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

光学

一、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n=sin大角

sin小角

2.光在介质中的光速:v=c/n

3.光射向界面时,并不是全部光都发生折射,一定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

4.真空/空气的n等于1,其它介质的n都大于1。

5.真空/空气中光速恒定,为c=3×108m/s,不受光的颜色、参考系影响。光从真空/空气中进入介质中时速度一定变小。

6.光线比较时,偏折程度大(折射前后的两条光线方向偏差大)的光折射率n大。

二、光的全反射

1.全反射条件:光由光密(n大的)介质射向光疏(n小的)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

角C,其求法为sin C=1

n 。

2.全反射产生原因:由光密(n大的)介质,以临界角C射向空气时,根据折射定律,空气中的sin角将等于1,即折射角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sin空气角”将大于1,即产生全反射。

3.全反射反映的是折射性质,折射倾向越强越容易全反射。即n越大,临界角C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4.全反射有关的现象与应用:水、玻璃中明亮的气泡;水中光源照亮水面某一范围;光导纤维(n大的内芯,n小的外套,光在内外层界面上全反射)

三、光的本质与色散

1.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其真空中的波长、频率、光速满足c=λf(频率也可能用ν表示),来源于机械波中的公式v=λ/T。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变,光速与波长同时变大或变小。

3.将混色光分为单色光的现象成为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其本质是频率不同,或真空中的波长不同。同时,不同颜色的光,其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

4.色散的现象有:棱镜色散、彩虹。

5.红光和紫光的不同属性汇总如下:

四、光的干涉

1.只有频率相同的两个光源才能发生干涉。

2.光的干涉原理(同波的干涉原理):

真空中某点到两相干光源的距离差即光程差Δs。

当Δs=1

2

2n+1λ,n=0,1,2,…时,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由于两光源对此点的作用总是步调相反,叠加后使此点振动减弱;

当Δs=nλ,n=0,1,2,…时,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偶数倍时,由于两光源对此点的作用总是步调一致,叠加后使此点振动加强。

3.杨氏双缝干涉:单色光源经过双缝形成相干光,在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双

缝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L、光的波长λ、条纹间距Δx的关系为Δx=L

d λ。

4.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指的是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中心的距离。其它条件相同时,光的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明、暗条纹本身也越粗。

5.若使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会得到彩色的条纹,中央明纹为白色。

6.薄膜干涉:光射向薄膜时,在膜的外、内表面各反射一次,两束反射光在外表面相遇发生干涉。若叠加后振动加强,则会使反射光增强,透射光减弱;若叠加后振动减弱,则会使反射光减弱,透射光增强。

7.薄膜干涉的现象与应用:彩色肥皂泡、彩色油膜;增透膜、增反膜、检查工件平整度。

五、光的衍射

1.光绕过障碍物传播即光的衍射。只有障碍物、孔、缝的尺寸小到可以与光的波长比拟时,

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2.单色光的单缝衍射在屏上得到的是不等间距的条纹。其它条件相同时,光的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条纹本身也越粗(同双缝干涉)。

3.白光的单缝衍射得到的是彩色条纹,中央明纹为白色。

4.衍射相关的现象:泊松斑;影子边缘模糊不清;透过缝看日光灯管。

六、光的偏振

1.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称为纵波,如声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如光波(电磁波)、绳子上的波。

2.偏振原理不便叙述,详见教材。现象为当旋转两个偏振片中的一个时,透过的光强度会随之变化,甚至会消失(即当两偏振片相应方向垂直时)。

3.光的偏振说明光是一种横波。偏振可应用于镜头、车灯、立体电影等。

七、激光

1.激光的特点是一致性高、平行度好、强度高(并非单个光子能量大)

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发现

1.麦克斯韦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2.电磁场理论要点(一个字都不能错):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将“电场”改为“电流”,或将“产生电场”改为“产生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改为“产生变化的磁场”都是错误的。

二、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

1.电视、广播、手机等信号都是由无线电波来传播的。利用无线电波传播声音、图像等信号时,发射电磁波前要将这些信号加载到电磁波(也叫载波)上,称为调制。调制分为调幅和调频两种,图见教材。

2.接收电磁波时,需要接收电路与空间中的相应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叫调谐。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回声音、图像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三、电磁波谱

1.电磁波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波长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各种电磁波的应用

