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M402遇到的问题7

CM402遇到的问题7

CM402遇到的问题7
CM402遇到的问题7

CM402不良吸头问题(不良臂退避位置错误)

我们这里有一台CM402泛用机3-3 2号头真空电磁阀不良,就跳过后生产,可是跳过后生产只要一报警就会出现不良臂退避位置错误,这是怎么回事啊,不管报什么警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请问是怎么回事,是那里可以设置的不。机器参数里面能不能设置啊、?

1是你跳掉的那个头没到原点位置。

2把跳的那个头手动顶到最高点就好了。

3我这是两组CM402,在2-4封了3号头,当出现不良臂退避位置错误后,怎么都开不了,开了还报“不良臂退避位置错误”,先在机器设定中将封的头解了,后在机器调整中原点复归,后再把不良头封了,可以开机器了。问题也解决。

CM402设备吸头异常故障

公司有一台CM402设备再生产时总报TABLE3头异常xy轴异常R=2POS异常。把2POS头BAD掉就报其他的轴异常!其中更换过轴板卡效果没有改善!哪位高人有好的见解,请赐教!

是那根工作头上的大线坏了,换一根就好了。24V的那根粗线。

cm402 异常

本公司有一台CM402生产中经常报警: 吸头异常, 代码:9564 信息:发生位置A工作台后(TABLE 1) X 轴POS=R,回主画面后继续生产又可以,但间隔没多久又回出现

检查几个方面:

1 θ轴电机不好,用六角匙转下θ轴电机是否过紧,查看停止信息中的各TBL轴信息可知

2 θ轴皮带久后过脏卡住报过载

3 Z轴电机NG

4 CABLE线接触不良

以上各电机用三年后都有可能出问题的,轴动作中检查头部CABLE线有没有接触不良的,或插拔下电缆,

检查下头部板卡,和机箱中的SSR卡有无异常。

CABLE线已经更换,但是还会出现。

检查一下θ轴电机,转动时是否有卡的现象,我们这都换了好几个了,都是吸头异常,拆开马达后发现转子上吸附了很多铁锈之类的东西,转一会就转不动了

我司前段时间CM402也经常报“吸头异常”错误信息看不出根本原因在哪里,从轴信息里分析出是θ轴马达NG,更换θ轴马达后OK.

CM402报奇怪错误

我说说原因和处理方法,报此错误的原因是PCB板有孔或缝刚好在SENSOR感应处,造成感应不良,特别是机器因故障回主画又重新开始生产,最容易报此错误,处理方法是把没有传到感应SENSOR的PCB推到感应位置再开始就OK

检查一下A 工作台与B工作台中间,应该是机器返回主画面后重新开机时PCB会做一下退避动作后未复位,导致感应器未检测到PCB.从而报此错。

你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解决了。如果退到主画面还会有出现的可能,建议你调整SENSOR的位置。

CM402吸嘴取料异常

我们公司的线体是2+1的,两台高速加一台范用机,都是cm402的。前些日子公司打的一个机种,第一台机的第四个Tabe有四站料,(13.14.15.16站)都是0402的物料。吸嘴过来吸料的时候很奇怪,吸料的时候吸嘴竟然一个一个的动,比如说:一号头吸完13L后,二号头再开始吸14L的料依次类推,吸R边物料的时候也是这样。动作慢的太明显啦!看着都急的很,正常的应该1.2.3.4号头同时吸完L边,然后5.6.7. 8号头再吸R边的。搞了半天就是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程式都是OK的。更奇怪的是换线之后(换了其它机种)就又好啦

我们的也有过这种情况,不过都是人为造成的。比如说:在机器正常运转时,你在后面想将Z轴退出来取料,先挡一下传感器,然后按一下RESTER,再部品交换,再运行就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不过当你单步停下来之后再运行就不会了,一直没找到原因。

一般不会出现那样问题的,你的设置有问题。查那几个料站的零件资料库,识别代码都要保证是55,然后零件吸取和置件速度都是100. 还有,连续四站放在一起,料站左右都是纸包装,CM402上都是就是厂商说的同吸,这个有助于改善效率。但是这个前提是所有的FEEDER的零件吸取位置接近,偏差不要过大,

否则也会被破坏。

CM402头异常

我公司一台402这二天经常报警“头异常(前侧)”一般是TBL1,有时是TBL2,代码是9469,前二天一个班4~5次,现在越来越频繁了,请教兄第们怎样处理?

兄弟们:问题终于解决了,是TBL2的马达动作不灵活,回原点时马达过载造成的。

1.首先要问的是高速头还是多功能头!?

2.将头部的各连接器重新插一下(有可能接触不良)

3.头部基板故障,互换一下确认

4.Z轴马达和⊙马达状态确认

5.最好能把故障的时的轴信息FD保存,发给你的维修厂商,请他们给你分析

先确定是什么情况下报的"Head Error",是取料的时候还是置件的时候,或两者都有,分析可能是头部板卡接触不好,或者排线连接器不怎么好,也可能是马达的问题,生产一段时间无法归到原点,楼主有没有没有关机试一下,看会不会有改善,我们这边用的都是602的,也经常报这个错的。最好重点检查Table 1,2 z axis motor 做single axis test 就好了,一般都是z axis m otor 卡死了。

还有要确认一下shaft 看看是不是弯曲了,如果是的话也会影响,z axis 上下运动时负载较大。以上两个动作确认后,就跟楼上兄弟建议的,查板卡和线路。

1、CM402 报HEAD ERROR 一般会显示菒个TBL 的Z(1~8)菒号头,请LZ确认该头Z

AXIS MOTOR、DRIVER CARD、SHAFT的完好性;

2、检查MC15CX、MC14CX插头及CABLE有无接触不良或松动;

3、检查I/O CARD与头部控制卡通信状态;

首先要感谢各位兄弟辛苦,我补充几点:

1:机器是CM402/A

2:错误信息就是“头异常(前侧)TBL1 X轴”代码是9469,无其它内容

3:用空打时并打开吸料和贴装不报警,头部马达应该没问题

4:MC15CX已更换过,你说的MC14CX应该是头部另外二块卡,我轮流BAD1.2.3.4和5.

