仅满足股东的利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作为一个责任主体,同时承担着一部分社会责任。公司的价值,不能仅仅满足股东的利益,而且在增加就业、服务社区等社会价值方面也有有所体现。

2.2 内部控制的涵义界定

2.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委员会1992年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企业的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去实施的,为企业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等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的合理保证的过程。”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研究,各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概括又有了新的发展,但到目前公认的最准确的概述是由COSO于1994年提出修改后的《内部控制——整体

框架》中指出的,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为企业营运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提出也比较晚,对其定义是通过综合美国COSO委员会1994年提出的定义,加上自身的理解研究,最终在2008年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控制目标实现的过程。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保证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保证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2.2 内部控制的要素

结合内部控制的定义,我国学者、专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将内部控制的内容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并指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对象,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手段,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活动有效实施的条件,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保证。

1、控制环境。作为其他内部控制因素的根基,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控制氛围。具体包括:①公司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观。这要求公司管理层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员工都非常重视自己声誉的氛围,这样能够确保公司员工为了更好的信誉和更高的收益而尽最大努力,创造更多的公司市值。②用人唯才。无论公司任何岗位的员工,都必须具有与岗位职能要求的技能。③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如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和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等。④管理思想和经营风格。如管理者对于经营管理的态度。⑤组织结构。管理层下发的文件是否能尽快传递到公司每个员工手中。⑥责任的分配与授权。指每个员工是否知道自己的职责。⑦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关于招聘、入职培训、评估、激励和惩罚等事项的政策。

2、风险评估,指影响公司实现目标的内外部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有三大步骤:估计风险对公司的影响程度、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针对风险采取何种行动。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有助于管理层行使职责和处理经营风险,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可分为三个类别:运营、财务报告及合规。常见的控制活

动有:①组织控制。如组织活动划分若干部门,使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授权

合理。②职责划分。一个人不应控制一项交易或一个事件的所有关键方面。③调节和复核。如对公司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④实物控制。如大楼内设立门禁系统。⑤授权和批准。必须根据公司中雇员的职位对其权力进行限制。⑥计算和会计。对每项业务在会计系统中准确记录。⑦人员控制。对雇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⑧监督和管理控制。对公司各个环节都应该实行全面的监督监管。

4、信息与沟通。为了管理和控制风险,公司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程序,以使信息高效的传递,并能及时的处理信息或解决突发事件:信息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消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生产、销售、技术等信息:外部信息包括竞争对手、消费者、法律法规、经济形势等信息。沟通除了内部沟通外,还有外部沟通。主要是指企业对于客户、供应商要求的沟通以及对公司危机事件的媒体公关等。

5、监察。它是指评估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和表现的一个过程,包括持续性监控活动和个别评估。监察能保持内部控制有效的运作,不仅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用于为企业服务的外部承销商。以上五个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并在发生作用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公司必须积极营造有利的内部控制环境,并在其基础上认识、分析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及时地对其控制,公司还要不断的监督和评价整个控制过程的合理有效。

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

3.1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1.1 公司治理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内部控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外,内部控制还涵盖了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合理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确保企业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公司资产的安全,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范围的扩大是同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独资企业中,由于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掌握在一人手中,最初的内部控制的目的仅仅在于保护所有者资产的安全。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代理问题和搭便车现象等诸多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才由此诞生,其职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即保护资产和防错纠弊。

现代企业制度产生后,内部控制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保护资产和防错纠弊的外,还形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的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内部控制的目的变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熟悉的职责: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可靠,经营方针的有效贯彻,经营效率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

3.1.2 公司治理逻辑的演进促进内部控制外部化

总体来看,公司治理有三种逻辑:一是资本雇佣劳动,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二是劳动雇用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掌握了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三是利益相关者分享逻辑,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掌握。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核心也相继经历了三次变化:最早以大股东利益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后来变为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以及现在以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者的利益的核心治理结构。从治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参加企业内部控制的参与者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以大股东利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控制的参与者主要是公司大股东;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中,又增加了经营者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参与者。这一治理结构曾在1992年得到COSO的大力支持,但