无线电波:通信、广播

红外线:热效应、探测、遥感

紫外线:灭菌消毒、荧光防伪

X射线:安检、医学透视、工业探伤

γ射线:高能量、摧毁癌细胞、工业探伤

3.电磁波与机械波的比较

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但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而且在真空中的速度总等于光速,进入介质传播速度会降低。

机械波有纵波有横波,但电磁波都是横波。

机械波不是概率波,但电磁波是概率波。

波粒二象性

一、能量量子化

1.普朗克假设微观粒子的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用“能量子”概念完美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之前的科学家们用能量连续变化的观点都解释不通),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

2.能量子公式E=hν,其中ν为电磁波的频率,?为普朗克常量。

二、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爱因斯坦推广了普朗克的理论,认为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并以此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之前的电磁波理论都不能完整解释光电效应)。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ν?W0。其中?ν为光子能量;W0为金属的逸出功,指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克服金属的束缚力所做的功,只与金属有关;E K为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4.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光子能量hν必须大于逸出功W0。对同一种金属,逸出功一定,能量越大(或频率越大)的光,越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金属恰好产生光电效应时有?ν=W0,此时的光子频率称为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5.光强表征单位时间照射的光子数。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时,光强越大,单位时间打出的光电子就会越多,所谓的光电流就会越大。即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时,无论怎样增大光强也

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三、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用光子模型成功解释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光子动量为p=?

λ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1.对光的认识历程:

最开始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都有拥护者,如牛顿认为光是粒子;

然后光的衍射、干涉和偏振现象的发现,使人们一致赞同光的波动说;

接下来麦克斯韦和赫兹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进一步巩固了波动说;

最后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再次让人们认识到光的粒子性,并得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2.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揭示光的波动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揭示光的粒子性。

五、物质波、概率波、不确定关系

1.德布罗意将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者物质波。

被推广到实物粒子,式中能量E、动量p描述物2.光子能量与动量的公式E=?ν、p=?

λ

质粒子性,频率ν、波长λ描述物质的波动性,二者由普朗克常量h联系到一起。

3.实验观察到电子束衍射现象,证实了物质波的存在。

4.光、实物粒子之所以能集粒子性、波动性于一身,是因为光波、物质波都是概率波。概率波不同于机械波;其“振动”体现的并不是质点的位置改变,而是光子/实物粒子出现的概率大小。

光的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中,得到的条纹分布实际是光子的出现概率分布。干涉中的振动叠加其实是概率的叠加:振动加强点,实际是光子出现概率被增大,即到达光子多,因此形成亮条纹;振动减弱点,实际是光子出现概率被减小,即到达光子少,因此形成暗条纹。电子的衍射图样,同样是反映其到达几率的分布。

5.不确定关系:由于波粒二象性的存在,光子、实物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测准。

原子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具有复杂结构,即原子可以再分(因为电子是从原子里发出来的)。

2.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电荷量e。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见教材)完全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枣糕模型,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2.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能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粒子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内除电子外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原子核,整个原子很空旷;此核集中了原子中所有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使α粒子发生偏转的是它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伦斥力(二者都带正电)。

三、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理论

1.连续光谱、明线光谱、吸收光谱各自的产生条件。

2.波尔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将“量子化”的理论引入氢原子结构模型。即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是不能连续变化的,而是量子化的,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由此形成的氢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

3.所谓氢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以及原子核与电子共同具有的电势能。能级越高,电子运动轨道半径越大,动能越小,电势能越大,总能量也越大。此规律与天体运动中卫星轨道半径与能量的关系相同。

4.n=1能级是最低、最稳定的能级,原子在此能级时称为处于基态,而在n=2以上的能级时称为处于激发态。

5.氢原子在被光照射时,可能吸收适当频率的光子,并向上跃迁至更高的能级,此时总能量增加,跃迁前后的能量之差ΔE即等于需要吸收的光子能量hν。光子能量不等于相应能量差时不会被吸收。

6.氢原子处于激发态时,会自发地向下跃迁,同时放出光子。经过一次或多次向下跃迁,最终回到基态。每次向下跃迁放出的光子能量hν即等于跃迁前后的能量之差ΔE。处于n=2、3、4、5能级的大量氢原子分别能放出1、3、6、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原子核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即原子核可以再分(因为射线是从原子核里发出来的;注意与“电子的发现”区分开)。

