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赵 双,傅茂润*,刘秀河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 要: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块茎休眠期结束后的发芽给马铃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食用安全隐患,马铃薯发芽的调控技术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马铃薯抑芽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低温贮藏、辐射、化学抑芽剂的使用等,对各技术的优劣和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另外,还对一些前沿抑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马铃薯抑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马铃薯;抑芽技术;外源乙烯;二甲基萘(DMN);香芹酮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Sprouting Inhibition of Potatoes

ZHAO Shuang ,FU Mao-run *,LIU Xiu-h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353, China)

Abstract :Potat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worldwide. Sprouting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dormancy brings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food safety problems. Therefore, rising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in 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Some of the techniques currently applied in sprouting inhibition, such as cool storage, chemical sprout inhibitor and radi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development of some new 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ies is discussed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otato 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potato;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y;exogenous ethylene;dimethylnaphthalene (DMN);carvone 中图分类号:TS255.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3)17-0338-06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17071

收稿日期:2012-06-28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201428)

作者简介:赵双(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果蔬采后生理学。E-mail:zs8885@https://www.sodocs.net/doc/817128611.html,

*通信作者:傅茂润(198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果蔬采后生理学。E-mail:skyfmr@https://www.sodocs.net/doc/817128611.html,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高产作物,素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美称,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泛等特点,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地位仅次于粮食产业,是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1]。收获之后的马铃薯块茎在经过2~3个月的休眠期之后就会发芽,发芽导致的品质劣变、质量损失是马铃薯贮藏期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引起的损耗占总产量的20%~25%[2],另外,马铃薯发芽之后就会产生龙葵素等毒性物质,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3-4],因此对货架期马铃薯块茎的发芽进行人为调控,是当今马铃薯研究领域和加工产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马铃薯研究中的热点。目前为止,抑制马铃薯发芽的技术主要有低温贮藏、辐射技术、化学抑芽剂等,以及一些前沿的技术研究,本文对这些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概述和分析比较,以期为马铃薯抑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控制马铃薯发芽的常用技术1.1

低温贮藏

低温可以减弱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很多生化反

应速率,马铃薯的低温贮藏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将薯块分类贮藏在不同条件下:种薯大部分时间段在3~5℃条件下贮存,接近播种时间时提高温度;加工原料薯长期贮存于7~8℃条件下,加工时进行适当的回暖处理;而鲜食马铃薯则长期贮存在2~5℃条件下[5]。这种方法不会影响它的营养价值,本身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副产物,并且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适合马铃薯大面积种植者及销售商应用。但是,因低温贮藏引起的低温糖化问题也不容忽视。据报道低温贮藏期间,块茎无氧呼吸代谢加强[6-7],淀粉通过葡萄糖磷酸化转化为己糖磷酸化物或者通过葡萄糖或麦芽糖转化酶变为游离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这些代谢物通过蔗糖磷酸合成酶转化

成蔗糖[8],随后,蔗糖的一部分可能被转化酶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9]。还原糖含量上升对于马铃薯加工产业有很大的制约,比如油炸制品颜色容易发黑,这将严重影响产品的感官品质,还会使得丙烯酰胺等潜在致癌物质增加[10-11],这给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生产商倾向于选择耐低温的原料薯用于加工,贮藏技术也在得到不断改善,当前的趋势是兴建新型隔热性、密闭性较好的储藏库,以便进行温度、湿度以及贮藏室中气体的控制,这些因素对马铃薯的物质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温度的急剧变化会促使块茎表面黑斑的形成,过低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块茎还容易产生白痣病。英国的研究表明,冷藏系统中必须不断有新鲜空气的通入,以防止CO

2

的积累[12]。另外,还可以使用现代化的自动化监测和控制装备,如英国新一代贮藏系统中使用的AssiStore软件[13]。这类技术若成熟应用,将极大提高马铃薯的贮藏水平,同时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和监测也是今后冷库管理的趋势,在英国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化学抑芽剂

化学抑芽剂具有使用效果好、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常用的化学抑芽剂主要有氯苯胺灵(CIPC)、萘乙酸甲酯、青鲜素等[6,14-15]。

青鲜素和萘乙酸甲酯具有较好的抑芽效果,且成本低廉。一般用0.25%~0.3%的青鲜素溶液喷洒叶片,延长休眠期2个月。甲酯萘乙酸40~50g与2~3kg的细土混匀,再将细土均匀混拌入薯块中,可处理1t薯块。青鲜素须在薯块膨大期进行田间喷洒,过早或过晚施药效果都不明显;萘乙酸甲酯的施药时间大约在休眠中期,过晚则会降低药效[16]。

目前CIPC的使用较多,美国埃尔夫-阿托公司发明的“戴科”马铃薯抑芽(DECO)在世界上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该产品性能优越、效果明显、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居民、单位、加工厂的贮藏或长途运输均能使用,1t马铃薯用量为12.5~20g(以纯CIPC质量计)可以得到良好的抑芽效果,成本费仅为20元左右。经CIPC处理的马铃薯,常温贮藏5个月抑芽率为78.21%~84.78%,低温贮藏7个月抑芽率为96.01%~97.52%,表现出很好的抑芽效果,并且明显减缓了营养成分的变化[15]。从马铃薯采收2周,直到萌动之前进行CIPC处理,均可得到较好的效果。鉴于CIPC常温条件下即有良好的抑芽效果,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低温冷藏来抑制马铃薯的发芽,普通农户所建立的储藏窖内实施CIPC处理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抑芽效果,节省了冷库建造和管理的成本,也降低了低温糖化带来的风险。另外,CIPC可以与多种防腐剂混合使用,如CIPC与多菌灵、爱康、次氯酸钠混合使用可以减少薯块的干腐和软腐病的发生[17]。但CIPC 对马铃薯发芽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因此不能将其应

用于种薯[18-19]。

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化学抑芽剂的残留和毒性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化学抑芽剂安全性的担忧。毒理学分析表明CIPC属于低毒产品(CIPC大鼠口服LD

50

>2000~4200mg/kg)[15];CIPC会在马铃薯中有一定的残留,处理5d后,马铃薯果肉残存2%的CIPC,125d后会有7.5%的积累[15,20];各种烹调方式均不能完全消除残留的CIPC。但鉴于CIPC良好的抑芽作用,尤其是加工用的原料薯对CIPC的依赖性很强,目前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完善使用方法以增强效率及降低使用量。马铃薯用CIPC处理之后,每天进行2~4次通风,每次5~10min,可以改善油炸颜色[21];英国的研究者研究热喷雾操作、慢速通风及空气循环措施完善CIPC的使用方式,改善加工产品的品质,研究显示在使用CIPC之后8h 之后通入新鲜空气,油炸颜色也可得到很好的改善[12],这些措施都极大降低了CIPC的使用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青鲜素

属于低毒化合物,LD

50

为4000mg/kg,对人体有一定的致癌作用[14]。另有报道萘乙酸甲酯对老鼠和小鼠经过胃的LD50分别为1900mg/kg和1000mg/kg,在食用后对人体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化学抑芽剂已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禁用或即将被禁用[19,22-23]。