6.7.8NOZZLE生产还是有,SHAFT动作灵活,CHECK NOZZLE偏移范围都在0.1以内5:我换过了一根通讯线,是接在MC15CX上的,该线三个CN分别是CPU I/O POWER的连线。

经过以上的排除,我觉得最好是去重点检查z axis motor ,你看看电路图就应该明白,stag e 两个头的电路是串联的,你用serives key在axis test 里面让报错的两个头上的16个马达都做下测试,下结论不要太武断了,机器有时候会误报的!测试时间长点,一般都会出现错误信息,over load error! *你的结论3:用空打时并打开吸料和贴装不报警,头部马达应该没问题*

5:我换过了一根通讯线,是接在MC15CX上的,该线三个CN分别是CPU I/O POWER的连线

这根线是从MC15 经过履带的吗?最后是一组16?PIn的白色CON吗?

I/O CARD 换下另外,看看电磁阀也有影响的。或者SHAFT 和MOTOR 连接的地方是否卡住东西?或SHAFT是否运动不畅?

报错误的时候机器状态是什么(做啥动作?)另特别注意CM402Tl1 2 是互相影响的,Tl2

是否有问题确认过了吗?另外有需要升级下HEAD COM VERSION 试下。

楼主说的TBL1/2频繁报错.首先要确认出到底是TBL1还是2出了问题.

建议挨个把头SKIP确认..以此确认出是哪个头出了问题,再做对策

一般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是Z轴马达不良.确认出哪个把马达换换看。

关于松下CM402传板不良问题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车间使用的PANSONIC CM402有许多传板不良问题,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请各位指点小弟一下!谢谢!

1,机台在运转时,突然有某一轨料报吸着错误,当再次开机运转时,就报基板搬送错误。

2,当PCB在传送时,在TABLE1和TABLE2排除位置与TABLE3和TABLE4的待机部之间发生基板搬送错误。

还想问一下,传板不良是否与机台的版本有关?现用的的是CM5.03版本,如果换成CM6.53是否会好

点?

应该是基板位置检知SENSOR检测不良,尝试调整一下SENSOR位置/实在不行更换看一下。

应该就是传感器的信号错误导致的,看一下PCB上面是否有空洞的地方。我们以前也遇到过,都和PCB 有关。那些传感器的位置可调整空间很小的。如果是老机器考虑一下传感器灵敏度的问题。

我们公司也有这种现象,那种板是板哪里有洞,传感器是固定的,就感应到板,我们是采取在印刷前面把PCB要感应的地方贴上东西(我们是贴高温胶)就可以了,不知道楼主有没有试过,如果没有,可以这样试一下,

1、注意pcb 是否有通孔、孔距多大?

2、清洁整台机器轨道sensor,

3、该问题与系统版本几乎无任何关联。

402吸着位置经常跑偏

吸着自动反馈打开,只有一区吸着位置X方向向一个方向跑,其他三个区没有这种现象,有时候贴装一片板子,校正吸着位置时发现已经跑了,有时候向左,有时候向右,贴装出来的板子没有问题。(偏差很大,有时候跑到料壳的一侧)?

跑偏的无聊是规则的chip件吗

是,这个区都是容阻件,0201的。

是不是相机原点跑掉了啊!你重新灌下机器参数试试

校正完机器,贴装完一片后取料位坐标还是会跑偏。丝杠也没有什么磨损。

应该是吸头吸着学习值打开啦,把它清零关掉就可以啦,如果没有打开,就把它打开,看里面是不是有学习值,把它清掉,再关了就好啦

吸头吸着学习值没有打开,只是其中的一个区的吸着位置跑,并且是有规律的往一个方向跑。

吸着学习值反馈有没有打开或者要不要打个CPK尝试一下,还有尝试一下SARM尝试一下。

知道原因了,机器精度跑了,需要校正机器打CPK了。因为吸着学习值反馈是开着的,所有,机器吸嘴中

心位置与吸着位置不一致,自动补正回来了

为何CM402 总报吸着错误

这里是新买的机器CM402,生产开始时Teach 吸着位置没有问题,可是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就报吸着错误,发现吸着位置不准,重新teach吸着位置后生产正常,可过段时间后还是同样的问题发生(尤其0201元件),请各位大虾提示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可以避免?

以下为个人见解:

1.查看报此错误这些料是否为大料盘,由于料盘重量大,可能造成feeder不能正常带动料盘转动。我们的对策是人为拽一下料带。我认为松下这个设计不好,不如松下MPA、MSF以及环球GSM的设计。

2.对于0201元件,看看是否料在料盘中的框量超过标准spe.。

首先最可能是位置OFFSET,建议用制具做PICK UP POSITION 校准,也可能是料本身就有问题,有没有看NG到底是认识不良还是单纯的PICK UP不良,当然FEEDER也可以考虑。

以我个人的经验,新版CM402有自动补正吸着位的功能,意思是机器吸着一个元件,识别时机器发现不正,它会自动修改吸着的数据,出现你说的问题,我建议你关闭此功能.

顺便问一下,0201的元件你们用的多大的吸嘴?弹簧用的是几N的?

