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

它是产生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包括民间节日、礼仪、祭祀等民间活动。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是指民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取向,相当于民风。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管子》:“古之欲正也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非物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大体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从范围上来看包括:1、口头传统;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民俗事项的分类

(1)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学即以散文叙事体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2.俗语民俗学是以口头短语,或是一句话或几句话,或是一些描述性词汇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学是以有节奏、有韵律或有音乐伴奏的语言形式流传的民俗事项。包括民歌、民谣、口头史诗等。

(2)风俗民俗是以传播的风俗和习惯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民间信仰、节日庆典、人生礼仪、娱乐游戏等。

(3)物质民俗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民间建筑、民间饮食、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如剪纸、年画、刺绣)等。

1、衣食住行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2、人生仪礼民俗生育民俗、婚嫁民俗、敬老民俗、丧葬民俗

3、信仰民俗图腾禁忌、民间宗教、民间迷信、神灵崇拜

4、岁时节令民俗岁时民俗、节庆民俗

5、社会家庭民俗家庭民俗、家族民俗、两性民俗、社团民俗

6、生产贸易民俗农业民俗、畜牧民俗、工匠民俗、贸易民俗

7、语言文学民俗口头文学、语言民俗

8、民间游乐民俗民间游戏、民间竞技

9、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俗的基本特征(实用P8-11)及其功能(实用P13-15)

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变异性4、传承性5、规范性

民俗的功能:1、凝聚功能2、历史功能3、教育功能4、实用功能5、娱乐功能

居住民俗(概论第四章第四节)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四大类型

1、干栏式建筑

是指先在地上立木桩,然后在木桩的半腰或顶上架设木板、搭建阁楼的一种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如傣族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海南黎族的船形屋。

2、地穴式建筑

是北方的一种原始建筑,指在地下挖洞,以洞为居的一种古老而独特地居住形式。

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豫西、晋中等地。

3、屋宇式建筑

门、墙、院是其组成,其中墙成为主体结构,代表着建筑水平的发展。它的出现使地穴式建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文字的影响也较大,如家、室、宅、安、宗等。形式多样,如北京四合院、闽西土楼、徽州民居、山西民居、开平碉楼等。

4、帐篷式建筑

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根据游牧文化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非常适合游牧生产需要的民居形式。建筑材料以木、毛、兽皮为主。逐水草而居,便于移动。代表性的是蒙古包。

二、影响居住民俗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往往决定着民居的基本式样和结构。如四合院,北方院落大,南方则小。从屋顶坡度来看,西北少雨,屋顶平;南方多雨,屋顶坡陡,且屋檐长。建筑材料则呈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2、人文环境对民居建制的影响

主要是指人们生活方式对建筑的影响。如蒙古包与游牧生活。渔家的船屋等。宗教信仰对建筑也有影响。如伊斯兰教的建筑与佛教的建筑差别就很大。

三、风水术:居住民俗中的信仰传承

风水术,又称相地术、堪舆术、相宅术等,俗称看风水。相宅术又分相阴宅与相阳宅两种。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民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气候、地貌、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估,以及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与禁忌的总体概括。堪舆的主要程序有: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觅龙指寻找背靠的主山。

察砂是指观察主龙四周的小山。

观水指观察水的流向与河流的形状。

点穴指确定宅基的核心位置。

四、中西建筑的差异

1、中国建筑讲究平面纵深结构。西洋式建筑以体势雄豪宏壮争胜。中国讲究庭院深深,空间序列上平面展开、相互关联、内在深化。西洋建筑向上伸展,强调个体发展与外向的民族性格。

2、用材上,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造型轻盈飞扬;西洋建筑石和砖为主,重个体传承。

五、中国传统民居

1、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概论P276有示意图)

2、闽西南土楼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土楼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服饰民俗(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人类关于服饰方面的习俗惯制。它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如衣服、鞋帽,发饰、首饰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类型内容

衣着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

裤、裙、帽、袜、鞋等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

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

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

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

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

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

面、纹身等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的因素

2、人文环境的因素

3、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因素

服饰的功能(概念P265、266)

1、实用功能

2、标志功能

3、审美功能

4、教化功能

清朝官服

一品文官:仙鹤二品文官:锦鸡三品文官:孔雀

一品武官:麒麟二品文官:锦鸡三品武官:虎

古代皇帝的冕服

中国古代服饰的构成

主要可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部。

(一)头衣古代贵族的头衣有冕、弁、冠三种平民头衣有:帻、幞头等文武官冠服之飞鱼服(蓝色百褶下摆圆帽)

蟒袍(红色长褂下摆乌纱帽)

