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论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理论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理论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总体来说,经历了由“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并入“四个全面”布局的演进过程。(一)最早“小康”概念到达到小康水平

1、很久以前,小康,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2、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3、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二)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2、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3、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

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2、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期,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台阶。标志着“四个全面”正式提出。

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从“全面”、“建成”和“小康社会”三个方面理解。其中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建成是结果,而全面是核心。(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在“全面”,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

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等。政治建设方面的要求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包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等。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等。社会建设方面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包括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等。

从区域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地区在同一天迈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

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地区在同一天迈入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而发达地区则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也不意味着所有小康社会的指标同一天达到,有的指标可能提前实现,有的可能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实现。尽管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但是,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通过产业接替、结构转型升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所有地区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实现。

从发展的角度看,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其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限提高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小康社会的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康社会是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其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限提高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小康社会的标准也在不断调整。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这是从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出发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仅覆盖的领域在扩大,每一领域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后,我国将继续实现下一个奋斗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建成

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建设强调的是行动的过程,而建成则强调行动或建设实践的结果。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由“建设”到“建成”,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随后把小康社会与“三步走”的战略结合在一起。进入21世纪后,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建设目标已在总体上实现,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清晰生动地表达了全面小康的内涵: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一)处于统帅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布局中属于战略目标层面的内容,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我们绝对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治理而治理。我们的改革也好,国家治理也罢,包括党的建设,它都要围绕一个目标,围绕一些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其他三个全面要去完成的目标,要去实现的任务。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也不可能凭空实现,它需要有战略举措做保障。比如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小康去寻找动力,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为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

要让我们的社会有规矩,让我们的国家有规矩,那么我们就要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果中国共产党做不到先进优秀,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间,就很难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这个战略布局中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经济富强梦、政治民主梦、文化繁荣梦、社会和谐梦、生态文明梦、法治社会梦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这个梦想,它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光荣而艰巨。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用习近平总书记更暖人心的话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体现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而是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领域全方面体现;不是某些地区实现小康,而是全国城乡所有地区实现小康;不是部分人实现小康,而是56个民族,13亿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人全部实现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关键一步走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

相关主题