补充一点:打0201最好不要换台车,如果更换台车的话就最好做次pickup position teach。

CM402有一个纸料带自动TEACH的功能,不知道你打开了没有。如果打开的话打一会机器会自动TEACH 纸带料的吸料位置。

建议你关闭料吸着位置补正功能,这个功能开启很容易出现你所说的,料吸着不良。我这里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关闭后,没有出现了,还有就是认为的帮料架拉下料盘还有用。

1、机器参数/Option/Use function/pick up pos. auto teach/选use

2、机器参数/Option/Cancel function/pick up pos. learning feed back/选use

3、0603的REF值最好选56,pick up Gap=-0.05

4、建议0603元件不要用吸着offset补正XY吸着位置

有的时候也要检查一下是不上真空电磁阀的问题,以前我们也发生过。

CM402吸头异常,Z8轴超时错误

CM402 TABLE4报头异常,两个TABE的CABLE线都换过了,好了不到两天,又开始报了,检查没有什么问题,过一会就报,找不到是什么原因,

今天给把两台机的头部给对掉了,之后生产就没有报警了,两台机都没有报了。

CM402报吸着错误

公司一台CM402,TBL3的所有料都报吸着错误,抛料约在30%左右,我检查了真空值.元件库数据和FEEDE R,都没有问题,后来我怀疑是机器数据,重新更新了机器数据,问题依旧,现在我是把TBL3的所到料转到其它TBL,能正常生产,所以到现在还没找到解决方法。

料车也重装过,也做过pick up position teaching&Z axis origin offset teaching,但现在问题还是存在。检查下,看看料枪原点自动补偿的功能开了没有,如果有开,请将其关闭,然后关机重启。

看看TABLE底座上(也就是table装上的平台)定位pin,以及其附近有没有杂物,使table被垫成不水平状态。(这个检查得仔细点)。

LZ所说做参数校正与FEEDER TECHING等是没有用的.

1:确认FEEDER TECHING出来的值机器有没有补偿....没有则INSTALL盘清除暂存区....

2:B STAGE 重新做CPK........

4:启动后将RAM中的东东清空

5:再将Machine data 读入OK!

最新情况,今天我仔细检查了料车,发现定位处确实有颗0.5MM的电阻,我把整个料车又清理了一次,安上生产,还是抛料,最后我又更换了一个料车,居然可以正常生产了,可以确认是这个料车有问题,可随便我怎么仔

细查找,就是没找这料车哪里有问题,很是奇怪!

料车的精度不够了,要么点检一下。

CM402检测到吸着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元件库中元件的真空是关闭了的,那CM402没有拾取到元件是怎么报吸着错误的?

我观察到,CM402并没有吸着到元件时(没有其它head吸着有元件,为了观察准确,我已经把其它hea d蔽掉),也会跑到PCB上去。

按我的想法,没有拾取到时,直接应该报错(达到重拾次数后),悬臂用得着运动到贴装位置吗?

这个问题我也观察过。即使是一个头吸取元件,没吸到也会有一个步骤:吸着→识别→贴装→抛料。

这个应该是软件的问题吧。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高速头是通过识别来判定元件是否吸着.如果识别后ANS为14,即使有元件也表示吸者异常.当然由于系统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还是会识别后直接移动到装着位置;。

多功能头如果在Parts library中将真空检测使用,吸者动作结束后如果真空值达不道判定值,则直接记录为吸者异常.即使是有元件.,所以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误导.要去分析问题的真正原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 风格的变化多样,给高层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就结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 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1.2 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问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1.3 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

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1.4 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层建筑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根据不同类型高层建筑,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2.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 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 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一)

