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标准cha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标准cha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标准cha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标准cha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66007)

2014年,我院增设了都市园艺专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社会需求的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如何将高职教育与职业需求相结合?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思考。《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便是探索的结果之一。《茶艺与茶文化》是适应当前茶艺行业发展及生态观光旅游需求的。课程紧密结合现代茶艺职业需求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和适应现代生态观光旅游发展需求。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人们对茶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饮茶上,而逐渐上升为对茶文化的品味上,是高雅的休闲娱乐、以茶悟道的精神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茶艺展示在茶叶营销、旅游餐饮、休闲酬宾等领域广泛应用。开设《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旨在通过茶艺展示弘扬传承中华茶文化,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和作用

课程性质:《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是都市园艺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课程作用:本课程通过介绍茶叶、茶文化、茶艺展示,使学生具有茶艺、茶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茶文化知识,同时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综合人文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

2、课程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茶艺与茶文化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理解茶叶相关知识与发展,掌握茶艺发展、茶艺场景布置要求及茶艺表演等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创作高水平茶艺表演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在茶艺与茶文化岗位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茶艺师,最终实现在茶艺

行业的零距离就业。

三、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3个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在这三个模块中,采用了递进式关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项目。第一个模块的工作任务是打好文化基础知识。第二个模块的工作任务是掌握不同茶叶性质及冲泡技术。第三个模块是技能训练茶艺馆的管理。

前置课程:《植物及植物生理》、《花卉生产与销售》等。

后续课程:《插花与茶艺设计》、《盆景制作与养护技术》、《毕业实习》等。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1、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通过三个模块教学,逐项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具有茶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项目的解决,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各类茶法,为学生正确运用茶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职业道德观。掌握茶艺服务的日常操作流程,具备从事茶艺服务实际工作要求的技能,具备良好的服务礼仪、礼貌,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基础知识,介绍中国茶文化、茶叶基础知识及茶艺工作等知识;二是茶艺表演;三是技能训练等知识。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茶艺发展特点及茶叶基本知识,以现代茶艺发展需求为目标,重点介绍茶叶基础知识与茶艺表演,突出现代茶艺设计技能,注重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突出了实用性、应用性,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新、实、特。

本课程分两个模块:理论课模块(50学时)和实践课模块(58学时)。

理论课模块又分:基础知识模块(中国茶文化、茶叶基础知识、茶事服务等)和专业知识模块(结合主题需求进行茶艺表演,根据职业面向掌握茶艺馆的经营与管理等)。

实践课模块又分:实践知识模块;专业技能实践模块;顶岗实习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技能与素质目标

1、课程的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茶文化、茶叶基础知识,掌握茶事服务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同茶艺表演特点及技能,能根据需求对茶艺馆进行主题场景布置及管理等相关知识。

2、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

能通过不同的主题、环境、空间独立设计并完成不同茶艺表演,以满足不同消费对象及活动需求。

3、课程技能目标

掌握茶叶基础知识;掌握不同茶艺表演技艺;掌握茶艺馆管理与经营相关知识。

4、课程的社会能力目标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养成求真务实、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实践性强,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内容与技能,并能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造型。

2、“教、学、做”三位一体

以操作融《茶艺与茶文化》于情景教学之中,实现“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情景”。

3、教学方法目标

(1)积极开展现场教学

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我们组织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花艺馆,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将所学的各种茶叶加以分析比较,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更好的树立今后的职业目标。

(2)合理利用项目导向教学

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实践者。如我认真利用教学实习完成项目导向教学,首先将实践实习的项目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前所学的内容,拟定实习方案,再将该方案与教师的方案相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法不仅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学会学习”,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而实现的。

(3)加强直观教学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积极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相关教学视频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直观性。

(4)教学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联系到后续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再进行回答,最后我再进行讲解和总结。如问常见的茶艺类型有哪

些,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我再进行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每次课结束时,针对下次上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上课时,先让学生回答或讨论这些问题,最后有老师归纳分析讲解,师生间形成了良好地教学互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分三个教学任务6个教学情境43个子教学情境, 108个学时,详见下表。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课时安排表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利用本市与周边城市的有利条件,进行现场教学,使所得的经验更贴近实际,注重“教、学、做”相结合。

2、教学内容与茶艺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进行直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5、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

6、教学场所应实现讲解和训练一体化,使学生能够边听边看,边听边练。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多关注茶艺发展动向,能学以致用。