由于是原子核层面的反应,天然放射现象完全不受温度、压强、元素化学态的影响。

2.放出的三种射线中,带正电、在磁场中偏转半径较大的称为α射线;带负电、在磁场中

3.之后的研究表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二者质量均远大于电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4.原子核常用符号X Z A 表示,X 为元素符号,Z 为质子数,亦即核电荷数、原子序数;A 为质量数,即核子数,也就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中子数则等于A-Z 。

5.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质量数可以不同。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相互称为同位素。

6.几种重要的粒子符号:氦核He 24;电子e ?10;质子H 11;中子n 01;正电子e 10

二、衰变

1.由于天然放射现象放射出α或β粒子导致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称为发生了衰变。衰变可分为α衰变和β衰变。

2.α衰变可概括为:X Z A →Y Z?2A?4+He 24,其反应原理为:2H 11+2n 01→He 24

,即原子核

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形成一个氦核后放射出来。

3.β衰变可概括为:X Z A →Y Z +1A +e ?10,其反应原理为:n 01→H 11+e ?10,即原子核中的

一个中子分裂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并把电子放射出来。β衰变放出的电子来自于原子核,但不能说原子核中含有电子。

4.衰变方程属于核反应方程,所有核反应前后满足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不守恒。

5.没有所谓的γ衰变。原子核不会单独放出γ射线,但α衰变和β衰变总是伴随着γ辐射。 6.大量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称为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半衰期只对大量原子核有效,不能用于预测少量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完全不受温度、压强、元素化学态的影响。 举例说明:假设A 原子核衰变为B 原子核的半衰期为T ,且B 不再衰变;现有1mol A 原子,则:

经过T 时间,会变为1/2 mol A 原子,1/2 mol B 原子。

经过2T 时间,会变为1/4 mol A 原子,3/4 mol B 原子。

经过3T 时间,会变为1/8 mol A 原子,7/8 mol B 原子。

三、裂变与聚变

1.核裂变是一个很大的原子核被撞击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反应物和生成物还可带

有中子等。如Um 92235+n 01→Ba 56144+Kr 3689+3n 01

(方程不用记)。 2.核裂变有时也称为链式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巨大能量,应用于原子弹、核电站发电。 3.核聚变是几个很小的原子核结合生成一个稍大一点的原子核。反应物通常是氢的同位素,

生成物中可以带有中子等。如H 12+H 13→He 24+n 01

(方程不用记)。 4.核聚变也成为热核反应,因为反应需要极高的温度。核聚变过程中放出巨大的能量,被应用于氢弹。另外太阳放出能量靠的也是核聚变。 四、核能

1.衰变、裂变、聚变等核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都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即有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变为能量,并以光子(γ射线)的形式放射出来。

2.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核反应放出的能量为E =?mc 2,其中?m 为反应的质量亏损,即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去生成物的总质量。再结合光子能量公式E =?ν,可求出生成光子的频率。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力学部分 一、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力 1.重力 :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并发生形变 常见的几种弹力: (1)压力、支持力:方向与支持面垂直 (2)细线的拉力:方向沿着绳 (3)弹簧力:F = 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x —弹簧的形变量) ——胡克定律 (4)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需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 3.摩擦力: 滑: f =μ N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静:大小: 0< f ≤ f m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方向一般需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确定。 最大静摩擦力f m :一方面指明了静摩擦力变化的范围,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所需的最小作用力。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4.万有引力: F = G m 1 m 2 r 2 ——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 5.库仑力: F = k q 1q 2 r 2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电场力: F = q E 方向:+q 的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 -q 的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 7.安培力 : I ∥B 时 F = 0 I ⊥B 时 F = BIL 方向:F 与B 、I 垂直,由左手定则判断 8.洛仑兹力: v = 0或v ∥B 时 f = 0 v ⊥B 时 f = Bqv 方向;f 与B 、v 垂直,+q 所受f 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q 所受f 的方向与+q 相反。 注意: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 二、基本的运动模型 1. 匀速直线运动: v 不变 s = vt a=0 2. 匀变速直线运动:v 均匀变化 a 不变 (1)基本公式: v = v 0 + at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光学 原子物理