1.3 辐射技术

用8000~10000C/kg 60Co的γ射线处理能抑制马铃薯发芽。经辐射处理后,薯块生长点和生长素的合成遭到破坏,抑芽效果明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公认[14,23]。马铃薯在15℃经过10C/kg剂量的照射,可保证18个月不发芽[24];卫武均[25]研究发现用60Co辐照马铃薯,吸收剂量在4.8~28.8Gy范围内可以推迟马铃薯初始发芽时间3~6d,芽长从10~68cm降到0.5~5cm,剂量越大,对发芽的抑制作用越好;另外,在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剂量率越高,效果越明显[16]。照射量在12.9C/kg条件下细胞仍具有生命力,照射量在25.8C/kg以下能阻止生长点细胞DNA 的合成,并使蛋白质胶体发生改变、细胞液由酸性向碱性转化,对线粒体中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芽眼的呼吸强度明显下降[16]。

由于辐照中心建设投资巨大,而马铃薯种植多在偏远山区,应用辐射处理要将马铃薯在休眠期内转运至辐照中心进行处理,极大地增加了运输成本,其处理成本明显高于马铃薯的收购价,因此目前在我国未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另外,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不能应用于种薯的贮藏,因此在应用辐射技术贮藏马铃薯时,必须依马铃薯用途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这无疑又增加了马铃薯贮藏的劳动强度。另外,人们对辐照食品仍然

存在很多担心,如放射线能否引起食品产生放射性,照射能否产生有毒物质,食品照射后,所含辐解产物的多少等;在微生物安全方面,人们担心照射是否会使微生物变异从而产生有毒的病原体、照射是否会减少腐生性微生物,从而使病原菌更易生长;受到辐照的食品,其营养损失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上对于辐射带来的安全性隐患讨论主要集中在食品中的脂肪成分上,经辐照之后会产生少量环丁酮(2-ACBs),但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辐照对人体的伤害并不明显[26-28]。因此辐射技术在食品保藏以及马铃薯抑芽方面的广泛应用还应该加大宣传,消除消费者的担忧。

2 马铃薯抑芽前沿技术研究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马铃薯抑芽物质之外,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前沿的抑芽技术和物质,主要包括外源乙烯、1,4-二甲基萘(DMN)、香芹酮等。2.1 外源乙烯

外源乙烯(或乙烯释放剂)具有抑制发芽的作用,民间长久以来就有将青苹果和马铃薯混放的办法来延缓发芽,其原理就是苹果释放的乙烯具有抑芽作用。Prange 等[29]用乙烯以166mol/m3的浓度持续进行处理马铃薯至少25周,推迟了萌芽开始的时间5~15周;Külen[30]、Suttle[31]等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Daniels-Lake 等[22]用外源乙烯处理贮藏期的马铃薯,用量越大,抑芽效果越好,当乙烯浓度升到400L/L时甚至达到了与CIPC一样的抑芽效果(推迟发芽时间,降低发芽率);Suttle[31]、Wills[32]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对马铃薯发芽抑制效果与乙烯剂量存在正相关性,但乙烯对马铃薯抑芽的阈值目前还不清楚,4L/L是加拿大和英国公认对Russet Burbank和Shepody这两个品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抑芽浓度[33];而其他品种马铃薯的发芽要想得到好的抑制效果,可能需要更高的浓度来实现[20,34],因此具体应用于马铃薯抑芽的乙烯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乙烯已经在部分国家被用作抑芽剂,得到了较好的贮藏效果,与化学抑芽剂相比没有残余毒性的担忧。但使用最多的是乙烯气体,这样对于马铃薯的贮存容器就有很高的要求,贮存期间还需要一定的气调装置,成本较高,不适用于普通的种植者。另外,研究还发现乙烯处理会使油炸马铃薯颜色加深[22,29,33]。Daniels-Lake等[20,33]通过采用降低乙烯浓度、改持续处理为间歇处理或与CIPC结合的方法,希望达到兼顾较好的抑芽率和减轻油炸颜色的目的,但结果表明效果很难达到,并且还有一定的品种差异,这一结果与Jeong等[3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Prange 等[36]在乙烯处理马铃薯块茎8周之后,用1-MCP来减轻乙烯引起的油炸颜色的变化,结果发现实验中所选择的Russet Burbank马铃薯的油炸颜色有所改善,而Shepody 马铃薯效果不太明显,这显示了品种的依赖性,另外1-MCP的用量与品种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2.2 萘的衍生物

Burton和Meigh在1971年第一次论证了马铃薯贮藏环境中的一些抑芽物质,随后Meigh在1973年研究了包括1,4-或1,6-二甲基萘在内的几种生物活性物质,80年代二甲基萘(DMN)和二异丙基萘(DIPN)曾被认为是生熟马铃薯都会产生的组分,曾有报道称1,4-或1,6-二甲基萘都是马铃薯外皮处存在的一种天然的抑芽物质,Stephen和Duncan在1984年报道1,4-二溴萘比1,4-或2,3-二甲基萘的抑芽效果更好。近些年对DMN的研究更多一些,在出现它可以抑制马铃薯的发芽的报道之后,有研究从马铃薯中分离出了7~10种DMN的衍生物。

Lewis等[37]的研究表明DMN和DIPN可以推迟马铃薯初始发芽时间约60d、减小芽长、降低芽质量,二次处理的效果要优于单次处理,DIPN的二次处理可以达到CIPC一样的抑芽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DMN和DIPN的后效性可能不太好;另外,二者的残留低于CIPC,安全性稍高。Campbell等[38]研究认为DMN的抑芽机理不同于CIPC的通过抑制马铃薯细胞的有丝分裂达到抑芽目的,也不能通过延长马铃薯的自然休眠期来抑制发芽;随后Campbell等[39]又发现DMN可以诱导马铃薯中细胞周期抑制剂KRP1和KRP2的活性,认为它是植物自身产生的一种激素类物质;Kleinkopf等[40]则认为DMN通过调节马铃薯中各激素的合成/分解达到抑芽的目的。目前该物质和技术的研究主要还处于理论阶段,但作用机理、实际使用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探索。

2.3 植物提取物

2.3.1 臭椿提取物

刘忠德[41]在马铃薯开始萌动时施用不同浓度的臭椿提取物,可有效控制腋芽的生长,降低腋芽长度和质量;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率明显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率呈下降趋势,施用15d后,腋芽抑芽率最高可达78.35%;目前该技术在提取方法、施用过程、效果稳定性以及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深入的研究。

2.3.2 萜烯类化合物

Asplund在1968年发现单萜类化合物可以抑制种子的发芽,从薄荷、留兰香、香菜以及它们的挥发性物质中提取的挥发油对马铃薯的发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薄荷醇、香芹酮以及它们的同分异构体等单萜类化合物。Baydar等[42]研究了近10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马铃薯发芽的作用,结果发现香芹酚、香芹醇、香叶醇、橙花醇、S-(+)-香芹酮(CAR)对马铃薯的发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Rentzsch等[43]用从挥发油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油

(PMO)和CAR处理马铃薯的离体芽眼,在160d的贮藏期内低浓度的处理可以提高发芽率并促进芽的生长,高浓度可以降低发芽率20%~60%,减缓芽的生长速率;经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CAR会提高芽体内α-和β-淀粉酶的活性,而高浓度的CAR对这两种酶的活性没有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剂量依赖性,相比之下,PMO的剂量依赖性弱一些。Sorce等[44]用0.34L/L和1.065L/L的CAR在23℃条件下处理Monalisa马铃薯种薯,可以使其在6个月内不发芽,将块茎从CAR环境中转移出来后不影响其发芽能力,表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的可逆性。