皇妃冠服之大衫(红色对襟凤冠霞帔)

(二)体衣衣上裳下

衣的部件:领、襟、裾、袖、带

衣的种类:深衣:衣、裳相连的长衣

袍:衣、裳不分

衫:一种没有袖端的上衣。

亵衣:内衣。

裘:翻毛皮衣

襦:一种短袍

揭:粗布或麻布织成的粗衣

胫衣:即裤。纨绔是有钱人家的服装

犊鼻裈:古代的短裤

商周服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

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即胡服,也传进国内,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

战国女服窄袖曲裾

秦汉服饰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

汉代男服曲裾深衣女服曲裾深衣直裾女服

魏晋南北朝服饰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同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隋唐服饰高腰襦裙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宋元服饰褙子元代襦裙半臂元代辫线袄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

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明代服饰男子便服锦袍士庶巾服之深衣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清代服饰袄裙斗篷长袍马褂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近代服饰袄裙旗袍民初服饰文明新装中山装

饮食民俗(概论第四章第二节)

一、饮食民俗及其分类

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饮食民俗包括有: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仪礼食俗、地方风味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几种类型。

1、年节食俗

年节文化食俗,即年节期间饮食方面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事项。它是年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观察节日家宴的最好窗口。由于年节起源于天文历法、生产和生活习俗,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一种有固定庆贺时间、有特定主题及活动方式,世代相袭,自觉自愿的社会活动日,涉及到祭祀、纪念、庆贺、社交、游乐、休整、补养诸方面,故而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清明等节日,人们多通过相应的食俗来烘托喜庆气氛,加强亲族联系,调适家庭成员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和进行家风教育。

2、宗教信仰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是在原始宗教或现代宗教的制约下所形成的食禁、食性、食礼与食规。它们在行动上多有某种手段或仪式,在语言文字上多有某种语汇或戒律,在心理上多有某种支配精神意识的神秘力量;其突出表现便是允许吃什么和不准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或不吃,以什么名义或按什么方式吃,并且对于这些“清规”都能运用宗教经典或神话传说进行有理有据的解释。如大乘佛教徒“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喇嘛们禁食奇蹄动物、五爪禽和鱼鲜;穆斯林奉行“五禁”,年复一年自觉过“斋月”;基督教徒只是在“小斋”、“大斋”、“封斋”期间在饮食上加以检点。与其它食俗相比,宗教信仰食俗上都具有“准法律性”,教徒奉行心甘情愿,谦恭虔诚。

宗教信仰食俗为中国食苑培育了两朵娇艳的鲜花——清丽的素菜和清真菜。

二、中国饮食民俗的发生与发展

1、传说时代的饮食文化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2、周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另,早期有菰米(茭白的子实,宋以后减少)

先秦时期菜肴烹调方法大致有:

炙品:烧烤类;醢(hai),以肉类为主制成的肉酱;

羹藿(huo),用肉、菜煮成的浓汁;脍,切成薄片细丝的生肉加调料;

脯(fu)腊,干肉的统称;菹(zu)齑(ji),腌菜;

3、汉代的饮食文化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葡萄、石榴、芝麻、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芹菜、茴香、莴笋、大蒜、大葱等在这一时期由西域传入我国。

豆腐在东汉时期发明,传为东汉淮南王刘安发明。唐代高僧鉴真将其传入日本,日本豆制品行业认鉴真为祖师爷。

植物油于西汉时期问世。

4、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

最能代表唐代饮食文化水平的是烧尾宴。烧尾宴是唐代士人初及第或升官时宴请宾朋时摆下的盛宴。烧尾宴的意思是说,随着人的地位的突然改变,需烧掉“尾巴”以适应新的环境。这里有取鱼龙变化之意。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盈利为目的的饮食业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

烹饪技术的专著纷纷出版,如唐韦巨源的《食谱》对后世影响较大。

5、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满蒙民族饮食进入中原。

商周以来的菰米绝迹,小麦在北方增加。

马铃薯和甘蔗于明代引入我国。甘蔗原产南洋;马铃薯是明朝海盗从西洋携入我国。三、八大菜系

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地方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鲁菜、闽菜、川菜、粤菜、苏菜、湘菜、徽菜、浙菜等。

五味:酸甜苦辣咸

四、地方风味饮食

1、涮羊肉的来历元代忽必烈清炖羊肉敌军逼近薄肉沸水撒盐旗开得胜

2、夫妻肺片的得名四川夫妻默契价廉味美内脏废片

3、过桥米线的来历湖心小岛秀才鸡汤油保温烫熟

4、莜面燕麦粉学名“燕麦”,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属塞北高寒农作物。

五、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安徽祁门红、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另有云南普洱茶、高山云雾茶、西平乌龙茶等)

