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司并购案例

公司并购案例

公司并购案例
公司并购案例

公司并购案例

方洪波:美的收购小天鹅的艰难之路

39自XXXX 8月1日正式进入无锡小天鹅有限公司以来,小天鹅内部围绕收购及后续整合的争议和疑虑从未停止过。在通过收购建立白色电子国家的道路上,小天鹅之战让美的反思性更强。方洪波一直小心翼翼地与媒体打交道。在过去的500天里,美的电气有限公司(000527。深圳,以下简称“美的”)正式进入无锡小天鹅有限公司(000418)。深圳,以下简称“小天鹅”)4月1日,XXXX,小天鹅内部的纠纷和质疑从未停止围绕收购和后续整合,与数百名小天鹅员工聚集在9月XXXX制造麻烦和集体请愿为代表的事件。

平方也难作为美的电器有限公司的总裁和小天鹅的董事长,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常往返于广州和无锡,让沿途的空姐们记住了这位戴着黑色眼镜的绅士。

虽然美的在合肥收购荣事达之前也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局面,但无锡小天鹅的整合尤其考验了美的——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与荣事达收购前的亏损不同,小天鹅在中国洗衣机行业是一个强势品牌,仅次于海尔,在被美的收购之前是盈利的。

今年5月和6月,美的集团董事长何香健在看到小天鹅一些老员工对新东家美的抱怨和意见的书面材料后,一直低调的打电话给方洪波,问:你见过他们吗?你怎么想呢?方洪波是有意识的和有道理的:这只是一些鼓吹麻烦的人的片面言论。我不怕他们说出来。但何香健接着问:有什么要反思的吗?

7年底,方洪波向《中国企业家》承认,当他接到何老板的电话时,并没有从反思的维度对美的收购和整合进行太多的思考。

“以后想想,我们确实有一些事情要反思,包括我们可以在节奏和沟通方式上做得更好,我们可以让这些风暴来得更顺利。梅梅的发展多年来一直相对平稳。团队力量有被削弱的现象。当一些年轻人长大后,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代表先进,而其他人则是落后的。骄傲和自以为是的现象确实存在”方洪波告诉《中国企业家》作为对小天鹅骚乱的回应,美的召回了一些最初分配给小天鹅的经理。一位经理因为他的脏话而成为小天鹅愤怒的导火索,他被从小组中的同一位置上撤了下来。

这次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采访。在美的以16.6亿元现金收购了小天鹅24.1%的股权后,作为此次收购的主要运营商,方洪波首次与媒体见面。

偏向其中一个。

39年9月无疑是方洪波想提及的最后一个月。因为这个月重组的矛盾完全激化了。导火线是美国9月初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取消了原小天鹅在各地的售后服务机构,将服务移交给社会办公室的专业服务部。所有派驻各地的售后服务人员都被召回待命。

小天鹅总经理柴新建告诉记者,“这些措施在美国很正常。美国人早就习惯了两个月稍有变化、六个月大有变化的变化模式。”“然而,小天鹅的员工很难接受,导致了令人震惊的群体性事件

9年10月10日,数百名小天鹅员工聚集在小天鹅总部办公楼。尽管

没有正式的罢工,生产还是停止了。由于小天鹅已从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员工要求对所有干部和员工进行身份置换,以确保员工的利益。

当要求没有得到答复时,据说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在无锡保税区的一家合资公司召开董事会,人群一起涌向合资公司。由于事先收到报告,董事会成员被调动了。后来,小天鹅们向无锡市政府请愿,递交了一封由600人签名的联名信。

方洪波认为这些要求很不合理。“你已经把它卖给了斯威夫特一次,国际联盟一次,还有公众一次。还有谁是国有企业?”

方洪波认为,当时他做的是“和风细雨”,表面上“忍辱负重”。在一次员工交流会议上,一些小天鹅亲自指责方洪波,“作为一个团队领导,我不知道如何坐下来观察,也不知道如何教育!”作为董事长,方只能陪着笑脸,哪怕一时间手脚不知道放在哪里“他们组织严密,使用‘非暴力和不合作’的方法。”事后,方洪波总结了工人们的行为。“每天都有100多名退休工人来到企业,从早上6: 00开始,到中午赶到食堂吃饭,让工人们没有饭吃。当人们问我该怎么办时,我说,给他们免费的食物!在

美女进入小天鹅之后,何香剑的同行洪波也有类似的建议:“即使有人不喜欢他,只要他不影响关键目标,只要没有大的伤害,你不动,你就会容忍。”“

”我们只能容忍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并购的道路,你不能指望任何人来帮助你。政府遵循了程序。“尽管他们不同意更换国有身份的要求,

但他们在实施时选择了妥协。最终,美的花了8000万元买下了小天鹅的员工,以返回城市,进入公园安置员工的名义。

“这相当于额外的8000万美元”方洪波说和解后,共有1000多名前小天鹅员工离职,相当于前小天鹅正式员工的近90%。

一名买断工人告诉《中国企业家》:“事实上,我们不想去,我们怎么能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赚到3000多元呢?”然而,美丽来了。我真的不知道在看到他们以前的所作所为后,他们会如何对待我们。