10

之后却受到了理论界广泛的批评,因为这样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两种公司治理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企业内部控制的参与者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而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则大大消弱了这个问题。

3.1.3 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指导和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内部控制发展的实践表明,加强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对一个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部控制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指导职责是对内部控制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对其总体情况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管理层要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制定,必要时要亲自决策。

监督职责是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问询。在事前监督时,董事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其监督的方案进行监督;在事中,要及时指派内部审计机构或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审查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与监督人员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并尽快处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内控评价报告的审阅;在事后,要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质询管理层,追究内部控制失职人员的责任等。

3.2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运行发挥有重大影响。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对公司外部治理的影响和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两个方面。

3.2.1 内部控制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前文我们指出公司内部治理涉及企业的所有内部人员,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公司内部治理是指他们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来约束经营管理者行为的控制制度。

1、内部控制对股东和股东大会的影响

股东大会是由股东和股东代表组成的企业最高权力机构,通过所获得的财务信息,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它拥有企业最高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健全的内部控制能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

11

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这样,就能保证投资者获得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既可以让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维护自身利益;又可以让他们在股东大会上正确行使决策权和控制权,实现对董事会、经理会的有效治理。

2、内部控制对董事会的影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其职能作用能否充分有效的发挥关系到整个企业日常治理效率的高低。董事会接受股东委托在公司行使日常控制权和决策权;负责制定公司重要的经营政策和财务政策,保证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符合股东意志;负责任免、监督和考核公司经营管理者,保证经营管理者能够忠诚地为投资者服务。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还能提高其决策的正确性;是董事会监督控制经理层的有效工具,使董事会的控制权得以落实;可以保证企业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真实可靠,使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考核准确可靠、任免有理有据。因此,内部控制是董事会治理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

3、内部控制对监事会的影响

监事会是我国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会的行为是否符合股东利益及国家法律等进行有效监督。这种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和完整的会计资料、经营资料、会议记录、规划计划、规章制度等为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上述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为监事会的有效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4、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影响

现代内部审计以评估和组织控制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努力增加企业价值为己任,不但要接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向最高管理层请示和报告工作,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治理层的指导和监督,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是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必然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是内部控制得以持续有效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保证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强化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

3.2.2 内部控制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公司外部治理是指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应的公司外部管理与控制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并购市场、市场中的独立审计评价机制等。

1、内部控制对公司资本市场的影响

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帮助投资者作出恰当的投资决策,反映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对公司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控制是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基本保障机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

12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在公司股权分散与流动的今天,投资者日益依赖于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并作出投资决策。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公司价值,进而比较客观地反映公司管理团队的业绩,形成有力的外部治理,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对判断财务报告真实性有重要影响。安然等重大财务欺诈案发生后,进一步显示出内部控制对遏制“内部人控制”,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意义。因此,公司及时披露其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判断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做出理智的投资决策,切实保护自身利益,并形成对公司管理团队的有效治理。

2、内部控制对公司经理市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如何使拥有经营控制权的经营者能够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而努力工作。这主要通过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两种手段来实现。这种激励和约束不仅可以通过业绩考评、股票期权等机制实现,还可以通过对经理人行为的直接约束来实现。内部控制对经理人行为的有效约束是内部控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认真实施和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的经理人员,就能有效控制企业的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通常也会有好的业绩和好的品德评价,就更容易得到留任和信任,否则就有可能被替换。

3、内部控制对公司产品市场的影响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一个企业治理的是否成功主要看企业经营的好坏,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是看其产品的销售数量和盈利,产品的销售数量又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售价及售后服务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领先机,无非是质量领先、价格领先、成本领先和服务领先等。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经营效率,比如能够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能够有效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和质量,能够防止资产损失,能够节约费用支出,能够保证员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得企业产品成本降低、质量提升,使企业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企业收入,提升企业价值,最大限度实现公司治理目标。