相比化学抑芽剂,这些天然的挥发性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要小得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其不稳定性给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Silva等[45]对香芹酮和β-环糊精的包埋复合物进行了研究,抑芽效果比较理想,使得香芹酮作为下一代新的抑芽剂成为可能。不过还限于实验室阶段,要得到实际应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2.3.3 其他植物性抑芽物

另有报道称杏仁、桂皮、枯茗、薄荷油、赓香草、茉莉香精等香料不但可抑制马铃薯发芽,还能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2.4 其他物质和技术

2.4.1 氯气处理

Tweddell等[46]发现用质量浓度为20mg/L的含氯湿空气连续处理马铃薯40d,平均芽长从3.02cm降到了0.54cm,总芽质量从2.10g降到了0.25g;而2mg/L的含氯湿空气处理的马铃薯平均芽长和芽质量相对空白组都增大了,结果表明含氯湿空气对马铃薯发芽的影响有剂量的依赖性,另外含氯湿空气还表现出很好的杀菌效果。在休眠状态的芽中,NADP以其还原态NADPH的形式存在,NADPH在氧化环境中的损耗可能影响了HMGR 的活性,NADPGH在HMG-COA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HMGR是萜类化合物转化路径中的主要酶类物质,这个路径是合成许多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的,例如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还有一些膜物质,可能正是氯化物改变了马铃薯细胞中的过氧化反应平衡,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发芽[47]。

2.4.2 NO处理

朱先波等[48]用0.5L/L的NO处理马铃薯使其萌芽率由27%降到了9%,并且减小了质量损失率、腐烂率,延缓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抑制还原糖的生成,降低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强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从而改善了马铃薯的贮藏品质。

2.4.3 高压处理

Saraiva等[49]在18℃条件下用高压分别处理已贮藏3个月和5个月的马铃薯块茎。用100MPa的高压处理5min 和10min可以推迟初始发芽时间至少6周,而30MPa和50MPa处理没有推迟其发芽时间,但可以降低发芽率,并延缓芽的生长速率;对于5个月贮藏期的马铃薯块茎对高压处理更加敏感,抑芽效果更佳。

2.4.4 饱和碘空气处理

Eolini等[50]用饱和碘空气处理马铃薯发现在5℃和18℃条件下都可以推迟其发芽时间,且抑芽效果具有品种和处理时间的依赖性。

2.4.5 低能电子束处理

Todoriki等[51]用270keV的低能电子束处理Danshaku、Hokkaikogane、Toyoshiro和May Queen这4种马铃薯,在23℃的贮藏条件之下可推迟发芽时间4个月,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都低于5℃低温贮藏条件下的马铃薯。

2.4.6 其他手段

另有报道称四氯硝基苯、茉莉酸、某些芳香族化合物具有抑制马铃薯发芽的作用,其中茉莉酸和某些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已取得专利;此外转基因技术在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这些抑芽物质和技术大多还在研究阶段,距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对于开发新的抑芽物质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 结 语

低温贮藏、化学抑芽剂的使用、辐射技术已经在马铃薯的贮藏领域广泛应用,为生产商和消费者减轻了马铃薯发芽带来的困扰和损失。但是这些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低温贮藏带来的低温糖化问题、化学抑芽剂残留的毒性问题、辐射带来的发芽不可逆性以及普通消费者的担忧等。乙烯气体已经被英国、加拿大当作一种安全有效的抑芽技术,但对贮藏容器和管理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另外,乙烯的应用引起的与低温糖化相似的油炸制品颜色加深问题、对发芽作用效果的剂量依赖性、无后效性以及各品种的差异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他新出现的抑芽物质对马铃薯发芽的作用效果大多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距离广泛应用还有一定差距。

根据以上的综述分析,对马铃薯抑芽技术的发展做出以下展望:1)低温贮藏、化学抑芽剂、辐射技术这些已经应用的技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基础研究,如抑芽的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探究这些调控机制,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负面影响以及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工作的展开,也为新的抑芽剂的效果评价、毒理学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2)就作用效果、安全性及成本的综合考虑,外源乙烯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乙烯固体释放剂的产品(专利号:200910230684.3),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乙烯应用的障碍;3)萘的的衍生物、植物提取物等与乙烯气体一样

都具有作用效果复杂、不易广泛应用的缺点,但残留量低、安全性高,从长远考虑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技术,为更好地促进马铃薯抑芽技术的进步,各种物理包埋高端技术应该应用到新型抑芽剂的研发当中;4)各种抑芽技术的结合使用,同时发挥多种抑芽剂的特殊作用。

我国马铃薯采后处理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低、损耗大,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针对此现象可以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贮藏管理模式:1)在新的成熟技术出现之前,仍以冷藏为基础,将马铃薯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分类处理,贮藏过程中以抑芽剂辅助处理;2)兴建密闭性、隔热性良好的新型储藏室,便于管理;3)加强储间管理,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监控技术和气调管理技术,控制贮藏期间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4)尝试使用新出现的安全型抑芽剂,除乙烯在英国和加拿大已经批准用于鲜食马铃薯之外,二甲基萘在美国渐渐开始使用,香芹酮在欧洲本土逐渐投入应用,我国也可以尽快研究应用这些新技术[12]。这类新型贮藏模式必然会增加贮藏以及管理的成本,但从长远考虑将降低以往巨大的产品损失,并将促进我国整个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梅, 李守强, 颉敏华, 等. 复合防腐-抑芽剂对净装马铃薯保鲜效果

的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试验研究, 2010(8): 103-104.

[2] 田世龙, 李守强, 李玉梅, 等. 马铃薯抑芽剂基料的筛选初报[J]. 甘

肃农业科技, 2008(9): 13-15.

[3] 李守强, 田世龙, 李梅, 等. 马铃薯抑芽剂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

马铃薯, 2009, 23(5): 285-287.

[4] 叶忠措, 任志远. 一起误食有毒马铃薯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

查报告[J]. 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1): 51.

[5] 王西瑶, 胡应锋, 结子汪桂. 马铃薯贮藏与加工技术[J]. 农业技术与

装备, 2007(11): 30-31; 58.

[6] BLENKINSOP R W, COPP L J, YADA R Y, et al. Effect of

chlorpropham (CIPC) o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potato tubers during storage[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2, 35(7): 651- 655.

[7] BLENKINNSOP R W, COPP L J, YADA R Y, et al. A proposed

role for the anaerobic pathway during low-temperature sweetening in tubers of Solanum tuberosum[J]. Physiologia Plantarum, 2003, 118(2): 206 -212.

[8] WEBER A P. Solute transporters as connecting elements between

cytosol and plastid stroma[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4, 7(3): 247-253.

[9] GREINER S, RAUSCH T, SONNEWALD U,et al. Ectopic

expression of a tobacco invertase inhibitor homolog prevents cold-induced sweetening of potato tubers[J].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9, 17(7): 708-711.

[10] OLSSON K, SVENSSON R, ROSLUND C A. Tuber components

affecting acrylamide formation and colour in fried potato: variation by variety, year, storage temperature and storage time[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4, 84(5): 447-458.

[11] de WILDE T, de MEULENAER B, MESTDAGH F, et al. Influence

of storage practices on acrylamide formation during potato frying[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5, 53(16): 6550-6557.

[12] CUNNINGTON A C. Developments in potato storage in Great

Britain[J]. Potato Research, 2008, 51(3/4): 403-410.

[13] CUNNINGTON A C, NORTHING P, SPICER M J, et al. AssiStore :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potato store management[C]//4th EAPR/

FNK/UEITP Potato Processing Conference and EAPR Engineering & Utilisation Section Meeting, Grantham, United Kingdom, 2007: 34-35.

