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130-04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

陆诤岚1,陆均良2,李云云1

(1.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中国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但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旅游业的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章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旅游景区开发后带来的环境影响及其原因。关键词: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自然和文化资源,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在对游客的吸引力方面,资源的

质量都是最重要的。但是,

旅游业的发展对这些资源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

态环境退化、传统文化的丧失等。这些负面影响将对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充分认识这些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将有利于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景区是拥有优质自然和文化资源,经过规划、组织,提供游览活动的区块。本文针对国外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1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范围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范围是在旅游景区内,为了开展旅游活动进行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开发和建设活动以及旅游活动进行中旅游设施的运营和游客的游览活动对景区内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目标是要明确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环节、途径以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对旅游景区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

环境科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受到多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各种政策法规、技术水平、管理体制、地方文化等等的交叉影响(Eldon D.Enger ,2006)。同理,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也将涉及这些领域,因此,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范围内。当然,一些对环境不利的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身也是多种

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将不包含在本文的研究范

围中。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是否造成环境问题,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89年,M ichael Romeril 研究了旅游业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具有负面效应,并指出,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作为旅游资源服务于旅游业以后,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之后,对特定旅游区域环境问题的研究广泛展开。

2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研究涉及的景区资源类型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针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展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类型的保护区(protected areas)。保护区因为资源独特,景观优美,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尽管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区域展开,但是规划、建设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仍然引起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或破坏,并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Catherine Marina Pickering ,2007)。

在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落后的地区,纯粹的保护区是一种“奢侈”,因为,保护区不能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还需要保护资金。发展旅游为保护区获得经济收益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这些地区,利用保护区发展旅游成为一种必然(J.Buultjens ,2005;Gerard S.Dharmaratne ;2000)。Sandra Wall Reinius 系统阐述了保护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后产生的各种问题。很多的研究也是针对保护区发展旅游产生的环境问题展开的。

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7BJY135)和浙江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07C23100)联合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

第1期陆诤岚,陆均良,李云云: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131

在资源类型上,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山地/山林和海滨两大类型。这是由于这两种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其他的研究还涉及到湿地、古城(Graham Parlett,1995)等文化遗产。

2.1山地旅游区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了较大的争议,但是这些争议并没有对后期山地旅游的发展产生影响(Vincent May,1995)。山地旅游区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因为大部分的山地比较偏远,可进入性差,经济落后。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发展旅游业是目前这些地区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途径。但是,当旅游业在这些地区高密度发展后,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凸现出来。Sanjay K.Nepal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其中,山地资源又是主要的资源类型。因此,山地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非常重要。

2.2海滨旅游区

海洋生态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再生的。如果海洋资源得到良好的管理,可以持续开展多种经济活动而不降低其生产能力。旅游开发是海滨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Derrin Davis,2001)。海滨度假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市场广阔且增长迅速,大规模的海滨旅游开发及海上旅游项目,如游艇,引起了海洋及海滨生态环境的退化(C.M ichael Hall,2001)。这些退化目前已吸引了学者的研究视角,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的呼声已越来越高。

3旅游活动在景区产生的环境影响

许多学者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以世界各地多个旅游景区为样本进行了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由于开展的旅游活动的不同,资源特征的不同,产生的具体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但是,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旅游业在各地的广泛发展,以及旅游人数的迅速扩张,旅游与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因而成为研究的重点。旅游活动在景区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3.1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旅游景区的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地表水中有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废弃的垃圾,旅

游接待设施,特别是营地、住宿设施、厕所(J. Buultjens,2005)直接向水体排放废水,引起水体的污染,甚至引发水体的赤潮(Joseph E.Mbaiwa,2002)。地下水污染表现为硝酸盐污染、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污染(D.Daby,2002)。地下水污染是由景区内置于地下的污水处理设施泄漏以及住宿设施直接向地下水排污引起的。水体污染直接导致景区内饮用水的短缺(Günay Kocasoy,2008)。