六、中国饮食习俗的特点(概念P255-258)

1.中国饮食习俗不仅重吃,更重要的是看重事物的准备、制作过程,许多食品的烹调过程近乎于一种仪式

2.在一些地区,食物是许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饮食非常注重“平衡”、“中庸”

4.强烈的“食补”观念

民间信仰习俗

一、佛教神灵(实用第二章)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所创。

佛的意思是“觉悟了的人”。觉有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三世佛

竖三世佛: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横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两位胁侍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两位胁侍菩萨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勇”大势至菩萨;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两位胁侍菩萨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是佛教的开启者。

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

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像手印

施无畏印:竖右手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消除众生恐惧。

施愿印: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

触地印:伸右手覆于右膝上,手指触地,表示佛已证道,一切大地之神可以作证。

禅定印: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

弥勒佛

印度的洋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作为接班人,在释迦牟尼之后成为佛教领袖。

土弥勒,名契此。五代时后梁的和尚,浙江奉化人,外号布袋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四大菩萨

菩萨是佛教中的修行品位,意为“觉悟众生”。已经自觉本性,悟得佛道,又能以佛道普度众生者为菩萨。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

佛教中有四大菩萨之说,智、悲、行、愿,即文殊、观音、普贤、地藏。

文殊菩萨意为妙德、吉祥,是无上智慧的代表。

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一婆罗门家庭,后成释迦牟尼弟子,为释迦牟尼的左胁待。

造型上,左手持青莲花,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坐骑表示智慧威猛;宝剑表示智慧犀利。显灵说法的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意为普遍贤善,专管理德和行德,职责是将佛教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故称普贤。

骑六牙白象,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的侍从,为右胁侍。一佛二菩萨,共称为“华严三圣”。显灵说法的道场为四川峨眉山。

地藏菩萨一切珍宝,无不蕴藏于大地;一切种子,无不依赖于大地。比喻菩萨心如大地,能包蕴万物。

佛经中讲,释迦牟尼嘱咐地藏,要他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佛诞生于人间这一段无佛之际,努力弘扬佛法,超度众生。他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渡尽众生,始愿成佛”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供地藏主持(金乔觉)真身肉身。

观世音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任何众生有悲伤烦恼之事,只要呼观音的名号,她就会来救助,就像这些悲伤和烦恼是自己的一样。她总是在看首世界上有没有人在称她的名号,因此,佛就给她起个名号,就叫“观世音”。我国观音为女子身,有妙善救父之说。显灵道场:浙江普陀山罗汉

修佛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果位。

初果,即预流果,下辈子肯定是个好人;二果,一来果,只要回到这世界一次就可以了;三果,不还果,不会回到这世界上来了;四果,罗汉果,超凡入圣,远离尘世;

四大罗汉:释迦牟尼去世时,命四大弟子住世护法,不入涅槃,也即“四大声闻”:大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云

其它又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

四大天王与哼哈二将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世界武装力量的四个统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目、北方多闻天王。

哼哈二将:是指佛国的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杵在佛国从事护法工作的卫士。

二、本土神灵信仰(实用第三章、第四章)

门神

门神来自于民间的门户信仰。门的“界隔”功能及其“脸面”作用使得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从而使得门神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大、最富生命力的神祗之一。

古代民俗中有正月初一挂桃符、三月上旬插荠菜、清明节插杨柳、端午节挂艾蒲、中元节挂麻谷、重阳节洒茱萸酒等门祭活动。

门神的意义在于驱鬼辟邪,后来又加上祝吉庆贺的意义。常见的门神有:桃符、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赵云、马超;哼哈二将等。

桃符门神由桃符演化而来,在民间有辟邪之意。

桃的意味:1、桃是五行之精,号称仙木,能够压服邪气;2、传说中的仙桃,赋予桃以神力;3、神人后羿死于桃木大杖之下。

神荼、郁垒神荼(舒)、郁垒(律)

来自民间传说,神荼、郁垒是在东海度朔山上的两位守卫鬼门关的神,与桃木、金鸡、老虎一起成为镇鬼神力。

其它门神钟馗继神荼、郁垒之后的又一重要门神。作为门神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一说来自唐玄宗梦中钟馗捉鬼的传说。一说来自古代傩礼中的终葵,又为椎。

其它门神:1、秦琼、尉迟恭2、孙膑、庞涓3、孟良、焦赞

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灶王菩萨、司命灶君等等。灶神信仰起于火神崇拜。主管饮食。两大职能:保护神和监察神。