光学原子物理 一、基本概念 (一)光的干涉 条件: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现象: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相遇的空间相互叠加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1.双缝干涉相干光源的获取:采用“分光”的透射法。 当这两列光源到达某点的路程差: Δγ=kλ(k=0,1,2……)出现亮条纹 Δγ=(2k+1)λ/2 (k=0,1,2……)暗条纹 条纹间距Δx=(L/d) λ(明纹和暗纹间距) ·用单色光作光源,产生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 ·用白光作光源,产生彩色干涉条纹,中央为白色条纹; 2.薄膜干涉:相干光源的获取,采用“分光”的反射法 由薄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后产生的两列相干光波叠加形成的干涉现象: ·入射光为单色光,可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入射光是白光,可形成彩色干涉条纹。 3.光的干涉在技术上的应用 (1)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等间距的平行线) (2)透镜和棱镜表面的增透膜,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 (二)光的衍射 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的现象为称光的衍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光波波长或和光波波长差不多。 *现象:(1)泊松亮斑(2)单缝衍射 ·单色光通过单缝时,形成中间宽且亮的条纹,两侧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且条纹宽度比中间窄; ·白光通过单缝时,形成中间宽的白色条纹,两侧是窄且暗的彩色条纹。 (三)光的电磁说 1.电磁波谱 a.将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按频率由小到大(或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电磁波谱; b.·无线电波是LC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周期性运动产生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 ·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 ·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 2.光谱与光谱分析 光 谱 *由于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明线光谱或吸收光谱都含有这些特征谱线,故可根据明线光谱或吸收光谱分析,鉴别物质或确定它的化学组成。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5052高一物理光学原子物理测试题

《光学、原子物理》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某介质的折射率为2,一束光从介质射向空气,入射角为60°,如图1所示的哪个光路图是正确的? 图1 2.如图2所示是光电管使用的原理图.当频率为v 0的可见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 图2 (A)若将滑动触头P移到A端时,电流表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B)若将滑动触头P逐渐由图示位置移向B端时,电流表示数一定增大 (C)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K时,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 (D)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时,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 3、物体从位于凸透镜前3f处逐渐沿主轴向透镜靠近到1.5f处的过程中,像和物体的距离将(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变小; (D)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 4.由中国提供永磁体的阿尔法磁谱仪如图3所示,它曾由 航天飞机携带升空,将来安装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中,主要使 命之一是探索宇宙中的反物质.所谓的反物质即质量与正粒子 相等,带电量与正粒子相等但相反,例如反质子即为,假 若使一束质子、反质子、α粒子和反α粒子组成的射线,通过 OO'进入匀强磁场B2而形成的4条径迹,则( ) 图3

(A)1、2是反粒子径迹 (B)3、4为反粒子径迹 (C)2为反α粒子径迹 (D)4为反α粒子径迹 5、某原子核A 先进行一次β衰变变成原子核B ,再进行一次α衰变变成原子核C ,则: (A)核C 的质子数比核A 的质子数少2 (B)核A 的质量数减核C 的质量数等于3 (C)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3 (D)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5 6、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中,比较氢原子所处的量子数n =1及n =2的两个状态,若用E 表示氢原子的能量,r 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则: (A) E 2>E 1,r 2>r 1 (B) E 2>E 1,r 2r 1 (D) E 2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概念重点

第四章 电磁感应 §4.1划时代的发现 §4.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1、了解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的发展史及其实验内容。 2、了解法拉第“磁生电”的发展史相关内容。 3、掌握并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闭合电路;②磁通量发生变化。 §4.3楞次定律 1、掌握并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理解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即:“增反减同” 理解2: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即从运动的角度看“来拒去留”,从磁能量变化看,会使线圈产生形变。 应用:楞次定律的判定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熟练掌握并应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3、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判定: 当电路不闭合时,通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电路中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致,判定其方向①磁通量变化类用楞次定律;②切割用右手定则。 §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理解t φ φφ???、、 的含义及区别 2、掌握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n E t φ?? 注:①若 t φ??是恒定的,则E 是稳恒的,若t φ??变化,则感应电动势也是变化的 ② t φ ??是磁通量的变化率,即磁通量的变化快慢,t φ ?? 在t φ-图上为图线上某点的斜率。 ③当Δt 较长时,E 为平均感应电动势,因此这段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荷量为:E q I t t n R R φ ?=?=?=总总 3、平动切割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①当B 、L 、v 相互垂直时:E=BLv ②当B 、I 、L 不垂直时: 【右上图】 注:高中阶段,对不垂直情况只要求做定性了解。 4、转动切割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21 =BL = BL 2 E v ω中 注: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 §4.5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1、了解感应电动的按产生的原因分可分为哪两种 2、掌握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由什么提供: 注: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f 洛的一个分力;f 洛 永不做功。 3、掌握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由什么提供: 如图所示,当B 减小时,在其周围空间会产生环形的感生电场,如果有电荷在此,则电荷将受感生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移动,形成感应电流,因此: 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为感生电场力。 §4.6互感和自感 1、掌握自感和互感产生的原因 2、了解影响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I =L E t ?? v 与I 不垂直 ε =BL V ⊥ =BLVcos θ v 与 B 不垂直 F=BL V ⊥ =BLVsin θ I V V ⊥ V B O 杆 V 合 f f