如果美丽对这些工人来说是“冷的”,那么它对它所关心的人来说是“温暖的”。方洪波人民非常清楚他们想要什么。方并没有回避他的偏爱。

“买小天鹅我们最需要什么?一个是小天鹅的品牌,另一个是小天鹅的技术和生产部门。我唯一举办过的论坛是与技术部的。“

小天鹅,时任技术部负责人,现为小天鹅副总经理李红出席座谈会。他承认,在那个时候,他的技术人员,甚至他自己,都有些心不在焉。“当时,有很多传言说,如果我们得不到补偿,美的仍然会把我们赶走。那时,我们不会得到任何钱。“在座谈会上,每个人都表达了这些担忧而方则让他们放心“你是最珍贵的,你们所有人我们都要管“而且,还答应了,如果留下来,每个人的工资都会增加方洪波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合理的。“美是有能力的人应该得到高薪“

最终小天鹅的制造和技术团队保持不变在如此高比例的原小天鹅离开的背景下,美的对小天鹅技术团队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到目前为止,方想感谢那些工人的麻烦:”麻烦似乎是一件坏事,但现在可以说

是帮助了我们。”如果没有噪音,我们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整合,也许需要两三年。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一年内解决问题,整顿人员。“

为了进入陌生的冰(盒)洗涤(洗衣机)领域,建立一个白色的电子国家,美国自XXXX以来一直决心采取兼并收购而不是自我建设的战略自XXXX以来,美的并购重组了重庆通用、荣事达、华菱、小天鹅等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正如方洪波所说,“在XXXX,我们没有洗冰业务,但也就是说,在五年内,美的已经成为唯一一家在白色电力领域能够与海尔竞争的企业。”看看美国的几个主要行业:商业空调,我们无疑是第一;家庭空调是第二位的;除了海尔,我们在规模上已经超越了许多老品牌——新飞美菱科龙。洗衣机也是如此,除了海尔,它们稳稳地排在第二位。“

”我们已经习惯了,几乎每次收购,都会有员工闹事,甚至群体性事件发生“美的收购华菱时,一名员工不得不跳楼。在合肥,当美国进入荣事达时,有1000或2000名暴徒手持棍棒,甚至有一个人把刀子直接放在总统的桌子上。之后,在小天鹅发生的事情更糟糕。麻烦持续了一个多月。在顶峰时期,甚至一名女工也吃了一些药,拥抱小天鹅的总裁一起死去。

这些干扰都与美国到来后原有利益结构的瓦解有关。“在中国进行并购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并购你必须全部换掉。改变主意通常是最难的事情。“

在方洪波看来,小天鹅以前的压力机制是不完整的,其责任也不明确。替换一些人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人无法忍受一些小天鹅不去工作,在国外创业或找到新工作,并且可以照常得到报酬的情况。美的集团品牌总监董晓华抱怨说,小天鹅的国有企业文化和国有企业思维总是缺乏基本的压力和紧迫感,这让人们很担心。在这一点上,方洪波举了一个他遇到的例子。这只小天鹅每天4: 30下班。有一次方去无锡上班,司机对他说:“方先生,我要下班了。我不在乎你被丢在哪里。”如果你想用这辆车,你必须写些东西来计算我的加班费。”这让方洪波觉得奇怪

美女的变化已经逐渐变得激进。任职三个月后,美的调整了30多名中层员工的工资。“他们基本上不做任何工作,但他们的月薪仍在6000至7000元之间,我们认为这太高了。”“把他们的工资减半方洪波认为这已经给了足够的面子。然而,这只是一个马蜂窝。许多人非常愤怒,跑到人力资源总监李力那里,纠缠不休,制造很多噪音。

除了这些,美国还对原来的人员做了一些替换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小天鹅呆了十几年,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很难接受美丽的文化和思想。

包括当时的小天鹅营销总经理焦为民。方洪波说:“事实上,他很好,素质很高,工作非常努力。”“

那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我认为他不清楚如何在市场上做好工作,缺乏快速解决问题的敏锐判断能力。“

焦为民每天工作都很努力,经常在晚上11点钟离开公司,开非常艰

苦的会议,审批很多文件。但是方洪波认为,“这不是我们的美所做的那些想把权力下放给下面的人去做这件事你要做的是如何判断主要问题,以及当你看到它们时如何解决它们。“

是小天鹅的主要营销问题,方认为是销售结构问题在几家大商场中,国美苏宁永乐的五星销售额几乎占到了小天鹅销售额的50%。这种结构是美绝对不允许的。美丽要求销售渠道的结构必须平衡。超市主要在一级市场。此外,必须有地区性商店,专业渠道,专卖店和超市。“如果它过于集中在大型超市,将导致对渠道缺乏控制。“令方洪波恼火的是,在第三级和第四级市场,小天鹅的销售不受控制,也没有被询问收购之后,方特意去了一些乡镇集贸市场看看人们发现许多乡镇都卖小天鹅。然而,经销商说他们以前从未见过小天鹅,也不知道所有的小天鹅长什么样。党