灶神为家庭保护之神。灶神掌握每家的寿夭祸福,有监察之责,“下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形成民间浓郁的祭灶风俗。

祭灶风俗: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扫尘祭灶,正月初一迎神。

财神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为道教俗神。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民众供奉的财神主要有五位,分别是:范蠡(浙商)、管仲(徽商)、白圭(晋商)、比干、赵公明。

关于财神,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常见的有:

文财神:比干、范蠡

武财神:赵公明、关羽

准财神:刘海、五路神、金元总管、利市仙官、招财童子、和合二仙等。

财神赵公明,俗称赵公元帅,因其神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又称黑虎玄坛。他是道教供奉的护法天神之一。民间奉其为财神。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忠正耿直,奉为文财神。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又称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城隍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本指护城河,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城隍由护卫

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城隍受封号始于唐末,以人鬼实之,即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

杭州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是广东海南人周新,明朝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为官清正廉明,是有名的“铁面御史”。

土地神

又称社神,起于土地崇拜,社神与五谷之神(稷神)并祀。古代帝王建太社,也称社稷坛,由五色土组成。

民间其为冥间世界的地方基层首脑,主管一方事务,社会职能扩大。

祭社之日称社日,春社在立春后,一般二月初二,祈求好年成。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三、民间吉祥物(实用第五章)

吉祥物是寄寓着人们吉祥观念的特定的具体事物。它表达了人们的吉祥情感和祈福、辟邪的心理愿望,同时也具有象征美好愿望、祈祝理想结果的内涵。

吉祥物的由来多取事物的特性、谐音和喻意。

龙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

龙与凤凰(朱雀)、麒麟、龟(玄武)并称“四瑞兽”。

龙生九子

赑屃(bi xi),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狴犴(bi a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饕餮(tāo tie),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蚆嗄(bāxia),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睚眦(ya 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

椒图(jiāotu)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外形像鹿,头上有角,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又与狮子、福禄(福鹿,即斑马)、玄武(龟)合称“四祥”,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

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民俗中有麒麟送子之说。

鹿

1、代表长寿。来自有关神仙的传说。

2、谐音“禄”。“福禄双全”

3、谐音“路”。两头鹿的画面喻“路路顺利”

4、谐音“陆”。“六合同春”

莲花

1、花中君子,象征一种理想的人格;

2、清廉的象征。“青莲”,“清廉”;

3、象征爱情。别名“芙蓉”,即“夫容”;又芙蓉花之貌;并蒂莲喻同心;

4、水芙蓉,蓉即“荣”。莲花与牡丹花称“荣华富贵”。再加上白头翁即“荣华富贵到白头”。与鹭鸶一起叫“一路荣华”。

5、谐音“连”。莲蓬加莲子,称“连生贵子”;

6、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

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竹、菊、梅、兰五清:松、竹、梅、月、水

1、喜鹊:谐音“喜”。

喜鹊站梅枝上:“喜上梅梢”喜鹊加三颗桂圆:“喜报三元”

2、鲤鱼:“鲤鱼跳龙门”;“余利”的谐音;

3、羊:谐音“阳”,三阳开泰;吉祥,“祥”

4、燕:象征春光;象征爱情;

5、枣:谐音“早”,“早生贵子”;

6、桃:象征长寿;辟邪;

7、石榴:象征多子;

8、牡丹:象征富贵;

9、葫芦:象征多子;

10、万年青:象征兴旺;

11、公鸡:辟邪;“冠”“官”谐音;

12、鸿雁:象征兄弟之情;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

13、乌龟:长寿;祥瑞之物(金龟婿);通灵之物;

14、鹤:高位;长寿;成仙;

15、桂:谐音“贵”,用于祝科第;“折桂”;

我到这里有冤必报,破尔家,荡尔产,降罚尔灾殃,绝灭尔子孙,怕不怕,睁睁眼,看看世上多少恶焰凶锋,果曾饶了哪个?

问你平生所干何事,欺人懦,诈人财,奸淫人妇女,强占人田地,是不是?摸摸心,想想从前百千诡计阴谋,可还用得着么?——靖江城隍庙对联

岁时节日民俗(概论第三章第三节)

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干支纪年法

始于汉代。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 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中国古代有三种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帝号纪年法(鲁隐公元年)、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年号建元)。

春节

春节称呼的来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1、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时又称元旦、元日、元辰等。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避讳,读“正”为“征”。

3、汉以后,开始延用夏朝历法,称“夏历”,也称“农历”或“旧历”。

3、辛亥革命后,废除夏历,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始称为“春节”。

春节民俗: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垒旺火、爆竹、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祭祖;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观社火