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实验大全

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实验大全 几何光学 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1、镜面反射、漫反射 实验仪器:光具盘(J2501)、电源 教师操作:将圆形光盘卡紧在矩形光盘上,分别将平面镜、漫反射镜片用指旋螺钉紧固在圆形光盘上,旋转圆形光盘,使镜面与入射光线成一定角度,观察反射光线。 2、平面镜成像 实验仪器:平面玻璃、蜡烛两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教师操作: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 ,将平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 处,在A 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平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2 光的折射、全反射、色散 1、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直别针、玻璃砖、刻度尺、铅笔、量角器、图钉 实验目的:应用折射定律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实验原理:光线射向底面平行的玻璃砖后将在玻璃砖内发生偏转,而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由插针法可以确定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的路径,而由光线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点和出射点可以确定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路径,从而能测出光线射向玻璃砖的入射角i 和在玻璃砖内的折射角i ′,由n =sini sini ′ 即 能求出玻璃的折射率。 学生操作: (1)将一张八开的白纸,平铺在绘图板上,用图钉固定,玻璃砖平放在纸中央。取一枚直别针,紧贴玻璃砖上底面AE 的中点附近,垂直插牢在图板上。插针点为O 点,取第二枚直别针,垂直插在O 点左上方的O 1点。实验者的眼睛在玻璃砖下底面CD 的下方,沿水平方向透过玻璃砖观察插在O 、O 1点处的直别针,移动观察位置,使两枚直别针位于一直线上。然后在玻 璃砖下底面CD 的下方,沿着O 1O 的方向再在点O 2、O 3处插两枚直别针,观察者应看到插在O 1、O 、O 2、O 3的四枚直别针在一直线上。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 一、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发现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表达式:r i n sin sin = 2、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折射率: 物理意义:反应介质的光学特性,折射率大,说明光从真空射入到该介质时,偏折大。 (1)r i n sin sin = 为比值定义。由介质本身的光学性质和光的频率决定。 (2)v c n =,任何介质的折射率总大于1。 (3)r i n sin sin =中i 总是真空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几个典型的折射光路 (1)平行玻璃砖的光路 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且光线发生了侧移。 (2)球形玻璃砖的光路 (3)平行玻璃砖的光的侧移距离 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O 2A 为偏移距离Δx ,有:Δx =d cos r ·sin(i -r ) n =sin i sin r 若为同一单色光,即n 值相同.当i 增大时,r 也增大,但i 比r 增大得快, sin(i -r )>0且增大,d cos r >0且增大。 若入射角相同,则:Δx =d sin i (1-cos i n 2-sin 2i )即当n 增大,Δx 也增大 结论: (1)同种单色光的侧移距离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不同种单色光的折射率大的侧移距离大 二、全反射 1、条件:①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② 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 2、临界角:n C 1 sin = ,C 为折射角为900时的入射角。 B A i 30° 120° r ′ O A E B C D O ′ 60° M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11高考光学原子物理专题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极少数α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返回.注意,核式结构并没有指出原子核的组成. 二、波尔原子模型 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假设实际上只是给经典的电磁理论限制了适用范围:原子中的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受该理论的制约.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ν=E m -E n . 3.“能量量子化假设”和“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 三、原子核的衰变及三种射线的性质 1.α衰变与β衰变方程 α衰变:X A Z →42Y A Z --+42He β衰变:X A Z →1Y A Z ++01e - 2.α和β衰变次数的确定方法 先由质量数确定α衰变的次数,再由核电荷数守恒确定β衰变的次数. 3.半衰期(T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4.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5.规律:N =N 01()2 t T . 6.三种射线 射线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物质微粒 氦核 42He 电子01e - 光子γ 带电情况 带正电(2e ) 带负电(-e ) 不带电 速度 约为110 c 接近c c 贯穿本领 小(空气中飞行几厘米) 中(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大(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电离作用 强 次 弱 四、核能 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 2. 2.核能的计算 (1)若Δm 以千克为单位,则: ΔE =Δmc 2. (2)若Δm 以原子的质量单位u 为单位,则: ΔE =Δm ×931.5 MeV . 3.核能的获取途径 (1)重核裂变:例如 235 92U +10n →13654Xe +9038Sr +1010n (2)轻核聚变:例如 2 1H +31H →42He +10n 聚变的条件:物质应达到超高温(几百万度以上)状态,故聚变反应亦称热核反应. 二、考查衰变、裂变、聚变以及人工转变概念 ●例2 现有三个核反应: ①24 11Na →2412Mg +____; ②23592U +10n →14156Ba +9236Kr +____;③21H +31H →42He +____. 完成上述核反应方程,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原子物理光学知识点.doc