认为小天鹅的另一个问题是渠道链太长以家电下乡为例。如果产品卖给最终消费者,发票通常会开四到五次。“工厂向大代理商开放,然后大代理商向地区

代理商开放,然后地区代理商向村庄、城镇或县的经销商开放,这些经销商真正向农民销售他们的产品”

方洪波多次亲自去市场,暗中观察焦为民的工作思路和风路。三个月后,他决定接替焦“营销是美的力量没有他,我无法解决美女的营销机制已经进入小天鹅的问题。

焦为民的辞职导致了大量营销公司员工的离职有些人认为美的实践需要讨论。一位前小天鹅员工说,“小天鹅在很多方面都不太好也不

合适,这是事实。”但它也不是没有优点。否则,它不可能一直盈利,而且它也能取得如此出色的业绩。改变是可以实现的,但它能被逐渐接受吗?”

然而,上海卓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庞亚辉却不这么认为。他举了美的和荣实融合的例子一开始,美国也是荣事达的强势进入者,但也出现了工人罢工、员工对抗、企业文化整合等一系列问题。此后,荣事达的几乎所有高管都离职了,几乎所有企业都由美国派遣的人员管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后,荣事达品牌的冰箱和洗衣机销量增长相对较快,巩固了国内洗衣机的第三大市场地位。

白色电气帝国M&A路

也许我们可以理解美的紧迫性方洪波说,从全球角度来看,百典一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已经失去了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正在向中国转移。关键是中国企业能抓住这个机会。美国的目标是抓住机会成为世界领先的白色电力制造企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方认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力仍然是“大规模、低成本”的,他不同意其他家电企业所主张的商业模式创新。

但在XXXX开始收购和扩张之前,美国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空调和小型家用电器上。在大白天下的另外两个主要领域——冰箱和洗衣机,美国几乎是空白。

39年,美的首次进入冰箱行业起初,我们试图让浙江的小工厂贴牌数万台,“观察环境的变化,并做一些准备。”“然后在XXXX,他开始寻找并购的目标。方洪波说,那段时间他几乎参观了国内的冰箱企

业。当时,人们强烈要求国家撤退,人民前进。许多地方国有企业,尤其是竞争行业的企业,正在出售他们的产品。

”也没有多少选择,正在不停地谈论“包括辛飞、科龙,都谈过了,其次是梅玲”绿宝同时也在和美玲说话,最后占了上风。我们没有成功”于是美国转而开始与荣事达谈判

39年5月,美的集团通过收购美国美达公司的几个海外子公司正式进入荣事达,从而持有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50.5%的股份不久,美的集团的子公司美的国际以 2.345亿元从广州国际集团收购了华菱42.4%的股份。

在方洪波的记忆中,华菱和荣事达的收购并不是美国有意为之的计划,但它恰好有一个合适的收购目标,并被一起接受。这两项收购使美的成功进入了自身的两个薄弱领域——华菱除了空调之外,还拥有30万台冰箱。荣事达的主要业务是洗衣机,但其与美泰克的合资企业也拥有50万台冰箱的产能。

在美的接手之前,两家公司都继续亏损。其中,华菱在XXXX上半年亏损4463万元,收购美的时每股净资产仅为0.244元。“华菱当时的产值只有十多亿,冰箱不超过30万台,空调不超过30万台“进入美的系统后,美的已经投入了一些生产改造,现在华菱两家工厂的空调产量已经达到了200多万台,冰箱也达到了780万台与此同时,“荣石在我们进入时的价值还不到20亿英镑,而去年这个数字约为80亿英镑。”

收购华菱和荣事达进一步增强了美的收购信心。这一次机会又出现

了——南京甜甜退出小天鹅,美的立即开始接触方透露美的也参与了斯威特对小天鹅的收购,后来“没有希望就退出了”但是它留下了收集小天鹅的想法的种子。“我们决心要赢小天鹅优势的核心是它的品牌。其次,还有它的技术,还有一个制造技术团队。“

除了力争扩大规模之外,美国的收购思路一开始并不十分清晰,甚至有些失误例如,在冰箱领域虽然华菱也有冰箱,荣事达也有冰箱,但他们不是专门制造冰箱的,基础很差,无法支撑一个独立的冰箱品牌。无奈之下,美眉的冰箱战略不得不继续将美眉作为其在市场上的核心品牌。虽然表示,目前美国品牌冰箱的销量已经超过了除海尔以外的国内任何一个品牌,包括、美菱、海信和新飞,但方也承认,要赶上海尔仍面临很大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品牌在冰箱市场上积累得不够。然而,在洗衣机领域,美的品牌可能更难经营。与

相比,小天鹅在洗衣机领域非常强大,仅次于海尔。从方的观点来看,接受小天鹅意味着美的电器在白色电力行业的布局,尤其是洗衣机领域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8 XXXX年12月,美的电气[公司以16.8亿元从无锡国联集团收购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24.01%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方洪波认为,“如果你不接受小天鹅,那么我必须独自摸索这个行业。这次的费用是多少?和技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需要一亿元人民币来购买一种辊式技术。即使你买了一只手,你还是要摸索。即使你摸索了三到五年,你也找不到答案。另外,荣事达品牌

还不是我们的,我们只能用美的品牌来推。光是广告就要花多少钱?