21 We learn we go 张 伟,李 斌,黄 杰/0 前言 楼梯间的功能是解决建筑物竖向交通,对多层和高层建筑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遇到紧急情况(如火灾、地震等)时,楼梯间是紧急疏散人群的重要交通通道,其重要性更突出。在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楼梯间是最能体现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配合的劳动成果。在满足楼梯间建筑功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做到安全经济,是结构工程师最基本的职责。但是,若欠缺有关的设计经验,不但会影响到楼梯间正常使用和建筑功能的要求,而且有时会遗留安全隐患。楼梯间设计正确与否的问题涉及到与建筑专业的配合深度,而且针对结构专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故基于在实际工程中大量工程案例有关楼梯设计问题的归类和总结,通过一些常见问题的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供同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借鉴。 1 影响建筑功能的问题 1.1 净高不足 (1)存在问题 楼梯间净高不足是楼梯设计中常见问题之一,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建筑师对相关建筑规范中有关楼梯设计的规定尚未熟练掌握或对组成楼梯结构构件的空间关系缺乏必要了解;2)结构工程师对楼梯净高概念的要求未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对影响到净高结构构件的空间关系缺乏足够认识。 (2)应对措施 1)掌握有关楼梯净高概念的相关规定,《民用建筑设[1]第6.7.5条规定: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 。其中,对梯段净高的概念解释为:自踏步前缘(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m 范围内)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上述解释的理由是基于一般应满足人在楼梯上伸至手臂向上旋升时手指刚触及上方突出物下缘一点为限,为保证人在行进时不碰头和不产生压抑感,故按照常用楼梯坡度,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 。2)对遇到梯段净高余量较小的区域,上层踏步起跑位置的梯梁位置应仔细计算分析,遇到净高不足的情况,有两个途径可以选择:即取消起跑位置梯梁或将梯梁内退平移。前者适用于梯段和休息平台跨度之和较小的情况,此时该梯段转化为折线型楼梯,应重新复核计算,其梯板板厚和配筋均会有所变化。后者应特别注意,梯梁内退平移距离应将建筑面层厚度计算在内,以免余量太小,有可能仍旧不满足对梯段净高的要求。遇到休息平台下方净高余 各项因素,将上层位置的梯梁内退0.35m ,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图1)。 图1 梯段净高不足实例一 (4)工程实例2 某工程楼梯间,首层入户门和半层位置均存在净高不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入户门上方梯梁设计为反梁可使得净高大于2m 。半层位置梯段休息平台和起跑位置净高余量均较小,除将梯梁内退0.35m 外,尚要求梯梁梁高控制在0.3m 以内,方能满足最小净高的要求(图2)。 1.2 净宽不足 (1)存在问题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09T17:57:33.4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秦浩 [导读]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 山东建大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表达的东西。用基础,墙,柱,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包括竖向和水平的承重及抗力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与建筑设计或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及建筑经济等工种紧密配合;在设计以外,它又跟很多专业,如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分析理论和计算工具、检测手段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结构设计水平,除做好自身工作以外,不管是正常的设计工作或者科学研究,都要取得这些工种与专业的支持。不要把结构设计工作自闭起来,应该认识到它的成果或者提高是与其他工种和专业的支持分不开的。 1.地基与基础方面 1.1对于独栋或单体数量较少的住宅,建设单位能委托地质勘察单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能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详细的勘察技术资料,而成片的多层房屋建筑往往因为地勘费用的问题,地勘单位的探点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布置,多栋建筑单体参考一个探点,使得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相差较大。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详细、真实的地质勘察资料。 1.2软弱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级配砂石换填,仅仅简单提出换填深度和最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技术上只是草草写上严格执行《地基处理规范》,而没有针对具体的建筑物画出详细的开挖边线,如轴线变化处,突出凹进墙体部分的开挖边线等,也没有明确砂石换填的应力扩散角具体数值。因此很多工程在地基基础施工中,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地基处理。 1.3在基础设计中,对于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条形基础,节点设计、构造设计中往往不明确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参数,如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是采用抗震的还是非抗震的,造成具体实施阶段的扯皮现象 1.4在高层混凝土结构的主体结构设计中,往往梁柱混凝土的等级差别较大,那么在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怎么进行处理,在设计图中往往不作清楚地技术交底。梁柱节点本身就是个受力复杂的节点,而由于设计缺陷,造成此部位成为一个薄弱点。 2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2.1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按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配筋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2楼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楼板设计中,通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楼板的配筋计算。有些设计人员图省事,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该板块的总面积。这样会造成非承重隔墙分布宽度内配筋量不足,而此板块其它部分配筋过大,这样隔墙处楼板会出现裂缝。 2.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 d(d 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致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3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结构设计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或者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致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设计时应尽可能将楼层设计成刚性楼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就避免采用楼面有变形的平面,比如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太深等。其次,要从结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给予保证,对于使用功能确实必需的,或者建筑效果十分优越的建筑设计,如果其平面无法完全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增设连系梁板、洞口边加设暗梁边梁、提高连系梁板或暗梁边梁的配筋量、采用斜向配筋或双层配筋形式等方法,尽量满足刚性楼板的基本假设,或者弥补由于不是绝对的刚性楼板假定而产生的计算“误差”。 4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固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4.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4.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被出现裂缝。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粱下布置构造柱。 5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加之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刚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在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显著的提升,建筑的结构设计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具体的设计,常会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进而干扰到建筑的品质和外形。文章重点的论述了一些不利现象。 标签:房屋;结构设计;问题 1 关于地基以及基础 对于多层的建筑来讲,只是凭借建设方的言语性的内容或者是模糊的靠着设计信息就开展设计活动的话,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地基和基础来讲,要确保其合理,要确保安全,设计者要结合勘察信息,全方位的分析多种要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的详细勘测方可设计,只是靠耐力的话是不综合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那种把耐力的许容数设置的最低的思想是错误的。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对其进行设计,只是按照过去的工作经验来设置。一些时候设计人员意识不到此类地基容易带来的不利现象,只是靠着过去的活动思想来进行工作,未对垫层的尺寸等分析,这样的话,不但无法确保其稳定,同时还会耗费非常多的资金。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当对多层的民宅开展设计的时候,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采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所以数据有失精准性。 2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具有成重特征 对于这类建筑,其构造柱不但具有提升抗震性的水平,同时还能和圈梁联系起来,此时就会对砌体产生约束力,其能够积极的应对缝隙现象,提升构造的抗震性特征。 对于现在的设计来讲,常将构造柱当成是承重柱,其必然会导致很多的不利现象。 如果将其当成是承重柱的话,此时它就会提前受到力的影响,这样不仅仅会使得其对墙体产生的约束等力下降,同时,如果受到地震的影响的话,其中会出现很多的应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其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特征,反倒是会成为建筑中最弱势的区域。 它通常设置在地圈梁里面,未单独的设置基础,当将其看成是承重柱之后,它的抗冲切强度就无法合乎规定了。如果基础出现了冲切力的话,就会发生缝隙。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的读书笔记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的读书笔记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一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本文为HiStruct的读书笔记(见正文中红字注出部分。正文如下: 结构设计中相当部分构件的设置,规范仅给出了最低限值或建议取值,实际设计 过程中各人的理解不同可能对整个设计带来相当大的区别。还有部分是属于概念设 计的范畴,尤其值得我们一起探讨。 一.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 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 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 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55m 就设置伸缩缝,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 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 同的收缩应力。按照苏州地区的经验,单层房屋超过55m 在70m以内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工程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多个工程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 但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 并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大应力, 而两侧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而超长结构 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HiStruct注:首先 中部区域恰恰相对不需要加强配筋,这是因为中部作为收缩的中和轴区域,一般应力 比较小,而约束比较强的边界区域则是需要加强的;角部区域更是严重,至于角部区域 的扭转,则有点费解]。当框架结构超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 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70m 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采取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 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二)