二、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设计

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细化考核标准和确定评价方法。

2、教学方法建议

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建议充分利用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创建茶艺服务的仿真环境,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茶事服务的技能技巧。

三、教学评价

1、评价建议--课程考核标准

(1)能够熟练掌握茶叶的分类方法与制作技艺。

(2)熟悉茶的功效及科学的饮用方法;熟悉茶叶的选购与品质的鉴别方法;掌握茶叶的储存方法。熟悉茶艺的概念;熟悉泡茶的器具;掌握茶叶的冲泡方法;掌握各类茶的茶艺;掌握茶艺中的品茶艺术;熟悉茶艺人员的礼仪要求。

(3)寻找相当数量的客户群,并与之建立联系,做到表达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清楚。

(4)编制简单协议和合同,符合合同、协议文本的基本要求。

(5)能在项目现场独立检查、监督茶艺表演工作,并与顾客良好沟通,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6)能及时发现茶艺表演现场的问题,灵活处理简单突发事件,避免或减少损失。

2、评价方法建议

本课程考核原则是坚持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采用笔试、案例分析、项目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

(1)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平时考核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知识、茶叶冲泡及行茶礼仪等相关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技能考核在理论考试前一周进行,根据授课教师计划安排及事先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综合考评。

(3)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成绩比例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执行,共占70%。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训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交流等方面综合评定,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学生评价

通过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见:学生对任课教师评教反馈

表)。通过对互动环节中学生提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自评情况。

学生对《茶艺与茶文化》任课教师评教反馈表

4、教师同行评价

通过教研室和系(部)同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见:教师同行评教反馈表)通过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和技能操作检验,点评和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加强学生考勤,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考查。

教师同行评教反馈表

四、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依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茶艺发展特点,广泛搜集近几年茶艺发展的相关资料,本着“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原则,突破现有专业教材在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压缩理论部分,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术紧密结合,按照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突出技术操作的过程性。在编写形式上,每章前面安排了学习要求,技能要求,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和内容提要。每章结束后进行了知识要点的框图归纳;并安排相关的实习实训项目,以促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目的性明

确一致,真正达到“教、学、做”三位一体,体现教材的特色。

五、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茶艺与茶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1、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合理利用项目导向教学;加强直观教学;“教、学、做”三位一体;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学生思考和判断力,努力实现教学关系的一体化。

2、教学与职业面向需求相结合

本课程作为都市园艺专业核心课程,应立足于职业面向,在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方面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必须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寻找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完善课程体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保障。

……茶文化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满分40分。) 1.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是()。 A、《品茶要录》 B、《茶具图赞》 C、《榷茶》 D、《茶经》 2. 唐代饮茶风盛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鼎盛 B、文人推崇 C、朝廷诏令 D、茶叶发展 3. 煎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的是唐代的()。 A、煎茶的技艺 B、庵茶的技艺 C、煮茶的技艺 D、泡茶的技艺 4. 茶道精神是()的核心。 A、茶生产 B、茶交易 C、茶文化 D、茶艺术 5. 雅志、敬客、行道是()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 A、茶文化 B、竹文化 C、石文化 D、砚文化 6.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密绿或()色。 A、绿 B、浅绿 C、黄绿 D、密黄 7. 红茶、绿茶、乌龙茶的香气主要特点是红茶(),绿茶板栗香,乌龙茶花香。 A、甜香 B、熟香 C、清香 D、花香 8. 红茶的呈味物质,茶褐素是使(),它的含量增多对品质不利。 A、茶汤发红,叶底暗褐 B、茶汤红亮,叶底暗褐 C、茶汤发暗,叶底暗褐 D、茶汤发红,叶底红亮 10. 茶叶的保存应注意氧气的控制,维生素C的氧化及()、茶红素的氧化聚合都和氧气有关。 A、茶褐素 B、茶黄素 C、维生素 D、茶色素 11. 明代茶具的代表()。 A、青花瓷器 B、景瓷宜陶 C、彩釉瓷器 D、金属茶具 12. ()瓷胎薄质,釉层饱满,釉面显现纹片,纹片形状多样。 A、定窑 B、钧窑 C、哥窑 D、建窑 13. ()的特点是质地透明,光泽夺目,但易破碎,易烫手。 A、瓷器茶具 B、玻璃茶具 C、金属茶具 D、竹木茶具 14. 密封、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是()的优点。 A、陶土茶具 B、漆器茶具 C、玻璃茶具 D、金属茶具 15. 茶海是用来()。 A、取茶渣 B、均匀茶汤浓度 C、盛取干茶 D、嗅茶香 16.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认为“水老”,茶汤品质()。 A、茶叶下沉,新鲜度提高 B、茶叶下沉,新鲜度下降 C、茶浮水面,鲜爽味减弱 D、茶浮水面,鲜爽味提高 17. 95℃以上的水温适宜冲泡()茶叶。 A、普洱茶 B、紧压茶 C、六安瓜片 D、黄山毛峰 18. 用经过氯化处理自来水泡茶,茶汤品质()。 A、带金属味 B、汤色加深 C、香气变淡 D、汤味变涩 19. 城市茶艺馆泡茶用水可选择()。 A、纯净水 B、鱼塘水 C、消防水 D、自来水 20. 判断好茶的客观标准主要从茶叶外形的匀整、色泽、()、净度来看。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 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 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 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 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 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 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 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 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 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 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 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对中国茶文化的人文评价