既然我们有了小天鹅,我们就不需要它们了。“

小天鹅目前的销售数据并不理想在XXXX,小天鹅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15%,净利润同比下降87.99%,其营业收入在XXXX第一季度继续下滑

,方洪波有自己的解释,“小天鹅在收购之前没有获得好的利润,因为当时它出售了与松下的合资企业。这就是投资收益。”现在收入下降的原因是我们已经剥夺了许多生意,如冰箱和陶瓷。就小天鹅的洗衣机业务而言,它的收入实际上增加了。“

是的,与TCL海外收购、海信收购科龙等知名家电收购相比,美的系列收购似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方洪波看来,小天鹅已经逐渐变得更加美丽,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正在慢慢得到纠正。在

199小天鹅战役后,方洪波说,“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重组和扎营。”这意味着美的和海尔将会就谁将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领导者展开一场全面的战争。在业务收入方面,美的是唯一能威胁海尔地位的企业。美的集团在XXXX的总收入接近900亿元。虽然这个数字与海尔还有一定距离,但如果你考虑到美的在XXXX的收入只有456亿元,那么你肯定会对美的赶超印象更深。在XXXX,海尔已经宣布进入1000亿营收营收营收营收营收营收营收营收1009亿元。

事实上,就白色电力而言,方洪波说,美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海尔。“海尔的白色电力资产被安置在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在上海上市的‘青岛海尔[25.86 0.00%],另一家是在香港上市的‘海尔电气[8.85-0.11%]。”青岛海尔内部有冰箱和空调,洗衣机和热水器都在海

尔电器然而,这两家上市公司的销售额总和还没有美的电子大。”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案例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

公司收购案例

公司收购案例 【篇一:公司收购案例】 就在几年前,并购一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还是相当陌生的。我们只是在一些来自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消息中听到这样的词汇。面对大洋彼岸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并购与反并购之战,我们如隔岸观火。短短几年间,并购竞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分享一些关于并购的案例,欢迎阅读! 并购成功的案例1:海航集团并购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2010年1月19日,中国海南航空集团购买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签字仪式在悉尼举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上议长阿曼达法齐奥(amandafazio)、中国驻悉尼总领事胡山、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邱德亚、海航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健及项目顾问巴拉特拜斯(bharatbhise)等中澳两国政界和界近100位嘉宾出席。 胡山总领事在仪式上致词。他海航集团成功收购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表示此次收购是中国企业对澳投资多元化的重要标志,表明在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澳两国工商界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趋势日益加强。胡总领事希望这样有利于两国企业和人民的合作成果越来越多。 海航集团是中国第四大航空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多元化、化的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因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而于去年破产。经过谈判,海航集团通过其位于香港的子公司香港升飞公司(hongkongaviationcompany)以1.5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商用飞机租赁业务。此项目于2009年下半年分别获得中、澳两国政府批准。至此,中国四大航空公司均已在澳开展业务。 并购成功的案例2:联想并购ibmpc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在北京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的现金加收购ibmpc部门。协议内容包括联想获得ibmpc的和的全球业务,以及原ibmpc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的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新联想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及ibm-think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商标think 的权利。介此收购,新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 联想在付出6.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联想股票的同时,还承担了ibm5亿美元的净负债,来自于ibm对供应商的欠款,对pc厂商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对赌及业绩补偿分析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业绩对赌及补偿分析 健民集团投资部张维武 前言: 我国目前有医药企业近5000家,其中70%以上的企业营收不足5000万元,近20%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行业集中度较低,而接连不断地政策施压,加上市场竞争的日益严峻,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医药行业作为永久的朝阳行业,未来前景广阔、行业增长持续向好。多种因素刺激下,大量上市公司包括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及非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纷纷加大医药企业的并购力度。 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在开展并购时不得不考虑广大股东的利益,需要对拟并购标的未来能否给上市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提供一定的确定性保障,在此背景下业绩对赌与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本文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医药行业并购案例,试图全面解析医药行业并购中各种对赌及补偿的方式及其利弊。

一、对赌主体分析 (一)对赌主体选择的关键点 对赌主体应为股东而不是标的公司 对赌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后续补偿由谁承担的问题,如以标的公司为对赌主体并约定补偿条款,根据《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损害了公司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属于无效约定。而与股东对赌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案例:海富投资与甘肃世恒对赌案例(PE对赌第一案)——对各行业对赌均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007年10月海富投资与甘肃众星锌业(后更名为“甘肃世恒”)、香港迪亚(甘肃众星