[14] 颉敏华, 李梅, 冯毓琴. 马铃薯贮藏保鲜原理与技术[J]. 农产品加工:

学刊, 2007, 20(8): 47-50.

[15] 李守强. 储藏马铃薯的好帮手: 马铃薯抑芽剂[J]. 农产品加工,

2009(10): 30-31.

[16] 张有林. 马铃薯的贮前处理及几种贮藏方法[J]. 农产品加工,

2008(6): 17-19.

[17] 冯双庆, 魏明峰, 苑秋妍, 等. 马铃薯抑芽剂CIPC的抑芽效果[J]. 北

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1(2): 171-174.

[18] CONTE E G, IMBROGLINII G, BERTOLINI P, et al. Presence

of sprout inhibitor residues in potatoes in relation to application techniqu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95, 43(11): 2985-2987.

[19] HARTMANS K J, DIEPENHORST P, BAKKER W, et al. The use of

carvone in agriculture: sprout suppression of potatoe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potato tuber and other plant disease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1995, 4(1): 3-13.

[20] DANIELS-LAKE B J, PRUSKI K, PRANGE R K. Using ethylene

gas and chlorpropham potato sprout inhibitors together[J]. Potato Research, 2011, 54(3): 223-236.

[21] BRINDDON A, CUNNINGTON A C, McGOWAN G, et al.

Developments in CIPC applic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processing quality[C]//16th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otato Research, Bilbao, Spain, 2005: 364-365.

[22] DANIELS-LAKE B J, PRANGE R K, NOWAK J,et al. Sprout

development and processing quality changes in potato tubers stored under ethylene: Ⅰ. effects of ethylene concent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otato Research, 2005, 82(5): 389-397.

[23] KAMEYAMA K, ITO H. Twenty-six years experience of

commercialization on potato irradiation at Shihoro Japan[J]. 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00, 57(3): 227-230.

[24] 刘北辰. 辐照食品保鲜技术的现状及前景[J]. 湖南包装, 2012(1):

10-12.

[25] 卫武均.辐照贮藏马铃薯种薯效果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

1993(11): 10-12.

[26] VARIYAR P S, CHATTERJEE S, SAJILATA M G, et al. Natural

existence of 2-alkylcyclobutanones[J].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 56(24): 11817-11823.

[27] 张海伟, 王锋, 周洪杰, 等, 吸收剂量、贮藏时间及贮藏温度对

辐照牛肉中2-十二烷基环丁酮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08, 22(6): 816-819.

[28] 张海伟, 王锋, 周洪杰, 等. 包装形式和自由基清除剂对辐照特异性

产物2-十二烷基环丁酮的影响规律研究[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9, 27(1): 37-42.

[29] PRANGE R K, KALT W, DANIELS-LAKE B J, et https://www.sodocs.net/doc/817128611.html,ing ethylene

as a sprout control agent in stored ‘Russet Burbank’ potato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1998, 123(3): 463-469.

[30] K LEN O, STUSHNOFF C, ROBERT D, et al. Gibberellic acid and

ethephon alter potato minituber bud dormancy and improve seed tuber yield[J]. American Journal of Potato Research, 2011, 88(2): 167-174.

[31] SUTTLE J C. Dormancy-related changes in cytokinin efficacy and

metabolism in potato tubers during postharvest storage[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1, 35(3): 199-206.

[32] WILLS R B H, WARTON M A, KIM J K. Effect of low levels of

ethylene on sprouting of potato in storage[J]. Hort Science, 2003, 39(1): 136-137.

[33] DANIELS-LAKE B J, PRANGE R K, KALT W, et al. Methods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ethylene sprout inhibit or on potato fry color[J].

Potato Research, 2006, 49(4): 303-326.

[34] COLEMAN W K. Carbon dioxide, oxygen and ethylene effects on

potato tuber dormancy release and sprout growth[J]. Annals of Botany, 1998, 82(1): 21-27.

[35] JEONG J C, PRANGE R K, DANIELS-LAKE B J. Long-term

exposure to ethylene affects polyamine levels and development in Russet Burbank and Shepody potato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02, 127(1): 122-126. [36] PRANGE R K, DANIELS-LAKE B J.Effects of ethylene and

1-methylcyclopropene on potato tuber sprout control and fry color[J].

American Journal of Potato Research, 2005, 82(2): 123-128. [37] LEWIS M D, KLEINKOPF G E, SHETTY K K. Dimethylnaphthalene

and diisopropylnaphthalene for potato sprout control in storage: Ⅰ.

Application methodology and efficacy[J]. American Potato Journal, 1997, 74(3): 183-197.

[38] CAMPBELL M A, GLEICHSNER A, ALSBURY R, et al. The

sprout inhibitors chlorpropham and 1,4-dimethylnaphthalene elicit different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and do not suppress growth through a prolongation of the dormant state[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0, 73(2): 181-189.

[39] CAMPBELL M A, GLEICHSNER A, HILLDORFER L, et al. The

sprout inhibitor 1,4-dimethylnaphthalene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ell cycle inhibitors KRP1 and KRP2 in potatoes[J]. Funct Integr Genomics, DOI 10.1007/s10142-011-0257-9.

[40] KLEINKOPF G E, OBERG N A, OLSEN N L. Sprout inhibition in

storage: current status, new chemistries, and natural compounds[J].

American Journal of Potato Research, 2003, 80(5): 317-327. [41] 刘忠德. 臭椿提取物在马铃薯储藏期间抑芽效果研究[J]. 北方园艺,

2009(9): 204-205.[42] BAYDAR H, KARADO?ANT. The effects of volatile oils on in vitro

potato sprout growth [J]. Potato Research, 2003, 46(1/2): 1-8. [43] RENTZSCH S, PODZIMAKA D, VOEGELE A, et al.Dose- and

tissue-specific interaction of monoterpenes with the gibberellin-mediated release of potato tuber bud dormancy, sprout growth and induction of α-amylases and β-amylases[J]. Planta, 2012, 235(1): 137-151. [44] SORCE C, LORENZI R, RANALLI P. The effects of (S)-(+)-carvone

treatments on seed potato tuber dormancy and sprouting[J]. Potato Research, 1997, 40(2): 155-161.

[45] SILVA M C E , GALHANO C I C, da SILVA A M G M. A new

sprout inhibitor of potato tuber based on carvone/β-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ound[J]. 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and Macrocyclic Chemistry, 2007, 57(1/4): 121-124.

[46] TWEDDELL R J, BOULANGER R, ARUL J. Effect of chlorine

atmospheres on sprouting and development of dry rot, soft rot and silver scurf on potato tubers[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3, 28(3): 445-454.

[47] WEISSENBOM D L, DENBOW C J, LAINE M, et al. HMG-CoA

reductase and terpenoid phytoalexins: molecular specialization within

a complex pathway[J]. Physiologia Plantarum, 1995, 93(2): 393-400.

[48] 朱先波, 任小林, 刘砚璞. NO处理对马铃薯保鲜的影响[J]. 西北农

业学报, 2009, 18(2): 237-245.

[49] SARAIVA J A, RODRIGUES IM. Inhibition of potato tuber sprouting

by pressure treat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46(1): 61-66.

[50] EOLINI F, HOCHKOEPPLER A, CREDI A, et al. Polyphenol oxidase

expression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tubers inhibited to sprouting by treatment with iodine atmosphere[J]. Phytochemistry, 2004, 65(15): 2181-2187.