对中国茶文化的人文评价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可从五个方面对茶艺进行理解 :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茶文化期末复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4001 《茶文化》期末复习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 A.《大观茶论》 B.《茶经》 C.《茶录》 D.《茶述》 答案:B 2.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A 3.清神、全真是哪位茶人提出的茶道功用?() A.皎然 B.卢仝 C.陆羽 D.赵佶 答案:A 4.《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 A.赵佶 B.李白 C.神农氏 D.陆羽 答案:A 5.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是?() A.孙楚的《出歌》 B.西晋杜育的《荈赋》 C.王微的《杂诗》

D.晋宋时期的《搜神记》 答案:B 6.《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 A.北沙参 B.莲子 C.茶叶 D.金银花 答案:C 7.“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是历史上哪位皇帝提出的?() A.朱元璋 B.赵佶 C.朱棣 D.乾隆 答案:A 8.“清、敬、怡、真”的茶精神思想是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主要观点? A.陈文华 B.林治 C.周渝 D.吴振铎 答案:D 9.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以上文字出自哪首茶诗?() A.《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B.《谢木韫之舍人赐茶》 C.《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D.《一字至七字诗?茶》 答案:A 10.“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出自哪部茶学著作? A.《大观茶论》 B.《茶经》 C.《茶述》

D.《茶录》 答案:C 11.饮茶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由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的时期是?() A.明清时期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A 12.茶字是由哪个汉字演变出来的呢? A.荼 B.槚 C.茗 D.茶 答案:A 13.茶字萌芽于哪个朝代? A.隋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14.以下不属于乌龙茶的选项是? A.大红袍 B.铁观音 C.大叶乌龙 D.正山小种 答案:D 15.茶字确定于哪个朝代? A.隋朝 B.汉朝 C.唐朝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作为一个茶人,处于责任心和职业习惯,在本文一开始,我要首先要告诉所有读者,平常的许多惯常说法和习惯思维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说“日本才有茶道,中国只有茶文化”,有人说“中国茶道简单,日本茶道复杂”,有人说“中国茶道水平低,日本茶道水平高”,还有人说“中国茶道不太讲修养,日本茶道更讲修养”等等。 我们说日本亦有茶道,说起美学来,我们可以将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比一比。曾见与茶道相关的日本仕女图,纤细秀美,精致之极,仕女表情安详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其插花的时间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时间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种严肃的活动,这正与其文化和美学观念相合,精致、纤细、洁净,就好象日本就是一部名著《源氏物语》,这部类似中国《红楼梦》的巨著里也渗透着日本的文化和美学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里认为,可欣赏而不可学,在气度上未免不足。其代表者就是表千家茶道、里千家茶道和武者小路茶道三大流派。其中尤以表千家茶道更具标杆性质。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一把旧壶,一