重要概念和规律 1.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卢瑟福) 实验基础α粒子散射实验——用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穿过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按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极少数发失大角度偏转。个别被弹回.基本内容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半径约10-15~10-14m),集中了几乎全部原子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原子半径约10-10m)。困难问题按经典理论,电子绕核旋转将辐射电磁波,能量会逐渐减小,电子运行的轨道半径不断变小,大量原子发出的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2.玻尔理论(玻尔)实验基础氢光谱规律的研究。基本内容(三点假设)(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的能量状态(定态),其总能量En(包括动能和电势能)与基态总能量量的关系为En=E1/n2(n=1、2、3……)。(2)原子在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时,将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时光子;光子的能量为hν=E初-E终。(3)电子绕核运行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各可能轨道的半径rn=n2r1基态轨道半径r1。(n=1、2、3……)。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3. 放射现象(贝克勒尔) 三种射线(1)α射线氦原子核流。v≈c/10。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 (2)β射线高速电子流。v≈c。贯穿本领强,电离作用弱。 (3)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v=c。贯穿本领很强,电离作用很弱。 衰变规律遵循电量、质量(和能量)守恒。 α衰变、β衰变、γ衰变(γ衰变是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发生的)。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读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由核内部本身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公式 4.原子核的组成 实验基础 (1)质子发现(1919年,卢瑟福) 147N + 24He → 817O + 11H (2)中子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 49Be + He → 612C + 01n 基本内容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组成.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各核子间依靠强大的核力来集在核内。 5.放射性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具有放射性的原子。 实验基础用α粒子盖击铝核首先实现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出性同位素磷(1934年,约里奥?

江苏省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 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 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a=0 V 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 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 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 a 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⑩根据电荷的正负、电场线的顺逆(可判断电势的高低)?电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据移动方向?其做功情况?电势能的变化情况 V 。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 ?求F 、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1

第四节 光学、原子物理

第四节光学、原子物理 一、知识结构 (一)光学 1. 2. 3.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了解全反射的条件及临界角的计算,理解棱镜的作用原 4.明确透镜的成像原理和成像规律,能熟练应用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和物像的对应关系 5. 6.掌握光的电磁学说的内容;明确不同电磁波产生的机理和各种射线的特点和作用。理 7.掌握光电效应规律,理解光电效应四个实验的结论,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含义。 (二) 1. 2. 3.掌握α、β、γ 4. 例1 下列成像中,能满足物像位置互换(即在成像处换上物体,则在原物体处一定成像)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 C.置于空气中的玻璃凸透镜成实像 D.置于空气中的玻璃凸透镜成虚像 【解析】由光路可逆原理,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例2 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已画好玻璃砖界面两直线aa′与bb′后,不小心误将玻璃砖向上稍平移了一点,如下图左所示,若其它操作正确,则测得的折射率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 【解析】要解决本题,一是需要对测折射率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二是要善于画光路图。 设P1、P2、P3、P4是正确操作所得到的四枚大头针的位置,画出光路图后可知,即使玻璃砖向上平移一些,如上图右所示,实际的入射角没有改变。实际的折射光线是O1O′1,而