锌业原100%股东)、香港迪亚法定代表人陆波(也是甘肃众星锌业法定代表人)签订《增资协议书》,海富投资现金增资2000万元获得增资后甘肃众星锌业3.85%股权,并在其中进行了业绩承诺及补偿约定(第七条第二款):若甘肃众星锌业2008年实际净利润完不成3000万元,则海富投资有权要求甘肃众星锌业予以补偿,如果甘肃众星锌业未能履行补偿义务,海富投资有权要求香港迪亚履行补偿义务;补偿金额的计算公式为“(1-2008年实际净利润/3000万元)×本次投资金额”。 因世恒公司2008年度实际净利润仅为26858.13元,未达到《增资协议书》约定的该年度承诺净利润额。2009年12月30日,海富投资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世恒公司、迪亚公司、陆波向其支付补偿款1998.2095万元(按照补偿金额计算公式计算的补偿金额)。 2010年12月兰州市中院一审判决:《增资协议书》中关于甘肃世恒2008年底实际净利润完不成3000万元,海富投资有权要求甘肃世恒补偿的约定,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关于企业净利润要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规定,违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约定无效。“海富投资”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 2011年9月甘肃省高院二审判决:《增资协议书》中关于补偿的约定,违反了投资领域风险共担的原则,成为明为联营,实为借贷,应认定无效。海富投资投入的人民币2000万元中,除已计入注册资本的114.771万元外,其余1885.2283万元的性质应属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由甘肃世恒、香港迪亚共同返还海富投资本金1885.2283万元及占用期间利息。“甘肃世恒”对判决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2012年11月最高法判决:海富投资与甘肃世恒对赌条款损害了公司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因而无效。但香港迪亚对于海富投资的补偿承诺并不损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有效的。撤销甘肃高院的二审判决,并判定香港迪亚向海富投资支付协议补偿款1998.2095万元。 (二)并购案例中对赌主体的选择 1、原大股东为对赌主体 绝大多数并购案例中,对赌主体均为标的公司原大股东。原大股东愿意对赌一般是基于其仍持有标的公司部分股权或者因换股获得收购方部分股权,标的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其自身利益相关或者仍负责标的公司经营。 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情况是原股东100%现金转让股权,与标的公司斩断所有关联,但仍进行业绩对赌。此类对赌大多是收购方为了平抑估值而设计的,转让方高估值转让,收购

雀巢并购案例分析

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分析 一、并购资本经营理论概述 并购通常指的是兼并和收购。 兼并一般又称为吸收合并,通常情况下说的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合并而组成为一家大的合并企业,一般都是由相对有优势的那家公司去吸收另外相对弱势那家或者其它多家公司。 收购则指的是指一家企业用它的现金亦或者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去购买另外的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此来获得对该家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是控制对该家企业的某一资产的所有权,亦或者对该家企业获得的绝对控制权。 一般根据并购的不同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类不同的基本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本文中的雀巢公司收购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的并购案例属于横向并购的范畴。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对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运营的基本条件则是资本的证券化如股权,资本运营一方面表现为股权转让的运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收益股权和控制股权的运作。因此,并购与重组也是资本运营最为普通的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 二、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情况介绍 1、收购方——雀巢公司 1867年由亨利·内斯特莱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 雀巢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81个国家中共建有443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2、被购方——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银鹭事业始创于1985年,而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位于海滨开放城市——中国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福建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中国食品工业突出贡献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以“人才、科技、名牌”的发展战略为基石,以绿色科技、人文关怀为努力方向,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实现银鹭处处相伴、关爱时时相随的“银鹭所在,关怀至爱”的愿景。 集团以食品饮料生产为支柱,涉及果蔬保鲜、进出口贸易、包装材料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科研开发、电子科技、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等多种产业领域。银

企业并购案例

最新企业并购案例 一二案例一百威英博并购案例并购双方:2011年2月14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正式宣布,百威英博与大连大雪集团有限公司和麒麟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辽宁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并购方情况: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是一家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百威英博公司十分注重销售建设,在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中占据第一或第二的位置。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先生表示,中国是全球啤酒销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啤酒市场,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发展有着长期承诺和坚定信心。现今,百威英博在中国13 个省份拥有超过33 家现代化酿酒厂,管理超过25 个啤酒品牌,包括百威啤酒、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等全国重点