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崇尚自然,气沉丹田,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可透出行茶者诸多个性和衍变,有引人入胜的韵味,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胆皆冰雪。我愿意融进这民族气息浓浓的茶里,十几年饮茶品茗,从未仔细考虑过什么茶道美学,从浑浑沌沌牛饮解渴,到啜饮品味,到将经历中的百般滋味融进杯盏里一丝丝品饮,这“道” 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不同的茶由不同的长流壶、短流壶、无流壶来对应沏泡,不同的民俗地区对同一种茶可以有不同的沏泡法和品饮法。实际上是,无论你在任何地方、无论你喜欢和种茶,你都可能会遇到一种独特的泡茶和品茶方式,这就中国茶道的精彩纷呈和多姿多彩,茶道艺术和品茶过程一起,犹如知已好友一般,伴随着松弛和愉悦与国人们在一起。中国茶道流派以太极茶道为代表,它的追求茶道精神性与功能性阴阳融合的太极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数茶人的内心精神取向。日本茶道美则美矣,个中滋味远不及中国茶道耐品。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中国将其融入儒家与道家,这才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 ”,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顿悟”战胜了北宗神秀为主的“渐悟”后大盛。禅又自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国人将禅再次变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坚忍、纤细、精致,再加上略略感伤,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带有这样的

中国茶道--答案

本次得分为:38、00/40、00, 本次测试得提交时间为:20180312, 1单选(2分)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A、大观茶论 B、封氏见闻记 C、茶经 D、饮茶歌诮崔石使君2、00/2、00 2单选(2分)陆羽写得第一部关于茶得著作就是 A、《茶录》 B、《茶经》2、00/2、00 C、《吃茶养生记》 D、《大观茶论》 3单选(2分) 陆羽亲自设计得技术之道就是 A、茶艺之道 B、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等2、00/2、00 C、泡茶之道 D、喝茶之道 4单选(2分) 日本茶道以为核心思想 A、与 B、禅2、00/2、00 C、道 D、敬 5单选(2分) “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A、林语堂 B、庄晚芳 C、陈宗懋 D、吴觉农2、00/2、00 6单选(2分) 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得就是 A、茶道就是含丰富文化内涵得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得茶道理念2、00/2、00 C、茶道就是一种以茶为媒得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得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有益身心得与美仪式 D、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7单选(2分) 日本茶道得四规就是 A、与、敬、俭、真 B、与、敬、清、寂2、00/2、00 C、怡、清、与、真 D、清、敬、怡、真 8单选(2分)下面四个选项中那一个不属于茶得物质属性? A、解渴之饮。

C、有益健康。 D、风味天成。 9单选(2分) 庄晚芳先生倡导得茶德就是? 得分/总分 A、廉、洁、与、美 B、廉、美、与、敬2、00/2、00 C、敬、俭、美、与 D、俭、洁、美、与 10单选(2分) 下面那个不就是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提出得关于“茶道”概念? 得分/总分 A、饮茶有道 B、描述了茶道下得物质形态 C、表述了茶道下得精神享受 D、饮茶礼仪2、00/2、00 11多选(2分) 茶渗透在百姓生活得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 A、以茶待客0、50/2、00 B、以茶馈赠0、50/2、00 C、婚嫁喝茶0、50/2、00 D、祭祀茶礼0、50/2、00 12多选(2分) 《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器具得分/总分 A、七之事 B、二之具1、00/2、00 C、四之器1、00/2、00 D、三之造 13多选(2分)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在形式上得不同包括以下哪些方面得分/总分 A、所用烹茶器具该题无法得分/2、00 B、中日茶道参与者不同该题无法得分/2、00 C、所选环境得不同该题无法得分/2、00 D、在表现形式上该题无法得分/2、00 14多选(2分)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得描述正确得就是 A、“净”,净则清,清则明,指器具得干净,内心得洁净0、67/2、00 B、“静、净”得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 C、“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就是怡养心灵得理想方式0、67/2、00 D、“敬”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0、67/2、00 15多选(2分)中国茶道包括以下那些方面? A、冲泡之道。 B、仪礼之道。0、67/2、00 C、修身之道。0、67/2、0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茶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

茶文化概论-任务00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茶文化学是研究人们在种植、加工、营销、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现象的一门学科。 A. 经济和消费 B. 物质和工艺 C. 艺术和竞技 D. 文化和社会 2. 茶艺就是泡茶技艺和()的简称。 A. 绘画艺术 B. 音乐艺术 C. 品茶艺术 D. 戏剧艺术 3. 茶道是人们在()过程中所应遵循之道。 A. 种茶 B. 制茶 C. 品茶 D. 卖茶 4. 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 A. 核心 B. 辅助 C. 前提 D. 结果 5. 茶德是品茶道德之简称,它是茶道精神的()。 A. 概括 B. 补充 C. 描述 D. 根据 6. 《茶经》说:“茶之为用,为饮最宜()之人。” A. 谦虚谨慎 B. 勇敢善战 C. 精行俭德 D. 文质彬彬 7. 唐朝论述品茶道德的文章《茶十德》的作者是()。 A. 陆羽 B. 皎然 C. 张又新