3.2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表现为对景区内动物,特别是鸟类筑巢的影响(Joseph E.Mbaiwa,2002)。另外,噪声也影响到部分游客的游览体验(J.Buultjens,2005)。噪声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旅游交通工具,特别是用马达的车、船等;二是景区内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三是游客自身产生的噪声,如有的游客边游览,边播放音乐。

3.3土壤侵蚀与污染

土壤侵蚀表现为景区内一些植被受到破坏,引起土壤裸露,进而由水产生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植被受到破坏通常由游客行走(Colin Arrowsmith,2002)、踩踏以及一些旅游设施的建设,如滑雪场等引起的(Vincent M ay,1995)。景区内土壤侵蚀多出现在游步道的两侧以及游客自行“开发”的道路(Christine N.Hall,1989)。

3.4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有景区外部,也有内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在自然保护区大气污染研究方面有比较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K.E.Percy,D.F.Karnosky,2007)。景区内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CO、NO X、CO2、PM10、SO2和VOC(挥发性有机物)。其中,CO2、NO X的排放量都非常大,这是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NPS,2001)。化石燃料的燃烧主要用于交通(NPS,2007)和住宿设施。

4影响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因素

影响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大方面:旅游设施建设和游客的活动与行为。旅游设施建设主要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活动设施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交通道路建设和住宿设施建设方面(Stefan,2002)。

4.1交通的影响

交通建设包含了机场、铁路、公路、港口、船坞、

132经济地理第29卷

停车场及其配套设施等各种类型的设施建设。交通设施的建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上的植被被清除,有关的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另外,交通道路的建设使大量交通工具的进入成为可能,引起能源消耗、噪声污染和由能源使用引起的大气污染。海上的交通则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并造成海水的油污染。因此,交通道路是影响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Hielke D.Regnerus,2007)。

近年来,航空业的发展对旅游景区的影响进一步被关注。航空业的环境影响并不仅仅是机场建设,更包括由此引起的游客市场和游客规模的变化,这将引起旅游景区新的环境变化(Ruwantissa I. R.Abeyratne,1999;Paul Peeters,2007)。

4.2住宿设施的影响

住宿设施包括各种类型的饭店、度假村、旅馆等。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从住宿接待企业微观环境管理的层面开始进行的(David Kirk,1998;M.J.Alvarez Gil,2001)。住宿接待企业由于没有产生明显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因此,在环境影响方面的管理是相对落后的。但是,由于市场和法律的要求日趋严格,住宿接待企业在减少环境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住宿设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占用、能源消耗以及排污(Becken,S.,2001;Biesiot,W.,1999;S.M.M ohammed,2002)。

目前,住宿接待业环境影响的研究已经发展到行业层面。Hana Ayala的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住宿接待企业在度假地的规模扩张,引起了度假地环境质量的改变,反过来影响到住宿接待企业的发展,因此,饭店经营与旅游景区的环境影响联系起来。而有关旅游景区环境影响的研究开始涉及到了接待住宿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问题,两个方向的研究实质上反映了住宿接待设施与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建造在度假地中的饭店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这一点与建造在城市中的饭店有显著不同,因此,这一类型饭店的建设和运营受到广泛关注。这类饭店的运行如果毁坏了当地的环境,那就是毁坏了饭店经营的基础,是“自我灭亡”(Hana Ayala,1995)。

4.3旅游活动设施的影响

景区内的旅游活动设施是利用自然资源,为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增进旅游体验而设置的活动场地和设备。例如,山地滑雪场、海滨的冲浪、划船、游艇等。旅游活动设施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是由施工引起的;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则与游客活动和设备运行有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以设施的综合环境影响为重点。例如,滑雪场对野生生物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滑雪场减少了或分割了生物的栖息地,并引起动物行为的改变;破坏土壤和植被;雪道的建设引起土壤的侵蚀和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等(Davide Geneletti,2008)。高尔夫球场引起环境的退化与污染(C.M ichael Hall,2001)。