现在误把O 2O ′2作为折射光线,由于O 1O ′1平行于O 2O ′2,所以折射角没有改变,因此折射率不变。 例3 如右图所示,折射率为n =2的液面上有一点光源S , 发出一条光线,垂直地射到水平放置于液体中且距液面高度为h 的平面镜M 的O 点上,当平面镜绕垂直于纸面的轴O 以角速度ω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时,液面上的观察者跟踪观察,发现液面上 有一光斑掠过,且光斑到P (1) (2)光斑在P 【解析】光线垂直于液面入射,平面镜水平放置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平面镜绕O 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经平面镜的反射,光开始逆时针转动,液面上的观察者能得到由液面折射出去的光线,则看到液面上的光斑,从P 处向左再也看不到光斑,说明从平面镜反射P 点的光线在液面产生全反射,根据在P 处产生全反射条件得: ?90sin sin θ=n 1=2 1 sin θ=2 2,θ=45° (1)因为θ=45°,PA =OA =h ,t =ω8π=ω 8π -V =ω 8πh =π h ω8 (2)光斑转到P 位置的速度是由光线的伸长速度和光线的绕O 转动的线速度合成的,光 斑在P 位置的线速度为22ωh v =v 线/cos45°=22ωh/cos45°=4ωh 。 例4 如右图为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示意图,其中 ①为 ,② ,核反应方程 为 【解析】有关原子物理的题目每年高考都有题,但以选 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要求我们复习时注意有关的理论提出都是依据实验结果的,因此要注意 每个理论的实验依据 答案:中子流 质子流 94Be+ 42He 126C+ 10n (一)

高中物理匀速圆周运动基本知识

第4讲匀速圆周运动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 知识点一、匀速圆周运动 1.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 运动学特征:v大小不变,T不变,不变,大小不变;v和的方向时刻在变,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不断改变的变速运动。 3. 动力学特征: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二、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 线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方向: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3)大小:(s是t时间内通过的弧长)。 2. 角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2)大小:(),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3. 周期T,频率f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也叫转速。 4. v、、T、f的关系 5. 向心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2)大小: (3)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三、向心力 1. 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不断改变质点的速度方向,维持质点做圆周运动,但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 大小: 3. 来源: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可以由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或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如同步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圆锥摆摆球所受向心力由重力和绳上的拉力的合力提供或由绳上拉力的水平分量提供。 4. 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就是合外力,而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沿半径方向的一个分力,合外力的另一个分力沿切线方向,用来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最新光学原子物理

光学原子物理

智慧点亮人生——走过高三的体悟 学生在温馨、舒适、亲切、向上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力求让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和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最大的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学生生活在敌视中,他便会好斗;如果学生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学生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学生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是我的教育理念. “赏识学生,严格管理”,是我的工作思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思考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能最大发挥教育功效的,对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我有深刻的体会;利用班会我和学生沟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合作的前提是——互相欣赏;我在进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一直挖掘学生的优点,但不回避缺点。例如,班级的刘勤谭在我接受班级时,他错误不断,并和老师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在和他进行过几次交流后,效果很不好;我经过思考后,在很多情况下,谈到刘勤谭,是个聪明的孩子,在班集体劳动中很积极;他发现老师是欣赏他的,在遇到问题时老师在对他严格管理时,他也能欣然接受,并做的很好,有时让老师很感动。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合作型的关系,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社会的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和引导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不仅诉诸于行为,而更多地诉诸情感与心理。 师生、生生间的真情是建设良好班级的前提条件。通过谈心与学生真情交流,共同探讨班级问题,一个人出了问题,其他同学都会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同学们有了主人翁意识,愿意为这个班付出. 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这不仅仅指学习文化知识,还应该包括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今后再学习、再发展的本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应是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舞台,而班主任则应是这舞台的顾问、向导。在班级管理方式上,我把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又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坚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了将学生推向舞台,我与学生一起设定众多的岗位,例如,在进入高三后,班级根据需要设立“综合素质管理员”,根据大家的推荐和自我推荐,宋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公式大全 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公式大全 基本的力和运动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弹簧的弹力: F= Kx 滑动摩擦力: F 滑 = N 静摩擦力: O f 静 f m 万有引力: F 引 =G 电场力: F 电 =q E =q 库仑力: F=K (真空中、点电荷) 磁场力: (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 F= BIL (B I)方向:左手定则 (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 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① 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V 0 ≠0 ② 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 ③ 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 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 恒力

④ 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 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 ⑥ 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 ⑦ 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 ⑧ 类平抛运动; ⑨ 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 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Ⅲ。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 (2)各物理量的定义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Ⅴ。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F 、F 2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合力的方向与F 1 成角: tan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 -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