8. 提出“廉、美、和、敬”茶德精神的茶学专家是()。 A. 陈椽 B. 王泽农 C. 张天福 D. 庄晚芳 9. 主张“和、敬、清、寂”茶道精神的国家是()。 A. 韩国 B. 中国 C. 日本 D. 泰国 10. 茶俗是民间长期自然形成的主要与()相关的文化现象。 A. 种茶 B. 买茶 C. 饮茶 D. 售茶 11. 古代的茶宴是以()为主要饮料的宴席。 A. 酒 B. 糖 C. 茶 D. 可乐 12. 现代的茶宴还有以()入菜制成精美的菜肴。 A. 茶 B. 鱼 C. 肉 D. 酒 13. 茶会是以()为主要形式的聚会。 A. 饮酒 B. 聚餐 C. 喝咖啡 D. 饮茶 14. 根据文化学研究,文化的内部结构有()层次。 A. 三个 B. 二个 C. 四个 D. 五个 15. 茶文化的结构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四个文化层。 A. 心态 B. 科学

茶文化复习题(一)

复习题 1 题 —第 6 2 题。选择一个正确的 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体内的 1. ( )饮用茶叶主要是散茶。 A. 明代 B. 宋代 C.唐代 2. 六大茶类齐全的年代是( )。 A. 明代 B. 清代 C.元代 3.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 )。 A. 《品茶要录》 B 《茶具图赞》 C. 《榷茶》 4. 唐代饮茶风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朝廷诏令 B . 社会鼎盛 5.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 )。 A. 粗、散、末、饼茶 C.青、红、末、饼茶 6. 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是看( )。 C.民间时尚 D.文化进步 B. 绿、白、粗、散茶 D.黑、黄、散、粗茶 )。 A.香味、滋味 B.汤色、汤花 C.叶片、叶底 D.汤稠、汤 7.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 )。 A.蔡襄 B.赵佶 C.丁谓 D.陆羽 8. 点茶法是( ) 的主要饮茶方法。 A.汉代 B.清代 C.宋代 D.唐代 9. 品饮乌龙工夫茶的起源时代是( )。 A.明代 B.清代 C.宋代 D.唐代 10. 茶道精神是( )的核心。 A.茶生产 B.茶交易 C.茶文化 D.茶艺术 11. 时兴乌龙茶艺的地点是( )。 A.潮汕和漳泉 B.泸苏和京津 C.绍杭和温宁 D.莆仙和榕 12.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密绿或( )色 A.绿 B. 浅绿 C.黄绿 D.密黄 13. 红茶、绿茶、乌龙茶的香气主要特点是( ) A.茶汤发红,叶底暗褐 B.茶汤红亮,叶底暗褐 C. 茶汤发暗,叶底暗褐 D.茶汤发红,叶底红亮 15. 茶叶保存应注意水分的控制,当其水分含量超过 5%时,就会( ) A.增进品质 B.提高香气 C.加速变质 D.促进物质转化 16. 茶叶保存应注意光线照射,因为光线可加速各种( ),对茶叶储存极为不利。 A.化学反应 B.物理反应 C.分解反应 D.脂质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第 括号中。) D.汉代 D.汉代 D.《茶经》 A.红茶清香,绿茶甜香,乌龙茶浓香 C. 红茶浓香,绿茶清香,乌龙茶甜香 B. 红茶甜香,绿茶花香,乌龙茶 熟香 D. 红茶甜香,绿茶清香,乌龙茶 甜香 ),它的含量增多对品质不利。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完整word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一种饮品,如今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很多人爱茶,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醇香,而是痴迷于茶的文化,陶醉于品茶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已不仅仅是喝茶来止渴这么简单,喝茶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如果你想真正品到茶的味道,就得先学会如何品茶。要学会品茶,就得先了解一些有关茶的基础知识。 茶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植物分类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属——这是茶的自然科学定义。茶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生长环境可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按干茶外形分为扁平状、针状、球状、雀舌状、片状、末状;按产地划分为川茶、浙茶、闽茶、滇茶、台湾茶;按我国出口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我国的七大基本茶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绿茶的代表茶有:雨花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有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红茶的代表茶有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宁红、宜红。颜色为暗红色。具有麦芽糖香、焦糖香,味浓厚略带涩。青茶的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闽北水仙、冻顶乌龙、武夷岩茶。颜色为青绿、暗绿,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花香果