4、内部控制对公司审计市场的影响

审计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审计费用的高低。公司治理有效,财务报告就更加真实可靠,公司获得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提高,否则就有可能获得非无保留意见,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并形成对公司管理团队的压力。公司治理有效,企业对风险的控制就比较有效,财务报告中发生弄虚作假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审计程序就可以适当简化,审计风险和成本都会降低,因而审计收费也就会降低。否则,审计费用就可能上升甚至不能获得审计服务,就会形成企业的利空信息,降低企业价值,增加管理团队压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从而影响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和成本。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公司

13

管理团队诚实胜任情况的具体体现,该信息经审计后披露,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反应。综合来看内部控制的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又直接决定审计师对审计意见的选择,从而形成对企业价值和经理任期的影响,因而影响到公司治理行动。

14

4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问题

1938年,举世轰动的麦克森一罗宾斯公司舞弊案,开始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视。之后又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公司造假和商业欺诈事件,例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和默克制药的会计丑闻,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中航油的巨额亏损事件,无一例外与公司治理有着千万缕的联系,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狂潮。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或失效,会直接导致公司管理不善或经营出现问题。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较国外起步晚,这也导致我国近年来频频曝出公司丑闻。从早期的“银广夏”、“郑百文”、“麦科特”、“东方电子”等上市公司爆出会计造假问题,到后来伊利股份董事长被拘留,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和深圳石化董事长因为舞弊案被捕。都充分表明我国在这个问题的预防和监督机制上仍有明显的不足。

4.1 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典型案例

我国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年来有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内仍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存在着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经营失败等一系列问题。正因为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运行失败的案例不断出现。

1、“中航油”事件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公司,公司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2003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2004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升高至每桶40美元左右,14个月上涨60%,于是陈久霖做出了油价将开始下跌的错误判断,大量抛空原油期货,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然而,此后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 65美元。2004年10月以后,“中航油”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合同,“中航油”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要向这些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结果导致公司现金流量枯竭。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帐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属于国有控股的海外上市公司,其总裁陈久霖进行的石油期权投机交

易,是受到股东方中航油集团公司明令禁止的。而且,根据国务院和证监会发布的各项规定与通知,我国企业在境外市场不能进行投机业务,只能进行套期保值,并且要求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很显然,陈久霖及其属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反了这些规定。

陈久霖和中航油的悲剧,表面上看是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突变有关。但实际上,它反映的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无效的问题。“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额亏损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引起了广泛关注。

2、“伊利”风波

“伊利”事件是我国近年来爆发的另外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失败案例,整个事件始于2003年7月。当时,金信信托以每股10元,总价2.8亿元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手中接受伊利总股份14.33%的国有股并完成过户,从而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在收购伊利时,金信明确做出了“收购人有意保持伊利公司在人员安排、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支持公司在现有管理层领导下按预定发展规划管理运作,原则上不干涉伊利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承诺。后来.金信信托确实也履行了该承诺,伊利股份没有任何一位金信信托委派过去的高管。2003年10月,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董事会上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伊利分五次打人子公司牧泉元兴公司资金,用于在金通证券进行国债投资,共计为2.8亿元,与金信信托付给呼和浩特市财政局的股权转让款额相同。2004年4月,伊利股份独立董事俞伯伟对大额进行国债投资提出质疑:“伊利股份似乎是宁可亏损也要买国债,是不是和MBO所需要的资金有关系,我怀疑国债投资是股份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2004年6月16日,伊利股份临时董事会以俞伯伟用妻子名义注册的咨询公司与伊利股份发生咨询顾问关联交易为由,通过了罢免俞伯伟独立董事资格的议案。作为反击,俞伯伟与另一独立董事王斌宣布《独董声明》暗指伊利实力派人物,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额公款炒国债,而且没有履行相应的披露义务。2004年12月27日,伊利股份大股东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公司5千6百多万股社会法人股,和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所持有的844万股社会法人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因案件查办需要,依法予以冻结。