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按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后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传说起源于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习俗:1、祭祖和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踏青按阳历来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端午节的来历:

1、龙的节日: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2、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3、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4、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5、纪念屈原

端午习俗:1、挂艾草、菖蒲 2、吃粽子3、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4、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5、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习俗:1.赏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2.吃月饼: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3.赏桂花、猜谜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习俗: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敬老节二九相逢,天长地久,也有长寿之意。古时出嫁女儿加家过节,看望长辈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概述

(一)民间文学的内涵

民间文学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民族集体的文学创作,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遗产。民间文学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创作并传播,它的创作主体是民众群体,其传承的过程中又有着变异的特征。

作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1814年德国格林兄弟出版《儿童和家庭故事集》(《格林童话集》)

2、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Folklore一词。

3、1916年,梅光迪致胡适信中提出民间文学这一概念。

(二)民间文学的功能

1、民间文学是民众的文化记忆,它是民众传承历史与知识的一种方式,具很强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2、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所以它又成为凝聚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精神纽带;

3、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生活经验以及道德诉求的载体,有其特有的教育与认知功能;

4、民间文学也是民众感情交流的重要载体。

(三)民间文学的分类

散文类作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韵文类作品: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谜语等;

说唱类作品:民间小戏、评书、快板、相声等。

一、神话(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神话释义神话,myth,源于希腊词:mythos,我国是1902年由梁启超从日本转译过来的。 [美]阿兰·邓迪斯:“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

[芬兰]杭柯: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对世界的起源、创造、初始事件以及神的典型行为的宗教性的叙述。神话的目的在于表达和强化一个社会的宗教价值和规范,同时也提供

了可以借鉴的行为模式。”

神话的分类:1、从神话分布的地域性及文化属性可分为:大洋洲神话;非洲神话;北美洲印第安人神话;拉丁美洲神话;阿拉伯波斯犹太神话;欧洲神话;亚洲神话。

2、从国别与民族等属性的角度可分为:印度神话;埃及神话;日本神话;中国神话;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日耳曼神话等。

3、从神话的主题的角度则可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文化英雄神话;部落战争神话等。

二、古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寻找金羊毛、赫拉克勒斯的功绩、忒修斯的冒险和俄狄浦斯的悲剧。

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卡俄斯)中最先生出了大地神盖亚和爱神艾罗斯,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黑暗”厄瑞玻斯与“黑夜”尼克特,两者结合生出“光明”与“白昼”。大地又生出了“天空”。

地神盖亚与她的儿子天神乌拉诺斯结合,生下了十二提坦巨神(泰坦(Titans))及独目巨人、百臂巨人。

后克洛诺斯夺取了王位,与妹妹瑞亚结合,生六子,包括赫拉、哈得斯、波寒冬、得墨忒尔、赫斯提、宙斯。

宙斯取王位后成为新一代主神。

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

宙斯——众神之主(因武器为闪电又被称为雷神),

赫拉——天后、妇女的保护神、(克洛诺斯和瑞亚的长女,宙斯的姐姐和妻子)

波塞冬——海神

哈迪斯——冥王,抢夺丰收女神得墨忒尔之女春神珀耳塞福涅为妻

雅典娜——智慧女神、胜利女神、女战神

阿波罗——太阳神、(宙斯和勒托之子。在诗与艺术中表现为光明、青春和音乐之神,又是光明之神)

阿尔忒弥斯——妇女之神、狩猎女神、月亮女神(宙斯和勒托之女。妇女之神,是女性纯洁的化身)、

阿弗洛狄忒——美与爱女神

阿瑞斯——战神

赫怀斯托斯——火与工匠之神、(宙斯和赫拉之子)

赫尔墨斯——神使,冥界引渡,(宙斯和迈亚的儿子,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默,商业和市场之神、传令神)、

狄俄尼索斯——酒神。

其他著名神祇如:

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被称为先知者

赫拉克勒斯——著名的大力神、

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赫斯提亚——炉灶女神。三处女神之一。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泰坦神族的神明之一,名字的意思是“先见之明”。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同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

火,因此触怒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几千年后,赫剌克勒斯为寻找金苹果来到悬崖边,把恶鹰射死,并让半人马喀戎来代替普罗米修斯。但他必须永远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现在我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为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在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

潘多拉盒子,大洪水,丢卡翁与皮拉造人。

伊阿宋与美狄亚的故事爱俄尔卡斯的王子王位被叔叔所占去科尔喀斯国去取金羊毛阿耳戈的英雄们美狄亚的相助,悲惨的结局。

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又名海格力斯。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神勇无比,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被升为武仙座。此外他还参加了阿耳戈远征帮助伊阿宋觅取金羊毛,解救了普罗米修斯等。有关他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神话故事,历来都是文艺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