楼梯设计常见问题探讨(张 伟,李 斌,黄 杰/2 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梯板厚度取值原则 楼梯间梯板板厚的确定,是基于以往设计经验的总结,一般取(1/25~1/28)L (L 为梯板板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跨度相同时,梯板板厚一般会稍大于楼层板厚。其原因是二者的支承条件不同,常见板式楼梯梯段支承形式为两对边简支或固定,其余两边为自由的单向板。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存在当梯板板跨较大时,梯板厚度取值偏小的问题。当施工完毕后,行人在楼梯上行走或跳跃,梯板会存在较大的振动,说明楼梯刚度偏小,因此梯板厚度取值应慎重。 对遇到梯板及其相邻板跨跨度相差较大时,二者对应的板厚不宜相差较大。常见的案例为:梯板跨度较大,而相邻楼层板或休息平台跨度较小,若二者仅按照两个单独构件选取板厚,可能会出现板厚差值较大的问题。从弯矩平衡的角度考虑,在大、小跨度相邻支座处产生的负弯矩需要左右两侧楼板平衡。这不仅仅需要合理的钢筋配置,而且相邻楼层与休息平台板厚的差值不应太大,则相应板内沿梯板跨度方向的纵筋配置也会相差较小,这样较为合理。反之,若仅按照大跨取较厚楼板、小跨度取较薄楼板,二者板厚相差较大。当二者板厚相差较大时,特别对于在梯板起始和终止位置,梯梁位置内退一定距离的情况(图1中B~D 型),在位于梯梁两侧的支座配筋,会由于位于休息平台一侧板厚较薄,支座配筋面积由该侧控制的不合理情况,设计中应注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图1 梯板类别 2.2 楼梯抗震构造措施 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发现:大量钢筋混凝土楼梯间出现了严重震害,导致作为关键疏散通道的楼梯间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发挥应有的疏散作用,造成大量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A 号筋),以保证水平地震力的有效传递,避免出现梯段受拉破坏。 图2 梯段配筋形式 另外,对于与框架柱、梯柱相连的梯梁应按照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执行,如:纵筋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等要求。 2.3 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不符 对梯梁进行计算分析和配筋设计时,应重视梯梁两端具体的支承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梯梁一侧或两侧支承于具有较大刚度的框架柱或剪力墙时,与楼层框架梁相同,支座处应考虑实际存在的负弯矩作用,根据计算结果,配置相应的支座钢筋。 一般常见的梯梁和梯板以单跨居多,若遇到多跨的情况,应注意楼梯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情况相符的 问题。多跨梯段的计算模型可以认为是斜置的多跨连续梁,设置于休息平台标高位置的梯梁相当于多跨梯板的支座,故该区域存在支座负弯矩作用,梯板配筋时应考虑设置支座负筋。若未能根据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和配筋设计,可能会造成楼梯设计的安全隐患(图3)。故在楼梯设计时,应注意每部楼梯梯梁和梯段的实际受力状态,不但计算模型要符合实际受力

结构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_一_

建筑设计 结构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一) 徐永基(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一、如何选用S AT W E T AT程序中楼板的刚度合 理简化假定。 结构中的楼板,主要承受竖向荷载作用,但由于楼板有平面内及平面外刚度,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它对结构的整体刚度,竖向及水平构件的内力均有一定影响。 在S AT W E T AT程序中楼板的假定有四种: (一)刚性楼板假定: 刚性楼板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每块刚性楼板有三个公共自由度(u.v.θ z ),刚性楼板内每个节点的独立自由度仅有三个 (θ x ,θy,w),因此,大大简化了计算工作量。在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忽略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使结构总刚度偏小。为此,在《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作用。对于两侧均与刚性楼板相连的梁,取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仅有一侧与刚性楼板相连的梁,取边梁刚度放大系数,对于不与楼板相连的独立梁和仅与弹性楼板6和弹性楼板3相连的梁,梁刚度不放大。 刚性楼板假定不适用的情况有: 1、楼板有效宽度较窄的环形楼面或大开洞楼面; 2、有狭长外伸段的楼面; 3、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 4、连体结构的狭长连接体楼面; 5、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削弱且不均匀; 6、楼板的面内变形会使楼层内抗侧刚度较小构件的位移和内力加大; 7、板柱体系,厚板转换结构等。 (二)弹性楼板6 弹性楼板6假定是采用壳单元,能真实地计算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但实际上,采用该假定时,楼板的部分竖向荷载将通过楼板的面外刚度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导致梁的弯矩及配筋偏小,为此,弹性楼板6假定仅用于板柱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 柱网规则的板柱结构或板柱———抗震墙结构,可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分析,对复杂的板柱———抗震墙结构、等代梁难以布置时,采用弹性楼板6可较真实地模拟楼板的刚度和变形。 (三)弹性楼板3 弹性楼板3假定是针对厚板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厚板提出的。厚板结构在面内面外刚度都很大,且面外刚度是结构传力的关键。上部结构主要通过厚板面外刚度改变传力途径,将荷载传递到下部竖向构件中。弹性楼板3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采用中厚板弯曲单元计算,与厚板转换层特性一致。 (四)弹性膜 弹性膜假定是采用平面应力膜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忽略楼板平面外刚度,假定楼板平面外刚度为零。

探讨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探讨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一.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55m 就设置伸缩缝,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缩应力。按照苏州地区的经验,单层房屋超过55m在70m以内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工程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多个工程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但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并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大应力,而两侧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而超长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当框架结构超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70m 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