在郑俊怀和伊利事件中,独立董事风波和对激励约束机制的探讨是两个重点。公司的独立董事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公司的高管又该采用何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成为事后人们普遍反思的两个问题。

3、“创维”事件

香港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维数码”)是黄宏生创立的创维集团的龙头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创维数码主要活动在粤港两地,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公司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经营运作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 第二章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二条保证公司经营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自觉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 第三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受托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持续、安全、稳健发展。 第四条确保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财务和其他信息真实、准确、完准、及时。 第三章公司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五条健全性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覆盖公司所有人员,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互相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互相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 第六条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必须讲究效率和效果,所有的控制制度必须得到贯彻执行。公司内部涉及基金管理工作的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

第七条独立性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指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应保持相对独立、基金资产、自有资产、其他资产的运作应当分离。各岗位由专人负责,接受部门领导监督。 第八条相互制约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的相互制约指公司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当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从申请到执行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相互监督和核查。 第九条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指公司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投资、研究、交易影响范围广的关键点位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而对普通点有一定的监控措施就可以,不必投入过多。 第四章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控。 第十条控制环境 公司管理层应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风险管理理念,努力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一个浓厚的内控文化氛围,保证全体员工及时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使风险意识贯穿到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又互相监督制衡。 第十一条风险评估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单选 1. 股东大会的性质:企业最高权力机关 多选 1.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3个):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委托代理、纵向授权,激励与制衡机制并存 2.股东大会充分调动股东积极性:同股同权、累积投票制 3.独立董事设计的理论依据:代理成本理论、董事会职能分化理论 4.股东的权利:质询权、表决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收益权、解散公司请求权、诉讼权、优先权 5.董事会的职责: 1)执行权:召集股东会会议,执行股东会决议 2)宏观决策权 3)经营管理权 4)机构设置与人事聘任权 6.广义代理成本:委托人与代理人间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存在的非协议,非效率的剩余损失。委托人为了自己的效用而对代理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激励监督产生的约束成本和监督成本:代理人薪酬、中介费用、损失 7.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5个): 1)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规定有任职资格 2)具有《意见》要求的独立性 3)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法律法规 4)具有5年以上法律经济工作经验或其他必要经验 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8.专业委员会的构成: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 9.激励的基本原则:目标结合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原则、引导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原则、按需激励原则 10.约束机制要素的内容包括:市场约束要素、法律约束要素、行政干预要素、预算约束要素、责任约束要素 11.会计控制的目标:完整性、有效性、准确性、安全性、责任性 12.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贡献表现在:价格发现功能、收购兼并功能、激励约束功能、流动性功能 13.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信息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 14.内部控制的五个发展阶段(5个):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风险管理阶段 15.内部控制进入成熟的标志: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报告) 16.内部牵制制度的科学合理性(2):互相有了制约、两个部门的舞弊可能性低于一个部门 17.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 18.内部控制按控制的地位分类:主导控制、补偿控制 层次分类:战略、管理、作业 方式分类:预防性控制、补救性控制 19.风险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可确定性、动态可变性、可测性 20.EVA 标准:从股东角度考虑了企业所有投资成本 21.风险的分类:按照来源:外部风险、内部风险 按照影响因素:行业风险、经营风险 按照成因分类:经营、投资、筹资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doc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1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under the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会计02乙班02312209 张XX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样,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基础。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与设计,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和机制的有机集合。内部控制作为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下的重要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规则和程序。因此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将促进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发生的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我国银广厦、琼民源事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2002年夏天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利法案》的“404条款”要求公司的CEO和CFO就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报告,并在其提交给SEC的报表上签字保证。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世界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本文基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内部控制理论及发展入手,在研究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原因,并对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