前期经历:扼死爬进摇篮的毒蛇;向马人喀戎学艺;拒绝了“恶德”女神的引诱,决心遵照美德女神的劝告;与巨人的战斗。

赫拉克勒斯和欧律斯透斯 12件大功:(1)扼死铜筋铁骨的涅墨亚森林的猛狮;(2)制服怪物许德拉;(3)生擒克律涅亚山里金角铜蹄的赤牡鹿(4)活捉埃里曼托斯山密林里的大野猪;(5)引河水清扫奥革阿斯积粪如山的牛圈;(6)赶走斯廷法罗湖上的怪鸟;(7)捕捉克里特岛发疯的公牛;(8)把狄奥墨得斯的吃人的马群从色雷斯赶到迈锡尼;(9) 战胜阿马宗女人的首领希波吕忒,取来她的腰带;(10)从埃里忒亚岛赶回革律翁的红牛;(11)获取赫斯佩里得斯圣园里的金苹果(12)把冥府的三头狗刻尔柏罗斯带到人间结局:后来娶卡吕冬的得伊阿涅拉为妻,带妻子去特拉基斯途中,马人涅索斯企图将他的妻子掠走,被他用毒箭射死。马人临死前劝得伊阿涅拉收集他的毒血,以便将来用以恢复丈夫对她的热恋。赫拉克勒斯攻打奥卡利亚时,俘虏了伊奥勒,得伊阿涅拉担心被遗弃,把抹上毒血的衬衣送给丈夫。他穿上这件衣服以后,痛苦难忍,最后投火自尽。按照宙斯的意志,他成了奥林匹斯的神,赫拉与他和解,把青春女神赫柏给他为妻。

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西方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丰富了其命运悲剧的形象。

杀父娶母的命运,斯芬克斯之谜,安提戈涅

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的描述,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他的父亲便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传说俄耳甫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贴耳。

俄耳甫斯与欧律迪克的爱情悲剧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金苹果之争美女海伦阿伽门农、阿喀琉斯、奥得修斯赫克托耳木马屠城

三、中国神话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较1、零散与系统;2、非人形与人形;3、神格与人格;4、伦理与乱伦;5、利人与利己;6、献身与血戮

中国神话的世系谱盘古三皇(燧人、伏羲、神农)、燧人氏、有巢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青阳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大禹帝俊

三、民间传说

内涵释义:民众口头创作、传承的以特定人物、特定事件、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具有历史审美意味的散文叙事文体。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的主人公是神,讲述创世及起源的故事;传说的主人公通常

是人,是对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物习俗的来源的故事性讲述。2.神话具有神圣性,唤起先民的敬畏感;传说则是世俗性的故事,不求其真;3.神话以幻想为主,现实为辅;传说则相反。4.神话经历史化、地方化及传奇化而向传说演变。

民间传说的分类(概论 P68-71)

1、人物传说

(1)历史人物传说:秦始皇、诸葛亮、李世民、岳飞、包拯、朱元璋等;

(2)神话宗教人物传说:黄帝、大禹、老子、观音、财神、西王母等;

(3)巧匠名医传说:鲁班、扁鹊、华佗等;

(4)文人传说:孔子、王羲之、李白、苏轼等。

2、史事传说

(1)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传说

岳飞抗金传说;杨家将抗击契丹的传说;郑成功和戚继光抗倭的传说;义和团传说;捻军传说等。

(2)农民起义的传说

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梁山泊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崇祯测字:友、有、酉

(3)革命历史事件的传说

3、地方风物传说

(1)山川名胜传说:日月潭的来历;赵州桥的传说;乐山大佛

(2)物产传说:成都麻婆豆腐;湖南湘妃竹;天津狗不理包子

(3)动植物传说:十二生肖的来历;含羞草

4、风俗传说

(1)节日习俗传说:对联的来历;过年的习俗;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

(2)人生礼俗传说:诞生礼;满月礼;婚礼;葬礼;

(3)游艺习俗传说:猜灯谜;打秋千;扭秧歌;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白蛇传

(一)四大传说的基本故事情节

1、牛郎织女:兄弟分家——仙女下凡洗澡牛郎藏衣——织女牛郎成亲——王母娘娘捉织女回天宫——牛郎挑担追织女——王母娘娘划银河——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葫芦(南瓜)里生出孟姜女——孟姜女与范喜良相遇成婚——范喜良远服徭役,孟姜女送寒衣——孟姜女哭倒长城——智斗秦始皇。