味,滋味醇厚回甘。白茶的代表茶有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绒毛,茶汤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黄茶的代表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黄叶黄汤,香气清纯,滋味甜爽。黑茶的代表茶有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颜色是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为黑茶,汤色却不一定是黑的。陈香,味醇厚回甘。 品茶时,茶具也是很重要的。茶具的种类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一套茶具包括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以及其他。常用茶具中,紫砂壶是泡茶、饮茶的主要用具;茶海(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浓度;茶漏用于滤取多余细小的茶叶,不影响茶汤的滋味;品茗杯用于饮泡好的茶汤;杯托是茶杯的垫底器具;闻香杯闻留在杯里的香气,是乌龙茶专用;盖碗又称三才杯,泡茶专用也可单杯品用;茶叶罐是装茶的罐子;茶荷用于置茶和赏茶;茶巾擦水,辅佐茶具;茶道组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斗和茶拔。我想拥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茶具是泡好一杯茶的点睛之笔。而且茶具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品茶的过程自然也更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泡好一杯茶了。泡茶的过程是取茶→赏茶→温壶→温杯→温盅→泡茶→奉茶→赏茶底→整理茶具归位。具体而言,取茶:以茶则在茶仓中取适量茶叶置于茶荷中或以茶仓置适量茶叶于茶荷中(取一次的泡茶量);赏茶:以茶荷

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的简介

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的简介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1.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主贵阳市”,双月刊一步增进友谊,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2.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养性,能担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经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4.以茶作诗作画,以茶歌舞,经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和生活。 5.经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7.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21世纪茶业的发展。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国的茶道精神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 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国茶道精神只是中国民 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背景下的 一个分支。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唐代陆羽强调“精神俭德”的人文精神,注 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佛教茶礼讲究安寂,幽 静是品茶、修禅的共同文化情韵;宫廷茶道富丽多彩,政治色彩尤为 鲜明;民间茶事由南到北普及与兴盛,使茶道呈现多极化走向,极具 深刻的内涵。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 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 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 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一、“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单项选择题答题卡(注: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内) 1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英国 2、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记载的书籍是()。 A.《神农本草经》 B.《大观茶论》 C.《茶经》 D.《茶赋》 3、《煎茶水记》的作者是()。 A、陆羽 B、宋徽宗 C、陆廷灿 D、张又新 4、茶树性喜温暖(),土壤微酸性且透气性好,适宜温度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 A、干燥的环境 B、湿润的环境 C、避光的环境 D、阴冷的环境 5、茶叶外形“蜷曲成螺”是()的品质特点之一。 A、黄山毛峰 B、西湖龙井 C、碧螺春 D、铁观音 6、英国人喜欢(),茶艺师应根据茶艺服务规程和宾客特点提供服务,以满足宾客需求。 A、甜味牛奶红茶 B、甜味薄荷绿茶 C、甜味冰红茶 D、果味柠檬红茶 7、()是侗族、苗族及土家族的饮茶习俗。 A、咸奶茶 B、竹筒茶 C、打油茶 D、辣椒茶 8、以下那个朝代不属于茶文化发展的三个高峰期()。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红茶”的英文是()。 A. Green tea B. Black tea C. Brick tea D. Yellow tea 10、紫砂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 A、湖南长沙 B、江苏宜兴 C、江西景德镇 D、浙江龙泉 11、冲泡绿茶最好选用()进行冲泡。 A、紫砂壶 B、盖碗 C、玻璃杯 D、瓷壶 12、茶海又称公道杯,泡茶过程中主要用来()。 A、取茶渣 B、均匀茶汤浓度和分茶 C、盛取干茶 D、嗅茶香 13、西湖龙井茶艺的()是寓意向嘉宾三致意。 A、金狮三呈祥 B、祥龙三叩首 C、凤凰三点头 D、孔雀三清声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中国茶道的历史需借鉴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 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 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 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 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中国茶道“泡茶道” 的诞生。 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厚重,博大精深。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饮茶和茶艺中贯彻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华之一。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即:“廉 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的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 领悟之道。后来,有人还说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认为从根本而言,茶道的潜在意志,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内涵,也是人道和商道的艺术和美学。