度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一)内部控制的原理—控制论 内部控制是在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方法上,内部控制按控制论的方法进行。所谓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化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进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依据了自动控制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依靠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因素的集合,抛开各自的特性,都是具有同构性的,各元素间存在着耦合关系,都可以同生物的调节和技术设备的自动控制原理一样,进行系统的自检;依据调节和控制原理,在组织中,控制可以按照某项目标的要求,根据内部外部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随时克服各种不确定性,使之保持某种状态(张立辉,2006)。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演进 人类自从有了一定的群体活动,即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控制。现代意义上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制约和自我调整的系统。内部控制理论依次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内部牵制 据史料稽考,早在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建立了“内部牵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题(2010-2012)

案例分析题一(本题15分)(考核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2012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甲公司组织人员对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用A会计师事务所对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审计。2012年2月15日,甲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就对外披露2011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相关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以下决议: (1)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责任界定,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A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为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董事会决定委托A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草拟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支付相当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20%的咨询费用。 (2)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甲公司于2011年4月引进新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并于2011年5月1日起在部分子公司试点运行。由于该系统至今未在甲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董事会同意不将与该系统有关的内部控制纳入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范围。 (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董事会同意A会计师事务所仅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A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不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但应及时提交董事会或经理层,作为甲公司改进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 (4)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甲公司销售部门于2012年2月初擅自扩大销售信用额度,预计可能造成的坏账损失占甲公司2012年全年销售收入的30%,董事会责成销售部门立即整改。鉴于上述事项发生在2011年12月31日之后,董事会讨论认为,该事项不影响A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 (5)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时间,由于部分媒体对上述甲公司销售部门擅自扩大销售信用额度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事项进行了负面报道,为逐步淡化媒体效应和缓解公众质疑,董事会决定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日期由原定的2012年4月15日推迟至5月15日。 (6)关于变更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为提高审计效率,董事会决定自2012年起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整合进行。董事会建议聘任为甲公司提供财务报告审计的B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12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董事会要求经理层在与B会计师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1)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建设指引》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管理,所属子公司应依据此办法制订适应本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或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执行董事、监事、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二)资产安全完整; (三)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五)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第五条内部控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体现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公司经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监事对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 第七条公司经理层是内部控制最高层级决策机构,对公司内控体系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负责,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管理要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并决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风险评估是为了研究并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即具体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的比较优势。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服务。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目标一致性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2、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4、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在于:1、确保公司恰当地经营;2、确保公司不会有财务违规现象,使董事会能提供一个“真实而公平”的公司财务业绩;3、确保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可见,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2、两者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代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3、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和前提 建立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是“控制环境”,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内部控制失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管理要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并决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风险评估是为了研究并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即具体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

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的比较优势。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服务。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目标一致性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2、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4、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在于:1、确保公司恰当地经营;2、确保公司不会有财务违规现象,使董事会能提供一个“真实而公平”的公司财务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企业文化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 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