3、梁祝传说: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梁山伯同窗读书——长亭送别祝英台——英台回乡山伯家访——英台他嫁山伯病死——英台祭墓合葬化蝶。

4、白蛇传:白蛇青蛇化身人间——西湖相遇——法海间离——端午现身、白娘子盗仙草救夫——一斗法海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压雷峰塔——三斗法海,小青救出白娘子。

(二)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形象系列

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织女、孟姜女、白娘子、祝英台

反面人物:王母娘娘、秦始皇、祝员外、法海

陪衬人物:牛郎、范喜良、许仙、小青、梁山伯

自然物形象:老牛、喜鹊、银河、南瓜、仙草、蝴蝶

人工物形象:簪子、长城、坟墓、雷峰塔

(三)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

1、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白蛇传说:法海变蟹

(四)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

牛郎织女与七夕节(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十月初一)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江苏宜兴、浙江鄞县,三月一日)

白蛇传与端午节(浙江,观《白蛇传》,游雷峰塔)

(五)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文化意蕴

1、牛郎织女:农耕社会生活的理想形态;

2、孟姜女传说:农耕生活的受挫形态;

3、梁祝传说:农耕社会的发展形态;

4、白蛇传:商业化城市市民社会的生活形态。

四、民间故事(概论第二章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界定是指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包括民间幻想故事、民间写实故事、民间笑话和民间寓言等等。与神话相比有着世俗性、娱乐性、生活化的特点;与传说相比更具故事的本体性。

广义的民间故事则泛指与民间韵文体文学相对的民间散文体叙事作品。

民间故事成为民众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记忆历史、书写现实、倾吐心声的主要方式,是民众传递民族文化传统最灵活、最便捷、最普及的手段。

民间神奇故事专题

概述:民间神奇故事,也称民间童话、魔法故事、神怪故事等。它是以浓厚的幻想为特征,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神奇因素纳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展开叙事的民间口头文学种类。

根据我国民间故事的实际状貌,大致可分为神奇的婚姻、神奇的经历、神奇的助手、神奇的鬼怪和神奇的精灵五大故事种类。

神奇的婚姻

1、田螺姑娘:最早见晋代陶潜撰《搜神后记》的《白水素女》。唐代皇甫氏的《原化记》中更名为《吴堪》,故事了较大的发展。情节单元:拾螺归养;化身变形;窥视离去。

2、羽衣仙女:又称“毛衣女”、“天鹅女”等,归为天鹅处女型故事。载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到唐代发展为敦煌本的《田章》。

3、灰姑娘的故事:最早见唐代段成式志怪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叶限》。

4、蛇郎故事:属神奇的丈夫类型的故事,同类型的还有青蛙丈夫的故事。

神奇的经历此类型故事重点突出主人公经历的神奇色彩,大多与神仙有关,也可称遇仙记。其叙事指向,表现民间英雄情结;宣扬民间的佛道信仰;表达民间道德取向。

主要故事类型有:烂柯山;求好运;请穷神;城陷为湖;井水当酒卖等。

神奇的助手此类型故事是指具有超凡神力的帮助者协助主人公完成使命,改变命运的叙事类型。1、狗耕田的故事2、太阳山的故事3、蜈蚣报恩的故事4、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

神奇的精灵与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关,精灵形象源于神化的自然物。其生成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物老成精,物久成怪”;二是“吸人精血,得人精气”;三是“修炼得道,成精成仙”。

精灵故事中的主角,以动物类最多,植物类的次之。常见的动物类精灵有:狐狸、狼、老虎、马、蛇、蜈蚣、蜘蛛、鱼等;植物类常见的有:松树、柏树、杨柳、何首乌等。

如:狼外婆的故事

神奇的鬼怪集中地体现了民间的鬼文化信仰形态。《礼记》:“人死曰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是民间信仰体系中神圣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神灵、鬼灵、精灵。《搜神记》、《独异记》、《离魂记》、《太平广记》、《耳谈》、《聊斋志异》中有大量记录。

1、人鬼夫妻型故事:《鬼媳妇报恩》、《纸扎人》、《鬼跟》、《谈生》、《紫玉》、《牡丹亭》(汤显祖)

2、不怕鬼的故事:《宋定伯卖鬼》,见三国魏曹丕的《列异传》

人生礼仪民俗(概论第三章第四节)

一、生肖文化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的一轮周期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个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亦称十二生肖。即常说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国外的生肖