4.4游客活动的影响

游客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已经有了广泛的描述,已有的研究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游客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游客活动与行为”这个影响因子较难进行定量分析,影响的程度、途径也较难分析。M arion hercock从游客对景区环境影响的角度着手,通过对三个地区Cape Domett、the Admiralty Gulf和the Mitchell Plateau在旅游吸引力、游客种类、游客行为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了游客行为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游客行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关系到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的设计标准,资源保护的策略等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Gordon Cessford,2003)。

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游客的规模有重要的关系。少量的游客活动,在环境的承受范围内,并不会引起环境问题。只有在游客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时空分布不均(David N.Cole,2003;Raoul Beunen,2008),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可承受范围,才引起不可恢复的破坏。

普通游客在旅游景区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并不完全受主观意识的引导,而是受限于旅游景区的资源条件、设施、管理方式等因素。游客一般根据旅游景区的既定条件决定自己的旅游活动和行为。

5研究的发展方向

今后,旅游业环境影响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在环境可接受范围内发展旅游业(Bun Yong Ahn,2002),确保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在设施建设方面,重点研究如何规划、建设、运营这些设施以使环境影响最小,尤其是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规划环节,落实景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内容;游客的旅游活动应如何安排和设计,关键的是景点布局和游步道规划;在游客行为管理方面,重点是游客如何组织和引导,包括对游客的宣传、生态教育和市场营销环节。

参考文献:

[1]UNESCO.The Effects of tourism on socio-cultural va lu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4):74-105.

[2]Meleghy T,M.Preglau,A.Tafertsofer.Tourism development and

valu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5,(12):201-

219.

[3]Eldon D.Enger,Bradley F.Smith,Anne Todd Bockarie.En viron-

mental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Tenth Edition)[M].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6.

[4]Michael Romeril.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accordor dis-

cord?[J].Tourism Management,1989,(10):204-208.

[5]Catherine Marina Pickering,Wendy Hill.Impacts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on plant biodiversity and veget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791-800.

[6]I.Petrosillo,G.Zurlini,M.E.Corlianò,N.Zaccarelli,M.Dadamo.

Tourist perception of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in a marine protected are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1):29-37.

[7]Sanjay K.Nepal.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The Nepa lese

Himalay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3):661-681.

[8]J.Buultjensa,I.Ratnayakeb,A.Gnanapalab,M.Aslam.Tour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in Ruhuna National Park

(Yala),Sri Lanka[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733-742.

[9]Gerard S.Dharmaratne,Francine Yee Sang,Leslie J.Walling.

Tourism potential for financing protected are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3):590-610.

[10]Sandra Wall Reinius,Peter Fredman.Protected area as attrac-

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4):839-854. [11]Graham Parlett,John Fletcher,Chris Cooper.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Tourism Manage-

ment,1995,(5):355-360.

[12]Vincent May.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1992Winter

Olympic Gam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4):269-275.

[13]Sanjay K.Nepal.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The nepaese hima-

lay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3):661-681. [14]Derrin Davis,Donald F.Gartside.Challenges for economic

policy i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marine natural resour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6):223-236.

[15] C.Michael Hall.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the end of

the last frontier?[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1,(44):

601-618.

[16] D.Sun,D.Walsh.Review of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 Australia[J].Journalof Environ-

mental Management,1998,(53):323-338.

[17]Maria Kousis.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a social movements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468-489 [18]Joseph E.Mbaiwa.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north-

western Botswan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

(54):447-467.

[19] D.Daby,J.Turner,C.Jago.Microbial and nutrient pollution of

coastal bathing waters in Mauritius[J].Environment Interna-

tional,2002,(27):555-566.[20]Günay Kocasoy,Hatice imer Mutlu,B.Aylin Zeren Alag觟z.

Preven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t the tourism

regions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domestic

wastewater[J].Desalination,2008,(226):21-37.

[21]Colin Arrowsmitha,Robert Inbakaranb.Estimating environmen-

tal resiliency for the Grampians National Park,Victoria,Austra-

lia: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2,

(23):295-309.