公司治理的内容

公司治理的内容 一、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就是外部投资者藉以防止权利被内部人剥夺的一套机制,此剥夺方式包括内部人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将公司产品、资产或增资证券出售给他们控制或拥有的另外公司,转移公司的投资机会,给予管理阶层过多的薪酬与利润,安置特权冗员浪费公司成本,以及其它如价格转移、资产剥离、投资者稀释等方法。其因在于双方所追求的利益各有不同,股东投资者关心的是如何尽可能增加公司利润而提高股息红利,经营管理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收入或报酬,而非公司长期利润目标。故公司治理是对股东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亦即一种引导经营管理者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亦对公司提供资金的人确保其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 二、公司治理的特征 公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经理)互相分离,在所有者亲自经营时,其为自己利益当然会尽力而为,充分利用公司资产,然而在经营者作为公司代理人经营时,由于资产往往不是经营者所有,公司资产之损失,由所有者股东承担,对外或许经理人能力不足或失职造成,对内则往往经理人会牺牲股东的利益,追求自己的最大化效用,导致所有者利益的损失,此种损失称为成本,各国公司治理制度所欲实现的目标集中体现为降低代理成本,包括: 第一、降低缓和以公司董事为主的管理阶层和股东之间关于公司运作的意见分歧而发生的公司开支。 第二、第二、管理阶层为谋求个人私利而侵蚀或盗取公司财产所发生的公司开支。为实现减少代理成本目标,就需要设置适当的机制,各国公司治理之立论,往往根据公司权力,将公司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及相互协调的原则而建立;以激励并约束经营管理者,使其努力为股东利益而经营,此一机制即体现在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监察委员会)之运作。 如何在公司机关之间分配权力,建立高效率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机制,成为公司治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其立论有三: 第一、权力分立原则:公司法的首要目标是试图构架一部公司宪法,以界定和限制公司权力机关的权限,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执行机构,监事会(监察委员会)是公司的监督制衡机构。三种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不受彼此非法干预。 第二、第二、权力制衡原则:公司为多元化利益主体所组成之社团,必须以权力制衡原则保障组成组织体的正常发展与相互关系。 三、公司权力制衡 制衡具体化的表现在于: (一)股东会与董事会制衡关系,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选举董事会,并决定董事的报酬,股东享有对公司董事进行监督和提起诉讼的权利;董事会依法对股东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董事会作为业务执行机关享有专属权,不受股东会非法决议的限制与干涉; (二)董事会与监事会(监察委员会)之制衡关系,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必要时可对董事提起诉讼,制止董事会违法滥权之行径。第三、权力效率原则:现代公司法的发展趋势,强化董事会功能就是公司在贯彻效率优先原则时的直接反映,尤其经理人中心主义的主导更是为落实权力效率的原则。 公司治理透过权力分立、制衡、与效率形成监控机制,分为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两大类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分析.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分析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等的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和云南民族特色药品系列为主,共17种剂型200余个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及东南亚一带,并逐渐进入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云南白药公司是我国知名中成药生产企业之一,是云南大型工商医药企业之一,是中国中成药五十强之一,1997年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重点培育的四十家大企业大集团之一,2010中药行业品牌峰会品牌评选活动首次发布的中药行业各领域十强。 云南白药公司地位分析。 1、技术水平:作为一个行业领跑者,云南白药已形成了以专利权、商业技术秘密为核心,以商标权(品牌)、版权等为外围的全方位立体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市场占有率:据了解,目前“云南白药牙膏”100%覆盖了“家乐福”、“沃尔玛”、“欧尚”、“大润发”、“麦德龙”大卖场,其余大型超市覆盖了约20%,剩余中小超市和便利店覆盖有限。其余连锁卖场及大型超市销售额占“大型超市卖场”销售额的比例约为55%,因此,零售终端的销售额计算,“云南白药牙膏”尚有约40%的“大型超市卖场”未覆盖,通过进一步覆盖“大型超市卖场”的零售终端支撑

“云南白药牙膏”未来3-4年的高速增长。 3.新产品研发程度:“云南白药”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在云南白药牙膏产品的规模发展至十亿营业收入后,其洗发乳系列产品一直引发市场强烈预期。云南白药开始发力养元青产品的促销。 公司产品分析。 1.质量优势:云南白药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医药积淀。云南以其独有的地理和立体气候条件而享有“药材之乡”的美誉。经调查,云南的药用植物有6559种,占全国品种数的51%。 2.技术优势:(1)白药独特功效,1902年曲焕章医生研制白药成功以来,对于多种出血性疾病都有明显的疗效,可以加速止血、缩短病程。从20世纪初行销于世以来,以其疗效名声海外,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2)绝密的药方,1988年,卫生部针对“云南白药”相关问题下发通知,其中点明“确保‘云南白药’机密,严禁巧立名目,变相泄露、使用‘云南白药’秘方工艺”。云南白药被列入一级保护品种,除此之外,云南白药还有一层更加神秘的外衣——绝密级中药制剂。 3.成本优势:中药资源产业化,云南省有6500多种中药,是草药的主要种植区,故制药成本低。