品牌。作为一家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销售为推动力的大型公司,百威英博旗下经营着300多个品牌,其中包括百威、时代(Stella Artois)、贝克啤酒等全球旗舰品牌;Leffe、Hoegaarden等迅速成长的跨国畅销品牌;以及Bud Light、Skol、Brahma、Quilmes、Michelob、哈尔滨啤酒、雪津、双鹿、Cass、Klinskoye、Sibirskaya、科罗娜、Chernigivske、Jupiler 等本土明星品牌。此外,公司拥有Grupo Modelo公司50%的股份。Grupo Modelo 是墨西哥领先的啤酒制造商,也是享誉全球的科罗娜啤酒品牌所有者。被并购方情况: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 年,目前为辽宁省市场份额高居前三位的酒厂之一。大雪酒厂主要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大雪”、“小棒”和”大棒”等啤酒品牌,2010 年年销量逾20 万吨。辽宁省是中国第四大啤酒消费大省,收购大雪将加强百威英博在辽宁啤酒市场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华的业务格局。案

中国的跨国公司收购案例

中国的跨国公司收购案例 战略1: 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 目前,宝钢在巴西和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工厂。这为宝钢在中国和当地的高端扁钢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高档铁矿资源。 战略2: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大规模地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出资1亿500万美元收购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分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战略3:收购外国高科技品牌,用它来主打国内市场 上海电气集团(SEC)是中国最大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的公司。上海电气斥资2300万美元收购了日本著名的印刷机械厂商Akiyama International Co.(AIC)和其全部的彩色打印设备与技术。上海电气现在控股了这家日本公司,它将在中国市场上继续使用AIC这个品牌。 战略4:收购外国研发机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推出产品 华为科技正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市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它在印度当地雇佣了1500名员工。华为同时斥资5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了生产中心。 战略5:用本地化生产来占领区域市场 海信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集团在南非的厂房,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建成了生产流水线,大大增强了生产能力。 战略6:收购一个制造基地,作为立足点,支持中国在美国的进一步收购行动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万向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为了该公司最大股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地UAI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和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美国维修市场此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浙江万向集团与UAI的董事会组成了联合主席团。公司在伊利诺州埃尔金市建立了万向美国基金,基金主要为UAI的客户和其他美国汽车配件公司在中国寻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美国寻找兼并和收购的机会。 战略7:逐步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达到提升品牌在国内市场价值的目的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2001年,海尔与美国当地经验丰富的家电经销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尔美国公司,专门在美国销售海尔冰箱、空调和其他家电。海尔美国还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工厂,保证产品的零售供应。 海尔美国公司目前已经在美国的小型空调和冰箱市场上占领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使海尔在中国国内市场面对全球家电企业的激烈竞争时,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竞争力。海尔公司的CEO张瑞敏说,为了在国内市场取得胜利,你必须在国外市场取得胜利。 在进入新市场时,尽量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本地化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合并公司案例

合并公司案例 【篇一:合并公司案例】 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圈里不断上演“死对头合并或结盟,从相杀到相爱”的大戏,震惊业界。并购年年有,今年特别多!2015年互联网大合并事件空前爆发,体量之大、数量之多、规模之巨,让业界目不 暇接。探寻这一系列的同类巨头合并案背后,一方面折射出资本方 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不惜代价推动合并的霸道逻辑;另一方面暴 露出互联网新经济天生爱垄断,强强联合不过是屈从于免费经济和 注意力经济。 本文盘点中国互联网史上十大合并案,看看都有哪些“曾经相杀”的 竞争对手成为“今日相爱”的同盟伙伴?这些大的合并案背后哪些资 本推手在推波助澜?互联网界1+1 2的公式是否成立?诸多同类项 式的强强合并,能否改写行业未来格局? 优酷+土豆,目前市值41亿美元,属阿里系 优酷网,成立于2006年6月,创始人古永锵,2010年12月8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土豆网,成立于2005年4月,创始人王微,2011年8月1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合并方案:2012年3月12日,优酷土豆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合并后,优酷和土豆在新公司分别占股71.5%和28.5%,土豆 作为独立品牌继续运营;2012年8月20日,优酷土豆集团正式成立,土豆即将从纳斯达克摘牌退市;2015年8月6日,正式更名为 合一集团。 幕后推手:这出“闪婚”大剧,正是由土豆大股东“纪源资本”代表符 绩勋与优酷大股东“成为基金”代表李世默一手策划的。早在2009-2011年,优酷土豆在背后资本方的助推下已多次接触洽谈,但都未 达成意向。土豆也是在于亏损状态下流血上市的,作为其投资人, idg(投了7年)、纪源资本(投了6年)、今日资本(投了5年) 都希望迅速套现退出。 合并后结局:优酷土豆合并后,一度也曾占据网络视频市场最大份额;但是很遗憾,二者合并长期未能独霸视频市场,爱奇艺、乐视、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异军突起,两强合并并没有产生双倍的协同 效应。2015年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以超45亿美元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2020年最新】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 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 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 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 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 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 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 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 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 要求: 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 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 (二)几点关注 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 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方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 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 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 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 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2、在日常业务中,有几个优先权需要充分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差错,股东优先购买权,承租方优先购买权等。 3、2009年11月4日,发审委审核通过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3.5亿股A股股票事宜,2009年11月30日,重组委审核通过关于吸收合并事宜。这两次审核独立分开办理。这里有一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回避了,东航发行股票吸并上航,发行股份的数量已逾十人,构成公开发行A股,这种情形下是否仅由重组委审核而无需发审委审核即可发行? 二、友谊股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换股吸收合并百联股份 友谊股份和百联股份均为上海国资委下属从事百货超商类业务上市公司,友谊股份由友谊复星和百联集团分别持有20.95%和6.31%的股份,同时发行有B股。百联股份由百联集团持有 44.01%的股份。这两家公司在百货业务上存在一定的同业竞争。 (一)交易结构 1、友谊股份发行股份购买八佰伴36%股权和投资公司100%股权 2、友谊股份换股吸并百联股份 3、由海通证券向友谊股份异议股东提供收购请求权,向百联股份异议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