[22]Christine N.Hall,Fred R.Kuss.Vegetation alteration along trails

in Shenandoah National Park[J].Virginia Biological Conserva-

tion,1989,(3):211-227.

[23]K.E.Percy,D.F.Karnosky.Air quality in national area:Interface

between the public,science and regulation[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9):256-267.

[24]NPS2000/2001.Air Emissions Inventory Summary Report for

Twenty-One National Park Units.Intenet inversion at: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8b1703548.html,/air.

[25]Stefan G.ossling.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283-302.

[26]Hielke D.Regnerus,Raoul Beunen,Catharinus F.Jaarsma.

Recreational traffic management: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J].Transport Policy,2007,(14):258-267.

[27]Ruwantissa I.R.Abeyratne.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 on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1999,(5):31-37.

[28]Paul Peeters,Eckhard Szimba,Marco Duijnisveld.Major envi-

ronmental impacts of European tourist transport[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7,(15):83-93.

[29]David Kirk.Attitudes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eld by a

group of hotel managers in Edinburg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8,(17):33-47.

[30]M.J.Alvarez Gil,Burgos Jimenez,J.J.Cespedes Lorente.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performance of Spanish hotel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1,(29):457-471.

[31]Becken,S.,Frampton,C.,Simmons,D..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the New Zealand case[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371-386.

[32]Wouter Biesiot,Kassa Jan Noorman.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367-383.

[33]S.M.Mohammed.Pollution management in Zanzibar:the need

for a new approach[J].Ocean&Coastal Manage ment,2002,

(45):301-311.

[34]Kian Foh Lee.Sustainable tourism destinations:the importance

of cleaner produ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

(9):313-323.

[35]Hana Ayala.Ecoresort:A“green”master plan for the interna-

tional resort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6,14(3&4):351-374.

[36]Davide Geneletti.Impact assessment of proposed ski areas:A

GIS approach integrating biological,physical and landscape

indicator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8,28(2-3):116-130.

(下转152页)

第1期陆诤岚,陆均良,李云云: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133

152经济地理第29卷

THE EVOLUTION ANALYSIS TO THE SPACE-TIME DIFFERENCE OF LIAONING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

CHEN Xiao1,2,WANG Dan1,2,ZHANG Yao-guang3,ZHAO Yi-xing4

(1.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AS,Nanjing210008,Jiangsu,China;2.Graduate School,CAS,Beijing100039,

China;3.Sustained Development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hina;

4.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ment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16,Hebei,China)

Abstract:The text takes14cities of Liaoning province as examples,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ce from1992-2004by the methods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Theil index and Geography centralized index.Then the text decomposes the difference of Liaoning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 from the area point of cities by sea or away from sea.From the outcome we see that the collective difference is going down slowly,while most tourism economic centralizes in two cities,what is more,the grads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area is great.With the results the author supplies some advice to develop the tourism quick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from area to area.

Key words:tourism economy;space-time difference evolution;Liaoning province

作者简介:陈晓(1980—),男,江苏徐州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E-mail:aixiao1122@https://www.sodocs.net/doc/8b1703548.html,。(上接133页)

[37]Marion hercock.The impacts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 the

remote North Kimberly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he

Environmentalist,1999,(19):259-275.

[38]Gordon Cessford,Andreas Muhar.Monitoring options for visitor

numbers in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al areas[J].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2003,(11):240-250.

[39]David N..Cole1Terry C.Daniel the science of visitor manage-

ment in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from verbal reports to

simulation models[J].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2003,

(11):269-277.[40]Raoul Beunen,Hielke D.Regnerus,Catharinus F.Jaarsma.

Gateways as a means of visitor management in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J].Tourism Management,2008,(1):138-

145.

[41]Christine Lim,Michael McAleer.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Modeling&Software,

2005,(20):1431-1438.

[42]Bun Yong Ahn,Bong Koo Lee,C.Scott Shafer.Opera appli-

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5.