内控管理及考核办法

内控管理及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规范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下简称“应用指引”)及股份公司相关制度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第三条本办法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未有明确的内控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可能导致公司内控管理职责不清、流程不规范,对内控管理工作效能产生影响。 (二)未能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效识别内控风险、认定内控缺陷、发现内控失效等情况,形成企业管理漏洞。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XX公司。 第二章基本要素、原则及措施 第五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项基本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环境是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公司建设内部控制的

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节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支配着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是内控体系核心的三个环节。风险评估是内控建设的方向,非重大风险可以适当简化控制,提高效率和降低控制成本;重大风险则需要加强控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与流程予以保证。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嵌入在业务流程中,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之内。信息沟通是内控体系的桥梁,确保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管理级次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 内部监督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控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的保证。 第六条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度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环节。 (二)重要性原则:内控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事项、高风险领域,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其意义

【摘要】公司治理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二者相互关系及意义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互关系;意义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现状 (一)公司治理 1.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治理是相当严密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 2.公司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公司制企业已经途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计划经济体制观念仍然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其观念手段及身处环境的局限性,仍然存在着行政干预现象,并未真正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2.内部控制的现状。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充足,很多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整体框架性,多数停留在制度文字的编撰上,缺乏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从二者涉及的层面上考虑。公司治理更多关注的是一种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其更多的涉及到法律层面的相关问题。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产生过程的控制,属于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 从二者委托代理的层次上考虑。公司治理是基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内部控制则是在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阶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虽然二者都存在着代理委托的关系,但从某种程度上,公司治理要受到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法律往往对公司治理作出基本的强制性的规定。相对于公司治理而言,内部控制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法律往往不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是从原则性上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程序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指南和参照的作用。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从内容上看,公司治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健全完整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使其仅流于形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

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刘定岭(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特征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就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常】控锚环境控制制度 1 中小企业的特征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缺经济,发展于九十年代国有经济的调整时期,近几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大多数中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经营灵活、效率较高等特点。然而,或许正是这些优势导致了它们的诸多劣势: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等,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 ①在经营权和所有权未分离的状况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还有待时日。尽管部分中小企业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到位,谈不上授权和监管,更谈不上内部控制。②中小企业由于难以获取充分的资源以实现恰当的职责分离,导致一个员工可能同时兼任几个岗位,而这些岗位可能存在不相容性。③管理层控制业务的能力会导致其不恰当地越过控制过程的可能性增大。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环境问题分析 控制环境是对控制程序和控制技术的选择及其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 2,1.1 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支持环境问题分析就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政策有失公平,企业融资困难,对于用于内部控制的支出也就格外慎重。另一方面,外部监督乏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外部监督的力量来验证其质量和效果。而目前,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以及法律对未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威慑力不大,企业违法成本偏低。 2.1.2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问题分析①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家误认为自己对市场的经验把握能力加冒险精神得到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科学。一些企业领导高度集权,“家长式”作风日盛,认为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办起事没以前那么方便了,花起钱没有以前那么顺手了,内部控制制度成了给自己设立的绊脚石,自然就只做起了内部控制的表面文章。②内部监督缺乏有效性:中小企业缺乏监督,更缺乏监督体系,致使奖罚不到位,使各层次领导及员工责任心不强,思想和行为随意而不规范。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内部审计,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的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缺席;有的设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独立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③内部控制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对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上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这样就造成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牵制性。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明显薄弱,没有建立完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中。不少中小企业的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根本没有建立,甚至有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全由一人包办。其直接后果是,在会计上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管理上导致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造成管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伴随内部控制实践的逐渐丰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出现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简介 (一)中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可发挥以下作用: 1.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和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减少和避

免企业风险。 2.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1.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叠,造成内部控制权责不清,经营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现象出现,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恶化。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目前企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应对、控制的有效机制,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 3.内审未有效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确保良好的控制环境.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我国很多企业虽设置了内审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的独立性,因此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忽视企业文化,未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是整个内控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取决于员工素质程度,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和实施有

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

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 (1)企业战略;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4)资产的安全完整; (5)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