同时,茶道也是养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养之道。唐朝时,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祖荣西禅师认为饮茶是养生之道,长寿的妙药,大力提倡茶饮,创立了日本茶道。 在中国,唐末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一)以茶散闷气, (二)以茶驱睡气, (三)以茶养生气, (四)以茶除病气, (五)以茶利礼仁, (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尝滋味, (八)以茶养身体, (九)以茶可稚心, (十)以茶可行道。 刘贞亮明确提出了"以茶可行德"之说,提倡饮茶可以推行公德,提倡饮茶对品德的修养。由此可见我国早就有茶道的思想墓础。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1)四大中国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四大中国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

茶艺师中级工理论试题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茶艺师中级理论知识试卷 注 意 事 项 1、本试卷依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命制, 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在试卷标封处填写、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答题要求,在规定位置填写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 A )不属于培养职业道德的主要途径。 A 、努力提高自身技能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努力做到“慎独” D 、检点自己的言行 2、茶艺服务中与品茶客人交流时要( D ) A 、态度温和、说话缓慢 B 、严肃认真、有问必答 C 、快速问答、简单明了 D 、语气平和、热情友好 3、下列选项中,属于真诚守信的基本作用的是(D ) A 、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 B 、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 C 、树立企业信誉 D 、提高技术水平 4、《神农本草》最早记载茶为( C )的书籍。 A 、食用 B 、礼品 C 、药用 D 、聘礼 5、擂茶在宋代为(A )之称 A 、茗粥 B 、米粥 C 、豆粥 D 、菜粥 6、( D )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 A 、汉代 B 、元代 C 、宋代 D 、唐代 7、宋代( D )主要容是看汤色、汤花。 A 、泡茶 B 、鉴茶 C 、分茶 D 、斗茶 8、点茶法式是( B )的主要饮茶方法。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9、清代出现( B )品饮艺术。 A 、信仰毛尖茶 B 、乌龙功夫茶 C 、白毫银针茶 D 、白族三道茶 10、茶艺的主要容是( B ) A 、表演和欣赏 B 、泡茶喝饮茶 C 、种植和加工 D 、精致和营销 11、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工作中和劳动中应遵循的与( C )紧密相联系的道德原则和规总和。 A 、法律法规 B 、文化修养 C 、职业活动 D 、政府规定 考 生 答 题 不 准 超 过 此 线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流派不同 日本茶道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 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 了日本正宗茶道。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 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 哪个格子里也是有定式的。 茶道 正是定式的不同,才使日本茶道分成了许多不同流派。日本茶道,主要以三千家作为流派的禅宗茶道,而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 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中国茶文化,则有四大不同的流派,分别为:贵族、雅士、禅宗以及世俗。其中,贵族的重点在于茶的 品与质,雅士在于茶之韵,禅宗目的是参禅悟道,世俗在于茶之味,通过品茶享受人生。 制作工艺和构成要素不同 日本茶道在烹茶过程中,是特别讲究精细的茶末的。而中国则将重点放在茶叶上,中国在制茶技艺上面是极其讲究的。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记载,日本种茶、 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到了江 户时期,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 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显地表现是其构成要 素不同。对于日本茶道,其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茶食、 点茶、茶花、建筑、道具。中国茶文化,其主要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这样看来,中国茶文化更讲 究意境。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均以“和”为中心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并且都是以“茶”作为支撑点,进而将本土的精神理 念融入进各自茶文化活动中,这就叫做文化的和而不同。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和追求幸福快乐。中国茶文化是由重视现实人生的中 国国民所创造,因而,也必然反映中国国民重视现实人生的特性。 众多的中国茶诗和茶著作中所记述的品茶体验,特别是中国文人士 大夫积极进取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中国的茶学祖师陆羽把品茶定格为人格修炼的手段,“精行俭德”是他对茶人的要求。自唐至近现代,品茶在 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是高洁人格的修炼媒介,如苏轼认为茶是“佳人”。 三是讲求和谐。茶是一种平和之物,不像酒那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而是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营造和谐气氛,唐人裴汶对茶性的 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庄、禅的境界就是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人己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中国众多的茶诗、茶著作记述的大量的品茶体验,其中表述的就是这么一种审美境界。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 一是重规范。 古代和近代的日本都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民族,由于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从而又使日本民族特别重视规范和习惯于规范, 这种民族特性反映在日本茶道中则是严密而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动作 规定。日本人也追求精神放松,追求“无我”境界,但他们对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