OVERSEAS REVIEW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IN SCENIC AREA

LU Zheng-lan,LI Yun-yun,LU Jun-liang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Zhejiang,China

2.College of Tourism,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Zhejia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quickl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to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area.So,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its reason overseas.

Key words:scenic area;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literature review

作者简介:陆诤岚(1973—),女,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环境管理。E-mail:zlluhz@https://www.sodocs.net/doc/8b1703548.html,。

环境审计研究

环境审计研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发展,要求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由于这些沉痛的教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召开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大会,大会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指出:“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和重要性,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作为一个最高国际审计机关组织,它所倡导和鼓励的审计方向必然是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关注的重要领域,必然对各国的审计工作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前瞻性的初步探索,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丰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环境审计的定义、意义和目标 l.环境审计的定义。对环境审计的认识,由于认知的背景和角度不同而不同,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观点。 (l)“环境管理责任论”对环境审计的定义。“环境管理责任论”的观点是把环境管理责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_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1.引言 当今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社会交往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社交活动,也影响着其社会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1]。 Reynolds在研究中指出:心理咨询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80%以上与人际关系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2]。 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类的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当中大多表明当今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令人堪忧。彭纯子2000-2001年间在湖南省高校的调查表明,约有16.26%的大学生体会到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3]。王晓刚、张甜等在2005年对重庆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也发现他们的社交焦虑的水平略高于正常水平[4]。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社交焦虑都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作为高校和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容轻视。 但就作者的文献检索来说,发现国内外对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研究几乎为零。以前的研究发现,自我监控会影响到一个的自我表露状况,同时自我监控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而社交焦虑则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据此,笔者尝试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为将来做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其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的指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曲阜师范大学的1-2年级大学生,采用分层整体取样的方法抽取710名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陈振帮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以图能够对当今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提出一个新的指导途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在地区变量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其它的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同时社交焦虑和自我监控、自我表露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他们之间的回归效应也比较明显;自我表露起到部分中介的效应。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监控自我表露 作者简介:陈振帮,河北省衡水市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14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作者:————————————————————————————————日期:

思考|THINK 030 W ORLD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文/谢冽钟永德 摘 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 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 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 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 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 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 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 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 阶段。

一、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0。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 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 态的过程,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 (一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世界旅游组织为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贯彻51992年里约地球会议环境标准6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12条原则、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执行可持续旅游的9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三个基本方法:制定新的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行业导向的自愿性的法规体系。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U 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 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 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管理框架、一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标准的实践上。 11生态旅游标准 Dr iml,Connllo n 在可持续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经济标准,并以 大堤礁和热带湿地世界遗产地为案例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和保护区的定义、可持续旅