[51] TODORIKI S, HAYASHI T. Sprout inhibition of potatoes with soft-

electron (low-energy electron beam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4, 84(15): 2010-2014.

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

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 0引言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巴里坤县生产格局单一。随着淀粉加工厂的建成。种植马铃薯成为巴里坤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从“早”字出发,要求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目前,巴里坤县马铃薯主要栽培品种是“青薯8号”,运用合理的、综合的农业技术,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为早结薯、多结薯、结大薯、结高质量薯创造良好条件。 1田间管理时期 马铃薯田间管理的时期包括播种后至收获前这段时期,分为出苗前、查田补苗、生育期间田间管理(包括幼苗阶段、发棵阶段、结薯阶段)。 2田间管理技术 2.1及时除草 杂草与马铃薯争水、争肥、争阳光、争空间。对产量影响很大。而且杂草还是很多害虫的寄主,容易传播病虫害。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净的原则。 田间除草有利于提高地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以达到根深叶茂。巴里坤县以人工除草为主,分为苗前铲地、苗后铲地。苗前铲地对早春性杂草和宿根性杂草的铲除效果好,并且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出苗。苗后铲地一般是在马铃薯苗齐后除草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视田间草情,于发棵期铲2遍,促进植株长成丰产株型。一般铲完地后,及时中耕培土,杀灭杂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2.2中耕培土 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茎节数,有利于多发匍匐茎、多结薯。同时,培土还可以防止块茎外露形成青头、绿肩,影响品质。培土与中耕是一致的,中耕为根系和块茎的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增温保墒。中耕培土一般2~3次。头遍要深耕少培土,以后要浅一些,同时多培土。 2.3适时追肥 在本地一般施足底肥不追肥。根据苗情,如需追肥在团棵期追肥较适宜,发棵中期后一般不再追肥,特别是氮肥。团棵期追肥以氮肥为主。作用大,速效,对营养器官建造有利。一般施尿素3~5kg/667m2。过多易引起徒长,影响结薯。

马铃薯标准化

DB ICS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备案号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XX/XXXXX—XX 无公害食品 鲜食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The pollution-free food of Fresh Edible Maize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XXXX—XX—XX 发布XXXX—XX—XX 实 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有机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分为五个部分: ——第1部分:产地环境条件; ——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病虫害防治; ——第4部分:采收; ——第5部分:生产档案。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10级1班。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光辉、刘璐、任明尧、赵克渊、程思忍、刘洋洋。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马铃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本标准适用于有机食品马铃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 GB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9630.1 有机产品第l部分:生产 NT/T 496 肥料合理利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脱毒种薯 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技术措施处理,获得在病毒检测后未发现主要病毒的脱毒苗薯后,经脱毒种薯生产体系繁殖的符合GB 18133标准的个级种薯。脱毒种薯分为基础种薯和合格种薯两类。基础种薯是经过脱毒苗薯繁殖,用于生产合格种薯的原源种和由原源种繁殖的原种;合格种薯是用于生产商品薯的种薯。 3.2 休眠期 生产上指在适宜条件下块茎从收获到块茎幼芽自然萌发的时期,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实际开始于形成块茎的时期。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9630.1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中4.1.2条的规定。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沙壤土后壤土,并要求三年以上未重茬栽培马铃薯的地块。 5 生产技术 5.1 播种前准备 5.1.1品种与种薯。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各类专用品种,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要求。

秋马铃薯播种后的高产管理技术

秋马铃薯播种后的高产管理技术! 近年来,无论是灾年或丰年,秋马铃薯栽培面积迅速增多,其产量由10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500公斤以上,既可作为灾年的度荒作物,也可作为蔬菜供应市场。现将其播种后的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肥水管理。秋马铃薯9-11月份的整个生育期都属于干旱气候时段。为早出苗出齐苗,播后3-5天应勤施薄施肥水,每次每亩用稀薄的人畜粪肥水1500-2000公斤淋蔸,3-5天浇1次,以补充土壤水分,以满足薯块生根出苗所需的肥水供应。遇到暴雨天气,要及时排渍,以防烂种。当苗长出以后,及时追施苗肥。一般每

亩施尿素5-7.5公斤,或碳铵10-15公斤,促茎叶迅速生长,扩大光合作用面积,早发匍匐茎,形成早薯,延长块茎膨大期。 中耕除草,施足培土肥。当苗长至20厘米左右时,开始中耕除草培土,以免块茎外露在土面,尤其是在大雨过后要及时培土。中耕除草后,高产单位的经验是用火土灰或草木灰1000-1500公斤,拌腐熟人畜粪肥,均匀施于蔸下,再培上土,结薯初期结合培土还可亩施尿素7.5公斤,加硫酸钾或氯化钾5公斤穴施。 搞好块茎膨大期施肥。块茎膨大期对肥水反应敏感,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才能满足薯块不断长大的需要。培土后,应大水大肥,每次每亩可用三元复合肥10公斤左右,对清水2000-2500公斤淋蔸,连续3-4次,每次间隔5-7天左右。若遇上特别干旱天气,

水量也应增加,以达到供应养分与抗旱的双重效果。这时发现薯块外露时,应立即进行第2次培土,防治薯块外露变绿,产生毒素,影响产品质量,降低商品性。中后期喷施1-2次块茎膨大素和2-3次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进块茎膨大,促早熟高产,提早在12月初成熟上市。 采用化控技术,培育紧凑株型。化控能有效控制株高伸长,促进茎杆变粗,叶色变绿,增强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养分向薯块运转,使薯形变大,产量提高。具体方法是:当株高45厘米左右(初花期)用5%烯效唑乳油30-50PPM,选晴天喷施,效果显著。

土豆

马铃薯的营养与保鲜技术 摘要: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马铃薯与稻谷、小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 3。目前,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而且面积迅速扩大,食用及产品开发也越来越普遍。 关键词:马铃薯营养价值保鲜技术 一、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马铃薯因其营养丰富而有“地下人参”的美誉。其块茎中约含淀粉15-25%,蛋白质2-3%,脂肪0.1%,粗纤维0.15%,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矿物质及维生素C、维生素A及B族类维生素。祖国医学认为,马铃薯性平,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之功效;能改善肠胃功能,对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慢性胆囊炎、痔疮引起的便秘均有一定的疗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认为。“每餐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可以得到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元素”。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马铃薯可作为蔬菜制作佳肴,亦可作为主粮。每人天吃0.25公斤的新鲜马铃薯,就能产生100多千卡的热量,而且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所以马铃薯十分耐饿,加上马铃薯没有异常味道,所以完全可作为主食。而它却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马铃薯蛋白质含量高,且拥有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特别是富含谷类缺少的赖氨酸,因而马铃薯与谷类混合食用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2. 马铃薯也是所有粮食作物中维生素含量最全的,其含量相当于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B族维生素更是苹果的4倍。特别是马铃薯中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其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且耐加热。马铃薯含有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均为苹果的10倍,维生素B1、B2、铁和磷含量也比苹果高得多。马铃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群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这些成分在人的肌体抗老防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含有的丰富的赖氨酸和色氨酸,是一般粮食所不可比的。有营养学家做过实验:0.25公斤的新鲜马铃薯便够一个人一昼夜消耗所需要的维生素。 3. 马铃薯还是一个矿物质宝库,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500克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 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 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 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 式中,I :病情指数,d i :各严重度级值,l i :各严重度病株数,P :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100 5 (???∑P l d I i i ) =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系统调查 4.1 调查田块 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4.2 调查时间 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4.3调查内容 4.3.1 中心病株调查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踏查面积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估计植株密度,计算、记载中心病株出现日期、病株率及其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4.3.2 病情动态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各株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表3)。 表3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手册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手册 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省农垦总局重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一、概述 马铃薯在我国的不同地方,人们对它有不同的叫法。它的俗名有土豆、地豆、山药、洋山药、山药蛋、地蛋、土卵、洋芋、洋山芋、土芋、番芋、番人芋、香芋、洋番薯、荷兰薯、爪哇薯和番仔薯等,还有叫它鬼慈姑或番鬼慈姑的。但是,称它土豆、洋芋和山药蛋的最普遍。从它的不同地方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我国的种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 马铃薯在植物分类中为茄科茄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因为生产上用它的块茎(通常称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又可视为多年生植物。马铃薯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区。它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以说是原产地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距今虽然仅有400余年,但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粮又能做菜,营养价值高,因而成了我国人民喜食的农作物。因此,马铃薯在我国虽然是个年轻的农作物,但它发展很快,已经扎根于全国东西南北各地。 就全世界讲,马铃薯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居第四位,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仅少于小麦、水稻、玉米。 二、植物学特性 1.根 马铃薯可以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当马铃薯块茎 1