缝采取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笔者建议还是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 二.关于桩筏基础中筏板取值: 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厚度,常规是按层数x50mm来估算。譬如说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我们则先按 18x50mm=900mm设定筏板厚,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分别验算角桩冲切,边桩冲切及墙冲切,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制板厚,但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闭,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应是一种不利状态。笔者一般是取值几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所围区域内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虽不完全准确,但区域放大后,边界的开口效应有所削弱,是可行的。 三.关于板面设置温度应力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9条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对于

关于机械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关于机械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机械产品应用于各行各业,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本文主要介绍了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的设计准则,并且对在设计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械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1、前言 机械结构设计就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制具体结构图形,表现所要求的功能。是集思考、绘图、计算、实验于一体的设计过程,是机械设计过程中重要的工作阶段。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必须要了解从机器整体来看对结构的具体要求。 2、机械结构设计准则 2.1 实现预期功能的设计准则 设计产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预定功能,因此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实现预定功能。要满足功能要求,需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功能要求 机械结构的参数尺寸和结构形状主要是根据其在机器中的功能以及和其它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的。零部件主要的功能是传递运动和动力,还可以承受载荷,以及保证或保持相关部件的相对位置或运动轨迹等。机械结构设计时应该满足其从整体考虑的功能要求。 (2)功能合理配置 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就是将一个功能分解成多个功能,每个功能要有一定的结构承担,以便整体功能的实现。同一功能由多结构承担可以减轻零件承受的负担,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例如,如果只靠螺栓的预紧力来承受横向载荷,就会造成螺栓的尺寸过大,增加抗剪元件,如果用销、键以及套同等均可以分担横向载荷来解决这一问题。 (3)功能集中 由一个零件或部件来承担多个功能,可以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成本。而功能集中会使零件的形状更加复杂,但是设计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加工工艺,并且会增加加工成本。

地基基础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探讨

地基基础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探讨 摘要:由于地质条件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地基基础设计相比上部结构设计要复杂很多,不管是地基基础方案选型还是计算分析方案确定,许多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本文将一些常见问题,如上部结构刚度与荷载、地质资料使用、基础方案选型及概念设计及基础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供大家参考。 1 引言 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筑结构设计将使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以大结构的形式进行充分融合,同时突显各专业的特色。地基基础设计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地基设计,二是基础设计。地基设计属于岩土工程学科,好比“中医”是经验学科,依据规范但又不可教条。基础设计不仅是结构问题,由于与地基相连并与其相互影响,必须对地基有深入、专业的了解后进行的结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许多地基基础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设计不是太了解,往往按照上部结构的概念理解地基基础,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太沙基曾说过“无论天然土体结构怎样复杂,也无论我们的知识与土的实际条件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利用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合理的造价前提下,为土工结构和地基基础问题寻求满意的答案”。 本文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提出与大家进行探讨。 2 上部结构刚度与荷载 地基基础设计的目的是为上部结构提供可靠的平台,上部结构的刚度与荷载是地基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 问题1:荷载选择时上部结构活荷载折减系数是否考虑?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3]5.1.2条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明确提到设计墙、桩、基础时对表5.1.1中规定的活荷载标准值进行折减,即活荷载标准值适当降低,而表5. 1.1规定的其他系数如准永久值、组合值、频遇值仍然正常执行。 本文观点:地基与基础采用的荷载都来自上部结构,应按同样规则进行处理。在基础软件中用户在交互输入的“荷载参数”菜单中可以选择楼层活荷载标准值是否折减。 问题2:水浮力计算及抗浮校核时,基本组合计算配筋时水浮力的组合系数如何选择?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3.1.1条的条文说明,水位不变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水位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由于水浮力的特殊性,设计人员很难区分是永久荷载还是可变荷载,即使将它视为永久荷载,分项系数也不一定取1.2。在抗浮计算时采用的是抗浮水位,如果还取大于1的系数将会使造价大大提高,有无必要? 本文观点:针对水浮力要有独立的组合系数,如果不能明确系数,为了使结构更加安全,可以对不同系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进行包络设计。如果水浮力乘以组合系数后大于最高水位的水浮力,可以取后者计算。 问题3:对于独基或桩承台荷载的是否按照共同作用概念进行调整? 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是基于底层柱和墙是固定支座的假设,对于整体式基础可以通过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来进行二次内力调整。从理论上说承台的沉降也会引起上部结构的荷载重新分布。 本文观点:规范对于独基或桩承台已经有明确的计算依据,表明只要沉降或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采用不变荷载进行设计是安全的。 3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是地基基础设计的依据,勘察报告对结构人员来说如同天书,主要原因是内容多又不知如何应用。以任务为导向是处理复杂未知问题的方法,地基基础设计关心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物功能要求改变,人们对建筑工程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设计来讲,我们要始终把提高设计质量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标签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对策 1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物功能要求改变,人们对建筑工程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设计来讲,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始终把提高设计质量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2 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2.1 剪力墙砌体结构设计 剪力墙结构,上部为多层砌体结构的房屋。该类房屋多见于沿街的旅馆、住宅、办公楼,底层为商店,餐厅、邮局等空间房屋,上部为小开间的多层砌体结构。这类建筑是解决底层需要一种比较经济的空间房屋的结构形式。部分设计者为追求单一的建筑立面造型来增加使用面积,将二层以上的部分横墙且外层挑墙移至悬挑梁上,各层设计有挑梁,但实际结构的底层挑梁承载普遍出现裂缝,该类挑梁的设计与出现裂缝在临街砌体结构房屋中比较常见。 2.2 楼板变形程度计算不准确 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尽管程序的编程在数学力学模型上是成立的甚至是准确无误的,但在确定楼板变形程度上却很难做到准确。作为计算的大前提都无法“准确”,就不可能指望其结果会“正确”了。据此进行的结构设计肯定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成分或者结构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 2.3 屋面梁配筋少 结构建模时,设计人员图方便,屋面梁直接拷贝下层梁的尺寸。由于屋面梁荷载较小,计算结果配筋不多,这样屋面梁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受力等作用下因配筋率过低而裂缝宽度较大。