吉利、上汽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案例分析 郑墩 12125173 一、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这次并购案例的成功原因: (1)并购战略与目的明确。吉利拥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能依据自己的战略规划目标制定合理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制定通过并购手段来获取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2)确定并购目标,等待并购良机。吉利持续观察、等待合适的并购时机,在时机的选择上吉利避免在沃尔沃所处大环境非常好的时候进行并购,而选择金融危机的时候进行并购是十分明智的。 (3)选择了专业并购团队。在法律、财务、并购、公关、行业运作等方面,吉利选择了国际化的并购专业合作团队做尽职调查、并购要约制定、政府公关、并购谈判等工作,加强对细节的关注,避免引起公众、政府及工会的对立情绪,尤其关注竞争对手特别是潜在竞争对手,避免被打个措手不及。 (4)后期整合得力。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海外资源来充实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没有强有力的整合方案,并购将拖累母公司的发展。而吉利正是对并购后的运营方案有着详尽的计划,才获得了福特的青睐。 (5)具备利用重大项目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吉利通过并购使其股票增值200多亿港币,未来沃尔沃如果实现赢利,吉利将很有可能再将其作为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实现实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收益。 吉利成功签订并购沃尔沃协议给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有很多启示,要成功完成海外并购,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要有足够的国际经验。国际化经营经验越丰富的企业,采取海外并购后的经营绩效越好.而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仍普遍处于“走出去”的起步阶段,综合国际经验还不充分。在生疏的环境实施海外并购时,由于对当地制度法规、经营惯例、社会意识等缺乏了解而遭遇多种挫折。

上市公司并购的4种模式和案例

【干货】上市公司并购的4种模式及案例 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投资时,往往更关注对投资标的的选择、投资价格的谈判、交易结构的设计等,这些是并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有一个环节往往被拟开展并购的公司所忽略,即并购主体的选择与设计。而实际上,选择什么并购主体开展并购对公司的并购规模、并购节奏、并购后的管理、及相配套的资本运作行动均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当前很多上市公司面临主营业务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高的问题,作为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上众多利益相关方对公司业绩要求的压力,在展开对外并购时,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并购风险:“并过来的项目或团队能否很好的整合到公司平台上贡献利润?如果被并购公司不能与上市公司形成协同效应怎么办?被并购公司管理层丧失积极性怎么办?公司的市值规模和资金实力能否支撑公司持续的展开并购式成长?”等等都是企业在展开并购前需考虑的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并购主体的选择与结构设计得以解决,而不同的主体选择与结构设计又会拉动后续不同资本经营行动的跟进,从而提高公司并购的成功率。 根据对上市公司并购模式的研究结果,以及在为客户提供并购服务时对并购主体选择进行的研究探讨,总结出上市公司在开展投资并购时,在并购主体的选择上至少有4种可能方案:(1)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2)由大股东成立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配套资产注入行动;(3)由大股东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4)由上市公司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未来配套资产注入等行动。

这四种并购主体选择各有优劣,现总结如下: 模式一:由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 优势:可以直接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并购,无需使用现金作为支付对价;利润可以直接在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 劣势:在企业市值低时,对股权稀释比例较高;上市公司作为主体直接展开并购,牵扯上市公司的决策流程、公司治理、保密性、风险承受、财务损益等因素,比较麻烦;并购后业务利润未按预期释放,影响上市公司利润。 案例蓝色光标的并购整合成长之路 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是最传统的并购模式,也是最直接有效驱动业绩增长的方式,如2012-2013年资本市场表现抢眼的蓝色光标,自2010年上市以来,其净利润从6200万元增长至13年的4.83亿元,4年时间利润增长约7倍,而在将近5亿元的盈利中,有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并购。 蓝色光标能够长期通过并购模式展开扩张,形成利润增长与市值增长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主要原因如下: (一)营销传播行业的行业属性适合以并购方式实现成长,并购后易产生协同,实现利润增长。 与技术型行业不同,营销传播行业是轻资产行业,核心资源是客户,并购时的主要并购目的有两项:一是拓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公司和客户,二是整合不同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并购案例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于20xx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xx 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xx年12月1日至20xx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 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