萌芽后而芽长了3~4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生出根来,称初生根,初生根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马铃薯初期的生长有80%的营养由它供应。初生根先向前生长,当长至30厘米时,再向下生长。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条根,长20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厘米,一般不超过7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m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一般呈绿色或紫色,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花下有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 地下茎包括主茎的地下部分、匍匐茎和块茎。主茎地下部分可明显见到8个节,少数品种具6个节,节上着生退化鳞片叶,叶腋生出匍匐茎,顶端有12~16个节间短缩膨大形成块茎。与匍匐茎相连的一端叫薯尾或脐部,另一端叫薯顶。块茎是变态的茎,具有茎的各种特性,表面分布很多芽眼,每个芽眼有一个主芽和两个副芽。副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只有主芽受伤害后才萌发。薯顶着生的芽眼多而密,发芽势强,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生产上可以利用整薯播种,以及在切块时可以采用从薯顶到薯尾的纵切法,以取得顶端优势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3.叶 马铃薯的叶子在幼苗期基本上都是单叶、心脏形或倒心脏形,全缘,称为初生叶,到后期均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端叶片单生,顶生小叶之下有4~5对侧生小叶。复叶的大小,侧小叶的形状、色泽、毛茸的多少,以及小叶的排2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 始见期 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 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

5.3.1 处理方法 a)湿拌法 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 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 a)72%甲霜灵·锰锌; 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 5.4.1 合理轮作 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5.4.2 适期播种 适期早播,播前清除和处理马铃薯病株残体及杂草。 5.4.3 垄作栽培 进行垄作栽培,加厚培土。提倡大垄高台栽培。 5.4.4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腐熟农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5.4.5 田间管理 采取2次~3次中耕培土管理、必要时开沟排水等措施。 5.5 田间药剂防治 5.5.1 施药时期和方法 5.5.1.1 预防时期 气象条件为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叶上有水滴,温度12℃~25℃,相对湿度70%以上时,在未发病前预防喷药一次。 5.5.1.2 防治时期 在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立即清除中心病株,用密闭容器携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定,连阴天、降雨多、连雨天,温度18℃~22℃,相对湿度90%以上,感病品种应增加施药次数,间隔天数至5d~7d,治疗型药剂应与保护型药剂配合应用,且同一类药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成长所需环境。 2.了解马铃薯的作用。 3.马铃薯种薯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二)马铃薯生长环境: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生态环境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上市时,正值全国鲜薯市场紧缺之际,商品薯销售前景非常看好。现将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一总结,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 中原地区春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2月中旬-6月中旬),因此必须选用结薯早、薯块膨大快、休眠期短、抗逆性强、抗病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新荷兰7号、中丰8号,每亩用种量150kg左右。

(三)种薯处理 1、暖种切块播种前30-35天,先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或阳畦中进行暖种处理5-7天,促使种薯迅速解除休眠。暖种后进行切块,方法是:25kg以下的薯块,仅切去脐尾部即可;25-50kg的薯块,纵切2块;80-100kg左右的薯块,可上下纵切成4块;大薯块也可以先上下纵切两半,然后在分别从脐尾部芽眼向上依次切块。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持一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求快、薄、净。当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消毒。切块后晾切口明水,促使伤口愈合。 2、催芽处理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 (1)室内催芽:将晾好的种块放入篓中,用潮湿的麻袋覆盖保持室温15-18℃; (2)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建阳畦催芽,畦宽1m,长度视种子量而定,畦内铺5cm厚的湿沙,摆放一层种块后,撒上一层湿沙,如此可放种薯2层,切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白天确保有充足的光照,夜间在薄膜上覆盖草苫,确保畦内温度保持在15-18℃。

[秋季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我的世界马铃薯种子

[秋季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我的世界马铃薯种子 秋马铃薯的生育期短,生长的时间不长,一定要选择适宜秋季种植的早熟、休眠期较短的品种,下面是精心为你的秋季马铃薯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1、秋播良种 良种应选用早熟、结薯早、薯块膨大快、高产抗病、抗退化、休眠期短、品质佳、适宜二季区种植的品种,可选用津引薯8号、种薯3号、荷兰15等。 2、选好种薯 种薯宜选当年新收获的春薯,并剔除病薯、烂薯和破伤薯。以40—50克的整薯做种最好。因整薯栽种出芽率高,出苗整齐、粗壮,并可有效的防止烂种缺苗。 3、浸种催芽 从春季收获至秋季播种,由于时间短,种薯还未通过休眠期,所以栽培秋马铃薯一定要浸种催芽。催芽需用赤霉素5ppm+500倍多菌灵浸种5分钟,捞出后晾干表层水,即可进行催芽。催芽时可用湿