模具设计中常见问题研究

塑料模具设计中常见的问题研究 1 塑料模具设计的发展现状 为了更好的解决塑料模具设计中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让读者了解一下当前塑料模具设计的发展现状。 1.1 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 塑料模具的设计总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它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更新变化。它们分别是:①工业产品的形状与外观;②产品尺寸的精确度;③设计模具的工艺程序;④模具的质量要求。在设计每个模具的过程中,设计者都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模具尺寸的大小、部件的组成部分、工艺设计以及力学的计算等都是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模具的设计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①在设计前要对产品进行分析;②对部件进行设计;③设计总体方案;④进行结构和施工图的设计。 1.2 现代塑料模具的设计 设计者将客户的计算机资料输入电脑,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以及CAD/CAE 技术的帮助下,可进行仿真实验。在此过程中,系统能进行图形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包含三维曲面的图纸,系统能够进一步修正和编辑。例如,曲面的结合、截面圆角以及曲面的融合等。设计好的零部件在电脑系统的帮助下,可将其实体显示出来。这样,设计者就能很直观的观察其设计的正确性。设计者还可以借助系统功能对强度、塑料流动状态以及模温等进行模拟测试。一旦发现设计中存在误差就能及时修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塑料模具的设计成本。

1.3 在塑料模具设计中CAD/CAE 技术的应用 当前在塑料模具的设计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就是CAD/CAE 技术。CAD/CAE 技术主要包括概念设计、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计算机仿真、绘图以及辅助设计过程管理等。产品的大体结构是通过CAD 技术设计出来的。设计者在设计出大体结构后再利用CAE 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和评估。在模具 C A D / C A E 集成技术的帮助下,制件不 需要原型试验。通过几何造型技术,制件就能准确而生动的展示在计算机上。当需要进行力学检测时,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此外,计算机还能帮助设计者进行快速分析、自动绘图和自动检索,这不但能减轻设计者的工作压力,还能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模具设计的难点、重点上。在正式使用模具之前,CAD 软件能够对模具的参数进行正确性预测。例如,在考察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状况时,可采用流动模拟软件来进行,以便改进浇注系统的设计,从而更大的提高模具的成功率。当需要考察熔体的凝固和模温的变化时可采用保压和冷却分析软件,通过软件的分析结果来改进冷却系统。此外,为了事前了解塑料模具出模后的翘曲以及变形情况,可应用应力分析软件。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的概念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外观和结构上的设计,它已经扩展到模具结构分析的领域。当用CAD 技术设计出塑料模具后,可采用CAE 软件对其进行刚度、强度、跌落试验模拟以及散热能力等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对前面的概念性结构进行合理性检验。当发现不合理时,可采用CAD 软件进行修改。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

建筑工程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工程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20T16:50:48.7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刘炜[导读] 图纸设计中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土建部分问题,一类为安装部分问题。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对策图纸设计中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土建部分问题,一类为安装部分问题,本文重点对土建部分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土建部分图纸包括建施图和结施图。施工图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设计图纸的完整性、深入性、准确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和施工技术的难易程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设计单位设计周期短、设计任务重等原因,致使设计图纸中存在不少的设计缺陷,这就需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在收到抗震、节能等专项审查合格的施工图纸后,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对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熟悉,要领会设计意图,找出图纸中不合理的项目,并做好汇总、整理、核实工作,然后再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由设计单位进行解决,最后形成正式的图纸会审纪要,经各方核实无误后签字盖章,并作为施工的依据之一。 1 设计尺寸的矛盾 1.1 筏板底板防水问题 结施图中筏板底为100㎜厚的素混凝土垫层,而建施图中筏板底为70㎜厚的底板防水层,做法由下至上为:垫层,20㎜厚砂浆找平层,4㎜厚SBS防水卷材,5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筏板底板。结施图与建施图有明显的差别,设计单位解决方法常为:结构图纸标注板底标高,筏板底部以建施图做法为准,即防水层必须做,筏板底标高不变,将垫层底标高向下降一个防水层做法厚度。 1.2 轴线定位问题 在建筑、结施基础图中有时会出现,柱轴线居中或偏移不一致的问题,尤其是柱、梁与墙体轴线不一致,造成无法施工。解决方法为:涉及到外立面的部分以建筑图纸为准,内墙可以参考结构图纸进行处理,最终以设计单位的确认文件为准。 1.3 外窗高度问题 建筑层高为相邻两层建筑面层之间的高差。在建施立面图中,由于设计时未允分考虑建筑面层的厚度,实际施工时,常出现外窗窗台顶至梁底的高差比立面图中标注的外窗高度小的现象。解决方法为:窗台高度不变,将外窗的高度相应变小。 1.4 楼梯间宽度问题 结施图楼梯间基础纵向梁间距离与建施图楼梯间纵向墙间距离不一致。设计单位解决方法常为:以建施图楼梯间尺寸为准,结施图做相应调整。 1.5 结施图和建施图标注问题 建施图中墙体常出现无定位尺寸的情况;结施图中常出现梁无集中标注或原位标注的情况。设计单位解决方法常为:结合相应结施图和建施图确定标注问题。 1.6 顶层层高问题 设计图纸中结施图与建施图屋面标高经常一致,因建施图有建筑面层,导致结施图顶层层高比标准层层高高一个建筑面层厚度。设计单位解决方法有两种:一是结施图顶层层高不变,窗台高度不变,将外窗高度相应加大;二是将结施图顶层层高变成与标准层层高一致。 1.7 厨房、卫生间墙与梁位置关系问题 实际施工中常出现建施图中厨房、卫生间的墙体不在结构梁上,且这些结构梁常为小跨度、小截面梁。由于图纸设计顺序一般为先设计建施图再设计结施图,若这些问题在施工前发现,设计单位解决方法常为:将来些结构梁参照建施图进行调整,以保证墙体在结构梁上;若这些问题在主体施工完后砌体施工前发现后的解决方法为:将墙体作平移,一则尽量使墙体位于结构梁上,二则尽量减少墙体与结构在感观上的不利影响。 2 设计深度不满足要求 2.1 地下室楼梯间顶板问题 高层施工中常遇到(剪刀型)楼梯,即楼梯间有两个相邻的楼梯,一个在内侧,一个在外侧,从两个相反的方向上下楼梯。两个楼梯中往往只有一个楼梯下地下室,另一个不下地下室。在不下地下室的楼梯处,地下室无顶板,也可以说此处一层地面无楼层板。解决方法为:考虑到消防分区要求,在此处对楼梯间进行补板分隔。 2.2 楼梯起始位置问题 常用(之字型)楼梯有两坡和三坡的。两坡楼梯上下位置始终在一个方位;而三坡楼梯上下位置是变动的,即相邻两层楼梯起始位置位于楼梯间的对角位置。设计单位设计三坡楼梯时往往会存在一层平面楼梯口与地下室楼梯起始位置不配套的问题。解决方法为:一层平面楼梯口位置不变,将地下室楼梯起始位置进行调整。 2.3 地下车库连通口净高问题 在存在地下车库与主楼地下室相连的工程中,会出现连通口处主体结构梁底标高低于连通口顶板底的问题。由于连通口内管网较多,无法在梁上预留大量孔洞,严重影响连通口内的管网安装施工。解决方法为:将此处梁底标高变成与连通口顶板底标高一致,并将梁上翻且配筋和截面尺寸不变或改变梁截面尺寸、钢筋相应调整。 2.4 地下室外墙竖向与水平钢筋位置问题 结施图中地下室剪力墙钢筋一般只显示配筋,不显示剪力墙钢筋位置关系。设计单位通常会要求地下室外墙起到挡土墙作用,并要求地下室外墙钢筋按国标图集09G901-3第7页箱形基础外墙水平钢筋排布构造做法施工,即:外侧,竖向钢筋在水平钢筋外侧;内侧,竖向钢筋在水平钢筋内侧。