中石化跨国并购addax案例

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 油公司案例分析

2009年8月18日,中国石化集团宣布已通过旗下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SIPC)与瑞士石油公司Addax公司达成购买决定性协议。中国石化表示,已同意以每股52.8加元,总价82.7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Petroleum Corp.全部股份。该交易是中石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中石化不仅可以藉此控制在伊拉克大型油田的业务,还可以涉足勘探前景较好的尼日利亚和加蓬海上油田。 一,并购背景。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已成为主要的能源,并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基本都是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因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大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回报水平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石油公司要加速全球化脚步和跨国并购行动。 对于中国而言,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10 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仅占6%,现在已经提高到1/3,到2020 年预期将有60% 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因此,石油的供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1999 年起开始上涨的石油价格也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出现新的局面。世界石油工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包括国家石油公司的重组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兼并收购浪潮;同时,随着WTO 的加入,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尤其是2006 年12 月12日的入世5 周年纪念日后,中国石油企业将面临外国石油企业的更多挑战和竞争。 2009年是中国石油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各个国家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而在资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双雄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风潮,也给世界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并购。 中国石油行业的海外并购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国内需求的快速扩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能源需求巨大,特别是在中国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变革中,能源需求日益增大。(2)在国际产业加速转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3)汽车行业近几年爆发式的增长也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中石化抓住机会及时地把触角伸向了瑞士Addax 石油公司。(一)并购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在《财富》2008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位,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49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直接参与此次收购的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SIPC)。它成立于2001年1月,总部在北京,注册资本63.1亿元人民币。SIPC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行使上下游对外投资合作和对海外项目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是中国石化集团从事上下游海外投资与经营的唯一专业化公司。SIPC下设16个职能部门和2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共有海内外员工1700人左右。 目前,SIPC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遍布非洲、中亚、中东、俄罗斯、美洲、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the 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 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because of unsuccessful merger.Merger which is full of risk has been realized.Mergers research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merger practice,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existing theory. For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the merger should be cause peopl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This paper select a case about the issue,in order to give merger and combine some useful inspire.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启示与思考 Key words:Enterprise Merger Combine Inspire and think 前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并购的一个主要战场。由于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进行的改进,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

上市公司并购主体选择与设计的4种模式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主体选择与设计的4种模式及案例分析! 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投资时,往往更关注对投资标的的选择、投资价格的谈判、交易结构的设计等,这些是并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有一个环节往往被拟开展并购的公司所忽略,即并购主体的选择与设计。而实际上,选择什么并购主体开展并购对公司的并购规模、并购节奏、并购后的管理、及相配套的资本运作行动均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当前很多上市公司面临主营业务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高的问题,作为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上众多利益相关方对公司业绩要求的压力,在展开对外并购时,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并购风险:“并过来的项目或团队能否很好的整合到公司平台上贡献利润?如果被并购公司不能与上市公司形成协同效应怎么办?被并购公司管理层丧失积极性怎么办?公司的市值规模和资金实力能否支撑公司持续的展开并购式成长?”等等都是企业在展开并购前需考虑的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并购主体的选择与结构设计得以解决,而不同的主体选择与结构设计又会拉动后续不同资本经营行动的跟进,从而提高公司并购的成功率。 根据对上市公司并购模式的研究结果,以及在为客户提供并购服务时对并购主体选择进行的研究探讨,总结出上市公司在开展投资并购时,在并购主体的选择上至少有4种可能方案: (1)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 (2)由大股东成立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配套资产注入行动; (3)由大股东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 (4)由上市公司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未来配 套资产注入等行动。 这四种并购主体选择各有优劣,现总结如下: 模式一由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

C16056 A股上市公司海外并购实务及案例分析(上)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进行并购时,可能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 A. 商务部 B. 发改委 C. 国资委 D. 以上均涉及 描述:三、交易结构/政府审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 并购交易谈判的本质是() A. 符合买方的战略规划 B. 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 C. 达成理想的交易价格 D. 完全满足一方的利益诉求 描述:二、并购谈判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3.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选择并购标的时要明确买方企业的并购战略 B. 要综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长期发展趋势 C. 仅需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无需考虑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 D. 初步确定并购的目的和并购标的池的范围 描述:海外并购的四大原则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4. 标的公司为非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的优点是() A. 较强的可控性 B. 资产以及盈利规模较好 C. 信息披露透明 D. 需要考虑更多的监管机构审批 描述:三、交易结构/标的资产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二、多项选择题 5. 并购交易涉及的利益方通常包括() A. 买方企业 B. 标的公司股东 C. 标的公司管理层 D. 标的公司员工 描述:二、并购谈判 您的答案:C,B,D,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6. 确定海外并购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包括() A. 总体发展规划 B. 投资方向 C. 国内市场的变动及对策 D. 被并购企业的基本面信息 描述:一、并购标的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7.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企业并购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B. 企业并购涉及到财务、法律、评估、税务等各方面的问题。 C. 企业并购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 D. 每笔并购交易都有其独特之处。 描述:三、交易结构 您的答案:B,A,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三、判断题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

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 一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的"下承包商",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