越南人:与中国人的生肖相同,只是越南有“猫”无“兔”。

缅甸人:以星球为名,从周一至周日排列。

印度人:有十二个生肖,只是有“狮”无“虎”。

埃及人:有十二个生肖,分别是:牡牛、山羊、猴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狮子、鹰。

欧洲人:多以天文学上的星宿为生肖。如法国人以宝瓶、双鱼、摩羯、金牛、白羊、巨蟹、双子、狮子、处女、天蝎、人马等组成十二生肖。

二、人生礼仪(实用第八章)

(一)诞生礼

1、报喜、报生;

2、三朝酒、洗三、开奶;

3、满月礼、落胎发;

4、做百日;

5、做周岁、抓周

(二)成年礼

1、也称成丁礼,在古代称冠礼。表示长大成人,成丁后就有了交赋税、服役的责任和义务。冠礼后可结婚。

2、冠礼以加冠来象征男子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加冠时,贵宾(长辈)给青年换上规定的帽子和服饰,并赐字。

3、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古代孩童时头发自然下垂,称为“垂髫”;有的把头发扎成两撮,垂于脑后,称为“总角”。“垂髫”与“总角”都是童年时代的代称。女子十五岁时,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笄即簪子簪上,表示已经成人。(三)婚礼

1、古代婚俗中的“六礼”

(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徵;(5)请期;(6)亲迎

2、旧时婚姻形式买卖婚;交换婚;掠夺婚;服役婚;转房婚;表亲婚;入赘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

(四)祝寿礼

祝寿之礼,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之年举行。有的地方逢九行祝寿之礼,也有的地方则逢一之年举行。此外,七十七岁为喜寿,八十八岁为米寿。

寿礼:寿幛、寿联、寿烛、寿桃、寿面、寿糕等。

(五)葬礼

丧葬习俗与丧葬文化:所有的丧葬习俗大都与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丧葬文化的形成,与人类灵魂信仰有碰上直接的关系。

1、丧葬习俗:墓地、随葬、殉葬、寿衣、长明灯、丧服

2、丧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

3、丧礼程序:送终、更衣、停尸、招魂、报丧、入殓、设灵台、吊丧、出殡、丧宴、立碑、做七、居丧。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机考8679《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试卷号:8679 社会学概论 一、判断题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 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谢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即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者们学科产生 的先驱。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 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需求。 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17.(×)情景定义时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 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 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 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务。 32.(√)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 33.(√)社会组织的运行时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 34.(√)组织目标在时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 35.(×)科层制是泰罗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 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6.(×)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7.(√)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 38.(×)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 39.(×)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的历史传统决定的。 40.(×)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4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42.(×)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规范化。 4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4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 45.(×)社会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 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 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 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 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 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狭义: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的范围:歌谣、神话、谜语、戏曲(对联) 民间文学的起源:劳动与生活、休闲、神话 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安徳烈*兰等。 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会员国提交的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芬兰学派编纂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徳国,《国际民俗学科目》 日本,《日本昔话集成》和《日本昔话通观》 1935年,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运用“民间文艺学” 一词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名词。 1983年,钟敬文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了《建设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的讲话,提出我们要建立一门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并对这门学科的宏观框架进行构想与阐明。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目的与要求: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2、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貝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而了解3、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4、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 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传承学、民间文学分类学、民间文学体裁学、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引入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在国外学习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留学生,如吴文藻、林惠祥、杨成志、费孝通等。 PS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中国著名三大史诗),四南以《人类迁徙史》、《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表现: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 变异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泄稿,处在不断变化中。(表现:1、作品的语言变化2、作品的内容、情廿、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传承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而在不断变化,另一方而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泄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左的因素经过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表现:作品的内容上2、作品的形式上3、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立的传承渊源(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第三章神话 左义: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 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 1.1民俗学在国外 1.1.1folklore。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 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 3.1集团性。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 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 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 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4、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5、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指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学作业一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饮食 2、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 八大菜系中粤菜是以广州、( )、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的菜系。潮州 3、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是( ) 故宫 4、中国十二生肖的出现,是( )的一种表现。动物崇祀 5、Folklore为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由民俗学开创者()率先提出,它本是Folk与l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汤姆斯(Thomas 6、《菊花与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写的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 7、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著名的( )书中谈到禁忌的原则。《金枝》 8、有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恋爱节”,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游 9、我国早期婚俗中,()普遍实行族外婚姻。黄帝时代 10、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邬丙安 12、民俗的载体包括口承的、心意的和()的载体历史典籍 13、先民囿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的限制和初民唯有的野性思维能力,最初持万物与人一样有灵的观念,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由此而萌发了中国先民童年阶段的最早的民俗——(崇拜14、史诗,叙事诗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苗族史诗《古歌》等凭借()传播。多种载体结合 15、(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为什么说民俗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 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地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当地文明的一部分。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D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D?D风俗和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