对自我表露的部分研究

对自我表露的部分研究 当人们把有关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给另一个人时,他们就在进行自我表露。表露者要考虑信息的隐秘程度。另外,把谁作为表露对象也要经过慎重选择。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重要环节。例如,罗杰斯提出,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然而,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 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让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我们害怕自己陷入难堪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但是罗杰斯认为,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我们更担心,更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更为重要的一点,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通过把感情转变为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成长并成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来访者能够毫不隐瞒地投入与咨询师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时,来访者会受益更多。来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就会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当前,许多不同取向的咨询师都认同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治疗关系不是单向的。罗杰斯认为,治疗师恰当的自我表露对治疗是很有益的。这种表露可以营造信任的气氛,从而鼓励来访者更多地自我表露。许多研究者发现治疗师的自我表露与来访者的进步呈正相关。但是,有的心理学者担心治疗师谈论自己的私人信息会对治疗进程有负面影响。治疗师自我表露到什么程度才适宜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表露的相互性 根据这一社交规则,人们在初次结识时的交谈中,所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致在同一水平。只有你逐渐地把隐秘信息告诉我,我才会把我的告诉你。一些研究表明,那些年仅8岁的儿童似乎已理解并遵循着表露的相互性原则,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心理学论文综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综述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的相关研究。 1.1目前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姚利民(2000),陈红梅(2008)[80]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持乐观态度,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尚属良好。而唐为民(2001),冯宗 侠(2004),朱孔香、吕锋、路宝凤(2003)等人的研究则认为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 刘欣(2006),陈青萍(2002),毛小玲等(2005)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宿舍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增高宿舍人际关系趋于稳定。马莉萍(200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比二年级高。 许传新(2005)、卢宁的(2005)、牟晓洁等(2009)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亚席(2006)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大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要好于非独生子女。其中许传新(2005)的研究还表明,自评经 济状况处于中等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高,其次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上等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低的学生其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下 等。但是,肖建伟(2005)、许莉娅(2007)、秦红霞段素梅(2009)的研 究则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来源地、是否独生女、家庭年收入在宿舍 人际关系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除了存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一致的研究之外,唐红艳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男生而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更容易表现出具有人际冲突难以调和性、反复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的问题。岳庆利等(2004)的研究也显示,男生对宿 舍交往的满意度最高;而女生对宿舍交往与学习的满意度最高。杨荣(加05) 的研究表明:在男生宿舍中,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在女生 宿舍中,“相互间沟通障碍和情绪态度”、“认识差异”等因素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许传新(2005)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频率在一年级时最高,逐年递减,在三年级时降到最低点,而四年级时又有所回升。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对室友、与室友关系的评价也呈现相应的变化。而毛小玲等(2005)的研究虽然 也表明三年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最差,但其结果却显示二年级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最好。 [601经素(2006)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人际冲突感总体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公有资源争夺和作息习惯差异这两个项目上存在显著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

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 2011-11-22 8:51未知【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1990年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入,环境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与主体,公司环境审计政策选择与成本效益,规则与立法,程序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相关实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治理;法律监管;内部审计 一、引言 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导致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性气候变化频发等不利后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多次出现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减少环境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地区)、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发布了环境审计指南。从实践来看,在西方国家,环境审计在政府部门、私营组织当中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1992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环境审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类私营组织中,内部环境审计更是发展迅猛。1991年一项对75家加拿大私营公司的调查表明,有57家制定了环境审计计划[1]。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制造业、公用事业、天然产业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2]。 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断探索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的日益加大,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人们对于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目标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以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理论界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相对成熟,有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二、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 你的自我价值感,决定你是否富有

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你的自我价值感,决 定你是否富有 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孙悦亮王贵林 自弗洛伊德开创心理分析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心理治疗家一直致力于挖掘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许多治疗家和研究者都认为表露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应该鼓励来访者表露他想要隐瞒的私人信息。[1] (P71—91)很多心理治疗技术都定位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露,在来访者的各种反应中,表露被认为是成功的心理治疗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因为它有利于治疗者和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症结。随着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的普遍开展,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全面正确了解自我表露及其对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深入探讨表露的适宜性以及如何引发表露等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国外相关的研究已很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一、自我表露的界定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这个术语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2] (P91—98)。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自我表露界定

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Bochner和Kelly的研究已显示自我表露是构成沟通能力不可缺乏的要素[3] (P279—301)。Chen也印证了自我表露能有效地加速一个人在不同文化中适应[4] (P84—91)。近40年来,国外许多心理学家从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研究。揭示自我表露不仅关系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更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社会适应性。近几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 来的过程[5] (P666—668)。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是真实的。二、心理咨询中的自我表露研究及其价值 1.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朱拉德详细描述了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且假设这两个变量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朱拉德认为表露与临床失调呈负相关,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如自我实现)呈正相关,适度的表露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按照朱拉德的观点,自我表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又是成功的自我调节方法。他认为:“直到我是真实的自我,并按真实的自我行动,真实的自我才处于发展的状态。当人们压抑他们的自我时,自我将停止发展。”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官网为例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 区官网为例-旅游管理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官网为例 本文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官网为研究对象,归纳网页中呈现的资讯内容,并从资讯内容的角度来对目前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丰富景区网站信息,注重信息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加强互动交流平台建设,及时处理信息;优化网站展示方式,深入挖掘体验要素等建议。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在旅游业中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这不仅包括酒店、景区和航空公司等旅游供应商,也包括旅行社等中介机构,旅游网站数量的增长也引起了旅游研究者们的关注。从国外来看,最早的旅游网站研究者是Hanna和Millar,他们提出了基于万维网的旅游服务的发展,并就网页设计、管理问题和信息内容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此后学者们多从管理和营销的质量、效果和作用意义等方面对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企业网站和旅游皮肤网站进行了评估研究。在国内,旅游网站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对旅游网站建设的技术探讨、旅游网站的评价指标与应用,以及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分析与评价等—,网站类别涵盖了综合旅游网站、饭店、电子商务网站等,相比之下,有关旅游景区网站的研究却较少,截至2014年5月,在CNKI上以景区网站为主题只能搜到71篇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景区网站功能与信息受众行为的关系、景区网站发展研究及功能评价三方面。而在景区网站所提供的资讯内容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从资讯内容的角度来