散沙土(沙土湿度60%),在通风阴凉处催芽,一般三层薯四层沙,每层沙以不露薯即可,最上面的一层沙以3—4厘米厚为宜。在催芽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沙土湿润。浸种催芽时需严格配制赤霉素浓度,赤霉素要随配随用,忌隔夜再用。种薯堆积不要过厚,否则易造成烂种。 4、适时播种,提高密度 秋马铃薯产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马铃薯生长时间短,所以要适当提前播种,尽量延长其生长时间。秋马铃薯适播期为8月中旬,以保证出苗至初霜有60天以上的生长期。播种宜于早晨和下午进行,阴天可全天播种。若遇高温烈日,播穴应深些,并随播随覆土。8月份高温多雨,田间积水时易引起烂薯,影响出苗及植株生长。所以,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中耕,确保顺利出苗。 5、加强田间管理 5.1科学施肥 秋马铃薯生长前期温度高,适宜茎叶生长,后期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薯块膨大,整个生育期一般不会出现徒长现象。要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亩施优质商品有机肥150公斤、马铃薯配方肥70公斤做底肥。马铃薯是忌氯作物,钾肥应选用硫酸钾,不要使用氯化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马铃薯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赵 双,傅茂润*,刘秀河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 要: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块茎休眠期结束后的发芽给马铃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食用安全隐患,马铃薯发芽的调控技术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马铃薯抑芽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低温贮藏、辐射、化学抑芽剂的使用等,对各技术的优劣和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另外,还对一些前沿抑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马铃薯抑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马铃薯;抑芽技术;外源乙烯;二甲基萘(DMN);香芹酮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Sprouting Inhibition of Potatoes ZHAO Shuang ,FU Mao-run *,LIU Xiu-h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353, China) Abstract :Potat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worldwide. Sprouting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dormancy brings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food safety problems. Therefore, rising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in 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Some of the techniques currently applied in sprouting inhibition, such as cool storage, chemical sprout inhibitor and radi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development of some new 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ies is discussed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otato 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potato;sprouting inhibition technology;exogenous ethylene;dimethylnaphthalene (DMN);carvone 中图分类号:TS255.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3)17-0338-06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17071 收稿日期:2012-06-28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201428) 作者简介:赵双(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果蔬采后生理学。E-mail:zs8885@https://www.sodocs.net/doc/817128611.html, *通信作者:傅茂润(198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果蔬采后生理学。E-mail:skyfmr@https://www.sodocs.net/doc/817128611.html,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高产作物,素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美称,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泛等特点,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地位仅次于粮食产业,是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1]。收获之后的马铃薯块茎在经过2~3个月的休眠期之后就会发芽,发芽导致的品质劣变、质量损失是马铃薯贮藏期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引起的损耗占总产量的20%~25%[2],另外,马铃薯发芽之后就会产生龙葵素等毒性物质,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3-4],因此对货架期马铃薯块茎的发芽进行人为调控,是当今马铃薯研究领域和加工产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马铃薯研究中的热点。目前为止,抑制马铃薯发芽的技术主要有低温贮藏、辐射技术、化学抑芽剂等,以及一些前沿的技术研究,本文对这些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概述和分析比较,以期为马铃薯抑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控制马铃薯发芽的常用技术1.1 低温贮藏 低温可以减弱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很多生化反 应速率,马铃薯的低温贮藏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将薯块分类贮藏在不同条件下:种薯大部分时间段在3~5℃条件下贮存,接近播种时间时提高温度;加工原料薯长期贮存于7~8℃条件下,加工时进行适当的回暖处理;而鲜食马铃薯则长期贮存在2~5℃条件下[5]。这种方法不会影响它的营养价值,本身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副产物,并且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适合马铃薯大面积种植者及销售商应用。但是,因低温贮藏引起的低温糖化问题也不容忽视。据报道低温贮藏期间,块茎无氧呼吸代谢加强[6-7],淀粉通过葡萄糖磷酸化转化为己糖磷酸化物或者通过葡萄糖或麦芽糖转化酶变为游离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这些代谢物通过蔗糖磷酸合成酶转化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内部使用) 赤峰市松山区科技局 2009年2月2日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脱毒种薯。首先要选择三代以内的脱毒种薯;其二根据市场需求来选种;其三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且经审定推广的符合生产加工的专用、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马铃薯品种。或者根据地方地域环境及气候条件,通过引种试验确定合适的马铃薯品种。 1.1种子处理 1.1.1晒种催芽 采用先高温黑暗,后低温光照的“二段催芽法”进行催芽,即将消毒处理后的薯在20℃左右温度,相对湿度60%左右和黑暗条件下催芽10-15d ,待幼芽长至3-5mm时,移至15℃左右的低温和有散射光条件左右下10-15d,促进形成绿化健壮的幼芽,未发芽的需挑出重新催芽。催芽过程中要防止夜间低温冻伤及高温引起母薯黑心。 1.1.2切块 小的种薯(20-30克)一般不切块,大的种薯(40克以上)应进行切块,每块要有1-2个芽眼,50克左右的种薯可以从顶部纵切成2块,75-100克的在顶部芽眼集中处“十”字形切四块,100克以上的先从基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芽眼集中的顶“十”字形切4块。切块要用两把切刀,方便切块过程中切刀消毒,一般用含3%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剔除腐烂或病害部分,防止传染病害。切块后的薯种用石膏粉加农用链霉素加甲基托布津(90:5:5)均匀拌种(药薯比例为1.5:100),并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止烂种。

2.选地、施肥与播种 2.1选地与整地: 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及排水、保水性能好,有深松基础的偏酸性地块,盐碱地不适宜种植。要求灌溉条件较好。 选茬:马铃薯忌重茬,选择以小麦、玉米、谷子、杂粮茬为好,其次是大豆、高粱、麻类、地瓜茬,忌用甜菜、向日葵、茄子、辣椒、番茄、白菜、甘蓝等与马铃薯有共同病害的地块。严禁选用在前茬施用过氯黄隆、豆黄隆、普施特等长残效药剂地块。(如果是繁殖种薯,500m之内最好没有种植过高代马铃薯)。 深松整地:实行旋耕灭茬、重耙耙地、秋深翻整地、起垄施肥连续作业。或采取春天耕翻整地。整地前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少量水稀释后拌成毒土20公斤,均匀撒播地面,可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生长环境:选择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积温低、无霜期短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正常年景雾天少、病虫害发生较轻、交通便利的地区。 2.2合理施肥 施底肥:根据地域及气候特点,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底肥和中耕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土壤,深度为25-40cm,秋季结合整地深施基肥,每667m2施入有机肥2500-3000kg,碳酸氢钾25kg,过磷酸钙20kg,如选择的地块,地下害虫严重,可结合施基肥每667m2用0.5kg辛硫磷与基肥同时深施或使用高巧在播种时沟施。 秋翻未施入基肥,在春天播种前施入底肥:在每亩施入2000-3000Kg有机肥的基础上,可施用速效肥料或者专用复合肥。马铃薯一生生长耗钾肥最多,氮次之,磷最少,配用专用复合肥100kg

秋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秋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秋季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其上市时间在11月份,品质好,色泽鲜,深受消费者欢迎。秋季马铃薯产量与春季马铃薯相仿,而经济效益比春季马铃薯高一倍以上,深受种植户的欢迎。 1、种子选择:选择品种是秋季马铃薯高产的关键。主要有东农303、缙云大洋种等,要求有本品种特性,表皮光鲜,大小适中、均匀,单个种薯在20—30克之间,无病斑、无畸形或虫孔的薯块作种薯,基本上用春薯作秋薯种用。 2、种子处理 春薯在5月份收获至秋季播种时间较短,往往还处于薯块休眠期,如果采用这种春薯直接播种,往往不能正常发芽出苗,或出苗推迟,不能齐苗,影响秋薯的生长,并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春薯作秋薯播种,在播前要进行催芽处理。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催芽。 2.1激素处理法 播种前15天将种薯浸在浓度为5—lO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中10—15分钟,捞起后放在室内用湿眇催芽。用这种方法催芽的种子播种后,薯苗较细长,苗不齐,不粗壮,对产量有影响,一般不采用此法处理。 2.2自然催芽法 播种前20天左右,在阴凉潮湿、通风凉爽避光的房子内,先在地上铺一层5厘米左右的湿砂,在砂上排放种薯,然后在种薯上再铺上湿砂,这样一层湿砂,一层种薯相间排放,厚度排放2—3层,最后用湿砂封顶,并在最上面盖上一层湿稻草,平时要保持较低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一直到种薯发芽。这种方法具有