探讨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探讨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一?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55m就设置伸缩缝, 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缩应力。按照苏州地区的经验,单层房屋超过55m在70m以内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工程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多个工程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但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并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大应力,而两侧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而超长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当框架结构超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70m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采取

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笔者建议还是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 二. 关于桩筏基础中筏板取值: 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厚度,常规是按层数x50mm来估算。譬如说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我们则先按18x50mm=900mm 设定筏板厚,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分别验算角桩冲切, 边桩冲切及墙冲切,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制板厚,但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闭,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应是一种不利状态。笔者一般是取值几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所围区域内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虽不完全准确,但区域放大后,边界的开口效应有所削弱,是可行的。 三. 关于板面设置温度应力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9条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 ,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

建筑工程设计论文:建筑工程设计中常见问题探讨

建筑工程设计论文:建筑工程设计中常见问题探讨摘要:在建筑工程实施阶段,设计图纸的深度和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尤其是设计各专业之间的配合程度是目前设计常见的问题,通过对设计图纸中常见的问题总结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设计;问题;探讨 施工图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设计图纸的完整性、深入性、准确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和施工技术的难易程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设计单位设计周期短、设计任务重等原因,致使设计图纸中存在不少的设计缺陷,这就需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在收到抗震、节能等专项审查合格的施工图纸后,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对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熟悉,要领会设计意图,找出图纸中不合理的项目,并做好汇总、整理、核实工作,然后再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由设计单位进行解决,最后形成正式的图纸会审纪要,经各方核实无误后签字盖章,并作为施工的依据之一。 图纸设计中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土建部分问题,一类为安装部分问题,本文重点对土建部分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土建部分图纸包括建施图和结施图。

1 设计尺寸的矛盾 1.1 筏板底板防水问题 结施图中筏板底为100㎜厚的素混凝土垫层,而建施图中筏板底为70㎜厚的底板防水层,做法由下至上为:垫层,20㎜厚砂浆找平层,4㎜厚SBS防水卷材,5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筏板底板。结施图与建施图有明显的差别,设计单位解决方法常为:结构图纸标注板底标高,筏板底部以建施图做法为准,即防水层必须做,筏板底标高不变,将垫层底标高向下降一个防水层做法厚度。 1.2 轴线定位问题 在建筑、结施基础图中有时会出现,柱轴线居中或偏移不一致的问题,尤其是柱、梁与墙体轴线不一致,造成无法施工。解决方法为:涉及到外立面的部分以建筑图纸为准,内墙可以参考结构图纸进行处理,最终以设计单位的确认文件为准。 1.3 外窗高度问题 建筑层高为相邻两层建筑面层之间的高差。在建施立面图中,由于设计时未允分考虑建筑面层的厚度,实际施工时,常出现外窗窗台顶至梁底的高差比立面图中标注的外窗高度小的现象。解决方法为:窗台高度不变,将外窗的高度相应变小。 1.4 楼梯间宽度问题 结施图楼梯间基础纵向梁间距离与建施图楼梯间纵向墙间距离不一致。设计单位解决方法常为:以建施图楼梯间尺寸为准,结施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