对目前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我国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网站为研究对象。在查询网页时发现,在首批66个5A级景区中,57个景区有自己的官网,7家没有官网,正在维护与建设中的有2家。因此本研究将以57家5A级景区官网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站呈现的内容进行编码,共整理出34个类目和四大功能模块。 三、研究结果 (一)信息提供功能 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在景区网页中往往会设计在一个板块中,其中餐饮、酒店、娱乐、购物和旅行社信息的介绍会相对简洁,个别网站会提供酒店和旅行社的链接,而交通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广,包括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本地包车、公交等信息,常配有电子地图做辅助,另外还提供航班、火车的时刻查询服务,甚至是购票服务;讲解服务信息主要包括景区导游员简介、讲解线路及价格信息;景点介绍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视频和背景音乐为辅;目前的景区概述已不仅仅包括景区的组织机构和基本介绍,如太阳岛、云台山等景区把创建旅游标准化的相关制度和景区荣誉也融入到了此部分内容;新闻板块是景区动态的展示阵地,主要包括景区和业界两方面新闻;保护与研究包括保护管理条例、申报程序、研究专著等资讯。研究发现,遗产类景区如故宫、云冈石窟、伪满皇宫等更加注重此部分内容,中山陵景区更是把规划与保护的汇报资料放在了这个板块;景区文化主要包含名人、传说、诗词、民俗等方面,除主题公园类景区外,其他景区都设置了多个板块来渗透此方面信息,另外,云冈石窟把礼佛仪式等内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电子教案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张广海包乌兰托亚 2012-10-9 11:25:10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6期上 一、引言 休闲农业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使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大众青睐。20世纪3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并逐步向美洲、亚洲等部分国家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70年代后,各主要国家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也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4亿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开发的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研究、休闲农业开发现状与经济效益研究、休闲农业区域开发与规划个案实例研究。 (一)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对休闲农业并没有统一定义,有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农庄旅

游、田园旅游、观光农业等不同提法,但表述的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资料搜集整理中均理解为休闲农业。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在早期的休闲农业概念研究中,国外主要学者Dart(1974)、Hoyland(1982)、Murphy (1985)、Wales (1986)、Denman(1990)、Davies(1992)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基于营运农场中提供的休闲游憩设施,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下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Bramwell(1994)、clarke (1996)、 weaver (1997)、IIbery (1998)、sonnino (2008)等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将休闲农业理解为目的在于娱乐、教育、休闲、体验农业劳动的一项经营活动。Lane.B(1994)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从地域、旅游活动本身、规模、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及类型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进行了界定。MikeWoodS(2000)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所有旅游活动,以实现对乡村自然、人文的感知、体验,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DeboI’ ah等(2005)采用了这样一个定义:“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参观农业耕作、栽培、园艺或农业经营的活动,其目的是娱乐、教育或亲自体验农业劳动。”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对休闲农业“乡村性”的本质基本认同,也是对休闲农业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 (二)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与经济效益研究 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基于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个层面,分别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促进休闲农业的兴起与扩展。Greffe从物质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现代的与传统的为分界,对乡村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划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