操作简便,省工的优点,而且所催的种薯播种后芽粗、苗壮,出苗整齐,不徒长,产量高。也可将种薯直接放在阴凉潮湿避光的房子内进行催芽,多数农户采用自然催芽法。 3、精细整地 秋季马铃薯的田块应选择耕作层深厚通气性好,并且附近要有水源在干旱时能够灌溉。田块应提早翻耕,尤其是土壤较粘的田块,应通过日晒、风化,使土壤疏松,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4、适期播种 秋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气候要求,播种过早温度较高,前期易受“秋老虎”高温危害,苗势生长弱、发病重、品质差、产量低;播种过迟,生长慢、苗小,后期易遭早霜冻害,提早成熟,产量也低。因此秋马铃薯要求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及时早播,并尽量延长有效生育期,以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秋季马铃薯的播种期在8月30日—9月10日之间,高山区可略提早。各地可进行播期试验,确定最佳播种期。 5、合理密植 秋马铃薯在栽培上由于前期受高温抑制,后期又受早霜寒潮的影响,大田生育期明显缩短,整个生育期仅75天左右,比春马铃薯生育期要短30天左右,导致单株生长弱,单株产量低。因此要夺取秋马铃薯高产,必须增加种植密度。最佳密度为6000—6500株/亩。如果再增加密度,则种薯成本增加,增产不增收,如果碰上多雨年份,有可能出现群体生长过旺,反而导致减产。 6、科学施肥 秋马铃薯由于其生育期较短,前期高温出苗快,后期低温生长慢,因此,在施肥上应该掌握重基肥,早追肥,促使前期有足够的营养生长量,搭好丰产苗架。每亩的具体施肥要求:基肥:栏肥2000一2500公斤,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就是人们常说的土豆,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据分析,马铃薯生命力指数为8.6,证明对生命力的提高有效;防病指数为126.67,属于高指数范围。但是马铃薯晚疫病却对马铃薯有着致命的伤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形态特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

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 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农药防治方法: 针对西红柿晚疫病可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氟菌 霜霉威和咪鲜松脂铜来进行防治。 功能特点:咪鲜松脂铜为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

马铃薯栽培技术

马铃薯栽培技术 发表时间:2009-09-29T09:11:34.623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马建华[导读] 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栽培条件。 一、播前准备 1.品种与种薯 A、正确选用品种: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各类专用品种。 B、种薯选择及处理,种薯在播种前15~20天进行严格挑选,标准为:薯块完整,无病烂、无冻伤,薯皮光滑,色泽鲜艳的幼嫩薯块,淘汰尖头,有裂痕、薯皮暗淡的薯块。 2.种薯催芽:播种前15~30天将冷藏或经物理、化学方法人工解除休眠的种薯置于15—20~C黑暗处平铺2—3层,当芽长0.5—1厘米时,将种薯逐渐暴露在散射光下壮芽,每隔5天翻动一次。在催芽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和纤细芽薯。催芽时妻避免阳光直射、雨淋、霜冻。 3.切块:提倡小整薯播种。如播种时温度转高,湿度较大,雨水较多地区,不宜切块,必要时,在播前40天选择健康的、生理年龄适当的较大种薯切块。切块大小以30~50克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切块后立即用含有多菌灵(约为种薯重量0.3%)或甲霜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1%)的草木灰拌种并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 4.整地:深耕,耕作深度约20~30厘米。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合适。并根据当地栽培条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作畦或平整土地。 5.施基肥。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氮肥总用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钾肥料可基施,农家肥和化肥混和施用。提倡多施农家肥。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每生产1000千克薯块的需肥量:氮肥5~6千克,磷肥(P205)1—3千克,钾肥(K20)12~13千克。 二、播种 1.时间: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播期。一般土壤深约10厘米处为7~22℃时适宜播种。 2.深度: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为5厘米,地温高而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厘米。 3.密度:不同的专用型品种要求不同播种密度一般早熟品种每公顷种植60000~70000株中晚熟品种每公顷种植50000~60000株。 4.方法:人工或机械播种,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宜平作,降雨量较多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宜垄作。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 2.追肥: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宁少勿多,追肥方法可沟施,点施或叶面喷施。施后及时灌溉。 3.培土:一般结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出苗后进行第一次浅培土.显蕾期高培土,封垄前最后一次培土。 4.灌溉和排水: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块茎形成时及时适量浇水,块茎膨大时不能缺水,浇水时忌大水漫灌。 四、病虫害防治 1.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2.农业防治 A、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B、测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 C、合理密植,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数量。 D、及时发现中心株并清除,远离深埋。 3.生物防治:利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0.3%印楝乳油、0.38%苦叁碱乳油、72%农用硫酸链霉素,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防治病虫害。 4.物理防治:露地栽培可采用杀虫灯以及性诱剂诱杀害虫。保护地栽培可采用防虫网或银灰膜避虫以及性诱剂诱杀害虫药剂防治。 5.药剂防治 A、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施预防晚疫病。每7天喷一次,连续3次。 B、用72%农用链霉素粉剂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青枯病,每10天灌根一次。 C、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喷2~3次可防早疫病。 D、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10%g比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可防蚜虫。 E、用0.38%苦叁碱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用少量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饼70—100千克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附近地面诱杀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五、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杀秧,收获后,块茎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阳光下而变绿。 (作者单位:164021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多年来在我市大面积发生成灾,特别是二半山及高寒山区发病危害重。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年份,受害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50%。 一、危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叶、茎及块茎。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退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全株枯死。病斑扩展后为暗褐色,边缘不明显,空气潮湿时,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 二、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扩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菌,即中心病株。出现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而危害块茎时则通过伤口、

皮孔和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低温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坡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三、综合防治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以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并结合进行消灭中心病株,药剂防治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马铃薯晚疫病菌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应以选育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为重点。目前,我市推广的耐(抗)晚疫病品种为云薯401、合作88、丽薯7号等。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和种薯处理: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5里以上,以减少病菌传播侵染机会,并严格施行各种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薯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可在发病较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作

土豆田间管理技术和要点

土豆田间管理技术和要点 日期:2019-11-20 10:43 作者:来源:惠农网 下载文件: 土豆价格虽然并不昂贵,但是市场需求量还是蛮大的,大到出口,小到一份小小的薯条都是以土豆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而在土豆的种植过程中,这些细节如果不做好,土豆就很难实现高产。 土豆田间管理技术和要点 1.查苗补苗 土豆出齐后要及时进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时补苗,以保证全苗。播种时将多余的薯块密植于田间地头,用来补苗。补苗时,缺穴中如有病烂薯,要先将病薯和其周围土挖掉再补苗。土壤干旱时,应挖穴浇水且结合施用少量肥料后栽苗,以减少缓苗时间,尽快恢复生长。 2.中耕培土 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匍匐茎伸长和块茎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结,应进行松土,以利出苗。齐苗后及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并结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后10~15天,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浅。 土豆田间管理技术和要点 3.适时追肥 土豆从播种到出苗时间较长,出苗后要及早用清粪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现蕾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以钾肥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视植株长势长相而定。开花以后一般不再施肥,若后期表现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钾或结合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施。 4.病虫防治 土豆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癌肿病等,晚疫病要注意及早用波尔多液或瑞毒霉进行防治,青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以及用小整薯作种等措施进行防治。害虫主要有瓢虫、土蚕、蚜虫、蛴螬、蝼蛄等,可用药剂或人工捕杀等措施防治。 土豆田间管理技术和要点 5.适时收获 土豆当植株生长停止,茎叶大部分枯黄时,块茎很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硬,干物质含量达最高限度,即为食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利用块茎应提前5~7天收获,以减轻生长后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